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征》读后感10篇

2018-09-19 03:5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征》读后感10篇

  《长征》是一本由(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长征》读后感(一):被遗忘历史

  这是一部很有史料价值的书,作者不是共产党人,但是以勇敢无畏著称。出于对社会进步的坚定理想,出于对自己所坚信的正确人类道路信仰,来观察50年代中国,他的文字里没有臆断,每件事实要么是亲眼所见,要么是有准确的信息来源,这完全不同政客们为了政治目的刻意炮制的文字。当然周总理请这些西方人来是肯定是有政治目的。但作者是独立的,工作专业的,而且是为了更加公平进步的世界而观察,并不是为了中国,中国只是一个实验的样本。无论日后中国变成怎么样,作者无愧于那趟中国之行。因为记录了一个实验的真实过程。这样素质的人是中国所极端缺乏的。

  《长征》读后感(二):蠢女人愚蠢之旅

  波伏娃自觉不自觉充当了吹鼓手与辩护士角色,不论她的左派立场多么坚定情操多么浪漫,事实残酷无情的给了这个写出《第二性》的女权主义者一记又一记响亮耳光。后来发生的一切,充分证明了波伏娃极力攻击极度藐视的那些“反共人士”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睿智,他们简直就像大先知先知先觉。波伏娃所有赞美、肯定并为之极力辩护的东西,很快便都走向反面,今日看来,书中所正面描写的一切,简直就像热辣的讽刺。还是萨特老奸巨猾,承诺要写却没有写出这样一本滑天下之大稽的宣传册,波伏娃就比她的男友蠢多了,再加上糟糕透顶的中国历史知识审美观,这本长征成了后世长久的耻笑对象见证一个蠢女人的一次愚蠢之旅。

  《长征》读后感(三):新时代的长征

  此书的标题也许应该叫做“新时代的长征”。因为它即不是写长征故事,也不是关于中国的游纪。而是作者对新中国的分析。说到这,许多人又会说波伏瓦被“洗脑”了(其实我也觉得作者有一点过于乐观了,显然不仅出于时间短还由于作者的左派立场)。   但作者显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本书反映出关于中国问题根本:即农民土地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凡是解决好这两者问题的人,都可以算是比较出色统治者。显然中国共产党正在做这件事,而且不仅仅只做这件事。不管是作者的书中还是我们亲身的经历都证明了这一件,对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不仅仅是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而是正在做着改天换地的事。不管是好是坏,这都是改变中国几千年面貌的事(自秦以来第一次)。   作者分几个方面叙述了自己的观感与论点。读来有理有据。也许对于一个“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阶层来说,集权统治不好的。但对于旧中国大多数农民来说,能吃饱就足够了。作者反复提醒读者这一点。这也是某些人需要注意的。   不管怎么说,长征已经开始了,我们只希望路越走越宽阔

  《长征》读后感(四):60年前的激情

  高考结束后,某次老人们同学会。桌上的老同学们相互寒暄,集体感怀当年的激情岁月回忆年轻人如何积极的支援边疆建设,回忆那些南方丫头如何在没有暖气教室里用手融化钢笔水写作业,如何赴新疆参与各种试验,如何去朝鲜参战,如何几晚不睡觉为了攻破零件磨合难题……这一切听上去让人感觉心烦,因为那时我始终坚定不移的认为那几代人都是被太阳灼伤过了的可怜娃,一切都是时代的错误,时代造就了那一代人正如时代造就了我们的这一代人。

  但如果展开画卷,从几千年历史的角度来看待49年之后的进行中的现在,这场自爆式的试验是成功还是失败,恐怕现在还很难看清楚。回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集体回忆,不过是个体叠加后的乘积。如果想象一下自己身处在60几年前的那场乱世,面对一个战后崩溃的废土,我敢保证自己决不可能抵挡住对于公产主义神话般的憧憬。“它听起来真的很美好,虽然有些不真实,但,,它确实听上去很美好。。。。。。”

  作者是与萨特那一批对左派有着理想主义憧憬的知识分子一起来的。在那个时代,与其说是幻想乌托邦,莫不如说是对变革期许。就好像是公产圈民众在私邸下对西方国家种种神话的美好憧憬一样

  60年,其实不算长,思考变革中的个体与其乘积,确实值得回味

  《长征》读后感(五):波伏娃的中国

  没有必要苛求一个作家在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环境拥有看破未来的眼力,不可否认波伏娃写的一些内容在后面被狠狠地打脸了,但我仍然相信她所写的就是她所见的,她的议论是她自己真实的思考。因为她没有必要为此撒谎。至于她所见的是不是就是真实的中国,这个就没法分辨了。

  与以往的“外国人写中国”相比,波伏娃更带有一种“官方”的背景。在对于许多当时国内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如“胡风事件”、俞平伯和红楼梦事件等,她所做出的评论深受官方叙事的影响。但,我想说,你又指望她做出什么样的评论呢?波伏娃得到的信息也不外乎官方渠道。当时的中国人,对于这些,能有几个做出深刻而正确的评论呢?

  除了每个外国人都会关注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波伏娃关注的兴趣似乎更集中在文学文化层面,但我觉得可能是受制于体制,关于中国文学的评价并不令人满意,而关于中国的基督教的部分,还是很精彩的。“因北京大主教公开表示拥护当局而对新中国赞不绝口,这也是幼稚表现,因为如果他反对,他就当不成大主教了。”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笑出声了。

  很多人批评这本书,说波伏娃被中国收买,是“中国的波伏娃”;但我觉得,这本书是实在的,是“波伏娃的中国”。

  另外怀疑她和萨特的关系啊,一本400多页的书,“萨特”这两个字似乎只在350页左右的地方出现过一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长征》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