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沧江文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沧江文学的读后感10篇

2018-09-22 03:3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沧江文学的读后感10篇

  《沧江文学》是一本由中海 主编著作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0元(全10册),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沧江文学》读后感(一):最喜欢傻子》这篇

  呵呵,顶起,青年诗人,像海子一样深沉,如北岛一般灿烂,和叶慈一般忧郁,若艾默生一般沉淀~蒙田的诗意,海明威的坚持,川端康成的优美,三岛由纪夫的坚决,萨特的犀利,加缪的悠然,沈从文的恬谧,周作人的生活化,鲁迅的冷然,张爱玲的悲寂~

  《沧江文学》读后感(二):i like this

  细腻而又不乏粗狂,轻狂而又饱含激情。仿佛从黄土地生长出来的精灵干净空旷,浣尽心底的俗尘......:“这是一部青春历程艰辛唯美”,著名作家蔡旭说:“只有优秀的诗人才创造优秀的诗歌,《山楂树的春天》是一部别具特色佳作艺术魅力不言而喻。”

  《沧江文学》读后感(三):刘兢芝:青春别样风铃

  霍虎勇很孤傲深邃,但也很单纯率真。几多钟情,几多热辣辣的爱,让人看到了他可以用鲜血去染红诗歌的花朵的痴。无论诗词、无论散文,无论小说,读他的作品,那种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自然气质和文品像淙淙流淌山溪,极具诗情画意。虎勇的诗句的确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语言尼罗河,这种精神上的对话与远游在不知不觉中引人迈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沧江文学》读后感(四):经典

  《山楂树的春天》是霍虎勇的第一部诗集,2011年10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题材是现代诗。内容包括对周围风景事物描绘,对生活场景描写,对人生哲理感悟。著作收录了霍虎勇学生时代创作发表的223首诗歌,是一部独具青春魅力的诗集。 出生于农村的霍虎勇朴素真诚,他的笔调深沉,辛辣平实。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有着众多的读者群,尤其他的情诗颇受年轻男女喜爱,甚至捧为经典。

  《沧江文学》读后感(五):多多:霍虎勇的诗歌阵地

  看到虎勇,总使得我想起海子。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至于我几近错觉。在艺术上,虎勇的诗歌还有待提高。他急于去表达内心的以及周遭的世界,可是这却不够,因为他太年轻。诗歌不仅需要天赋的才华还需要岁月的洗练。他很有天赋,但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走很长的路。关于《山楂树的春天》这本书,我看到之后很是惊讶——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竟然公开出版发行了。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朴实善良简单,我首先喜欢这个孩子。现在,我更加喜欢他以及他的诗作。诗集里面的《傻子》《雾中男孩》《父亲的锄》等作品在同龄诗人当中甚至整个诗坛都是很不错的。我应该欣慰拥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能看到虎勇更加出色表现

  《沧江文学》读后感(六):泥土与霍虎勇

  耶稣如来

  他是一个从偏僻的小山村出生和长大的孩子,自然纯朴多情善良。我一直不明白怎样的经历阅历能够让这个孩子如此平静地面对这个浮躁的世界。他的诗歌不做作,不伪装色彩搭配意象组合自然流畅恰到好处。簸箕、木扬锨,梿枷,耙、犁铧、短鐝等等这些农村中独有的农具在他的诗歌中叫出了热闹怀念思考与唯美。那些被人遗忘的事物,碾子,石磨等在他的诗中复活。他是一个念旧的诗人,关于农村的一切,他都记录,他的诗歌很有内容,很实在

  《沧江文学》读后感(七):林尤超:霍虎勇诗集《山楂树的春天》的阅读札记

  霍虎勇来自山西永和。跟名字一样,虎头虎脑的,人高马大,戴一副近视眼镜,一头乌黑的长发,青春的胡子透露出一股侠气。可等到他和同伴登门拜访之际,慢慢言语交谈之中才发现他身上更多的是艺术素质,准确地说,他浑身都是诗歌语言,难怪他要出版诗集。我们素昧平生,倒是从其大学里的郭老师的推介而不辞辛苦直接找到我家来了。这帅哥憨憨地搓着手,略微紧张地说,“我们老师说了,搞文字的找林老师就对了,尤其是我们校园文学社的,呵呵。”我自是热情欢迎,一边招呼上茶一边嘱之不必拘礼,直呼超哥便是。

  我是七零后的,而小霍是八九年生的,目前是在读大学生,虽然即将毕业,可我还是比他年长一轮有余。可我的心灵年龄应该与其不相上下,因为我们的沟通出乎意外地和谐一致,以致让我泛起对青春年华在校园里徜徉文学世界里的美好回忆

  也许我曾经在校园文学混过吧,对校园诗人之类的作品还是蛮有感觉的。但毕竟年代不一,语境环境各有差异特点,小霍的这本诗集《山楂树的春天》就是一个这一情况的明证。

  一个共同点就是:但凡在校园文学里沉浸的帅哥美女都是心智早熟的。来自山西贫困农村的小霍的早熟源自家境的贫困,以及由此引发的成长的艰辛历程。所谓贫穷孩子早当家,莫过如此。其母身患重病,其父艰辛奔波,为家计给人家搞些建筑活,并艰难地支撑这个家的一切正常运转,而最要命的就是他兄妹俩的读书经费,其酸楚苦辣我们不难想象。每次假期他都要参加家里的农活劳动的。于是,在这种背景下的青春成长是启迪人的心智的,是让人随着耳闻目睹丰富化而不得不自然而然地发出对生活的拷问,无数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将困扰年幼的心灵。因此,小霍身上及其笔下的文字的厚重感与其年龄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悬殊生命角度里,一种发自内心的带着稚嫩成熟趋向的探索,一种来自现实层次的带着年轻的挣扎的思考,让我的心灵为其暗暗涌动……

  不同之处,那就是时代发展在青春岁月里留下的印记深深打上了其个人化的烙印。从淡淡的乡愁苦涩的青春恋情,再从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到个人对生命终极命运的过早思考,小霍均有所涉猎。

  其创作一大主题来自于小霍的背井离乡求学,即怀乡主题系列。这包括对亲情的惦念,以及故土童真记忆。有《父亲》、《外婆》、《黄土,在我梦中栖居的神》等多首。这类题材小霍信手拈来,看不出任何“卡壳”之处,可见娴熟。例如在《村落》里,有这样的诗句:“如果那一座村庄不曾死去/碾子、石磨长在土里/粉碎农人/老土老土的收获/我还能光着屁股/看/灰色毛驴/戴着眼罩/一圈圈/一圈圈/碾出金黄的玉米面……”,寥寥几句,虽轻描淡写,却是浓情积淀家乡思念跃然纸上

  其创作的第二大类主题源于对社会生活的认真观察与对现实的敏感捕捉。在这里他传递了其世界观个性表述。我认为比较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我只是梦》、《公平》等作品。在《我只是梦》里,小霍如此写道:

  我的眼睛,藏在星群之间异想天开

  天国的臣民,我只是活在黑夜的梦

  没有占领的意图,不要驱逐我

  我只是梦,丢掉现实飘落至此

  不要驱逐我,微弱的希望之光

  我的脑海开放着一株倦怠睡莲

  请吧,当掉它作为天国的房租

  显然,草根情结凸显无遗,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并不平衡的发展在年轻一代心灵上的无情投影——一种只能言说而无法驱赶的孤独无助之感。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悬殊,每一个体制内的人都无法逃离其负面影响,小霍这首诗歌揭露了其残酷真实,“我只是梦”而已,并且也只能“异想天开”,作为一个“活在黑夜的梦”,发出了本不应存在的“不要驱逐我”的呐喊。很沉重的感觉,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面对个体的不幸与贫穷,把其对社会现实的内心感受寄托字里行间,比较到位地展现整体草根的真相,实属难得。然而沉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年轻诗人心里的纯洁,“开放着一株倦怠的睡莲”,虽然“倦怠”,但毕竟是开放着的,对祖国、对生活乃至自己的明天还是抱有希望的。这一种希翼,在《敬礼·旗帜》里对党的讴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党旗的洗礼下还是非坚定地抱有奋发图强信心

  而对生活的极致感悟则体现在少数短诗当中,比如《秘密》:“那不是绿叶/是春天的整个秘密”,短短两句,高度浓缩了一个充满生机季节写照,一片绿叶的“秘密”让人回味无穷,好比一滴水能够看见整个太阳那样的艺术魅力。

  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年纪轻轻的小霍居然可以对生命做出较有思辨色彩的终极思考。这一对生命的认知式而非经验式的考量尚属于年轻阶段,但有益于其诗作的深度挖掘。

  我们先看这首《死亡,或永不复生》:

  我点燃一支烟

  寂寞骨子里燃烧

  目之,生命的希望在憔悴

  一株苍白鸡蛋

  偎依着枯死黄叶

  在烈日视线苟延残喘

  谁曾蓝天白云间,追赶垂死快乐

  忘情吮吸绝望毒液,逃脱现世折磨

  忘尘,死亡或永不复生

  如须臾灰飞烟灭的雪笳

  若浮云风散的消隐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深邃的消亡心态的写照。灰色调在具象的抽象表达下渐趋成型,那缭绕的云烟让人感受着沉重的生活苦难与生命的无奈,乃至几近绝望的燃烧。这一种命运的强烈宿命感显然与作者的年龄格格不入,反差明显,也从而验证开篇所言的心智早熟的真实存在。其有关这类生命思考的诗篇还有诸如《自杀》、《活着或者活着》等多篇,后者那种“夜很深了/我应该已经死去”的终极阐释,是其灵魂深处并不甘心被生活所迫的深切焦虑

  爱情与诗歌自古结下不解之缘,小霍也难以摆脱这个“永恒的主题”。对爱情的憧憬及其体验的感悟也是其作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从而构成第三阵列的主题创作。关于青春的萌动,对爱情的渴望情感成长之路上,小霍自有个性化的诗歌表达。在《各在天涯》里,他倾诉别离;在《无缘》里诉说相思;在《断肠崖》表达了思念之苦相守之难;而在《过客》里则表达了对爱情的迷离思考,一种无法确定的青春情愫令人心旌摇摆。

  在《幸福,那么简单》、《致兄弟》等类似作品里,则表现了其善良与有情有义的美好一面,也是符合其年龄所匹配可贵品质。而《汶川,擦干眼泪》、《5.12,那天的日记》和《玉树,不哭》等作品里更为强化了其逐渐升华博大胸怀及其诗歌努力

  不用说,看完百来首小霍诗作,情难自禁,十分感概。对其年轻的文学实践而言,我认为,作为一个在读大学生,其诗作基本脱离了低级阶段,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各方面洞察力和敏感力都有着良好基础,整体创作不乏亮点。但无需多言,我们也知道“金无足赤”的客观存在,并不难想象其诗作的局限性,一些诗作的创作视角过于拘泥,难以被置于更广泛的背景来进行自由创作。文字的诗意演绎以及主题的艺术化表现尚有一段差距,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我可以理解,毕竟是校园一隅里的诗歌实验,我们似乎也不可太过于在艺术高度上做要求或深度剖析。校园生活不管如何地丰富也比不上现实生活里的风雨兼程及其切身体会。我相信,随着阅历的增长学识素养的逐渐积淀,小霍的诗歌创作将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总之,在浮躁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之际,小霍作为一名贫困的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积极点燃诗歌语言的圣火,这是一件相当不容易事情。无论如何,一个人为梦想奋斗着,这是美丽的,也是神圣的。我是多么希望,文学的祝福可以让他满地花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