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的读后感10篇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是一本由余斌著作,东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读后感(一):国有企业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国家的性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性质。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如果是社会主义的革命的不断革命的,那么他们领导的管理的监督的国有企业就是超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要为政治服务,而不是相反。经济是实现革命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读后感(二):让我失望的一本书,不推荐。
书看了一半,原本读来是希望吸收新知的,但半本读来却颇有郁闷的感觉,平时不喜欢写书评,但是这本我想把我的感受写出来,给考虑读这本书的朋友一个参考。
之所以不推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文章不好读,一来是专业术语的因素,二来某些语句用了太多的“。。。的。。。”结构,导致读起来像翻译不好的英文,读起来不顺畅。
——文章有太强的“中国特色”,如第一章结束段落:“。。。。。。对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真理、自然科学和无神论的传播,使人民群众自觉抵制宗教这一精神”鸦片“的毒害;另一方面,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宗旨。。。。。。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二字,排除反科学的来自西方的各种资产阶级学说的干扰。。。。。。”
本书中多次出现类似的对西方文化的敌意,时不时的对西方的过往及现状作批判,我个人对这一点比较难以接受。但是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事可以理解的。
——书中的一些例子本来是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的,但是读起来反倒变了味,例如:“。。。。。。苏格兰的一位学过经济学的贵族夫人为了把本氏族的公有的32万公顷耕地攫为己有并改为牧场,驱逐了约3000户共计15000个居民。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政府派兵来破坏和烧毁这些居民所居住的村庄,并同当地居民发生了搏斗。一个老太太因拒绝离开小屋而被烧死在里面。。。。。。”
就半本书的阅读体验来看,书中的一些观点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但是整本书的基调让我不敢过于信赖作者,因此会怀着更多的怀疑来读。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读后感(三):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一本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颠覆之做。而马克思也是世界有始以来第一位社会科学家,他在这本著作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知道,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叙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思想体系。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是什么?《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价值,因此他的内容中心是剩余价值。
这是个信息爆炸与繁忙的时代,完整版的《资本论》内容太长,且深奥难啃,许多出版了极简系列的书籍,来帮助读者剪短阅读世纪,而这本书也是如此,通过作者的视角来认识《资本论》,比起完整版的《资本论》,这本书缩减了许多,本书内容分别为:商品与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换了形的商业经济、金融资本的统治、新社会的曙光,内容涵盖了三卷《资本论》和数十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者浓缩了其中的精华,且通过将《资本论》用于当下经济热点的解释,结合了现代经济学,加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展现了经典作品的魅力。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同时揭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且唯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已经“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他的唯物基础在于把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看做是一种历史自然发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和辨析,批驳了国内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错误观点。这是本浓缩《资本论》精华的作品,通过45个10分钟懂得《资本论》。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读后感(四):迷思到真相——读《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近30年的对西方经济学的顶礼膜拜中,似乎忽略了,或是没有兴趣,也可能没有能力去读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于是除了作为学术研究或是专业课程外,《资本论》鲜少被捧读,甚至于被束之高阁。但是《资本论》过时了吗?为什么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引起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衰退时,西方一些国家的政要和资本家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厌恶和恐惧捧读《资本论》呢?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打开了《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这本书,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阅读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因为书中所讲的45个问题,都辅以通俗易懂的事例,娓娓道来,无理论文章的枯燥性,却有其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辨性。这本书的作者余斌是国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者,对《资本论》的剖析果然既明晰又引人入胜。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不断打破固有思维的过程。因为多年来受西方经济学的熏陶,人们对很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之下。虽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在很多方面的确是严密的,也确实能解释很多经济现象,但是它还是留下了太多盲点和空白。比如商品,西方经济学只是研究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而没研究商品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货币,西方经济学似乎研究了很多,包括货币的层次划分,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的发行,存款创造货币等等,甚至演化成独立的“货币金融学”、“货币经济学”,却惟独没有研究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资本,从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经济学家有过种种解释和说法,但他们或者没有研究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或者错误地理解了两者的关系,因而不能揭示资本的剥削本质……这种种的盲点与空白让人们对西方经济学充满了迷思,我们究竟看懂了经济是什么,又看清了多少经济背后的真相呢?
一边读着《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一边觉得思路慢慢清晰起来,仿佛窥见了被西方经济学掩盖的真相一样既激动又兴奋。例如,西方经济学假定人都是有理性的,其需求基于理性判断,进而形成了序数效用理论和基数效用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石。作者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研究,鲜明地指出,所谓的效用,不管是序数效用,还是基数效用,都是不可量化的,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虚拟的假定,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对苹果和面包可能有着相同的效用,但是两者却有不同的价格。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将包含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出来进比较,认为正是因为生产苹果和面包包含的劳动的价值量不同,才导致了两者价格的差异。
又如,作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有意回避了货币的产生。因为要回答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就必然要回到劳动价值论上,而这是西方经济学要极力避免的。而《资本论》揭示了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天然不是黄金,但黄金天然是货币”,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黄金本质上是商品。 西方经济学对货币的某些阐述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美元与黄金挂钩就是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就意味着世界货币体制进入美元本位制时代。其实,美元与黄金挂钩也好,脱钩也好,都只是表象,并不能改变货币是黄金这一本质。现在世界上的各种货币,美元也好,欧元也好,英镑也好,人民币也好,都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所以,今天的货币制度仍然是金本位制;货币,尤其是世界货币,仍然是金。“这不是政治,也不是国际政治可以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再如,作者以《资本论》中货币职能的原理解释了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元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正在于美元这样一种信用货币依靠美国的霸权窃居了世界货币符号的地位,十分简洁有力。而西方经济学对此的解释却非常空洞和苍白,无法深入其实质。
最后,作者通过对重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国有企业如何公有化等话题的阐述,指出只有与时俱进地完善公有制,才能让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能有属于个人的自由,而不是象西方经济学家们所竭力主张的那样,退回到落后的私有制时代;传统的国有企业要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企业,关键在于实行政企分离,明确和落实国有企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权……这些精彩而务实的观点,给每一个渴望理性思考的人以启发,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被作者这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参观和领略了《资本论》这座宏伟精妙的理论大厦的无限风光,时而思索,时而赞叹,时而领悟,既觉欣喜又觉得收益良多,的确是不虚此行!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读后感(五):捡起丢弃已久的武器
我没有读过《资本论》,但拜在学校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政治经济学等几门课程所赐,对它的基本原理还略微知道一些。然而,要指望那点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到的皮毛来学以致用,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还好,有“经济学界的鲁迅”之称的著作学者余斌写了一本《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本书里,他没有着重去解读《资本论》怎么怎么样,而是借用《资本论》的理论框架以及基本原理,用四篇十三章19万字的篇幅,对经常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包括理论上的误解和思想上的困惑进行了批判性解读。他的这种办法不是就理论说理论,而让理论自身来说话,用《资本论》的观点来解剖社会,解剖经济,同时对某些观点进行批驳,展现了其强大威力。说实话,虽然每篇文章都不长,但作者的分析称得上是深入浅出,鞭辟入里,而且逻辑性非常严密,思辨性非常深刻。真的要象书名所说的那样,用十分钟时间读完一篇还是很不容易的,我就断断续续读了近两个月之久。不管怎么说,比起原著那样的鸿篇巨制,这本书算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资本论》理论殿堂的便捷之门。
在“从简单的商品开始”一节中,他对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的起点不同进行了解释,前者从需求开始,而马克思却从商品开始,其原因在于“商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产品所采取的普遍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形式……商品本身也体现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还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一节中,他就一语道破玄机,“那些鼓吹发展中国家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要求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理论,就是要消除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数量上的优势,妨碍发展中国家迅速积累起自己的劳动成果,妨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种理论其实是发达国家中心说的变种……”。再比如,在“地方政府卖地不如卖房”一节中,他直指当前的所谓“地价推高房价”一说,以马克思“土地的价格其实就是资本化的地租”作为理论依据,一针见血的指出,“尽管开发商已经支付过地价,但是他们获得的利益的最主要来源仍然是本不该归他们所有的地价”。诸如此类的真知灼见,书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其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举国上下把西方经济学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用这些理论治理国家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被束之高阁。不可否认,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经济乱象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蒜你狠、姜你军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毒奶粉、注水肉等层出不穷,富士康的十二连跳更是触目惊心,而油价乱涨、房价高企几乎就没有个尽头,现在又加上了有毒胶囊事件……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难道真的要靠资本家的身体里也流上“道德的血液”?还是寄希望于他们的良心发现?
这些难道都只是道德因素?一切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对这些问题,国内的各路经济学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和应对方案。但是,由于流派之别,左右之争,众多专家对同一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往往南辕北辙。而且假设太多,只是就现象说现象,几乎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甚至有些就是在忽悠,没有一点实质意义。然而,相比于西方经济学家的喧闹,作者在这本书中的分析和阐述,对我们认识某些问题的本质,反倒能够起到一种拨云见日、正本清源的作用。在我看来,资本天生是逐利的,它没有底线,只为实现利益,即便资本家的慈善也必然是从另一处的剥削而来。由于国家法律和制度对资本缺乏制约,特别是对资本与权力的勾结无法阻断,再加上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我认为这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而作者提出的那些精彩而务实的建议,虽然有些未免失之偏颇,但大多数都非常有建设性,非常有现实意义。
阅读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资本论》应该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理论武器,却被我们自己丢弃了。它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最丰富、最深刻、最成熟、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它长达三卷,有205万字,厚3000页,是一部将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严肃的学术著作,从这个方面来说,它可能算得上是一件理论上的核武器。虽然,它写于一个半世纪以前,之后资本主义也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完善和发展,期望以它来回答和解决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以我的浅陋,我也知道,它是为社会中极大多数的人说话的,它至少可以带给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那就是从工人、农民这些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制定政策,而不是资本家的、权贵的角度,而不用老是被那些所谓的专家的所忽悠。它也告诉我们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当然,它甚至可能会象曾经的那样,成为指导思想,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指出一条道路……
我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不管何门何派,不管主义如何,只想追求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放眼世界,现在被我们奉为老师的西方发展模式也遭遇了困境,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深陷衰退泥潭无法自拔,连很多西方国家的政要和资本家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恐惧,重新捧起《资本论》来找寻答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将立党立国的理论束之高阁呢?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我们重新捡起《资本论》的时候,应该把它从各式的报告中,从学生的课本里请出来,在某些层面上进行应用。其实,即使我们不去采用,在反思我们发展的过程中,至少也可以用它放松一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禁锢的大脑,开阔一下视野,丰富一下思维,也是非常有益的。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能够发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