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10篇

2018-09-25 04:2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10篇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是一本由孙皓晖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一):秦皇嬴政千古一帝!

  嬴政为何被后世暴君相称,秦国经商鞅变法法令严明,而六国法制宽松。秦一统天下而实行秦令,原来六国的人当然受不了,所以骂!统一了六国,自己国家没了,所以骂!秦经二世而亡,更给了骂嬴政是暴君的理由。嬴政统一了六国,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明,让华夏大地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家人!在他之后中国历经两千余年的纷争战乱而仍然完整的屹立在世界不致分崩离析,其功远大于求仙问药这些过失。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帝王也不为过!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二):再识秦始皇

  孙皓晖笔下的嬴政跟我曾经想象的嬴政不太一样印象中的嬴政是黑色的,从他时常挂在脸上的神情到他的施政风格都是黑森森的压抑。而孙皓晖塑造的嬴政是在这样的黑色里注入一道浓烈的红,让他有黑森森的一面,也有红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面。 嬴政始终是个极端的人,同时他又具备自省智慧,也有心底柔软地方。他能怒发冲冠一记逐客令,也能听得李斯之劝。他能铁面无情坑杀儒生,也能容得下扶苏的仁政之见。他有铁腕治国之野心,也有君臣间的血泪情谊。他内心的纠结与矛盾造就了这样的两面性,把自己一步一步推向了悲剧的结尾。 战国时期列国求变,王道仁政不合时宜,儒家四处求志而屡屡碰壁。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六国复辟势力一个翻脸,拾起被丢弃的王道旗号,与喊着分封制赚吆喝的儒家一起反秦,也挺讽刺的。大秦帝国,就在这种讽刺摇摇欲坠了。 嬴政的功绩除了众所周知的长城,文字、货币、度量衡、武器的统一,还有类似现代高速公路国道的驰道和直道的铺设。读《罗马人的故事》时,我感叹古罗马帝国代代修建直通帝国心脏的条条大道壮举,感叹这些大道还能依稀留到今天,却不曾想嬴政也做过这件事。可惜他修建的道路过多久就在秦末的乱世中飞灰湮灭了,只剩一碣碑石来标注这里曾有一条煌煌古道。嬴政心中从咸阳辐射出去的一张宏伟路网,就像他的大秦帝国一样,熊熊而起却草草收场,生起一阵悲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oy的读书笔记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三):不论史实,只谈故事

  这部《铁血文明》将《大秦帝国》的故事推向了最高潮,其气势雄伟格局之恢宏,简直无与伦比全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往往使人难以自拔。 以吕氏宽政缓刑与《商君书》法外无法的斗法为开端,最终吕氏败走,法家思想再次成为治国长策。 征发百万民力修成郑国渠,使关中大富,从而奠定了扫平六国的经济基础秦王嬴政亲政后,集合王绾、李斯、郑国、尉缭、王翦、王贲、蒙恬等诸多风云大才,成立了新班底,为一统天下储备充足人才基础。 看到秦国君主的英明神武,文臣武将睿智大器,让人不禁赞叹,秦国真是幸运。 自献公始,秦国六代无昏王。武王虽勇武刚愎,然两年即亡,没有能够动摇国本,继而传位给了雄才大略的昭王;孝文、庄襄二王虽能力不济,然身体也不济,守业尚可,却命运多舛,很快大位便传给了日后的千古一帝嬴政,开启了一统天下新格局。 君主明,则贤臣聚。孝公时代的商鞅,惠王时代的张仪、司马错,昭王时代的魏冉、白起、范雎,孝文、庄襄时代的吕不韦、蒙骜、蔡泽,及至始皇帝时代的群星璀璨无以复加以史为鉴,以六国为鉴,国家的兴盛真是容不得任何一代昏王的挥霍。秦国,就是幸运,亦或是书中强调的商鞅变法之长效。 国力大增,人才聚集,君主英明,从而开启了扫平六国、一统华夏的进程。术治亡韩、乱政亡赵、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齐,不仅详细描述了扫平六国的过程,还深入分析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正应了那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一统天下后,开始盘整华夏文明,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修建天下驰道,决通川防,疏浚漕渠,……种种前无古人大手笔举措,直直影响到了两千余年后的今天,为华夏族群的统一做出不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书中将每一项足以影响后世的工程都一一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叙述,使我们不再像中学学历史时那样无感。当时,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我的心情——震撼绝对的震撼。课本一句话带过的事情,原来是那么浩瀚的工程,得有多么高瞻远瞩战略眼光才能做出如此决策啊!了不得! 另外,作者根据自己对史料理解,对为后世所诟病的“焚书坑儒”做出了解释,给了我们印象中的“暴秦”另一种面目。是不是真实的,不搞历史研究的我,并不能分辨,但从故事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来看,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分析。儒家作为秦之后的治国学说,由于与秦国法家的不相容,其记录的历史也不免有失偏颇。至少,秦帝国为华夏文明做出的种种贡献不能用一个“暴秦”就湮灭于世。 整套《大秦帝国》到此,将作者对秦帝国的向往与推崇表现淋漓尽致,其述说的故事,以及夹杂着的各种史料论据,也将我深深折服,对两千余年前了秦也是心向往之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四):《铁血文明》中卷⭐️️⭐️⭐️

  国之灭亡,原因有六;

  一在国力,二在君王

  三在庙堂,四在大将

  五在粮草,六在战术

  秦何连胜?上下同心。

  国家富饶,兵力强盛

  连年大战,成军无碍;

  君王贤明,大臣群议;

  战略但定,举国支持

  将领明锐,战士勇猛

  速战缓战,轻战奇战;

  战前明策,各当各位;

  粮草辎重,绰绰有余

  邦交斡旋,助力战场

  众志成城,如臂使指;

  凡此种种,秦国必赢;

  偶尔兵败,当即成军;

  有将有粮,无需喘息

  反而观之,山东诸国;

  韩国灭亡,庙堂沉疴;

  不思正道强国富民;

  沉迷权术,算计敌国

  上党移祸,秦赵大战;

  肥城资周,割城息战;

  水工疲秦,郑国渠成;

  国力日衰,敌国日强;

  出让大才,委曲求全

  俯首称臣,难逃覆灭。

  再灭赵国,素日仇敌

  赵迁郭开,荒诞君臣;

  君好女色,不理朝政;

  臣迷权利,党同伐异;

  先王赵偃,沉迷转胡;

  立为正妻,继位为后;

  废嫡立储,易嘉为迁;

  太后转胡,男宠韩仓;

  双贱合璧,所向披靡

  先克赵王,总握全局

  再春平君,防止兵变;

  三克赵葱,钳制李牧;

  欲拢李牧,不合反污;

  至此对立,除之后快;

  李牧庞煖,欲拥赵嘉;

  消息泄漏,先后被灭;

  惜乎名将报国无门

  奸臣弄权,身死龌龊

  无死沙场,无保家国

  非将无才,庙堂昏聩。

  郭开降秦,请立假王;

  囚禁弱顿,挟制赵迁;

  嬴政应允,假和火灭;

  惜乎赵国,一朝覆灭;

  赵嘉王族,逃立代国。

  三灭弱燕,迂腐老国;

  太子燕丹,逃秦回燕;

  大才荆轲,献城刺秦;

  功败垂成,秦军压境;

  燕代合兵,各怀心思

  一朝兵败,各自逃亡;

  老王燕喜,逃匿辽东;

  精壮财货,悉数带走;

  燕丹兵败,死守蓟城;

  城破再逃,辽东暗营;

  父王让权,唯独兵权;

  死别之际,不告藏身;

  心灰意冷,该当夺权;

  软弱愚忠,悔不当初

  秦国施压,代国转示;

  燕王出兵,处死燕丹;

  惜乎燕丹,惜乎荆轲!

  四灭魏国,惜日强国;

  魏王好犬,不思国政;

  王道尸埕,尊为丞相

  王城大梁,固若金汤

  秦军水攻,轻松降魏;

  如此昏君,好犬胜国;

  如此丞相,只讲礼义;

  守将呈禀,秦或水攻;

  不思防守,反责预言

  泱泱大魏,人才辈出

  商鞅张仪,范雎吴死;

  尊而不用,外宽内忌;

  惜乎人才,惜乎大魏!

  五灭楚国,分治之邦。

  项燕为将,阻碍重重;

  王权赢缩,世族掣肘;

  各自为封,拥兵自治;

  只管私利,哪管国难;

  兵败指斥,战胜分羹;

  牵一毛发,而动全身

  将难整顿,庙堂奔波;

  胜不堪劳,战始能静;

  两军对峙,庙堂催战;

  一战败北,方止物议;

  项燕密谋,扭转庙堂;

  拥立新王,昌平君也;

  秘密退兵,秦军猛攻;

  败军亡国,大楚灭亡。

  一战胜秦,尊严护国;

  百万对峙,长平盛况;

  庙堂无道,借战扭转;

  强敌在前,全军覆没

  惜乎项燕,惜乎楚国。

  赵楚两国,战前兵变;

  内里腐朽,将灭思变;

  冰冻三尺,一日安破?

  秦国无他,君明将强;

  王贲奇谋,小白起也;

  李信冒进,兵败项燕;

  王翦将军,老而弥辣;

  进退有度,军政兼顾;

  谋在战事,也在朝堂;

  拒绝女色,求赏土地

  上慰君王,下平非议

  老当益壮,疯狂打call

  最后一国,东海齐国

  华夏将统,天下归一;

  战国六雄,行将覆灭;

  呜呼哀哉!幸甚乐哉!

  欲知后事,继续拜读。

  比❤️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五):《铁血文明》上卷⭐️️⭐️⭐️

  吕氏春秋,立于咸阳;

  悬赏千金,寻一字师;

  国人品鉴,欲得民心

  不韦新政,宽政缓刑;

  秦王无视,不予回复

  商君雕像,位列书旁;

  国人感叹,纷然离去

  秦王本意,携手不韦;

  再三探寻,政见相左;

  举国朝会,揭露吕罪;

  离秦相逼,栋梁相随;

  歧路在前,本志各断;

  李斯王绾,留秦赴任;

  先收封地,再夺爵位;

  洛阳宴宾,王书夺命;

  嬴政闻讯,百感交集

  义商窃葬,秦人私祭;

  官吏重罚,庶民轻治;

  六国风言,秦王寡义;

  告国人书,以安民心;

  旷古大旱,朝野焦灼

  流民入秦,国人难安;

  出兵平阳,震慑六国;

  秦虽大灾,尔休猖狂

  乍闻郑国,韩国间细;

  大兴水利,疲秦之策;

  秦王大怒,天灾人祸

  六国奸人,毁我秦邦;

  问罪郑国,下逐客令;

  官吏商农,一律离秦;

  吏员去职,国务瘫痪;

  秦邦外员,十之有三;

  赵高哭求,不欲回赵;

  秦王大惊,深掘至斯;

  赵质秦王,焉不被换?

  李斯思忖,离秦上书;

  谏逐客书,王车追回;

  欲一天下,海纳百川

  秦王深悔,废逐客令;

  记入国史,引为国耻;

  郑国水工,由韩入秦;

  韩国阴谋,水利疲秦;

  十年效力,已忘筹谋;

  全心修渠,引水解旱;

  郑国李斯,上任就职;

  泾水河渠,重新开工;

  天旱两年,庶民求种;

  聚民百万,一年完工;

  民工军制,官仓出粮;

  今夏赋税,如何征收?

  六国皆免,唯待秦国;

  法不可废,民不可伤;

  一歉二补,一荒三补;

  平年如常,丰年补税;

  接连大旱,官粮吃紧;

  供给民工,难撑一年;

  百余万人,一年工期;

  秋种之前,史无前例

  两年四季颗粒无收;

  十室九空,何等景象

  提前两月,夏种完工;

  郑国严拒,绝无可能

  泾水大渠,困难重重

  四百余里,主干支渠;

  斗门渡槽,沙土渠道

  坚石瓠口,最为艰难;

  李冰三子,邀来相助;

  郑国让步,严守质量

  按图就工,方可提前;

  各县请命,死战干渠!

  轻兵上战,大决泾水!

  秦人决战,日夜不休;

  精壮出力,老弱为炊;

  劳过身死,出令严休;

  记过刺爵,立石以年;

  老秦国人,与天争路!

  成渠放水,天下震动

  郑国主持;名郑国渠;

  水雷震天,泾水渠成;

  秦人欢呼,追赶水头;

  嬴政当先,万民追逐

  四百多里,巍为壮观

  郑国水渠,造福万民;

  关中沃野,富甲天下

  韩国大怒,问罪郑国;

  疲秦不成,反利秦贼;

  扣押族人,郑国赴死;

  功臣难全,何立天下?

  秦修王书,送于五国;

  斥韩阴险,不得援助

  出使韩国,释放郑族;

  毫发有损,兵临城下

  韩相为使,亲送郑族;

  郑国感喟,欣然赴任;

  秦王太后,终于相见;

  二十余岁,该当娶妻;

  为防干政,铁碑法约;

  只娶民女,不立王后

  举凡王女,无分嫡庶;

  历代君王,须得遵守;

  欲废此法,举国讨之;

  架构庙堂,先谋栋梁;

  王绾李斯,蒙恬王翦;

  四位柱石,各安其位;

  欲成大事,先着微小

  整饬吏治,刷新秦国;

  仓廪丰饶,坚甲利兵;

  关内成军,关外长战;

  以战示形,蛊惑六国;

  秦国偏师,两败李牧;

  早日相较,早见真章;

  期年大出,避免铩羽;

  尉缭姚贾,顿弱三才;

  先后入秦,嬴政礼遇;

  姚贾顿弱,游说六国;

  结交权臣,搅乱政局;

  秦王嬴政,军营点兵;

  少壮将士,青年才俊;

  身负国名,终战息乱;

  惜年劲韩,醉心权术;

  不思强国,唯计疲敌;

  韩非大才,救国无望;

  心血成书,赠予秦王;

  死守韩国,不愿赴秦;

  秦国施压,韩王续压;

  韩非入秦,百般刁难;

  折辱布衣,诘难秦王;

  使计疲秦,教人心寒;

  忠志难全,身死秦国;

  施压韩国,割让南阳;

  困兽犹斗,孤城一战;

  求救五国,擅自珍重;

  贵族逃城,偷运财货;

  粮草不续,散兵无勇;

  秦军猛攻,举旗出降;

  不谋正道,只谙权术;

  百年韩国,正式灭亡。

  韩国既灭,余国焉安?

  华夏一统,指日可待。

  欲知后事,继续拜读。

  比❤️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六):《铁血文明》下卷⭐️️⭐️⭐️⭐️

  王翦灭楚,六十万军;

  嬴政亲往,犒赏将士;

  紧急军情,朝会对议;

  陇西飞骑,反击西羌;

  燕赵残部,一举歼灭;

  九原云中,防御匈奴;

  二十万军,攻灭齐国;

  往日大邦,偏安一隅;

  灭国亡民,举家逃齐;

  人满为患,惶惶不安;

  丞相后胜,亲秦投降;

  齐三十万,溃不成军;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王贲铁骑,迸发辽东;

  老王燕喜,垂死挣扎;

  嫔妃宫女,激赏将士;

  逼退秦军,投靠匈奴;

  大秦铁甲,锐不可当;

  燕军五万,缴械投降;

  风驰西去,回师灭代;

  代王赵嘉,汹汹复国;

  燕代败秦,每况愈下;

  穷途末路,天命安在?

  举国抗秦,妇孺成兵;

  不投匈奴,烈烈而终;

  王贲战书,拜告代王;

  秦赵同源,敬赵死战;

  妇孺在军,不为兵力;

  不以强弩,不以援兵;

  不以伏击,对等搏杀;

  赵军死战,全军覆灭;

  扶苏入军,师从蒙恬;

  化名伯秦,远赴九原;

  六国皆灭,华夏一统;

  秦国君臣,商椎朝政;

  天下文明,宏图何在?

  定国图制,十大策略;

  典章国制,文教通国;

  统器水利,定边息兵;

  安邦社稷,开创盛世。

  大封功臣,无有诸侯;

  天下统一,如何治理?

  夏商至今,百年动荡;

  老路弊端,显而易见;

  新路利害,闻所未闻;

  抉择之难,亘古未见!

  南海之地,诸侯林立;

  野蛮杀戮,不行文明;

  为后世计,化入中国;

  秦军战士,留守南海;

  成家婚配,融合群族;

  生发文明,凝聚根基;

  嬴政身痒,始赖方士;

  徐福之术,立竿见影;

  秦始皇帝,大典即为;

  典则朝仪,焕然出新;

  诸侯郡县,二治纷争;

  诸侯复辟,郡县出新;

  丞相王绾,连同博士;

  当朝禀明,请行封建;

  皇帝骨干,力主郡县;

  李斯陈述,直破旧制;

  皇帝诏书,推行郡县;

  分治则弱,一治则强;

  封建国小,百姓赋重;

  裂土万千,国力弥散;

  权力系统,四层递进;

  中央集权,郡县而治;

  三公九卿,地方乡官;

  系统运行,因地任官;

  其时天下,事无定式;

  田畴异亩,文字异行;

  言语异声,钱币异质;

  车行异轨,度量异法;

  帝国初期,文明新建;

  核七国字,决新制字;

  定一基准,改六国字;

  横平竖直,笔画清晰;

  人人识字,沟通无碍;

  三万方块,浩瀚工程;

  文字新制,文明传承;

  盘整天下,华夏再造;

  整饬文字,统一度量;

  决通川防,疏浚漕渠;

  民有所耕,乐其畴矣;

  堑山堙谷,穷燕极粤;

  帝国大道,震古烁今;

  郡县官道,通外官道;

  天下驰道,天下直道;

  四百余条,纵横华夏;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

  江湖之上,濒海以观;

  宽五十步,三丈而树;

  厚筑其外,隐以金锥;

  树以青松。任景任怪;

  瓮仲巨人,吓退匈奴;

  铸销兵器,以塑金像;

  百姓失田,旧族强买;

  黔首佣耕,民穷生变;

  扶苏暗访,搜罗证据,

  四位人物,依次亮相;

  陈胜刘邦,项羽吴广;

  帝国命运,息息相关;

  白布长幡,国殇悲风;

  王翦蒙武,两将陨落;

  南海长城,楚粤柱石;

  华夏栋梁,魂归故里;

  咸阳上下,大放悲声;

  嬴政密书,私授赵佗;

  南海秦军,长久驻守;

  咸阳若失,不得靖乱;

  封闭驰道,不涉危局;

  王翦甍逝,匈奴南下;

  悲恸王贲,忠孝两难;

  蒙恬带兵,大铩匈奴;

  秦始皇帝,犒赏三军;

  打退匈奴,功过灭国;

  修筑长城,防御外患;

  皇帝出巡,陡遇刺客;

  世族筹划,复辟暗涌;

  立冬时节,流言四起;

  举朝议会,再起纷争;

  八年之久,再请封建;

  扶苏铁证,揭示复辟;

  儒家博士,再图王道;

  李斯有奏,复辟汹汹;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飓风将起,青萍之末;

  庙堂如丝,其出如纶;

  防患未然,焚书杜议;

  皇帝准许,宣战复辟!

  孔门逃匿,勾连世族;

  怪力乱神,预言诛心;

  皇帝大怒,坑杀儒生;

  复辟势力,严惩不贷;

  扶苏阻碍,被斥驱逐;

  嬴氏父子,政见分歧;

  扶苏宽政,庙堂皆知;

  铁血坑儒,震慑复辟!

  王贲将死,进言嬴政;

  子不堪将,信为太尉;

  早立储君,确定臂膀;

  李斯其人,权衡太过;

  君王暮政,内忧尤甚!

  王贲骤去,嬴政大恸;

  王翦王贲,大秦长城;

  轰然倒下,无所依靠;

  秦始皇帝,五次巡狩;

  再征老秦,修建骊山;

  丞相李斯,禀明实情;

  关中老秦,不足三成;

  开府丞相,总理国事;

  李斯既知,为何不言?

  老秦部族,业已外迁;

  内里掏空,根基不稳;

  但又动乱,后备安在?

  皇帝大惊,回想王贲;

  李斯私心,全力斡旋;

  但凡君策,一律认同;

  从无主见,也无争论;

  巡狩小议,再无李斯;

  芥蒂已生,嫌隙必存。

  徭役过重,田无壮丁;

  皇帝痛心,密会郑国;

  创新有余,守常不足;

  大政有成,民生无本;

  祭祀舜禹,宣示新政;

  启黑冰台,杀复辟人;

  顿弱严拒,不惜犯上;

  强力杀人,扬汤止沸;

  明修大政,釜底抽薪;

  方士逃匿,皇帝卧病;

  大耗元气,岌岌可危;

  遣回蒙毅,镇守咸阳;

  皇帝北上,托国扶苏;

  皇营事务,悉交赵高;

  皇帝病身,坚持北上;

  群臣反对,一力驳回;

  李斯思忖,皇帝疏远;

  蒙毅还国,赵高掌书;

  一国丞相,形同虚设;

  胆战心惊,除己立储?

  心有疑虑,未敢表露;

  皇帝坦诚,交代诸事;

  该争则争,君子本色;

  未言立储,李斯仍惑;

  皇帝昏迷,留沙丘宫;

  胡亥晋见,大感欣慰;

  胡亥内师,赵高是也;

  随行巡狩,赵高教照;

  夜来清爽,外出赏月;

  无限思绪,安置后事;

  思忖诏书,扶苏还国:

  兵属蒙恬,会丧咸阳;

  连同元老,议立二世;

  蒙恬掌军,扶苏威望;

  如此安排,必属扶苏;

  身冷回宫,拷问赵高;

  确认忠心,书写遗诏;

  终难支撑,吐血身亡;

  死不瞑目,徒留残诏;

  溘然长逝,权力真空;

  一代雄主,就此殒世;

  扫灭六国,威加海内;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华夏九州,兵戈止息;

  新政文明,造福万世!

  帝国大厦,即将倒塌;

  惜乎嬴政!惜乎大秦!

  欲知后事,继续拜读。

  比……

  难过,不比❤️

  附:始皇帝巡狩刻文

  《峄山刻石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二十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阤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梁父刻石文》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静,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琅邪台刻石文》

  维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事。事已大毕,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专心揖志。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优恤黔首,朝夕不懈。

  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富。节事以时,诸产繁殖。

  黔首安宁,不用兵戈。六亲相保,终无贼寇。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碣石门刻文》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会稽山刻石文》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彰。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长。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挈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凤,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挈,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大秦帝国·第五部 铁血文明》读后感(七):其兴也勃焉

  蔚为大观,诚如是也。虽然早就知道秦国一统是华夏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时刻之一,在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之后还是倍受震撼。这一时期留下的遗产之多、产生的影响之巨,令人瞠目咂舌,很多工程的实施、制度的创立、文明的规范,在那时候都已经成形了,沿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最后一部《帝国烽烟》还没有看,但可以肯定,《铁血文明》必然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始皇嬴政也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这一点上和毛主席是一致的,很开心。

人间正道是沧桑

  儒法之争,王霸之争,绵延数百年,也贯穿了嬴政的时代。孰对孰错,历史自有一个决断,然而在特定的时期,却有一个东风压倒西风、西风压倒东风的问题。嬴政亲政之初,便受到了吕不韦《吕氏春秋》王道观点的挑战。表面上看,这种挑战只是来自思想层面,不流血、不死人,但对以法立国的秦来说,这小小的一本书带来的影响却是颠覆性的。即便吕不韦有功于三世秦王,即便吕不韦是他仲父,在大是大非面前,嬴政寸步不让。直到嬴政成为始皇帝,依然有腐儒好古非今,勾结六国贵族向以法立国和郡县等制度发起冲击。对儒法两家,我是倾向于后者的。儒家讲究仁爱,但它的仁爱是特权阶级的仁爱,仁义礼智信这些看起来很美的外衣之下,是冷酷僵硬的阶级对立与压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何等的冷漠与不公!儒生的自我感觉都很好,明理、诚信、好文、尚古,都是好心、都是好人,但好心偏偏不办好事、好人偏偏为害甚烈。他们是不参加劳动的,他们的眼睛是向上长着的,动辄先王古君,对劳动人民的疾苦视而不见。要说脱离人民群众,没有那个学派比儒家更甚!哪怕是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家,弟子们也是以劳动为荣的。而法家,看起来“不仁”,实际上是真正的“大仁”。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贵族的特权几乎被完全剥夺,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以是否有功劳作为授予爵位的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阶级对立。同时,以法治国意味着律法面前人人平等、事事平等,有功则虽远必赏,有过则虽亲必罚,一种朴素的平等理念出现了,阶级的特权与私利存在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对这样的制度,平民自然是大大欢迎的,贵族自然是坚决反对的。秦国几代君王,都是坚定不移维护法制,大公无私,终于强盛起来;反观后世几千年的时间,却始终是法儒并举甚至独尊儒术,很容易让人想到:莫非正是因为舍不下伪善的儒家赋予统治阶级“名正言顺”的特权与私利乎?

上兵伐谋,力道沉稳

  内因是决定性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体现在灭国上,就是政治是决定性的,用军事对一国的政治从外部产生压力,让敌国从内部瓦解。秦灭六国的思路,大抵如是。秦国的军事力量是压倒性的,但要想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打下来,还是力有未逮,从嬴政到李斯到姚贾再到王翦,无不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故嬴政玩外交结奸臣,王翦稳进兵不轻战。弱小的韩国基本上就是降了;赵国从战力来讲劣势并不明显,也有李牧这样的猛将,但有劲使不出来,自废武功,被秦国一举而下;燕国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刺秦壮举,在太子丹的领导下同代国结盟之后也有拼死一搏,但内无良将,一战溃败;魏国抵抗倒也坚决,奈何区位特殊,被王贲放水淹了都城,不战而亡;嬴政在对楚方略出现难得一见的失策,李信20万秦军被项燕击垮,然而在之后王翦稳扎稳打之下,终于寻得项燕撤退之机会,一鼓作气拿下郢寿;齐国从根子上已经烂了,民欲战而王不举,秦军一个夜袭就破了60万大军。秦国之克六国,是军事致胜,更是政治致胜。除了军队强悍以外,秦国政治清明,上下同欲,自己无危而可乘人之危,有这样的内明、自信、眼光、胆识,一统天下那是必然的。

亡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破灭,非在一时,而是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积弊所注定的,书中对历史沿革的分析,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部分,在这里单独拎出来讲一讲。

  亡韩的,是术治。韩能立国,太史公归因于韩厥救赵氏孤儿而立阴德。可以说,要讲仁义为本,韩国在战国期间是信誉昭昭的,但在政治军事一直弱小,虽有宜阳铁山,却从未崭露头角。韩国的转折点,来自申不害变法。虽与商鞅同称法家,申不害更加倾向于帝王驾驭臣下之“术”,没有一个标准,也可以不择手段,唯一的目的是让臣下畏惧君王、君王对臣下如臂使指,通过行政之效能推动国家之兴盛。申不害变法是有历史功绩的,韩国也前所未有的强大起来了,时称“劲韩”。不幸的是,刚有兴旺迹象就被魏国庞涓率大军毁灭,申不害、韩昭侯身死,韩国沉寂。然而,术治的传统自此融入韩国的血脉,却是扭曲变形、成为一股歪风,即不求自强但以阴损为本。秦国强盛起来之后,韩国先后向赵国割让上党地区,怂恿周王抗秦,派郑国、韩非入秦耗其国力、乱其国政,都是阴谋,最后都成了笑话,秦国更因郑国修建的郑国渠而使关中大富,为灭六国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何其蠢也!弱小的韩国,被秦国的5万军队就收拾了。

  亡赵的,是乱政。赵以武立国,武运昌隆,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革命之后,武力更是达到了顶峰,驱林胡、败匈奴,同秦国相比也是不逞多让,长平之战若不是临时换将,主帅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孰胜孰负还真是不好说。即使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有李牧这样的钢铁长城,军事上是非常强的。但赵国的政治特别是接班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乱”。乱者,滥也。上古自不必说,近就有赵武灵王一生英雄却被叛臣封锁饿死在沙宫之中。赵国末期,更有郭开这样的千古奸臣当道,放纵赵王的色欲,甚至操纵王后和男宠的美色笼络大臣,王不王、臣不臣,李牧率兵抗秦却一年得不到粮草供应,实在没办法回都城索要粮草时被处死。纵使骑兵步兵无敌于天下,这般乱政如何得以在强悍的秦国面前存活?

  亡燕的,是迂腐。燕国先祖,乃西周召公,八百年来政权稳固,向无变动,王族血统在七国之中是最古老最纯正的。史书对燕国的记录,较其他几个国家而言也不多,说明很少发生重大的历史性事件。老则老矣,燕国的迂腐在战国时期也是有名的,名为恪守王道,实则不思进取。苏秦的合纵谋略自燕国起,大概也是考虑到老燕国的改变对诸侯的震撼力吧。燕国真正的雄起,只有乐毅攻齐之时。但即便是此时,依然是军事变革居多,政治变革几乎没有。内政上守着王道,外争上鼠目寸光,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频频骚扰赵国,却拿人家一点办法也没有,明明没有什么实力,偏偏守着祖上的光辉看不起他国。将灭之时,出了荆轲这样的义士、姬丹这样的仁太子,固然为千年之绝唱,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又未免迂腐了,以一人之义气改一国之命运,这一人是伟大了,然而不正反衬出这一人所属国家之猥琐吗?行刺失败之后,果无招架之力,太子丹战死,燕王喜外逃数年后被擒,也是该当如此。

  亡魏的,是失才。七国之中,魏国变法最早,也是最先强盛起来的国家。李悝变法功在千秋,吴起更是未尝一败。在魏国的压迫下,秦献公时秦国甚至有灭国之险。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太多人才出于魏国,仅从秦国来看,商鞅、张仪、范雎,哪一个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哪一个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这些人才也不是一出世就直奔秦国,像商鞅、范雎也都曾在魏国为官,但就是不得重用。在战国末期几十年间,唯有信陵君算得是魏国用起来的人才,也是被迫逃往赵国。究其根本,一方面是魏国变法不彻底,贵族有相当的实力,国家强了,贵族阶级更强,对平民出身的人才天然有一种警惕和抵制,加上数代魏王昏庸不明、贪图享受,不从国家和全局出发识别和使用人才,徒有魏武卒雄赳赳气昂昂,却没有主帅统领形成战力。秦国开战之前,信陵君很早就提过预防水攻的思想,魏王非不知也是不用也,唯以养犬为乐轻慢国事,终于做了亡国之君。

  亡楚的,是分治。楚国自古特立独行,楚庄王不受封而自立为王,在当时来看真是胆大包天。历史上楚国只算得有半次变法,是吴起从魏国逃亡后带来的,实施了不到3年的时间,算是整顿了一下政治、经济和部队。楚国的王权,是名不副实的,各大贵族瓜分了土地和人口,王族只是最大的那个领主而已。这样的权力架构,形成忠诚的上下级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能出屈原这样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大夫,堪称奇迹,然而也是仅此一例。从内部来说,这样的国家整合力量必然面对重重阻碍,在宽松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强大的可能。对着秦国虎狼之师,为了自身存亡贵族们能够短期团结起来,在项燕的带领下神奇地赢了一仗,击溃了20万秦军,但此战能够获胜主要还是因为秦军轻敌,且只是回光返照。当王翦率领60万大军长期驻扎时,楚国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终于在项燕试图回师靖王的一刻,王翦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果断予以攻击,一鼓作气攻下了国都、俘虏了楚王。

  亡齐的,是偏安。田单抗燕,起死回生,这是齐国最后的荣光。复国之后,田单不久就被投闲置散,齐国由妇人君王后主政,守着偏安一隅,数十年没有打仗,这在七国是仅见的。即使是弱韩、迂燕,战备工作一直没有歇下来过,齐国却恭恭敬敬向秦国称臣,安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秦国收拾完其他五国又怎会放过齐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道理,大国如齐不可能没人知道,就是因为齐王建一味恋母,宰相又是无能的后胜,所谓抵抗只是集结了60万人做做样子,一击即溃。相比较而言,齐国民间的抵抗意愿反而是积极的,奈何庙堂昏聩,又无忠臣良将,最终还是在历史的车轮下灭亡了,齐王建被迁至共地活活饿死。

其命维新

  中国历史上如嬴政一般有谋划、有远见的皇帝是不多的,始皇期间的很多创制与工程,功照千秋。比如坚决抵制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让权力核心真正归一,贵族这一特权阶级的压榨法统被禁断了。比如修建郑国渠、灵渠,连通各国长城,疏通淤塞水道,建设四通八达的道路,让千秋万代受益匪浅。比如统一度量衡、使用方块字,华夏文明自此有了最大公约数。比如深谋细算数十年,一举击溃匈奴大军,自此数十年边防无大事。比如向南海大量迁秦人、修边塞,从而在南方蛮夷地区深深注入华夏文明的传承与血液。即便是放眼全球历史纵深,有如此干事魄力、动员能力、千年眼光的国家,也是寥寥无几的。对这些历史功绩的评价,我觉得怎么高都不过分。但客观来说,还是有些用力过猛。这么多的大工程需要征发的民力是惊人的,只可徐徐图之,否则必然极大影响人民的生活,动摇帝国的根基。同时,由于长期南征北战,关中秦国根脉之地的秦人被分散到全国各地,一旦国中有事,势必难以迅速凝聚起强大的平定力量。这些,都成为秦后灭亡的种子。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始皇中后期,开始集中应对六国复辟的秘密力量,焚书坑儒、数次巡游,都是为了形成强大的震慑。六国的复辟,当然也有张良数次暗杀、腐儒宣扬分封、方士故弄玄虚、谶语扰乱民心这样“治标之策”,更本质的在于,这些大家族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这固然是合法的营生,对秦王朝的杀伤力却是惊人的,首先就是直接导致民生凋敝,人民被以极低的价格夺走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贵族也通过这一方式壮大了自己,更能有效组织武装力量进行复辟。始皇期间,中央政权还是强的,军队也有足够的威慑力,这些反对派还只能秘密结社,暗暗发展。一旦始皇有变,中央权力出现衰弱的情况,必然是举国大乱。令人扼腕的是,公子扶苏提前察觉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终于阴差阳错没有机会去全力解决,可悲可叹。

人的善变

  这里想单独说说赵高。先提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个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听话忠心,就能判定他在第四十一年也会是这样呢?显然是不能的。在嬴政眼中,在李斯这班大臣眼中,赵高从来都是乖巧、忠诚,为了嬴政甚至可以去死,历史地看他是有功的。但是,必须认识到,人的表现和内心是有可能出现反差的,大家眼中这样的一个赵高,并不是孤立的赵高,而是社会化的赵高,是嬴政存在时的赵高的样子。一旦嬴政薨了,社会背景发生变化了,这样的赵高也就不存在了,就会出现“无嬴政”背景的赵高的样子。所以评价一个人,必须要从物质基础、社会背景出发,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这个人的性格、品德也很有可能发生变化。这样想,就不会对赵高以及我们生命中经历的其他一些人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诧异,就能够去理解其中的合理之处。当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是有的,这样的人值得我们膜拜,但凭经验来说,得志便张狂、有钱就变坏的人,似乎更多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