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作时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做作时光的读后感10篇

2018-09-26 03:5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做作时光的读后感10篇

  《做作时光》是一本由禾木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做作时光》读后感(一):矫情又做作的时光

  看到那么第一二页的时候,还有点作者文笔不错感觉。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整本书到了一半位置我就再也没有动力翻阅下去。我在书中找到了一些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相似味道全书有大量引用,时不时举出一个名人一本名书一段名言,矫情又故作忧伤。当然人家好歹知道这么多,我们还是要鼓励一下的。

  被这本书吸引主要还是因为它的装帧。右上角的小缺角看到的时候还是让我有了一点惊艳的感觉。但是翻起来才知道缺角周围小纸片的碎屑一个劲的往下掉。淡淡的忧伤啊。。你丫还给我增添点纸片飘飘的已意境还是怎的?

  《做作时光》读后感(二):行云流水在路上

  拿到书的时候莫名兴奋一阵。因为这本书的作者竟是自己熟悉的人。白色封面黑色标题简洁搭配,给人干净的感觉。而我对于这样的封面向来是没有抵抗能力。唯一的缺点是,我不太喜欢缺角的那个设计。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看法

  关于此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一个少年关于青春真挚的自白。就如作者所说,他喜欢花大量笔墨去赘述青春的那些温暖细微细节,并乐在其中。

  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和作者一同成长过一般。在他的文字里,体会着青春的友情离别,淡淡的伤感与温暖的回忆

  禾木,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哦,因为他有一天会成为闪闪发光的男人

  《做作时光》读后感(三):头脑缺口

  收到此书的时候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书右偏上的地方被切出一个锐角,明显是刻意为之的。是作者自己要求的么,恐怕还没那么大的胆子编辑倒是比较可能,切口旁边画了一只时钟,看钟点应该是两三点钟的样子,有什么特殊寓意么,看不出来。用手轻轻一捋,碎纸屑争先恐后的往下掉,这是闹哪样啊,钱多到花不掉的人也绝不会考虑买这样的书来装点门面吧,更不要提还有个哗众取宠的装帧设计,简直不知道是该说出版社还是作者太倒霉

  翻书看内容倒是和题目契合的很——做作时光,那样一个青春恣意的年华,要是不做作一下真对不起自己,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比较有规模的玩小清新,小颓废是有郭敬明带起来的,一晃小十年过去了,郭敬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将清新颓废各种情绪都造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你可以说他很幸运,但他毕竟和刘心武真正的狗屎不同,刘心武是真真撞了个好主题实际写作水平很早,至少在成名的时候。郭敬明即使没有抓住那个时间段,他的名气也许比现在小,赚的钱也许比现在少,但默默无闻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小青年们全部冒了出来,禾木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他描写了一些事,通过为某个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喜闻乐见手法调调,举个反例来说,像我们,所不能说繁华落尽,但对文字游戏已经失却了兴趣,我们很直接的说拿个苹果来吃,而为前一群体所喜欢的,不能说“拿”要说“取”,万一不是吃呢,只是觉得颜色鲜艳感觉温润要摸一下,“摸”也不对味要讲“触”,你我看着很累的东西但他们看着觉得对味,我对别人喜欢什么样的文风丝毫不感兴趣,但一想到这一代人郑重其事的对孩子说:这就是语言美感。然后这些孩子将来可能就读着这样的文字长大再坐进课堂里……这实在叫人恐怖

  自序里面的话来看,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依旧还是决定出版这本书,深感遗憾,倒不如借用郭敬明那句曾经以为会念念不忘的事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遗忘的话来作为结尾,时光不反了,还是抬头朝前走吧,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一段,总觉得自己尤其与众不同是件很糟糕事儿

  《做作时光》读后感(四):《做作时光》90后的心情日记

  所谓的《做作时光》其实就是一部出自于90后的青春日记。说它是言情作品吧,有那么一点的擦边。因为里面有着书写此书之人的心情感悟;说它是成长记录吧,有那么一点的关联。因为里面有着篆刻主人公成长点滴的印刻。也许当我们换个角度再来一读此书时,我们或许也在多多少少地有着那么丝丝缕缕的感染和迷醉。看着一名90后的青春日记,80后的我却在如此的做作时光中不知不觉地同样沉沦于此。

  说实话,这本书的整体造型有那么些90后新人类气息。最为朴实,简洁的封面上有着一口走动的时钟。只是这口时钟被减去了一角,连同书中每一页都是那么地缺少了一个本应存在角落。这是有意的删减;这更是残缺艺术之美。独特个性一如书中的文字,让人们感受着来自于90后的心声

  尽管在书的封面上赫然显示着青涩书三个字样,但是这里的青涩只是代表着青涩的情感;这里的文字绝非青涩形容。读着这部来自于小男生的书作,我情不自禁地触动原本早已麻痹的青春追忆神经。最为原生态记载,让我们读到来自于不同年代作者的话语和情感。事实上,书中包罗着诸多个不同章节。看似随意,却又似有意。若有似无,恍若一梦地拨动起一个有关于爱,信仰未来永恒话题。追忆着如此的似水年华,感叹人生潮起潮落。有那么一点的动情,有那么一点的诗意,有那么一点的记忆,有那么一点的绚丽无比。是啊!正如书中所述:“我们的青春鲜活美好,有小伤痛,小暖味,小伤感,小做作,但依然获得无悔!”青春的卷轴之上印刻下的点点滴滴是我们今生今世都难以往怀的似水年华。只有失去了才会觉得珍贵;只有回味了才会感受到美好;只有读了他人的记录才更激起我对当年的追忆。

  读着这样的一本书,让我原本浮躁心情得到了某个时段放松。虽然作者自诩是做作时光,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做作并非字面之上的做作。因为文中的内容都是他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而一一呈现给读者的心情记录。很多的内容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实实在在得某种引发,联想和触动。《做作时光》之下是真情,《做作时光》之下是留言;《做作时光》之下更是引发共鸣

  《做作时光》读后感(五):做尽秋声

  读了几十页,带着可爱的小缺口的青春日记,想起来,现在的小孩子,不是因为特别,才特别,而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他的时光,在一遍遍回忆中已经不复当初的稚嫩摸样,有着太多自己的过度诠释、重构、假设,过重的涂抹痕迹已经掩盖了事实本身。但每个人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存在,比如我,曾经也喜欢写点小札。

  “1最近我每天都昏昏然作梦,然后下一个天亮天黑。我已经有好多个这样的时日,一分一分蚕食白昼的叶,日界线就这样无知无觉的跨过。茫茫然的度时,又觉得日子格外缓慢,凝滞不肯向前迈,可是当我惘然翻小说至尽头,不小心惊醒——又发现时间又偷走流连的邂逅了,是我在飞逝,时间已凝滞。2我总是不能完整的说一件事,不到三句就迅速跑题,手札越来越凌乱越来越破碎我的生活复制粘贴复制粘贴,我知道自己的语言徒然眩人耳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无法洗练。”

  翻读我以前的文字,松散的读不下去的,大多都是无病呻吟的自语,严重质疑当初是不是有人代笔了,现在的我是断然不会这样写的。但是青春期的喧哗与骚动带给了我们写字的动力和契机,作者禾禾也是其中一个。尽管他带着不圆滑谦卑,初经人事羞涩,他的文字,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写作良心,而今他最需要的是学习如何真正创作,而不是青春期的记叙和倾诉

  “你是个妙人,是个少年狂”这一页的字用了叠影,有点《独唱团》的影子,而自序里也提到作者初中买一本当时红火的一本小说(可能是《幻城》)的故事,看得出来作者受郭敬明,安妮宝贝等人的影响很深,比如文章的命名,语句,构局,我们看到了很多人作品的影子。也许青春期的孩子喜欢毫无顾忌的宣泄自己以为的成熟,可是没有正确途径,只好盲目相信自己结果却是全无章节。模仿能力这么强的我们这一代,唯一没有学到的一点就是走自己的路。人们永远记得第一个郭敬明,而不会记得第二个是谁。你要做的是你的第一个自己。

  作者的旧作《飞鸟与鱼》,真诚的近乎让人难忘,回想当初看到这一篇,很多感触,天上水下的跨物种之恋,感动于是不被祝福悲剧。如今再看这一场邂逅,飞鸟和鱼,一个是浮出水面无意的张望,一个是掠过天空不经意回眸,依旧唏嘘不已。

  即使他的时光真的做作不得法,但不下作。看得出作者是真心喜欢写作,这本书也有很多的好文章,所以希望禾禾以后更加诚恳踏实地去真正做出有成就的作品来。

  《做作时光》读后感(六):写在水上的字

  得知他的第一本书即将出版的消息,我在微博里写:“喜欢对成长留下的痕迹有细腻感知的人,他的生活会因此显得清醒丰盛,对生命洞察有更广阔视野引领他获得别样的生命体验。禾木的体验已凝成笔尖才华流淌在他浪漫青春的文字生涯里。只觉得这本书的诞生不紧不慢,顺理成章。希望他找到更多读者。”

  这是我所能做到的对他才华最凝练的赞词。

  拿到书的那个夜晚,看的第一篇文章是《千面城》。我是有意这么做的。最初看到这篇文字的时候,它并不是这个标题。在一本畅销作文杂志上,这篇文章获得全国作文大赛特等奖。至今还记得杂志为它配了一张画着阳光摇椅和遮阳伞的插图。我惊讶究竟是怎样一个作者,能够讲笔下文字调遣如流水顺畅自如富有诗意与美感。在这个惊讶下面,我产生了一股合理冲动:寻找他。之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我们在一个文学论坛上结识,然后一直走到现在。 这段近三年的交流时光里,我们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一次电话。基于文字的往来单纯持久

  如今我再一次翻阅这篇文字,像目睹一场命运的缘起。

  这本书里的部分故事,在过去与他很多很多个彻夜交谈中已事先知悉。而今我读到他这本用青春堆起来的书,才知道他过去告诉我的那些,不过是冰山一角庞大而纷杂的记忆无法获得永恒的库存,多数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部分都在不经意间消失。每个人的青春都像水,迟早流完,但禾木的青春之水不同,它上面漂着灵动闪烁的字。

  应该可以想象出,他在无数个下课间隙,在空无一人教室,在宿舍亮着台灯的案头,在自己的小房间,写下让他印象深刻人和事的情景,而这一切的原动力,或许就是那一句“有些记忆,让我替你们记得。”想来他是一个执着的人,笔耕不辍的日子维持得这样久。

  我同样艳羡陪伴他一路走来的青春时光这样浪漫,像一部舒缓的小众文艺片。后来想想,不过是选择取向与面对的问题。我们有时怪自己的青春时光不够好。其实浪漫在,温暖在,只是感受它的心太麻木。所以这本书至少教会我们一点:如何用心体会青春。

  在他即将跨入大三的当口,对过去的日子作一回无愧于心郑重总结,想来是一件非常踏实圆满的事。这本书象征着属于他的一个年代的终止。我祝福他往后的第二人生奔向下一个圆满,像这本青春之书一样厚实

  《做作时光》读后感(七):90后的我们,和那些年的做作时光

  一本有着缺角设计的小书,一个不知名的90后大男孩,呈现在面前的是一段能引起共鸣的青春日记。

  从出生起的童年大学生活成年,作者经历的这些年与我们现在已经活过的日子状态几乎无异,也将是我们未来生活的预告。没有太多波澜,一切的一切转化成文字收集成册,仿佛只是矫揉造作的慨叹沉吟,可又是那么真诚,一下填补了成长中偶尔踟蹰迷惘的日渐加深终将深不可测的心。

  小时候心安理得享受着所有人的爱,有个总在你半梦半醒时贴近你耳边轻语的母亲,有几个一起疯闹坚信永远不分开的朋友,守着自己稚拙而不切实际幻想。随着成长,开始受到更多羁绊日复一日的雷同程式,在校园里走上走下却不知自己真正处在何方。再后来,日渐成熟的生命有了诗意有了文气,追求一种小资中不乏大气情调情愫暗暗滋长,在绯闻乱飞的环境暗恋哪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意象。和朋友们哼唱引起共鸣的歌曲,笑起来全无形象,会时不时写些文艺到做作的文字,有段时间以自己为傲。

  我已记不清以上所描述的是作者还是我自己,或许这就是书籍零散内容的实际意义。而每个人都甚是相像的青春,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

  我怕我会在有一天的回首再也找不到来路,用以前的习惯,我感到安心,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迷路。

  嗯,用以前的习惯。或者说,以前本身就已变成习惯。都说人老了才会喜欢回忆,但在少年心中,这份重量同样不可忽视。“我怀念某段时光,不是因为某个人,不是因为某件事,而是因为某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此去经年,有些人事已面目全非,但回到最初的原点,他们其实还是老样子。只是自己变了而已。只是心境变了而已。

  我们都有放不下的人,来不及完成的梦,相依为命的满足,远走高飞的爱恨,魔鬼的微笑永远绽放在天使的迷梦。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真正停下来的又有几个?

  他说,千帆过尽,每个人都是皑皑白雪,握得越紧化得越快。所有我竭力想挽留的人到头来都为着这样那样的缘由离去,每迈出一步,脚下都是无穷无尽的歧途。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90后的少年步入社会不久,何来无穷无尽的迷茫?何来这样那样的惆怅?只是于我,这样的同龄人看来,这些甚至不是愁,只是在青涩年华中一路走来的有血有肉的经历。

  豆瓣上看别的网友评价,“他的时光,在一遍遍回忆中已经不复当初的稚嫩摸样,有着太多自己的过度诠释、重构、假设,过重的涂抹痕迹已经掩盖了事实本身。但每个人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存在。”也许,青春期的喧哗与骚动确实带给了我们写字的动力和契机,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理由。90后文字爱好者出的第一本书,我们不能强求有多么成熟多么晦涩,这种真实又唯美,带着点点伤感和暧昧的青春日记就足以令我动容。

  就像他在发问,少年说不出口的心事,要我埋葬在哪里才好?埋葬在哪里才好?

  埋葬在文字中如何,岁月不可避免地流逝,我们费尽笔墨心思只能靠文字挽留住那么一点点片段。不要怕做作,像青春这种奢侈品,其间的喜怒哀乐本身就是年轻时光的炫耀和招摇。做作一点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多年后的我们还能翻阅写过的文字和那曾经伤春悲秋的年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