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28 04:5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精选10篇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是一本由刘称莲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一):细细品味作者自己孩子的用心良苦

  有一个圆满家庭的确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书中处处流入出父母对于女儿独特的爱、对于每个阶段构想了合适教育方式、培养出了爱生活孝顺积极、有自理能力的各方面发展成年人。爱是永恒话题,对于处理早恋问题母亲做法也值得一鉴。还有,特别深刻的是成年礼上父亲为女儿写的那段序和那本精心整理的《缀叶集》。

  充实生活、用心教育。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二):慢慢走,慢慢做!

  任何书自己读过了都要从中得到一些经验,这本育儿书也不例外。我想在孩子未来成长过程中,可以注意这些内容

  1、孩子的成人礼;

  2、经常带孩子去旅游;

  3、经常带孩子看演出

  4、经常在家讨论一些问题,有时应多听听孩子的意见看法

  5、做个快乐妈妈

  6、多拥抱孩子;

  7、全家运动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三):父母永远是孩子背后最信任的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帮助

  教育孩子永远是父母最重要事情。从孕育孩子到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父母这个词就伴随着我们一辈子。我们要陪伴这个孩子长大,教他学说话教他走路,教他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孕育孩子的十几年中父母是快乐并痛苦的。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迷茫无知甚至会太过自知和霸道。孩子会出现各种情况,生病、调皮捣蛋、学习成绩理想、早恋、打架……这些种种的事情都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学识,令父母感到教育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努力的学习育儿的知识和经验。从我们的长辈们身上吸取经验,从网络微课和育儿书本上学习育儿知识。这些学习真是解决了很多的育儿问题。有的教会我们怎样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习惯性格,也有的解决孩子生病就医的问题。可以说针对父母育儿的困惑世面上出现了很多的育儿书籍。面对这样的书籍很多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选择,也有的家长读过一些书籍感觉不是很好。

  因为工作原因,我就特别的爱看书,对教育类育儿类的书籍就经常看。这类书看得多了,也就总结出了很多的育儿规律。也能甄别出育儿书籍的优劣。我既想知道怎样育儿比如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也想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这是我和大多数家长们共同想法愿望

  而刘称莲所著作的《陪孩子系列》是我这几年陆续阅读并反复阅读过的比较优秀的育儿教育书籍。《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是刘称莲陪孩子系列之一,也是这个系列的第一书。此书出版以后引起了热销。受到了很多家长们喜欢,后来作者又写继续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两本书。在《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这本书热销的时候,我的孩子恰巧上小学,当时感觉这本书离我还很远,就没看。过了几年后作者又陆续出版了《陪孩子做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两本书,孩子上小学了感觉可以阅读了,就在孩子小学阶段先后阅读了这两本书。真是恰当的时候阅读会带来不一样效果。在小学这几年跟着刘称莲老师学习的育儿方法策略真是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孩子在学习和品格上都有了进步。

  这几天我又读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也让我豁然明白,孩子上高中并不可怕,也不要紧张,顺其自然,作为父母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孩子的背后帮助支持她,做孩子的推手,更好的让他安心专注学习。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对智慧的父母,也看到了智慧父母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同时也给我上了一节课: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爱、帮助与支持不放弃

  这本分为五个章节,这五个章节很有针对性,分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教养、生活和备考。这五个方面真的是我们想要知道和必须要知道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此时的父母已经帮不上忙了,很多父母会重视孩子成绩起伏,也就变得爱唠叨了。而这本书中却告诉父母高中三年要做孩子学习登顶的助手。比如在家少谈学习,给孩子创造书香环境,针对薄弱课程给孩子请家教等。

  心理方面更是高中三年的一个重点问题。孩子学习压力大,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自暴自弃,有的抑郁,有的逃学,早恋。这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他缺少的是一个宣泄的口和理解他的人。父母就是一个宣泄口,而不是堵住这个口的人。书中讲了很多作者和孩子沟通心理问题的方法个技巧实用也很管用

  高中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孩子情商社会生活经验。很多孩子高中上完学后如果还是个书呆子,就是父母的失职了。教给孩子并给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机会,孩子会做得更好。高中除了学习还有生活更可以有诗和远方。

  最后是关于高考备战和选择志愿的问题,作者的做法会给父母们一个指导参考,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虽然说的是高中的事情,但教学问题是相似的。我把它推荐给即将参加中考初中生们的家长们,因为我们在陪孩子步入高中之前,就必须玩学会如何做高中生的家长,而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教材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四):因果的辩证——读《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有感

  刘称莲老师的新作《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是2月24日收到的,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中间也给媳妇推荐过,但媳妇看的慢,后面又推荐给了同为高三家长的同事,今天同事把这本书还给我了,再次感谢我给她推荐了一本好书话语朴实,针对性却很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书。

  刘老师的这本书分《学习篇》、《心理篇》、《交往篇》、《生活篇》和《备考篇》五个部分,从书的前言标题《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开始,作者就把自己定位为“非完人”,当然,书的作者署的是“刘称莲”,其实书中刘老师另一半——李岩老师的思想影子无处不在。换言之,李若辰的成功,是这个家庭的成功——夫妻对孩子教育理念认识上的耦合,家长与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与互动,孩子充分表达意愿氛围……借用前两年的一句经典话语,在刘老师家,孩子始终不是“一个人战斗”!

  做为孩子家长,我们知道,刘老师把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注意的几个方面分别归到了各自的章节中,让家长按照不同领域关注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分门别类娓娓道来,家长看着很轻松,也容易产生共鸣,但是这样替家长着想的做法,可能会让家长产生一个误解,孩子的教育就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关注。请各位家长注意,孩子的成长是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学习也是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你能说孩子哪个时段是在学习知识,哪个时段是在健全心理,哪个时段是在交往,哪个时段又是生活?

  所以,刘老师按照应试教育的需要(在序言中就提及这个很重要的前提),按照正面导向的需要,把学习放在了首位。刚才在报纸上看到《林书豪》一书的连载一,其中就提到林父与林母在对待林书豪教育上意见的分歧,但是他们达成了一致,没有从狼爸虎妈这个极端走向充分放养这另一个极端——因为林志明是个“有毅力但不专横的父亲”,吴信信“是个足够开明善解人意的母亲”,他们在对孩子教育的分歧,是先按照林父——“我喜欢篮球,也可能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当时说自己根本不喜欢这项运动,就尊重孩子的选择”去做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林书豪成名之前,林的父母“非常享受了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的时间”。

  我们都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认可孩子都是天使说法,但为什么最后我们都变得差不多了呢?为什么我们的天使都褪去了自己的翅膀——形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本身是有问题,但这个不是问题的全部所在,在中国目前体制下,我们不可能让一个班少则六十多,多则近百人的课堂上充分照顾每个人的个性,中国教育还属于大机器工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形式上好像跟老祖宗私塾比还退步了很多),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被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在大教育的流水线上,不断前进,只是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或许我说的有些偏激

  在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这十二年过程中,社会教育被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补习班占领了,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更被很多家长慷慨地交给了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所以,当我们反观孩子的成长时,在我们的记忆里缺少了陪孩子去观察昆虫、和孩子一起看电影音乐会、全家一起“疯狂”地去看流星雨……家里缺少随手可得的书本、缺少看似无意的聊天、缺少“刻意”寻找的朋友……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培育出自己家特有的与孩子身体、心理成长相配套的“家文化”,孩子只是从学校工业化教育氛围换到社会商业气息比较浓的“特色”教育中。

  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轻易就放弃了自己孩子导师身份,而且用实际行动有意无意地打击着孩子,拒绝着孩子想与父母一起分享的愿望:不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各种“玩”中,也拒绝孩子介入父母的世界:看电视、做家务……,还限制孩子与外界交流:不准上网、不准交朋友……

  刘老师在书中好几个案例在不同的章节中反复出现,这就再次证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不能是呆板生硬简单划一的,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氛围,以不同的方式找恰当的时机去说合适的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承认“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其实就已经表明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所持的态度,很难想象,在一个缺少积极向上氛围的家庭里成长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这个孩子将有多么坚强内心,将有怎么坚韧顽强毅力!

  刘老师在分别把孩子成长过程中该注意的四个方面展示清楚之后,按照主流要求,很自然地就写到了《备考篇》,这个部分一般是大多数家长最关注的章节,但是,如果没有前面十多年来在学习、心理、交往、生活等方面的用心(策划、筹划、谋划)、没有时间积淀,孩子到最后该冲刺的阶段,一定不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刘老师在孩子进入冲刺阶段时,反而没有去写该注意什么具体小事,把家长的注意力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指导孩子的人生选择。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面临着成长(事业)的困惑。所以,《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受益的绝不是仅仅是孩子,家长同样在陪孩子成长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成熟。看似是“一起吃苦”,其实,这种“苦”对于孩子和家长,对于家庭甚至一个家族,都是一种真正的财富,是一种可以影响人、帮助人、激励人的巨大精神财富。而那些能够从这些“苦”中品出滋味的人,必将是幸福的。

  看着书中似曾相识经历和记忆中不断浮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画面,我们需要深思,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残忍”,总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伤害

  感谢刘老师和李老师,谢谢你们唤醒迷失了真爱的我们!!让我们懂得了因果的关系。掩卷之后,甚至奢望地想——什么时候能看到刘若辰——站在孩子角度对父母这些成功做法的点评

  以上是为读后。

  (作者,老妖)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五):你真敢让孩子做个不上不下的人?

  有朋友看了我女儿@秋吉利 的新浪微博,说我教育很开明,孩子不到十岁就带她旅游,看电影,听流行音乐,玩电脑游戏,看武侠小说,我自认当得起这个评价我家里的教育其实比网上还开明,有些也是无奈,管不住不就被迫开明。也有朋友说我教育方法好,比方说我坚决不送姑娘去培优。我却当不起这个评价,因为在当下中国教育环境里,所有值得你羡慕的教育方法,首先对家长是一种身心折磨

  记得我女儿读幼儿园的时候,她有不少同住一个小区小朋友,晚上我们出来玩常常碰到,然后聊起教育每个家长都说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等上了小学,我就发现带女儿出来玩,就只有我们呢,那些孩子们,都给妈妈们逼着不是在赶作业,就是去培优。有一次她的一个小朋友过来玩,我女儿感叹说:“哎,你这么忙,我有时候都闲得无聊。”结果她的小朋友憋了半天来了一句:“别看你现在比我幸福,可是我将来会比你幸福”。

  这话刚好给我们听到了,我们做家长的都有点不知该怎么回答,过后问秋吉利,她倒是一副无所谓样子,真是比我们还内心强大,想起未来,想到我们国家教育资源总是向少数地方少数人集中的现状,我们家长的内心是很纠结的。

  有朋友说你要让秋吉利坚持住,要培养一颗强大的内心,其实不是她要培养一颗坚强的内心,是我和她妈妈需要两颗强大的内心,如果真算,我还想加上她的爷爷奶奶,都快70岁的人了,我还是想劝他们也拥有两颗强大的内心,否则秋吉利还得培优去…

  昨天我给一随州朋友聊天,她说小孩子成绩不好,问多少分,两门97;前几天出成绩,我就顺便给老妈挂个电话汇报下,先聊到我弟弟小孩,正在读小学二年级,考得怎么样啊?语文97,数学97.5,很好啊,哪里啊,退步了,期中两门都是100分!

  和他们聊天我很辛苦,因为秋吉利小学四年级了,语文数学成绩没有一门过90,但幸好过了80生死线,英语干脆就考了个70多分。有小学生或者刚刚做过小学生家长的朋友,你们应该都知道,我家孩子给班级拖后腿了。

  秋吉利是不会觉得她成绩不好的,她忠实履行她的微博励志名言,我要做个不上不下的人。

  更郁闷的是,秋吉利成绩不拔尖,也没有在任何方面表现出高人一筹的天赋,将来万一出人头地,也可以拿成绩不好作为励志的材料。我觉得吧,她最大的天赋就是能在任何一门活动中都混个不上不下,中等偏下,不会因为太差被老师盯着,但也觉得不会因为太出色让自己累着。

  她不仅仅学习不上不下,乒乓球也不上不下,围棋也不上不下,画画也不上不下,作文我觉得也是不上不下……

  我只好先让自己内心强大,然后我对秋吉利宣布:你真棒,你每门课都不过90分,你太有个性了,喔,我忘了说,她学得最差的课是思想品德课,这让我忧心忡忡,在中国,不上不下的孩子思想品德不好,慢慢真的不能天天向上,这事汪涵来了都没有救。

  我对中国教育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教育有很多弊端,总体来说,中国的教育就是一标准的成功学。培养目标指向单一,你孩子要在国内混,没考上清华北大就不能出来吹;其次教育资源总是往一些“好”学校集中,大家从小就使劲往好学校好老师好班级里挤,孩子遭罪,家长也遭罪,关键是没有挤进去的,骂骂体制后又开始琢磨下一轮如何挤进去的门路,而不是想想,能不能不玩这个游戏。

  有时候我真搞不清楚是教育体制绑架了家长,还是家长绑架了教育体制,或者说,教育从来不单独是体制的问题,是文化,制度,风俗还有经济水平的综合产物,只不过我们这产物怎么看都是怪胎,据说这和计划生育政策很有关系,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就要承受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期待。

  我的感觉是人在10岁之前,孩子受家庭影响很大,有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人成长很关键,20岁之前,孩子受朋友影响很大,有无一个好的朋友圈子对人成长很关键,30岁之前,孩子受自我影响很大,有无一个好的自我启蒙对人成长很关键,30岁以后的事情,更多是受社会时势影响,个人因缘际会,看天赋,看努力,也看机遇。

  我最大的担心,不是现在,现在我们和姑娘关系好得很,她经常表扬我给她自由,眼见我过几天36岁生日快到了,她给妈妈咬耳朵,说送个美女我,我还在猜她是准备送张画我呢,还是就把妈妈画个妆送给我。

  我是担心秋吉利10到20岁之间,她去怎样的地方,认识怎样的朋友,这对她成长很关键。 我之所以有时间经常想逼她学习,就是希望她能去一个同学整体氛围比较积极的学校,这样对她将来顺利成长会比较有帮助。

  我们父母不要高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孩子迟早要从得到父母认可这一阶段走向得到同龄朋友圈子认可这一阶段,假如这一阶段没有找到自信,她一样可以自暴自弃。

  其实我倒不担心自暴自弃,以后醒过来也行,只是你知道我们这个国家,好多事情你做了,社会就不会给你回头的机会。在美国乔布斯年轻时敢吸大麻,这叫个性,要是在中国,这肯定是堕落无耻。这样的壮举我是不敢让我家女儿试的,追求个性也得看看国情。

  我们不能遇到什么事都用国情来回避,但我们也不能装着对国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是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

  说实话我也挺没底的,我内心强大,不代表可以复制给秋吉利,和孩子他妈,我俩内心都强大,但也不代表我们觉得自己可以挑战整个教育环境。教育类的书我也没少看。最近就看了本《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是一位高三妈妈的亲子手记,我觉得写得很好,值得一读。

  本来以为这一类成功考上大学的妈妈写的书,无非是一些老生常谈,主要还是分享孩子的一些个人经验,但书翻开一看,这个妈妈的教育理念,真的吸引了我。

  作者刘称莲老师是反对现有教育方法的,她鼓励孩子发展多元化爱好,鼓励让他们广泛阅读,而且不主张父母放弃自己工作专心做陪读。她建议妈妈们不要只关心让孩子考上满意的学校,也要在情商爱好兴趣见识等方面,协调发展。 她的教育方法成功恰恰不是要孩子去考北大,而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得到了全面发展,考上好大学是全面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而不是全部目标。

  这样的教育书,对只盯着高考上名牌大学中国的家长,可能更有现实指导意义,可话说回来,我还是有一点愤愤不平,这孩子进了北大,假如没有这个资本,估计刘老师这书也不好意思写,也了也不能卖!

  我想,我的秋吉利,将来也许连大学都混不上,但只要她做人有教养,生活很舒展,兴趣有释放,我觉得就是非常成功,我很想将来有机会写一本一个普通但能平凡快乐生活着的孩子的教育书。

  只是不知道,不能帮你孩子上清华,上北大,去耶鲁,去哈佛的书,到底有没有出版社出呢?

  还是等到秋吉利工作后,再看吧。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读后感(六):亲子携手飞往梦想的彼岸--读《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对于有些家庭,这“希望”意味着孩子长大后带领家庭脱贫致富; 而对于那些早已实现小康的家庭,这“希望”可能意味着孩子能在没有太多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尽情探索世界的精彩,活出比父辈更精彩的人生。

  然而,这“希望”的实现,却是要经过重重考验的。最典型的考验就是三大考:小升初,中考,高考。如果说小升初和中考可以通过学区房和择校费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那么高考时只能靠孩子的分数去拼了。竞争如此激烈,家长和孩子,如何称为亲密战友、携手同行?

  携手同行,意味着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学习吗?这无疑会增加家长的负担,也会引起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针对如此“珍珑棋局”,家庭教育专家刘称莲在《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书中提出了既减轻家长负担又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种种家庭教育方法。她通过这些方法,将女儿培养成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心理健康、热情开朗的优秀女孩。

(一)学习篇

  在学习方面,刘称莲女士讲述了她在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开阔孩子的课外视野、进行课外辅导、科学对待考试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在孩子年幼时,刘称莲女士就在家里多个角落放置书籍,并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读书,与孩子讨论从书报上看到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广泛且深厚的中英文阅读积累,使得女儿看问题时常有新视角,在托福阅读考试中取得29分(满分30分)的高分。她在高一高二时成绩并不突出,但到了高三之后厚积薄发,后劲十足,甚至冲到了全年级前五名。

  为人父母,虽然希望看到孩子考高分,但刘称莲女士极力克制住在家里讨论学习的冲动,只和孩子讨论新闻时事和生活趣事,给孩子最轻松的家庭氛围,这反而培养了孩子的自律性,也维护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这种做法看似“放羊”,其实是遵循高中生的心里发展规律。在女儿小时候,刘称莲女士经常亲自去挑选书目。但女儿上了高中之后,刘称莲女士明确意识到家长已经无法再做知识指导,于是自觉不再干涉孩子的学习,并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学习安排。

  如今的中小学生学习任务很重,难免出现跟不上学校进度或偏科等情况。于是,去辅导机构或请家教就成了普遍需求。刘称莲女士为女儿选择的是一对一家教,主要是高校大学生。作为优能中学个性化项目的老师,我惊叹于刘称莲女士与家教老师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密切联系。首先,在请家教前,刘称莲女士就先与她女儿在学校里的任课老师进行交流,明确哪些科目需要课外辅导、需要重点辅导哪些方面。其次,刘称莲女士让女儿每周五晚上先梳理一下在学校的课程内容,整理出薄弱环节,发短信或打电话给家教老师,这样有利于家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备课。再次,刘称莲女士每周写一封邮件,把孩子的各科学习情况都反映给辅导老师,让辅导老师知道孩子不是全面薄弱。例如她会把女儿托福考高分的情况告知数理化辅导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数理化辅导老师知道这孩子学习是很棒的,只是局部知识存在弱项。这与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提升任务“外包”给辅导机构后就甩手不理、很多孩子自己不整理学习弱项却指望辅导机构一周一次课就提分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恐惧考试和偏科是很普遍的学习问题,且这两个问题往往是交叉出现的。刘称莲女士的做法则是看淡考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把分数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在面对考卷时,把注意力放在做题和相应的知识点,而不是只关注分数。在面对偏科问题时,刘称莲女士反思了在孩子幼年时代智力开发不平衡的做法,即重视语言,忽略了数理思维。在女儿上高中后,这种幼年时代智力开发不平衡反映到了考试分数上,于是刘称莲女士一方面鼓励女儿看到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积极联系辅导老师,争取先让女儿平稳度过高考关,以后走上社会再扬长避短。

  很多家长头疼于孩子缺乏学习动力、不会自主安排学习计划的问题。这本《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里提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刘称莲女士和爱人都是小地方出身,通过学习,考上好大学才走进大城市,并在工作后继续学习,升职加薪。父母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生活,这样的经历,便是女儿树立学习动机的能量源泉。这种树立榜样的做法,一方面是父母告诉孩子,作为亲子交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女儿自己观察到父母学习的行为和成果,即父母以身作则,行胜于言。实践证明,这比父母单一说教的效果好太多。与此同时,孩子还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安排学习计划。当孩子很明确自己每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时,自然就会勤奋学习了。

  在家长的关心和影响下,刘称莲女士的女儿虽然高一高二时成绩处于中下游,但由于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以及高效积科学的学习习惯,最终,她在高三时成绩突飞猛进,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

(二)心灵篇

  考试是一时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辈子的。尤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一方面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在强大,另一方面开始感觉父母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强大了。如果父母仍然习惯于以前那种维护家长权威的沟通模式,则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刘称莲女士在书中提到了自己的几种做法。首先,二人模式,即一个家长和一个孩子,避免两个家长一起和一个孩子交流。其次,开放式提问,保持同理心,即家长多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再次,使用“爸爸信箱”“妈妈信箱”,通过书信交流。

  “尊重孩子”,知易行难。家长要克制看孩子日记的冲动,克制强行制止“早恋”(有些只是正常来往,不是真正的早恋)的冲动,允许孩子选择喜欢的课外学习内容,允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这些分寸的把握,其实有赖于平时亲子之间加强亲密接触,包括经常拥抱。

  到了高中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指导能力已经不足了,但可以给予精神支持。如果孩子能从家长那里长期得到鼓励,不仅会保持学习热情,也会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社交篇

  学习考试,说起来,其实只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但人在社会,肯定会接触各种信息,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

  有趣的是,在这一章,刘称莲女士把偶像崇拜放在第一篇。她把孩子的偶像崇拜从才华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例如女儿喜欢周杰伦,她就引导女儿去了解周杰伦成名之前对艰苦奋斗经历,让女儿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老师,是孩子走出家门后的第一个重要社交对象。高中生往往喜欢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对老师对好恶有时会导致孩子对相应学科对好恶,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刘称莲女士相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尽力引导孩子去接受不同老师的差异化风格,让孩子学会欣赏老师的亮点,进而愿意跟随老师学习。刘女士在书中总结了几条家校沟通的心得,例如言简意赅、每学期只找老师一两次、鼓励孩子主动找老师答疑等等。作为课外辅导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家长很明智,既尊重和信任老师,也让家校沟通变得更有效率。毕竟,家校沟通是形式和手段,孩子的成绩上升才是目的。没必要把太多精力放到形式和手段上,忽略了真正的目的。

  同伴交往、男女同学来往、网络使用等高中生常见社交行为,在刘称莲女士那里,也得到了正向引导。

(四)生活篇

  有些家长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孩子的生活技能对培养,结果导致孩子“高分低能”。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促使人们不禁开始思考,怎样的教育才有利于孩子的终生幸福?

  刘称莲女士并不希望女儿长成书呆子,于是她与爱人经常带女儿一起去运动、旅游、看流星雨、去农村看社戏、一起下厨,送女儿参加出国游学等。她与爱人在亲子关系中非常懂得把握分寸,有时他们给孩子宽松的环境,有时则鼓励孩子积极进取。

(五)迎战高三

  高考,不仅是考孩子,也是考家长。在这过程中,分数的起伏是很常见的,却往往引起孩子和家长的精神焦虑。刘称莲女士的女儿能顺利闯关,原因可以总结如下:第一,看淡模拟考的分数,重视其反映的知识薄弱环节;第二,合理填报志愿,不攀高不屈就;第三,慎重看待自主招生考试、港校招生、留学等,不盲目,只选适合自己的,不轻易看轻自己。

总结

  总结起来,这本《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虽然不厚,但凝聚了刘称莲女士和爱人多年来养育女儿的心血和心得。家长为孩子的全方位付出,可圈可点,令人敬佩。家长与学校老师、家教辅导老师的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出了一位积极乐观、好学精进、思维开阔、才华横溢的新时代新青年。这本书值得高中生、家有高中生的家长、从事高中生教育的老师们学习、借鉴、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