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篇
《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时代的爱情》是我看小波老师的第一部作品,地久天长和绿毛水怪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触动。那个时代的爱情纯真、简单、勇敢,令人恍惚和向往,简单的故事却让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想留下眼泪,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值得一买的书。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二):我们是不是泥人
但是我们成为别人手里的泥人却不是自己的责任。我还没有出世就已经成为泥人。这种事实是我深受伤害。 假如事实未使我受到伤害,我会心甘情愿的死在酷热的阳光下,忍受被钉的痛苦.......比之争取胜利,忍受失败更加永恒。而真正的失败又是那么的让人魂梦系之呀。
成为真正的自己不要成为别人的附庸。。。自己人生的意义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三):《有点无趣》
这是我看王小波的书,感觉最无趣的一本。
文革背景,摸索的人生。对于这部分小说,我自己觉得读起来还是挺平淡的,没有太大触动,继续写的是王二的风流史。描写了王二的三段爱情 时间错杂 但故事都是娓娓道来的。以最后这段结束。 革命时期好像是过去了,又仿佛还没开始。爱情仿佛结束了,又好像还没有到来。我仿佛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仿佛刚刚开始。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四):呵呵,这爱情…
作者隐喻了三段那个特殊年代的感情,姓颜的代表了企盼的爱情,却没有基础,连两个人的一方天地都没有,“从来都是野外”。X海鹰却是强势一方的爱情,却不感公开,“总是在那个小屋子中”,所以,两段感情都没结果。而作者后来的爱情代表自由的爱情,随时想着来“坏一下”。随意变换的叙事人称,有时光穿梭之感。那个自己的楼道,隐喻了自己的精神自由,投石机就是自己的武器。可事件过后,却发现然并卵…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五):文革早就开始,但从未结束
主人公从不把自己当做什么圣人,作为一个俗人,以"正常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更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虚伪。 文革时期就是一个虚伪的时代,过于强调阶级、立场,强行定义和推广好坏、高低级。为了适应这个时代,人们必须虚伪的附和才能活下来,久之就会失去思考明辨的能力,成为主流文化思想的傀儡。连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比如爱情都可以参杂着阶级意识,还有什么是纯粹的呢。
而有主见、有个性的、有独特喜好、独特职业的人,却被主流认为是"坏"的而不被看好甚至遭到打压。 文革就是指洗脑式的愚民,早就开始,但从未结束。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六):革命时期的爱情 读后感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发现:根本就没有爱情嘛!连个影子都没看见啊。直到最后一页,仿佛隐隐约约的,似有似无的出现了爱情?
1、看到我爸爸被一伙大学生押着游街…………总而言之,我见到他以后,就朝他笑了笑。回家以后他就把我狠揍了一顿,练拳击的打沙袋也没那么狠。虽然我一再解释说,我笑不是什么坏意思,但是不管什么用。
2、他从小到大没逃课必打我。这对我好处很大。因为我们打架时总以把对方打哭了为胜。而我从来就不会被人打哭,好像练过铁布衫金钟罩一样。
3、所有的人都在相互攻击。争执不休,动口不动手,挺没劲的。但是过了不久,他们就掐起来了。…………再后来像原始人一样厮打…………后来他们就满地捡石头。
4、瞧着吧,已经只会发元音,不会发辅音了。
5、我喜欢的时代忽然降临了人世,这是一个奇迹。我们家都成了蟑螂窝,绝不会有人嫌弃我的废铜烂铁。再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事了。至于它对别人是多么大的灾难,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管得着吗?
6、进去以后遇到一条大狗,我狠狠地瞪了它一眼,把它瞪跑了。
7、小时候我从外面回家,见到我爸爸怒目圆瞪,朝我猛扑过来,心脏免不了要停止跳动,虽然免不了要麻木的哭上几声,但主要是为了讨他欢心。揍我我不哭,恐怕他太难堪。
8、我穿着油污的工作服,一面跑一面唱着夕阳歌剧——东一句西一句,想起哪句唱哪句。现在我想起当年的样子来,觉得自己实在是惊世骇俗。
9、我仿佛已经很老了,又好像很年轻,革命时期好像是过去了,又仿佛还没开始。爱情仿佛结束了,又好像还没有到来。我仿佛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仿佛是刚刚开始。
当然第九条不是搞笑的,本来我没有摘录它,但是好几个书评都提到了,恩……并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装一下吧,哈哈
额……人家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革命时期,还要笑着讲出那些简直可以哭的经历已经够不容易了,我却只看出了表面,还一个劲笑呵呵的,是不是太伤人了?真是惨……
《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七):谈《革命时期的爱情》
从很早以前就了解有王小波这么一个人,虽然此前从未读过他写的书,但却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引用他说过的话。
在读《革命时期的爱情》时,我了解到,马尔克斯是王最喜爱的作家。所以这么说来,本书应该也是王对马尔克斯作品的一种致敬了。我虽然没读过马尔克斯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是我读过他写的《百年孤独》,所以我知道,王的这本书和马尔克斯的风格很像,本书也有那么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王的一生非常丰富多彩, 经历了“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下乡做过知青,在工厂做过工人,参加高考进入人大就读商品学专业,毕业当了两年教师后去美国匹茨堡大学读了经济学研究生,回国在北大和人大当讲师,最后辞职做自由撰稿人。他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程序员,因为当时中国软件稀缺,他自学编程,自己做了个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来满足写小说的需求。
在王的这本书里,主人公王二也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他一开始想做画家,但是眼睛接收电磁波的频带过宽(即色盲)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文化革命时期,他帮人打仗,发明了定位精准的投掷武器,出国留学,学了计算机后回国做了工程师……他做的都是一些需要去创造的活。
然而如果我之前没有读过《百年孤独》的话,也许对这部小说会有更高的评价。
因为读过《百年孤独》,我知道《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与《百年孤独》里的阿尔卡迪奥有着些许共同点,他们都富有创造力,且都身处在一个荒诞的时期。这两本书都描绘了性爱。这两本书都展现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虽然,王的这部作品中有不少模仿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部佳作: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王小波所特有的幽默感,主角第一、三人称自由的变换以及时空的不断交错,都是本书的特色。
读这本书,开始时你会惊叹于作者神奇的写作手法——第一三人称不断交替以及时间上的来回往复,但渐渐的,你就对这种写作手法习以为常了。这部小说没有一个明确的高潮部分,也没有太多剧情上的波折,好像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就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叙事风格再加上恰到好处的修辞,吸引着你继续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