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同寻常》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非同寻常》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5:5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同寻常》读后感精选10篇

  《非同寻常》是一本由[美] 康多莉扎·赖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同寻常》读后感(一):真诚的一书

  有些部分读起来很枯燥,而且人名对我来说也很难记,但它很吸引我,当初是没有打算买这本书的,以前也只是看过关于她的一篇文章,她的成长经历使我一看到这本书就下了手,呵呵,值得。有时候看着看着赖斯的父母相继去世时居然也哭了。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本书,刚刚看见一个评论。我想,“真诚”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非同寻常》读后感(二):多么混乱的环境中有着规律

  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看了很感动。

  1、她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大环境应该说是非常混乱和有些恐怖的。但是她父母为他营造的小环境非常不错。这个才是家庭教育啊~!!!!!

  2、在种族歧视那么严重的那个年代,依然有那么多人在为民族融合而付出各种努力。

  3、在表面上的融合后,慢慢就真的开始融合了,不管大家心里同意不同意。

  4、他们是有机会的。包括政治机会。

  5、他们有信仰。

  6、靠能力说话。

  《非同寻常》读后感(三):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

  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一直觉得是家庭和环境让我得不到非独生子女的快乐。但赖斯的故事改变了这个想法。独生子女一样可以社交开朗自信并且跟父母关系亲密。

  赖斯的父母自己就是社交达人。文中提到多次父亲就如磁石一样吸引着大家。他从事教育管理和神职工作,在人们中间他就是一个老师导师帮助他人的人。只有不断的奉献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虽然赖斯的父亲得到了终身教职但是他还是失业了而且还是在五十岁的时候。他再一次的尝试认识新朋友新机会,从而获得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的希望。

  《非同寻常》读后感(四):一本不励志的自传

  看过了太多的自传似乎都遵循着一个套路,即主人公面对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取得了成功。不知道看过了太多这种类型书的人会不会有一点麻木了,反正我是没有感觉了,甚至有些讨厌。

  但是,赖斯的这本回忆录却让人感到非常的真诚、真实,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从赖斯家族到整个美国社会,它展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史,而是将人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中来,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她是真实的人,不是神。

  正如很多人感受到的一样,我也对赖斯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印象深刻。毫无疑问,赖斯的成功与其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这种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价值观、信念的教育。

  《非同寻常》读后感(五):深情的回忆

  读此书前,感觉赖斯的强硬像是纸牌屋里白宫幕僚长,tough as a steak,却更有才华。

  读此书后,觉得家教是她人生的第一步,起点超级高。神童的父母不光要Push,还要适时指点孩子的人生方向。作者对于父母,不光孝顺(每天都与父亲通话),而且更多的是感激。

  遗憾的是,大概囿于很多她涉及到的工作领域还未解密,所以关于赖斯小布什任期内的种种政策,无法从中解读。哥尔巴乔夫的那段比较人性化,大概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非同寻常》读后感(六):比较诚恳的一本书

  康多莉扎赖斯回忆成长经历主要是父母对其教育经历的回忆录。书花了很多的笔墨在她的父母身上,从中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赖斯父母把大部分的花费都用在了赖斯的教育上,其成效可见一斑。

  赖斯无疑是聪明、勤奋的,也是幸运的,但作者很谦虚,并没写到这些(想到文中写到她的爸爸喜欢对别人说她是特别的,她是上帝之子。赖斯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们都是上帝之子)。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美国的上升之路选择非常多,没有什么环节需要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读这本书的感觉是作者的一生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经历,她一步步走到今天好像都是水到渠成。直到我突然意识到,她是美国国务卿。她竟然是美国国务卿。她竟然是美国第一个黑人女国务卿!

  赖斯成长在美国种族主义非常严重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尤其是伯明翰市种族主义更盛。赖斯的爸爸教育她,你只有比那些白人优秀2倍,你才能和他们享受同等待遇。我想赖斯做到了。作为外地人的我,应该也要坚持这个原则吧。这倒不是说本地人歧视外地人,只是和本地人本身所具有的语言、文化、资源优势相比,我们只有比本地人优秀2倍,才能享受同等待遇。找到兴趣、踏实做事、不断学习、挑战自我,潜心研究学问,摒弃浮躁思想,远离人际关系!

  《非同寻常》读后感(七):一本可以被视作教育典范的书籍

  今天刚看完《非同寻常:赖斯成长回忆录》,这本在一周之前就已经从图书馆借出,迫于归还时间临近昨天晚上开始阅读的书。看完之后不得不承认有点让我失望,因为本以为作者会用这本书来回忆自己的一些奋斗历程,但是在我看来,本书更多的是突出家庭对她的教育和影响。

  看完此书,我只有一个很强烈的感想,那就是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生处于种族歧视的社会之中,怎样可以勇敢去面对,去保持应有的尊严,去争取和白种人一样的权利是很重要的。一不小心很有可能就会选择接受,接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因为你认定了这本来就应该是这样。赖斯从小就被父母教育不去上专门给黑人设置的厕所,不接受这种歧视。这就是一种骨气的培养,一个有色人种应该的坚持。就像千寻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名字一样,也是这种骨气让小小年纪的赖斯在白宫门口告诉父亲以后一定会在这里工作的宣言。

  赖斯的家庭很重视对赖斯的教育,虽然家境并不富裕,父母还是想尽各种办法让赖斯接受更好水平的教育,也同时尊重赖斯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是赖斯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书中也无不透露着对赖斯父母对自己教育的感谢,建议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去思考一下目前大多数家长的教育。

  以上只是我看完此书之后的小小的看法,欢迎交流。

  《非同寻常》读后感(八):非同寻常的寻常人

  摘自《游多多旅行网》 作者:青衣江水

  又完成了一本传记《非同寻常:赖斯成长回忆录》,英文为:Extraordinary, Ordinary People: A Memoria of Family

  赖斯的成长,与鲍威尔一样,只有在美国那样的社会才有可能成功。

  康多莉扎•赖斯 (Condoleezza Rice) 1954年11月14日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1963年全家移居丹佛。赖斯的父亲曾任丹佛大学副校长,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姑姑是维多利亚文学博士。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赖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小学习钢琴和花样滑冰,从小学开始跳级,她15岁时便成为丹佛大学的学生,学习英国文学和美国政治学。她所崇拜的一位政治学教授是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约瑟夫•克贝尔教授。在克贝尔教授(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的引导下,赖斯将东欧和苏联作为主要研究领域。19岁时,赖斯获得丹佛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之后,她又分别于1975年和1981年获得圣母大学的政治学硕士学位和丹佛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政治学博士学位。1981年,年仅26岁的赖斯成为斯坦福大学的讲师。

  1989年1月,刚满34岁的赖斯出任乔治•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开始了从政生涯。作为布什政府中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赖斯是有史以来美国政府中职位最高的黑人妇女。4年期满卸任后,赖斯进入胡佛研究院任高级研究员。1993年,赖斯出任斯坦福大学教务长,她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务长,也是该校第一位黑人教务长。

  在2000年美国大选时,赖斯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沃克•布什的首席对外政策顾问,为布什出谋划策。布什当选总统后任命赖斯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她一直是布什总统的得力助手。2005年1月出任国务卿,她是继克林顿政府的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国务卿。

  2002年2月,赖斯曾随布什总统访华。2004年7月,赖斯对中国进行访问。2005年3月,赖斯访华,这是她就任国务卿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2005年7月,赖斯对中国进行访问。2006年10月,赖斯访华。2008年2月,赖斯访华。2008年6月,赖斯访华并走访了四川地震灾区。

  赖斯能讲流利的俄语,是俄罗斯(苏联)武器控制问题的专家。她思路清晰,抓问题准确,阐述能力极强,博学勤奋。她还学过9年法语,并能弹一手好钢琴。赖斯至今单身,喜欢看体育比赛。

  《非同寻常》读后感(九):从赖斯的经历看“非同寻常”的必然性

  赖斯的一生可谓非同寻常,但这“非同寻常”不是源于“非常巧合”,而是有它的必然性。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黑人中产家庭,父亲和母亲的社会地位一般,但其身上传承了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优秀价值观:延迟享受、自律、有序、服从、以及对社会地位财富的欲望。这些价值观影响、塑造、并成就了赖斯。从赖斯和其他很多杰出人物的自传中可以总结出,真正决定一个人人生轨迹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它们等同于信仰,并藏在人的潜意识里;它们决定了一个人的品德;它们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它们决定了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它们决定了一个人最有可能在哪种环境中生活工作,从而决定了他最可能获得的机遇;它们决定了一个人的上进心、勇气和韧劲。在赖斯的自传中,可以看出,美中产阶级价值观是其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最根本的保证。哪怕一个人出身不好,但坚持这些价值观,未来终究会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赖斯就是一个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价值观在赖斯身上的体现,因为它们贯穿全书,不胜枚举。

  同时,赖斯成功的必然性体现在她的人际网络。她父亲很早就否定了“六人定律”,即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六个朋友认识。她父亲坚信六个人太多了,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发展,真实情况往往只有三到四个人。 从赖斯的经历来看,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赖斯大学时的邻居,就是后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夫一家,她一直和他家大儿子保持朋友联系;赖斯的博士导师,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父亲;赖斯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办公室主任,在前人的引荐下,最终获得老布什的赏识。

  另一方面,赖斯的经历体现了在人才选拔上中西文化有着高度默契。中国用人,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从赖斯、克林顿和奥巴马等优秀人才的晋升之路中可以看出,西方招纳精英着重考察的也是品德,即character。关于品德,举个小例子,赖斯在书中说过她的Roman Catholic信仰给了她平静的心和对自我膨胀的抑制,这样在低谷时她能保持平静,在波峰处她能保持清醒。无论在大学刚毕业困惑于工作生计,还是和成为老布什的苏联顾问并当面与戈尔巴乔夫侃侃而谈,赖斯都保持平稳积极心态,让努力得以延续、成绩得以积累。由此,品德对赖斯成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事实上,翻翻介绍Freemason, Cecil Rhodes Round Table等精英组织的书,都会发现一个普通规律:西方社会里,普通商业企业招募时看重智力和技术能力,而精英组织则看重性格品德。

  优秀的人总会有些遗憾,赖斯也没逃出这个定律。曾经遇到过一个让自己认为可以相许的人,却没能美满;一生未嫁,后来又患上了女性癌症。尽管如此,她的人生经历确实非同寻常,让读者沉溺在各类感想之中。同时,如果进一步把她的经历和其它优秀人物的经历进行横向对比,对于人生进阶,或许会发现更丰富的体会和更深刻的感悟。

  y HartmannJG52

  2012.10.09

  《非同寻常》读后感(十):永不消逝的外交梦——《非同寻常·赖斯成长回忆录》有感

  潜意识中,康多莉扎·赖斯是美国著名的国务卿。国务卿代表着国家处理大小外交事宜,是美国政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纯黑的肤色让她经历过重重困难与不被理解,但最终,她代表着黑人种族,代表着美国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课堂辩论时听同学说赖斯终身未嫁,我对这个举例比较好奇:“为什么?”“那她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当然,大部分答案已经在这自传中显现。

  早起步与再次早起步

  于是,我们看到了赖斯脱颖而出。从音乐专业跳入国际政治,然后成为斯坦福著名的研究苏联问题的黑人女学生,最终拿到斯坦福终身教职。学业之外,钢琴,花样滑冰,网球等方面均有建树。我无法将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一一列举,但是,我认为,赖斯的早起步与再次早起步有很大作用。

  国务卿的学术思考

  很好奇,赖斯从小到大都是学着学着没兴趣了就开始学另一样,同样学的风生水起。从音乐一下子转到国际政治,这样的转折,常人恐怕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抑或说,赖斯有这方面的天分。

  苏联问题,我向来不是很感冒,但在字里行间看出来赖斯在这方面的高深造诣。也难怪她能成为国务卿。于是,我必须说说我的那永不消逝的外交梦了。

  我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女外交官,这个梦想从初中开始就没有变过。尽管这一路上我一直否定自己,但我从来没有看轻我的梦想。纵使难得的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因为去南京完成另一个执念未能实现预期目的,但是我一直都在努力。赖斯的经历给了我启发:你必须找到你自己真正喜欢的那条路,然后尽全力走下去,做到最好。谁能想象黑皮肤女性能超越白皮肤男性呢?用你的不懈努力和坚定的梦想,去实现“Nothing is impossible!”的呐喊。

  国务卿和家人

  赖斯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很长,并不是说她不想出去,而是她和父母间的相互理解。后来母亲患癌症,赖斯与父亲的心理长时间都保持着一致。母亲去世,她和父亲的感情仍旧如初,尽管父亲再婚。赖斯很看重家庭,也好在她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家人,不至于后悔莫及。

  前面提到的赖斯终身未嫁,我想,一可能与她的国务卿生涯有关。无数人望而却步,认为赖斯高不可攀;二则是与她的身体状况有关。她曾经差点因病切除子宫,这经历或许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不过,女子选择了政治,想要有平常的相夫教子的生活,可能性很小。

  赖斯,在我的定义中,是女外交官的典范。我想我需要通过阅读更多的资料来好好琢磨这个现成的偶像,为了我那永不消逝的外交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