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读后感精选10篇
《二三事》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三事》读后感(一):态度
我不懂得怎么去评价,我只知道看了这本书后,会有一种淡淡的起伏,虽惊不起波澜,但也着实让人难以平静。读她的作品,总会让人得到一点点安慰,那种感觉无法描述,却足以让自己思考很久。一字一句虽说来的好像很随意,但是细细斟酌,人生也不过如此,就在我们不经意之间,很多事情就那样来临,我们措手不及,却也不知如何回应。
两天看完。
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难道这就是安妮宝贝另一本书《七月与安生》的前身?
我虽然没看过《七月与安生》这本书,但看过了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而在这本《二三事》中,主角依旧是两名女性,而这两个主角一位名为良生,另一位名为莲安,各取一字则为"安生"。
①《七月与安生》中,安生喜欢上七月的男朋友家明;本书里,莲安怀了良生男朋友沿见的骨肉。
②《七月与安生》中,七月因分娩导致的大出血而死亡;本书里,恩和出生时,莲安同样大出血。
③《七月与安生》中,安生有一个要玩摇滚的男朋友;本书中,莲安也有过这样一个男朋友。
④《七月与安生》中,安生最终与一个暖男老赵结了婚,过上幸福的生活;本书里,良生遇上宋盈年后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⑤《七月与安生》中,安生口中的七月与七月现实中遭遇虚实交融;本书中,通过良生迷乱的记忆而产生了非线性的叙事顺序,时间界限模糊。
虽说这两本书有很多共同点,但这两本书都是安妮宝贝所著,说不上抄袭,顶多也就微微感叹:有钱就是任性,改头换面,一个故事这两遍……
《二三事》读后感(三):With you in charge, i am at ease.
这本书是在上海七浦路(笑称“cheap路”)附近一家旧书店买的,当时天真地以为“房租到期以斤论售”是个可捡的便宜,就和不远处的服装批发一样都有可来可往的弹性。回来翻看《莲花》时才反应过来是盗版,起初还会细细模仿印刷体把别字改正,后来自嘲身边怕是没有需要易书而读的同好于是恹恹作罢。然后这本《二三事》就一直拖到现在才看。
开篇提及良生。《莲花》里有个主角叫善生,基调都一样的凛冽,名字倒都算温情。良生与莲安,一个桀骜但沉默,一个跋扈并张扬,所以她们一见如故,而最终的人生轨迹背道而驰也在情理之中,一个恪守情意相夫教子成为香软甜糯的饭黏子,一个刀片割腕染血遍地成为隐隐刺痛的朱砂痣。我很向往人身上的故事性,现实里却并没有承受各种不堪经历的心理准备,所以看她们的歇斯底里她们的静水流深都使我满足。
安妮宝贝笔下的女子似乎很好识别,淡漠一点的穿粗布衣,浓烈一点的裹丝绸裙,并且既受得住川藏线的泥浆和蚂蟥,又过得惯别墅区的精致和小资。虽然有时她的文字不可避免的啰嗦与做作,比如一些莫名其妙的分句和分段,“我”“她”之间不自然的人称切换,以及一些意象情节的重复,但是她贴上的这些或有残缺的标签让人一下记住她。她对人物自我的探索也深入,还有沉稳静敛的处世态度,佛经圣经的教化祷辞,依旧会让人心有所动。
'With you in charge, i am at ease.'第一次在芮成钢的《黑白之间》里看到就再也没有忘记。我一直希望遇到这样的朋友,这一句可以让我们相互倚仗。可是发现年岁渐长,相交越是泛泛。这一次,书里面友情的姿态比爱情挠得我更痒。
《二三事》读后感(四):回看自我
总是恰巧被人送 二三事 现在一算 有了四本 装帧都一模一样
现在返来回看 会发现 安妮宝贝对富足稳定生活的追求与一种 源自自卑的反抗
故事情节甚至于散文都如此 大段的情节重复 像一个不断讲自己故事的老人
仿佛看到了一个没有依靠的小镇少女 秉持着廉价又自认清丽的审美 在繁华中倔强的抵抗
所以可以看到 她的书对我带来的改变的划痕
多日不见 愿以为一期一会的 二三事 让我为自己的身上那些改变的划痕倒吸冷气
原来自己被这样局促的文字改变过 所以 有时候 变得那么 逼仄和狭隘
可惜的是 原来想做一个书中的富足男子 笃定 理性 沉稳 干净
现在依旧是。
《二三事》读后感(五):良生与盈年 ——读《二三事》
盈年是身处当下的人,我更习惯称呼他宋,身处当下的人,内心平和、洁净、欢喜。
良生独自带一个孩子,仅仅告诉盈年:这是我朋友的孩子,现在由我抚养。良生说:“他是对任何事情都不觉得突兀奇特的人。”
不是不觉得突兀奇特,是认为这样的解释就够了,他学会接受此刻的现状,因而解脱。当下就是这样的,当你接受它,你会觉得自在。
良生这样评价他们的爱情,“他对我从无任何期许,自然也无失望。他是觉得我只要在那里,就是好的。”
临在。“他对他身边的世间,有中正的情缘。从不剧烈,也不稀薄。”盈年感知她的存在,完全接受她的存在,停止批判与思维,学习接受现状。以临在的状态感知对方的本质,并以此做到交流。
他是神情并不敏锐的男子,不时刻接收、分析、获得、归纳信息,在没有状况需要处理时,他便停止思考,一切直到发生时再去处理并不晚。你不可能处理未发生的事情。思维简洁直接,不浪费在多余的事物上,从而取得内心的平静。
他无批判接受伴侣。接受看起来易得,做起来难得。如果你接受伴侣,就不会对他挑剔,不觉得他有这儿做得不好或者那儿做得不好,不求取绝对的默契,不妄图改变伴侣。
良生说,“至今我不清楚盈年为何会接受一个独自带着孩子的女子。我又时常沉默,并不与他说什么话。”
良生的临在并不强大,或许她没有临在的意识,但是她经历过的巨大痛苦,是她显得风平浪静,安静沉稳地面对发生的事。比起其他女子,她没有有虚假的、由思维引发的自我感、恐惧感、缺乏,她有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需求渴求比常人微弱。不沉溺上瘾于爱。懂得深入当下,放下过去,过此刻的生活。
我猜想,宋是一个领会、掌握、熟悉运用当下力量的人。也许,他的父母有这样的能量,也许他学习过这样的课程,或者他经历过巨大的情感伤痛而开悟。这些并不重要,过往的事情需要放下,人只能把握住当下。
他是活在当下的人。他读《楞严经》。
盈年说他的感情方式许多女子感觉淡薄,无法接受,因会觉得它稀薄。“但是我知道你明白。”
这是我还读不懂的地方。良生说,“是我明白。”可是也是良生,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地说,盈年的性格看似宽阔厚道,“实则也是一种巨大的无情。”她真的明白吗?
盈年的感情,不反映苦痛,给予极大的容纳与空间,没有纠缠,不再满足小我上瘾的需求,没有疯狂。接受彼此的内在。互相了解,留有空间,这是没有对立面的爱。
良生说她愿意跟着莲安走,“随时随地,只要你出现,莲安。”
却又说,“盈年善待于我。”
这是求不来的男子。
不是当下的事,无需在意。过去的事,无意为之;未来的事,无能处理。大气而无情,没有的是困狱的情。
二三事,那些都不过是旧的事。
一个人写一本书,只是为了记录下所思所想,而不是说他自己的故事。
这里没有故事,这里就是当下。
《二三事》读后感(六):二三事 静思 良生& 莲安
寂静深夜,点首英文歌听听,有多没有这样好好静下来了,仿佛时间又回到了十几岁的青葱岁月,戴上耳机,抱一本书独坐到深夜。但如今却是人依旧,岁月无情。那时的我,内心纯粹且偏激,带着决绝,从不知悔恨。而今,时而坐下发呆,有时竟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半生。
有时觉得,能说得上话的人突然就不想与他们诉说了,那些亲密的人随着时间的消磨竟也让我难以启齿,去追寻他们的点点滴滴。近在咫尺却抬不起手去触碰它。
人在忙碌的时候,是没时间胡思乱想的,所以,当你没处于对的时间和地点是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安妮说,眼泪直抵人心具有深刻的抚慰。少年时如此充沛丰盈的感动。成年之后,有时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听一首歌,见一个故人,眼眶也会隐隐有泪。可一旦有任何变故或重大的事端临到头来,心里却寂静一片,只听见肃杀的风声,而不会起伏动荡。而现在这个天真直接而粗暴的力量再次回复到身体里面。开始常常流泪非常频繁。泪水随着姿势的变换有不同的轨迹,带来慰藉无以言喻。形式高贵,像一道华丽而沉溺的盛宴。哀而不伤,心存眷念。人就是这样开始慢慢变老。原来那些令你悲痛欲绝的事情,到后来只会哀而不伤。
近几日看了《二三事》,书中的苏良生和伊莲安是有着孤独坚韧和暴戾天真的女子,她们在不断的索需着生活,就算生活给了她们万般得苦难,她们内心仍有坚持,依旧爱着她们相信的东西。苏良生和伊莲安就像彼此的一面镜子,当看到了对方的脸,就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苏良生看到了自己的暴戾天真,伊莲安看到了自己的孤独坚韧。而灵魂也随之产生了共振。苏良生说,我与莲安,我们爱对方就如同爱自己,如同相知,陷入缺陷与阴影的泥污,不可分解。我在用对她的爱,一针一针缝补自己,试图填补内心的欠缺与阴影,以获得救赎。她亦是如此。伊莲安对苏良生说,人说大恩不言谢,我总觉得我不应该对你说谢谢。即使你对我付出那么多,也是应该。你依旧愿意跟我走吗。愿意。这是苏良生的答案。莲安,只要你出现,随时随地。而这不关风月的故事,在伊莲安自杀而终结。伊莲安用死来告诉她,宿命从来不可违抗。但苏良生仍试图获得自己的途径。苏良生说,爱里有太多贪恋胶着,所以会有离散。若从爱到无爱,这感情却是更有担当。从后记中,我看到作者把本来的框架改了改,是关于苏良生的。书中把苏良生与沿见一起回家乡和苏良生去参加沿见婚礼及苏良生忘了沿见名字的情节都删掉了。改为了苏良生最后带着盈年一起回故乡为父亲扫墓,而与沿见之间,只当作是恩慈的回忆,既不参与也不忘却,淡然而置。
这是一个关于遗忘或记得的故事。爱与恩慈。从欲望纠缠直到无爱的淡薄和心甘情愿。对另一个人的付出和牺牲,试图获得对自我的救赎。生之繁华直至荒芜。书中的每个人都在作出选择。但这选择里没有对错的道理。也无幸福的标准。只是代表生命的时间和自我的思考。《传道书》中有说:万事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有人说,外向型孤独症,别人可以和你道尽辛酸,而自己的困惑却是无法开口于别人说。其实,人若是没有贪恋,不去索取,自是可以泰然处之,内心洞明且平坦。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你我之于的不过是一场繁华至荒芜的幻觉。不过是,二三事。如世间流转起伏的情缘意志,并无什么不同。
《二三事》读后感(七):书摘
只有心知道,岁月不宽容,青春转眼落根结果,不见了花影缭乱。浓烈黯然已成过往。时间里只剩下流云幽幽,青山深深。旅人依旧在行路。
只愿世间风景千般万般熙攘过后,字里行间,人我两忘,相对无言。
诸多感情或者思考,原就是一个人内心里自生自灭的。
只有记忆,将会以一种深刻的不可触及的形式,存留在心里。
皮肤敏感,偏执,无法被满足的激情,冒险,对感情的野心与禁忌。以及某种失落。
我似极力在这个世间寻找某种丢失的东西。并隐约觉得在做的是一件注定会失望的事情。心里清楚结果,欲念却执拗推动眼看着自己如此贪恋不甘。开始感觉到难过。
扭开矿泉水的瓶子喝水。除了喝水,任何食物都不吃。要一点一点的喝,让它们在喉咙处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然后慢慢的咽下去。
身体的物理移动,使灵魂产生速度感并且不住于时态中。这是一种中间地带,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暂时搁置,或者忽略不提及。
失望是至为沉痛的事,因你觉得对于这世间无所依傍,无所需索。你只留得自己。用右手握住左手。你依旧觉得寒冷。
一旦你失望并且坚韧,你就能明晰而用力。
有些事不能遗忘。如果你不记得,那说明内心甘愿。而其他的,那只不过是一些失望的事而已。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某种边界。在这个边界之前,我有盲目无知与时间对抗,有坚定的爱恨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抗,有几月的幻想与失望对抗。之后,我知道自无能为力,于是一切惊恐都不复存在。我开始不再计较无关紧要的人的感情。不再有分明的爱与恨。
不觉得世间不仁,只因为年少无知。
碰到好的欢喜的东西,总是要留得一份清淡余地,才会有中正的情缘。有时会故意的若即若离。因极希望它存在并且长久。所以,不容许自己沉溺。一直以来就是如此自制。
爱是恒久的忍耐,爱是恩慈。爱是永无止息。
若心有感伤,这记忆便会因为重,而日渐漫长。
有某种幻觉,像铁钉敲入骨髓。被钉死在欲望的十字架上,以此观望自己的罪与美。
若我们因为怜悯,或者因为寂寞,或者因为贪婪,或者因为缺失而爱,这样的爱是否可以得到拯救。
生命并不是为所欲为,有时候我们的承担要大于接受。
保持静默,缓慢,以此来记得。
风仿佛使身边的现实产生开放性,无限延伸。
也许人只有在颠沛流离之后,才能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当我们开始对回忆着迷的时候,也许只是开始对时间着迷。站在一条河流之中,时间是水,回忆是水波中的容颜。看到的不是当时。而是当时之前,或者当时之后。
当每一个人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不会知晓与他分别的时地。就像我们在生的时候,不会知道死。
我知道花若开的过急过盛,颓败的也早。
我在爱。虽然爱只是我一个人的事。
除了爱。我们如何去与世间交会,与时光对峙。
这个寂静的昼与夜交替的短暂时分,我清楚地感觉着时间停止了速度。不再流动。不再惊动。我觉得我们似乎是不会变老的。也不会有分别。
我不想让自己知道,我只是在路过你。
我明白人世的现实和安稳,需要舍得才有。但我总是有所留意,如此贪婪,所以迟迟还不愿放手。
我一直觉得人的苍老是从眼睛开始的。眼睛老了,人也变老。
所有的不舍都是因爱而生。若我们无爱,便会获得风清月朗。只是这无爱,总是要经历诸多磨难割舍,才会让情转薄转淡,直至寂静。
除了身边的几个人。我们一生所得的感情,不过是身边一个人或者两个或者三个。绝不会再多。
若没有回忆,人多卑微。
我的人生,倏忽过完了大半,不过是二三事,如同世间流转起伏的情缘意志,并无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