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10篇
《安妮日记》是一本由[德]安妮•弗兰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日记》读后感(一):日记·战争·女性-----《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总有一天,可怕的战争会结束,到那时,我们又会变成人,而不只是犹太人。”
这一切降临到所有善良的人身上,残酷的让人心疼,而它恰恰又是同类挑起的。
一本不到5厘米厚的日记,两年的秘密小屋封闭。不可以活动,不可以有太大响声,不可以早上上厕所……基本上什么都不可以。但安妮等8个人顽强地活了下去。虽然最后七个人没能逃脱纳粹士兵的残酷屠杀。但是,这本日记不仅向我们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受的迫害;讲述了纳粹士兵残酷屠杀犹太人的罪恶行动;讲述了希特勒残酷屠杀犹太人的狠毒本质,还讲述了一个14岁犹太少女的内心世界。真是一本好书,推荐!
《安妮日记》读后感(三):感动
我心想,“这阳光和这无云的天空,只要我能享受,我怎么会伤心呢”。惊恐、孤独或不快乐的人,最好的解药是到外面去,到他们能够独处,与天空、大自然和上帝为伴的地方。因为那样,只有那样,你才能感觉到一切都有其道理,上帝要人在大自然的美与单纯里快乐。只要这还在(而这应该会永远存在),无论环境如何,我知道所有的哀伤都能找到慰藉。我坚信大自然能为所有苦难的人带来慰藉。
最喜欢这段。真的很难得,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得出的是我这个二十多岁女生才得出的感悟。
《安妮日记》读后感(四):有感
请原谅我的无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作者安妮的最后的日子是怎样的。本以为这是一个目睹了战争残酷,并最终迎来和平曙光的故事。而在看这本书时,我到真心佩服安妮这个小姑娘超越年龄的成熟和见识,我总觉得,她以后会是个了不起的人。刚才突然好奇,之后的安妮做了什么?于是搜索了一下,结果原来是这样。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之前常常和你倾诉的朋友,突然间消失不见的打击。这时才理解,为什么安妮日记会有这么大影响力。正如刚才感受到的落差,才能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安妮日记》读后感(五):安妮日记
以前很不喜欢历史。可现在才明白,历史承载了一切,所有的已经过去的,现在存在的,甚至即将发生的,与历史都脱不了干系。
关于纳粹,以前看过纪录片,印象里就是那永远冒着黑烟的高高的烟囱。关于战争的恐怖,大多都是喧嚣的,而关于犹太人的悲剧,却一直是静默的,无声无息。《像自由一样美丽》《安妮日记》《美丽人生》,都像是黑暗中开出的花朵,期待着阳光。
在阴天的日子里,一口气读完《安妮日记》,一个完结的生命,一本未完的日记,一个永恒的灵魂。一声叹息。对于历史,我们能做的只是一声叹息;对于现在,对于未来,我又应该怎样去做……
《安妮日记》读后感(六):女孩日记与那些二战的日子
安妮的日记,真的很真实,她真的把自己的日记当做一个值得信赖的倾诉对象。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多年后有机会去感受在纳粹统治的年代,一群躲藏的犹太人的生活。他们的状态和处境才得以如此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从报纸和传闻。所以,这样一本日记的存在,真的是历史为我们所留下来礼物。 一开始,真的以为它是一本普通的小孩写的日记或者是某位作家以小孩的口吻写的文学作品。但是,一旦,耐心下来看,会发现,安妮的日记记录了她从儿童到少女再到成人的跨越。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亲情,友情与爱情的认识是变化着和深入着的。其中交织着蜗居在后屋的急躁和不安。这些心理这样熟悉,因为我们曾经也经历过,但是又是这样特别,因为又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 真的很惊叹想权利,爱情,性以及人与人之间之类的深刻问题竟然是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写出来的。她对世界的有些理解和解读,是如此透彻和一针见血,甚至让成人看见都会羞愧吧。 感想安妮,还有那些人保留了这些日记。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得以看见历史和人性。
《安妮日记》读后感(七):战争的思考
如果不考虑战争,安妮日记也很可读,小女孩的成长历程写的太清楚,关于对大人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对爱情的憧憬和性意识的觉醒等,一般小孩不会认真表达自己,对着日记却可以。安妮的心思于少女群体应当很有典型性,看了安妮日记,大概知道和她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会想什么,教育的针对性好多了,更好沟通了。
关于二战,日记把集中营里的生活清晰再现了,看了可以立体感知集中营里的日子什么样,战争给平民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小女孩对战争的看法也有自己的思考,不是研究历史的思考,而是当年参与者的思考,是受害者的思考。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呢?恐怕发动战争的人不知道战争的结果。
战争的弊处是无需探讨的,可是,如安妮所说,平民和政客一样有罪,真的吗?如果是,这属于国民性即民族特征或人类群体意识的研究问题。即使认定平民有罪,战争危害很大,怎么锁住这个“潘多拉的盒子”?好像现在的政治协商、创立联合国或加强经济往来等手段也只能治标。可能战争是怎么都会发生的事,无可避免,只能适当降低规模和推迟时间。
《安妮日记》读后感(八):你好 安妮
很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看了《安妮日记》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看的那个纪录片,犹太人惨遭灭绝的惨象让人心惊胆颤。他们会被剥光衣服,剃光头发,身上的一切首饰也会被一扫而光,甚至是嘴里的金牙。他们会被集中在毒气室里被毒死,死亡的气息令人窒息!
觉得安妮跟自己有些像,我跟她一样喜欢每天写日记,安妮曾思考写日记的目的和意义,我也思考过,我们都想要心灵得到彻底放松,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安妮把她的日记本当做是最亲近的朋友,有时我也有这种感觉,难以想象丢了它,我会怎么样?
安妮有优点也有缺点,真实得可爱,安妮有两个自己,我也是,一个安静一个活泼,反复出现,没有规律。有那么一刹,觉得自己触摸到了安妮的灵魂。
安妮喜欢的“彼得”是想象中的,我也曾这样喜欢过一个人。
安妮在写完日记的第三天被逮捕送进集中营,与第二年去世,对此,我很难过,当时她只有十五、六岁,她是那样的可爱、乐观而坚强!!
当你14岁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
你以为的14岁少女,应该想些什么?
如果14岁的你遇到了战争,你又会思考些什么?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14岁小女生内心的小小世界以及通过她的视线看到的二战历史,那些属于女孩特有的成长小心思,她眼中的大人世界,关于爱和性的好奇与探索,对知识的追求和未来的憧憬,以及小小的她对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那些琐碎的文字和心思,却是很多人没有感受过的真实的平凡人的历史
是的,我的胆子还是那么小,那么怕疼,我只敢通过各种迂回曲折的途径去一窥那些惨不忍睹过去——这里没有枪炮的轰鸣却依旧不缺战争带来的苦痛,这里看不到遍地尸骸却仍然触目惊心
在席卷全世界的战争洪流面前,一个14岁的花季少女比一朵大海里的浪花更不起眼,但是,于她自己,那已是独一无二的全世界——只是,这朵不起眼的浪花,终究还是被拍碎在了现实的沙滩上——只差几个月,她终究还是没能撑到最后的光明
呃,想想也有趣,这本“初中生名著必读”,我竟然现在才完成,我果然“熟”的有点晚啊[调皮][调皮]
《安妮日记》读后感(十):安妮日记书评
《安妮日记》,作者13岁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本小女生记录日常琐事,抒发少女情怀的书,那就错了。 这本书记录了二战时期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历史,是珍贵的史实资料;它记录了一个成长期少女心路路程,包括她对生活的困惑,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对异性产生的朦胧情愫。这些平凡而真实的记录,伴随主人公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 13岁本是豆蔻年华,战争和种族迫害让她不得不在密室过起暗无天日的生活。活泼好动的性格受到压制,周围人对她的不理解,让写日记成为她倾吐心事的唯一途径。 在日记中,她描述了犹太人是如何被德国纳粹屠杀,谴责种族歧视;多次描写荷兰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时所造成的恐惧;还有避难生活的困窘,粮食的供应不足……生活,一片黑暗。唯一觉得温情的片段是她对同室居住的彼得情窦初开,可怜的安妮尝到了爱情的美好。 尽管生活带给安妮不幸,但她仍然怀有无限希望与梦想。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积极的心态犹如灿烂的阳光,照亮周围的一切阴影。 阅读本书指南:需要了解西方文化排斥犹太人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