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登山》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生如登山》是一本由(奥)托马斯·布本多尔夫//(德)唐文平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的177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20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如登山》读后感(二):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恐惧:恐惧帮我们看到隐藏的风险。 如何克服恐惧,不要想象恐惧,走好脚下的路,走好下一步。
决定:积极主动的做出决定。承担自己的责任,回答生命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都需要实践来告诉我们。走出去,才能看到。 生命最重要的是运动,从不间断,永不静止。
目标和努力:我足够好了吗?不断学习,改进自己。自愿的做事情,才会发挥最大的潜力,才能最幸福。 追寻自己的内心,体会那些意义
幸福和愉悦:每当我在路上,每当我阅读,每当我工作一点点进步,每当我帮助别人,幸福之情就溢满全身。与物质无关,与我内心有关。
如果你消极被动的不知道做什么,积极主动的做点什么吧,忍受痛苦比经历痛苦要好得多。
《人生如登山》读后感(三):人生如登山,活在当下
这本书是我再看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的时候,里面谈及了这本书,我就去找了,网上找不到电子版的,看过了目录,果断的买了一本。
1.托马斯在儿时第一次登山的时候,遭遇暴风雨,他的选择是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寻找。要积极主动的去安排生活,而不是被动的被生活所驱使,被动是消极的开始。
2.发现,寻找。寻找是基于旧基础的,而发现是基于新的事务。要有目标,又要没有目标。
3.困境总会过去,痛苦和幸福同样对于人生有意义。很有共鸣,从痛苦中学习,改变自己,看清自己,痛苦因为学习才有意义。
4.活在当下,关心当前的每一步,争取做到最好,未来的目标就更清晰明了了。之前发现大学有的同学什么考试都认真对待,果然最后她及时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但是仍然没有错过任何东西。关注当前和下一步的质量!攀登者要去想象一小步一小步的攀爬,而不要想象后面的一千步,一万步,就能控制想象恐惧,安全登顶。
这本书买的很值,给了我很多答案和不一样的视角,谢谢托马斯·布本多尔夫先生的分享,唐文平女士的翻译,书里面的插图真的很漂亮,让人经验,是一本不错的书。
我不会告诉你,其实2013年10月进藏的路上我就在读这本书了。
只是看了没多少就中断了,后来偶尔想起觉得这是本鸡汤,所以2年了都没有重新读完。
这次重读动机也不纯,纯粹是因为挂在“正在读”区域太久了,而本人又有强迫症,所以。。。。
没想到,本来想用一两个小时随便翻下看完的书,却真的仔仔细细花了3个多小时读完。
而更让人惊喜的是:也许我找到了几个月来焦虑、迷茫的部分解药。
曾经我以为满足于当前所有是最好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会带给你平和。
其实我误读了这句话。这本书帮我认识到了这点。
满足于当下,不是说不再进取不再尝试,而是说专注于当下。
当有车有房有存款的时候,我以为我应该是平和喜悦的,而事实是我反而陷入了更大的焦虑,完全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课题中迷失。
这也许就是生命抛给我的问题,而布本多尔夫先生说过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Q1: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我们人,重要的不是我们对生命有什么期待,而是生命对我们有什么期待,生命不断向我们提出难题,只有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证明自己,而回答这些问题时生命真正的挑战。”
“您在攀登的时候,山壁上的没一个支点都很关键,没有一个支点没有意义,您要赋予每一个支点和每一步意义,这就是生命。”
原来,不是我们去向宇宙发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与生俱来,虽然终点已经确定,但是过程中的高低起伏都是一个个的支点。不用问这样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意义,需要我去赋予,是我赋予生命意义。是我。
Q2:我的焦虑来源于什么?
梦想总是从天而降的。一旦出现,就很难摆脱。我脑子中存在很多的梦想,很多想看的书没有看,很多想见的人没有见,很多想去旅行的地方还没有去,很多国家的精彩人文还没有欣赏。
可是,我却在梦想前停止了,因为恐惧、惰性,觉得那些目标如此庞大需要如此多的精力和投入。而看剧多好、发呆多好,不用做决定。
久而久之,梦想仍然只是梦想,而时间持续在前行,多年后,突然发现,时间剩下不多梦想更加遥远了。
也许还有一份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梦想真的是梦想,或者只是灵光一闪的思想而已。
布本多尔夫先生给了我一份他的解答,即使错了又如何,只有永远都不出发、永远都不去尝试,这才是失败。
“每一个人,只要他内心沉稳如锚,从内心深层动机出发做符合他“自我特有本性”的事情,他就是成功的,这个成功的人“在这里”,同时,他如弗兰克所说完全超越自我,全身心投入做他的事情。”
Q3: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不要过分地关注结果,enjoy过程,专注于当下,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而过分关注结果,反而会带来“想象恐惧”,带来焦虑。
登山的过程,每一步都不能失误,失误的后果可能就是失去生命。而山下的生活中,我们很少面临这么严峻的考验。
但是道理是一样的,离开舒适圈、挑战懒惰,去尝试,然后小步快走,专注于当下,enjoy当下。
《人生如登山》读后感(五):读人生如登山:忘记目标
人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很多人都可以从自身擅长的方面得出独到的印证和感悟。对于一个爱好旅行人来讲,也许会觉得人生是一次充满冒险的旅行,对于一个痴迷于黑白之道的人来讲,也许会觉得人生如棋,对于一个入戏的人来讲,则也许会觉得人生如戏。我也时常从很多自然行为和规律中得到关于人生的证悟。我总是觉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可以相互学习的。社会运行的规律,人生之道,自然法则,往往相通。
我曾偶尔看过一些关于人生如XX的书,但没有任何一本书如《人生如登山》一样让我产生如此频繁和深入的共鸣,以及在很多方面得到一些新的营养。书中不乏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短句(一般情况下,我对此类句式比较反感,此书却有除外),但这绝不是在微博中那些段子达人所转发的那般陈旧和无趣,在作者如讲故事般的娓娓道来之中,不知不觉我被其吸引,沉浸其中。
我是被这一段短句吸引开始阅读此书的:“上山的时候,我没有想其他,只想着下一步,只考虑应该把下一步放到哪里,该怎样迈出下一步,考虑这些无数的步伐会把引向何处。我完全沉浸在对下一步的思考之中,也许有生以来第一次超越了自我。”
关于目的:我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攀登而攀登,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爱而爱女朋友,没有任何其他目的。
关于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意义。一个人的生命里不会只有一部分东西有意义,另一部分东西没有意义,不仅美好具有意义,痛苦也有其意义。人有追求意义的意志,人是给予意义的动物。
关于寻找与发现:只有我们不再用尽全力只是专注寻找,我们才能发现真正新的东西,有意义的东西。我不寻找-我发现。
关于成功与失败:山不是我的出发点,更不是我的最高目标,山非常重要,但他只是给我指出方向。有意瞄准,无意触发。没有意图,没有目的。我不必一定要登山顶峰,我不必一定要创造攀登纪录,我不一定要做最快的攀登者。登山不成,做事不成,不是失败,只有根本不出发上路,根本不努力尝试,才是失败。
关于挑战:放弃一种习惯就是挑战,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挑战也不一样,有的人要早上7:00起床就是一个挑战,有的人则不是,有的人要习惯于制定计划行事是挑战,有的人则不是。
关于风险:生命才是最大的风险,因为生命以死亡告终,这使得眼下的每个瞬间更加紧迫。
关于决定:我们常常会面临时间和风险两个问题。什么时候应该做出决定?做出决定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决定一旦做出就不可能有错误的决定,如果事物朝着我们决定之前的设想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如果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从中就得到了学习。然而在后者来讲,是否存在一种更优的决定,可以使得学习到的东西更多,或者得到的结果更好呢?不知道,但是那些决定带来的结果不属于自己,因为自己“未曾",也永远“不能”做出那样的决定,在那样的时刻。
关于责任:我们承担责任,难道不是首先要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家庭承担最大的责任吗?如果自愿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这难道不是非常不负责任吗?---人必须拥有他自己的生命,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回答生命向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必须首先为我的生命承担责任,然后才能对其他人负责。如果我没有彻底回到我是谁这个生命问题,就想去关心他人,为他人操心,这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这是人的最高义务。一个不能忠实于自己的儿子,不能与自己融为一体的丈夫,不能认识自己的父亲、员工、领导者,又能给予别人什么呢?
对于这些抽象名词的理解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本质有着一阵见血的的认识。除此,还有很多实操的手法,行之有效,比如关于恐惧的经验,无论在干什么,无论是登山写作还是演讲,下一步极少让我们真正害怕恐惧,只有当我们想得太远,想象太多,头脑无法承受,才会感到不安全,的内心才会感到恐惧。所以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多关注下一步是什么,就会少去很多恐惧,更有勇气出发。
有意思的是,为何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8848?一个人类身体极限可以接受的高度,如果地球的顶级山峰都是1万,1万5这个高度的,超出人类承受极限的,那么登山家会如何?自然界给了我们可以达到,并且需要踮起脚就可以可以让少数勇敢的人可以达到的山峰,这未尝不是自然给我搭建的一个巧妙的舞台。
我生命中的马特洪峰,艾格峰,霍卡雷克,费兹洛伊,多洛米蒂他们都在哪里呢?都是什么呢?
郑重地推荐此书,但此书并不适合所有人,所有人都可以读,因为文笔流畅,图片精美,当做游记、小品、散文都可以读,但是唯有那些对于人生充满者某种莫名的使命感,想要掌控自己的生命,以及想要遇到拥有人生的大智慧的人的人会从中发现强烈的共鸣,和极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人生如登山》读后感(六):生命与生活
1、生命
这本书的作者,我们简单地称呼他为托马斯先生,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每个人独一无二,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安排,而人和自己的生命的关系是,“人”要去回答生命提出的问题,
生命不同,所以,生命给“人”的问题也不相同,而人回答的方式也不同。于是,我们看到不同的各色人等。老实说,这一点在国内恐怕比国外更难以让人理解,因为: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毕业、找工作、买房、结婚……“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大多数人是相同的。我想,正是这种相同保证了大部分人能解决温饱甚至富足,这是国内好几代人的基本需求,也成为刻入基因里的最大需求。我在欧洲某国认识了一位年轻能干的姑娘,她是我当时的翻译,她父母在小康生活水平之上,高中就送她出国读书,她在欧洲大学毕业就结婚生子,工作和家庭安排的井井有条。她也常常到世界各地旅行。但是,她无比渴望安全的生活,留在欧洲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比国内更为恬静安全。这就导致了当欧洲不够安全时,她紧张得不的了,全神贯注于社会新闻的负面影响。我们一起到一个城市,工作结束后,我自己出门遛弯,她留在宾馆里。从她这个从物质到教育各方面都已经实现富足的例子可以看到,有安全感的生活是她刻入基因里的需求。
有人要的是生活,有人则追求生命。
对于前者,我能理解。
对于后者,我很欣赏。
人生如登山的作者托马斯就是后者。
2、界定你对生命与生活的态度
这本书我自己认为是本很深刻的书,都是作者通过一次次实践得到的人生中体悟,但是也有人认为是鸡汤——谁说不是呢:要克服恐惧、要接受痛苦、要永远不懈地追求,说白了就这点儿事儿。
那么,我认为,首先要界定看这本书的思维状态:你是在想生活,还是在思考生命。
托马斯是后者,对生命多少有点思考的人,才能理解他在说什么。
我第一次看托马斯这本书也是半当鸡汤来看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够理解生命。到了今天我来写书评,因为,我比之前更多地理解了何谓生命、何谓自我地生命。
3、生命会对你提出问题
托马斯认为,生命会对你提出问题,你要寻找和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让生命更为完整的过程。
这个听起来很虚,我们怎么能听到生命的提问呢,我怎么知道这就是“那个问题”?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过那么一刻,遭遇到某件事、某个人……,那个瞬间之前所有的疑问都消失了,心中感觉到“就是它”。错误的事情9999,但是正确来临时,你是知道的。只是在于你是否足够坚定地相信自己遇到了那个问题、那个人。我曾经遇到过,但是努力说服自己这不是,是我想多了,然后就放弃了。其实归根结底是对自己不自信。潜意识里大概认为自己配不上“生命”这么好的东西(虽然那时候并不知道它是生命发出来的声音)。
4、痛苦只是回答问题的过程,无好坏。
更进一步对这位问题分类,就造成了人生的分野。生命向你提出的这些问题,你去解答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事,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挫折、痛苦。但是,如果你认可那是“生命的提问“带来的行为后果,那么,就可以更为中立地看待它。挫折、痛苦不是不幸,也可能是机遇。
托马斯的书里详细描写了他经历的痛苦、改变。我觉得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对于痛苦经历的描述,他知道他在遭遇什么,发生了什么心理变化,如何转变?然后清晰地描述了出来。有多少人,包括著名作家、各种家能清楚地意识到并且描述痛苦的不同层面与转变?不多。
这本书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托马斯先生有很强的分辨力,在中国叫做”觉知“,他知道自己生活中遭遇的层面,思想中、精神上相应的变化,那么多层面,那么精细的事情,稍不留意就没毛胡子一把抓地过去了,他能一层层看到,说出来。就好像我们看一座山都是石头,他攀爬一座山,就知道有多少大小不同、质地各异的石头,思想更深的人,就好像能说出每个石头不同手感一样。所以,丰富这个词,真的不是多,而是各种各样、你看清明上河图,大家评价说小小一张纸上画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个丰富,不是说人多,而是人人各异,人人都能树立起来,整体又都成立。
能说得清道得明”痛苦的过程“的人,比说得清喜悦还要高级。毕竟,谁都知道,痛苦让人难受,谁都不愿意去反刍去复盘。
托马斯·克莱尔是200多年前的苏格兰哲学家,他说过,没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说的。
我们登山的作者托马斯说他特别享受愉悦,其实,如果在佛教看来,执着于痛苦本身是我执,而愉悦也是一种”我执“,但从全书看来,作者并不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所以作者书中说的“愉悦”,我觉得不是中文字面上的愉悦二字的含义,而是某种与生命的呼应,这个我猜没有用,要问问才知道。
5、危险与恐惧
既然要去回答生命的提问了,接下来遇到的第一站是,危险。
是的,离开熟悉的地方就有危险,未知带来恐惧。
那作者表达了几层意思:
(1)、生命是流动的,既然在动,就没有一成不变,现在的安全也不会一成不变。所以,没有所谓安全之地。那么,你还固守个什么劲?
(2)、未知带来恐惧,我们出发时产生恐惧是一定的。恐惧分为现实恐惧和想象恐惧。现实恐惧我们其实很少遇到,作者说在遇到一块石头向他落下来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大部分时候恐惧来自我们想象中,觉得自己未来会遇到危险,那怎么办?
(3)、怎么克服恐惧
我觉得作者还是很厉害的,他的方法论有两个,第一是“小步原则”,不要管未来多么可怕,要守住、做好眼前的每一步。不要去想未来6场演讲,只要说好下一场;不要去想一本未完的书,只要写出下一个句子;不要去想一座未征服的高山,只要接触到山壁上的下一个落脚点。
第二,如果对眼前的一步依旧恐惧呢?那就要分清楚自己面临的什么,恐惧一种情感,而怎么解决情感问题呢?理智。他反复地问自己:这可怕吗?理智说到第十遍“不可怕”时,他就逐渐在克服恐惧了。如果是心理学家的话,大概会说战胜恐惧的方式是承认这种感受,然后挖掘原因。但是作者不,作者的人设是硬汉,哪有那么唧唧歪歪,他的精神很强大,根本不需要用唧唧歪歪来武装自己的需求。
“想通了,就能做到”,硬汉是什么,这就是。
题外话,他说的战胜恐惧似乎很简单,但我学了学根本不是,其实后来知道,是我的认知链条和作者的不同,我一个弱鸡,能和一个硬汉的相同吗?所以“想通了,就能做到”,在我身上行不通,我如果按照作者的思维和方法去做,那只会遇到挫折。这也是看了这么多逆袭好多人却做不到(然后谴责自己)的道理。所以,看什么书,我觉得还是了解自己的生命,再去学习比较好,你又不是要成为别人,你是要自己的生命更好。
(总算绕回到“自己的生命”了。)
6、安全
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你自己。在登山时,取决于你的冷静和自我控制,取决于你对自己力量和极限的认识,取决于你的决定。
7、做决定
无论如何,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决定,因为做决定才有下一步。哪怕不挪动脚步,也是一种决定。
消极被动的人无力做出决定,既不接受又不拒绝自己的不幸福撞爱,因为省事而不做决定,但是又为生命中没有变化儿感到难受。其实,我认为不做决定,本质上是不肯承担后果。或者害怕即将到来的后果。我就常常不肯做决定,因为我担心作出下一步会引发不好的后果,或者完成得不够完美。
积极的人主动做决定,通过决定进行到一下步,人可以得到两个结果,好的结果,那么恭喜你;不够好的结果,那么可以通过暂时的失败获得学习的机会——仍然恭喜你。
登山者必须马上做决定,因为在山上没有灰色地带——但我觉得,这是因为托马斯先生登山技术很娴熟,其实谁都有这样一个可以马上做出决定的领域:家庭主妇决定菜里放一勺盐还是两勺盐、女孩子决定要用什么颜色的口红、男青年决定看哪部电影……
人在压力下的决定,往往能反应一个人的性格。因为决定意味着获得,同时意味着失去,谁都不愿意放弃什么。
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内容,但我决定不写了,反正你们也没耐心看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