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的读后感10篇
《母与子》是一本由(爱尔兰)科尔姆·托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忙碌中抽空抓紧读完了。
指出个很低级的错误,译后记里提到一篇文章叫《旅途》,但实际采用的题目是《路上》。
“尖锐”这个形容词反复出现用来形容感受,频率高得让我好奇原文里用的是哪个词。
他不写奇特的情节,吸引人的是往往篇幅很大可以说是啰嗦的心理描写,平庸的作家会把这写得十分乏味,幸好他没有。主角们的感受相当真实确切,好像他写作时代入很深,于是不会俗套空洞。洗练的文笔像耐咀嚼的牛肉干或者余味长的橄榄,而不是艳丽蓬松的棉花糖,可能啃得有那么一点累,但不会腻。把文字(形式)和内容这样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是作家的天赋啊。
母与子中表达的情感有的太隐晦,有些文章几乎像散文而非小说,不像空家那么外露和激烈,因此我更喜欢。
《母与子》读后感(二):《著名的蓝雨衣》这一篇
就是说曾经有一个只出过两三张唱片(尚未CD化)的70年代爱尔兰民谣乐队,主唱是一对姐妹,外加两个博采众长的男乐手,一个记得很多传统民谣擅长改编,另一个声称爱的是蓝调和爵士还通古典乐(所以是那种编曲比较前卫比较fusion的民谣吧orz) 进入英国乐坛后受到一定好评,红的程度大概是可以给Martin Carthy暖场的程度吧……他们翻唱Cohen的这首歌制作成长达7分钟的单曲,尽管爱蓝调爵士的那位很讨厌这种讨好大众的做法,但编曲给力,结果单曲得到了John Peel的好评,在英国出了小名。随后队内对乐队走向产生分歧,姐姐和追她的美国记者结成小派别,强行加入那个记者自己写的通俗歌曲、进行了标配型band编曲的尝试而不怎么成功。后来姐姐去美国沦落到默默无名病死他乡,妹妹转行当乐队和现场摄影师出了名。故事开端就是妹妹的儿子发现了母亲当年乐队的黑胶唱片,嚷嚷着要不要帮她CD化云云……
YY摇滚乐坛的小说还是有一些的,不过以60-70年代英国民谣圈为背景不怎么看到,这篇特别推荐给喜欢70年代英国民谣的人。应该是编出来的乐队吧?但说得煞有其事XD 那个鄙视Cohen、Tim Hardin这类感伤歌曲的男乐手颇有趣,还改编亨德尔呢,写得叫人好想听一听啊。
《母与子》读后感(三):一个朋友
首先是周嘉宁在看了托宾后大力赞赏,从周嘉宁的作品中后来也可以看见与托宾相似的细碎而准确的温情以及孤独。周嘉宁曾三番五次提到一篇文章《三个朋友》,这也是我认为《母与子》里边故事讲得最跌宕的一篇,高潮出现海滩的暧昧,两个男生朋友在磕了药之后身体的接触与反应。结局也同样不失众望给了读者惊喜。
后来周嘉宁赶赴爱尔兰亲自去看小说中的那片海,现实与小说总是有差距,有时候不如感谢那些写故事的人,给我们塑造了更好的世界,以来治愈每一个受伤的心灵。
后来托宾好像来过上海,反正上海其实是个文艺之城,在全国所有地区上海是最受重视自己文学发展的,译者柏栎也与周嘉宁有过一次记者见面会,就托宾的作品两个人交谈自己的体会与想法。
其他被提到最多的短篇是《著名的蓝雨衣》和《长冬》,一个与音乐有关,一个在写亲情以及对同性的萌发,托宾本人是一名同性恋者,这一点在其第二本小说集《空荡荡的家》里边表现得很彻底。而抛开性取向的因素我最喜欢其中一篇《关键所在》,矛盾其实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这一篇也是最切中“母与子”这个主题的,爆破力十足。
托宾的文字迷人,节奏舒缓却让人不得不提紧呼吸,他巧妙地捕捉住了那些渴望、失落的时刻。
是一位值得阅读者从中感受爱与孤独的作家,是一位写作者值得借鉴学习的作家。
如果你对同性故事感兴趣,那么介绍你去读《空荡荡的家》,这简直是一部为同性故事者量身打造的小说集,一段绵密的文字带给你一段绵密的呼吸。
《母与子》读后感(四):寻找精神的边疆
科尔姆•托宾刚刚来中国,参加上海国际图书节,这样大师的到来,应属文坛盛事,可惜读过他著作的中国读者,实在太少。
这本《母与子》是“短经典”中的一本,收录了作者的9个故事,都以母子为背景。
科尔姆•托宾叙述节奏很缓慢,他不是一位靠故事赢人的作家,甚至有些不屑于编造离奇的情节。然而,他的写法又是写实主义的,在没有扭曲现实表面的前提下,如何用平淡的叙事来把握读者呢?如何战胜乏味感呢?
科尔姆•托宾的不同,在于它设置了一个全新的矛盾,即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世界解释的巨大落差。母亲有自己的解释,孩子则有他们的解释。这其中,有的人希望超越,有的人希望融入,于是,不同的梦想站在了相互敌对的立场上,可偏偏又有一份血缘关系束缚着彼此。
这种深刻的纠结构成了小说的吸引力,毕竟,生活太平淡了,我们需要梦想来稀释它的伤感与滞涩,可哪个梦想不会失败呢?当梦想之船也渐渐沉没时,谁来救赎我们?
在科尔姆•托宾的叙述中,总少不了时间的维度,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从每对母子的矛盾中,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悲悯——毕竟,我们都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他们不是景观,而是我们孤独而无望的人性。
用传统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现代小说努力表达的主题,这是科尔姆•托宾最令人震惊之处,他的笔下一切都很具象,没有神迹,没有心理铺陈,没有充满寓意的场景,然而,他也没有风物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环境描写。他营造的这个世界很“秃”,所以能随时安放到每个人的经验中。他写的不是爱尔兰的某座小镇,而是我们身边的城市。
于是,科尔姆•托宾在不知觉间,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困境中,它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没能体察到。他淡淡地说:这,就是我们精神的边疆。
好小说都会冷酷,它重视地记录着一个时代不安的内心。可以这样看,科尔姆•托宾是在用小说写历史。
《母与子》读后感(五):母与子
上月末读完的。对自己在意的书每次都想好好梳理下,沉淀下,写得更深刻更贴切些。当然每次都是啊啊,已经快忘记了,我怎么还拖着。所以还是随手记吧。不强求自己的进步了。
这本书也是2016年夏天在上海福州路的淘书公社买的,12元,在撕开塑料薄膜护封时候价格标签还在。因为刚读过托宾的《布鲁克林》也因为是99读书人的短经典,这套短经典真是经典保证,每本都不错。同时还买了《外出偷马》和另一本短经典《孤独的池塘》。都是五折以下。
后来在中图网又购入短经典数本,在豆瓣发现短经典豆列已经77本,放弃收集的癖好。短经典也分人文版和上海译文版,不同序号。这也是买了十几种后才知道的。装帧也不同。但是选题都很好,世界各国的短篇小说系列,很开眼界。
这本托宾的母与子 一共几个故事,围绕母子之间感情展开。基本是疏离的,即使内心是深爱,表面也是淡淡的,不露声色,有时候读着觉得还是我们的感情奔放啊,有什么都要大声说出来,即使大吵大闹也比这样揣测默然好吧?很微妙的情感,不管是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他的小说很细腻很优雅,没什么形容词,都是名词动词连接,好像更能深入人心。
长冬 应该算中篇了。母亲因为酗酒被父亲呵斥,离家出走,遭遇最大的暴风雪。经过漫长的长冬过去他们才能去找母亲的尸体。很悲伤的故事。人物关系慢慢显现,后来的帮工者也性格鲜明,慢慢互动。就是西班牙农村里的生活,不知道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农村小说,这么悲惨的故事慢慢道来,让人感受这些生活之痛。父亲的执拗孤僻很突出,也没几句话就凸显的出来。
我最喜欢的大概是那篇蓝雨衣了,也是淡淡的回忆与现实交汇,慢慢勾勒几个人物的面貌,有着不明所以的感伤。唉,都过去了呀过去了呀。还真找了科恩这首同名的歌来听。嗯嗯,不知道托宾说的改编版在不在?会不会真的藏在哪个不知名的CD 中?
《母与子》读后感(六):生活的关键:读托宾《关键所在》
在这篇小说,托宾让新守了寡的南希直接跌进生活的危机中:丈夫车祸身亡,做为一家收入来源的超市生意惨淡,更要命的是在此之前丈夫已经将店铺与居室抵押给了银行。资不抵债,巨大的债务劈头打来,这个中年女人与她的三个孩子面临流落街头的噩运。这是一个让人难过的故事。而作者并不在此多做铺排,去试图争得读者的同情(在这里我想到鲁迅的《祥林嫂》),托宾让这个女人正视危机,并主动去解决危机。南希有一个梦想,她厌倦了小镇的粗糙生活,希望有一天能够搬到都柏林,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并且当一个商人的秘书。丈夫的离世将她置于绝地,但她在朋友的帮助下,并得到另外一家信用社的支持后,开了一家炸薯条店,她和欠了债的银行耍了花招,为了不使辛苦赚来的钱流走,她偷偷在家里积攒现金,继而又开了一家酒店,生活重现生机,会计师估算她两年内便可还清所有债务,并且可以在都柏林买一栋房子,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结局,而正当生意如日中天,她选择放弃,出售现有一切,去都柏林生活,使她做出这一决定的是她的儿子,这个天生有着会计头脑和经商意识的少年不再喜欢读书,热衷于薯条店热衷于和成年人打交道,南希似乎看到这个孩子快二十岁时已经步入中年人的行列,这完全违背了她的生活规划和理想,她要摆脱世代相传子承祖业的命运,从小镇连根拔起,带她的孩子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想到孟母三迁),“去看看这个世界”,面对儿子的抱怨和不理解,她说,“等你长大了,你会感激的。”
这是这位母亲的信念,在关键时刻,紧紧追随生活的关键,无论何时何事,全神以待。这位母亲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让人钦佩,丰满的性格使这篇小说在这部“短经典”《母与子》中尤为突出,“儿子”成为配角,是完善“母亲”而设置的道具之一。想做个有方向的女人不容易,去实实在在实现梦想更不容易,一路走去的艰辛和孤独会使很多人难以坚守。做女人,即便普通如斯,亦当如此。大难当头,只有战士,没有女人。
在写法上,我觉得托宾在“制造”这个“母亲”时,是始终有意克制的,很是注意“收敛”,越是如此,这个丝毫没有超出生活特性的“母亲”的气场越是显出“她”的强大。托宾的小说一直使我着迷,温和清醒的叙述,情感强烈充沛但不任性,步履稳健,一帧一帧播放,然后,读着读着在阅读时就不由自主掉了进去。
——2015.2.23
在我早年的阅读经验里,关于母亲的形象大多相似:勤劳、坚韧……就算偶有脾气暴躁的,也是由生活所迫。总归母亲、母爱比如是伟大的,好像找不到其它形容来修饰母亲和母爱。而伟大的,除经常修饰母亲,也与祖国和领导人常相搭配。
习惯性将母亲用伟大来形容,遮蔽掉其他可能性,这是令人不安的。如果存在真正自私、恶毒的母亲,而没有这样的词语来搭配形容,那怎么办?这并非假设,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为思维广度设限。母亲、伟大、正确、光荣,这些所指互相连接,编造了一种意识形态神话。不管现状如何,总有一个“正确”在将来等待。什么?你感受的母爱不伟大?——按照社会普遍道德规范,那一定是你出了问题,你需要矫正思想了。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在小说《母与子》中打破了这种正确意识形态所造就的幻觉。这本小说中,托宾用九个故事描述不同的母子关系,有冷漠的、疏离的、彼此怨恨的,就是没有伟大的。
托宾笔下的母子仍有相爱的,但他们的关系不能以母爱伟大为终点。他没有逃避过任何一次深入挖掘母子关系的可能。在开篇故事《借口》中,儿子是位盗名画的小偷,刚得手一幅伦勃朗的油画,价值连城。他妈妈是位酗酒妇人,在酒吧喝上两杯后随意与人聊天,被便衣套话,透露儿子偷画之事。小说中,儿子始终没有透露对母亲的态度,只寻思着如何把画卖掉,最后他察觉盗窃已暴露,打算将油画烧毁。他和母亲唯一的会面发生在烧画前,他送生活费给母亲,只留下一句话:你不要聊起我。而收下钱的母亲则黯然道谢,并说:“你用你的方式把我照顾得很好。”
这两句话透出一种古怪的母子关系,母亲仰仗儿子生活,并感谢他的照料;儿子在赡养母亲之外却不想与她有任何情感交流。托宾没有交代疏离关系的来由,也没有为两位主角在结尾解开困境。他只敏感地截取了生活的某个片段,就像在都柏林寒冷而空旷的街道偶遇一对不快乐的母子争吵。陌生人转身离开,我们对他们生活的窥探结束,只为他们的关系感到莫名和好奇——这世界上的母子关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亲密的、疏离的、相爱的或怨恨的,绝对不只有伟大、光荣、正确这一种邢台的。并且,在足够长的时间中,任何关系都是流动的,变化的。没有任何关系是一成不变的伟大。
在《借口》结尾,托宾让小偷走到森林中,挖出伦勃朗的名画,将之烧毁。他漠然着看画中那位表情乖戾的老妇的面孔默默燃成灰烬,这时你会隐约感到这段疏离关系里儿子对母亲的恨。虽不知道缘由,但也让人心惊,也不得不让人承认:我们从亲情里收获爱和温暖,也会领受痛苦、委屈和失落。
托宾这种隐然展示而不讲述的方式让我迷惑,为什么故事在他的小说中如此不重要?诚然,优美的叙述、精准和敏感的细节让人喜欢,但托宾不会安排惊巧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叙事也四平八稳,不会在结尾处埋伏“彩蛋”击中读者。这种完全细节化和感受化的小说,到底哪里让人觉得奇妙呢?
我想大概就是这些怪异的母子关系。它们真实存在与人类各种古怪的关系中,托宾把它们从盲区中挖掘出来,用语言和故事拓宽了感受的边界。既是为怪异正名,也为“伟大”覆盖上了一层阴影。多种多样的人类关系揭示的是结果是: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生活,没有“正确”的幸福在将来等待。如此想来,我真是松了口气,不再为我的错误思想不安。
注:腾讯约稿,谢编辑王晶先生。
《母与子》读后感(八):间隔之物
这是第一次读这样一本短篇集:它每篇都描写相同的人物关系,每篇的结构里,都有一个相似的核心-----母与子情感中的间隔之物。托宾叙事的手法是标准的“意在言外”,而语言又克制节俭,几乎没有无中生有的“起范”式抒情段落,也没有对生活、世界、人性之类的评论总结杂入---------这点上比卡佛还要冷还要收。大量的,是在说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那些人物也是因事而感,陷于事内,生活之泥沼---------谁不是呢?
人物都是凡俗人物,并无所谓戏剧性特征------即使是罪犯、乐手,他也着重写的是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内心感受:恐惧、担忧、伪装、自尊。托宾写的是人之常情中飘忽不定却又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冷冽中带有一丝期许和温度,遗忘中又深埋淡淡哀诉。
在“借口”里,处于母子之间的,是那些罪犯儿子偷来的画;“一首歌”和“蓝雨衣”里,是歌和唱片;“关键所在”,是母亲想要攒钱去都柏林开始新的家庭生活的隐秘愿望;“家中的神父”里,那个神父既传递噩耗,也是母亲和过宗教生活的儿子无法相互探望的墙壁。“路上”一篇,儿子始终不愿意对母亲说的医院经历(只有在路上车里这么一小段交谈时间);“三个朋友”里,是母亲葬礼后儿子和三个狐朋狗友混乱生活的前史再现;到了“暑假工作”,母女之间,隔着的,是一个和外婆自小厮混长大的孙子(每年暑假去见外婆)。
故事的主观叙述者,或说叙述重点,镜头中主体,总是单一视角、唯一主角-----这篇是儿子,下一篇可能就是围绕母亲来叙述,另一方缺席,不在场。从不让读者全知地了解母子双方的全部想法,也听不见回应声。也就是说,一方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到另一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按一句绕口令---------“A不知道B知道自己知道或不知道。”总有些像秘密一样冷漠又无法言传的东西,飘荡在两人之间,供揣摩和猜测,读者也就此跟随了人物的心迹。
所以你在小说中也读不到任何让母子可以“释然”、“谈开了”的场景,一个都没有,而且书中人物也不觉得有这个必要,要不就是没机会和顾忌太多。每一个间隔之物,隐约传达着疲惫而伤感的疑问:我们真的了解了那个不停在蜕变的亲人吗?我们真的能说出点让他或她理解后不会难受的话吗?在叙事技巧上,这些间隔同时也是开关、线索传递----------如果考虑到这是托宾的第一部短篇集的话,那他的谋篇布局的野心真是够大的,用写实的传统笔法,描绘出那些完全现代的人物群像,及其情感中各自疏离的暗流,架构在人类基本的母子关系上----这也是我最偏爱的一种叙事格调,需要很好的人生经验和细腻观察,难度也很大。
所以,几乎可以下定论地说,这部集子不仅仅是在写所谓“亲情”,母子,而是在写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之难,那种相互隔膜又内心关注的联系,世界变迁带来的不安和苦涩,瞬间心灵的拧紧,一生心迹的明暗与孤寂空荡之情。作者并未断论母子之间情感的好与坏,这种好与坏在小说中变成了主人公另外一种心绪和选择的来源。简言之,作者并非要解剖一种家庭关系或情感,而只是借此做折射的一面镜子,来映照出人类情感生活中的幽暗之处,人们冷硬外表之下的脆弱之处。所以小说布局开放疏阔,留白处很多。仔细研究结构的话,每一篇都有非常特别的文学诉求。就个人理解,这是目前买过的十几本短经典中,技巧最精密、语言最凝练、我阅读时情绪最紧张的一部(紧张是指,读的时候不停感叹写的太牛了,担心下面作者会写“漏气”),值得反复阅读,就现代性和情感认同而言,我认为已经完全超越了《都柏林人》(与之相比,乔伊斯多了点不知道该说是抒情还是矫情的玩意)。实际上偏快的语言节奏,也提供了较愉悦的阅读空间。还要说,这本书整体上也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设计,特别是从倒数两篇开始,像交响乐的声音出现了-----这得读完最后一篇才了。
《母与子》读后感(九):亲密与疏离
人类之间有一种关系最奇妙,无法选择、无法否认、无法拒绝、只能无条件地接纳,它就是血缘关系。这类关系里有一种更为清晰纯粹-母子关系。孩子曾经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在曾经的十个月里,他们贴得是那么紧密,亲密得没有缝隙,母亲将孩子完完整整地包裹在身体里,给予它养氛,供它生长。孩子足月了,从母体里分娩出来,随着时间流逝,母与子的关系一步步地迈向疏离,或是再回归亲密。
母子的关系除了血缘纽带以外,还有一层性别的因素影响着关系的发展,所以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就更为微妙,始终摇摆在亲密与疏离之间。《母与子》是科尔姆.托宾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里面汇集各种类型母子关系,读罢书中的九个短篇小说,你会发现托宾被喻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很难想象,托宾同时拥有硬朗外表与细腻内心。作为蜚声国际的爱尔兰当代作家,他先后两次受到“布克奖”的青睐,为亨利. 詹姆斯撰写生平的《大师》入围2004年布克奖决选名单,长篇小说《布鲁克林》获得2009年布克奖提名。他曾以英语教授为业,后又回母校都柏林大学攻读研究生,我一直认为托宾是学院派的代表,在遣词造句上精益求精,文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贴切。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擅长描写人物,无论是大人物,如《大师》的詹姆斯,还是小人物如《布鲁克林》里的艾丽丝,托宾通过动作、语言、表情和心境将人物的情感世界刻画得细致入微。他的同性恋身份令其比其它男作家的文字更柔软,富于弹性。同时,他又是一位勇于出柜的男作家,所以,他的文字里不缺乏坚决,行文从不不拖泥水,语言接近于完美。
九个短篇,篇幅或长或短都在试图解读母子关系,亲密又或疏离?开篇的《借口》,儿子是名盗画贼,母亲在酒吧中不慎将其出卖。他对她即没有恨也没有怨,抱以冷漠,他想将自己从她的世界里隔离出来。《一首歌》中描写了比较极致的母子关系,母亲生下儿子,就没再见面。儿子长大了,母亲在台上演唱,却认不出台下的儿子。这个故事里的母子关系完全被湮灭在人类繁衍的程序之中,一种被动的血缘关系,将母子关系涂抹上悲伤的色彩。
《关键所在》中的南希让我想起来了《布鲁克林》中的她,如今她成了寡妇,为了儿子将尊严放得很低。这是我看到的一个母子关系由亲密转向疏离的故事,儿子多么狂热地以生意接班人自居,而母亲的愿望是多赚些钱,让他去更好的环境学习成长。母与子的心曾经贴得那么近,当发现互相的目的地不同时,儿子迅速地跑开了,独留母亲来处理未来之间的关系该走向何方?
《著名的蓝雨衣》是母亲的回忆片断,因为儿子对她的过去感兴趣。互相了解是母子亲密关系的基石。《家中的神父》和《路上》的篇幅较短,但是寓意很明确,母亲会为儿子承受一切,无论是病痛,还是为人不耻的罪行,母亲永远是他们背后最有力的支持者,母爱的伟大尽显于此。在九十年代,同性恋在爱尔兰是非法的。托宾出柜时,他感谢母亲至少没有惊叫出声,那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三个朋友》也许是这部小说集中比较不同的故事,同性恋身份的儿子在母亲葬礼后,去寻找性爱、吸毒麻醉自己,逃避哀伤。我想起了朱天文在《荒人手记》中说, 同性恋是亲属单位的终结者。也许这正是他觉得有愧于母亲的行为,侧面反应了他内心趋向对她亲密。
《长冬》篇幅相对比较长,却是不失为短篇的佳作,我认为是最显示托宾语言功力的一篇。故事节奏有板有眼,恰到好处。母亲由于离家出走而遇难,儿子在寻找她的过程中,发现平时对她的忽视,以及她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在白雪覆盖的西班牙小镇,托宾写出了儿子想要走进母亲的世界去保护她的温暖。
“母亲与儿子”,人际关系中复杂的议题。托宾通过九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诠释母子之间的关系,有时亲密,有时疏离。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九个故事之间,若隐若显去找寻自己的影子,人人有母亲,人人是孩子,“母与子”永恒有趣的话题。
《母与子》读后感(十):心远情自偏
乔伊斯、王尔德、叶芝、贝克特……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来自于爱尔兰这个让人觉得颇为遥远颇为陌生的国度。仅从幅员的辽阔程度上说,爱尔兰可以算是一个盛产优秀作家的国度,而科尔姆-托宾则可以算得上是爱尔兰文坛又一位可能成为大师的作家。
爱尔兰这个国家纬度并非很高,却一直给我以“寒冷”的印象,托宾这本《母与子》顺延了这样的印象,阅读起来与耶茨、卡佛、布洛克的感觉颇为相似,那种深沉的孤独感以及冷硬的气质具有很高的识别度。
题材和叙述方式应该是《母与子》一书创作时所面对难度最大的两个地方——母子亲情的题材从古至今被广泛创作,选择这个涵盖面广却为人熟识的题材是难以写出新意的。但是托宾却找到了这个题材中并没有被人注意到的几个切入点,用文字的形式像镜头一样地捕捉了许多细节,刻画了很多母子间情感方面的问题,写疏离而不是写亲密,把母子关系的另一面、另一种可能性展现给读者。
欧洲作家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能够好好说故事,不玩结构、不玩文字游戏、不玩隐喻的着实不多,抛开这些花头后,小说真正的可读性其实是很差的。就像现在欧美的流行音乐,往往依靠精妙的编曲来掩盖主旋律的平庸。而托宾在《母与子》中只是采用了最普通的叙述形式,却把每个故事表现的很丰满,写作功力可见一斑。
即使是写一个题材,书中的每个故事也都具备着不一样的特质,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一篇《借口》以及最后一篇《长冬》。《借口》一文通篇并没有提及借口,那“借口”二字自然是一种比喻,但指代什么呢?母亲的随处唠叨让母子二人渐行渐远,而在一次激烈的争吵过后作为窃贼的儿子却烧掉了伦勃朗的画作,而画作中的人物真是一个老妇人。画作似乎代表儿子,老妇人似乎代表母亲,而烧掉画作似乎是儿子的一种愿景。
《长冬》则着力于表现一种情感上的反复、转换和寄托。母亲在离家出走后失踪,父亲与儿子米盖尔却不断重复着没有希望的寻找,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毁灭。米盖尔对于母亲的情感从母亲本身似乎转换到了寻找这个过程,而在文末猎人打死野猪让米盖尔似乎意识到了母亲的死亡,他似乎又把自己的情感寄托转化到马诺鲁的身上。作家设置了寻找以及寻而不得这对矛盾,把情感写的非常浓烈。
其他的故事相对来说篇幅较短,《一首歌》和《著名的蓝雨衣》两篇与音乐有关联的故事一直都使我想到石黑一雄的《伤心情歌手》,情感虽然不同,但到了深处却总有相通的地方,那种夜曲的伤感总让我挥之不去。《家中的神父》、《旅途》、《暑期工作》、《关键所在》则反映的是母亲希望拉近儿子希望远离的母子情感,让我觉得即使是亲情也需要空间。《三个朋友》中关于母亲的情节很少,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作家对于自己性取向的一种宣叙,情感上算是全集中最温暖的一篇。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没有刻意设计成开放式的结尾,但每个故事似乎都意犹未尽。我想这是因为托宾作为一个长篇小说的名家写短篇的时候亦是融入了很多长篇的思维,小说在信息量上虽然不大,在感情的容量上却十足,很多感情都被作家压制在短短的篇幅之内,才会有一种绵绵不绝的意味。这一点即使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亦是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然作者的想象力亦显得比较单薄,尤其是《长冬》最后那段具有象征意义的狩猎,怎么看都觉得借鉴了戈尔丁的《蝇王》。
托宾的《母与子》,能够准确地瞥见许多常人未见的细节,算得上是上乘之作,而那种冷硬的阅读感受更是符合近年来读者的阅读口味。如果在能联系故事去反思一下中国当下的母子关系,我相信能得到的东西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