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10篇
《荒原狼》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原狼》读后感(一):通往人性之梯
黑塞热爱东方文化,受佛教和道家的影响不浅,荒原狼中也看到“道”的影响。但是黑塞对于解决办法是十分不清楚的、隐藏于幕后的,人狼之间的划分和对立如陡峭凸起的悬崖般横阻,即时再三说明也难以摆脱二元论的影子,“自然”与“精神”对立,“圣贤”和“罪犯”对立,无处不在,这恰恰是哈里痛苦忧郁滋生的土壤。道家的文辞多有对立的文辞,但是真实上是融为一体的,黑塞只通其表不取其质,同时这也是大多数现代人的问题。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谈到多重人格,她说每个人都有多个亚人格,不同的是患有多重人格症状的人亚人格之间彼此独立,而普通人是有共同记忆的。 我没来由的想,我的亚人格之间的联系会不会稍微远一点。恰好,就读到了荒原狼。它没讲别的,全篇都是孤独,只是孤独而已。孤独是很丰富的东西。 一开始的惊喜到后来结尾的叹息,从理解到不理解。所有的幻象都是我啊,那些我杀死的懦弱,想保护的怀念的少年时光都是我啊,我多想杀死苍老妥协的我,却发现它已经切入体肤,于是刀入身体的一瞬我本能的求生使我明白我能也只能拖着这我并不喜欢却是存于我的一部分继续生活下去。 帕博罗和赫尔米娜都是我羡慕且嫉妒的样子,是脑海里的我另一种存在方式。我惊讶于黑塞的气魄,一遍一遍地剖析推翻再剖析自己,质疑自己所有的信仰,质疑自己所有的智识,正视淋漓的鲜血去享受痛的快感。把自己逼到最促狭的角落大笑,看啊,看你的蠢样子。多么不友好又令人敬佩的作家。
最后主人公决定再入游戏让我觉得遗憾,这哪里是人性使然,这才是真正的“狼性”吧,即使我已如此厚颜无耻,我还是决定抹点过往,恬不知耻的再试一次,非常想打五星,但我太不喜欢这个油腻的结尾了。
《荒原狼》读后感(三):本能——人性之美
The true beauty of human, the most touching part of its inner nature is the pureness of behavior-----the instinct of human.
这是看《荒原狼》最深刻的感受。也许这与作者本意想去甚远,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进入魔幻剧场的幻剧这一片段。
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嫉妒兴奋又疲倦的男主坐在树杈高处漫不经心的观看一个路人在被他们强杀的受害者的车里翻找着,最后找到一些食物,他拿起来很坦然的一边走一边吃起来。树杈上他们不禁感叹这一幕多么美好,多么纯真,这个人的一举一动撼动了他们,甚至让他们放开了扣动的扳机。
这个片段让我联想到《华严经》中的“不忘初心”这句话。也许人类最纯真的本能才是我们本不应该忘记的初心,活在这样的淳朴心性中,才能最终获得自我圆满。当你到达这种人生境界是,你会发现你有多么快乐,你再也不会被外界任何烦恼所困扰,因为你已经通晓如何顺应自己的内心,从顺应中得到满足。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反而视原始纯真的本能为羞耻,并不惜各种方式来掩饰,就像掩饰自己的缺陷一样。虽然缺陷同样也没什么掩饰的必要。
Let it be
《荒原狼》读后感(四):狼性,人性,多个灵魂的共存
所以哈里因为他体内的人性和狼性的共存而感到痛苦。他若坚守道德就要扼杀自己本来的天性,若释放天性回归荒原狼就要无视道德。他坚信自己本来就是荒原狼,所以想放弃人类社会中虚伪的一生,但又同时被人性控制恐惧自我了结。
哈里的痛苦来自于自我的分裂,来自于他对灵魂过于简单的理解。他以为两个灵魂不能在同一身体中共存,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每个人都是由十个、百个、千个灵魂构成的。”
他遇到的赫尔米娜,洞悉一切,向往死亡。她就像是另外一个哈里。她完成了狼和人的融合,仍有着崇高的追求。她纵情享乐,在舞池间奔波,但同时策划着自己的死亡,自己应得的惩罚。
赫尔米娜带领着哈里认识帕布罗,来到了魔剧院。这里是哈里得到救赎的地方。他看到了自己狼和人的冲突,看到了每一个子人格的共存和合作。哈里看到了自己体内多个灵魂的共存,无论是老人小孩,男人还是女人。他们每一个都是哈里的一部分,是哈里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哈里的每一个因素。
哈里最终在魔剧院完成了预想的“赫尔米娜的死亡”。与其说是赫尔米娜的策划得以完善,不如说是哈里杀死了自己最为挣扎的一部分,杀死了他其中之一的灵魂赫尔米娜。他向往的赫尔米娜是摆脱挣扎后的那个自己,是可以放纵享乐然后回归死亡的自己。当他明白过来魔剧院中所有的人都是他灵魂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懂得了这场人生的游戏。
《荒原狼》读后感(五):不懂折中的人
荒原狼的痛苦有两个根源,一个来自自己,一个来自那个有病的时代。
每个人都不是只有一种性格,我们是多种性格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有的人可以和多种性格和谐相处,能在对立的性格之间找到平衡点,然而荒原狼就是那种不懂得折中的人。而且他们把人想的太简单,认为自己有双重性格,人性和狼性。高尚,纯洁,美好,善良的就归为人性,粗俗,暴力,黑暗,残忍的就归为狼性。两种性格互不认同,导致荒原狼不能爱自己,不能享受生活,不能爱别人。而且,荒原狼想要彻彻底底的摒弃自己的狼性,摈弃一切粗俗鄙陋的东西,要听真正的音乐,要认真的工作,要痛苦的生活。比如在荒原狼的美学观点里,只有莫扎特海顿的作品这样的古典音乐才是值得听的,像爵士乐这种流行音乐绝对不是自己的粮食。然而评判人的标准不是好和坏,高尚和卑劣这样简单,在这两级之间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比如作者提到的市民阶级。荒原狼认为自己只能有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应该是高尚的生活方式,看严肃文学,听古典音乐。跳舞,听爵士乐这类的事他不能接受。也就是才长久的生活里,他只发展了一个自我,而压抑了其他的自我。他不认同除了那个高尚的自我之外其他的自我,所以他不能爱自己,认为别人也不会这样的自己。当他遇到赫尔米娜,跟她学跳舞,满足了一直被压抑的需求,赫尔米娜又是温柔待她,他觉得这样美丽的女人也是会喜欢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生活美好了起来。
而且由于时代的关系,荒原狼生在了一个只知享乐的时代,一个从上到下都不作为的时代,因此他成立一个异类。
《荒原狼》读后感(六):撕裂的灵魂
如果看书时觉得内心撕扯、扭曲,看完后又觉得豁然开朗,还有希望,大约是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抑或刚刚陪着哈里走过了这段危机旅程,反正这本书就是会让自己分不清精神与现实,甚至分不清那是哈里还是自己,我只是想说,偶尔可以从哈里的想法中窥见自己。
哈里自称荒原狼,他本是个艺术家,追求伟大与永恒,反对战争、反对世俗,最初他把自己的人格归为人性和狼性两种,没有其他,他感到自己每天的日子停滞于“没有特别的病痛,没有特殊的忧虑,没有实在的苦恼,没有绝望,既不激动,也不惧怕”,每天只是心境平静地考虑下述问题“是否时辰已到,该学习阿达贝尔特·斯蒂夫脱的榜样,用刮脸刀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感到自己的人性与狼性相互撕扯,相互批判,相互嘲笑,相互对立。
直到他遇见赫尔米娜,她能充分地理解哈里的痛苦,给他安慰,给他生存的希望,赫尔米娜带着他去领略他曾经不齿的那些生活,“低俗的音乐”、“嘈杂的舞会”、“肮脏的性爱”,然而他却发现,自己可以在这种自己曾经不齿的生活中获得快乐,找到生活的希望。而在我看来,赫尔米娜其实就是哈里的另一个精神人格,他发现了她,并且爱上她,给了自己濒临崩溃的世界一个缓冲,虽然最终他在魔剧院中杀死了赫尔米娜,但是他意识到了一个人的人格中包含了成千上百个“自我”,男女老少都是“自我”,他们可以像棋子一样自由组合,重新排列,一切全在自己的意愿,自我的选择,也许在下一次进入这个魔剧院复盘这场游戏时,他会选择杀掉自己,又或者是杀掉帕勃罗,还有可能是“三人共处”,也有可能像莫扎特一样,付诸一笑,冷眼旁观……,因为帕勃罗和莫扎特在我看来也是哈里的另外的几层人格,而哈里追逐一生想要的便是“莫扎特”。
“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
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
帕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也许,我们都有一个“莫扎特”在等待着自己。
《荒原狼》读后感(七):荒原老狼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灵魂,也许是狼,是狐狸,是羔羊......它们就如同人生棋盘上的棋子,棋子的力量大小,如何发挥作用都在于选择。 哈勒尔自认为是只孤独的荒原老狼,他总是陷入人性与狼性的矛盾。一边憎恨着井井有条的小康生活,然而又深深依恋这种小康生活;一边厌恶资本主义的压榨,然而他本身就是有产者并且从未为他花掉的钱感到内心难安;一边坚持着他所谓的道德信仰,一边又悄然意识到自己竟也有黑暗兽性的一面;他厌恶艺术的虚伪做作,厌恶现实的庸俗与丑陋,然而他能做的只是缅怀着莫扎特,缅怀歌德,缅怀那些曾经,却没有力量去阻止庞大的市民阶层继续庸俗。巨大的才能与力量的渺小,何等的绝望。他希冀着用刮脸刀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又悲哀的发现,他是如此的胆怯,如此的惧怕死亡。 赫尔米娜说:“如果你需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才能快乐享受,那你真是个可怜虫。”荒原狼遇见赫尔米娜之后一切开始改变了,赫尔米娜教他跳舞,教他交际,教他如何纵情声色,把玛利亚送给他。终于,荒原狼的所谓的道德信仰开始崩塌,原来他自己的内心是并非虔诚。这一切杀死了荒原狼,杀死了那个可怜虫。纵使世界依然庸俗,依然不堪,哈勒尔也会学会微笑,学会绞刑架下的幽默,学会如何生活。 这本书我不是很懂,我所汲取到的东西只有这几点:一,时常留意杜鹃与南洋杉,这干净整洁的秩序,清香,营造出的那一小方花园是如此的美好。二,我更了解我自己,我就是一个拥有市民精神的易驱使易操控的羔羊,追求折中,没有很强烈的进取心。三,如果你需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才能快乐享受,那你真是个可怜虫。四,纵然世界不美好,我也可以自己一个人美好,从每一件小事上讨好自己。五,音乐的意义不在于说出它的技法说出它的出处,比较水平的高低,高雅与世俗,而在于这一刻它让人感觉快乐与美好。六,每个人身上都住着很多个自己,让哪些自己占主导是自己的选择,不要怀疑自己的分裂。
《荒原狼》读后感(八):为了生活,我们都成了荒原狼
每一次读外国小说都读得异常吃力,《荒原狼》也不例外。166页,整整读了一个星期才算勉强读懂。
以前,我读书是有选择的,一般都爱读自己喜欢的那几类。后来,听其他书友说,总读自己喜欢的,没什么提升。反而要读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尤其是很难理解的书,对自己的提升才会更大。所以,这次我就试着读了《荒原狼》,虽然吃力,但收获还是有的。
《荒原狼》由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其中,比较重要的奖项就是1946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黑塞的作品大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等。
书中的主人翁哈勒尔自称荒原狼,他既孤独又不愿与其他人为伍;他自认为有满腹经纶却总觉得没有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人性”与“狼性”不断在他的身上交替,二者适时处于博弈状态,最终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依然在矛盾和迷茫的边缘徘徊。
文章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勒尔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是一种时代之病。通过战争的摧残,哈勒尔的精神已经游离于肉体之外,这让他一度深陷矛盾,把他引到了自杀的边缘。
正当他走入绝境时,遇上了赫尔米娜,通过与她的交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内心的矛盾。似乎有那么一种意识让他觉得,赫尔米娜就是来拯救他的。当他的精神再次游离与肉体之外时,他才发现,似乎没有任何人能救自己,最终矛盾的屠刀深深地刺进了赫尔米娜的身体。
然而,真正让他找回自己的是歌德和莫扎特的崇高思想。当他听见莫扎特的笑声,于是决心把邪恶忍受到底,再次游历自己的内心地狱,净化自己的灵魂,以求得心灵的和谐统一。
在小说中,莫扎特和不朽者象征着具有永恒价值的、美好的、人性的、神圣的精神,在哈勒尔痛苦的生活之上存在着一个有信仰而愉悦的世界。
哈勒尔既有人性,又有兽性;既憎恨小市民,又习惯于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又始终摆脱不了秩序。然而,一战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近200年的时间过去了,有谁敢说,在我们的身上就没有荒原狼的这种时代影子呢。
时代在不断进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的主观意志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很多时候,我们喜欢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去做人。
有些话,当我们说出口的那一刻自己都会鄙视自己,这不就是从荒原狼身上分裂出的那无数个与自己为敌的自我吗?
但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做荒原狼一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我们都知道很累,但我们却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因为,这同样是这个时代的病。
《荒原狼》读后感(九):并不轻松的笑声
从作者间或透露的信息看,哈里在自认是荒原狼之前的生活经历大致是这样的:当过教授,离职;结过婚,离婚使他一度非常绝望;精神生活把他拯救过来但又再次陷入绝望——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后来,我极度孤独,尽力克制自己,逐渐建立起新的、苦行的追求精神和美好生活的理想,生活又有了某种宁静和高度,我潜心进行抽象思维操练和十分有规则的打坐默想,经过若干辛酸痛苦的年月,这样一种生活又崩溃了,突然失去了它那崇高的意义;一种莫名的东西驱使我重新到处游荡,疲惫不堪地四处奔走,新的痛苦、新的罪责接踵而来。”绝望一次不算什么,它甚至能让人生出更加强大的心愿,它几乎是赐福的:它会让人觉得世界突然无比广阔,不必再有什么虚饰、恐惧和阻碍——这个主题曾被无数次地描写过,不过只怕没体会过的人不会相信。但问题就是,它不会一劳永逸。在新的境界里,依然会有新的绝望——这是被折磨得疲惫不堪的荒原狼再也无法承受的反复。
在精神里转过了多少回,依然自称为荒原狼,并把生活中无数的痛苦归之为人格里“人和狼”的分裂,这看上去有点难以置信,但若把它看成一个寓言的开篇作者给出的基本命题,也就没什么奇怪了。因为我们将会看到,作者怎样立即把这个命题推翻,又不断重复他所认为的真相——真相与此相关,简单地说,不是人与狼,而是无数个自我。
如果说书中前半截偏重于真实细致地描述男主的痛苦来源,以及痛苦的人格面具(后面将一再揭示此“痛苦”是固着在男主身上的面具),那么后半截则侧重用近乎魔幻的情节——各种非道德场景、随时出现的狂笑来颠覆这种痛苦。作者称这种狂笑是“不朽者的笑声”,发出这笑声的不朽者是歌德和莫扎特。似乎作者推崇的是他们虽经历过纠结反复的痛苦,最终却选择以笑面对生命的品性——当然这不是什么虚假励志,生命的痛苦本质是真实的,但笑声是否绝望的厚礼,作者大概写这本书时还没有完全想明白。全书的最后一句写的是:“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的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男主在魔剧院经历种种荒谬,作者似乎是想把他在人类社会领域和私生活领域的大痛苦和小绝望统统枪毙一遍,因为是这些东西阻止他走向不朽,或者说“真”。而在这之前,作者已经借神奇的姑娘赫尔米拉之口描写了他所认为的不朽王国:“那么什么是我说的永恒呢?虔诚的人把它叫做上帝的天国。。。。这永恒就是真之国。属于这个国度的是莫扎特的音乐,你那些大诗人的诗,那些创造了的奇迹、壮烈牺牲、给人类提供了伟人榜样的圣人。但是,每一幅真正的行为的图画,每一种真正的感情的力量也都属于永恒,即使没有人知道它、看见它、写下它、为后世保存下来。”158-159但是这不朽王国里的真难道不和笑声有些矛盾吗?相当于是要求笑着经历痛苦——他描述的真的王国里的事物,哪样不是伴随着痛苦感受的?
另外,看得出作者对科技持的是一种颇不屑的态度的。除了他不朽王国里完全没有“科技”而外,他对收音机(本书中科技的代表)发了这样一通议论:“力量与行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一思想,古印度人肯定知道,技术只是通过下述途径把这一事实的一小部分带进公众意识:技术为声波设计了暂时还极不完善的接收器和发射台。那个古老学问的精髓即时间的非现实性,迄至今日并没有被技术所注意。但是,最终它也自然会被“发现”,会被心灵手巧的工程师们掌握。也许人们会很快发现,不仅现在的、目前发生的事件和图像经常在我们身边流过,。。。。而且所有早已发生过的事情都同样被记录下来,完好地保存着,也许有一天,不管有无导线,有无杂音,我们会听见所罗门国王和福格威德说话的声音。”
《荒原狼》读后感(十):市民精神的胜利
关于本书的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就是这段内容介绍介绍和译者序让我最初对本书失去兴趣。因为读书计划的关系,想读几本小说,所以这两天拿起来。昨天晚上,在厕所的小凳子上看完了这本书。简介何其荒谬,译者序又何其红专明大,可惜了一本如此让人心动、纠结的书。一本伟大的书,同样需要一个伟大的翻译
前因
荒原狼,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莫扎特、歌德的崇拜者,文学、哲学、神话、艺术的精通者,最初获得了荣誉和成功。或许是在思想的圣殿走得太远。他开始不认同战争、不认同爵士乐带来的美国市民文明、不认同留声机带来的技术进步(甚至预测了战电影的出现),不认同国家、不认同操纵战争的手段,对茫然被操纵、热情投入其中的市民既可怜又瞧不起。在这种纠结中,妻子离开了他,被社会搞的声名不显,一身伤病,来到了一个城市流浪。
进程
小说的内容一是关于荒原狼的论文,是荒原狼对自己的分析。一个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发生的故事。
荒原狼的认为自己有两个灵魂,人的和狼的。狼是原始的、机警的、动物性的(从不由情绪波动)、是真实不虚的。人是伪善的,文明、洁净、温馨、克制、情绪化的。而在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就是世人。用人性来克制狼性,用狼性来挑战人性,用不追求极限和妥协来换取幸福和快乐以及生存,作者给这个起了个名字叫“市民精神”。市民精神的生命力在于狼性和人性的对峙。
荒原狼也认识到,自己有两个灵魂的说法其实也是自己的局限所在,用简单的概念来解释复杂的事务,会带来后遗症。人有无数的面向和不同的灵魂。哪个都是自己,世人都是自己。这个明显是印度哲学的痕迹。
故事在遇到赫尔曼娜开始,荒原狼是狼,赫尔曼娜是人,他们都对生活的一切认真观察和思考,走上了不同的路。赫尔曼娜精通跳舞、情爱、快乐以及荒原狼不了解、鄙视的世俗欢乐。她说:“不管这是高度的智慧,还是最简单的天真幼稚,谁能尽情享受瞬间的快乐,谁总是生活在现在,不瞻前顾后,谁懂得这样亲切谨慎的评价路边的每一朵小花,评价每个小小的嬉戏的瞬间价值,那么生活就不能损害他一丝一毫。”两者的相遇是奇迹。魔幻剧院的一切是荒原狼对自己一生的梳理,是对无数个灵魂、对人的轮回的探索。赫尔曼娜被狼杀死,莫扎特对狼微笑,小说结束。
感受
不知道别人对这个故事怎么看,我看到荒原狼的自述时,是当一个理论书来看的。看到后面的故事,是代入自己的。自己对荒原狼不认同的地方,就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他所受的痛苦,
他在别人家作客的直,是荒原狼对市民社会的最后摈弃。
不能理解他在生活中的蹩脚,
不能理解他的魔幻剧(我甚至认为黑塞体验过吸毒的感受)
理解他生活的不好不坏
理解他对别人的鄙视,
理解他对留声机带来音乐价值贬低的看法
理解他的孤独
理解他对姑娘的爱
理解他对死亡的设定。
这些理解和不理解就是自己,就是荒原狼,就是市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