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魄》的读后感10篇
《既生魄》是一本由张广天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既生魄》读后感(一):致命的爱情手稿,每一页都是难偿的风流债
这是一部关于灵与肉极限体验的奇书,是一卷惊心动魄的爱情史诗。
古代称不满的月亮为“既生魄”。没有满月,只有眼睛的错觉。人生亦然,过犹不及。
小说《既生魄》讲述了钢琴家涂浚生的人生故事,少年时期,他陷入“神圣而经典”的爱情不能自拔,继而经历婚姻的失败,后又在自由而孤独的恋爱中绝望、醒悟,最后他在历经残缺的美中选择了灵魂的救赎。
继去年《妹方》之后,张广天的新作《既生魄》新近又出炉了。
书的主线写的是,出生在上海的钢琴家涂浚生,从少年时代起,面对爱情坠入困境。珞琭子的弟子卑厥黎、引跃如和大不韪受师之托,前来帮助他。他先是深陷“神圣而经典”的爱情不能自拔,又继而转向“契约中大能”的婚姻而失败,结果在自由而孤独的恋爱中绝望。涂浚生从理想、现实和性情解放中有所醒悟,从虚无主义中觅见相对意义,在自我批判和反省罪错的事实面前选择灵魂的救赎。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本质解析和反思的书。既生魄,又名“既生霸”,月既生而未大明称之为“既生魄”。阴历初八、初九至十四、十五之时段,月由初生渐至望。实际,月亮并没有望满之时,此一弦充满之际,彼一弦已缺。月亮总是残缺的。喻人的存在总是有溢亏的,过犹不及。人作为既生魄的宿命,又作为心灵光明的先验决定下的存在,必然从过失走向光明。
曲折的爱情故事和身心体验,智者能人的超然和荒谬,交织出一卷惊心动魄的情爱史诗。情意绵绵中不乏悱恻伤心,激荡昂扬处又见流风回雪,死了又死,生了又生,总在痛中见光。所以,开卷作者引用奥古斯丁的话做题记:“我错故我在。”
人若自以为大能,无视超越自己之上的力量,必在人道的虚妄中傲慢,直至无视天道的力量,恣意横行。这也是一本以人的经验见证罪错起点的书,当今只有认识人的局限并无奈于这种局限的人,才需要先验的理想主义。由此进一步见证天道,是《妹方》的延续。
作者写初恋、失恋、背叛、性爱、情迷诸等爱恋的状态,举重若轻,天然玉成,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中国文学传统主干中伸出的斜枝。裘菲的明澈,卑厥黎的惊艳,异国女子的荒凉,直到玫美的绸茧交织的熟美……无一不在诗性的笼罩下,轻的,重的,脏的,斑斓而冲突的,紧贴肺腑,叫人流连忘返。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的:“然卷中散记涂浚生情事,披肝沥胆,触目惊心,又摧伤怆恻,发人幽思。”
书中春煜、闵怡之、蔻蕾和嫣儿等女性角色,如玫瑰,如玉兰,如满树的槐花,又如宁静的海棠,在作者充满故事元素的诡谲叙述中,汇集成“她就是美人啊”的感叹。一节关于美人形而下的追踪掠迹,居然产生撼人心魄的神圣感,阅之令人唏嘘涕泣,动心断肠。书所展开的美人图卷,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学的阅读体验,作者的笔触所至,并未躲开人性的污迹斑斑,又从破碎处迎进不朽的光辉。活着的血肉、有病痛和不洁的人,恰是因为终结了思想的洁净而获得心灵之光的照耀。这是思想史的转折处,尽管不是理性分析的线性推进,却好比当头一棒,将我们从陈腐的道学劝善中击醒。作者或许想说,人都是病人,别做健康完美的梦想,但也不能以病为愈。人其实只在承认无奈和绝望的当口,才寻见智慧的起点。
书的叙述方式也绝无仅有,作者抽离时间,在非时代的空间里讲述真实事件,融小说、诗词、策论、神话、和心理笔记于一体,构成一部立体全方位的心灵史。这本书的时间设定开宗明义,即百年人生与四季经历同时并行,一气呵成洞中数日、世上千年的气象,诗意盎然,情节跌宕,团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想象力风暴。
http://reader.gmw.cn/2017-09/14/content_26173891.htm
《既生魄》读后感(三):我错,我活着
港版的《既生魄》出版后,豆瓣评分9.5分,等了一年,内地版终于上市了。
饶是如此高分的书,我读的还是很纠结的。《既生魄》的主线,是写涂浚生自青春懵懂开始的情感。暗线却是命学大师珞琭子对生命和时间的参透和感悟。
书中的男权气息太浓,浚生宛如韦小宝,被一众女子迷恋。虽然反感这样的人设,却还是被故事的情节所带动,被人物的经历所吸引。尤其里面的女子形象各个分明。如樱花的裘菲,似玫瑰的春煜,胜玉兰的怡之……连打酱油的春熙也带着蓝花的气息。作者张广天用文字,把樱红柳绿跃然纸上。
每一个女子,生活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对浚生的眷恋也不尽相同。在浚生的情感中,我最爱的是他和春煜的情感牵扯。作者张广天打造了一个别致的女子,直接,背叛时的真实,被舍弃的不舍。春煜和浚生的情感,与现下的多数家庭太过于相似。
两个相爱的少年,想的是有情饮水饱。即使被房东赶走,流落街头,依然有互考和声,在寒冷的雪夜,谱写爱的歌。
之前说这本书读的纠结。是真的随时有想合上书的冲动。文字并不十分白话,夹在着仿古的写法。对于我来说,读起来还不如古文读着容易。
可是,却十分不舍于春煜。谁没有当初对爱情执着的青葱岁月。那么出挑的女子,金钱于她,不过是过眼云烟。春煜执着于她钟情的物件。比如电子乐器,比如浚生妈妈手工的蓝色裤子,比如浚生。这样的女子,怎么甘心做他人的配角。爱情,就是有如此的魅力,将人打入尘埃。
春煜不敷衍,不虚伪。她爱,便爱的大胆。即使爱,仍然没有抵挡她的背叛。可却那么真实,没有隐瞒,没有欺骗。她以为,这只是她和浚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像是落在衣服上的灰尘。坦荡如她,完全没有办法想到,这件事日后成了浚生的心里的刺。
浚生和春煜轻视过生命,经历过生死,熬过了落魄,却没有相守到白头。
浚生遇见怡之,头也不回地奔了怡之前去。只是告诉春煜,他回不去了。不想回去了。一如所有婚姻中的负心人。那一刻,我的心是痛的。心疼春煜,也心疼怡之。
不只是情节设计的超脱,对时间的着墨,更是张广天在《既生魄》中的神来之笔。
没有依照传统的设定。只是用简单的几句轻描淡写,告诉阅读的人。公元纪年也好,罗马纪元也罢,甚至是古玛雅人的计时,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笔。哪怕是我们读史时的康熙元年,乾隆四年,也跟书中所用的涂家纪年一样,都是我们对时间的称谓罢了。
撇去了时间的纠结,故事仅仅发生在它该发生的时刻。让本来有些复杂的阅读,变得简单了些。
或许是因为在《既生魄》的开篇,作者张广天介绍了,偶得珞琭子手稿70卷。里面有珞琭子的批注,虽无可辩证真伪。却用了珞琭子暗埋伏笔。
珞琭子,何许人也。百度百科中有一条这样介绍:古之隐士也;其“出自兰野,幼慕真风”,且因“息一气以凝神,消五行而通道”,是“约九命”以“立三命”,故而成为中国秦汉魏晋以后的禄命学祖师。
在这部书中,珞琭子出现在开篇和结尾。开篇时,珞琭子派了三个弟子去帮助浚生解困。可是浚生究竟陷入了怎样的困境,智者却未告知。似乎是一个谜,让弟子去猜测,揣摩。而结尾之时,珞琭子亲见弟子的醒悟,称“如是,请受我执弟子礼。我能教给诸位的都是方术,而这番我听见的,都是超乎方术的大道。大道择师,大道择弟子,而不是由我们自定的次序安排高低。”
古人痴迷方术,而欲见大道。因教方术而为人师,因见大道而拜弟子。这样的超脱,是凡人所难有的。
既生魄是古代的一种记时单位,指的是新月到满月的一段时间。月既生而未大明,称之为既生魄。古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见神而知自己的无知。而神亦然。
书名如此,自然也为了写尽主角涂浚生从年少到暮年的一生。犯错,顿悟。一生不过就是自我的救赎。正如浚生遇见嫣儿之后,偶写下的那首诗《孤独的救赎》中的一段。“拥有你,就等于拥有世界。何须英勇,何须智慧,又更何须勤劳!追逐你,就是追逐红尘,追逐虚无的一切。”
浚生的一生都在追逐爱情,在情欲中探寻。终其一生。直到终老之时,才醒悟自己的卑微。谁都不完美,无论人或者神,只在醒悟的时间。
有的人追求完美,力求做到无错。可错误正是我们存在的见证。所以,书中第一句便说,我错故我在。
读罢了,便往往自省,人之错,是否己之错。文笔带着深厚的底蕴,有着诗、歌、雪、月的浪漫,又有着酐畅淋漓的情欲。
经历过了,方知自己的错。我之所知,乃之我所不知。我错,我活着。
《既生魄》读后感(四):《既生魄》:我错,故我在
泰戈尔曾说,“可能神要我们在遇到对的人之前,先要遇到一些错的人。这样当我们遇到生命中真正对的人时,就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激。”人总是要犯错误、受挫折、伤脑筋后,才能逐渐得到成长,才能找到自己内心最终的答案。
《既生魄》便讲述了一个在爱情里不断探寻自我,不断从过失中寻找光明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涂浚生,一生经历了四段跌宕起伏的爱情:年少时遇见美艳的春煜,以为爱情就是“神圣而经典”,却在平淡的现实中举手投降;壮年时遇见圆润的闵怡之,想要寻求“爱情的大能”,却险些因此丧命;中年时遇见性感的寇蕾,以为放纵便是爱情的自由,却发现丢失了自己,仓皇逃离;直到最后,面对永嫣年轻的肉体,涂浚生终于能够直面人性,直面欲望,也最终因此得到救赎。
但如果只是讲述爱情,便不免落于俗套。张广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故事置于了神话般的背景中:故事的起源,是神的一场试炼。卑厥黎、引跃如与大不韪三位上神,按理皆已超脱俗世、看破红尘,却在奉命帮助涂浚生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与邪恶。于是,人的故事也成了神的故事,人的成长也成了神的成长,人的救赎便也成了神的救赎。在人和神的较量中,我们终于明白:神和人一样,并不完满。
这便是书名《既生魄》的由来。月亮由初生到渐望,从上弦逐渐走向满月的过程,即称为"既生魄"。这既是月的探寻,亦是人和神的探寻。
张广天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本职并不是写作,而是音乐。上世纪80年代中,他组建了上海最早的民间现代乐队——“再见”创作组和“太阳同伴”城市民谣演唱组。90年代初,他为十几张唱片配曲、制作,为多部电影和数百集的电视剧作曲,并在2011年获得了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
得益于他的音乐背景,张广天在小说中大量涉及了谱曲、弹奏、指挥甚至歌剧排演的内容,让整本小说有了一种美妙的韵律感。与此同时,书中还涉猎了大量占卜、宗教与珠宝的内容,让主人公的经历亦真亦幻,亦虚亦实。
一、“神圣而经典”的爱情,敌不过平淡琐碎的现实
小说里的春煜,像极了许多人年少时的梦中情人:高挑,美丽,家境殷实。她的出场,无疑是令人惊艳的:穿着短裤,裸露着洁白的大腿,在阳光下潇洒地骑着自行车,就像一朵明媚的玫瑰花。
可这样美艳的女孩子,偏偏对平淡又普通的涂浚生热情似火:在乐谱里写诗,倾诉衷肠;与家人翻脸,独身一人陪他闯荡;即使深陷风波,也只担心影响了涂浚生的前程。在春煜的眼里,涂浚生就是她的方向。
于是涂浚生沦陷了,他以为爱情就应当是这样,大胆、浪漫、美好,“神圣而经典”。他们的爱情,也充满了罗曼蒂克的味道:即使涂浚生身无分文,也要想办法筹钱,满足春煜的爱好;哪怕蜗居在断电的房间,只要有一根电线,就能让生活充满光亮;他们一同经历生死,在苏醒后紧紧拥抱。
但是,罗曼蒂克的另一层含义,是幻想,亦是不切实际。睿智的前人早就给出了答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于是,当春煜与涂浚生步入婚姻之后,他们的爱情就成了一场失败的狂欢,以双方出轨而草草告终。
这就像三毛所说,“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爱情逃不开现实,“神圣而经典”最终只是短暂的假象。
二、“爱情的大能”,只是自欺欺人
闵怡之是和春煜不同的女人,如果说春煜是带刺的玫瑰,那么闵怡之就是润泽的玉兰。她的美圆润而丰盈,刚好能够承载从婚姻中逃离的涂浚生:迷茫,自责,畏缩又自卑。
于是,涂浚生在闵怡之那里重新建立了家庭,抛开对“神圣而经典”的憧憬,转而试图寻找“爱情的大能”。而闵怡之原本只是单位司机的妻子,她与涂浚生相遇、相识亦相爱,硬是克服劫难,生下了两人的孩子。
故事看似圆满,可人心哪有满足的时候。婚姻的本质就是柴米油盐,平平淡淡和普普通通才是常态。
所谓“爱情的大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
三、所谓的爱情,终究不过是人的欲望
于是,涂浚生逃开了婚姻,遇到了性感的寇蕾。他抛开了工作和家,单单凭借性情去爱,忘乎所以、颠鸾倒凤。
经历了神圣的爱情和失败的婚姻后,涂浚生以为,放纵即自由,自由即是爱情的真谛。他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却在身处云端时发现,他顺应的只是别人的性情,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又一次,涂浚生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遭遇惨败。
直到最后,他面对永嫣年轻的肉体,面对自己蓬勃而出的欲望,才终于醒悟:哪有什么所谓的爱情,有的只不过是人的欲望。无论春煜、闵怡之还是寇蕾,他爱的只是年轻完美的肉体,就像他现在深爱永嫣一样。
当涂浚生明白这一点,他才终于找到了答案。人生来就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才必然会犯错。但重要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承认”。认错即可得到恩典,得到白白的救赎;如果不认错,便是不承认自身的残缺,是自以为强大。而人如果自以为强大,就必然会傲慢,甚至无视天道的力量,肆意横行。
所以在开卷,张广天便引用奥古斯丁的话做题记:“我错故我在。”在错中醒悟,在痛中寻找光明,这便是涂浚生终其一生所探寻的结局。
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也和涂浚生一样,有过怀疑自我的时候,有过游移不定的时候,甚至有过藐视一切妄自尊大的时候。《既生魄》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我们在追寻圆满的过程中,必然要走的弯路。等到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残缺,学会了敬畏和承认,我们才真正找到了生命的完整。
《既生魄》读后感(五):《既生魄》:完美的爱情,就是一种不断试错的相对体验
在各类图书浩若烟海的当代,有没有一本书,让你既可以用来消遣娱乐、又可以用来反复琢磨增益智慧呢?有。张广天的《既生魄》就是这样一本书。
既然要同时具备娱乐与智慧两种条件,那必须有通俗性和思想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得好看,另一方面又能够引发你的思考。而这两方面,在《既生魄》这本小说里无疑都是共存的。
说它通俗好看,是因为里面有很多韵致不同的美女。有的是女王范儿,一出场就压倒群芳;有的是冷艳范儿,一出场就可以牵魂动魄;有的野性十足,有的乖巧可人。
美女养眼怡情,原本就是一道道风景。而与美女相伴而来的,自然是或热烈直接或含蓄缠绵的爱情。
然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情到淡处人逃离,情到深处人孤独。所有的美丽都有凋谢的时候,也不是拥有了心仪的女人,就能成全完美的爱情。所有的美好,都有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就像新月到满月之间的形态,最好的状态,只能是相对完美。这就是既生魄。
既生魄,是古代一种计时单位,指新月到满月的一段时间。作者用来作为小说题目,象征人生,就是一种不完满的状态。
而爱情,作为《既生魄》主人公涂俊生人生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书中表现为一种不断试错的生活体验。
01
这种爱情的试错体验,在马尔克斯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以下简称《霍》)中也有。
《霍》中,男主角弗洛伦蒂诺和女主费尔明娜年轻时相爱,但是女主却嫁给了一个医生。
尽管如此,男主一直心心念念,放弃不下这份年轻时候让他怦然心动的爱情,为此,他没有结婚,只为等候爱情的回归。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
这半个世纪的漫长等待中,男主弗洛伦蒂诺与无数个女人交往,用以排遣思念女主的孤独。
与这些女人的交往,就是爱情的试错体验。因为有了这些错误的女人,更加证得女主在男主爱情中的正确性。
在《既生魄》中,男主涂俊生先是向往神圣而经典的爱情模式,继而追求契约而大能的爱情模式,再是体验了释放性情却孤独不堪的爱情模式。
这一系列圆环式上升的快感体验,也是一场场美艳绝伦的爱情试错体验。
02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十分完美的,包括神圣而经典的爱情。这里我再用《霍》与《既生魄》两相对照来说。
相同点:两部小说都讲述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结局看似完美,却始终留有缺憾。
《霍》迎来的是让人感动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但垂垂老矣才回归的爱情,无疑有些姗姗来迟。这一点又让人深感遗憾。
而《既生魄》里,男主从十六岁到六十九岁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与不同女人之间的爱情。生生死死,不断经历,不断否定,直到最后,在对自我的反思中,发现眼前相对完美的爱情。
《既生魄》与《霍》中的爱情,又过程不同,表现出的人性也不同。
《霍》里的男主,终其一生去爱去等候一个女人,即便等候过程中,其他女人走马灯似的变换,他也始终坚守住最初的爱。
而《既生魄》里的男主角前后爱了四个女人,还不算那些他在百花丛中偶然邂逅的蜂蝶艳遇。好在最终,他守得云开见月明,等到了虽不符合世俗道义却相对至美的爱情。
因此,就小说里表现出的人性来说,《既生魄》里的男主与《霍》中不同,并不是一个让世俗道义喜爱的角色。
当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有意设定的。作者的本意也并不是要让大家喜欢男主,而是通过具体人物获取抽象理论的例证而已。
《既生魄》里,男主角涂俊生从少年时,陷入了爱情的困境,珞琭子派他的三个弟子去帮助涂俊生。
在爱情面前,涂俊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理想的爱情、现实的爱情、自由而孤独的爱情。以形而下的肆意风流表象,证得了形而上的思想救赎,由高处不胜寒的虚无主义回归到沉沦中的相对主义,唯有沉沦,才可以绝地反省。
由此,他的爱情终也相对完美。而珞琭子的三个弟子,在帮助涂俊生的过程中,也得以走出他们修行的困境,从相对主义中悟出永生。
03
《既生魄》里,以男主涂俊生的年龄为主线,串起他一生的故事。用四个与男主深度交往生活的女人,来表现涂俊生貌似艳丽实则是荒谬的爱情生活。
首先是与她经历过生死的妻子春煜。当浪漫的爱情变成柴米油盐的单调家常时,一切最初的美好幻想都被现实的苍白击得粉碎。
先是涂浚生与春煜同居期间,春煜偶然发生的***,然后是涂俊生不管不顾的婚外情。涂浚生的出轨,并不是不爱了,而是不想回头,想以一种错误的代价,来证得原来的珍贵。
出轨至第二个女人,便是背叛第一个女人的错误代价。起初是周遭世俗纷纷不看好的爱情,然后是人神共妒引发的群体大战,结果是玉归玉,石归石。
于是,有了对第二个女人的背叛。
第三个女人的出现,不只有野性的美艳,更是宛如天籁的声优体验,这些再加上对原罪本能的迷恋,谁的生命能够承受这样的躁动激情与沉迷?!歌曲《董小姐》里唱道:“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绝望……”既然是无法承受的绝望,不如仓皇逃离。
也许是一场天赐的姻缘,白发簪花的老少之恋,却在男主人生暮年不经意间电光火石般展开。
这超越了世俗道义的情感,且不说不为世俗所祝福,即便在当事者双方心里,也有顾忌与徘徊。深思熟虑的反省结果,便是从至高处的虚无沉沦于接近土地的低处,这种回归式的安稳,是一种相对的至美。
04
《既生魄》的作者张广天,在百度百科里,他的职业是音乐家、导演。除此之外,他的标签还有诗人、作家等。
这也就不难理解,《既生魄》里因此不仅有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还有高频出现的感情充沛、优美而应景的诗句歌词;不仅有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掌控全局收放自如的结构模式。
关于结构模式,《既生魄》采用多层套用的圆形结构。大圆是作者以“我”为主体,对于这部书中故事起源与结束的阐释;中圆是珞琭子三弟子进出中原的过程;小圆是涂俊生感情经历的起点至上升,再到回落于起点的回归闭合。
这样的结构,加上作者“我”、主人公涂俊生、以及珞琭子三弟子立体式的讲述和演绎方式,对应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结束,如同一部交响乐,恰如其分烘托了小说的氛围。圆环闭合时,也是故事结尾处,如烟花落幕,归于沉寂,却也是另一种圆满。
总的来说,《既生魄》雅俗共赏,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有沉稳厚重的大道哲学,也有直白浮艳的情天欲海。
它能带给你跌宕起伏、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也能带给你掩卷长思、回味无穷,以及对生命的细细拷量。这些都源自书中,男主对爱情的试错体验。
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确。其实,在人的一生当中,时时都在试错,又时时都在纠正。错误,是相对的错误,正确,是相对的正确。只是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选择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管从那个角度选择,《既生魄》无疑都是值得一读的书。
《既生魄》读后感(六):春华那一瞬,绚烂似永生;看不懂的错与罪
假期为了放松一下,看了一本小说《既生魄》,这是集音乐家、诗人、作家、导演多重身份为一体的作者张广天写的小说。
说到张广天,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他的一个音乐作品《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应该众所周知。
先说说这个《既生魄》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呢,书中说:古人谓夜光为魄,阴之精神,喻月光。生长中的月,叫做“既生魄”;渐已式微的月,叫做“既死魄”。所以说,既生魄,即是永不盈满的弯月,也许就是那无尽的求知。
这篇小说开篇比较惊艳,古文体的引子,有点仿红楼梦的感觉,用一个僧人藏书的出处勾出了整个故事,就像石头记一样,假借看来的故事之名,实则乃自己的创作。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延续着引子的氛围,小说先从几位神仙开始说起,在珞琭子师父的指引下,三位仙人去尘世帮人渡劫。然后,故事从一个少不经事的钢琴天才少年身上展开。
这位姓涂名浚生的少年,经历了波折的一生,因经历情事令女生怀孕而被学校除名,但他非凡的音乐才华在获得国际音乐奖之后一举成名,被人赏识投资,再创建乐团、成为指挥家、创作家。
而在这过程中,他先后结识了数位女子,与她们的情事沉浮,令人叹为观止。
说到他们的情事,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性,因为通篇都充斥了对性的描写,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要说写性,中国文学史上巅峰之最恐怕要数金瓶梅,我没看过金瓶梅,但是听蒋勋先生解读过金瓶梅,他说,从金瓶梅中可以看出商业文化其实是一种酒家文化,可以看到明代有人富有之后,人的感官可以放纵、泛滥到堕落的程度,这种对性无比真实的刻画,实际是对性文化的反省,也是对商业文化的反省,也让人反省当下社会。
而张广天笔下的主角涂浚生,就经历了6个不同的女子和不同的性体验,他不断求索,在性爱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这些女子,有邻家妹妹、有青梅竹马、有他人妇、有神仙、有异国美女,还有他女儿的同龄人。
在这眼花缭乱的转换中,你看不清他究竟在追求什么东西,他认识到了什么,又在坚持着什么。
这些故事,似是当代的,却又有着古代的影子,有现实世界,却还有虚幻的神话。这神话的部分甚至在一场争宠吃醋中,挑起了人仙大战。原以为不死不灭的神仙,却也被杀死、消亡。
所以,这里的神是什么呢?大约不是真的神,而是那些看起来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人而已。既然神都不能永生,都有残缺,那人就更甚,更不堪,于是,这几段故事,都是在描写涂浚生不堪的一生,和他那些不堪的情事。
可是,这不堪的人,却也能在濒死时被救活,因为尚有情,那场夺情战,也是为情。
情是什么?是一心一意?还是见一个爱一个?不知道,只看见浚生在好几段爱中沉沦,道他有情却无情,道他无情却有情。
有时候,看着情投意合、不离不弃的两个人,却也可能转眼分离、相忘于江湖;以为是最后一段感情,却可能戛然终止在某处,又迎来新的恋人。总想着一生一世,却吃不准下一个年头是否如现在这般甜蜜,也许未来总是说不好,唯有当下,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可爱可恨,可欢可喜。也许,欲望不那么多,不会太偏激,才是长久的;也或许,那长久只是命。
谁知道呢?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除了爱,人生也需要些别的,涂浚生的一生,离不开的除了女人外,还有他的音乐才华,这种才华让他永远不用为生计发愁,哪怕他突然被学校开除,之后再也没有上学。
从这个角度来写一个人,作为诗人、音乐家的作者张广天来说,可谓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很有可能是自己人生的部分影射。学生时代的涂浚生就能自己作曲,随心所欲地弹奏钢琴,他能把情绪、思想都通过乐声表达出来,他父母能通过琴声知晓他谈恋爱的内心,后来他获奖、组建乐团、创作歌剧,每每造成轰动。这些事情,因为有着作者的亲身经验在里面,写得真实而灵动。
最让人惊叹的是,张广天用诗歌来描写音乐,用对话来模拟琴声,读来震撼,在文字中也似有乐声飘出,让人陶醉。还有那些颠倒黑白熬夜写作的经历描写,我愈加觉得,那莫不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罢了。
作为喜欢写作也希望从事写作的我来讲,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这本书,直觉惊叹,这诗歌、这文笔,这故事架构,这叙述功力,以及这触及灵魂的哲学思考,都让人震惊,都让我望尘莫及。
故事叙说手法也很独特,看故事时就好像在看电影,有画面感甚至还有声音,但是偶尔,又有背景的旁白,让你从故事中抽离出来,那一刻仿佛看到一个说书人在指着一个电视屏幕跟你在说:这个故事语焉不详,来自遥远的东方……云云。有时候,还会被这个说书人逗乐,不禁笑出声来,甚觉有趣。
这是很神奇的体验。
更神奇的体验是,这个故事,有苏格拉底,有上帝,有道教神仙,有鬼灵精怪,很多原本不可能在一起的元素,都杂糅在了一起。
是的,如果你光被这本书的情爱描写所困住了,那你真的就被困住了,在这情爱之外,在那字里行间,张广天跟读者探讨的是一种哲学。
因为想不通人间的事,似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人世间,所以,人类的意识中生出上帝和神仙;因为不信神仙,想要找到适应万般世界的道理和规律,所以人类又发明了哲学。
可是,就如信仰一般虚无缥缈,哲学也同样令人困惑。我承认,我并不懂它。不懂又如何说呢?只是无端地读罢了,也许读到某一日,突然就灵光乍现般懂了,也未可知。可正因为不懂,所以心存敬畏,需要抬起头仰视。
但不用说,那尽头处有光,只是我尚在黑暗。
《既生魄》读后感(七):《既生魄》:生命原本丑陋,你我强撑体面
韩国围棋术语里,有一词叫做“未生”,说是连片的几颗棋子由于布局的缺陷,随时处于被对方吃掉的危险处境;与“未生”相对的,则是“完生”,完生的棋子达到无懈可击的布局,对方已拿它没办法,处于完全可以存活的境地。如果将一盘棋局比作人生,那么“未生”便是人生臻于完整自由之前而苦苦追寻摸索求活的阶段。而小说《既生魄》,同样用月的盈缺,来照见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既生而未大明,称之为“既生魄”,是月亮由初生到渐望,由残破至圆满的阶段。小说主人公浚生,便是在情爱的苦苦追寻之中经受迷惘、跌落、迷失、破碎,而又回转、直面乃至达到自我完整。浚生将爱情当作事业在经营,在经历春煜、闵怡之、蔻蕾以及永嫣四位美到极致的女性之后,在不断的错谬中体味到了人生的虚无,而又在虚无中不断寻求完整的自我,继而完成了人生的修行。
恋爱的犀牛8.6类型: 话剧 导演: 孟京辉 编剧: 廖一梅 主演: 郭涛 / 吴越 / 段奕宏 / 郝蕾 / 王柠 / 张念骅 / 齐溪 / 刘畅 / 黄湘丽 / 刘润萱 / 杨小兰 / 任悦 / 麦子 / 肖鼎臣 / 毛雪雯 / 寇智国 / 张弌铖 / 刘爽 / 杨佐夫 / 孙雨澄 / 吕京 / 李智...初识小说作者张广天,是因着孟京辉的经典爱情话剧《恋爱的犀牛》,这部话剧中唱到让人落泪的音乐正是张广天受邀而作。张广天本身也是一个编剧、作家、“吟游诗人”。由此便可以理解为何《既生魄》中作者能够自如地描写大量涉及谱曲、弹奏、指挥甚至歌剧排演的内容。除此之外,此书还涉及了占卜、神鬼、宗教、珠宝等描述,足以可见作者涉猎之广。正是作者储备丰富、笔力丰厚,在通读四十万字掩卷之后,我仿佛生出了跟随主人公经历一生的苍老感受。 《既生魄》中,作者安排了卑厥黎、引跃如与大不韪三人,去帮助主人公涂浚生完成人生的修行。这三人并非凡人,卑厥黎由鸿鹄而化,引跃如是古代儒将死而返生,大不韪是秃鹫所变,三人都有了上百上千的年岁。这三人,也恰恰指向了浚生追寻的三个方面:爱情与婚姻,本性与善恶,恩典与救赎。在帮助浚生的同时,三人也通过浚生泅渡了自己,救自己脱离了丑陋的根底,完成了各自的修行。
卑厥黎:爱情是人织的神话,是虚空的梦幻
在涂浚生心里,卑厥黎不是爱人,浚生尊她为老师,是开启一切情事的钥匙。浚生以为,“阅女子书,读透深穴幽密,才晓得生的道理。不知生又怎知死呢?死也是生的部分,是生的终点。”从目录来看,整本书像戏剧一样被分为四本,每一本专写一个女人。浚生并没有为卑厥黎专写一本,至此也可知在他心里卑厥黎是算不上一个爱人的。 浚生在春煜那里,想要寻求神圣而经典的爱情,走向失败;继而在闵怡之那里,建立了家庭,想要寻求爱情的大能,最后险些丧命;到了蔻蕾,浚生抛弃了工作和家,单单凭着狂妄的性情去爱,却发现顺应的是别人的性情,丢失的是自己;直至最后,浚生直面自己的欲望,坦诚自己是“好色”之人,爱的是永嫣年轻完美的身体。正如他说,“恋爱只不过让我知道我无法恋爱。我仅仅贪羡女人的肉体而已。” 相较于满是算计的情感里,涂浚生倒总是爱得热烈,虽然在常人的眼里,他的感情真的是脏透了、烂透了。连书里也说,他与永嫣在做一笔生意,他们“在干净的脸面世界外,是一对彻彻底底的脏人。”神圣而经典的爱情并不存在,那是一场人织的神话,是一场虚空的梦幻。爱情也是现实物质的一部分,“人想要靠着自己的能力维持理想爱情是不可能的。按人自以为是的努力,终究一场空。人喜好张口就山盟海誓,结果一转身就不知道自己是畜生,什么都干得出。”
引跃如:心是先在永在的真理
浚生和闵怡之交往之后,引来了卑厥黎的妒忌,而引跃如和大不韪也对绝美的闵怡之生出不轨的心思。直至三人与闵怡之交恶,用着各种所谓的神的大能置闵怡之于死地。引跃如和大不韪谋划着要帮卑厥黎对付闵怡之的时候,那副恶毒的面孔,完全没有了神人的样子。这三人本就没有达到至高的神性,一点点嫉妒、不愤就点燃了他们心中罪恶的火种。如果根底上的品质就不好,那么神力只会放大品质的不足。因此,引跃如了悟:“做神仙的,若是根底不好,得来本事,做出格局来,结果大丑大恶的,还不如凡俗世人。” 那么,到底何为善恶?社会的一切规范都是人创造的,因而人类的善恶观都带着社会性。社会用伦理、法律、知识、科学等看似文明高级的精神,将人的心灵束缚在既定的框架里,遵守为良善,逾越便为恶。然而,在与闵怡之的交恶中,赛因斯却打不过五百童女,似乎是在嘲讽那些高高在上将自己包裹起来的精英,有的也不过是脆弱易碎的外壳。 引跃如认为,如果总以人的努力为善道,而忽视高于人又先于人的天理,以人的喜好和标准自行审判善恶,那么人自己也就要尝尽由此而引发的得失苦乐的。在与蔻蕾交往后,浚生的自我意识越发觉醒。“他曾经为经典而神圣想多了,为社会界定的大能想多了。他竟没有想过他自己,他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呢?”心灵是上帝在人身上的位格,是永在先在的真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解放,才是自由。
大不韪:走向得救的起步是要脱离罪愆
摈弃掉外界的桎梏,从心所欲,一切就真的会好了吗?浚生疑惑:“那信任的乳,生养出的却是罪孽。所生皆为罪。”圣经里,也说人生下来就带着原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暴怒。“如果人的肉身原罪都成为上帝了,我们是否走得太远,几近荒唐了?你们曾经还在道德中真伪难辨的干净着,如今索性赤裸裸地以脏为净地干净着。” 人本就是带着残缺来到这个世界的,在上帝面前,认错即可得到恩典,得到白白的救赎。如果不认错,便是不承认自身是存在残缺的,是自以为强大,想要自行其是。罪无关乎善恶,善恶是带罪的人自己制定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还能保持绝对正确吗?正如引跃如所说,神人鬼的世界,都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本身原是残缺的,具体的,一旦涉及到具体,便必有局限,就是不足和错失。因而,只要未摆脱物质形态,便存在错谬之处。这也是本书一直在强调的,我错故我在。 涂浚生和卑厥黎等人,多次陷入自我存在与善恶罪愆的矛盾中,有过藐视一切为我尊大的狂妄,也有怀疑自我犹疑不定的时刻。这些,都是在追寻圆满与自我修行的过程中,生命走向完整心灵不断成长的既生魄。人生而残缺,生而不平等,学会敬畏那先在的未知的力量,方能托举你拼起自我的碎片,寻到生命的完整。最后,想到浚生和卑厥黎的对话:
“人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自以为是的。”
“由来已久。”
“这便是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