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甘地传》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甘地传》的观后感10篇

2022-03-20 11:1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甘地传》的观后感10篇

  《甘地传》是一部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本·金斯利 / 坎迪斯·伯根 / 爱德华·福克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甘地传》观后感(一):圣雄!

  《甘地传》是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马丁·希恩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于1982年12月6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圣雄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的故事。导演兼制片阿顿伯罗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甘地传》一举获得了奥斯卡八项主要奖,票房也非常成功。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甘地争取民族平等和民族解放的一生。确如尼赫鲁所望,对于甘地这个有着“神性”的人物,电影还是采用了人性化写实的视角。影片中,甘地也会发怒,有时带点小幽默,有时又执拗得像头牛。本・金斯利准确地把握了甘地内在和外在气质,在影片中将甘地从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律师演到步履蹒跚的八旬老人。虽然有化装技术的帮助,但他对甘地内心世界的精准传递让人震撼。

  《甘地传》观后感(二):剧情简介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

  《甘地传》观后感(三):为什么甘地能当上政党领袖?

  甘地的父亲是印度土邦的首相,十多岁便能去伦敦大学留学并住homestay。家庭阶级高和富有不用言说。

  而其生活克己。素食,36岁禁欲。为理想和将各种族阶级团结在一起不惜自己死?

  这让人不由想起佛教的佛,也是王子出身生活富裕,然后用济世的观点团结很多人,将知识和哲学传播?放弃个人享受

  为什么似乎家庭出身特别好的人,得失心更轻?是因为从小受到更好对待吗

  很明显,非暴力不合作成功的主要原因还是英帝国自身的衰弱。在缅甸战败,已失去维持殖民统治的军力和经济。

  甘地的成功,与历史时代背景相关,也与其个人魅力与组织力有关。为什么他能当上政党领袖和后又当选联盟领袖,可惜电影没有交代

  《甘地传》观后感(四):圣雄

  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接触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当时不太明白,其实至今也还不能完全理解。

  从网上看到的简介:甘地是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领导印度摆脱英国的统治,印度独立后又致力于解决教派纷争,是印度的圣雄。最终他没有死于英国的手中却死于教派纠纷,1948年他被一极端教派分子连开5枪,被暗杀。

  在电影甘地传中,关于甘地的葬礼,在现场做直播的外国节目记者这样说到: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的时候与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没有任何的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一个平民,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的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及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缠腰布的棕肤色的小个子致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就是使得谦虚及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则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经活生生地出现过这样的人。

  仅凭看了电影甘地传就想写影评确实是不够格的,这样的人仅仅一部电影,哪能让我们知道他的全貌。我不敢仅凭这一部电影就定性一个近代史绝无仅有的人物。突然想起乐嘉说的一句话: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不是说他们没有缺点,而是他们能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才不断走向伟大。电影中,甘地的内心在不断强大,最终才成为印度的圣雄。

  电影中很多台词,让我大受感动:

  以眼还眼,世界就盲目了。

  不还击,也不退却,永不屈服。……….

  电影中甘地有这样一段独白:“When I despair , I remember that all through history ,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 , there have been tyrants and murders , and for a time , they can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 they always fall . Think of it , always .”(每当我感到绝望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来,综观整个人类的历史,只有真理和爱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世界上有许多暴君和屠夫,并且从一个时间段来看,他们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到了最后,失败的总是他们。)

  《甘地传》观后感(五):观后感

  上一次看是上大学的时候了,这次的感触如下:

  1、如果对手不是道德优越感爆棚的英国人,甘地的羞辱策略可能没用。

  2、如果不是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传媒将被掐死,甘地的力量不可能通过媒体急速膨胀。

  3、如果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甘地是否能够领导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存疑。毕竟,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其实是起源于西方的。

  4、甘地敏锐地抓住盐这个突破口,击溃了殖民的合法性。

  5、非暴力奠定了现代游行的基本准则——以眼还眼只会使世界失明。

  6、任何时候,政治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

  7、任何地方,都会有利益冲突,而政治,则是妥协的艺术。

  8、看起来,在西方文明中,律师走向政治拥有天然的优势——他们的善恶感更加分明。

  9、贫穷是最大的暴力。教育是最好的解药。

  《甘地传》观后感(六):相比于历史报道,电影还是太苍白了。

  今天上课的时候,读到了合众社对于甘地被刺的历史报道,于是找出了这部电影来看。可惜,三个多小时的电影竟然还不及那篇一张A4纸的报道。

  甘地的一生,如今看来,只能是个传说,是一个仅仅诞生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传奇。

  没有可复制性,尤其是对于天朝,对于P民。

  甘地的许多行为如果放在天朝,根本就没有可行性。

  (太祖绝食,估计还有点效果。当然,也要是那个时代绝食才行。)

  现在的世界,多的是政客,少了的,是什么大家自己揣摩。

  而且甘地的出身决定了他所混迹的圈子果然是能有影响力产生的上层圈子。

  因为他曾是贵族姓氏,却放下贵族身份去做了贱民的工作,于是人们觉得他了不得。

  可是那些贱民的工作本来就是存在的,在甘地去做之前,又有多少贱民就是在做着这些工作的呢,又有谁关注了呢?

  甘地绝食,利用的是民众的爱戴。

  甘地要求民众不暴力的消极抵抗。变相的是全国罢工影响了英国人的经济利益,于是起了作用。

  去海边制盐,如同电影里分析的,也是经济上的一种手段。

  总结甘地看似理想主义的行为

  实质上就是,

  一,联系住最广大的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二,从经济上确保自给自足,并对敌人的经济造成破坏。

  三,有效的利用传媒的力量。(第三点尤其重要,看完电影我只觉得,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正义媒体,甘地的行为根本掀不起如此巨浪)

  但是,复制到天朝。根本不可能。

  民众没有信仰,金本位朝拜,于是,你看,如果大家都去街上走了而不工作没钱,吃饭就成了问题。影片里倒是一直没有说大家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就连甘地都是想绝食就绝食,绝食结束马上又吃的。

  我们劳苦大众有些人家目前根本不想绝食,但常常也被逼无奈的揭不开锅,差距啊。

  思路混乱,可能被和谐。随便写写

  《甘地传》观后感(七):非常感人的传记

  本·金斯利完美诠释了甘地的各个时期

  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成功还是要很多条件的,必须有像甘地这样能让所有人敬服的人,所有人能团结,能承受住短期的暴力打击,关键还是对手还是具有一点基本良知以及新闻自由带来的舆论压力...所以这种办法也只是特定情况下才取得了胜利

  但不得不说,甘地本身就具有这种所有人都尊敬佩服的气场和圣人魅力,也能深深感动和影响别人,这就是人性中最初的善良和爱的一面吧

  最后的宗教之间的冲突,也展示了宗教的双面性,可以帮助团结,给人很大的精神能量,使人能活得更快乐,但也容易过于陷入,而引起极端,尤其是不同教派之间冲突

  《甘地传》观后感(八):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then you win.”这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像圣经里的话:“有人打你的左脸,把你的右脸也凑上去。”

  暴力者首先会觉得荒谬,因为他们的世界理念是睚眦必报,以暴制暴,他们期待的是你的反抗,然后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实施更残忍的暴力。

  非暴力、不合作却用和平的方法去对抗暴力,用承受者对痛苦的咬牙忍受和不还手来反衬施暴者的残暴和人性缺失,用高尚来反衬卑鄙。它攻击的是施暴者的良心,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暴力和压迫。

  片中美国摄影记者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曾问过甘地,面对残暴的纳粹政府,“非暴力、不合作”也是最好的斗争方法吗? 甘地的回答是:“也许时间会长一些……但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信念来自对人类良心的信心。也许它们可能被权威、利益、学说等蒙蔽,但是它们存在,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被唤醒的。非暴力、不合作就是唤醒人类良心的最好方式,而一旦它们被唤醒,暴力就会彻底地终止。

  现在社会上有一群人在叫嚣着,中国处于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中国人没有信仰如何如何。然而,信仰不等同于宗教,就算在全民信仰基督的中世纪,还是存在着黑暗、压迫、逐利和拜金。

  真正的信仰是人类良心。它们一直存在,只是可能被蒙蔽,等待着被唤醒。怀抱这样的信念,也许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意义。

  言说是容易的,行动却是艰难的。坚持施暴也许很容易,因为你只要一直忽略良心的声音就好了。坚持非暴力却是不容易,因为你必须时刻保持良心的清醒。这种清醒会让你清晰感觉到现实世界的压力和痛楚,然而你必须在这种巨痛中咬牙坚挺。

  多年以后,我们找到了生存的方式,却放弃了生活的意义。

  《甘地传》观后感(九):永远的感动-纪念伟大的圣雄甘地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甘地的扮演者本金斯利,演的真是太好了,极其到位,他不造作的表演让我们看到甘地的可爱、谦虚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好感度超强。

  《甘地传》观后感(十):如何让历史铭记

  最近思考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历史铭记。所以看了这部电影,但甘地不单是能让历史铭记,而是改变历史的人物。

  甘地一生充满传奇,共绝食18次,被捕入狱15次,最终被宗教极端分子枪杀。所以即使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也只能简短的分时段讲述甘地的伟大事迹。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做了常人想做却又做不到的事情:

  思想方面:甘地出生于印度吠舍种姓家族,13岁便依父母命结婚,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回国后从事法律事业,虽不算成功,但也算是等级制度森严的印度国家中衣食无忧的上等人,最后为了民族自由放弃优越生活。

  生活方面:开始奉行自由主义,为民族独立而奔走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勤俭节约的美德,获印度社会各阶层的爱戴。

  精神方面:为唤醒印度人民的独立精神,以绝食、徒步数十公里制盐等方式让人民感动不已,深刻认识到唯有自己团结才能赢得胜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