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阴的故事》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光阴的故事》经典影评10篇

2017-12-08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阴的故事》经典影评10篇

  《光阴的故事》是一部由杨德昌 / 柯一正 / 陶德辰 / 张毅执导,张艾嘉 / 石安妮 / 李立群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阴的故事》影评(一):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小时候,容易开心的时候总是很多,比如一件玩具,一顿大餐,一个朋友,一场活动。长大了,渐渐今天,越来越不那么容易开心。很多时候,我们烦恼的是今天吃什么,家里卫生做了吗,工作能够交差吗,甚至于什么时候结婚,怎么带孩子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可是生活除了这一地的鸡毛,还剩下些什么呢。小文艺或许会说,旅游吧,去过了那么些地方,对你的生活有帮助吗,对你的思想改变吗。看书吧,看过了那么多书,最后却发现你却没有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会生活。去谈恋爱吧,然而书中告诉爱情本身就被高估,这只不过是为了实施一夫一妻制,稳定社会安定的把戏。就算跑步也不过是为了能够活得更长久些。突然想起有人和我说过,人生三大爱好:足球,学习,做爱。问我是不是很无趣,其实他没有说是:吃饭,睡觉,上床。就很不错了。

  人生很漫长,生活也很无聊,这是真的。可是我们必须学会给自己这白开水的生活添加一点佐料,不然真的很寡味。我们每天生活在鸡毛蒜皮中,学会使用各种技能让自己如何更好的存在于世。

  写得很假,没写完。也不知道想写些什么,就这。

  《光阴的故事》影评(二):光阴的故事之小龙头

  作为台湾新电影时代的开山之作,《光阴的故事》已然曾为台湾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由四部分组成(《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分别讲述的是童年(国小)、少年(国中)、青年(大学)以及成年(工作)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其每一个故事都源自于生活,为人所常见,幼时的朦胧友谊,少女的情窦初开,大学时期的活动热情和想为而不能为的急虑,工作后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四位导演为此倾心力作,跳出传统的影视剧框架,无视票房压力,以一种全新表现手法去创作,告知观众新时代即将到来。而在这四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小龙头》。

  蓝正文是名国小学生,沉默寡言,却有着自己小小世界,恐龙玩偶是他最爱的玩具,形影不离的带在身上,却成了父母的烦恼。影片开始唱片机指针被拨上,音乐响起,画面淡出,淡入的是一条铁轨,小毛(蓝正文)随即进入画面,伴着音乐摄影机跟着他的脚步,走过铁轨,破败的街道,老旧的木板屋,最后来到一对蓝色大门前,他推门而入,迎来的是妈妈的斥责,院子里弟弟正在和小伙伴玩弹珠。在这个家庭,作为哥哥时刻都要受着父母对弟弟偏爱的伤害,而他只是沉默,不吵不闹,小伙伴们对他恶作剧,拿了他做最心爱的恐龙玩偶,他也是一脸平静的表情,不气不恼,他是如此安静沉默。而在夜里睡梦中他是那么快乐,儿童想象中的世界是那么奇幻,他喜欢的想要的都在那里,当然还有哪个小女孩,金阿姨家的女儿。他们初次见面都是那么沉默,小女孩抱着娃娃,不做声,看上去一副病弱的模样,只有调皮的弟弟在图画之上乱涂乱画,不知所为。他拿起画笔,在纸上花了自己的恐龙玩偶,小女孩拿着他的画给大人们看,他站在身后不声不响,却因此与小女孩成了朋友。后来爸爸扔了他的玩偶,要他好好学习,而那一晚是他与小女孩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天女孩就要随父母去美国。那晚女孩陪她去找他的恐龙,找了很多地方,跑了很多路,最后在垃圾场里找到了心爱的玩偶。两个孩子偷偷地溜回了房间,在水池旁用肥皂洗手,他洗着脏兮兮的玩偶,转脸小女孩病弱的面容露出了天真笑容。之后音乐再次响起,小毛为女孩花了一幅画,女孩的娃娃手中抱着他的恐龙玩偶。临别,小毛走在父母身后,回头看了看站在玻璃门后的小女孩,而她只轻轻抚着手中的娃娃,没有看他。

  导演将小孩子的世界,描述的如此天真烂漫,对这份小小的情感是如此轻描淡写,对本就简单的孩童世界不多做一丝一点的表现。影片最后,金阿姨家的大门关上了,恐龙玩偶摆在唱片机旁,音乐结束,指针自动调回。

  《光阴的故事》影评(三):《指望》大学一年级写的影评

  这是一部在20世纪60、70 年代台湾人所值得期待与盼望的电影。它虽然是一部剪辑片,但它却带了台湾电影一丝春的气息。在政治色彩十足的台湾,《指望》犹如一缕阳光温暖了早已潮湿的“大国民”的心,尤其是那些面对政治铁幕早已麻木的民众,并唤起了人们对人性思考,和对人生成长的关注。它是台湾新一代电影导演对新电影的成功尝试,并奠定了台湾现实主义的基调,并开启了新的艺术方向。

  该故事发生在台湾60年代的一座小镇上,一位母亲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大女儿由于高考失利在上补习班,小女儿小芬还在上小学,由于父亲过世,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身上,并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

  该片是以小芬的心理成长历程为线索的。在内容上用小芬的生活事件作为故事情节,并描写了她的心理状态与潜意识的活动,深刻地刻画了小芬这一人物形象。

  无论是她看到姐姐成熟迷人的身体,还是看到姐姐时尚潮流的打扮、参加 party、与男生约会,都会无意识的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

  当她脱下上衣惊奇的看着自己镜中含苞欲放的“花蕾”时;当她因痛经肚子不舒服而求助于姐姐时;当她梦中醒来,惊奇地看到并感受到他并不清楚的月经初潮时,她的心理;惊讶欣喜、羞涩、恐惧、迷惑、无助……然而,这就是她身体发育的履历表,每个女孩儿都经过的那段的心理长草的花季岁月

  由于渴望长大的愿望,促使她和同学一起去学习脚踏车,因为在孩子的眼中那是评定人是否长大的一个标准。也许是童心未泯,在鸟声悠然,阳光和煦的日子里,两个孩子欢快的练习单车,那轻快的钢琴曲伴随他们频频摔倒的镜头,无奈静坐的神情和撅起的倔强的小嘴,告诉我们成长是要付出下小小代价的……

  也许是女性荷尔蒙的作用,也许是姐姐交男朋友的刺激,使小芬原本迟钝的嗅觉敏感男人的存在,她不禁问姐姐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男孩子的……

  就这样一个男大学生走入了她的眼睛。这位新来得房客,占居了她所有的幻想空间 他健壮的肌肉,强壮的体魄,成熟、英俊、潇洒,赋有磁性魅力的一切无一不深深地吸引了小芬的眼睛和激发了她强烈的渴望……此时,音乐又响起,悠扬的钢琴曲,节奏是心情,那种痴痴的滋味是倚目驻足……

  然而就在她鼓足勇气去靠近他时,夏夜蛐蛐的即兴演唱并没有让她成为她心目中“白马王子”的公主,当她即将叩开王子的房门时,她却叩开了自己青涩的心扉。那一幕——姐姐和她的王子贪婪的吻,不仅刺穿了她的眼睛,更刺痛了他羞怯的心灵。心跳加快却使她走出了家门,走在了夜里……

  在昏黄的路灯下,只有影子伴着她的脚步,此时此刻她在想什麽那?一个被爱召唤的天使,就这样静默的从天堂走到了人间……她的脑际是一片空白,这时她的同学骑着她的单车晃晃悠悠在她面前停下,可她空白的思维却不能使她去注意她的同学,那种青涩幻想爱的突然死亡,并使它流产于她对同学的无视……

  男同学的喃喃自语,莫名了自己对小芬的关切,孩子天生的自慰心理告诉小芬并告诉他自己,他要再去逛逛……随着“啪啦”一声响,静谧的夜将小芬唤醒,而他同学的自行车梦也在黑夜里结束了,他同样从天堂来到了人间。而小芬的空白却由那颗和同学同样遭遇失落心的吻合而获得了充实,使她快步上前,扶起了她的同学。面对两个人的迷惑,面对观众的迷惑,导演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并让小芬的同学告诉了你我他,同样告诉了小芬:“我以为学会自行后,该去哪里就去哪里,可是当我学会了之后,我又不知道去哪里了。”这句话是导演的点睛之笔,使观众和小芬都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平衡了每个人的心理。

  最后的电影画面,有理由让我们和小芬他们继续走下去,继续成长……

  深蓝色的天,群星闪闪, 昏黄的路灯,男生喋喋不休的成长话语,远去的背影,不禁使人联想到:夜更深了,舒服的床,温暖的被子,甜美的梦乡,再见,成长的烦恼……

  该片的视觉画面柔缓恬静,虽然没有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冲击,但却可以陶冶观众那私处的真性情。故事情节稀松平常,仅仅是平常人的生活画面,没有那麽富丽堂皇,但却能够召唤沉迷于黑金政治中的人们回归生活,回归人本位。

  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指望》,一语双关,不仅是女主人公的美好期待,也是电影导演对观众的期待,对这个社会的期待!

  2007 年 1月 6日

  《光阴的故事》影评(四):他们的青春和我的青春

  有很多关于青春的电影:苏菲玛索的《初吻》,九把刀的《那些年》,以及杨德昌的《指望》。

  看着电影人物懵懂、恋爱、失落,最后成长,说出一句““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了”,人们会陷入怀旧,想念着自己的青春,然后叹一声气,说:还是小时候好。

  而我在想:为什么他们的青春和我的不一样呢?青春的基本元素——恋爱和渴望长大,我都没有。我一直怀疑是不是我的问题,以至于青春缺失,怀疑自己的同时也会在想,青春除了恋爱就没有其他的了吗?

  光阴的故事是第二次看了,昨晚看到《指望》,同样的故事模式。一个小男孩,放学途中和小芬叙述着他的指望:长高,打篮球,参加校队。(我从小就没有这些指望,人都有,就我没有,还是我的问题吧)当一人骑着自行车从身边驶过,他又指望到:如果会骑脚踏车那该多过瘾啊,上学几分钟就到了,平常爱去哪里就去哪里。我一下子想到了什么。

  我18岁才学的骑自行车,出于高考完的无聊去学的。周围大多数人在11、12岁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中午午休学的(青春时期学车的桥段我也没有),他们为什么学,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情我是清楚的,青春时期没有恋爱、渴望长大,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也许说得通,而没去学自行车,这说明不了我自己有什么问题。

  那么“恋爱和渴望长大”,也可以理解成和学骑自行车一样,不是我的问题。唯一能说明的只是,我的青春只是和标准的青春模式不一样而已。没有渴望过长大,没有羡慕过骑自行车,我因为无聊而学的自行车,学会之后就从这个村子骑到那个村子然后再骑回来,打发时间,所以也就没有“现在会骑了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了”的感叹了,但我很快乐

  我只是在我想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才去做,而不要被其他的因素影响。当然我也有指望,只是不是类似于长大、恋爱这种指望。

  这样往往会被人批评为不思进取。我知道这不是不思进取,只是我的做法、态度和他们的不一样而已,而他们又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其他人。也会被人评价为,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做就没有那种感觉了。反正我18岁学的自行车,也没有什么缺失感。

  青春电影描绘的青春也并不是青春的全貌,只是容易讲述最大程度引人共鸣的部分,另一部分的青春会很枯燥,不容易讲述,但是存在的。

  《光阴的故事》影评(五):Sleep Walk

  # 没想到有这么多想说,短评写不下了。又不忍心再删,索性放到影评这里好了。看有多矫情罢,如下。

  # @夏日国际电影节,UA朗豪坊

  这片子是高中时候初次想看,可惜淘不到碟片亦无好片源。今日夙愿得偿。

  凭个人喜好粗略是:《小》、《指望》音乐好,情节对味,近五星;《跳》太燥、《报》太闹,三星。

  时间太久已忘记杨德昌导的是哪一部,看片子之前也没做功课,很随意地去看,料想不能猜到。可片头小芬的一抬眼又一垂目霎时把那个小明带到了我面前。一时间很想重温一遍牯岭街,只是不知敢不敢。披头士任何时候都是时光机;纯器乐是织在胶片里的流水。白色的衬衣,床单都溢着高光。骑车的地方阳光漫溢色彩一粒一粒,少年美好。

  《跳》里面的姑娘很美,白色的细碎花朵;蛙很适合男主。结尾的大团圆却是显得荒谬黑色。

  《小》的OST我要一点一点扒下来。(插一句:小孩让我想起王辰昊了……)When a child is born响起时孤独堆积到了极致,几近坍塌。

  最终不会有寡默的你霸占我蜡笔画的著作权牵住我的手穿过夜色去垃圾堆里翻我的恐龙,提着洋娃娃的姿势像音乐盒中的小女孩。

  最终我只能回到铁轨之上。阳光暴晒,恍恍荡荡。

  omnambulism

  《光阴的故事》影评(六):剧情 for myself

  《小龙头》叙述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小毛,经常沉迷于个人的幻想世界,不敢接近别的孩子。只有女孩小芬了解他,他和小芬成了朋友,两人 共享一段愉悦的童年。不久小芬随父母移居美国,又留下寂寞的小毛和他心爱的恐龙玩具。

  《指望》叙述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女学生小芬,与充满 梦想的邻居男学生小华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她暗恋一个大学生,后来发现他竟是姐姐的男朋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

  《跳蛙》的主人公大学生杜时联,总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兴趣广泛,精力过剩,报名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有时又迷失目标。最后在一场激流游泳比赛中,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信念。

  《报上名来》描写一对年轻夫妇,搬入新居的一个早晨,女的忘记带证件上班而被拒之门外,男的在家中被人误会是小偷,挨了一顿揍。表现现代人在繁忙紧张的社会生活中,竟然会丧失表明身份的能力和权利 。

  《光阴的故事》影评(七):光阴已去三十年

  It is about our times,our young and old times。

  拍这部电影时,我还没有出生,那时的张艾嘉和李立群都已经是有名的角色了。而直到初中时,李立群对我来说都只是在电视剧里的各种配角,我还没见他这么青葱的时候。

  那时,我还不知道谁是杨德昌,而在我看这部电影时,杨德昌已经离去了。

  就这样,光阴已去三十年。

  -----------------------------------------------------------------------------------------

  从小学、初中、大学到工作,《光阴的故事》展现了四段人生的历程,我们都经历过,正在经历着,或是即将去经历的。其实每个小故事说得不多,但或多或少点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过往。

  《小龙头》里小毛以恐龙为寄托,对管纪律的女同学的莫名的感觉,很多男生小时候肯定经历过。《指望》中小芬细腻的变化,表现的相当真实。《跳蛙》里的意气风发,生下来就带着拳击手套的小胖,让我想着我大学时怎么没有意气风发过,甚是后悔。而《报上名来》即使是在1982年,人们已经进入这样一种只能以代号来代人的状态。那时人们还是名字,而现在,我们已经变成各种数字、字母,连名字都代替不了我们了。

  光阴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它在继续着。再过三十年,回头看看,我们经历过的,也正是一部《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影评(八):光阴它悄悄溜走

  四段的故事,前两段特别与我心有戚戚焉。

  第一段:小龙头。

  故事的主角阿毛,是一个安静内向的男孩。

  在家中,父母偏爱宠溺年幼的弟弟,一味纵容弟弟,弟弟拥有的玩具都是新买的,弟弟的淘气捣蛋在父母眼里也变成可爱。

  阿毛的小恐龙,是爷爷送他的,他非常喜爱,经常带在身边——大概有了弟弟之后,父母就很少再送他玩具。而阿毛上学之后父母对他的要求相对严厉,不容许他心有旁顾,他的贪玩变成父母最头痛、最爱打压的缺点——某种程度上被刻意放大的缺点。

  阿毛在写作业,弟弟故意把小汽车开到他脚上——在年龄相差较大的兄弟姐妹之间,这种情况大概常会发生,但父母的处理态度却非常关键。年幼的那个捣蛋,不过是觉得孤单,试图引起年长那个的注意,希望彼此一起玩耍;而年长的那个有了学业的负荷,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个新世界,对于年幼的那个带着不耐烦,不愿和他玩,事实上也玩不到一块。对于弟弟类似捣蛋的招惹,阿毛立即不耐烦地把小汽车踢掉,恃宠而骄的弟弟立马嚎啕起来,于是刚刚因为无线电生气的父亲把一腔怒气全发泄到阿毛的身上,指责阿毛欺负弟弟,说他把父母新买的汽车踢掉是无视父母辛苦赚来的钱,甚至一气之下把他心爱的小恐龙扫到地上。

  毋容置疑,父母对阿毛的态度,简单而粗暴——想当然地偏袒年幼的那个儿子,想当然地指责无辜的大儿子,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很有害的。对于年幼的那个,父母的偏袒只会助长他往歧路上发展,本来父母应该教导他与哥哥正确相处的方式,可因为父母只一味纵容他捣蛋式的挑衅而没有引导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使弟弟无法与哥哥友好相处,玩到一起,相反会越走越远。而父母对哥哥的一味严厉、一味指责,也很容易带给他一种挫败感,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在家里压抑自己;而且父母没有公平对待两个孩子,使哥哥常常受到莫名其妙的冤枉和责骂,也会令哥哥把这些积压的委屈转变成怨气,间接转嫁到弟弟的身上。所以父母的态度,将会决定兄弟俩能否建立一种良性的关系。我想多兄弟之间小时候不团结,父母也有很多责任。当然结婚后,兄弟之间的不和睦,则涉及到婚后各自家庭的利益纠葛,不在本片讨论范畴之列。

  阿毛的内向,也令他在学校里成为小伙伴作弄的对象。他们抢走他心爱的恐龙玩具,并埋伏在大石头后面合伙攻击他;他们嘲笑他暗恋那个管纪律的大女孩,还把这些话写到墙上,并叫来很多同学一起起哄调笑……

  我们发现阿毛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似乎是被打压的对象。看完这段故事以后,我们会反思,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境遇。可是这样的故事,依然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

  当然阿毛的生活中也还有暖色,爷爷送的小恐龙是他情感的某种寄托,大概只有这个小恐龙才会静悄悄地听他倾诉,感受他的每一种情绪的起伏;管纪律的女孩子,触动了他懵懂的情思,他开始悄悄注视她并因她而出神------大概男孩子也都会有这样一个时期,对年长的女孩子甚至女子产生一种莫名的情愫;金阿姨的女儿乖巧可人,欣赏他画的恐龙,陪着他去找回被爸爸丢到垃圾堆里的小恐龙。

  两个小孩子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溜出去,一路手拉手走回去,经过溪流,后来跟随垃圾车,在肮脏的垃圾场里找到小恐龙的场景,非常温暖——那首背景音乐也打动了无数人。当他们重新溜回家里,家长们依旧坐在电视机前,完全不知道这两个小孩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休戚与共的深厚友谊。可惜,他们第二天就要远别了——小女孩一家要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这大概也预示着美好的童年是如此短暂而易逝吧!

  唯有祝福这个小男孩吧,希望他的生活越来越温暖!

  第二段:指望。

  很奇怪,杨德昌居然会以女性的视角来表现这短故事。

  指望的主角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大概是念初中,一出场,和一个个子比她小好多的男孩在背功课——志摩的《别了,康桥》。

  男孩子抱怨说最讨厌背白话文——这么优美的诗句,本该是怀着一种美好的心情来朗诵,可被当做功课布置给学生去背诵的时候,居然成为这个小男孩的学业包袱“——又一个悖论,令我们反思教育,我们是否本末颠倒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同龄的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距——同龄的女孩总是比同龄男孩早熟好多。(相信,志摩的那首诗不但不会让女孩觉得讨厌,还会触动她少女的情怀。)

  男孩一直在絮叨,说自己要快快长高、长大,可以加入篮球队,可以翘课去看电影,想学会骑自行车,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可是他只是这样憧憬而已,却没真正想要付诸行动。而小女孩却鼓励他不要只是每天这样说说而已,可以立即行动起来啊!她邀请他周日一起学骑车。骑车的场景也很有意味,一开始他们都很沮丧,因为一直学不会,后来又是女孩子先勇敢地跨出了一步,她一把推开帮她扶车的男孩,果敢地跨上车,自信地骑出去很远,骑了一圈又一圈……男孩看着女孩自信的微笑,他情不自禁地从草地上站起来,扶着厚厚的眼镜,一脸诧异和惊喜……我想学车的场景也是在暗喻男孩与女孩成长的距离吧。

  后来,女孩经历了初潮来临的慌乱,她也不再去学车。

  她有意无意地观察姐姐的生活,看姐姐精心化妆、跑出去和男孩子约会,深夜回来,注视姐姐青春的身体……这一切也在触发她的情感世界。

  后来一位大学男生租了她们家的房子,她渐渐被这个大男孩所吸引,她不断地走神,不时在脑海里回想每一次见到他的情景,她发现自己似乎喜欢上了这个大学生。于是她好奇地询问姐姐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男孩子的。

  在影片里,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很疏离的,当妹妹初潮来临前感觉身体不适而求助姐姐的时候,姐姐只是带点不耐烦地让她早点睡觉;当妹妹遭遇情感的困惑向她求助的时候,她却报以不屑的一笑。最后她对男孩初初萌发的情愫也被姐姐生生掐断——当她终于鼓起勇气,拿着物理习题集去找那个大学男生的时候,却在窗户外看到了姐姐和那个男生热吻的镜头。我猜测,这个男生大概早就是姐姐的男友了,来租房子大概也是两个人的小伎俩,为了可以更加方便地约会吧!

  女孩失魂落魄地信步走到屋外,碰上了晚上还在学车的小男孩。男孩兴高采烈地告诉她自己学会骑车了,并再次絮叨起自己的那些憧憬,可是还沉浸在自己情绪中的女孩愣愣地发呆,对小男孩的开心没有任何反应。感觉受伤的男孩只好顾自己骑车远去,可是故事由此发生转折,小男孩摔了一跤,而小女孩也从自己的思绪中惊醒。小男孩说:我之前想学会了骑车,就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可是等我学会了骑车,却发现不知道该去哪里。这段话,貌似平常,却蕴含深意,也让小女孩豁然开朗,她关切地帮助小男孩扶正眼镜,并拉他起来,两个人并肩回家,这时小男孩依然在絮叨他的那些憧憬,最后一句是当我发育的时候我要多锻炼,让自己长高一点,长到1米8……

  我再次哑然,同龄的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距真是好大啊!

  这两段故事,令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时光它悄悄溜走,虽然容颜渐渐沧桑,可是我们的内心还是保存着最初的那份情怀吧!

  跳蛙,是一个大学男生的故事。是一个l类似青蛙王子的故事吗?

  一个看似优柔寡断却又试图有一番作为的男生,他一次次不懈地争取周围同学的支持,不惜与活动组长据理力争,终于组织起那个中外学生的联谊会,他孜孜追求那个白衣飘飘的女孩,他在车上抓住那个扒手,他在游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他一直得不到周围同伴的支持,在他滔滔不绝动员他们的时候同伴们却打起了牌,说要发展拱猪事业让他耐心等待,他不敢在事业有成的父亲面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在竞选中因一票之差落选,他被那个心仪的女孩误解非礼并被打了一巴掌……

  梦想和现实的碰撞,在这里开始显现。

  报上名来,则越来越接近现实的生活。

  一对夫妻的一个早上,让我们感受到了都市生活中人们的种种无奈和尴尬。

  再一次看到年轻的李立群。他演的那个角色,很有意味。穿着一条内裤、围着一条浴巾的他不小心被关在门外,先后被邻居当做坏人、色狼和小偷,让我们看到了日渐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和冷漠的关系。

  他和张艾嘉演的夫妻关系,也很令人回味,展示了都市中女性越来越强势,男性则越来越弱势,甚至”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格局日渐遭遇挑战。

  《光阴的故事》影评(九):46.琐碎的日常,平凡的人生

  据说是台湾新电影发轫之作,台湾电影一向如此,充满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和七零八碎琐碎又平凡的日常,台片尤其喜李安、杨德昌。

  《小龙人》里两个小朋友去垃圾箱里翻被爸爸丢掉的恐龙,芭比抱恐龙的蜡笔画。都是我们童年最懵懂时候最朦胧的心事。

  《指望》里的厚眼镜片小男孩认真的规划自己的人生,等我长到160的时候我……等我长到180的时候……,或许每个人都曾这么一厢情愿的规划自以为是的人生吧。“小芬,我努力学骑自行车以为学会了就可以想去哪里就去那里,可我学会了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了。”这句台词充满着隐喻,好多事情都是这样,以为得到了一个东西就得到了一切,然而真正得到却发现远不是想象里那个样子。同年纪的女孩总是要比男孩早熟一点,小芬拉着男孩回家的手回家的背影颇显温情,小芬的寂寞心事无人倾诉,只有让它烂在成长的路旁,等我们回望来时路才会发现这一朵不经意间开放的野花竟然是这一路上的辉煌。

  《跳蛙》里,时联一腔热血的准备自己的活动,爸爸却一心让他转系学建筑。镜头和台词很玄妙,且不说爸爸把时联左胸前象征自由理想的野花换成一个锦标这一象征性极强的物象,单是窗外工人擦玻璃怎么都擦不掉的一处污渍,爸爸在屋里轻而易举的擦掉了配以台词:我白手起家……用你们的话说就是“有搞头”,实在是大有细细品读的空间。

  《报上名来》看的心头堵,早起没有报纸看,没有厕所上,下楼拿报纸被邻居奚落,不穿衣服出门被小孩子关在门外……把中年的窘相刻画的淋漓尽致。然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光阴的故事,我们踩着时光的脚步一路走来,总有一部电影的一个细节让你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台湾电影,琐碎的日常,平凡的生活,此为代表之作。

  《光阴的故事》影评(十):光阴带走了流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放学途中,一个还没有发育的四眼男生走在比他高一个头的女生边上,絮絮叨叨地述说他的愿望:长高,打篮球,参加校队。旁边一辆自行车悠悠驶过,他望眼长送,继续他的展望:如果会骑脚踏车那该多过瘾啊。上学几分钟就到了,平常爱去哪里就去哪里。有一天,他终于学会了,却对小芬不无伤感地说:小芬,你知道,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又不知去哪里了。

  想看《光阴的故事》,一大半是因为罗大佑的那首同名歌曲,他的歌即使读读歌词也有无限美丽的意境,一小部分是因为杨德昌的大名。结果我迫不及待地播放电影,却一次又一次在《小龙头》的后半段按了暂停键。等下次打开,又从头放起。电影的感觉太陈旧了,看得心里有点烦,就像那个等着看球赛偏偏电视信号又出问题的父亲,他拿长子和他的恐龙出气,我的手则忍不住去按暂停键。而那旧旧的收音机,嘶啦嘶啦的化不开的八零年代怀旧,像块巨大的磁铁,居然让我反复看了六遍《小龙人》。我虽然不记得童年的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烦恼与快乐,但那种味道是我熟识的。

  总算有一次看完了《小龙人》,然后是杨德昌的《指望》,那个小小的四眼男生,昂起的头,朦胧的青;《跳蛙》里那个有着莫名高涨的热情的大学生,跳动的红;《报上名来》穿着裤衩打公用电话的李立群,混沌的棕色。

  光阴带走了流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