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0》观后感10篇
《永远的0》是一部由山崎贵执导,冈田准一 / 三浦春马 / 井上真央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0》观后感(一):プロットを問わず、ただの感想。
戦争は常々テーマの重い話題だ。特に、いまの平和な時代にいる私たちような若い人々にとって、戦争体験はほとんどないだろう。
そして、現状の各国における若者の歴史について無関心な気持ちの有り様は、だた中国と日本二つの国の状況のみではないと思う。映画の特攻行為が正しいかどうかはともかく、この映画を作って、みんなに昔の苦しかったことを呼び起こそうとした動機からして見れば、やはり大成功だったといえよう。
わたしはよくこう思う、「長時間戦争の環境の中にいる人々は結局どんな状態になるんでしょうか」。きっと家に帰りたいだろう。きっと家族にあいたいだろう。きっと戦争が今すぐ終わるようにと祈っているだろう。人間は元々平和好きな生物だから、複雑な利益関係のために戦争を起こし、無辜の民が殺されるのを見たい者は誰もいない。だからいまの若い私たち、つまり戦争体験のない各国の青年たちこそ、自分の国の歴史を覚えておいていま送っている生活を大切にするべきだ。
《永远的0》观后感(二):这个电影也许正是安倍和右翼们的内心写照
以下2016.12.20加:
看完这部电影一年多后,看到评论中还有人掉进《永远的零》设下的陷阱,感到非常悲哀。
人们都太容易相信宏大的叙事,相信高大上的机构作出的决定,定下的法规。《战争公约》这种东西的确存在,但那玩意只是美好的想象,交战双方谁会拿它当回事儿,最多考虑下舆论压力,适当遵守。这还有个前提,就是交战双方都是civilized country即所谓文明国家。实际上的战争,不能说没人理这个公约,至少不会因为想遵守公约,就放弃自己重大的战略战术目标。
近几年的例子有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卢旺达大屠杀,达尔富尔问题,南苏丹种族危机。远一点的,德国和苏联的你死我活,日军侵华,美日太平洋战争(去看血战钢锯岭,日本人还顾得上文明?)。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屁股坐在和平年代去想象如何用法律限制战争,这是迂腐。能打起来,就是因为已经礼崩乐坏,你还想用“礼”去让大家不要打,不可笑么?“礼”不能不用,但是不能太迷信法律啊公约啊条例啊这些东西。
广场协议,让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损失大了去了。日本的确遵守规则了,但是从务实的的角度说,日本也吃了大亏了。
现在这部电影企图用混淆概念来为侵华日军和二战时期的日军侵略者洗白,竟然真的骗过了这么多人,赢得了他们的同情。悲哀。
安倍感动的泪流满面不难理解,因为岸信介就是战犯之一,二战战败给安倍家族带来过伤害,他安倍晋三作为被制裁过的(其实并没有制裁)施暴者当然触景生情。我们是受害者如果再去同情豺狼,那才真是傻逼了。
《永远的0》观后感(三):【轉載】戰爭的愚昧,生命的可貴
「選擇死亡很容易,但生存卻需要很大勇氣。」——宮部久藏
日本電影《永遠的0》改編自同名小說作品的,是筆者今年觀看過最精彩的電影之一,用小人物的故事去批判戰爭的愚昧,歌頌生命的可貴,以及親情的偉大,宣揚反戰訊息,甚有啟發性和討論價值。
故事講述在司法考試屢次落榜的青年人佐伯健太郎(三浦春馬飾演)與姊姊佐伯慶子(吹石一恵飾演)意外得知自己的外公佐伯賢一郎(夏八木勳飾演)原來是外婆的第二任丈夫,外婆的第一任丈夫竟是二次大戰日軍「神風特攻隊」零式戰鬥機員宮部久藏(岡田準一飾演),在沖繩島戰役中陣亡。在好奇心驅使之下,健太郎與慶子一起追查母親生父宮部久藏的生平事蹟……
在電影開初,健太郎與慶子訪問了不少仍然在生的退役軍人,發現大家對宮部久藏的評價非常極端,有些人認為他是一個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有些人則認為他是一個英勇的零式戰鬥機天才,難以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模樣,向觀眾拋出一個大問號。
這個製造懸疑的手法不錯,觀眾代入同樣是現代人的健太郎與慶子這兩個角色,在調查宮部生平事蹟的同時,不斷產生出一些新的疑問,讓觀眾為了渴求真相而繼續看下去,然後抽絲剝繭,一步一步拆解。另外,健太郎與宮部臨終前的年紀相若,都是二十六歲,但兩人的生活相距甚遠,這個對比很有趣,突顯宮部的成熟,環境如何改變一個人。
在主線劇情部份,健太郎與慶子主要訪問了四名與宮部久藏相處過的退役軍人,利用倒敘的手法,慢慢拼湊出宮部的完整模樣,同時將宮部的人物性格和心境轉描寫得非常細緻。這四個人都深受宮部的影響:
井崎源次郎(青年時期:濱田嶽 飾演)
宮部久藏在拉包爾航空隊時的僚機飛行員,當時宮部為小隊隊長。當軍隊都在慶祝珍珠港偷襲成功的時候,宮部卻在替死去的戰友傷心。宮部坦白地告訴井崎,自己不想戰死,因為他還要照顧妻子和女兒,所以要努力鍛練飛行技術和體能,努力地生存下去。起初,井崎經常恥笑宮部是膽小鬼,但不知不覺地受了宮部影響,在一次意外中在大海爭紮求存,最終生還,更在戰後成家立室。他在病床上接受健太郎和慶子的訪問,十分感激宮部的「教誨」,這段倒敘也讓觀眾開始了解宮部的性格,但同時產生出一個新的問題,想繼續追看下去:為何一個愛惜生命和家庭的人,最終會成為「神風特攻隊」呢?
武田貴則(青年時期:三浦貴大 飾演)
前海軍少尉,現時是一間大型上市公司的社長。這一段的倒敘講述在二戰後期,宮部久藏成為了軍校的老師,當時日軍頻頻戰敗,青少年人也要被迫送上戰場,更成為自殺式「神風特攻隊」。宮部久藏在當時成為了一名非常嚴格的老師,幾乎將所有學生都評為「不合格」,學生初時覺得十分不解,但後來發現宮部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學生上戰場,才把他們評為「不合格」。
一班年少氣盛的學生渴望上戰場,為國捐軀,與珍惜生命的宮部形成強烈的對比。宮部久藏直言「神風特攻隊」是無意義的,因為戰機能夠成功避過敵軍攻擊撞向敵軍戰艦的機會極微,「神風特攻隊」計劃等於在浪費年青人寶貴的性命,不如早點完結戰爭,讓年青人重建國家。當在意外去世的學生被上級批準為軍隊之恥的時候,宮部挺身而出為學生辯護,被上級打到頭破血流,讓學生漸漸明白宮部的苦心,明白生命的偉大。
景浦介山(青年時期:新井浩文 飾演)
前海軍上等飛行兵曹,宮部久藏在拉包爾航空隊時的僚機飛行員,好勇鬥狠,曾在一對一的模擬空戰中試圖擊落宮部久藏(那段戲很有日本武士對決的感覺),但飛行技術高超的宮部避開了攻擊,更放棄擊落景浦的機會,讓景浦甘拜下風,景浦開始了解宮部的價值觀,成為了戰友。景浦在軍校的時候重遇宮部,並發現宮部已經變成了一個失去了靈魂的人,因為他們的工作要是掩護「神風特攻隊」進行自殺式襲擊。在戰爭中與失散,在戰後成為了黑道大佬。
這一部份的倒敘最為令筆者感觸落淚,觀眾作為第三者感受到強烈的無奈感,亦感同身受地見證著宮部的轉變。宮部要掩護自己的學生進行無意義的地自殺式襲擊,對他來說是極痛苦的折磨。在戰爭的面前,為何他們的命運不能有其他選擇呢?
大石賢一郎(青年時期:染谷將太 飾演)
前海軍少尉,曾經為宮部久藏的學生,十分尊敬宮部,在戰場上救了宮部一命。大石與宮部在執行「神風特攻隊」任務的時候,宮部故意與大石調換了一架會故障的戰機,並將最後的家書交託給大石,讓不用送死的大石回國照顧妻女,最終大石成為了宮部妻子的第二任丈夫,延續宮部的承諾。
「一個人的死亡改變不了敗戰的事實,但會為家庭帶來巨大的悲傷」——宮部久藏
電影透過宮部久藏的故事,與觀眾討論一些爭議性題目,例如是「國家vs家庭」、「個人vs集體」等。成年人世界從小便教導我們為國捐軀的歷史人物,比如嶽飛等,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潛濡默化地讓我們認為「國家」是高於「家庭」,究竟個人是否一定要跟從集體這種意識形態的權力呢?
觀眾不禁會問:宮部久藏以家庭作為人生的核心,覺得家庭比國家重要,究竟這想法是否道德呢?面對著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為甚麼人民被迫要送到戰場打杖,甚至「被自願」成為「神風特攻隊」犧牲寶貴的生命呢?那鼓龐大的國家權力是否道德呢?轉個角度思考,若然每名士兵也抱著類似宮部的心態,軍隊還能打勝仗嗎?為了打勝仗,犧牲人命是否道德呢?
在電影中,觀眾可以清楚感受到,戰爭最可怕的地方是,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的權利被打壓,包括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等,帶來了無數的悲痛。違反主流的意見,好像宮部認為自己的家庭最重要、神風特攻隊沒有意義等說話,通通都會被集體排斥,社會充滿恐懼的氣氛,變成了一言堂。
電影帶出戰爭的愚昧,或許戰爭在本質上就是不道德的,大量人命在戰爭中犧牲掉,「神風特攻隊」的極端例子更讓我們明白,為了垂死爭紮的國家而犧牲無數年青人的生命,等於放棄國家的未來。宮部久藏曾經說過:「假若戰爭提早結束,神風特攻隊隊員不用死,在戰後重建國家,日本的未來會是怎樣呢?」帶出深刻的反戰的意味。
情感描寫一流
關於宮部久藏為何最終會加入神風特攻隊,電影其實沒有直接地解釋清楚,留了一個很大的空間供觀眾討論,筆者認為最主要是出於宮部的兩種情感。第一種是宮部對學生的慚愧之情,宮部教出來的學生紛紛參與自殺式襲擊,宮部更扮演著掩護他們的角色,但自己則不用死,為他帶來巨大的罪惡感和內疚感,亦將他摧殘成了一個失去靈魂的人,覺得自己也要成為神風特攻隊,才對得住那班死去的學生。
單憑上述的原因不會驅使宮部久藏加入神風特攻隊,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宮部對妻子(井上真央 飾演)的承諾。宮部對妻子承諾自己一定會回家,反映了他對妻子的愛意。可是,宮部珍惜自己的生命其實也是緣於疼愛家人的感情,為何他仍要成為神風特攻隊呢?
原因是如果宮部不與大石調換戰機,將照顧妻女的責任交給大石,以後也不會有機會再遇上一個類似大石般值得信任的人,能夠替宮部照顧妻女。宮部深深地明白到自己根本就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為了保命而當逃兵只會連累家人,自己已經無法保障自己的性命,所以最終他只是在眾多壞選擇中揀選了最好的選擇,希望大石能夠代替自己照顧妻女,也可完成自己沈重的承諾。宮部會永遠在妻子的心中,以另一種形式活著,一生相守,這就是「永遠的0」的精神。
Y:林兆彬
《永远的0》观后感(四):永远的暧昧,永远的零,普通人在战争巨浪中的挣扎
《永远的零》是最近才看的一部片子,且看了四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转过2000年以来,有关反映太平洋战争的片子屈指可数,作为战争片才看的。该片作为安倍赞誉的片子,在国内获得了毁誉参半的评价,赞颂者认为反映了小人物的挣扎与求生意志,批评者认为影片主角最后还是选择了撞击神风,反映了日本右派逐渐复辟的思想。两派各执己见,相争不下,个人认为,是该片含蓄与特有的暧昧所造成的。
但仔细一想,该片也有另一条隐含的主线,宫部为何自杀?从主角开始追寻到一场同学联谊中,因对神风给出不是恐怖主义的一场争论,愤而掀桌。到最后主角带着零战21撞向航母,暗合开场航母被撞的一幕,战争论分子与右翼高层又很容易自我归纳:主角从一开始反抗,到最后深明国家大义,依然弃暗投明,改邪归正,选择了为国家献身,哈哈哈。这种主题式的暧昧不明是本片争议之所在,也是近代以来日本战争电影的困局:既想表达个人的求生与无奈挣扎,又由于“日本政治正确”想从中来个国家主义的隐线,一如《心迷宫》中最后的那行字幕,展现了全片矛盾的风格,故而,反战赞颂者觉宫部因学生之死绝望而复仇撞机,实现“家国之两全”;军国者,右翼论者可觉宫部最后因国家主义觉醒而幡然悔悟,一如《乱世佳人》中的巴特勒船长,走私一辈子,视认真打仗的南方人为傻瓜,最后却因“南方骄傲的觉醒”而驾车从军,惊得被抛弃的斯嘉丽在地上,不知所以。日式的暧昧矛盾与对战争的委婉曲笔态度,贯穿本剧。
但总的来说,该作无论是音乐,还是宫部主角,还是对战争细节的考证,都做到了日本式的细致周到,对比好莱坞战争大片《珍珠港》,不知该片导演迈克尔贝是否该对自己的战争细节汗颜:比如,拉着幕府战争时旗子的高层露天绝密会议,山本看到放风筝时的灵机一动;日本情报人员用诈骗电话打给日裔牙医来搞情报等,严谨的细节是一部片子制作态度上的保证与要求,至少对战争片而言。作为战争片,与剧情片,我至少认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永远的0》观后感(五):活下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电影结束之后,活下去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印象最深刻。这部电影评论,也很两极化,不是5分就是1分。二战历史,内战历史我读过不少,当然了读的都是x党修改作品。历史没有对错,那是历史,这部作品,我看过之后,个人觉得是一部反战作品。战争无论为谁,如果自己无法活下去,最大的伤害是爱你的人。而为了家人,他想活下去,用尽所有办法活下去。
其中三浦与朋友吃饭的桥段,可以看出来现代日本人几乎没有人喜欢战争,看看现代中国人,很多有关于中日政治的评论,会有灭了日本,一个月占领日本,巴拉巴拉。当然了,日本也有这种想法。哪个国家都有左翼和右翼。日本右翼还登上了钓鱼岛。这是政治,我们小朋友不懂政治。我们希望可以活下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像电影中一样。
这种桥段,还是蛮日本化的。中国在二战中所遭受的创伤,超过日本不知道多少倍。最后我们和美国一样都是胜利国家。虽然胜利了,看看如今中国人都不怎么喜欢读近代史,更喜欢看看唐宋元明清,中国是一个有历史的国家,如今也是一个缺少创造力的国家。就算这部电影真的是“招魂”电影,请问你们喜欢看这种还是“手撕鬼子”。影视剧、电影工作者,好好努力吧,中国在二战和内战所受到的伤害,客观平静的讲出來。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好好的讲出來。最后还是,活下去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永远的0》观后感(六):战争没有赢的一方& 但是作为战争发起方,逃避是一种平庸之罪——对电影的肯定与批评
什么样才是反战呢?
是手撕鬼子吗?还是正义打倒了邪恶把邪恶踩在脚底?
如果是这些的话,或许煽动情绪的作用比对战争的反思的作用更大。
我眼中的反战有2种,一种是展示被侵略国的痛苦,一种是发动战争一方里小人物的无奈。
男主对生的渴望以及对学生的保护处处体现了作为发动战争侵略的一方里小人物的无奈,在大环境大命令的情况下身不由己,他们也不想打。大好青春,为何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所以当其他士兵叫嚣着要和美国佬拼命,笑着要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只是独自在一旁皱着眉。当派出任务的时候,别人想的是如何杀(作)敌(死),他关心的只是距离太远,油能不能支持他们回来。
当他的下属因为飞机油可能不够返回基地,从而准备在瓜岛自爆的时候,他拦住了,即便这个人最终还是被鲨鱼吃了。另外一个下属为此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为什么你不让他回去自爆?死在战场上比被鲨鱼吃掉要好得多。” 这时,男主第一次爆发,生命可贵,有一线希望也要活下来。这是一次对不需要个人意志存在的军权的质疑。
全片透过男主,不断在表达厌战情绪。是的,谁都不想死。为什么要做国家机器的傀儡。男主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没有人性的日军的最大谴责。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坚强信念的人,顶着周围人把他视为懦夫的鄙夷顽强地坚持过了这么多年的人,在战争最后一刻还是被折磨得打垮了。神风特攻队和樱花特攻队各种花样作死。
再等等,再等一小会,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啊。
这片子就是我说的反战电影的第二种角度看问题,强调了一切战争都是不幸的。哪怕是主动发动侵略战争的一方。
电影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洗脑,什么叫志愿加入特攻?所谓的志愿要么就是洗脑,例如开头的各种要打倒美国人的狂(作)热(死),被男主惊醒后方才产生对生命的渴求, 要么就是强迫下的被志愿,例如影片的最后一段,最后一次特攻任务里,黑板上“志愿者”的名字似乎都不是自愿的吧。把电影的立足点放到小人物身上,永远都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影片对此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日式等级森严的纪律,例如在伊藤学员不幸操作失误坠机后,上级军官批评这个人的死浪费了资源,是耻辱,男主勇敢的站出来指责,结果换来一顿暴打。又例如结尾黑社会老大在得知男主“志愿”加入特攻的时候,冲出来让男主去质疑上级的选派是错误的,他这样的人不该死。结果又被上级一顿骂。这些场面对于日本人敢这么反思已经算属难得,值得鼓励,但是远远不够。你要知道,电影拍出来,全世界的人可都在看呢!
另:补充一点对电影手法(或者说是小说叙事?)的点评,影片透过采访的角度折射一个死去留下疑问的人,这一点非常像《公民凯恩》。
不过此片有2点还可以改进,也是给此片3星的原因。(已改为2星,和德国mini剧我们的父辈做比较,日本人怎么好意思逃避?)
1是发起战争方的洗脑和被迫参战的地方表现的不够,蜻蜓点水式的提一下并不能很好的体现无奈,个人与国家(应该说是政府)的利益冲突得不到展示,巧妙避开战争为什么发起,由谁发起。反思不到这一步,电影拍得再好也永远差一个档次,不,甚至是3个档次,因为这是战争啊。
电影只强调了战争本身的残酷却没有明显抨击下决定的日本高层,仅仅是蜻蜓点水式从侧面反应了种种命令的错误,例如特攻就是在送死,战略意义不大,不把人当人看,这种方式只是谴责了政策的错误,谴责了生命被浪费的不应该。这让人想到战争的可怕,的确是反战了,这样的拍摄哪个国家都可以拍,唯独作为一个主动发起侵略战争的国家不可以拍得这么简单,这样的反思是远远不够甚至有些麻木的。
你的逃避是一种平庸之罪。是的,你珍惜生命,美国人不珍惜吗?中国人不珍惜吗?
又例如开头在珍珠港偷袭后,男主担心没有击沉航母,在中途岛海战时,男主指责应该及时出战而不是换导弹的错误命令,很容易让人产生误导:是不是只要命令不下错就好了吗(是不是命令下对了,你们就可以欢呼雀跃了?这几点太模糊战争的出发点和侵略战争的本质了,太误导年轻人了)。如果没有男主的这些对命令对错的质疑,或者换一种方式出来,例如提出为什么要打仗,或者去强调这些只知道服从的士兵根本不懂打仗的意义,效果就会好很多。
没有反思战争的原因,以及没有质疑政府强迫民众参战的动机是日本关于二战类的电影还需要走的路。如果不思考原因,就永远得不到更正的结果。不敢面对过去的人是得不到真正的救赎。(嗯,正如某D,总把抗战的功劳全放到自己身上。)
2是结尾的确让我失望,很失望,一盘好菜掉了一只苍蝇。男主开着零压着水面飞,借助水面波干扰导弹跟踪,一路直达美军军舰(甲板写14,应该是CV-14提康德罗加号?不过这一点可能也是一个暗示,因为历史上,神风只撞中了企业号。所以可能暗示了男主最后还是没有撞美国军舰,但是表情什么的和前面标准的轰炸动作太不合适了。),在展示高超技术的同时,且不论这种画面对日本青少年的影响,单从战争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要袭击的节奏。瞬间没有正义之分了吗?正义打倒罪恶不代表胜利,但是混淆正义和罪恶绝对是懦夫的行为。
然后在具体拍摄表现上,首先配乐不对,曲调有点过于张扬了,其次演员演的也有问题,对冈田准一的演技基本上满意,演得非常好(QAQ私心建国也能演类似这样的电影,很考验演技)。
但是关于演技,全剧最大的败笔就是在最后这一部分,结尾他送死那段诠释错了,应该演出一种无奈地解脱或者说是空洞。但是无论是配乐还是表情,都把这个人打造成了英雄的感觉,我仔细看了一下,他的眼神最后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感情,这让我觉得很莫名其妙。怎么,你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年轻的渴望生存的日本人,你伟大了?但是难道美国人就不是人了吗?战争痛苦的只有日本人了吗?哪怕我想把这个片子强行洗白为本片强调日本人的痛苦,逃避别的国家人的痛苦已经是懦夫行为,这种“升华”却是直接的恶心。所幸结局留了一手没有直接拍出撞上的画面,不然真的就是在给军国主义招魂了。如果换个表情换个配乐,这样的剧情就没问题了。
据说小说里的结局,男主飞机绑定的炸弹是个哑弹,没有自爆。这样算是不好不坏吧,不好是因为毕竟还是没有表达出日本人主观地意识到侵略不对,不坏是因为到底还是暗示了战争不应该存在。有空准备去看看小说
,补充一点,这小说作者太聪明了,他选择了海军,巧妙地避开了与对手的直接接触,自始至终看不到对手的惨烈。美国人也是人啊。他们也有家啊。
如果要是陆军么。。呵呵。。。你要是敢逃避侵略战争的发起以及对军方的质疑,我可就分分秒喷了。
《永远的0》观后感(七):忠孝不能两全而偏要求全
很多观众会说《永远的0》剑走偏锋弱化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云云,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说是没错,但是对于日本人的片子,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拍成什么样。《永远的0》的人物和情节塑造,有打动人的地方,而且类似的情节在我们的国家应该也有,中国空军英雄,飞虎队,中美联合航空队,素材其实很多的。我希望的是,如果我们觉得它不好,那么我们就拍出比它更好、更感人的,这样才有文化上的自信。
《永远的0》观后感(八):就电影论电影
豆瓣的评分两极化,看了下大家的短评,无非扯上电影中的某个标识(0,飞行员,原作者的言论)来了个恶评,再来个所谓的右翼倾向(如果反映真实都牵扯上什么立场问题的话,那我们也就不要反思了)但这些真心和电影内容、主题没什么关系,就电影内容论电影内容,我真心希望如此
不然要借题材吐槽,何必在一个电影频道里,何必借助一个具体的电影.
给电影附加太多的东西,无异于过度的拔高或者贬低,电影本身做不了那么多高大上或者矮丑搓的事情(在我看来),也带来不了那么多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讽刺的是,这样的做法起到了原本不需要的过度炒作的作用,静下心来看完一部电影岂不是更好
电影内容我个人认为远比不上又起风了,着重展现的是个个人,但这样的个人及其想法在电影中欠缺时代背景的衬托,或者说电影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个时代背景(不知道当时和现在的日本人是不是默认有这样的环境刻意产生这样的思维,我很怀疑),所以中国的观众看起来,这部电影体现的就是一个个人,而这个人个性产生的原因却欠缺铺垫。
每个时代都有各种各样个性的人,在那个战争年代有电影主人公这样个人色彩鲜明思维的个人也许也有,但这样的环境(估计也很奇特)没有太多的铺垫,也就欠缺了说服力。保家和为国献身,前者一定能战胜后者,我很怀疑,一个东京回家看妻儿的场景就能让主人公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逃兵”,我真是不太相信。
此片更像是日本人现代立场的投射片,以一个个人主义色彩鲜明、平民意识浓厚的主人公来体现现代日本人(准确的说是导演、编剧,原作者)对战争的理解,所以如此强调个人(相对弱化、简单化其他角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片无处不在的惊愕、感动、流泪的镜头让我对日本的思维状态、性格特点很好奇,真是这么脆弱么,反正有些地方我略微感动,有些煽情之处我却觉得毫无必要,更像是矫揉造作
《永远的0》观后感(九):觉得尴尬。
单纯从电影角度来说的确是好片子。无论是剧情的张力,节奏把握和渲染,演员的表现以及BGM。但是这些全部都是日本右派为自己洗白的工具而已。什么叫做贼喊捉贼。总是喜欢把自己表述成为战争的受害者,总是刻意忽视发动战争的凶手,让人们背井离乡放弃与爱人亲人长相厮守的始作俑者不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自己么。这片子绝不是反战电影,也不是所谓的宣扬战争的电影,它是一部实实在在的洗白片。为日本人曾经的罪恶加上一个冠冕堂皇而又催人泪下的人性光环。
可是我看完电影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感动,也不是唾弃和审视,而是不由地陷入了一种尴尬窘迫进而心寒的思考之中。为何日本人拍出的电影,美化了覆盖在人性光环之下的战争罪恶,却让如此多曾经遭受过这种罪恶洗礼的国都之中的人民因为片中的所谓美好而潸然泪下?又或是说为何中国没有能拍出一部电影,让现在的日本人看完之后因为片中的残酷战争使人们身不由己而感动不已?这绝对不是电影制作技术上的束缚。既然电影能够成为日本人美化罪恶历史,甚至愚昧他国民众的工具。那么我们泱泱大国,艺术人才在各大媒体此起彼伏,弘扬自己的爱国情操民族道德和艺术修养的时候,为何不多拿出一些精力,用电影做武器,打一场所谓爱国保卫战呢?
对于日本人,一味的善意求全,友好往来是没有用的。它只会佩服能把自己压在屁股下面的国家。这不叫能屈能伸,也不能说是贱。特殊的民族气节罢了。
这片子,还是不看为妙。
《永远的0》观后感(十):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清白的
电影只是一个讲述故事的工具,每个人都会从中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正义也好,邪恶也罢,深陷于战争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清白的.
导演所要传达给观众什么并不重要,你可以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但你要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思想,禁止言论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独裁.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的确没有资格去评论战争,但深陷于战争中的人,又都直接或间接的在双手上沾满了鲜血,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当年日本侵略这是如何残害百姓,也从老人口中得知,当日本战败撤离时,又有多少人出于仇恨,对日本人进行报复.围困长春,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饿死的几十万人.所以我觉得,找到战争的始作俑者,从而避免此类悲剧再次重演,是所有人都值得反思的地方.但只有一点是恒久不变的,战争中从来都是平民受到的伤害最大,失去朋友,家园,亲人,生命.
电影的剧情不想过多评价,只想说,人性的光辉,都有闪耀的时候,也都有人性的阴暗面.即便此刻,世界上仍然在继续着战争, 我们能做的,也许只能像拳王阿里那样,拒绝参战.
问题是当你如果深陷于战争泥潭,当自己的一定要活下去的信仰承受不住亲手将国家的未来送进深渊的良心谴责而轰然倒塌,如果换做是你,当你面对选择时,又会如何应对?
关于4对男女聚会上所说的特攻攻击与恐怖分子的区别,深层意思就是在告诉观众,特攻队员不都是被洗脑不怕死的疯子,他们一样有爱并守护的人,为了让那个自己爱的人活下去,让国家存在下去,有一部分是违心的递交了申请表,去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董存瑞是恐怖分子你同意么?反正我是不同意.
错的不是那些身不由己卷入战争的人,错的是战争本身,战争太残酷了,希望永远都不会再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