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江图》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长江图》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4 11:0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江图》经典观后感10篇

  《长江图》是一部由杨超执导,秦昊 / 辛芷蕾 / 邬立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江图》观后感(一):长江那幅画卷

  影片算是一部公路或“水路”电影,因为是在长江上完成拍摄的。主角一直在长江上游荡,历经不同地点,不同事件,因此剪辑上动用了一些特殊技巧。

  影片里出现的魔幻场景不是特效。定位成“魔幻”电影,除了是宣传方的一个噱头外,影片表现了一些超现实的东西。男主角是个船老板,在长江上完成一次运货的过程,期间发生一系列故事。这部片子还是偏文艺的,剧情不那么紧凑,节奏比较慢,经常是他幻想的场景跟现实的结合,屏幕上总是有诗句出现......

  重点讲下它的摄影。影片摄影获得柏林的银熊奖。摄影师叫李屏宾,大名鼎鼎的华人摄影界头牌,参与影片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的一位台湾摄影师。之前合作过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侯孝贤导演的《聂隐娘》等大家比较熟悉的影片。个人风格非常强烈。摄影是这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导演说他跟李指导的合作模式是他先做分镜,再由李屏宾执行,但是给李屏宾的自由发挥空间非常大。大家看国产片的时候很少会注意到摄影,大多数国产片更多关注的是动作、特效、演员等,很少有导演把精力放到摄影、构图、机位等这些细节。但是这部影片摄影风格非常强烈,它是用胶片拍的,我们在院线肯定看不到胶片版了(可能有两个版本,2k和4k版本)。李屏宾的摄影技巧已经出神入化,玩得非常飞了。他挑战了很多非常规,大家觉得不可能的东西。比如说他拍三峡,经常用船上的大灯往水上打,因为是夜景,水面上会把那个光折射上来,形成一个三角的光影区。以前我是没见过这种,像神迹的摄影。再比如说,夜景在三峡边流动,往两岸岩石上打光,非常魔幻,非常超现实。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场景,也是夜戏,在山上的某个点放一把火,一开始让女主角拿火把在山上走,迂回走了一段时间,最后那个火把落到一个点,把一片森林点着了。这个拍摄起来是有难度的,人家让不让你点这个火,有没有政策上的危险性等,他们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效果,做了大胆尝试。我现场问了导演,导演说不是特效,真实点了那把火。视角从船望到火,然后从火往船上望,形成的效果可以说如诗如画。听起来还有点魔幻了,魔幻是魔幻在意境上,不是剧情上。

  对于电影,我更看重镜头语言,不是靠对白推进剧情。有些内容,一两个镜头,演员的一两个眼神就能说明一件事,没必要用语言对白去叙述。举个例子,影片里有个展示妓女的情节,这个在其它场景里,可能是把这个女的打扮得很妖艳,让她站在门口拉客,或者用她的语言跟客人讲话什么的来表现。但是在这部影片里,这个女性在一个船上,首先拍这个船在来回晃动,然后这个女的出来了,接着有另外一个船给她送来个客人,然后他们俩就进屋了,进那个船里,就是通过这很简单的几个镜头,让观众想像这女性的身份,胜过千言万语的语言描述。我平时在豆瓣上会截一些电影的图,像这部影片,很多图都是可以静态的截下来,都是很美的。

  剧情方面,因为像公路电影,每到一个城市,男主角会下船,看到幻想中的女主角(可能是跑船太久,就会出现这种幻觉),在不停换场景时,会跟女主角有些互动,也许是表达对她的思念。女主是他想象中的人么?应该是过世或者已经分开了,没有点破,这不是重点,留给大家一些想象空间。影片叙事还是比较平缓的,不像一般剧情,有那么跌宕起伏转折。这算个缺点,缺少了一个情感的高潮,前面铺垫了一些,观众期待后面会有高潮。最后男主角死掉了,悲剧,高潮留在了最后,他的死跟其它独立影片差不多,死的很突然,没有太大铺垫。主体上还是爱情电影,跟想象中的人谈恋爱,可能是表达一种对她的思念,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看到这个身影。

  里面还有个资深的演员王宏伟,客串了一个小角色,王宏伟是贾樟柯导演早期的一个御用演员,跟贾樟柯导演拍了《站台》等很多经典的影片。杨超导演跟贾樟柯是一届的,一个班的同学,所以一些独立的风格、元素也是比较相似的,王宏伟来出演这个角色,就感觉独立电影的精神有个传承,很亲切。

  影片整个亮点是对长江景色的拍摄,它在美学上的一些追求。除了长江美景的拍摄,男主角偶然间发现一本诗集,整个过程中,屏幕上会不时出现一段一段的诗,非常的文艺。想到之前一些跟三峡有关的电影,比如《男人四十》,里面主角也是读了跟三峡有关的诗,还有《三峡好人》,及前一阵比较火的《路边野餐》,它也是跟长江有一点关系,男主角也会以方言读一些诗,都是很文艺的电影。把长江跟诗联系在一起,非常浪漫。中国人、华人看到长江那种美景,包括三峡大坝,包括它的拆迁,非常气势磅礴。这部片是纪录片与剧情片相结合,是纪录片,因为它拍的景色包括岸边的一些人文习俗,非常真实,在记录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是非常有史料价值的,多少年之后,拿出这部影片来看,看2000年左右长江的景色,非常有意义,而且是用胶片记录的,难能可贵。

  秦昊这些年是非常努力的一个演员,为拍《长江图》增重15斤,拍摄条件很艰苦,在水上,演出没有太大亮点,跟他之前文艺小生形象一脉相承。这次演一个邋遢的船长,很文艺范的船长,天天读诗。女一号在里面都是素颜出镜,基本没什么妆,话也不多,没什么戏份,表现的还可以。因为没有太多的情感冲突,节奏跟普通的商业电影比肯定是慢了不少,整体感觉美轮美奂,如诗如画。

  我对国产片要求非常低,只要它在某一个方面,故事、表演、摄影或者美术,非常用心去做,就值得买票支持。

  《长江图》观后感(二):一些剧情讨论(剧透)

  I:你发现没有。从正叙来讲。男的一开始不那么在意那个女的。像是女的一直故意出现在他面前。那么他就靠近。后来变得越来越着迷。。。从倒叙来讲。女的一开始被男的疯狂的寻找。但她不靠近他。只是奇怪的看着他。越接近江尾越是和他走进。上床那幕。等他进去的时候。像是一个熟人。像妻子等丈夫回家一样自然,“进来坐,冷吗?等会儿会热。”

  I:女的出生在长江源头。顺流而下。断断续续遇到行为奇怪的高淳。她在寺庙里工作。和女伴去求佛。开始修行。然后那个送棉被的男人爱上她,结婚。她和高淳偷情。她觉得自己这样有罪。然后去塔上找和尚辩难。之后在村子里和高淳的事情被她老公知道。她老公割腕自杀。她沿着长江疯狂的找高淳。在江边大叫。他却像个没事人。不理她。有一次她在江边歇斯底里。高淳还觉得很奇怪。她泅水。像是寻求解脱。最后放下一切。她开始做妓女。肉身菩萨。此时遇到高淳。她已经是一脸淡然了。

  I::所以有一幕他们睡觉。电暖器灯打在她背后。看上去像是菩萨后面的光环。最后她站在一堆菩萨中也是一样的隐喻。

  I:所以是一个命运的交错。一个神迹。“看见三维世界物理定律完全的崩溃。”

  I:两条时间在长江上的交错。是在传递诗集的那一刻。

  L:她老公还是先看见她外遇然后自杀的呢,按这种倒叙的来不是应该先自杀后看见吗?

  I:每一段里面的是正叙的。

  L:各自理解啦。

  L:我觉得,电影首先是故事,如果为文艺而文艺那就不好了。影片断断续续的节点让人很难入神,也难懂。那些诗集对故事也没促进作用。只是增加了文艺度,把观众拒之门外。如果要看别人的分析才能明白这部电影,我觉得就不是好的电影,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我们只是明白了另外个人的理解,没有自己的理解。

  I:电影中她越来越年轻这个点没有表达的很明确,可能是演员不够好。不然还是很好懂的。有些诗对剧情是有透露作用的。有些只是失败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总之感觉诗的部分可以去掉。反而电影会更好。其实保留几段作为独白也没有关系。但诗这个载体的存在。总是让人很在意。会减落其他部分的表现。

  L:如果过程能在吸引人点那真神作了。

  I:导演说他的遗憾是拍摄过程中长江没有大风大浪。太安静了。

  《长江图》观后感(三):一眼回眸,万里江山

  ——副标题:学好地理是多么的重要……

  其一

  就从万寿宝塔问佛片段开始谈起吧。

  万寿塔我去过,在湖北荆州。所以影片里看到这一段时,我特别惊讶。怎么南京之后就直接跳到荆州了?中间略过了安徽省江西省,一天之内轮船就从长江下游飞渡到中上游?而在过了万寿塔之后,高淳跟祥叔说下一站是铜陵,铜陵在哪儿?在安徽!一夜之间又从湖北到了安徽?!逆流而上变成顺流而下了?

  我从这里便开始怀疑影片的时空观了,要不然是地理错乱世界杯被架空,要不然就是时间的非线性叙事。然而后面看到高淳展开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明万寿塔是位于荆州;而且整个长江沿线的地理环境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世界是真实的,并没有被架空。

  之后慢慢就发现,高淳乘坐的船换过几次,有从黑灰色变成白色的,有多了两根形似“炮管”的,有成了载客船的。这不符合单纯地驾驶货船逆流而上的情况。好了,影片的时空是混乱的可以确定了。

  就算混乱也不能是完全无序的,我慢慢地用自己的理解构建出这样一个时空,一切都要从长江图这本诗集的年代——1989年开始了。

  现在的高淳驾驶货轮逆流而上送货去宜宾,而20多年前的高淳是顺流而下从宜宾出发;两艘船,两个时空,在高淳(现在)抛锚后却拉不上来笨重铁锚的那个夜里相遇。高淳(现)的锚被一条大鱼撞了之后终于能拉上来了,他立即驾驶轮船调了个头,去追20年前的自己和安陆。他看到安陆和自己站在前面的船上,听到安陆在念自己20年前写的诗,他流泪了。他走到船头,面对着安陆;安陆很疑惑、很惊讶,不禁回头看了一下:后面船上的这个人怎么和刚刚进了船舱的高淳(20年前)如此相像?高淳(现)含着泪伸出手,说:“你相信我吗?”安陆递出了那本诗集,穿越了20年的时空,诗集由崭新变为破旧泛黄。高淳(现)撕掉了诗集,说:“你不需要诗歌,我不要你再经历我所经历过的一切。”

  轮回啊,安陆一直在长江沿线轮回。在南京小洲,安陆一脸迷茫、自言自语:“谁能告诉我,未来是什么样的,我就不用再这样一直轮回。”

  一直等高淳(现)到了宜宾,身受刀伤,恍惚间,安陆潜在水底对他做噤声的手势,画面上浮现出诗句:“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宜宾,二码头”这是20年前高淳写的诗。20年前,高淳在这里与安陆初遇,乘船顺流而下;20年后,高淳在这里重伤倒地,祥叔放生的白鳍豚(看模样和叫声应该是白鳍豚)在他身下游过。

  其二

  这次就从女主角的名字安陆说起吧。

  第一次看到安陆这个名字,我又好奇了,因为这是个地名啊,我有印象,就在湖北。是巧合呢,还是故意?难道人名有什么韵味在其中?

  事后上网查了一下其他人物的名字,果然,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地名。男主的名字高淳,来自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处于长江下游地段;女主的名字安陆,来自于湖北省安陆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长江支流涢水贯穿其城;小愤青武胜的名字,来自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位于长江上游地段,长江支流嘉陵江流经城区;还有一个祥叔,看电影时不知道他姓什么,查了一下演员表,果然是——叫钟祥,来自于湖北省钟祥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长江支流汉江将城区一分为二。

  另外还有一个罗老板,罗定,其名字来自于广东省罗定市,位于珠江流域。这实在是一个“特殊情况”,或许与这个罗总从始至终没有真正在长江上游历过、感受过、体验过有关?他就是个局外人,所以导演故意将其名字也排除在了长江之外。

  长江,长江。结尾处男主一眼回眸,看见的却是万里江山。所有曾经在这一条河流上流浪过、生活过、拼搏过、奋斗过的人们,千百年一路走来,最后站成了永恒。导演对长江的关注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男主过三峡大坝时,那种史诗般的镜头展现,无不彰显着这一工程的浩大宏伟,高淳仰望着巨大的闸门,控制不住地留下泪水。这一刻,我们心中也是震撼和兴奋的。然而,之后高淳走过了因建大坝而被淹的诸多城市:巴东、云阳、巫山……却再也没有见到安陆。当他在丰都终于再次见到安陆之时,他忍不住略带凄凉地说:“长江变了。”是啊,变了,20年前高淳陪安陆走过的城市、去过的地方,都已经深深地沉睡在水底;无数人背井离乡换来的只是景点处导游的一句——“这是个奇迹”。

  那安陆是谁?——安陆就是长江。

  哪一个行走在长江之上、生活在长江之边的人儿,不曾深深地热爱过这一江春水,包括男主高淳。

  最后高淳到达了长江源头,那里树立这一块墓碑——“母亲安裰之墓”。长江的源头处已经一片干涸,长江母亲已死,女儿断根,只能在遥远的地方流浪、漂泊。高淳逆流而上,遇到的安陆越来越单纯、越来越清新和美好,也就是越来越接近本源。安陆的轮回,就是长江的轮回,江水周而复始,由最初的清澈纯净慢慢变得污浊、变得肮脏、变得不堪;然而在这过程中,她却是养育了万千的人。

  所以——

  “一定有许多人爱你吧?”

  “我也爱许多人。”

  《长江图》观后感(四):对不起,我还是想以修行为重。

  看的4K点映场。差不多有一个星期了吧。说真的看的时候并没有看懂,只是觉得质感很喜欢。后来找来导演访谈、影评来认真学习,才总算搞懂了。如果说和萨莫的500天,是呆头宅男被文艺女青年折腾的故事,那本片就是文艺男青年(不特指男主)被修行女青年折腾的的故事。(虽然男女主在现实中应该并无交集)

  虽然导演说本片并不是魔幻现实风格,但从他放入大篇幅的三峡工程,还有特别让人出戏的走进新时代广场舞,来看,他其实是想引入一些现实意义的。但是失败了。时代印记无法与主线故事发生关系,男女主角等人物完全游离于时代之外。

  能打动我的是被拍得如海如烟的长江本身,尤其那种略微迷幻鬼魅的气质。作为生长在长江边的孩纸表示心满意足。

  《长江图》观后感(五):逆流而上,江声浩荡……

  赶在《长江图》公映的第一天去看了,无他,担心晚了会看不到。到昨日,上映四天票房不到300万,我想,很快影院里就看不到了吧。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看完就想写点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一直拖到今天。所谓各花入各眼,我写下的,也只是我眼中的长江图,不完整的片段。

  0

  《长江图》的美,不在明白,在乎混沌,不在懂得,在乎感受。它无可解释,又无尽解释。

  1

  初看《长江图》时,我并没有看明白电影的故事,只是被震撼到了。开场那种与我无关的陌生感过去后,影像和音乐,某段场景,某个镜头,某一道光,水声波影,纷至沓来地点燃我,触痛我,引我进入它的时空。我无法把这些片段组成连贯的情节,就是觉得很熟悉,像在那里见到过,或许是记忆,或许是潜意识,或许是幻觉,或许是前世和往生。

  2

  电影情节的主干,是一个男人,沿长江逆流而上,寻找一个女人。这是许多古代诗歌的意象。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国风•周南•汉广》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曹植《杂诗七首》之四)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曹植《洛神赋》)

  导演杨超说,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不断相遇,又不断离别的爱情故事,存在于一条时间之河上,开始是我在长江头,君在长江尾,结尾依然,只是互换了位置。

  而世界上所有的故事,最终都是寻找和回归的故事。

  3

  主人公高淳继承了刚去世的父亲一艘锈迹斑斑的货船。狭小的舱室里,铁片搭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他抽烟,有时看书,有时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什么……这个男人仿佛来自八十年代,失败的文学青年变成了失败的文学中年。

  多数时间,他很无聊,不知道在干什么。直到有一天,在停摆的发动机下,他发现了《长江图》。那是一本手抄诗集,是一部地图,是一个暗号,一串密码,是时光机。

  他找到《长江图》,就找到了此生旅程的钥匙。

  4

  那个年份给一个希望的年代画上了绝望的句号。那一年与后来的三峡大坝互为因果。

  5

  高淳的货船行过三峡船闸,是电影中最令人恐惧和窒息的部分。三峡大坝壁垒森严,幽暗肃穆。这个钢筋水泥的庞然大物高高在上,截断数千里大江,视脚下一切众生如蝼蚁。船闸升起降落,铁锁铰链摩擦的吱嘎声尖锐刺耳,直欲撕裂神经。

  12年前,杨超在长江采风。那时长江还时常奔涌。“那是长江最健康的状态。长江最健康的颜色是黄色,从上流裹着泥沙下来。现在太多静水了。水流也很清,这是反常的。”杨超说,“没有了风浪,长江就没有情感。”

  大坝建起之日,长江就死了。

  6

  长江支干流电站大坝林立,江中曾有多种洄游鱼类,它们长大后要千辛万苦游回到上游的故乡产卵,但已没有回去的路。其中中华鲟是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平时生活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夏秋两季,它们逆流而上三千多公里到故乡金沙江产卵。我看过一份长江鱼类资源的报告,里面说,当年葛洲坝建成时,上溯的中华鲟成群结队跃起,撞向大坝,头破血流。此后,数量急剧下降,自2013年后,再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

  高淳船上的货物是一条从未露面的鱼,托运人很神秘,不知是黑道,还是官商。在电影将近结尾的镜头里,有它在水下划过的巨大影子,形似被称为“长江之神”的白鳍豚。天天抱着酒瓶的老船工说,把它放了,长江就活了。

  现实中,白鳍豚已绝迹多年,专家说是“功能性灭绝”。

  7

  高淳驾船像中华鲟一样逆流而上,寻找一个叫安陆的女人,她是妓女,妻子,情人,修行者,或者,她就是这条江的魂魄……她住在长江边上,她说,这是我的长江。

  这一段旅程,交织着壮阔,魔幻,现实,奇崛,迷离,阴郁,铭心入骨。

  这一路,安陆时隐时现,镜头里永在的,是长江的天光水色,浩荡激流。

  最终,他失去她。穿过时空交错的缝隙,他撕碎了那本诗集,他说你不必再去经历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无论怎样,我们总会失去彼此。

  最终,他拥有她,经历过她的峰峦村镇,领略过她的无限风光,记住了她存在的历史。“他爱她,所有痛苦、低贱和荣耀的时刻。

  所以,这部电影叫长江图。

  8

  傅雷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据作者的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底象征。所以第一卷第一页第一句便是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9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象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株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的嘲弄他,笑他。随后,黑夜来了。他们厌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经走得那么远,再也听不见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激流澎湃中,他只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绺头发,嘴里老喊着:“ 走罢!”——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削壁慢慢的显出白色来了。早祷的钟声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0

  杨超说,我曾经站在船头看着面前那种无边的黑暗。当你的眼睛适应了黑暗,能分出水纹和和远处的山的铁青色,黑暗被分成了很多层次。

  傅雷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感谢那些为光明与黑暗书史作传者。

  《长江图》观后感(六):你不需要诗歌:《长江图》同声评论观影后记

  男子隔着时空对过去说:你不需要诗歌。诗集粉碎如白蝶飞舞,如嘲笑和叹息,如顺流脸颊而下的泪......

  一部《长江图》,一部寒江图,一条“广德号”,一条“夜航船”。

  我在影片中看到3个世界:岸上,船上和水下。

  男人每次停船上岸都是为了女人,所以岸上主要写了男女情爱纠葛,在我看来那是现实红尘的世界,所以会有塔中的“辩难”,会去追问“活着和罪”,会去沙滩上“天问”;船上的世界里只有男人,为了征服世界和谋求生存的权谋和争斗、死亡,从启航时的3个男人和一尾祭祀的黑鱼,经过奇诡幽美的一路航行,最后或死或离去,只剩下男主一个人和无法开动的船泊在江心,甚至最后弃船上岸,做了最彻底的放弃,年轻男人和老者的对坐,这是一个男人的独立成长成熟过程,他终于只能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水下的世界是那尾长江的白暨豚,只能偶尔听到它的神秘叫声和看到它倏忽不见的巨大白色身影,我觉得那是命运或者说是冥冥中的业力,你看不见它,但你偶尔能听到它的呼唤,偶尔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很多时候一生中的选择也许是因为无明,更多却是因为业力?

  作者(我很奇怪的觉得是作者而不是导演,虽然是同一个人。)讲了爱情,讲了男人和女人的心灵成长和人类的终极追问,讲了沧海桑田,我想长江代表的是诗歌,那是李白和杜甫的长江,是诗歌的长江,可是当长江上有了三峡工程,诗歌的源头被切断,三游洞火光熊熊,已经被烧了,夜里需要熄灭所有的人工的光源才能看到那种诗经乐府唐诗宋词里的长江,那是张岱夜航船的长江,是我梦里的长江......片尾播放的纪录片里过去的长江,就像那本诗集,被尘封,后来被反复阅读,但终于不再,如因为三峡被改变的长江,因为我们已“不需要诗歌”,无明还是业力?

  女人叫安陆,大概寓意她才是男人真正能“安”的“陆地“,她有文化能读诗拓碑,在沙滩上写下”天问“,在”天问“的字里行间如楚”巫“和少司命一般跳舞,有男人深爱,终流落为妓,安葬好母亲,带着她曾经的”天问“踏上她理解的”修行“,用身体供养和布施那些带着一袋土豆就能买欢的”恩客“男人,在长江上把自己活成一尊”肉身菩萨“。

  你不需要诗歌,就像长江不需要夜航船,曾经的长江只存在于过去的纪录片,诗歌只存在唐诗宋词里,存在八十年代那个诗歌的年代,那个我们还读朦胧诗,北岛舒婷顾城比今天的马云巴菲特更牛一万倍的时代,存在1989年(这一年,就像长江中的那个开始不需要祭神的分界点,“海潮从此回”。)从此以后开始的全民经商万众创业的九十年代迄今,整个社会消除了所有的神圣和诗意,切断了传统和古典的源头,人们只能凭自己的肉身逆流而上,终被困住,白暨豚也离去了,那是长江的守护神和灵魂吧,我们亲手毁了它的家园,无知或业力?

  是的,你不需要诗歌,我流着泪对过去的你说。

  感谢导演,用美到极致的画面帮我梦回唐宋,这是一部山水和演员共同完成的电影诗歌,那些远近明暗各异的山水和波纹里,除了诗经和乐府,除了李白杜甫,还有范宽,有马远,有我们民族和文化的源头,有长江的美,长江的哀......

  我喜欢片子的清冷,清零和清幽,湿漉漉的蓝色,游丝般的雾岚,不言的忧伤,干净的诉说。

  现代人可怜,眼睛耳朵不富贵,我们的眼睛,应该常看这样的片子,手中的电影票,就是我们的选票,只有这样的电影,才配得上我们的视觉。

  又:谢谢葛老师一如既往的专业深度点评,他终于实现了他的迷影梦想:让我们每个人走进影院就像走进博物馆,都可以选择一个解说器--好的电影就像艺术品一样需要讲解才能得其真味,而他,就是那个陪伴我们的忠实而优秀的解说员,在没有诗歌的时代,还好,我们还有一个解说器,还有葛老师。

  《长江图》观后感(七):《长江图》:如青豆一般生硬的船戏

  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孤独和诗歌的人应该是海子,“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梦见猎鹿人,就是那用渔网提水的人。”“我的名字躺在我身边,像我重逢的朋友,我从没有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无论如何,我要留一个形象给你,于是我头戴,白色野花,跑进你梦中。”这样的诗句读来,才会有孤独的感觉吧。

  长江和李屏宾

  看完这部电影我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李屏宾,那么,这部电影还剩下什么?整部电影以一种逆行、交错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琐碎,朦胧,又充满了咸湿的欲望,这样一部电影到底表达了什么?在拍摄《长江图》的过程中,李屏宾及影片主创坚持使用传统的胶片来拍摄整部电影,或许是因为,只有胶片这样的质感,才能配得上长江的美和韵味。我出生在汉江边,从小就听着有关汉江的种种故事,我知道大江大河的广阔,可是,第一次目睹到长江的震撼之后,内心的翻腾至今难忘,那种水天一色茫茫不可知的意境让我着迷很很久很久。

  因为心中有着热爱,所以,才有着遗憾。

  长江在边,从人迹罕至到人声鼎沸,从荒无人烟到游客喧腾。只有夜晚的长江是真实的,是安静,也只有在夜晚的时候,长江才能恢复往昔的恢宏和神秘。偶尔看见倒映着星光的江水缱绻而来,消失在视野的尽头,出现在声音的边际,站在黑暗中的江边,你会感受到被水包围的亲密感,前面是长江,后面是长江,周身都是长江。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一条江豚,雀跃在江面上,朝向未知的远方。

  其实并不是第一次看李屏宾掌镜的电影了,在《女人四十》里能嗅见他的柔情和内敛,在《童年往事》中可以洞悉他的冷漠和淡然,在《恋恋风尘》中可以窥探到他宁静和恋旧。而在《长江图》中,我看见的是李屏宾的野心,只是,杨超的故事配不上他的野心。在李屏宾的镜头中,长江是厚重而多情的,那些顺流而生的船,是长江永恒的风景,也是情欲的符号。那些船上满载了生存的情和欲,他们空手而去,满载而归,收获的是长江的馈赠,也有偶遇的激情。

  我本以为这部电影就和饱满的镜头一样,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逆流而上为寻找,逆流而下为追寻,其实不然,李屏宾拍出了长江的浩荡和多情,而杨超只是用这江水淹没了青年男女之间不安的荷尔蒙。

  长江的确是美的,只是,长江的戏不应该是船戏。

  长江和杨超

  杨超以长江为故事的载体一定有其深意,只是,在他的故事中,长江被意淫化,成了渲泄荷尔蒙的途径,是高淳和安陆相遇的契机。于是,长江的身份被降低了。电影里,高淳总是在疯狂的寻找着安陆,甚至不顾一切的独立驾驶货船,逆流而上,寻找安陆的起源。

  安陆是谁?

  我总觉得安陆和长江是没有关系的,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缪斯,真实也罢,幻影也罢,这个缪斯是存在的。而安陆就是高淳的缪斯,高淳无限接近自己的缪斯,甚至有了肌肤之亲,他就偏执的以为,安陆就是自己寻找了一辈子的人。而对安陆而言,高淳和无数驾驶货船的人一样,是偶然的风景。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有一些知识分子的小情趣,他们披着文艺的外衣,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沿江而上的偶遇,诗歌,性爱,孤独,寻找包裹着内心隐隐的悲怆。高淳,安陆,还有那些和长江有关的人,构成的是一幅旧世界的群像,他们百无聊赖,满面恍然,想要展现出整个时代的苍凉和孤独。其实不然,高淳和安陆的流离失所是无根的,就像这部电影一样虚无缥缈。

  在《长江图》这部电影里,山和水才是主角,高淳和安陆的存在可有可无,即便是没有这两个人,长江依然是这样的长江。长江埋着的诗歌是“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长江的诗意和消散的故事是属于很久之前那个时代的,是白衣飘飘飘的诗人立足于扁舟之上的潇洒,是失意落魄的诗人散步于江岸的寂寥。

  杨超将高淳放置在这样的长江之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或许是因为杨超的故事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总是感觉不到故事和山水之间的嫌隙。

  《长江图》。听起来,这部电影是长江的图鉴,我以为,会是一条残忍的长江,我以为,会看见夹杂着各种牲口尸体的长江,我以为,我会看见这条大江之下埋葬的坟冢。但是,我只看见了船戏,如青豆一般生硬难咽的船戏。

  《长江图》观后感(八):若即若离的反向平行时空爱情,刻进了长江两岸的磅礴画卷

  以下内容有剧透。

  1.女主的叙事结构是倒序

  上海——江阴——南京——铜陵——彭泽——鄂州——三峡——巴东——巫山——丰都——涪陵——长江源头

  安陆正常的时间逻辑应该是在长江源头安葬了自己的母亲,然后沿长江而下,一路上苦行式的自我追问和修行,基于某种机缘出现在男主的视野中,产生了某种相互吸引,这种吸引越来越深,仔细回想一下,男主在涪主的歇斯底里的呼喊,在巫山两岸峡涧到处的寻觅的眼神,在三峡(巴东?)凝视码头的张望,在鄂州留下诗集的约定,在彭泽破败村落里的炊烟,在南京河堤两岸的行走,在江阴突然猛烈的做爱,然后在上海静默后的怅然,如果按照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讲,这一切都应该是倒序的,这些都可以从导演故意打破叙事结构的片段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比如女主在巴东(或者巫山)修行,眼镜男给尼姑送被子,尼姑说女主马上就下课了;在南京还是哪个城市问僧人罪与信仰的问题,比如说女主后来在彭泽(或者铜陵)说为了男主放弃了修行,后来眼镜男还在彭泽发现男女主的关系后割腕等等。

  把整个时空关系重新梳理后你会发现,诸多类似细节会依依浮现,使得整个叙事结构脉络浮现出来,在这一点上有 《本杰明·巴顿奇事》 的影子,《本》是直接了当的把男主逆生长与女主之间爱情故事的结构给观众全盘托出,在一个更大时间跨度范围内叙述了一个奇幻的爱情故事,《长江图》则是在刻意打碎这种倒序的叙事结构,深刻掩埋在影片里让观众去发现,如果不是影片简介里说女主愈发年轻,我想要发现这一倒序结构还是有些难度的。

  2.三条线

  一是上面说到的女主安葬母亲沿江而下修行遇到男主的爱情线(上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二是男主丧父逆流而上追寻父亲足记、寻求阴阳两隔的斧子隔阂的慰藉内心赎罪线。

  开篇旁白讲了一个江边的习俗,说是住在江边的人,父亲去世后儿子要去江里抓一条黑鱼,放进香炉里,不喂食任其自生自灭,等到鱼死,父亲的灵魂就会得到安息。于是男主就习俗照办,并一直把鱼带在船上,从后面船工武胜对男主的不满中可以看出,男主在父亲去世前可能是某种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与父亲间一直存在着某种隔阂,然后随着父亲的去世,男主作为儿子觉得对父亲理解太少,心有亏欠,于是想追寻父亲的足迹,沿江而上,走父亲走过的路,只为找寻一丝丝对父亲的误解或者亏欠,来找寻内心的自我宽恕和谅解。

  三是关于送货的线,个人理解江阴上的货应该是白鳍豚、中华鲟之类的长江珍惜动物。

  关于这个货物,在江阴上货的时候可以看到男主高淳是毫不关心的,船工武胜明知走私国家珍惜动物违法,但仍然铤而走险、瞒蔽老板做着违法勾当,关心的只是那20%的黑钱,讽刺的是最后缺绞身船底、死于非命,最后葬身鱼腹。船老头浑浑度日,到了巴东(丰都?)发现不法生意,两心发现放了白鳍豚,跑路了。这些都在多处蒙太奇的镜头里闪现白鳍豚的画面中得到印证,还有一处在男主被黑心老板派来的寻仇刺伤后闪现的女主从水里化身为鱼的镜头里展开进一步的解读,白鳍豚被誉为长江之子,女主在长江源头葬母,联系到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仅是男女爱情的见证,似乎也在印证着某种古老的传说。

  三条线最后都通过长江这一气势恢弘的时空画卷中,男主的线是顺序、女主的线是倒序,两条反向平行的时空在诗集里出现的每一个城市出现交集,交汇又分开,分开又寻找,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似乎 也在讲述着一种注定,就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总会有人与你相遇,总会有爱情发生。

  3.与《三峡好人》

  货船驶过三峡大坝,驶进高峡出平湖的三峡水库,有个镜头让我想起了《三峡好人》里的奉节县城,影片中再现了夔门大桥的景观,在老版的10元人民币背面,这也难免让人把《长江图》与《三峡好人》,共同点都是二者都是流露出强烈个人气质的作者电影,《三峡好人》斩获的是2006年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长江图》获得的则是2015年金雄将提名,并获得杰出艺术成就的银熊奖,二者都排除了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背景下的长江,前者侧重历史事件下人文视角出发的社会关怀,在空间上集截取了三峡这一切面,后者侧重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描绘的是一个宏大的连续的磅礴的画布背景。

  4.李屏宾

  本片是摄影,也是侯孝贤的御用摄影,《刺客聂隐娘》的摄影,《长江图》坚持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在长江浓厚的水汽环境下排除了整个气势的恢弘、两岸城市、乡村、山川、峡涧的景色是在是太美了

  左卫摄影师李屏宾,右为导演杨超

  《长江图》观后感(九):一个庞大思维体系下的点到即止

  一个人坐在诺大的电影院看完了长江图,若说理解,仿佛又不理解。导演想要陈述的太多,又像是要推翻的太多……

  电影讲述了高淳(秦昊饰)行船从上海出发途径长江各港口,到达宜宾。在各个港口都遇到一个叫安陆的女人,她或是妓女、或是人妇、或是修行者、或是女青年……他与这个女人邂逅、缠绵、追寻、失去、和解……在一段段港口下,他完成了与自我的救赎……

  这部电影很晦涩,以至于本就不多的观众在电影中前期全部退场。对白很少,人物很少,在这样的画面中还穿插着佛理、思辨、诗歌以及修行……很难让人坚持看下去。

  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刚开始我是一头雾水的,我不明白这个叫安陆的女人何以在很多码头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我也不明白为何中途消失了,更不明白最后一个历史回溯镜头运用是何解?电影结束后,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机搜寻了长江逆流而上的路径图,然后我恍然大悟。这个故事用穿插的叙述方式,巧妙的将两个故事溶于码头,高淳是逆流而上的,安陆是顺流而下的。高淳在出发点遇到安陆的现在,一路追寻的是安陆的过去,安陆顺流而下从一个少女变成一个妓女。你看这个构思多巧妙,又多隐晦……

  这是故事,你看懂了这个故事,那么我们再来说说高淳,或者是作者的意图,高淳是个知识分子,他用一本诗集逆流而上,他有现实的权衡(三个点的回扣),他有佛理的思辨(罪人是没有信仰的),他有对过往的和解(撕掉诗集)……他想说的太多,有关爱情、生命、轮回、罪恶、逝去……可好像没有一个说的很透彻,比如你很难去界定高淳的特点……他氤氲、迷茫、怯弱却又执着……

  所以,这是一个构思很巧妙的电影,又是一个意图不明显的电影。好像你看懂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抓到。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画面太美,随便一截都是壁纸,很多镜头透露着肃穆、庄严、压迫但又拥有着宁静和孤独的美。配乐也十分精彩。秦昊的演技一如既往的稳定,女主演技也尚可,很多时候让我想起郝蕾。

  你若问我是否推荐,那我会问你看诗吗?

  《长江图》观后感(十):长江图|一幅布局精致对仗工整的信仰地图

  在《长江图》中,人物,姓名,情节,乃至风景,都是有隐喻的符号,一一对应,细腻精致。“广德号”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在现实、魔幻和臆想之间穿梭,最终抵达了高原上的净土。男主的名字叫高淳,也再自然不过。

  让高淳踏上追寻信仰的航行的,是父亲的死。影片借武胜的嘴补充了这段信息:高淳对父亲的死心怀愧疚,在亲人逝去后才来重走父亲当年的路,像是重拾一个已经被丢弃的曾经的信仰。也难怪长江图要在船的发动机下面被发现,那是动机。

  按照最开头的交代,黑鱼是父亲灵魂的寄托,要等它自然死亡。但显然高淳舍不得放不下,用掩耳盗铃地方式把鱼拖在江水里,最终黑鱼挣脱渔网,获得自由。这和那只白色的巨大江豚在高淳中刀之后在船底一闪而过遥相呼应。他们本来就都是“自由”的象征,那些黑夜里低沉的嚎叫,都是源于被围困的孤独;而重获自由,基本都要有血的代价。

  这一路旅程,从出海口繁华的上海,到风雪满天人迹罕至的长江源,是从人类文明到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旅,从皮肉到心灵的向内探索。无奈的是,高淳用钢笔将图戳破,这张图在三峡大坝那里被拦腰斩断,现代文明的铜墙铁壁让这种返璞归真的旅途变得几乎无法再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印象最深的是在过船闸的时候,那一刻背景声刺耳欲聋,船体颤抖着尖叫着,仿佛瞬间就会被彻底撕碎。三峡大坝的修建淹没了很多古镇,人们被撤离被搬迁。过了三峡这个人类文明的分水岭,自由的就要重获自由。

  其中一首诗写的那样:两岸城市都已经背信弃义,我不会上岸,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于是女主叫做安陆。但是她的意象要复杂得多。

  首先,她是爱情。高淳在各个码头遇到的女人:妓女、与高淳偷情迫使自己丈夫自杀的有夫之妇、宝塔下问僧的流浪女人,以及后来在悬崖峭壁上出现的各种幻想。她们在现实中可以是不同的人,但都是爱情的模样。

  其实一开始会以为安陆是上面所说的追寻信仰航线的逆行者,她曾经爱文学(念高淳的广播诗),也爱爱文学的高淳,后来高淳离开她她就开始修佛,却依然和偶尔到来的高淳偷情,被丈夫发现导致丈夫自杀,最后她来到上海成了海上的暗娼。这完全是堕落之旅。这并不是女主这个人堕落了,而是越靠近长江这条信仰之河的下游,也就是越逼近灯红酒绿的上海,爱情的模样就变得越发不堪和丑陋。皮囊都是那副皮囊,但是借和武胜在手机上聊天的女人的口说出来:心是粉红色的,不是所有人的心都是粉红色的。显然,武胜这样的新时代年轻人,最在乎的还是肉好不好吃。

  片中的诗这样说:要么丑陋,要么软弱,要么虚伪。没有神灵让人信服,所以我期待一个女性。

  所以,长江 = 信仰航线(有顺流而下也有逆流而上)= 爱情模样的变迁 = 安陆

  当然最后,安陆是一块墓碑(虽然那是她妈妈的,但是旁边写了安陆就在你身边),也是一尊佛像——信仰本来应该是绵延流动的,每个人是漂浮航行上面的小船,但是我们塑造石碑、塑造佛像,希望信仰以“安于陆地”的方式被凝固住。所以塔下问僧的女人说:“罪是冷漠,是没有信仰。”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安陆和各个姿态的佛像并立在一起,眺望着浩瀚的长江。再一次点了题:滔滔江水留不住,只照见五蕴皆空。

  嗯,我承认,如此像小学阅读参考书上一样分析这么一部满含诗意的电影,挺毁的。多包涵吧~

  原图文刊登于本人微信公众号“咕嘟”,最招欠的时评,最走心的影评和戏评,还有最骚气的故事。欢迎扫码关注“咕嘟”,这里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