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影评集

2017-12-31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影评集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由乔·赖特执导,凯拉·奈特莉 / 裘德·洛 / 米歇尔·道克瑞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一):你画的出她的美丽却描不出她的悲伤----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

  这是如此明显的一部男性化角度女性作品

  虽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但我看到的是整部电影中导演对原著近乎无视的态度。这个所谓的无视不是说他是否遵循原来的剧情发展,而是他记得了华丽精致的服化道,精心设计了多的近乎让人反胃的华丽转场(当然我不能否认有些转场的运用非常巧妙和漂亮,我相信他是花了很多时间去设计这些的),但他忘记了,这部电影中有个不灭的灵魂,她叫做: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的所有遭遇,她的选择,她的心态,她的悲,她的喜,别说对于男人,对于很多女人都是无法体会无法理解。虽说从这点上可以原谅导演作为男人的理解能力,但是,作为已经决定要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他无法深刻体会主人心情,并且无法将之放在银屏嵌入人心中的做法,是无法得到体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为电影,本就应该是让人们体会到平时无法体会的心情。如果一部电影拍出来的都只是我们平常心境而没有更多给人启发的新想法,那这部电影或许短时间内的确会让人感到共鸣,但是,过阵子大家就会发现,花钱去看这部电影不如免费去看生活

  我们反过来再看这部电影,安娜的出轨,没有细致的刻画原因,安娜的痛苦,只有头发蓬乱和歇斯底里,安娜的快乐,只有凯拉那张扁脸扯着嘴角在笑,安娜的灭亡,只有一句:宽恕我。而整篇描述性的画面,都被华丽丽的转场挤到了边边角角,你别告诉我其实是有的,因为我已经被舞台的绚烂灯光闪吐了。

  你告诉我,为什么?为什么她会出轨,为什么会因为一个美男看自己几眼就会爱的如此深刻,为什么她的快乐可以如此容易,为什么她可以劝说别的女人淡然接受丈夫的出轨却因为情人的或许不忠而最终走向毁灭?我看不到。我看到的只有一个傻B女人因为一个帅哥看了几眼吃饱了撑的就开始玩出轨,精神出轨之后肉体的欢愉让她彻底堕落,然后抛弃秃头老公和美少年儿子去找罪受,后来走的没路了于是自杀了。她的挣扎在哪里?如果没有挣扎就能如此轻易出轨的一个人,那我相信她不会在儿子这么大了才出轨,她应该情人满天飞才对,而这样一个人,也绝对不会卧轨自杀。

  看完整部电影,我只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导演的出发点是否是站在安娜这一边的。我甚至觉得,导演是在无比鄙视安娜的心情中完成此片,并且用此片告诉所有人,安娜她就是个荡妇,活该被压死。如果真是这样,好吧,他赢了。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二):爱情还是婚姻

  上周五,和朋友一块看了安娜卡列宁娜,趁感觉还没淡去,逼自己一定要写篇影评。

  我没看过原著,就电影展现的内容来看,真的很引人深思。首先当问什么是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自由责任,其次在19世纪70年代封建制度下的俄国,以及世俗眼光道德变得复杂,种种冲突和纠结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解脱办法

  当安娜坐着那列火车离开家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她还在有点想着自己的孩子,甚至还在想怎样劝自己的嫂子接受丈夫的背叛,婚姻也许就是这样。当她下了火车,在站台上看到一名铁路工人命丧铁轨下,血腥的场面让她震惊不止,她竟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有一天也会这样。

  接下来就是安娜如何安慰自己的嫂子,又如何与沃伦斯基坠入情网,安娜一直在试图寻找自我,追求自由和真正的爱情,但世俗的偏见,婚姻的道德感也在纠缠着她。我想,这个问题就算不是放在封建的俄国,即使今天,很多人也会迷惑,什么是爱,当婚姻不再有爱,是否要去追求另外一种幸福。安娜和情人在草地上欢乐时,不断地问,到底什么是爱,她和沃伦斯基是爱吗,还仅仅是冲动的性欲,一如开篇她劝她嫂子,“哥哥只是被兽欲冲昏了头脑”。影片后来,安娜不顾一切的要和沃伦斯基在一起,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悲剧的是,似乎只有她一个人认真了,认真地不顾一切追求爱情。但世界太虚伪,朋友离开了,情人离开了,丈夫也离开了。

  当安娜卧轨自杀,他的哥哥拿着酒杯,在屋檐下怅然若失,一声叹息。他在怀恋自己的妹妹,亦或是感叹妹妹追求爱情的勇气。想想自己的婚姻,自己终归要屈服正常的生活。屋里,人们在欢声笑语。最后,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麦田里安静地看着书,安娜的儿子抱起那个私生女妹妹,卡列宁似乎眼角微湿,是啊,也许他和安娜的关系就像一个哥哥,在处处照看一个不听话的妹妹。

  我很喜欢导演戏剧化的拍摄方式,电影一上来就以舞台剧的方式切换场景,即能快速的衔接剧情,又以一种非常古典的方式展现那个时期俄国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景,上流社会热衷社交,热衷戏剧,生活亦如此,戏如人生,虚伪又真实纸醉金迷空虚无聊。另外,一些重要的场景,为了突出主要任人物,导演像拍照一样,将周围的人和景都做一种“虚化”处理。比如安娜和沃伦斯基在忘情地舞蹈,周围的宾客就虚掉了,整个世界就剩他们两人了。再如赛马,当安娜失声大叫时,周围的声音也虚化掉了,观众也凝固住了,整个世界只见安娜是多么的痛心。

  嘻嘻,有空一定还是要把原著读读。写影评只是为了锻炼自己,无论水准深浅,有点领悟,有点痕迹就好。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三):血一般的代价

  今天看了《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

  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奴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规则,谁踰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踰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性,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温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爱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马,沃伦斯基还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 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爱,他们的爱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四):remarkable

  一般说来,富足感来自于意外所得。我对此片没有什么期待,恰在下午看到今天首日上映,恰好赶上。

  开篇熟悉的管弦乐团对音的声音让我愉悦得毛孔舒张。无论电影如何,能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在影院看这样一出英国戏还是很兴奋的。剧场布景很有错位感,场景切换非常惊艳,英国腔调充斥,感觉如同在莎士比亚剧院或者磕完头花园上映的配乐戏剧。扎堆的英国熟脸在这样的戏剧节奏下,如同在明净的利兹卡尔顿,满满当当的三层点心盘堆放着娇艳的法式点心,洛可可的茶具沏着来自维多利亚女王的锡兰茶,而且是四人壶,对准你一个人,满心欢喜可是发现腻得无法收场。

  是不是俄罗斯味道只能来自配乐,从一开始就是,很像柴四末乐章里面那个民歌旋律,也许本身就是民歌吧,小白桦?不断的反复,不得不承认,戏剧感还是很强。反正总好过某版里两人做爱时赤裸裸地用柴六那句子

  裘德洛虽然看起来像林肯,但是演得实在令人惊叹,那么丰富的一个卡列宁。我的关注点似乎都在这里了。不得不感慨凯拉还是在05P&P里令人无法满足样子,不过那个忧郁的达西变得臃肿可笑。还有,16年啊,对于一个女人可怕了,从典雅的Jane Fairfax变成了沃伦斯基的娘。

  后面部分有些令人生厌,我几乎看着表,心里念着,好姐姐你好去卧轨了,我想去吃饭了……不过,当影院灯再次亮起,看着干净的cast又心生愉悦,而且当我走下台阶的最后,刚好看到作曲,果然是dario marianelli,心满意足离场。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五):潘金莲爱上西门庆然后又被武大郎抛弃而自杀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先生请原谅我,我不是在说您的作品。。。

  各位大神我总结的是不是有问题,这个名著是我国水浒的一个片段的翻版?

  潘金莲因为和武大郎生活不和谐,各种生活不和谐你懂的。。。

  武大郎一心只想经营好炊饼这个买卖,忽视了小潘的各种脑残的要求。并且要她注意社会舆论,明白结婚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

  于是脑残的潘金莲一心想打破什么“封建”理念,好上演了一头红杏翻墙来的凑不要脸的故事。。。

  一边对外宣称我是武大郎的女人,一边跟西门大官人干着pa pa pa 的事情,西门大官人根本就没把你当盘菜,连套都不带就上了她,结果潘金莲中招了,还打电话让武大郎过来花钱给我做流产。。。

  现实版的意义在于厌弃了屌丝的生活,追求高帅富,被高帅富给玩了。高帅富不喜欢这种倒贴的女人,高帅富爱的是白富美于是吃完就扔了。。。

  女屌丝潘金莲觉得不爽,生活就是这么现实么?高帅富西门庆不喜欢我了,没招了,又回去找武大郎想凑合过得了,没准西门大官人能回心转意呢。。。

  结果武大郎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的屌丝生活再蒙上阴影。屌丝武大郎终于男人了一把,雄起了,说:滚犊子,爱死哪死哪去。你不爱我还让我带绿帽子,麻痹的,我去爱凤姐也不爱你,于是武大郎跟凤姐幸福的在一起了。。。

  潘金莲一下就傻逼了,没想到武大郎也会吃伟哥还硬气了一把。

  结果两边都不要她了,上流下流肥猪流社会都鄙视她。

  一个人无依无靠,没社保,没医保,没养老、家被强拆。上街想摆摊又被城管给掀了。。。

  但是又不想继续吃地沟油、瘦肉精、喝三聚菁胺,吃苏丹红鸭蛋、品尝染色馒头、闷有毒大米、避孕药黄鳝、洗衣粉油条。。。

  再一想,台湾没回归,南海破事不断,一个小B钓鱼岛也要不回来,突然还冒出一个拿着话筒的CCAV记者追着屁股问:你幸福么?你幸福么?

  一想我靠,生活原来这么现实,还是回我的二次元世界吧。。。

  :看完大家的评论突然感慨,与那些用生命刷豆瓣的人相比,安娜活的还是挺轻松的....

  觉得有现实意义的请点【有用】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六):“上流社会”的扯线木偶

  Joe Wright太爱Keira Knightley了!Knightley几乎成为他每部作品的女主角。给这部电影4颗星。

  4颗星是给把名著改编成半舞台剧半电影的编剧,通过上演舞台剧的方式,以刻意的夸张来掩饰电影里人物穿梭于不同时空的做作。正应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别以为你在过自己的生活,其实你时时刻刻都在舞台上,你随便一个小动作都会被记录并给人以谈资。

  4颗星是给Joe Wright很擅长的唯美长镜头和特写。舞会上Anna和她新恋的爱人不停旋转着翩翩起舞,此时他们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时空静止,那份爱变主角。Anna患大病那憔悴的面庞,和在枕上似有意却又很自然的散开的卷发,组合成一张凄美悲伤的图画。还有Anna得知自己怀孕,站在麦田里撑着伞等待爱人的场景,导演用绘画印象派的精髓,借以摄像机动态的拍摄,把莫奈名画《撑阳伞的女人》,生动的描绘出来。我觉得Joe Wright就像是电影界的Monet,总能让最不经意的一瞬间跃然荧屏。与此同时,他还能用特别的机位把干瘪如柴的Keira Knightley拍的有一丝美感,Knightley根本驾驭不了这个原著小说里珠圆玉润的贵族社交圈美人,她不是Anna Karenina!

  4颗星还要给充满英伦味道的俄罗斯帝国的贵族生活,给布景和服装,给美丽画皮下的丑陋。每一个舞会的场景都是如此的华丽和高贵,殊不知那美艳外表下每一个参加舞会的人,都是扯线的木偶,都是这个浮华却阴暗的所谓“上流社会”的扯线木偶,或许导演大量运用时空静止的方式来拍摄,也是为了表达这样的主题吧。印象特别深刻的,是Anna的一个朋友在她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背叛之后说的话:"I'd call on her if she'd only broken the law. But she broke the rules." (如果她只是犯法,我会去拜访她。但是她伤风败俗。) RULES到底是什么?在影片中,所谓的道德标准和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永远是矛盾的。人若是盲目追随社会价值观中的道德,自然会迷失自我,他们对于Anna偷情一事产生的愤怒虽是真,而缘由却是麻木与随波逐流;反之,人若逆其道而行之,又会像Anna一样,落得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想,原著者托尔斯泰想要抨击的,不仅是那个丑陋的、以舆论为导向、以所谓道德作为评价标准、控制人思想的社会;同样也是对想Anna这种自私、幼稚、为了私欲不顾旁人感受、为了爱情冲昏头脑、逆行与整个社会体系的傻女人。她以为自己能冲破这种桎梏,她以为只要是真爱都能得到旁人的理解,她错了,她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用正确的方式适应社会,如何在一个腐败的大环境中,明哲保身。

  总之,这部电影因其原著,内涵还是有的;因其导演,美感还是有的;因其编剧,新意还是有的。唯一的败笔,是一个不适合演绎Anna Karenina的Keira Knightley。。。。。。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七):你是安娜卡列尼娜还是弗朗西斯卡?

  前几天看了乔怀特版本的新《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个没看过原著的人,我对此片颇感触动。影片把舞台剧的效果和外景部分通过窗口的形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宏大又不失精致的效果,这是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

  开头部分有点凌乱,三条线同时展开,所以一开始有些混乱的人物关系让我很难理解导演试图表达的东西,一直到安娜从莫斯科回去的时候,故事的主线脉络才清晰起来。到后来明白,三条线,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三种不同的结局其实都是时代的一种悲剧。

  安娜面对婚姻和自由爱情,选择了后者。从火车上的初相识到后来沃伦斯基一路跟随她走过那么长的路,从两个人在草丛里偷情到她为他怀上孩子痛苦的生产,两个人这段为世俗所不容的感情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导演对镜头运用和光影变幻的把握十分精巧,在两人躺在草地上阳光折射下来那一段中,整个画面唯美到极致,后来对比原著发现导演并没有把两个人从初相识到相爱的过程表现的十分完美,但是镜头和画面的唯美感弥补了这个缺陷,让观众不会误解为这两个人是因为性欲才在一起的。

  乔怀特对于色彩的对比冲击也很值得称道,凯拉奈特莉的几套衣服大气之余不失精致,层叠的布料和细碎的蕾丝都很能烘托出贵妇的气质,只是后来看原著,发现女演员本身缺乏那种贵气魅惑的气质,哪怕再浓重的烈焰红唇,再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黑寡妇装也很难表现出原著中的精气神来。而且女主谈了恋爱之后对于小女人的部分表现太多,其本身特殊人格魅力部分表现太少。

  仅从电影而言,故事最终的悲剧的确是时代的悲剧,安娜离婚之后再婚是不被法律认可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太大都是导致后来悲剧的原因,但是同时也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如果安娜是一个独立的或者说能放下身段的人,如果她可以离开舞会生活,离开大都市的繁华甘心去乡下生活,平淡过完一生并非不可能,只是她不愿意。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是安娜出门之前沃伦斯基阻止她她不听,安娜在外受气回来后对沃伦斯基大喊大叫说“你若是真爱我就应该把我锁在家里面。”在此刻起,安娜的反复无常和她的多疑不再以一种隐含的方式表达了,而是开始明显的表露出来。再对比看一下另外两条线,安娜的嫂子在面对安娜哥哥偷情的事实上,她一直选择隐忍,而公主则放下身段,甘愿去过乡下的生活甚至会亲手帮自己丈夫病重的哥哥擦拭身体,这些都是她丈夫未曾想到的。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安娜丈夫在原著和电影里的不同之处。英伦帅哥裘德洛试验的卡列宁在原著中是一个队安娜使用冷暴力,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但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卡列宁是一个木讷的不懂的表达自己感情,但是又深情如许的男人,卡列宁在影片里对安娜的容忍达到了一个极致,尤其是在导演给了裘德洛深邃的眼睛无数个特写之后,这种观众对卡列宁的倾向性变得更加强烈,因而很多人眼中的安娜就成了无理取闹的荡妇。后来有一段安娜病重,沃伦斯基和卡列宁同时陪伴她的戏,沃伦斯基最后把头埋在卡列宁的胸怀中,那一刻我觉得沃伦斯基如果和卡列宁在一起,他会是一个比电影里的安娜讨喜一万倍的女主。

  看完电影的时候,如果不考虑电影改编的问题,想到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命题,当一个人面对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和一段真爱时,到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想到另外一部电影,廊桥遗梦。

  廊桥遗梦中梅姨用其大神级别的演技塑造了至今想起都让我魂牵梦萦的弗朗西斯卡。乡下妇女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带着孩子去市里参加比赛期间遇到了牛仔罗伯特。于是在安静的乡间,发生在一个具有强烈母性光环的女性和一个拥有浓烈男性魅力的男子之间的故事发生了。

  在影片中有几个镜头我印象格外深刻,一个是弗朗西斯卡面对镜子,在午夜一件件脱下自己的衣服,仔细欣赏观看自己在镜子里的身体,那种柔和的曲线就像曾有作家描述的那样,仿佛高山流水,充满原始的血性。还有一个是罗伯特在院子里用水洗刷身体,镜头给了他很长时间的长镜头刻画,他肌肉的线条男性粗粝的皮肤都在阳光下镀上了战神一样的光辉,而窗口向外眺望的弗朗西斯卡内心的躁动也在此刻达到了顶峰。后来还有一幕,两人共进晚餐,弗朗西斯卡特地买了新衣服打扮了一番,在老音乐的背景下两个人翩翩起舞,我才突然想起来,这是一段属于中年人的恋情。最后一幕也是最脆人泪下的一幕,我至今没看见过哪个编剧哪本小说在写人物内心纠葛的时候,能写出那么精准的动作系列,同时梅姨在影片里的演技也在此刻让我叹为观止。这个镜头是在雨中,大雨磅礴,此时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已经回来,她坐在丈夫的车上,发现前面那辆车一直挺着,她知道那是罗伯特的车,雨模糊了前面的玻璃,她的眼睛也开始泛出泪光,当罗伯特把她送给他的项链挂在后视镜上的时候,她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出来,她的手一直握着车门,好几次已经旋开了弧度,但或许就在她想不顾一切冲入雨里上到他的车上的时候,她的丈夫不耐烦的对前面那辆车鸣笛,叫喊,这段雨中的戏最终在罗伯特落寞的一个人驱车离去,梅姨握着门把手的手始终没有第二次机会用力,在梅姨用双手捂着脸痛苦,一旁的丈夫被突如其来的眼泪打的措手不及之时落下帷幕。

  在《廊桥遗梦》里,弗朗西斯卡选择的是家庭,选择的是自己或许已经没有了爱情,但是依然有亲情在的家,选择了对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负责,一直到罗伯特死后,罗伯特寄了一个包裹给她,里面有一本画册,便是他们在一起的那短短几天。后来弗朗西斯卡去世,她的遗愿是把他和她的骨灰一起洒在廊桥之上,园她不能选择自己的内心与他同去的遗憾。

  这个女人在爱情和责任上选择了后者,如果没有她邻居帮她保留的东西,有谁会知道在一个普通农妇的一生中也曾有过这样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比从一开始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厮守到老更让人值得回味。

  而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选题的时候,我们是会选择做安娜卡列尼娜,还是选择去做弗朗西斯卡?

  当我们面对真爱勾动天雷地火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选择留下,还是离开?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我的心中有一个标准,对一个女人而言,是否选择离开需要有两点考虑,一点是这个男人是不是真的足够好足够自己离开稳定的家,第二点是这个家是不是真的足够压抑,让自己再也无法忍受呆在这里?后来转念一想,这样的标准未免过于理性,倘若我是安娜卡列尼娜,当我面对沃伦斯基这种几乎没有缺点的男性的时候,我又怎么可能不动心?当动心了之后,谁还会在乎天长地久?倘若我是弗朗西斯卡,当我面对罗伯特这种可以带我走出过去毫无变化的无趣生活,带我找到人生真正意义的男人时,我怎么可能不动心?当动心了之后,到底要花费多少决心才能狠心放弃,选择留下?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一个人,绚烂到我们觉得以前认识的人都是浮云,他能带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他能给我们一个我们继续活下去的意义,他带给我们一段永远忘不掉的激情,他符合我们对于爱情的全部想象,他爱你你也爱你,这份爱一发不可收拾。

  或许我们中的有些人选择了为了家庭为了天理而留下,最终遗憾错失真爱。或许我们中的有些人选择了抛弃一切,抛弃过去从此和他相伴一生,哪怕颠沛流离。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无论是哪个选择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决心和代价,同样还有内心的遗憾和谴责。因而我才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值得我们尊敬。

  倘若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们一起去野外郊游,你忘记了周围的风景忘记了灿烂的一切,你只记得他躺在你身边,对你说爱你。倘若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们一起驱车去廊桥拍照,你看他认真严肃的样子,但只有当他看到你在镜头里出现的那一刻眼中才有了惊喜。倘若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他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对你的爱能支撑他放弃家乡放弃前途放弃名誉放弃一切,他只想和你在一起不顾一切。倘若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他希望你跟他走,在他离去后他孤独终老,到死的那一刻都记得自己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候就是和你相识的那四天。倘若你遇到这样的人,你愿意放手么?

  我想起来《画皮2》里小唯说的那段话,她说:我爱过一个人,一心想要和他在一起,他说他爱我,我相信了,后来他又说他舍不下他的妻子,我用修行了千年的妖灵救了他们的性命,因此被打入寒冰地狱受尽折磨五百年,我好羡慕你,有一个人爱你,可以为你去死,我不懂,你怎么会舍得离开他?

  倘若有人爱你至此,你怎么舍得离开?

  也许寻找爱的过程总是蜿蜒曲折甚至无解的,也许我从年轻等到青春不再也未曾看到你的容颜,但当有朝一日你在夕阳下驱车而来对我say hi的时候,当无数星夜你为了我跋山涉水步步跟随的时候,当我感受到这份激情点燃了我的生命,倘若没有你我将不再是我的时候,无论什么我都愿意抛弃,以后的岁月我都只想与你,携手通行。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八):不一样的安娜

  喜欢的两位演员

  作品稍微有点小失望

  编剧需要付很大的责任

  改编的有点过了

  一个原本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

  却被拍成了没事找事自作自受的怨妇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

  渴望爱情

  渴望被爱并义无反顾得去爱别人

  为了爱情而走向毁灭

  同时又渴望被救赎

  挣扎矛盾

  最后走向了绝路

  而卡列宁应该是你出轨我很丢脸

  有失身份毁了名誉

  我原谅你显得我高贵

  而不是电影所呈现出的

  我原谅你是因为我太爱你

  离不开你

  追求爱是人的本能

  而遇到爱后会怎样

  则是爱情的宿命

  当一个人面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和一段真爱时

  到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对于一个女人而言

  无论是哪个选择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决心和代价

  同样还有内心的遗憾和谴责

  所以我想任何选择都应该去尊重吧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九):真实的卡列宁与安娜·卡列尼娜

  这部电影在2013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提名甚少,获奖也只有一个不痛不痒的最佳服装设计奖。

  电影里面诸多问题中最大的反而出自于乔·怀特的御用女主凯特•奈特莉(Keira Knight),她缺乏女主卡列尼娜应有的复杂、执着、竭斯底里的人物特征,这种感觉大概源于史上成功扮演卡列尼娜这个角色的经典电影明星所做的对比。

  但即便这样,也无法遮盖电影出彩的地方,比如:精巧的舞台转变、卡列宁(裘德·洛(Jude Law))的精彩呈现、列文这条线的恢复使得电影更切合原著,等等。导演乔·怀特对于这类复古大片的制作手法越来越娴熟,快节奏的舞台转换令观影者眼前一亮。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很多人误解了名著的原意,我们当年为了政治正确性,把卡列尼娜宣扬为敢爱敢恨、勇于打破封建礼教的革命烈女,把卡列宁讽刺为冷冰冰的旧体制机器。

  事实上,托尔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卡列宁没那没冷漠,卡列尼娜没那么高尚,反而因为长达80多万字的大部头里大部分是描述列文所表达的思想,令读者晦暗难懂,最后没多少人能坚持看完,所以大家还是顺势接受了官方的说法。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十):拙劣的婚外情.

  在电影院观看这部伟大的名著翻拍的电影,更显得它象一部舞台剧.由这部长篇著作翻拍为电影,长达130分钟不足为奇.这部第n次翻拍的作品,由 乔·怀特导演,凯拉·奈特莉,亚伦·约翰逊和裘德·洛主演.华丽的服饰,舞台装饰和时刻都在响起的交响乐,或许可以让观众享受一次豪华的视觉宴会.而这看起来就如同落败萧条的红磨坊一般,尴尬而苍白,用一个华丽的舞台就能支撑起一部社会百科么?答案是否定的,并且这不是宴会那么简单. 观众不需要视觉享受,而是再度品读这部伟大的作品带来的思想冲击.拿名著娱乐是不明智的.

  因为原著的如此浩大,要压缩为两个小时的电影是相当困难的,原著里一百多个人物的描写也被导演压缩为三个人一出婚外情的表演,何等轻浮.而其他人物的描写仅仅很短暂的镜头带过,更显得这出婚外情淡薄,可笑.本是一个追求独立平等的思想的突出,可影片看起来却像是一个风尘女子对道德的践踏.

  在原著中,康斯坦丁·列文的爱情之路以及求革之路也是主线之一,可是影片描写过少,爱情:直接讲到求婚,失败,被撮合,再遇,成功,生子.而原著中,康斯坦丁的结局和安娜的结局有明显的反差,来突出安娜的悲剧.可影片没有把这个反差很好地表现出来.

  不过影片的构思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因为对舞台以及服饰的华丽的突出而表现出沙俄时代封建制度在上层贵族残余的虚有其表的繁荣下,封建思想的腐朽.影片中各个人物语言行为的刻画被渲染为歌舞表演,动作优雅,而每个人的动作都非常相似,并且在奥布朗斯基公爵工作的地方,能看到有趣的场景,一群人以盖章为节奏,华丽夸张地翻公文的动作及其一致,而此时,康斯坦丁·列文正在和奥布朗斯基公爵谈论他的爱情,这是康斯坦丁对于封建制度的不屑.另一场景则在康斯坦丁·列文的农村老家,农奴们在阳光下整齐地以漂亮的弧度收割,虽然19世纪7,8十年代,俄国已经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冲击,但农奴们毕竟不是思想的先锋,这两个场景明显地表现出封建社会深远的影响 以及深受其害的人们对于制度完美的妥协.以此为衬托,将渥伦斯基与安娜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平等独立的渴望鲜明地表现出来,康斯坦丁作为少爷亲自参与农奴的劳动中也能说明他对新思想,新制度的渴望和探寻以及对旧思想的摒弃.当然这是托尔斯泰成功地描写,而电影中,康斯坦丁这位在黑暗中摸索的思想先驱因为演员的表现怎么都显得懦弱而迂腐.当然这部影片还有其亮点也归结于凯拉.奈特莉比较有张力的表演.

  总体说来,对于故事的表现草草了事,由几个极具舞台音乐剧的残片断章拙劣地拼凑成故事大意模糊的电影.就这么容易地就映证了观众对于名著改编电影不看好的观点.只能说导演,你选错段子了,娱乐了自己一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