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市场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市场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0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市场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市场的逻辑》是一本由张维迎著作,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一):完全放开市场在中国行得通吗?

  断断续续花了两个月,翻完了张维迎教授写的《市场的逻辑》。张教授原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现已卸任),也算是国内比较有名的经济学家。院长在任期间,曾为一些利益集团当喉舌——发表一些相当不着调的言论,因此舆论对张本人的争议颇大。好在于去年卸任,可以走出低矮的屋檐,并尊重内心的想法,彻底回归奥地利经济学派,当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忠实信徒了。

  张教授读研究生时似乎就对市场经济情有独钟(当然也很可能是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超低效率),那篇著名的研究生时期写的论文

  《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甚至成为了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指导。

  张教授在书中传达了“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而让市场自由调整”的观点。张教授研究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改革研究所工作,并亲身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对市场与政府权力边界确定这一经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有很深刻的理解,但笔者对上述观点有所顾忌。

  不错,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就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但完全由市场价格来传导信息、配置资源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结构,可能出问题。

  但不管怎样,张教授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中国要想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激发潜在的活力,市场经济是唯一的出路,只是节奏和火候都要控制好。以最低成本和平改革推进,政府的权力逐步回归市场,才是理想解决之道。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二):张维迎和韩寒

  读到韩寒的帖子:谈革龘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dz5s.html

  说到这样的话:

  “如果你硬要问我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革龘命的好时机,我只能说,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龘命了。

  但这样的国家,也不需要任何的革龘命了,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到了那个份上,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也许你能活着看见这个国家的伟大变革,也许你至死都是这个死结里缠绕的纤维,但无论如何,你要永远记得,错车时请关掉远光灯,也许我们的儿女将因此更早的获得我们的父辈所追求的一切。”

  再对照张维迎的观点,看来在先需要壮大中产阶层、提高国民素质、独立思考意识等的前提,韩寒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其实这也应该是知识界不少人的共识。如果没有这些先行作为保证,即使改朝换代,接下来也及其可能野心家当政,也极有可能成为暴民政治或者民粹政治。很难跳出几千年来的历史周期率。在中国的改革的途径上,“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则是两种非常危险的思想,也需要我们时刻引起注意,不要陷入到这两个陷阱中去。

  而如果因为当权者的压制,中产者又很难发展起来,形成独立的力量,展示自己的经济诉求,更别提政治诉求了。积重难返,历史的惯性太大,自下而上成本太为巨大,整个国家承担不起;自上而下虽说稍慢些,但副作用最小。

  本届到明年应该不会有甚作为,让下面不出事儿的情形下交班已经不错了;就看下届的媳妇童靴智慧了。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三):读《市场的逻辑》有感

  读《市场的逻辑》有感

  读这本书的缘由在毛概课上方了一段张维迎教授的视频短片,说中国经济发展的。但从视频的角度来说,有不少逻辑上的偏差,于是找到这本张教授的论文集,《市场的逻辑》,才又更深刻的理解到,逻辑的偏差是因为解读的偏差,是因为不完整的割裂。经济学家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在现在经济学成为显学的今天,经济学的争议更加被人关注,各种学说引领人心。

  市场的逻辑简单来说有三点,第一,你的幸福应该在给予他人的幸福之上,剥夺他人的幸福满足自己的幸福是强盗逻辑。第二,价格自由,社会有自己的一套自由的激励机制,这个通过利润实现。第三,生产者根据市场信息决定自己的生产产品,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消费品。总的来说,市场经济是一整套社会运行的方法。

  这里的每个经济学理论,对于我这个菜鸟来说,也都不算是难点,不过仍有一些让我的感触颇深。

  第一点,对企业家型人才的描述。本文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估计这些论文是直接面临企业家人群的。其理论来源是我前一段时间看到的熊彼特,他提出的重要理论,市场经济=价格自由+企业家。一个公司不仅是生产单位,也是创新单位,从这个角度,作者应该是支持奥地利学派的。(熊彼特就是奥地利人,他与奥地利学派关系匪浅)提倡完全的市场自由,政府不应该对市场干涉,只需要建立好完善的司法制度,而今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

  第二点,利润是不确定性的补贴,市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拥有不确定性。即使是在市场信息较为完善的情况下,不确定性也是存在,没有人知道某一个项目一定能赚钱。这个反而在计划经济,政府才有可能实现,应该说市场经济是反对政府行政介入。

  第三点,司法改革对社会矛盾的处理,这点提法让我感到很新鲜。依法治国这个口号已经听的很多了,但是对于司法改革具体怎样改善社会的机制我并不清楚。例如拆迁,这是个群体事件,用行政手段是没法解决的,上访的问题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法律可以让群体事件变为个体事件,因为个体而具体解决,这样能创造最大的公平。这不是法律的颁布可以解决的,还有大量的有社会承担性的律师,民众也需要一定的法律常识,然而最终的根源在于政府本身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第四点,责任是和利润挂钩的,老板是公司的法人,这里老板不仅对公司的行为负责,也要对员工的行为负责,原因是老板获得大量的利润。对公司的行为负责,比如食品公司,检测出了食品安全危机,即便是上游公司的问题,只要没有检验出来,这个终端公司也要负责人。员工,只要员工按照生产规范执行,如果出了问题就只能老板负责。这个理论同样应用于上司和下属,对权利和责任的理解,是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人的基本要求。

  这里有一些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经济学的内容,这本书是《市场的逻辑》,中间有大量的中国改革的内容,作者张维迎本人也是在经济改革相当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这里很多问题,已经脱离经济学的内容,比如涉及到对这30年中国社会改革的定义和描述,很精彩。我们的毛概则将之完全成为政治改革的成果,这实在是荒唐。

  这一方面我并不能说很多,只有一点改革是两种新旧力量血腥的角逐,未来是不确定的。大多数的政策最后的结果,和开始的愿望相差是很大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猜得到的事情的开始,很能得出他的结论。

  作为一个将要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学会如何理智和理性的思维,学习经济学和社会学,对规则更深地认识。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四):相信市场 相信企业家

  阅读《市场的逻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温故的过程,因为里面的文章早在每个单篇在最初发表的时候,我就已经看过。而且,在《市场的逻辑》,这本书刚出来的第一时间,我就去买来看过,而且参加过由张维迎、茅于轼、王建勋、郭玉闪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的阅读会。对于书中的内容基本上算是很熟悉了,而且大学时候读的也是经济学领域。

  对于这本书,我想先说一下张维迎其人。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中,张维迎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经济学家,而且也是见证了经济改革全过程,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作用的一位学者。

  论争议。在改革开放之初,他提出了价格改革的“双轨制”方案,并在改革的进程中得到了切实的执行。在整个价格改革的进程中,收益最大的一方是拥有行政资源的官方,当时一个“批条”就可以换来大量的真金白银,催生了一系列的腐败,也使得民众的利益相对收到了伤害。但价格改革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楔子,其实对于整体经济开放来说,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国民都是收益者,只是有部分人收益程度较大,而另外的人权收益程度相对较小。但整体还是符合“帕累托效应”的,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正和”的效应。只是人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然后做出判断,收益相对较小的那部分人对于感到了不公平,而且又不敢对于收益相对较大的官方进行批评,于是就将矛头指向了“双轨制”改革的倡导者张维迎,于是张维迎成为了“官方学者”的代名词,动辄被舆论拿出来批评。从今天的眼光回看过去,我们知道这并不公平。因为改革必须需要推动力,而让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即政府方维持并扩大他们部分的利益,这有利于推动改革的前进。而且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改革受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这也正是政府受到利益刺激而对于改革的大力促进有莫大的关系。

  改革进入21世纪,因为配套改革推进的不力,政治改革的举步维艰,经济改革在单方面推进的情况下,也到了深水区。改革需要有新的推动力来,张维迎根据改革形势的发展,提出企业与企业家,以及市场是改革的正确方向,并且提出了要推进政治改革的呼唤。这种学术上的看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改革的推进也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逻辑的。这一观点也与张维迎在改革初期就提出的观点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当初没有或者说相对较小地触动了政府的利益,所以使得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而目前他的观点则在相当大程度上触及了政府的既得利益。而且张维迎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改革,也切实触动了高校原有体制。于是,在最近的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选举中,张维迎也成为了改革的牺牲品。作为一个改革者,也作为一个改革的宣传与推广者,他在民间的舆论中也仍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大多人仍然认为张维迎是一个“官方御用学者”,或者被认为是为“既得利益”的财富阶层说法的人。

  对于张维迎的争议,我们必须认识到他的可爱,与坚持原则,虽然自己受伤,也没有改变他的学术观点。而且,他的观点都是针对中国整体改革的,不会因为局部利益而有关偏袒。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作为“正和岛”的一员,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而必须认识到张维迎的价值。当然,具私下有关接触张维迎的人说,张有些小心眼,气量不够大。这对我们来说没并不意味着什么,我们只需要看重他的学术观点即可。

  论观点。对于张维迎的学术观点,我们有必要对于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古典自由经济学等观点有所理解。我们应该知道,凯恩斯主义是强调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下,强调政府管控的力度与尺度,以政府的力量去更好地维护市场的发展。而奥地利学派则主张“大市场、小政府”,更多强调市场自身的力量,政府不要去直接干涉市场的行为,只负责在法律与规范上进行有效监管即可。奥地利学派也是新古典自由经济学的代表,其代表经济学家包括哈耶克、米塞斯等,而古典自由经济学则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因为古典自由主义后来引发了美国1920-1930年代的经济大衰退,所以后来凯恩斯主义抬头,并伴随着罗斯福新政成为美国政府在经济治理中的主要手段,显赫一时,包括后的里根等总统都坚持并奉行凯恩斯主义。

  而当跨国企业大量出现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凯恩斯主义在管控经济领域的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起来,而且21世纪前后连续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更是让凯恩斯主义的办法显得有诸多不足。于是奥地利学派及古典自由主义重新被提起,更成为新的显学。这个背景,我们应该有所了解。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改革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框架虽然基本建立,但在相当多的领域仍然存在着计划体制的影响,像教育、医疗,而在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包括交通、石化、通讯等领域更是存在着严重的垄断行为,要么是行政垄断,要么是行政扶持与默许下的市场垄断,都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在在颇足进行,整体的市场框架仍然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都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而借个凯恩斯主义的旗号,大力推进宏观调控,拒绝将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而且以调控的名义,大肆推进“国进民退”,都是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严重的后退。而且这种后退正在大尺度地进行着。就此而言,张维迎教授的观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他在时时提醒着我们该关注的是什么。

  张教授告诉我们在目前的改革阶段,市场才是第一位的,而身处市场第一线的,则是企业家们。正是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开拓性意义,才使得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先前推进,是企业与企业家而不是政府,才是推进中国改革新阶段的主要推动力。如何认识到企业与企业家的意义,就成为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字的内容。也因为张维迎再三为企业与企业家说话,才是使得普通的民众认为张维迎是受企业主的雇佣在写马屁文章。对于民众的这种认识,我们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市一种“民粹”的呼声,而在中国的改革的途径上,“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则是两种非常危险的思想,也需要我们时刻引起主义,不要陷入到这两个陷阱中去。

  《市场的逻辑》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书,它直接告诉我们要坚持“市场的逻辑”,而不是“行政的逻辑”或者“调控的逻辑”。这本书对于我们认清目前中国改革的迷局 ,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也有着指点迷津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也起到了指路的意义。

  *该文为公司内部学习笔记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五):还是一份报纸或者,关于聪明或智慧

  昨天看完这本《市场的逻辑》。感觉下来像是在图书馆看了一天的报纸。我不喜欢张现在的语调,我不知道他是以怎样的姿态在看所谓的中国经济。当然物非人非,我不想特别苛求什么,只是如我在豆瓣上的心情。张维迎其实没有达到张维迎的高度。至少在我看来,远远不是。又或者张维迎也不过是历史意义而已,无非的某个历史点上流星划过而已。而对于后人来讲,也应该是流星划过,容易让人忘却。

  整个书都在讨论产权,难怪有人开玩笑叫张产权。基于产权,我小老百姓也不说什么。我始终觉得,多数学者,尤其是媒体学者都是糊弄人的。要怎样怎样,中国就会变为怎样怎样。要么是什么我猜测 中国多少年城市化怎样,什么时候赶超美国之类。都是一个人在唱戏,希望观众能鼓掌。要么是他们在带头愤青,于世无济。

  关于张对企业家的言论,因为情况原因,我也想说一下。

  张说,企业家是最聪明的。这点我同意。中国的企业家,特别那群白手起家的中小企业家。他们的成功,机遇是一个方面。在创业初期的个人魅力,个人头脑都是相对拔尖的。这也是造就他们成功的原因。

  然后这种成功不是一种无线,而是一段距离。当这种成功到达某个点后,他会戛然而止,甚至是倒退崩溃。

  这里的原因,排除宏观因素,这群企业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忽视。我同意中国的企业家都是聪敏的。但这种聪敏仅仅是商人与生俱来的精明。而不是那种怀大略,谋长远的智慧。对,中国的多少企业家不智慧。这也是困扰他们企业发展的一大原因。

  如果要给企业家来个严肃的定义,那很多企业的leader真的如他们口中说的那样,只是个体户而已。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六):摘掉有色眼镜看市场——读《市场的逻辑》有感

  【摘要】《市场的逻辑》共有四编,解读市场经济、思考中国改革、理解金融危机、把脉未来发展。阅读此书使我对市场,对社会热点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我将在下文中谈一谈自己对书中部分内容的一些想法,分为这样几个方面:市场的逻辑、市场是否是平等、市场的枷锁、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展望。

  一、市场的逻辑

  什么是市场的基本逻辑?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必须先使别人幸福。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个逻辑的妙处就在于它的自发性,无需外力加以约束。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是在创造社会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利己利他的事情。为什么利己就会利他呢?因为,市场的逻辑是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交换的基础上的,不能强买强卖。如果商家的商品质量不好,那么即使他抬高价去卖也没有人愿意买。相反,如果他努力提高工艺,提供优质服务那么顾客自然会认可。

  我们常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人们引向有利可图的地方,也就是它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其实,市场还是一只隐性的眼睛,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声誉。试想,为什么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愿意买品牌产品,即使他更贵些?因为他靠自己的技术、服务、产品等赢得了声誉,这就是品牌产品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如果一个商家只贪图小利,欺骗消费者,那他早晚有一天会被曝光,那时就会声誉不再,顾客不复。就像三氯氰胺事件,三鹿与三元公司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声誉的力量,这就是市场的规则。

  当然,我并不是100%认同张维迎教授的观点。他眼中的市场很理想化,他认为市场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虽然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可就意味着要做正确的事,但不代表市场中的所有卖家都理解并且都愿意遵循这一条道路,总有人会贪图眼前利益做一些铤而走险的事情,虽然最终害人害己但这种现象仍层出不穷。“经济人”假设认为我们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同样都是追求,有的人会选择牺牲一部分自己利益得到更大利益的策略,有人会选择完全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他人的策略,市场经济法则如同丛林法则,优胜劣汰。我相信,后者一定不会长久存在,但问题就是他还未被淘汰的这段时间里会对社会造成哪些危害呢?我们如何去保护消费者和劳动者呢?显然,我们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介入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其市场中的其他人创造公平的环境。所以,我认为市场的逻辑本身没有问题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市场中就不存在问题,即使错不在市场。

  二、市场是否平等

  关于市场经济是否是一个平等的制度我们一般会关注它对贫富差距的影响。这是一个重要指标。与普遍看法不同,张维迎教授认为不能说完全是市场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相反,平均来看,越是市场环境宽松开放,政府管制少的省份基尼系数会更低些。另一个指标我们往往会忽视那就是社会垂直流动性,即社会低收入阶层是否容易进入中高收入阶层。收入差距大,但是垂直流动性很高,未必都是坏事,它能鼓励低收入者奋发图强进入中高收入阶层。相反,绝对的收入差距虽然不大,但是垂直流动性很差,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和低收入者的愤愤不平,这对社会是危险的。市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平等的一种制度,它给每个人提供机会,拒绝特权。改革后,我们的社会垂直流动性大大提高,社会底层的人经过奋斗进入中产阶层,比美国的要多。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近年来由于利益集团的逐渐形成和巩固,特权者彼此勾结,外面的人很难进入。某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比市场水平高出一倍,外面的人是进不去的,只有靠特殊关系才能够获得这种非市场的待遇。中国的官本位制,不同级别的官享受不同的待遇,而且这种待遇可以传给子女,所以会有“我爸是李刚”的发威声。现在和过去相比较垂直流动性大大地降低了。

  我认为,市场经济的确给了那些底层的人向上层流动的机会,比如靠改革机遇用头脑用汗水换来财富,改变命运。但是,中国目前的状况是谁拥有的资本多谁就能靠市场经济获利。资本包括智力、资金、土地、人脉、权利等。而由于我国利益集团的势力增强,占有着各种资源,给无权势的平民向上流动带来阻力。我认为政府应该逐步采取措施限制利益集团的权利膨胀,而智力资源,政府则应当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投资,这样可以增加底层百姓的智力资本。教育程度的增加会促使收入提高,这样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三、市场的枷锁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批评甚至抵制市场经济,看到的只有缺点。我认为这不是辩证的思想。我们要了解,市场经济并不是谁设计的,而是人类在生活自发形成的。根据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实行新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带来了财富,而我们往往过于习惯它的优点而忽略它的存在。我并不认为市场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完美的。但是瑕不掩瑜,它的优点大大的超过缺点。

  张维迎教授认为反市场言论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的知识不够,人们的无知被机会主义主义者利用。的确,对于专业知识不足大众来说对某事物的理解判断更多是凭自己的感性体验与某些专家的断言,缺少理性的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在于市场不完美。原因在于法律环境不完善,反市场力量干扰特别是既得利益和政府干扰。

  这里我想谈谈我的新的认识。之前我一直认为政府是救世主,要时刻对市场监管。但是我现在明白了其实市场是永恒的,不论政府还是商家他们都是市场中的主体,只不过政府是个比较特殊的主体罢了,那么他除了自己要履行的职责外必然也会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因为官员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寻租”现象就变得不是那么难理解了。正因如此,我们就不能一味地让政府过度地干预市场,即使是好心但仍然会办坏事更不用说有些利益集团会利用权力做坏事。

  如果想让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那就需要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的力量去调节。2007年《全球商业环境报告》中显示,中国商业环境改革第4名,变革步伐东亚第一,综合商业环境排名提升15位。商业环境综合指数排名在175个国家中排第93位。尽管我们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情况仍不乐观。“尽管中国在年初实施了修改后的公司法,大大降低了开办企业所需的最低资本金门槛。但是企业完成所有规定的注册程序到合法运作这个过程,仍然需要经过13个步骤,花费35天时间和相当于人均年收入9.3%的成本,还必须筹备相当于人均年收入2.1倍的初始资本金。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个过程仅仅需要两三天。很多国家并不设初始资本金门槛,认为这是企业按运营需要自行决定的事情”,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主管金融和私营部门发展的副总裁克雷恩举例说道。”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的不当干预是对市场的枷锁,我们应该对市场抱有信心。当然,并不是说市场就可以完全不加约束,对于市场中出格的行为我们应该通过对法律的不断完善来解决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让商业活动更加自由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四、企业社会责任

  大量事实表明,不少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存在忽视社会责任问题,如环境污染、劳动条件恶化、拖欠工资、拖欠货款、恶意逃避债务、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偷税漏税等。这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于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基于一套制度安排( 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对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客户、员工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环境所必尽( 法律上的) 或应尽( 道德上的) 的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说教煽情多,理性少的现象。大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可能只局限在企业做了哪些公益慈善事业,如果媒体报道某企业正面形象,那么公众会对它更有好感。再加上企业社会责任已在全球掀起风暴,那么企业也会在迫于压力和借机宣传的作用下跟风。但其实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呢,要知道这一概念尚不成熟,比如说企业要如何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负的责都是相同吗?企业担负的“量”如何确定?企业对承担责任的边界又该如何确定?首先是概念。一方面,逻辑上,一个职业经理人要逃避责任最好的办法就是宣布对所有人都负有责任。另一方面,一个组织进行决策时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要想兼顾多个经常没法决策。比如:企业几千名员工,欠政府几百万的税,缴税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从社会责任看,交还是不交?我们不能只有良好的意愿还要有良好的结果。

  企业的目标,经济学家是利润最大化,管理学家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社会舆论是讲社会责任。隐含的意思利润本身是反社会责任的。

  其实不然,利润就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是否高于其使用这种资源的社会成本。利润来自不确定性,来自创新,来自企业对市场的维护。利润也是一种责任。雇员拿合同收入,承担过失责任。企业家拿剩余收入,承担剩余责任,迫使他在每一环节都下功夫。工资,贷款等都是机会成本,企业家最重要的责任是履行合同。

  不过,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虽不完善,但我仍然认为它有必要存在。因为在市场制度不完善,法律缺失,一些企业家道德水准不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可以算作一种纠偏的行为。只不过在概念的设定上需要统一量化,可衡量,不能脱离利润也不能只谈利润。一个健全市场制度下,利润与社会责任不仅不矛盾而是基本一致的。赚钱就是给社会做贡献,而在一个糟糕的制度下,赚钱往往损害社会利益,关键在于制度的引导。

  我们不能空谈企业社会责任,而是应当着眼于我们的制度,把产权制度搞好,价格制度搞对,把激励制度搞活,让大家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就像黄河一样,她哺育了炎黄儿女,但泛滥时又给人民带来灾难,究竟是善还是恶?重要的是当我们治理好周边环境,清理好河床泥沙后它就可以为民造福。

  五、展望未来

  (一)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

  关于中国前景,张维迎教授预测中国这一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我们知道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里,各国(地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首先它的劳动力相对会充足,当然也要考虑到人口的年龄结构。其次,他的国土面积也会与人口数量成正相关,那么资源也会更丰富。再加上人口数量大内在的消费需求也大,我们的经济会比那些只能依靠进出口的国家稳定。而这种相关性的分离在近200年里体现。不同的国家走上了不同制度之路。英、美等西方国家率先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经济有了质的飞跃。我国经过摸索自1978年也开始向着市场经济方向转变,而且我们还在不断前进着。在我们的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们的成绩却仍是有目共睹的。这说明我国经济潜力很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逐步放宽对市场的枷锁,中国会重新成为经济大国。

  (二)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

  当然,我希望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仅仅是成为经济大国,而是要变成经济强国。这意味着我们的人均GDP也要处于世界的前列。我认为有几点是不能忽视的。

  1.科学与教育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的蓬勃发展。教育一方面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它具有提高人民思想水平,文化素质的功能。没有科教的大力支持经济也不可能长足发展。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明清时期的旧中国,虽然地大物博,经济水平高,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我们也可以办到自己自足,但是我们的科技和思想早已落后于西方。当西方早已兴办大学追求真理时,我国还在考应试八股文,鲜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当西方早已利用先进的科技生产大机器解放生产力,用先进的技术制造坚船利炮时,我们还在搞小农经济,武器也只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所以,如何把教育、科技、经济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我国当前这三者是有一定脱节的。为什么我国这么多所大学,培养的人才却没有一个人能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为什么我国每年专利申请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投入生产的却寥寥无几?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思考与解决的。

  2.环境与资源。

  高速的发展导致能源的大量需求,各国对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视程度都很高。像我们的邻国日本,危机意识极强,用从他国购买煤炭再填到自己海底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后续发展实力。我国的资源开采问题很多,比如利用率低或者过度开采导致资源的损失。环境问题也同样重要,我们之所以讲绿色GDP,就是因为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污染环境,走和发达国家曾经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想要成为经济强国就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1]本刊编辑部,2012:《茅于轼谈流动性与财富分配》,《新经济》第7期

  [2]蒋亮,2006 9月14日《世行发布全球商业环境报告 中国改革排名第四》,四川新闻网

  [3]张兆国1,梁志钢1,尹开国2,201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企业管理》第2期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七):市场的逻辑

  读一本好书,犹如听一位智者传道解惑,亦如戴上了夜视镜,透过重重夜幕看到事物的真相。研究经济,自然离不开分析市场;分析市场,又离不开观察市场微观主体,即企业和个人。张维迎在此书中对此有较深的辨析。他认为,国家(或不严格地说“公共”)所有的经济时常被误解为其全部权利都归公众集体拥有,这并非事实。在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中,权利都只能由个人所持有和行使。根本性差别在于,在公有经济中,权利是基于职位的;而在私有经济中,权利是基于财产的,至少一开始是如此。所以要研究企业,必须研究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欲望有追求有目标偏好的自然人,必须把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个人身上。这里张先生引入了“损人本领”这一概念,来研究国企竞争游戏中的参与者。所谓“损人本领”是指通过勒索、破坏对手的工作绩效甚至人身威胁等手段伤害对手的能力。具有“损人本领”的家伙在国企中特别多,这正是1/3的国企低效率、1/3的国企无效率、1/3的国企负效率的主因之一。

  张先生还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启示,把人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做事对社会有价值,自己又能赚钱,这是君子;第二类,做事对社会没有价值,但自己能赚钱得利,这是小人;第三类,是做事对社会有价值,但自己吃亏,过得不好,这是圣人;第四类,是傻子,只有傻子,才干损人不利己的事,这样的人大家不用担心,不会很多。在把人做了上述分析后,张先生指出:一个社会可以提倡圣人的精神,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圣人身上。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制度设计,奖励小人,把更多的小人变成君子,把更多的事变成君子可为之事。换句话说,不要空谈社会责任,要着眼于改良我们的制度,让大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责任只能由可考核性保证,所以最重要的是把产权制度搞好,把价格制度搞对,把激励机制搞活。一个好的经济体制和坏的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好的体制下没有贼而坏的制度下有贼,而是在好的体制下,人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和积极性去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被他人偷窃,而坏的体制则相反。

  在此书中,张先生援引的史库森M arkSkousen在《朋友还是对手》中人们对市场的不同信念,也很值得一看。对市场的信念共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信仰,不相信市场经济,这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二个层次是怀疑主义,摇摆不定,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就是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经济学;第三个层次是对市场经济非常信仰,但是也认为,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介入市场,这是芝加哥学派;第四个层次是对市场坚定不移,完全信仰。这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

  对上述划分和分析,哪一个更具社会价值呢?我们最好还是看一看张维迎先生的选择,他说: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市场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还是一只隐形的眼睛。看不见的手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情,隐形的眼睛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声誉。市场不是经济学家的发明,而是普通人的创造,是无数芸芸众生自发行为的结果。理解市场如何运行需要科学、理性思维,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八):经济学很有趣啊

  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没有认真看过一本有关经济学的书,但仅仅看了他的一篇关于利润的来源的叙述便感觉是本好书。我无意把它评为经济学入门读物,但我从之的确体会到了经济学的智慧,以下仅从一个彻底的对经济学一无所知的读者的角度举例来说下我的收获:

  首先, 关于张维迎此人。我的认识是他和马云经常有的”口角之争“,马云说看看哪个著名企业家上过那些MBA EMBA的课的,但企业发展的一样好,然后张维迎针锋相对,”如果他们上过的话企业会发展的更好“,接着又说了李宁先生刚刚上过。然后马云就哑口无言了。之后的他俩数次见面都是针锋相对,感觉甚是有趣

  但在此书中我看到的张更多的是理性,站在一个纯学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他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国人喜欢用感情来做价值判断,但这对解决问题几乎无益,我们需要逻辑,需要理性来看待然后解决“”我们不是替谁讲话,我们不做哗众取宠的论断,我们提出的观点可能与大众的取向可能相同但也可能相反,但我们不是为了什么,而是讲我们经过逻辑思考科学论证得到的我们观点“

  这真的是一个学者应该有的态度,仅此一点,他便值得尊重

  像我这种经常看小说这种很感性的东西的读者,往往习惯了知人论世,所以关注的首先是这个作者

  然后说下我看到的几个观点:

  利润的来源

  来源于三个方面:a,来源于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才带来的利润。如果什么都是事先预知的与确定的,那么将无利润可赚。仔细想来,确实有理b,来源于创新,这里的创新指商业的创新,而不是传统上的创造,你能否用相同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或是创造相同的价值能否消耗更少的资源,这才是创新c,企业对制度的维护,对游戏规则的的维护……

  虽然这些我都是似懂非懂,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这是本质的问题,理解了他们将会商业大环境下走的更轻快

  垄断未必是坏事

  这是他在”关于反垄断法的思考“中提出来的

  计算机处理器,因特尔,垄断了多少年了,结果如何呢,我们的芯片越来越高端而便宜,包括微软这些,他们都是有危机意识的,不需要i你反垄断法来参与,他们如果不努力为大众提供更高效而价廉的产品,很快就会有人追上来……我没注意到他说的国企问题

  这让我想起腾讯的垄断,这对用户来说不是坏事,或者说是好事,因为它的介入让产品变得更优良且便宜,但是对那些初始开发者呢?他们因为没有腾讯强大的资金及用户,很快就被淘汰。这或许亦不是坏事,因为真正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会存活下来

  创造的价值越多,你才能得到更多的利润

  如果你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你就不可能获取利润

  他还提出一个观点,说你不可能获取的利润比比客户创造的利润还多,比如你给客户创造100,你最多只能得到99而不是101,这个论点让我感到惊奇,肿么证明呢?

  …………

  …………

  由于没做笔记啥的,在图书馆看完就放那了,所以现在记得很零碎。但这些具体的东西我不是很在意,我惊喜的是我发现了”经济学“这个有趣的领域,这是个充满智慧的领域,我以后要慢慢来看,感谢这本有趣又充满思想趣味书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九):不知所云的逻辑

  又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坚实捍卫者。看这种书越来越觉得无望。市场需要有人来捍卫,没有市场就不需要经济学家,这是他说的话。

  说实话,书中的任何观点我都认同。只是,我怀疑这种书的必要性。或者,我觉得很有必要不写这种书。

  市场经济解决得了什么问题。周而复始的繁荣与崩溃,总有希望走出低谷,却更确信的是总会走向低谷。如果这是个好的体系,那怎么就如此没有自我修复的希望。

  书中讲的很好,凯恩斯经济学实质上是有很多问题的,能解释经济危机的好像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东西。那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货币供给多少决定经济过热或萧条,并不是投资+消费+进出口。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只是马上会跳出一个问题,我们全世界的货币供给是谁来决定的呢?在美国,美联储,在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是家私人银行。人行的决定不需要人大开会决议。呃,世界上没有自由的一席之地,一切尽在3%的人掌控之中。

  就不要再为他们说话了。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十):险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济学常识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理有据,有担当,有观点的书。这种判断和评价是源自与郎咸平书系的对比。相较两者,是扎实与浮夸,恳切与卖弄的巨大差别。也许我的判断只是一种直观、粗略的感受,但《市场的逻辑》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风骨与担当,而不是卖弄和取宠。但是,正是在这种风骨与担当中,我感受到一丝危险,它来自于其中严谨学风的不合时宜,观点出众的不合导向,一种在俯视中冲破迷雾的徒劳冲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历史、政治、经济等过去的绝缘体愈发好奇。但越是探索,越是自惭学浅,越是不安于还未深入的本行。读书实在是苦乐同行、进退难测,特别是当你还在为生活奔波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