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冲出康普顿》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冲出康普顿》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0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冲出康普顿》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冲出康普顿》是一部由F·加里·格雷执导,科里·霍金斯 / 杰森·米切尔 / 小奥谢拉·杰克逊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一):It Still Happens

  上週在家和Jesse終於把本片給看完啦。

  我可能對本片期望過髙所以看完之後有種流水帳噠感覺。

  但Jesse和他朋友Mario還是力挺本片噠。

  我們熱愛Hip-Hop。

  學校Hip-Hop Keyboard老師就是從那個年代過來噠人。

  他曾經也和Ice Cube和Dr. Dre一樣掙扎過。

  本片的確就是歷史。

  Cocaine依舊在。

  大麻依舊在。

  種族氣勢依舊在。

  黑幫斗爭依舊在。

  槍擊依舊在。

  不在噠是那些慢慢逝去噠經典。

  我在Hollywood上學。

  每天看著世界各地噠人在這裡感嘆。

  仿佛是世界噠中心。

  可沒人知道離我公寓一個Block噠地方已經發生過兩次槍擊案一次襲警。

  這就是現實。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二):伟大的题材,渺小的叙事

  看过本片最后的群体纪念片段,可以看见nwa组合的成员是奠定hiphop流行文化的元老。我们在90年代mtv上看到的诸位都是他们的徒弟,他们率先把真实元素融进了说唱里,用苦难和思索重新赋予了低俗说唱思考的含义。他们是美国黑人对自身文化、自身本国国民身份认同的始作俑者。这个题材之大,牵涉社会因素之广,直到今日仍发挥巨大意义。

  种族问题,在黑人文化中是一个完全有必要、有理由一再探讨的问题。但是美国黑人的电影人一直没有很好的叙事能力。他们在表达种族历史时,总是缺乏中立性,而且总是在2个叙事立场上来回摇摆——这可能源自于黑人族群的彻底割裂——就像chris rock说的“黑人”(balck man)和“黑鬼”(niger)。美国黑人族群一直在这2种立场上交错,而这种矛盾也同样出现在我们中国国民中。

  chris rock 说,黑人代表了勤奋、坚持、劳累,他们拼命赚钱,为了可以融入白人的社会体制内,或至少把自己的孩子送入体制内。黑鬼代表了反智、反体制、不劳而获,他们从一开始就对体制彻底失望,反对读书、反对工作、反对法律,并认为体制受白人控制,进入只是做奴隶。于是出现了,很多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有成的中产阶级黑人,他们被从旧有的关系圈里提出来,就像《弱点》所说的——此片备受美国黑人社群奚落——这些黑人一旦被拽进白人叙事体系里,就找不到自己作为黑人的身份认同,叙事风格也立刻变为白人。所以chris rock当年说,克林鲍威尔是黑皮白心。

  于是,美国黑人电影也产生了类似的分裂,一方是以斯派克·李为首的白人叙事立场,一方是bet为首的恶俗黑人叙事风格。直到09年的《珍爱》令人耳目一新,黑人导演李·丹尼尔斯终于找到一种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讲述自身族群的故事,没有悲天悯人。可惜,他自此被贴上了“黑人”标签,之后的《白宫管家》重回白人叙事立场而失败,“降级”导演《嘻哈帝国》摇摆回黑人叙事。

  本片本来是从时间的广度到矛盾的深度相互契合的最好典范,美国本土黑人族群有着空前绝后的文化脉络,他们几乎是一个新兴人类,因为他们不像我们华人有祖国,他们也不像犹太人那样有全世界的族群联系,也没有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南美裔人的天主教信仰历史。他们是被迫来到这个国家,被迫选择自己的信仰、饮食、音乐,他们一直是在1和0之间做选择,却创造出了美国唯一的本土文化。

  最近听李安导演说台湾本土电影,他说到一个词“格局”。这个词非常好,不是指拍本土电影、族群电影就是格局小,而是所表达的主旨格局必须是全人类所共通的,这种契合所有伟大的电影都有的,伊朗的《一次别离》、爱尔兰的《破浪》这些非常本土的故事却讲述了全人类的共同诉求,这就是“大”的格局。本片的选材非常准确的找到了这个大格局,却忽视了族群内部外部矛盾议题,只是惺惺作态一番,转而把重点落在了兄弟情上,非常令人扼腕叹息。想到后来的tupac、b.i.g被枪杀,疑问没有提出,解答也无从谈起。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三):有看法的黑鬼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这个团体是从GTA:SA里知道的,听说里面的人物原形是N.W.A成员,主角CJ的原形是dre,哥哥sweet的原形是ice cube,ryder的原形是easy.e。其中ice cube之前就知道,很喜欢他的《You How We Do It》哪一首,听起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孤独感,现在看了这部电影更加理解这种感觉。

  如gtasa里反应的一样,也如电影中反应的一样,他们生活在一个毒品战争和黑人歧视的年代,他们的事迹、他们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警察组织贪污腐化,不分是非逮捕欺压黑人,被逼无奈的黑人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反抗,于是语言暴力这种东西诞生,也就是匪帮说唱,虽然匪帮说唱最早是在80年代初才出现,但是N.W.A才是真正将它发扬光大的团体,这种反抗需要勇气,而这勇气只有也只会是热血澎湃、敢说敢做的年轻人所拥有,叛逆和节奏碰撞出了《Fuck tha Police》,不畏强权并大胆地融入无数个“fuck”,并公开当着这强权的面怼他们,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事实证明音乐和语言才是最好的思想武器——他们唱出了民众的心声。

  如他们的团队名一样,“有想法的黑鬼”,绝不受外界限制,做他们自己。就像ice cube对警官所说:“你我的区别就是我极其诚实”,这就是N.W.A的宗旨,现实说唱,反应在社会普遍出现的真实事件,仔细看他们发行的rap歌词,就会发现就像是在讲一件亲眼所见的事,就比如大名鼎鼎的《Fuck tha Police》看起来全是fuck,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不要让他称为一个黑的或白的/因为他们会把你们撞飞到街顶/黑人警察体现了这是为了白人警察”就是体现当时黑人成为叛徒帮助警察一起欺负黑人,还有:“我是一个有着地狱视野的狙击手/叫来一个,两个警察,他们都没办法对付我/一个穿着制服的傻子等着被我或另一个黑鬼击杀”就是反应警察杀手的手段,他们的作品特点就是事无巨细并诚实的宣泄身边的事。

  电影的人物刻画非常不错,唯一不足是MC ren和dj yella完全成了打酱油的角色,连陪衬都不算。特别是easy—e的演出很到位,看到Dr.dre新专辑发行的巨幅海报贴满大街小巷,坐在车里,那一段演的很棒!E作为一个领头羊在外人面前的强势和在背后忍气吞声或者颓废的样子,都使这个人物立体形象。

  电影让我多次想到《gta:sa》,一方面是人物原形和电台音乐,还有喜闻乐见的弹跳车,另一方面是gta的结局,也就是电影出现的1992罗德金尼暴乱。最后就是最重要的一点,gta的主角都忠于自己,而电影中的众主角也非常有骨气,敢说敢当。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四):Straight Outta Compton, Spread To World

  .W.A,全称Niggaz Wit Attitudes,是一支来自加州,康普顿的嘻哈音乐团体,由Ice Cube,MC Ren,Dr. Dre,DJ Yella,Eazy-E,Arabian Prince组成。被认为是演绎了匪帮说唱(Gangsta Rap)的精华。这一被滚石杂志评为第83名美国全时间最佳艺术家的传奇般的团体创建于1986年,于1991年解散。在这期间,他们在美国本土卖出了超过九百万张专辑,包括几张白金销量唱片和开创了康普顿“说唱中心”的《Straight Outta Compton》。N.W.A被多数主流电台抵制,甚至因辱骂警察令FBI和警方感到愤怒。1991年,团队因经济问题导致成员离去,并最终解散。以上是百度给出的定义。简单的说N.W.A.就是西海岸嘻哈始祖。嘻哈音乐源于街头,是一种直接、叛逆的音乐。1990年美国人口的数量是4亿,N.W.A.在美国本土卖出了超过九百万张的专辑,这意味着每1000个美国人中,就有2个人购买了他们的专辑,这个数据直观的体现了他们的影响力。

  两个半小时的影片,涉及了种族斗争、兄弟反目、合伙人分道扬镳、艾滋病。不得不说,能够看完十句话有九句半带脏话的电影,对观众的身心承受能力挑战都是巨大的。

  种族歧视问题在美国历史悠久,即使林肯总统解放了黑奴,黑人受到歧视、权利被剥夺、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仍旧很严峻。这就造就了黑人较其他种族更具攻击性的性格。黑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懦弱。他们用他们特有的音乐天赋,敏锐的节奏感通过歌曲表达他们的不满。

  接触、直面了很多白人和黑人,白人虽然总体更礼貌,但确实存在为数众多的白人道貌岸然、盲目自大。这些性格的形成也算是追求自由带来的副作用,用我的白人好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太自由了,不好。最近美国著名的情妇网站信息被泄露,用户中很多政要达官显贵也随之被曝光。黑人虽然看起来比较低劣,爱撕逼,但好话还是能往心里听一听的,也更重情重义。白人黑人有嘴软心硬和嘴硬心软的意思。

  如果说嘻哈音乐早起时候是黑人群体的吐槽、宣泄。现今的嘻哈音乐更多的都流于形式:我有钱,天天嗨,开名车,住豪宅,泡美女。一种音乐要发展、进步不能仅仅停留在浮华表面。

  影片的最后有美国著名白人说唱歌手艾米·纳姆向N.W.A.致敬的片段,痞子艾米之所以能红遍美国,不单是他的技艺高超,更因为他的音乐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态度。

  I'm not afraid to take a stand,everybody come take my hand.

  traight outta compton, Spread to world.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五):[电影] 冲出康普顿 (2015) 未删减 中英双语全歌词版本 【OURDEN出品】

  OURDEN 字幕组出品:

  历经艰难险阻我们终于还是搞定了这部HipHop歌迷必看的电影,冲出康普顿!与早期泄漏的所谓中文字幕版不同,这是未删减的包含很多之前版本里没有的限制级镜头,中英双语包含几乎所有出现的歌词和曲目信息……

  翻译+校对:ABEL,Big Hall,Calbee,GeVid,鱿鱼暮良,JustinAlberto,Swaggy Disc,Yung GluMi

  时间轴:Jimmy贝壳,ABEL,早睡晚起的老湿

  http://zm.ourden.net/straight-outta-compton-movie-2015-uncensored-chinese-english-bluray-h264-aac/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六):叫好叫座的商业片,但令人失望的洗白片

  Dre的洗白片,抹去和歪曲的那些事实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其实真正美国追NWA的人都认同Eazy E才是真正的Gangsta,Dre和Cube编曲和作词确实有天赋,但真正能带着这个group从那个混乱的年代用一种real fking G的态度走出来的只有Eazy E一个人。

  因为电影花了较大笔墨再Eazy身上,前段我还勉强能接受,到后段小组决裂,便开始了Dre的各种扭曲事实与洗白。片中强化了Cube和Eazy的矛盾,包括Cube第一个决裂和公开的Diss都被描述,但真正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最大的矛盾其实发生在Eazy和Dre之间。

  Dre决定离开时跟Rutheless还有六年的合同,离开后与Eazy合同纠纷不断。片中拿棒球棒去逼Eazy release contract的情节确实有发生,但在电影中却全被推到了Suge Knight身上,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件事Dre也是主谋之一。除此之外Dre和Eazy的公然diss也闹得大得多。Dre Day里Dre和Snoopy Dogg对Eazy各种攻击,之后Eazy用Real Mother Fuckin G‘s回应,其实听听这两首歌你就知道高下立判,Eazy在当年对匪帮说唱的理解和那股匪气是碾压Dre的,毕竟NWA里真正能算是悍匪的就Eazy一人,Eazy甚至在一次访谈中公然嘲笑Dre和Snoop一类为Studio Gangstas,意为到了录音间里装的很匪气,其实是个real life pussy,对于这类嘲笑Dre其实是没有底气回应的。而之前提到的contract纠纷更是引出了Eazy的diss里那最出名的一句“Dre Day only meant Eazy's payday”,这是因为Dre受限于contract,每一首歌和制作都会要给Eazy分成,也就是说Dre写来diss Eazy的歌,反而还要给Eazy抽成。

  另一个让我比较难以接受的点是对组合解散后Eazy境况的描写。电影中Dre和Cube事业开始起飞,而Eazy穷困潦倒,最后像走投无路一般找两人复合,然后Dre和Cube在不计前嫌,抒情一发,洗白一发。但事实呢?NWA解散后,Eazy仍持有像bone thugs n harmony这样当时的顶尖组合,包括Dre contract的抽成,可以说后期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电影描述的与Dre通电话求合作更是无稽之谈,两人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情节的出现。在对Dre的采访中记者问到这一情节,Dre也是闪烁其词,最终撒谎说有跟Eazy通话,搜出那段视频你可以看到Dre说谎时明显的慌张和youtube comment下面一堆人在刷lair,说实话这让我对Dre挺失望的。

  总之,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可以让对这段匪帮说唱起源有兴趣的人很快的被吸引,甚至在看完之后开始迷恋起这些old school hardcore lyrics。但对于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对这段历史的参与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对Eazy E来说,我没有看到足够的尊重。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七):银幕里是历史,银幕外是现实

  (有朋友在下面评论里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我一一作出了回复,希望如果你读完这篇影评,有积极或消极的感受,都再读一读评论区写的“长篇”,参与讨论,但不要骂人。)

  正文:

  (扫了下短评,除非你在引用歌词或别人的话,或者除非你是Louis C.K.,请不要太客气的使用 "Niggas" 或者更糟——“黑鬼”这些词,你的口吻好像跟人家打成一片好有见识,但是,呵呵)(I'm sucking liberal cock)

  traight Outta Compton 是一部关于Hip-Hop说唱团体N.W.A.的传记电影,跟大部分的传记电影的形式类似,它顺着时间顺序,展现了主要成员Ice Cube,Eazy-E,和Dr. Dre 出道前后的经历、登上顶峰的路程、以及分道扬镳直到今天的处境,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些关键人物,如Suge Knight,Snoop和2Pac等人物,也都有出镜。

  但在人物故事之外,他们所处的大环境也同样是一个角色,也有自己的发展路线。美国依然在实行却仍未见成效的“毒品战争”(Drug War),美国主流社会对匪帮说唱("Gangsta Rap")的排斥,92年的Rodney King案件,甚至很多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对于HIV和艾滋病的无知,都展现在了电影里。电影在作为N.W.A.的传记之外,也可以被看作是聚焦美国黑人生存环境的一堂历史课。

  当初电影第一个预告片,在短短的2分多钟里,就把以上这些精神都包含了,以至于我第一次看完热血沸腾。但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点就是表演。我对饰演Eazy-E的Jason Mitchell 和饰演 Dre 的 Corey Hawkins都不是特别了解,但我知道饰演 Ice Cube 的是他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表演经历的人。加上电影本身是Cube 和 Dre 自己制片的,我对他们的态度不是特有信心——我怕电影最终被拍成把主角洗得白白净净的(no pun intended)很浅的长篇MV.

  看完后松了口气,洗白是有在洗(这是意料之中的,没人会花钱去广播自己犯过的的错误),但电影的深度近于《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而表演也是一个接一个的感人。首先,音乐、DJ、说唱方面,没有人的表演是含糊的、让人觉得出戏的,这对于对Hip-Hop并不精熟的我来说,就算过关了。Jason Mitchell (Eazy-E) 和 Corey Hawkins (Dre) 都分别有不只一场触动我的哭戏,此外,对于各自人物都多少有一些的霸气和浮躁,以及在有张力的戏里对于戏剧的把握,都是不错的。O'Shea Jr. 将自己老爸的表情模仿得很像,诚然,哭戏里镜头都避开他,但是他将 Cube 的那种酷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电影需要他做的都做足了。

  配角中,Paul Giamatti 对于经理 Jerry Heller 的表演,展现了那个在 超凡蜘蛛侠 2 和 San Andreas 里将夸张、俏皮发挥到极致的酱油男仍然拥有的奥斯卡级别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电影里既有可爱、喜剧的一面,也有很黑暗、沉重的一面,而他的很多表演都在细节里,这表演态度跟扯着嗓子大喊的犀牛可不是一个级别的。

  Keith Stanfield 饰演 Snoop Dogg,虽然只有两场串戏,但是他把Snoop的那个精气神都表现得太好了。这应该是我第3次在自己写的影评里提到Keith Stanfield了,第一次是Short Term 12(哦天,我是多么爱这部电影啊,如果你没看过,Keith在片中有一段说唱,能把你说哭了,真哭),第二次是Selma里那个被打死的少年。今年的好片Dope也有他出场。他这些每一个角色都不一样,都是小配角,但在每部电影中都让人觉得很出众。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Suge Knight,由R. Marcos Taylor饰演。Suge /ˈʃʊɡ/ 是一个暴力倾向很强的人,纯粹一痞子,对艺术也不是特认真。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在这部电影拍预告片的时候,Suge Knight开车到片场闹,撞了俩,轧死一个,法官保释金定到了2500万刀,他听了当场在法庭昏过去了。当年Tupac被杀死时,他就在同一辆车里。这不是他第一次恐吓人、伤人了,你在电影里会看到蛮多的。演他的R. Marcos Taylor超魁梧啊,很吓人。

  在这些有力的表演的支撑之下,电影将当时的Hip-Hop产业、美国的政治环境、以及Compton本身的颜色都描绘得很精致。对于历史背景,我强烈得不能再强烈的推荐你看纪录片The House I Live In,这里挑几个方面讲一下,我真诚希望你耐心读:

  毒品战争,在美国历来是跟种族有关的。在19世纪,美国如今的违禁毒品当时却是被普遍使用的:可卡因,海洛因,这些药品被社会视为日常。鸦片,是被中年的成功白人(经常是南方的白人主妇)人士广泛使用的。如果有人有药瘾,或者在滥用药物,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是同情的,将他们视为需要扶持的人。这在当时被视为公共卫生保健问题,而不是刑事问题。最早的对于毒品的刑事管制,是发生于西海岸,当时加州吸鸦片被定为违法,而在密西西比之类靠内的地区,却不违法,就是因为加州华人多,而华人当时也普遍有吸食鸦片的习惯。辛苦工作的华工为建设加州付出了很多,得到的报酬很少,慢慢的逆行实现所谓的“美国梦”。但他们的成功却抢了白人的工作机会,所以主流政客就想办法不让他们抢白人的工作,但你不能纯粹因为人家是中国人就抓起来啊,于是就想到了治鸦片。

  对于可卡因,也是类似的。可卡因的最大消费群体当时也是中年成功白人,商人、医生、主妇等,超级合法。但到了20世纪,可卡因开始被人跟黑人联系在一起。“吸了可卡因他们可以抵挡警察的子弹”“他们可以干一整天一整夜的活接着再干一整天”威胁到了白人的工作机会。所以政府开始通过禁可卡因的法律镇压黑人。大麻的名声在美国的发展也是相似的。历史上屡次对某种药品定性为违禁毒品,都可以跟镇压新移民、维护主流白人经济秩序联系上。

  黑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移民”。19世纪美国第14修正案通过以后,南方各州都相继通过了以“隔离但平等”为核心思想的法律,统称为Jim Crow Laws,具体的例子,比如公车上、餐馆里有黑人区白人区,并不是说你低人一等,只是双方分开而已。但这其中种族歧视的味道很浓,因为黑人不能自己选择坐在公车的前排,而餐馆的黑人区里也不可能有白人服务员。其实在那段岁月里,虽然奴隶制早已成为历史,黑人的尊严依然是遭到践踏的。

  后来黑人、穷人们都抓住时机北上迁徙,以为生活会更好了。但其实不是。任何一个持自由派政见的人肯定会以“罗斯福新政”为骄傲和榜样。那是一个,按照现在共和党的态度来讲,社会主义泛滥的时代,因为政府过分介入控制了市场。但是"罗斯福新政"的果实之一,就是F.H.A.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 一个专门为了激励人们在大萧条下买房的项目,在当时对黑人却关了门。

  当时政府把北上的黑人们都安置在特定的区域里,这些地方经济也是有些不济,租房比较普遍。但不久,政府却把这些区域规划为危险区,在这些区域的房子并不能得到F.H.A.的房贷,黑人拿不到贷款,不能像白人一样成为业主。50年代时,在这块地方的黑人们虽穷,租房,但却都有工作,大部分都是工业蓝领的工作,但随着F.H.A.的规划,到了60年代,很多工业都随着白人搬离了这些区域,加上房地产代理的区别待遇,没钱、没机会住在别处的黑人们就被抛弃在了这些居民区——现在不仅穷了,连工作也没了。这就形成了贫民区(Ghetto)。Compton, 就是这样一个内城贫困区。贫困的后果是什么?毒贩、黑帮就容易渗入喽。当一部分公民不能参与到一个社会的经济引擎,又没有帮手,他们自然的选择肯定是自己创造经济产业。而处于萧条、失业中的人,借毒品、酒精消愁也是不难理解的。这样,整个社区就在这种孤立中互相利用和被利用。

  当时就连黑人群体里的成员,都有部分人相信,社区里的毒品文化、成员对于违禁药品的使用,是造成这些贫民窟不断堕落的原因。但是事实却是,美国大部分吸毒的人是白人。80年代里根上台后,大幅增加对于违反毒品禁令的执法力度。但在当时,美国人群里仅有不到2%的人视毒品为社会主要问题,里根的毒品战争纯粹是政治手段,以建立他“对犯罪不手软”的形象。不久后,“Crack”在街市上风行起来,主流媒体对于Crack Cocaine的描述,好像它是一种新型的,恶魔一般的恶劣药品,里根也发表讲话,说“如今,咱们正遭受“新的”瘟疫——crack”。Crack被炒成严重的社会问题——crack可以让你杀死你妈妈。警察对于Crack的整治手段也得到了借口不断加重。这口碑,基本就跟1930年代政府对于大麻的描述是一模一样的,有视频记录为证,当初有广告宣称,大麻能让你杀死你妈妈。如今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们会当他是疯子。每当一种新药被引入经济中,政府可以瞎编,而人民就会相信,产生恐惧,恐惧就导致更强烈的使用刑法、警察来震慑的动力。“最低必须判~年”这种强制判刑机制被(未经科学调研、取证、听证)快速的写进毒品相关的刑法,而判刑最严重的就是crack。但对于crack cocaine的最低刑期,比对于可卡因粉末的最低刑期严厉100倍。粉末是白人广泛使用的。crack是黑人普遍使用的。而crack 和粉末的区别,就是crack是小块儿,粉末是粉末。你拿粉末可卡因,加苏打水,水,烤箱加热,就能做crack了。逐渐的,黑人因为非暴力的药品罪行,就被严厉的像杀人犯、强奸犯一样被判重型。而另一件有趣的事,就是所有抽crack的人里,黑人只占13%,但联邦刑事系统里的90%被告是黑人。

  这种不公的实际效果就是对黑人的长期压迫,因为他们被判为重犯,而华尔街吸粉的人却没事,黑人就算出来了,也因为是重犯找不到工作,在雇主那里,被当做暴力犯一样对待,继续失业,继续沉沦、继续被社会淘汰、继续犯罪,这个黑人社区当然就在萧条里出不来了,这里长大的孩子当然就没有好的环境和积极的影响了。恶性循环。

  我觉得我再多说就没人再读了,所以,The House I Live In,去看吧。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之下,美国警察对黑人社区的打击既频繁,又严厉,而且很多行为都是违宪的。黑人普遍都有走在街上被莫名其妙的拦下、问话、搜身的经历,就连奥巴马都有类似经历。在美国,即使你是像Chris Rock这样的喜剧大牌,今时今日,都会频繁无故被警察拦下。

  本电影中(yes!绕回来了),N.W.A. 发源于80年代末,正是里根的毒品战争如火如荼、警察对黑人社区偏见极端的时刻,在电影中你也看得到,生活在Compton这种贫困区、也是贩毒猖獗的地区,一个高中生走路回家都会被警察双手反扣搜身,站在街边吃东西也会被按在地上,黑人是没有什么尊严的。

  这些对于每个黑人来说,是可恨的常识,对于普通大众,尤其是主流白人来说,却很陌生。别忘了,大众被政府忽悠的,可是怕 crack、怕黑人怕得要死啊。N.W.A.的音乐,就将他们生活的现实赤裸裸的展示给了大众,他们不畏争议、不畏政府的恐吓、将自己的愤怒表现于歌词中,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是一种非暴力反抗(虽然他们自己本人其实还是很燥、很暴)。电影中的人物的经历跟时代背景相交,让我们看到了歌词背后的那股气,伴随着他们经典作品的脉动,每个观众都能体会到(哪怕是第一次体会到),那种嚣张、反叛、狂妄、激进的歌词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在第二幕的高潮,便是那场底特律的演唱会,观众仿佛成为了当时在场的歌迷,电影在此把所有人的情绪挑拨得都很高,非常带劲。

  但转到第3幕(或者说下半场),剧本就转到了类似《社交网络》里的那种内部纠纷、决裂的问题,不过这写得就比Aaron Sorkin差了些力道。之前电影的高能量突然在这里消失了。一开始还能看下去,但拖得有些长,有很多我觉得不是太感兴趣的地方,或者说电影没能让我感起兴趣来的地方。我倒是希望电影能再多覆盖一些关于N.W.A.和Hip-Hop本身对于女性的明显歧视、讨论一下圈子里歌手们个人的性暴力、或者就是纯暴力的行为,以及人物们在这方面的成熟、成长。我觉得这才是更复杂、更加有肉的主题。电影在它想要着重讲的东西上失去了我的兴趣,这就是我认为电影在第三幕减分很多的原因。本来能爱上这部电影,最后却只能给B+。

  不过在结尾,电影还是把能量聚了回来,把句号画好了。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有能量,很感人的,而且很多地方非常幽默。我推荐你看它,即使你不喜欢说唱,嘻哈,不熟悉它们,这都没关系。人物本身够吸引人,况且当它是堂历史课也是很好的。

  2015年快过去了,今天的美国黑人的处境、以及警察过分施暴的现象,竟然跟1992年惊人的相似,NWA虽然把人们叫醒,但是社会的发展却如此缓慢,这就因为美国的国会代表的都是既得利益的人,民意已经很难对政策产生影响,刑法立法上没有随着人们的意识做出足够的改变,使得大部分黑人从出生起就依旧被孤立于恶性循环的贫困和危险之中。

  1988年是唱片Straight Outta Compton推出的年份,而1989年是电影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上映的年份,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对权威应有怎样的态度,因为everything都是bullshit.

  引一句对我影响很深的话(from a Catholic nun) "Most people in your life don't know what the fuck they're talking about." (你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确定他们自己口中振振有词时到底在说什么。) 想想你初高中的老师,总不难想出几个例子来。再加上超人他妈说的:"People hate w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人们憎恨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 这个你可以想想自己。你第一次看到两个男人接吻时是怎么想的?对你很好的哥哥留了长发,想学艺术,你周围的长辈是怎么说他没出息的?成长中,我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应付跟上学有关的责任,踢踢球,看看动画,年长一点就整天撸,从来没想过多读几本课外书。我们很多人的眼光是被绑架得很狭隘的。在咱们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的传统在敌化什么,魔化什么,“恨”什么,我们跟着恨了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咦,为什么啊?爸爸妈妈老师领导,他们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在这件事上,我需要随着他们思考吗?

  美国黑人社区内有自己很多的问题,并不能将所有责任都赖到白人身上,但不能因为他们有问题,就无视美国很多政策、政客确实2B的现实,无视“是时候找毒品战争以外的方法解决问题了”的各种迹象。

  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之间经常互相指责,但你不要因为今天又读了它傻逼的地方,就跟咱们的官媒一样安于高高在上的嘲笑它。大部分提咱们缺点的人,都不是美国政府的人,也都在说自己国政府的不好,地球不围着咱转,咱们没有重要到所有批评咱的人都是在串谋害咱们。别以为美国没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别以为那些马克思主义者都在说咱的好话。社会问题在哪里都是复杂的,需要深入探索的。我们在提问的人并没有所有答案。但别以为找到了某些批评者的伪善或不足,你自己就能心安理得的放弃对复杂的问题继续探索、放弃对自己本来有的原则和理念的坚持了。原则不难坚守就不是原则了,囧叔(Jon Stewart)的话:"If you don't stick to your values when they're being tested, they're not values: they're hobbies." “如果在坚守难的时候不坚守原则,那么那就不是你的原则,而只是一兴趣而已。”

  是中是美,哪家都有保守派和现存机制想要维持现状,这很自然,简直都不能说它们是错的,但另一股质疑、叛逆的力量也一样重要,这也很自然的,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稳步进步。我想要两股力量的平衡,我想要我们的艺术思想一样活跃,创作空间一样宽广,我们一样不会单凭思想和说话就招来麻烦。首要的一步,是认识到:没有人可以胸有成竹的举出一套政治体系,保证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有政府;政府应该是这样的;政府应该是那样的。” 社会有2种极端:1.集体责任吞噬个人自由;2.个人私利消灭社会团结。世界上的问题很复杂,同一种理念并不能解决每次新出现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和解决医保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理念。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钱够多,就有人被买,就有人撒谎,就有人恨不得你什么都不知道然后用恐惧封你的脑子、封你的嘴。

  如果你对背景问题感兴趣,除了纪录片The House I Live In,我推荐你去看电影Boyz N The Hood, American History X, Training Day (To Kill A Mockingbird, A Time To Kill, etc.) ,以及最伟大的美剧之一:The Wire. 你需要看The Wire. 如果你觉得老电视剧太难追了,那么昨天(2015年8月18号)刚在HBO播出的新迷你剧Show Me A Hero,也是The Wire的编剧David Simon写的,这总好追了吧。我以上对于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大部分是David Simon在The House I Live In 里面的原话翻译过来的。有一本Michelle Alexander 写的书: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ness,推荐读。

  你竟然读完了。帅。对了,wear a condom.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八):嘻哈迷的满分,电影迷的三分

  只能说,如果你喜欢Hip-hip,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你的菜,该涉及的都涉及到了,N.W.A的起起落落,点缀式出现的DOGG和2pac,这群人是一切的起源,有了这部电影,和前些年的《8 miles》,西部的脉络就差2pac和BIG那些恩恩怨怨了。

  但是作为一部试图还原真实N.W.A的传记式电影,还是有很多硬伤的

  1,Dr.Dre在组合里从来都是最默默无名的那个,远没到组合粘合剂那种程度,不过他之后的《THE CHRONIC》和《2001》让他变成了组合里最成功的艺人和商人

  2,这群人不是什么草莽英雄,没必要美化他们,他们只是一群小痞子而已,他们不是在有了钱财之后才Party和Weed,他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3,不是因为什么别的人,EASY-E本来也只能做灵魂,做不了大脑,细数黑人说唱团体,也没有一个能善终的,因为他们就不能,没那么多为什么。

  4,警察没那么坏,他们也没那么好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九):冲出康普顿

  《冲出康普顿》讲述了上个世纪康普顿地区,充斥着黑人总受到歧视,被警察不平等的对待。一群有着音乐说唱天赋的伙伴组建了N.W.A乐队,用粗暴淫秽的歌词去抨击对黑人不平等的社会,最有名的是《fuck the police》,以致惹怒了多地警方和联邦政府,发出警告信,反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名声。但是之后却因为经纪人与各成员的合同问题,引发组合解体,甚至相互攻击。大家在之后一段时间里各自经历着不同的艰苦音乐生活,在Eazy-E主唱的努力下,重新使队员回归,可就在这时,被诊断出患有晚期HIV,就这样还未完成重组的唱片遗憾而终!NWA引起了革命性的Hiphop说唱文化,通过犀利歌曲抨击种族歧视。

  《冲出康普顿》观后感(十):Straight Outta Compton

  1、Dr.dre:It's dope,but on beat.很有磁性,但要合拍。

  2、Eazy E:Just good,huh?走人。

  3、Eazy E:NWA.niggar with attitude.

  4、Eazy E:事实上,他们拿这些唱片干什么都行,是他们买的。

  5、Ice Cube:为什么你现在来这套?

  Jerry:因为没有什么是一定的,即便是伟大的天赋也会crash and burn.too much ego,too much exercise,too much expectation.这些都会毁了天赋。

  6、Eazy E:你有你的解决方式,我有我的。

  7、Eazy E:Trust is the motherfuckr.

  8、Dr.dre:心里的平安是无价的。

  9、Ice Cube:如果不难,就太逊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