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岁清明》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岁岁清明》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6 02:0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岁清明》经典观后感10篇

  《岁岁清明》是一部由肖风执导,钱佩怡 / 盛翔 / 张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岁清明》观后感(一):《岁岁清明》:文化被撕裂的痛苦

  文/满囤儿

  经过《清水的故事》、《喊过岭的故事》和《海的故事》三部曲,感觉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韵味的叙事体系,这种体系在新的抗战三部曲中,继续被发扬光大。这种叙事体系的特点就是点明主题和主旨思想的事件往往放得比较靠后,甚至几乎就已经到了结尾。影片前80%的时间都是在为观众还原一个地域的生活,细致入微的生活。直到观众完全了解了这些角色、这一带环境的生活时,才会借一个角色的转变或者一起事件的发生,揭示出这看着平静的生活下面暗藏的激涌。这与同样坚持文艺片路线的顾长卫的新片《最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肖风和程晓玲已经将其运用得更为纯熟。

  一年又一年,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的茶园渐渐走向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通过前几年的岁岁清明,观众已经逐渐地了解到了杭州文化和茶园生活的特点,已经开始爱上这个恬静的“世外桃源”,开始迷恋阿敏动小心思时轻轻翘起的嘴角。直到这种“渗透”目的实现之时,影片才笔锋一转。一颗炸弹的爆炸让观众惊醒,尹家少爷的不再出现埋下伏笔,观众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眼看着你刚刚接受的这个宛如世外仙境一般的文化和生活氛围即将在你眼前一点点地被撕裂。这种心痛是莫可名状的。这就是文艺片之所以好看的所在,具备一种不可逆的情感触痛。

  当然了,影片既然被算作了“抗战”三部曲,自然不会仅仅停留在撕裂文化这里。正如前边所说,肖风和程晓玲习惯性地把全片最核心的主旨放在了影片的最后。只有看到最后,您才会理解什么叫做“杭铁头”,什么才是隐藏在杭州文化之下的杭州精神。

  《岁岁清明》观后感(二):简单,坚定,最重要的是,不媚洋人

  在首映上看的这个片子,还和肖风对话。放映时,他坐在我旁边。我知道他是导演,但没说。看完之后,被片尾曲惊艳,反复听了几天,直到会唱。

  后来不知道忙什么去了,直到最近看了十三钗。越发觉得岁岁清明的可贵。最可贵之处有三:如题:简单,坚定,不媚洋人。

  杭州人该感谢肖风,同样的题材,塑造出杭州人的风骨和婉约,那立着的姿态如此的倔强,那柔软的日常又是如此的温润。这就是中国人应该有和本来就有的姿态。

  南京人还是找张艺谋拼命去吧,现在南京在他的涂抹下,只剩妓女的风骨了。那么多殊死抵抗的国军,鱼死网破的百姓,我为你们三哭。

  《岁岁清明》观后感(三):茶汤间的春秋

  《岁岁清明》的观影体验是奇特的,很久的辰光,都沉静在杭州一片茶林的诗情与人情里。先是看茶林俊秀的绿,而后看种茶、收茶的人怎样闻味辨茶,接着看他们怎样以青花瓷盖碗慢悠悠沏茶给贵客。导演好像一点不急着说故事,只是先将民国间杭州茶农的生活在银幕上显影出来给观众。接近末尾,日本人到来,电影的诗意戛然而止,温柔的情绪便将在这茶林间结束了,剧情于此陡转,好似清泉长流,必有坠崖而成为瀑布的一刻,惊心动魄,久不宁息。

  第二回清明,尹逸白却已成亲,带了一位比他更孱弱的妻子来。阿敏一颗萌动的心即刻冷下来,但知晓逸白这柔弱的太太竟身患重病,至今不能为逸白家生下后代,便要为之献一道茶农间流传的土方:将明前新茶放于自己处女之身的胸口捂一阵,拿出来即刻便下铁锅炒制,炒完便沏了喝下去,病即能好,“还能生下大胖儿子”。

  类似饱含着历史信息的细节,都在简单的场景里发生,影片的编剧采取了茶场这个封闭的环境,阿敏一家人好像千百年守着自己家业、辛勤耕耘的农民,尹逸白与家人则带来外界的新信息、洋信息,两相汇合,即便故事如淡茶,也冲撞出许多叫人沉思的意味。

  影片最后的情节突转极为震撼,一股血腥气将此前的清淡推至远景,直教人惋惜那般风景、那杯清茶的被毁弃。肖风导演的手段,于此露锋芒。看完电影后,观众向他提及影片杭州话配音的韵味,作为地道杭州人的肖风导演说:“这影片不仅语言是杭州式的,画面语言亦是杭州式的,好像杭州人,柔中带刚,刚中有柔。”

  这种杭州式的质地,加上丰富的细节,令《岁岁清明》中的“抗战”不必成为大写而空洞的标语,不必浮夸地铺陈为华丽的冠袍。

  《岁岁清明》好似一杯清茶最后着了魔力,将大写而空洞的标语变作小写而真实的人,叫我们看到家国这朴素的百衲衣上,仍有补不齐的补丁,仍有缝不牢的暗洞。它靠小小的局面,牵扯起一个时代的面貌,那些村人的迷信,亦暗暗指向一个大背景,上面有千百年国人命运、观念压在身上的咒。

  人们能从影片里看到个体的真实情感。譬如电影中做茶叶生意的人,并非惯常宣传中的“资本家”,他们性格温润,话语和气,生意者与茶农之友谊,亦是数代传承。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杭州茶叶生意的良好态势。在影片中,它被日本的战机毁坏。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业态,今日也未恢复,与一切生意一样,空余算计。茶道里那比茶香更浓郁的人情全消失了,《岁岁清明》仿佛提供了一次缅怀的机会。

  肖风导演是张艺谋的同班同学,亦学摄影。看《岁岁清明》最后那一点刚毅与血的情节,仿佛看见第五代导演尚未成名时那一种理想主义与勃勃生机。当他与张艺谋、张军钊等人毕业后同被分配至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彼处组建“青年摄制组”,首部影片便为震动世人的《一个和八个》。张艺谋说:“《一个和八个》就是针对当时那种造作的、娘娘腔式的电影的反抗。它的思想内涵不见得有多深刻,故事叙述也不那么独到,人物塑造也不那么突出,但就以那么拍电影来造反!”

  如今“造作”“娘娘腔”电影大行其道,反击的力量愈发小下去,消失下去。幸好,肖风导演的“现代农村三部曲”中,隐隐还能看到这等气息。

  《岁岁清明》观后感(四):【电影发狂】《岁岁清明》,被打断的唯美(影评)

  《岁岁清明》是部有着较强文学语言的电影,影片以茶和清明为线索,用女孩阿敏的视角审度了一段令人无限感伤的微观历史,给观众呈现了一幅集山水与人文与一体的凄美长卷。片中杭州文化带着茶香,沁人心脾。

  茶道

  茶是杭州的气味,杭州的名片,《岁岁清明》以茶为线索,让故事与茶寸步不离,将影片与文化结合得非常巧妙。杭州有着渊源的茶文化,从唐至清一千二百年间,无数文人骚客尽情泼墨,挥洒茶意,撰写了大量与杭州茶品及茶文化有关的文字,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便是其中代表之一。《岁岁清明》里还出现了女孩阿敏为尹家少奶奶胸口捂茶的桥段,将古老文化巧妙融入故事。影片以赵家的茶山为布景,尹家年年清明去茶山买茶为线索,让故事围着茶和清明展开,令影片极富地方文化代表性,文化根基十分突出。

  节气

  影片故事均发生在每年清明,同样暗含文化底蕴。尽管清明作为中国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节气,其本身却更多成为公众祭扫的节日。《岁岁清明》故事时间点紧紧围绕清明节,非常巧妙地暗含了一层悲壮的基调,为影片结局埋下伏笔。

  气节

  片中尹家少爷在片尾表现出的英勇气节突显了“杭铁头”的傲骨。“杭铁头”是杭州地方性格的代表。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爷殿试翰林院诸官,以取“直士”(诚直之士)为名,要求大家坦陈己见。杭州知识分子杭世骏信以为真,写了五千余字直言。乾隆看后勃然大怒,认为杭世骏“怀挟私心,竟敢藐视满人若此,移交吏部查办”。幸得刑部尚书徐本竭力求情,杭世骏这才免得一死,革职回乡。乾隆三十年(1765年),皇帝南巡,驾临钱塘。杭世骏已至垂暮之年,前往接驾。乾隆还记得杭世骏,便问:“汝之性情改过么?”杭世骏答道:“臣老矣,不能改也。”

  片中尹少爷由青涩莽撞到肩负家仇国恨的转变正突出了“杭铁头”的气节。影片结尾跳脱了观众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故事迸出厚积薄发的能量,给人心灵带来撞击与震撼。尹少爷的成长和对传统与气节的继承是中华民族希望的象征,而他的玉石俱焚则是值得整个中华民族学习的傲骨。

  最后

  《岁岁清明》借女孩阿敏的视角将观众带回那段美好时光,让观众爱上杭州的山水与文化后,再被侵华日军无情打断。影片悲壮的结局反射出杭州人的真性情,而片尾唤着爸爸妈妈看山下风景的小男孩则象征了生生不息。(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

  《岁岁清明》观后感(五):《岁岁清明》:恋恋情深 茶香洗尘浊

  文:鱼为

  肖风导演自山顶把镜头推向烟波飘渺的杭州时,编剧程晓玲则把“岁岁清明花争发,年年相思无尽处”的故事铺满了紫云山的茶园。把相思带入茶园的是躺在轿子里向上而行的尹逸白,高傲、肤浅、懒惰、持宠生娇的富家子弟形象,让这位杭州城里的少爷从一出场就不那么讨好观众,但在十五岁阿敏的心里,他则有着别样的魅力,是她朝夕相处的山野之人所无可比拟的,相思早已像这清明时分的茶园,郁郁葱葱,发了无数的春芽。

  镜头并不藏匿这份暗恋的情思,一而再的以特写将阿敏的少女心事写满整个银幕,茶园成了陪衬,丝巾、碑石、山溪里捕鱼的竹筐和冒着蒸汽的木桶也成了她表达情绪的道具。 镜头也并未放过飘忽落地的信笺,只是编剧让阿敏借着羞涩的表情疏忽了信纸上的名字。这里隐然为结局做了预设的安排,然后以时间为节点,让阿敏匆匆忙忙跟着尹逸白下山的脚步,送了些暗示和牵挂。这一年的清明,人和茶的交流仅仅停留在“带逸白去山上看看,教他认认什么是好茶”。所有感情也都还是新鲜的,如新芽沾晨露,美好,轻灵与新纯,一如茶香初绽,又尚未及口。

  一扫再扫的石阶让阿敏的思念越发明显了,但天巧的出现,让信笺和剧情产生了呼应和互动,也让阿敏不得不改变表情,心不甘情不愿的带着剧情向山上走。此时编剧的意图开始明朗起来,戏份在了两个女主角身上叠加,红伞挡不住嫉妒,笑颜也藏不住感伤,茶的涩渐渐浮现。这涩是天巧在茶园内的轻舞,这涩是阿敏套上丝绸睡衣后被委婉托付的惆怅。阿敏将茶捂在胸口以后, 她们在短时间内达成了一致。被安排进戏份里的传奇和隐藏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人和茶的交流陡然丰富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炸弹彻底改变了故事的走向,故事开始呼应着走入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两人关于乡村和抗战的三部曲。携同日本人一起进入茶园的尹逸白似乎更加讨厌起来,这一年的清明,阿敏的心思被战争阻止,恋恋情深搁浅在尹逸白的茶杯之外。这一年的清明是阿敏藏起来的呜咽。

  结局不期而至,奇峰陡转的似乎太快,但却符合剧情的设置,尹逸白让“杭铁头”有了新的注解,最后出现在镜头里的茶园,布满了死亡和血腥的味道,不露痕迹的将另一层新意附加于男女之恋中,“敢作敢为,一笑常在,”也让观众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个牵动剧情的男人。这一年的清明,仿佛是阿敏的一生。之后为数甚少的几组镜头也确实对此作了交代,虽心藏酸涩,却又坦然欣慰。

  影片自始至终始终没将故事格局放大的,但妙在天道人道茶道悄然天成,且就由着这茶香,洗一路的风尘吧。

  《岁岁清明》观后感(六):清雅悠长的中国式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渐渐丧失,那种恬静冲淡,讲究留白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大众文化传播领域,无论是文字、音乐、影像都在渐渐丧失这种讲究停滞的美感,余味悠长的渲染所带来的身心灵的愉悦。尤其是电影,太多、太快、太剧烈的视觉冲击,最终透支了人类的脑细胞,却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思考的东西。这是商业社会对文明,尤其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冲击,也是中国电影当下最缺失的部分。

  思考并不是一个难题,但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文本价值上,从一个正统中华的角度去思考过去、未来,以及现在,才是最大的难题。或许严格来说,对于当下的国人,回归传统文本的角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肖风导演,程晓玲编剧的《岁岁清明》正是基于这个概念,从最原始本初的市民生活角度出发,以最基层而又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国民为代表,白描出的一副杭州茶山风情画。平和冲淡、宁静致远,于寡淡的茶味中,却又出人意料地品出一丝中国人的刚烈血性,并不喧宾夺主,只是淡然地结束,令人观后有如刚品过一壶明前好茶,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从文本角度分析,《岁岁清明》摒弃几乎所有的商业电影技巧方式,无高潮,当然影片最后五分钟的那个爆裂的高潮毋宁说是一种反高潮了;细节充沛,但是却支离破碎,散乱却又别有用心地放置在影片90分钟进程当中,不亲身体察那种情感的嬗变,根本无法理解那些细微的情节勾连;表演看似粗糙,实则回归生活最原始本初的状态,完全不渲染任何的情绪、情感,只以淡如茶味的生活推进,甚至不推进,只是让你恍如看见一副生活的原貌,即使有些许丑陋也无所谓的画卷。

  起初很不能理解,放着漫山遍野,成规模的茶山美景不使用,却偏偏挑一处背阳的小茶丘来做影片外景地。起码在画面感上,少了许多视觉上的冲击力,甚至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但是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景致构图的宏大和精致,并不能准确传递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只有在残缺的山河,不完美的画卷当中,才更能体会到中国人眷恋每一处山水,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美。

  不由自主想起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等禅意十足的小说,故事洗练清雅,在林林总总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文本当中,如诗如画的中国式生存模式却出人意料的铺排开来。《岁岁清明》或许并不兼容于当下凡事求大求壮观的商业电影洪流,但是于叙事、情感方面,却正是最贴合曾经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国画留白特色,清清淡淡,韵味悠长,多年之后仍旧可以悠然思想起,那些宁静的况味,如同一口清茶的滋味,直沁心田。

  《岁岁清明》观后感(七):搜“杭铁头”

  “杭铁头”宗庆后

  《岁岁清明》观后感(八):《岁岁清明》:事情就应该是这样

  其实这个故事讲得很轻盈,甚至有些像戏曲,少女阿敏对尹逸白少爷的暗恋如清泉流淌,她生得不算漂亮清秀,却有一股子天真的蛮劲儿,这便够了,一个没念过几年书的茶农女儿就该是这样的品貌和心地。所以她内里的曲折兜转都是清清爽爽,可爱得很,恰巧贴合南方女孩儿的习性,只可惜生得确有些像北方人了,倘若往十年前的周迅那个款型去寻演员,恐怕还要好一些。所幸让人倍觉惊艳的却是扮演伊逸白妻子天巧的张雯,也不知哪里觅来的怀旧佳人,那旗袍盘发的妆扮,竟有几分阮玲玉的风骨,也不是天姿国色狠巴巴的美,就是柳眉凤目的古典式;于是演起凄楚纯良的贵妇来便入木三分。可见这方面电影人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编剧程晓玲,对杭州山水、风土、人情、世故的准确把握,连演员牙上的茶渍都凭添亲切感,入乡随俗随得可算彻底。

  阿敏看少爷,一波三折。貌似波澜不惊,其实惊心动魄。事情就应该是这样,说不开、说不得,才有韵味。或许,肖风的审美观,既然他那一代人的风流,又有着不一般的求索,我就是要淡淡然的拍摄沉重的民国旧事。那个年代的美好,被撕碎给你看,这才是终极悲剧。本片摄影不去干扰故事和情绪,从整个作品看,通过一个少女的经历,折射出战争对家园对情感的毁灭,这样的故事基调,仿佛回到当年中国导演都很熟悉的《伊万的童年》、《雁南飞》那种苏联味道。虽然,如今中国电影的内在已经自成套路,但说起把战争片拍出某种不一样的观赏趣味,应该离导演和编剧的初衷相差不大。

  今天,一般人很难再顾及,导演肖风和“第五代”的印记。这个原本并不标准的习惯性称呼,在中国电影十余年的工业化大潮中已经风流云散,他们有的人升华,有的人改弦更张,有的人不知所终,坚守的,实在寥寥。如今要再说真正意义上第五代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人们也只记得后来大名鼎鼎的张艺谋,其实,肖风也是摄影师。之后还为田壮壮的《摇滚青年》,谢飞的《本命年》等众多80年代重要影片担任摄影。所以,当今天看到《岁岁清明》的时候,依然能够找到,肖风当年惯于写实的画面感觉。好比对阿敏与尹逸白的许多戏都是不规则构图,而即使很多单独的近景和特写,则善于捕捉细微的情绪变化。

  1980年代的第五代作品,很多经常拿中国乡村民俗做文章,在国际上算一道风景线。但是除了冯小宁在90年代尝试过稍微把地方民俗结合到战争片之外,并没有更多的风格之作!但是,冯小宁当时处于90年代的中国电影转轨的大环境,还包括吴子牛。他是另外一个第五代中坚力量,为中国电影艺术,尤其是战争片电影艺术牺牲很大的人物,以至于到今天近二十年里再没有涉足战争片。当然,今天看到《岁岁清明》最后十多分钟高潮戏的时候,不禁会再度回想起吴子牛导演。也就在恍惚之间,能找到一种共通点,当年第五代,很大程度都在画面和韵味上,依靠的是一种既有情怀又带着理性的味道在打动观众。接下来,随着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冯小刚的《温故1942》和肖风的《兰亭》,他们这代人再次求证大历史、民族精神的宏阔之下的微观人生。

  《岁岁清明》观后感(九):再谈《岁岁清明》的深层文化结构

  与其说,这是一部描述抗战英雄的故事,(尽管这个英雄有些另类,不同于主流的抗战影片)不如说这是一部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影片。是的,故事中有战争,但更多的是战争在这里只是一种突转的方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一部悲剧必须得有突转,突转是转变的一种。在复杂的情节中,主人公一直处在顺境或逆境中,但是到了某一场里,情势突然转变。”“发现和突转同时出现为最好的发现。”如果从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来看,《岁岁清明》是一出正宗的古典主义悲剧,日本人的闯入是造成悲剧的突转,而这种突转又与阿敏最终发现尹少爷的牺牲密切相关。当然,它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古典主义色彩才成为文化色彩深厚的悲剧电影,这部电影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中,并将这种文化氛围用诗一样的画面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这不仅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视觉艺术,它体现了体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岁岁清明》观后感(十):《岁岁清明》其实是个爷们片

  前85分钟平淡的想睡,后5分钟剧情急转直下让人高呼重口味——这是一部cult片;一枚炸弹一场吊刑几个地道的日本龙套——这是一部又红又绿的抗日风光片;未成年农家女暗恋富二代,重病妻子为延续香火替夫选妾——这也可以是一部知音伦理片。

  但,在一个男人眼里,《岁岁清明》其实是一部地道的爷们片。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茶农少女,故事讲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3个清明节。第一年偶遇男孩,打开懵懂的少女之心;第二年男孩以成家立业,自己黯然神伤;第三年风云突变,儿女情长终不比国仇家恨⋯⋯虽然镜头一直以近景方式停留在女孩黝黑的包子脸上,但真正的主角却是那个身材消瘦,面色蜡黄,忽然就来,忽然就走的男孩。他每次出现都代表着男性最具个性的一面,他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好奇的探寻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男孩到男人

  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他的脸上放佛就刻着“纨绔子弟”四个大字。然而这个上山要人抬,走路都会摇晃的有钱少爷,为了面子和爷爷打赌,一个人在漫山茶林中追兔子。男人孩子的一面永远会吸引人,所以电影中少女乐了,电影外女观众们也笑了⋯⋯

  他第二次出场,没有坐轿子,轿子上坐的是他的妻子。短短一年,男孩已经为人夫,虽然依旧消瘦,但眼神成熟稳重,对爱妻体贴入微。短短一年,男孩也承担起了家业,一举手一投足都颇有商人风范。老话总是在讲,一个男人只有成家才能立业。所以老人家早就知道,只有为了一个女人,男孩才会成长为男人。

  从懦夫到英雄

  他的第三次出场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中分头、大皮靴,流利的日语,谄媚的笑容⋯⋯剧情发展的这个地方,他此前积累的良好形象已被打的灰飞烟灭。叛徒、汉奸、富二代果然靠不住,人们轻易的推翻了曾经的评价⋯⋯这种愤慨之情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一刻,因为过了那一刻,你才真正的明白,这个男人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男人总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刻。解释苍白,辩驳无力,他所能做的只有默默承担,独自等待。正如电影中的他,背负着灭门的家仇国恨,忍辱负重在众人面前掩饰伤口,同时还要以被人唾弃的身份苟活。即使是在最后手刃仇人而被绞死,他也终究无法为自己正名。

  从男孩到男人,在从懦夫到英雄,一个男人要走的路都在这呢,不是一条坦途,而是那茶山的小路。而《岁岁清明》也如真男人一样,走着自己的路,并默默等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