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历大师》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亲历大师》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31: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历大师》观后感精选10篇

  《亲历大师》是一部由Rebecca Front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历大师》观后感(一):去爱吧 去恨吧 反正都是会后悔的

  我只喜欢前面2级

  第一季 弗洛伊德认为 压抑不好 要释放 荣格也这么认为 但是 提出 每个人都是在成为他自己 (方法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黑暗面) 米尔格兰姆 电击实验不错 让我想到 不能在池塘 不然 太容易被污染 而污染了的鱼塘 是没有一条活鱼的 莱茵 认为 精神病这个词可能被严重滥用了 纳金斯认为 教育就是需要奖励 莫利斯认为 人类与动物区别不大 道金斯写出了 自私的基因 是说 自私的是基因 不是人类

  第二季 罗素 家里有钱 哥哥讲解数学 后来希望冲出象牙塔 凯恩斯学的好 最终冲出了 贝弗里奇 提出了配合凯恩斯政府保姆的 社会保障 赛亚 柏林 认为这样不好 总体来讲 没意思 总之 怎么做 都会不好 最后的一季文化也没有说明什么

  其实这个主题不是很明确 虽然取材比较丰富 可惜 狗尾续貂 后面都是不认识的人 BBC 、、、

  《亲历大师》观后感(二):非影评,纯粹素材备忘

  1、人性之争 以人性奥秘为主线,弗洛伊德、荣格、米尔格拉姆、莱恩、玛格丽特•米德、斯波克、斯金纳、戴斯蒙德•莫里斯、珍•古道尔、道金斯依次登场,抽着烟斗吐槽弗洛伊德的荣格、红袍加身万众拥戴学术师太芳华绝代的米德、丛林中秀美矫健与猿共舞的短装古道尔、在牛津街道上骑车穿行如追风少年的道金斯都让人神往心驰!人性之因在个体与社会、儿童与成人、文明与潜意识、人与动物之间摇摆。弗洛伊德的诊榻与谈话、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及被试反应、力促精神病治疗人道化后来自己也深陷精神危机和家庭危机的莱恩的演讲及其子的评论等声像资料尤其珍贵。

  2、宏伟实验 以如何打造、治理一个好社会为主线,以一战、二战、福利国家、六零动荡、七零回归、八零新自由主义和苏东剧变历史终结为背景,看罗素、凯恩斯、贝弗里奇、伯林、马尔库塞、米利班德(一家为何都那么帅!)、格瑞尔(女权主义)、哈耶克、弗里德曼、加尔布莱思、基思、撒切尔夫人、福山如何诠释公民个体与政府权能之间的平衡关系。

  3、文化战争 BBC功勋元老Reith、傲慢无比的利维斯、苏格兰牧羊大叔雷蒙•威廉斯寻觅剑桥内外的不同“家园”、霍加特以及非常好玩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解禁销售采访读者场面、女神桑塔格巡行纽约各种恶搞(采访安迪•沃霍尔?)引起轩然大波、麦克卢汉搞晕记者、企图守住西方文明堡垒的肯尼斯•克拉克及其《文明的轨迹》(1968年夏在巴黎拍摄,可想而知如何脱离社会风潮)、与前者对撼的约翰•伯格演示《观看之道》、CLR.詹姆斯(吉尔罗伊的评论)、萨义德、霍尔……标准英国特色的文化研究谱系。

  《亲历大师》观后感(三):何为“a Great Thinker”?

  在我心中,a great thinker应该是不囿于历史潮流和社会环境的一种存在,他的信仰和他的建著将超越他的领域,作为整个人类史的财富而屹立于世。无疑本片中的众位伟人仍然算作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一类(少数几个不是),被称为historic witnesses较合适,由此说来“亲历大师”这个翻译确是贴切。

  但是从这部片子里汲取时代思考的我们,仍然有机会成为great thinkers。

  我们能看到十九世纪中期直到二十世纪末的西欧和现今的中国简直太像了,人类的个体意识与健康(E01),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E02),文化分裂与自愈(E03),仅仅把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归为民族因素或是政治形态,这种眼界太过狭小。然而这种现状并不是一种延续,盖因我们是从另一条路走过来的民族,骨子里拥有的是另一种文化情怀,所以我辈必将不学七八十年代的学者,臣服西论,也不像五六十年代,肃异反西——而应向更早的真正被称为思想者的那一批大师学习本位与兼济更好并存的格局。

  最近出现的新天下主义还有之前的新儒学主义,都有这个苗头。可我觉得前者大而全,后者小而专。我国只是华夏文明之源而非全部华夏文明,更不是世界的中心,一个包容亚洲大部的范围才是合适的,我把它称为兼济主义,兼为本源,是汇合与统一之意,济为目的,是经世致用为天下而作。这个主义不在于统领全球,而是要在世界舞台上制衡西方的自由自利主义。我的方法论生存论推知出,人类种群必将在分与合的反复互动下繁衍上升,所以这两种思想缺一不可。从现在的形势来看,下一波人类飞速发展大潮会从东方兴起,也就是代表“和合”的兼济主义站在世界舞台的时候!

  百年前中国的great thinkers,到那时皆可瞑目了吧。

  《亲历大师》观后感(四):笔记摘抄

  ep1:人性之争

  佛洛依德(1856—1939)

  观点:人性非理性的一面。人类并非自己主导,他时刻被本能力量的驱遣——潜意识。他强调每个人都存在强大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在童年形成,因此他格外重视童年、和梦境。

  荣格:

  荣格本来和佛洛依德关系要好,后来分道扬镳。荣格说佛洛依德一旦决定的事情就不愿改变。而荣格对很多事保持怀疑态度。

  荣格认为:人因为教育、困难等原因长不成应该有的样子,因此他的研究就是如何治疗这种情况,帮助人自性化。荣格认为,人要勇气面对自己的阴暗面,“we know nothing to man,far too little”,真正危险的就是人类本身。

  米尔格兰姆:

  事件:有人带着村民去教堂,并烧死村民。纳粹

  研究课题:人类到底可以多残忍?人性中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以让人如此无法无天?

  实验:分成老师、学生两组。如果学生答错题,老师被要求用电击的方式惩罚学生。电击(electric shock)从15~450伏(450伏是存在危险的,ps电击实际是假的)

  人们预测:一旦我觉得对方受不了,我就停下;我不会使用超过180伏的

  实际行为:65%的人最后都使用了450伏电击

  结论:当人们可以不为自己行为负责时,他们就把自己看成执行另一个人意愿的代理人。所以归因“evil systems”

  格拉斯哥精神分析学家rd莱因:

  观点:这个社会是病态的,把不符合社会预期的人都称为“神经病”,这是一种non-injurious torture

  “schizophrenia is a label,it is a stigmatizing label”

  后来莱因因为酗酒和绯闻,饱受争议。但有人认为因为他抛家弃子、绯闻就否定他的著作有失公允。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米德:margaret mead

  研究:人类不安定阶段——青春期。是不是每个人的青春期都行为恶劣?

  方法:研究萨摩亚(samoa)的青年

  结论:大部分难题在于性和婚姻,对生命的无知。萨摩亚青年因为性开放,所以青春期与美国不同

  反驳:萨摩亚当时被采访的人说,自己对米德说了不负责的话

  更正:德里克 费里曼(derek freeman):不同文化对待青春期的方式不同

  ork:

  观点:鼓励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运用直觉和本能

  斯金纳 skinner:

  行为主义学派激进人物(the most radical practitioner of behaviourism)

  观点:每个人都是一块白板(a blank slate),被社会填满(and is moulded purely by their environment)

  实验:训练少年犯,并给予奖励。发现少年犯都比原来有长进。

  反驳:不是所有人都能被训练。人生来不是一块白板,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带着影响后天行为的先天特质。

  珍 古道尔:

  发现黑猩猩也会制造工具,推翻了此前人们对人类的定义。

  后来古道尔发现黑猩猩有暴力倾向,但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不能公布于众,因为会有人抓住这点不放,用来解释种族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

  理查德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

  以上是一个世纪对人性的探讨,结尾:

  we are undoubtedly products of our biology,and the potential for human falling will always be there.we are slaves to our nature.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hunan brian and the ways in which we live together have given us. the power to recognize and master our worst impulses.this ,after all ,is what being human is all about.

  《亲历大师》观后感(五):02 笔记

  from cradle-to-grave system of security

  a nanny state

  all the forces of property and privilege

  assuming that what they are is not necessarily what they can be

  a very good spectrum of views

  have no fear of expressing her provocative views

  reach the climax on the television

  the ideological battles of the modern age were now over

  the financial world is no more predictable than it's ever been

  《亲历大师》观后感(六):Great Thinkers笔记

  《亲历大师》

  【人性之争】

  1:西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性)《文明及其不满》<先天>

  2: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个人)<先天>

  3: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社会结构/电击试验)

  4:R·D·莱因 R·D·Laing (道格拉斯激进派/精神病—家庭环境/人生经历)

  5: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社会弊病可以被根除 人类行为可以得到改善/社会价值观/性解放)<文化>

  6:德里克·弗里曼Derek Freeman(反驳米德)

  7:本杰明·斯波克Benjamin Spock(育儿大师)

  8:B·F·斯金纳B·F·Skinner(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生来白板/奖惩体系/语言—强化疗法系统习得) <环境>

  9: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很多人类行为源自动物祖先)《裸猿》<动物祖先>

  10:珍·古道尔Jane Goodall(黑猩猩行为—会制作使用工具—人类定义攻破/暴力本性)<动物祖先>

  11: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动物学家/有机体是传递基因的机器)《自私的基因》<基因>

  【宏伟实验】

  1: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数学/哲学/政治)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经济学家/快乐的基佬/保障就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画家、雕刻家“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 无限掌中置 刹那成永恒”)

  3: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经济学家/冷水浴/社会保障制度)

  4: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俄裔哲学家/自由主义者)

  5: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德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者)

  《单向度的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6:塔里克·阿里Tariq Ali(马克思主义者)

  《黑矮星报》—1968-1973 西方学生运动

  7:拉尔夫·米利班Ralph Miliband(比利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抨击陈腐守旧国家制度/反越战)

  8:塞尔玛·詹姆士Selma James(美国女权主义者)

  9:吉曼·基尔Germaine Greer(澳大利亚学者/激进女权主义者/女权运动怀疑者/“我不认为女权主义是要废除女性特征”)

  《女宦官》

  10: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d(奥地利裔经济学家)

  《通往奴役之路》—反政府论著

  11: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家/货币主义—为降低通胀,政府应削减支出,少印钞票)

  12:基斯·约瑟夫Keith Joseph(保守派知识分子/个人责任大于国家干预/撒切尔首席幕僚)

  13: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纽约学者/大创意/自由民主制/“共产主义瓦解的根本原因—没有认识到个体的身份尊严)

  《历史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文化战争】

  1:约翰·瑞斯John Reith(苏格兰工程师/BBC创始人/宗教的责任/BBC标准英式发音)

  2:F·R·利维斯F R Leavis(剑桥文学评论家/高雅文化文学捍卫者/精英主义)

  《伟大的传统》

  3:C·P·斯诺C P Snow(物理学家、小说家/科学、文学对文化生活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两种文化》

  4: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工薪阶级出身的剑桥教师/“文化包含所有的事物”/边界)

  《文化与社会》、《边界国家》电视节目

  5: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文化研究—学术之外的文化—拓宽文化定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主要证人/“把自己视为到的拥护者的人和人民群众之间出现了分歧”)

  《识字的用途》

  6:胡·惠尔登Huw Wheldon(讨论流行文化)

  7: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时尚的青年学者/毁掉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障碍之间的先驱者)

  8: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9: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艺术史学家/确立了艺术地位/老古董)

  《文明的轨迹》

  10:约翰·伯格John Berger(马克思主义学者/艺术被拉下神坛)

  《观看之道》

  11:C L R 詹姆斯C L R James(后殖民时代思想家-黑人学者/运动与文化—殖民背景独立国家自我文化塑造)

  《超越边界》

  12: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英国文学讲师、巴基斯坦阿拉伯家庭/西方文化侵略/文化和政治密不可分)

  《Orientalism》—揭示文化黑暗面

  13: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牙买加、英国文化理论学家/多元化论和英国移民论断/文化是不断变化的)

  《亲历大师》观后感(七):何谓大师?

  大师是改变了世界的那群人。

  凯恩斯认为英国在经济萧条时削减开支的方法是错误的,应当扩大政府支出以此推动民众就业,结果1945年二战结束后,英国当即推行凯恩斯主义;当社会公民认为政府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以赛亚·柏林却批评英国政府像一个保姆一样,对民众管束太多,事无巨细地包办,然而官员越是想办好事,越将事情办砸,结果引发了1960年代学生的社会游行运动……纪录片中每一个大师的出现总让人惊叹他所留下的遗产,不是促使一个国家改变了政策,就是引起了深远的社会变革,又或是激烈的思想讨论,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你都无法忽视其份量。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大师,最重要的是他思想的伟大,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意义,如同平静无奇的宇宙中一颗超新星的瞬间爆发。伟大在于其“颠覆性”,那么异于常识,却又接近真理。他们不可能永远正确,无法免于后人对其思想局限性的批判,比方第1集提到的社会学家斯金森用奖励——习得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人类习得技能的机理,但是当把这个模式套用在语言习得之上,却收获了巨大的失败,还是在BBC的直播节目之中。无论如何,大师永远是超出于他那个时代的那批人,是时代的领路者,带领人类爬上新的一节梯子,就像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一样,当多数人认为影子就是真相的时候,他们还寻找了除去影子之外的其他事物。不过,总有人会在背后拉扯,警告我们这样上一节梯子是危险的,很有可能上面已经没有梯子,会摔下去,他们以论辩者或怀疑者的身份出现,试图打压前者这些类似疯人一样的想法——当第一集的儿科医生在越战上发表政治言论,质问这个国家是怎么了的时候,有人喊他回到他的专业领域中去;当罗素不再局限于他的哲学领域,探入到社会活动领域去呼唤和平时,人们同样认为他越俎代庖了。然而,这些扮演“打压”大师角色的人们却应当受到欢迎,没有他们作为灰暗的背景,大师的色彩也就不会如此鲜亮,没有他们的质疑反对,大师的灼见就不会显得那么可贵与稀有。

  仔细观察每个大师的思想,你会发现他们的思想都是明晰、深刻并且一以贯之的,

  如果认为大师仅仅是处于大学象牙塔中的教书匠,那就完全错了。真正活跃于世的大师,绝对不会将他的思想仅用作课堂教授和学术交流,他们并不俱于将他们激进、甚至于疯狂的想法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的考评,他们有着那股自信——既然已经寻到了真理,有何惧于受到他人的质疑与抵制?随着电视、收音机这些大众媒体的传播,善假于物的大师们也没放过这个扩散他们思想的机会,BBC纪录片中,好几次提到了大师通过horizon、tonight或是BBC采访这些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思想以启民智。凯恩斯后的一个经济学家,在电视谈话的节目中,提倡国家应该提供民众最低生存条件的保障,不久之后英国就推行了社会保障系统,引入了有关社会保险、失业金和养老金的一系列政策。

  只将有创见、天才的想法保留在图纸中、会议室中、日记中,仅仅满足于思维乐趣,却不将这些想法分享于大众,敢于为自己的思想负责的人,不会是大师。大师一定是关心人类命运,并且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悲悯的那类人,他们不忍心人类滑入由无知带来的苦难之中,所以他们要不顾一切地说出真话,而且让真理传播得更广,即使可能会被社会视作异类,被当局者视为眼中钉。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即是如此,支持者会将哈耶克关于自由主义理念的阐述视为圣经,而反对者会将弗里德曼关于政府干预失灵、应当放宽监管的言论视为魔鬼,但他们为自己的良心负责,同时也为人类可能误入歧途而担忧。

  成为大师,学识和为人缺一不可,我们国人多以为中国是缺少了发现伟大真理和提出伟大思想的人,由是而欠缺大师,但我以为,更多地因素是因为缺少敢于说出真话的勇气和愿意为人类命运负责的情怀。

  《亲历大师》观后感(八):BBC眼中的思想家

  第一集 人性之争

  1.米尔格莱姆电击实验:为一个邪恶的体制工作不需要一群邪恶的人,只要告诉他们不必为此负责即可。

  2.如果将斯金纳在少管所里实行的“分数”,换成一般社会意义上的“金钱”,你就会发现很有趣的事情,似乎在塑造行为方面两者等同。

  3.斯金纳关于语言的看法:

  即他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一套操作强化对婴儿的训练。我一直奇怪为何乔吉姆斯的语言学观点为何动摇了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原来答案在这里。

  4.《裸猿》的作者莫利斯的出场让我觉得,这毕竟是BBC的节目,是要给英国人点出场空间,包括前面提到的莱因医生。我觉得不大有资格和弗洛伊德、斯金纳并列的。

  《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的出场,其实让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更像是“镜头下的学者与其理论”,主题可能贯穿与环境决定论与先天决定论的争执,但它并没有提供一个足够好的图景去描述两者的综合。

  第二集:宏大实验

  1.一部分女权运动的想法在于,她们认为社会将女性置于从属的地位,或者表达为太过软弱的性格特征。这让我想起《解读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主义的描述,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人看作社会文化建构的,从而形成了一种被迫害的形象。女权主义的表现,让我怀疑这种“被迫害”的情绪同样来自于,他们认为社会建构了女性的形象。但我并不觉得社会建构就是一种迫害,从进化的角度考虑,男性女性形象自古的刻板印象本身,反映了两者对社会分工的“适应器”。

  2.看了政治经济这部分,让我重新有了去再翻经济学教材的兴趣.....当年老师教的已经都还给他了....不过感觉这第二集估计也是水货,外行看着还行.....

  更像是对英国本身的回顾,而不是世界性思想的回顾。

  第三集:文化战争

  没什么要谈的,倒是对苏珊桑塔格多了些兴趣

  《亲历大师》观后感(九):去英国留学前的必备应该是看这个纪录片

  三集按照需求等级排列,第一集从生存要求探索人本身讲起;第二集进入群体社会范畴,探讨更好地解决社会性问题;第三集处理好经济基础后进入上层建筑展开文化之旅。每一集都有新意,都不是你打开之前所能想的内容,惊喜连连。选取人物和叙述内容还是以英国为主。现在想来,如果我去英国前就看过这三集,我会更早得打开自己、寻找更多的机会探索大英。特别是第二集,简直就是我当时的专业嘛,涉及到的诸多概念和流派welfare state, housing policy, social inclusion。随便哪个人物拿出来都是当时的考试题目和summative essay.

  The first episode on how a man becomes a man in the modern terms comprises of four flows of ideas. They can be explicitly expressed in the concluding quotes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episode in concisely exquisite ways: "This is a century of enquiry into human behaviour, fought out on the airwaves, has brought us. We are undoubtedly products of our biology, and the potential for human failing will always be there. But that doesn't mean we are slaves to our nature. The sophistication of our human brain, and the ways we are living together, have given us the power to recognize and master our worst impulses. This, after all, is what human being is all about."

  The four flows:

  1. psychological: we are subject to our innate impulses (Sigmund Freud)

  2. biological (1): we are made up of 'selfish' genes. The genes dicide how human being behaves and evolves.

  3. bilogical (2)/ rational: the genes are on the other hand, have evloved into super sophistication and exquisiteness; which can function on the human choices.

  4. social: we are trained and moulded by the social strcture.

  第二集的小标题妙极了!大概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思想潮流的改变和撞击都可以被称作是The Grand Experiment,各种“家”们提出自己的理论、实践他们的思想、改变世界的走向,的确没有一个experiment比这个更Grand了。看完这集我才深切地意识到我在LSE学的socia policy的历史起源和现实发展,以前都在reading里读的半生不熟的东西仅仅通过这50分钟就全部活起来了。这一集按照时间顺序重点讲了以下great thinkers的观点:

  1. Betrand Russel 罗素的观点比较偏精英,越晚年竟然越激进,想要重塑社会。

  2. 重点的来了。John Maynard Keynes and Williaim Beveridge。真是激动又惭愧,原来凯恩斯的经济学观点是要跟我LSE的创始人之一联系在一起才对。一战后英国的recovery依靠凯恩斯的insurance of employment和Beveridge的social insurance双管齐下,合称为Keynesism welfare state。同时,Beveridge对于welfare state这个概念是很不赞同的,他认为国家在health, education, pension, housing 等方面的insurance是bare minimum, 人们都必有想法要追寻更好的生活。(他一定是没看过第一集的电击实验)

  3. 重点的又来了。Frieddich Hayek-Milton Friedman-Keith Joseph.这一脉相承的liberalism。当然各有重点,但片中提到的几个核心论点“The only spur is gain. Altrusim doesn't come in." "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 state intervention" "monetarian-less issue of money, less job opportunity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看这部分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上Sonia的EDUCATIONAL POLICY的课时,有一个德国小美女,每次一上课讨论都会引用Friedman的论点,我当时听不太懂,就只呆呆着看着想说那是谁啊他的观点是什么啊她怎么什么都知道啊,真的是听呆了。到那门课结束我都没弄明白Friedman是谁,他的论点是如何。唉,不懂就大胆问啊!

  4. Francis Fukuyama. 非常大胆又讨巧得提出“The end of history":liberal democracy democratic capitalism彻底赢了,communicsm无处可安放的世界,世界唯我独优,end。

  第二集是三集中最精华、内容最丰富的一集。看完以后深深觉得当时的reading都白读了,因为缺少常识的阅读最要命,不懂还要装懂参与讨论写paper真是要不得。很多东西知道得太晚了,工作前读研真是弱势必显。

  第三集作为收尾有点hold不住的感觉,没有前两集强大,不够mind-catching. 几个重点流派:

  1. BBC创始人John Reith,宣扬宗教式的上层文化。

  2. Raymond Williaims 文化之间需要穿越。Borders are meant to be crossed.

  3. Marshall Miluhan? 英语圈很流行的那句”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出自这里。

  4. use culture as a means of political control (cricket)

  5. Culture is a constantly changing force.

  《亲历大师》观后感(十):所涉及人物思想概要记录

  1. 人性之争 (BBC节目《地平线》)

  弗洛伊德、荣格:潜意识,自性化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在知道自己不用为后果负责的情况下,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很容易地参与到残害他人的邪恶行径中去。)

  R.D Liang:《Sanity,madness and the family》, 反对精神分裂症的标签化(对分裂症患者的经验和行为进行界定是一种社会事件,而不是医学事件。他指出:“我们所谓的‘正常’、‘适应’状态,大多是对欢乐的放弃,是对我们真正潜能的背叛;许多人最终只得到一个适应虚假现实的虚假自我;所谓成功,仅此而已。”)

  玛格丽特•米德VS德瑞克弗里曼:萨摩亚原始部落人类学调查报告之争。(人类青春期行为表现受所在文化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而大相径庭。)

  本杰明•斯波克:《斯波克育儿宝典》美国育儿大师,玛格丽特•米德的家庭育儿医生。(相信自己的父母本能,给孩子提供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运用理解和灵活的方式,而不是肉体惩罚。)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鸽子实验室,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

  戴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anwatcher,从动物学的角度观察人类行为。

  珍•古道尔:《我与黑猩猩》非洲原始森林生活探险,黑猩猩的野外观察,挑战以及拓宽了人类的自我认知。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生命的存续来源于基因的无情自私性,而最有利于基因生存进化策略是协作而非斗争。

  人类的大脑管理我们的身体的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以至于它开始故意要误导我们。试图把人类的行为简单解释成仅仅为了传递基因。

  控制人类行为的是一个由基因演化来的大脑和人类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极度复杂的综合体,瑞国你想真正理解人类心理和人类行为,仅仅从文化方面或从基因演化的方面出发都是不行的,因为两者都有涉及,都非常重要。

  这就是以无线电波为媒介,一个世纪以来对人类行为的探索所告诉我们的,毋庸置疑,我们是自身生物性的产物,无论何时都无法摆脱身为人类的种种缺点,但这并无意味着我们就是自己本性的奴隶,我们精密的大脑和我们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赋予我们认识和控制人类最糟糕的的冲动的能力,而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此。

  3. 文化战争:

  曾几何时,文化的定义是如此简单明了,芭蕾、剧院、上等画作,优雅观众在闲暇时欣赏的最高的艺术成就。随着广播电视的出现,这种文雅的世界分崩离析......

  1922年BBC的创立,将文化从贵族的手中解脱出来,使普通民众也可以欣赏艺术品、文学品和音乐。把美好带给千家万户。

  约翰•瑞斯:出生宗教家庭,苏格兰长老会抚养下长大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及责任感的工程师,把BBC当做自己的讲道台,传播优质文化、提高民族素质。BBC标准英式发音的风格被人们攻击为上流势力的一部分,答:It’s royal to do good and receive abuse.

  F. R. Leavis:《The Great Tradition》出生小镇的剑桥英语系教授,对精英阶级价值观的褒赞VS对文化衰落的固执批判。

  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把文化从精英阶级手中抢回来,文化应从所有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升华。Boaders are meant to be broken.

  理查·霍加特:《识字的用途》,文化研究,自由宽容的60年代。赞美工人阶级的酒吧、赛马、音乐歌唱厅等生活文化。

  苏珊·桑塔格:一半睿智一半狂野的艺术评论家,接触先锋艺术,摇滚乐、新浪潮电影、新小说写作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新兴欧洲文化圈,游走于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当时的英国评论家也热衷于高雅文化vs低俗文化的讨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原创媒介理论家,媒介环境学。“电视是冷的,而广播是热的。”?

  肯尼斯•克拉克:自称为老古董的艺术史学家,BBC高雅记录片《文明的轨迹》。

  约翰•伯格:马克思主义者,《 Ways of Seeing》,将艺术看成战场,将艺术拉下神坛,高&低边界的瓦解。

  C.L.R James:后殖民时代新思想派,黑人思想家对文化歧视的反击:历史上黑人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

  Edward Said: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文学与文化批评家,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偏见和主观臆想,《东方主义》成为后殖民论述经典。

  斯图加特·霍尔:《文化身份问题研究》。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赞颂,文化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力量。

  世纪之初,思想家们为了单一的文化思想而战,世界末的时候,文化跟英国社会一样变得多姿多彩。

  在文化中的价值,每件事都非常有趣,高雅文化,低俗文化,从广告到波普艺术,到伟大的艺术,现在都混作一团。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过渡阶段,也许我们不会迈入某种更加稳定的时期,我们处于一种不断革命的阶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