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气球》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白气球》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11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气球》经典观后感集

  《白气球》是一部由贾法·帕纳西执导,Aida Mohammadkhani / Mohsen Kafili / Fereshteh Sad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气球》观后感(一):我错了

  没有那么多我以为,却很多原来是这样。不得不承认内心世俗,心里有什么眼睛看到的就是什么。

  简单的一件生活琐事,就能让我联想出一个曲折的故事。只是失而复得。看到卖蛇白发老人的退钱给小女孩,到鱼店之后钱丢掉,认为钱是被卖蛇的人骗走了,我错了。看到陌生阿姨帮忙原路找寻,认为不会成行,我错了。看到鱼店老板真的同意把鱼及鱼缸先给小女孩带走,我知道我又错了,我一直错着,在裁缝店老板闭店帮忙钩钱时,在大兵给小女孩吃的同她聊天时,在哥哥蹲在盲人兜售口香糖的摊位时,在卖气球的阿富汗男孩走时,又买了口香糖回来粘钱时,在店铺老板出现孩子们身边开门时……我真的错了,大错特错。凡是我也认为会发生的,就这么与之相反的过去了,一件糟心的丢钱小事,却牵绊着两个孩子焦虑心情。虽然历经千险,最终心想事成

  不要把任何事情想的过于复杂,其实,人生也许就是这么简单。

  《白气球》观后感(二):伊朗电影的“愿望”、“道德”、“真实

  我有限观看的伊朗电影,总让我想到这样几个词“愿望”“道德”与“真实”。

  “愿望”,连接着人道主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都应该得到上天,他人的尊重和帮助,这就是人道主义。每一个愿望都具有力量,它能使每一个个体内在的全部潜力得到扩张和迸发。哪怕是一个不足为道的人物,他们也能够影响整个事件发展,甚至起到关键作用。聆听万物声音,聆听他们的愿望,你不知道那个愿望是他们的全部。

  “道德”,在这部片子里,不是区分阶级的因素(电影《一次离别》那样)。但道德在这部片子里,却是编剧贯穿全片的线索。每一次的情节转折,都是一次人性道德的选择题。弄蛇人会拿走女孩的钱吗?金鱼店老板拿出钱给女孩认的时候,有想难道是老板哪了女孩的钱?老妇人会不会最后给女孩钱呢?更别说后来聊天士兵是不是好人?哥哥去买口香糖的时候会不会用偷?等等。每一个情节的转变,都是对剧情里人物的一次道德考验,只是有的考验直接,有的只是程度的考验,有的人举手献一份爱心,有的有心却没有行动,有的牺牲了自己帮助别人罢了。

  “真实”,也是伊朗电影,最具有魅力地方。因为真实,所以无解。电影能拍到无解,在我看来就是最有高度的,就好像人的直觉是无法用理性明白一样。首先是故事情节的真实,女孩要个礼物母亲不让买,哥哥因私心又因爱,给她争取了机会,然后掉钱,找钱,拿到钱,这整个情节都很真实,因为我们人人小时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其次更重要的是,故事中每一个人面对选择时候的真实反映。无论你是那个小女孩,还是弄蛇人,抑或是后面出现的每一个人,只要你设身处地,你都可以理解并且做出和剧中人一样的反应,选择和行动。有人说这部电影说道德探讨,尤其拿老妇人没有帮到底,裁缝店老板不帮忙,和士兵那段对话来说事。我觉得,这是因为其自身的经历可能看了太多道德落寞所致。如果真如其所言的话,这部电影也就算不上独佳了。

  如前所述,这部电影的真实就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做出如电影中人物那样的选择和行动,换句话说就是电影和真实人生社会是一样的。我们会因为看见女孩泪眼汪汪而露出善心,行以善举。我们也会因为自己忙自己都来不及了,懒得顾及他人;我们会因为一时兴起,想要真心帮助别人,也会因为懒得解释而放弃正确的事情;我们会因为害怕陌生人,但又怀着对陌生人友好的希望;我们更会因为一时冲动,就“舍身取义”然后“怅然若失”。最后一幕最说明一切,气球男孩快乐地贡献,三人快乐地嚼口香糖,此刻三人都是快活的---气球男孩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两兄妹因为接受帮助而快乐;当他们拿到钱后快速走,是因为害怕气球男孩会对钱有所要求(谁又不会这样揣度呢?)而气球男孩,怅然若失,难道不是因为付出了想要回报吗,虽然可能想要的回报不过是一句谢谢而已。就好像士兵和女孩的对话一样,真情之善与打钱主意之恶,不断交织在脑海。善念与私念,本就是共存在人的身上的真实存在。只有善的道德感召,该评论其他的道德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可以),而不是这个。这就是人生的无解,现实的纠结。

  2015-1-4

  《白气球》观后感(三):孩子天真

  伊朗电影也有很严格的审查制度特别有一条不能暴露女性身体,电影没了女人,也就少掉了大部分观众,伊朗电影人另辟蹊径,拍儿童电影,我看过的就有《小鞋子》、《麻雀之歌》、《天堂颜色》等,都是儿童题材,《白气球》里无论是穿着打扮、语言手势、园子里的水池等等,还有大量的对话、极度的贫穷、情节发展的缓慢,但总有一种东西吸引着你,让你慢慢跟着它的节奏看下去,我觉得那里面是善良、坚忍、还有孩子天真金子般的心灵

  《白气球》故事很简单,过新年前几个小时,小女孩要买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鱼,开始母亲迫于没钱不肯,经不住孩子的讨要,给了500元(金鱼每条100元,因为没有零钱),小女孩拿着钱和鱼缸去买鱼,一路上发生的故事。她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坎坎坷坷的事,最终小女孩子幸运的,达成了她的愿望。却把落寞留给了那个曾经帮助她的卖汽球只剩下一个白汽球的阿富汗男孩。作者仿佛在问他还会有人来帮他吗?

  《白气球》观后感(四):纯真简单而又惆怅——白气球影评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想要一只美丽的金鱼,而因为家境贫寒,鱼又太贵,妈妈没有给她买这条金鱼。最后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终于给了她钱去买金鱼。可是在去买金鱼的路上,钱掉进了下水道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好心动老奶奶、兵哥哥、帮她留鱼的老板,还有不愿意帮她忙的裁缝店老板。最后一个卖白气球的男孩帮她将钱捡了出来,小女孩和哥哥开心的走掉,留下气球男孩在原地独自惆怅。

  在影片结尾,画面定格在卖白气球的男孩身上,让人感觉惆怅不已,又给人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小女孩和哥哥将欢乐带走,把忧愁抛给了气球男孩。这就是大人世界小孩子世界的不同,也许是这些小孩子没有学会大人那些阿谀奉承的客套话,在他们心里只是那些直接的快乐与悲伤。也许是兄妹俩沉浸在失而复的喜悦里。

  整部电影洋溢着纯真而又欢快气息,所有事情围绕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展开,小女孩的一颦一笑都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可爱。看这部电影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电影的故事可以如此简单,可是正是这种简单朴素打动了我们的心。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简单的反映了这个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既有热心的也有冷漠的,这个故事中出现的这些人物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些小缩影。

  伊朗电影以独特的电影视角以及思考方式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有很大位置,从一个很简单的小故事出发来打动观众的心,这份真诚与朴素在我们国内实在是太少见了。现在我国国内电影趋向赚票房而不用心这个方向,一部部跟风之作(如综艺电影、青春片等)在市面上层出不穷,而很少有一部用心之作触及人心

  伊朗电影以朴实用心打动了全世界的影迷,伊朗这些导演的精神需要我们国内导演去学习的,而不是认为“没钱就拍不出好片子”。奶粉钱照样能拍出动人心弦、真诚的好作品

  《白气球》观后感(五):对“最后那个白气球”的解读

  整个大学看了许多许多的电影,自认为已经目睹了这个世界所有类型所有电影的拍摄演绎风格,直到看了<小鞋子><白气球>我才知道,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简单,这样“清新”.

  这部片子是大学毕业后半年看的,那时的我没有工作,没有计划,只是满脑子理想憧憬和对现实的厌倦。后来我开始读书,大多数都是有关于宗教的。佛教、基督教,最后是伊斯兰教,我喜欢这些穆斯林,因为在中国现实的环境下,他们是更让我眼见为实地看到虔诚的力量。

  说回电影,白气球的风格和小鞋子很像,相比前者,这部电影每个所要叙述的故事之间要更分离一些,虽然他们在一条故事线的叙述下才逐渐发生的。每个人物的出现和离开,不会给我们更多的期许,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情节。而如此往照,电影最后的那个故事便是主题结局“白气球和三个孩子”。同时,这也是影片的高潮和给我们最多想象的地方。

  看了一些别人的疑问和解读,我倒不认为这个结局的安排是导演要告诉观众帮助别人和获得感谢之间的必然联系自然也应该不会是因为宗教、文化或者教育导致的。

  而更让我信服的其实是“童心”。

  正因为是儿童,伤心恐惧快乐兴奋...种种心理上的变化来的快消失的也快,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吗

  兄妹俩最后获得了帮助拿回了那失而复得的钱,却并没有过多的和比他们年龄稍大一些的那个小男孩有过更多的接触,也许这正是因为他们俩还小不会客套,是因为他们俩还小很容易就沉浸在失而复得后的喜悦,是因为他们三个孩子通过共同的努力协作便忘记了本来存在的距离,而这与前面那个关于军人是陌生人的故事似乎也有某种的契合,因为本来这个阿富汗小男孩也应该是个陌生人。

  我们抛开去思考剧情中各式各样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映射,单独去简单的想一下那个结尾之后的事情。卖气球的小男孩因为年龄要大点在社会上历练的时间多些,自然而然的就失去了童真,这不怪他。在和兄妹的合作下他又重新找回了那种简单的感觉,但最后得到的却是两兄妹头也不回的离去,这无法避免的让他感觉到意外和伤感,他默然地目送走了一切,雨越下越大,他搞不懂这刚刚发生在他身边,短暂并且快乐的相处,为何最后会还是如此惨淡。他原本希望的是两个新朋友,但最后却依旧一无所有,只有那只卖剩下的可怜的白气球。而当他看着那两兄妹消失在转角的面包店时,留给他的就只有将头转回来后的空虚孤独马路上无一行人,无一过往的车辆,希吉来新年前的雨原来是这样的冷,世界没有因为这件小事儿产生一丁点的变化。而他也依旧是还是这个世界上的陌生人罢了。

  至于那对可爱的兄妹俩,恐怕回家后才会想起他吧。

  《白气球》观后感(六):这对我很重要

  事实上第一看还是上小学不久后 ,只隐约记得片名和一些闪过的片段——捧着鱼缸的小女孩,她的哥哥,被路过的摩托车弄得掉落的钱,卖金鱼的大叔,其他小男孩.......奇怪的是,这样一部我甚至不知道是哪个国家拍的,名字也记不全,甚至遗留于脑海中仅仅是零散片段的电影,却让我一直惦记至今。大概是因为当时观影时一直被电影中小女孩的情绪所牵动着吧,或是当时当做自己跟着她一同去经历了电影里的幕幕画面,以至于十多年过去了对电影中的场景、小女孩的神情、中东街头都仍然无法忘怀。

  有时候觉得自己依然没有脱离童年时期,当他人在感叹再也无法回到童年、初高中时光的时候,我却难以有同样的代入感去表示怀念或是追忆时光流逝,因为在我的感官里许多过去的时光都恍若发生在昨日。就连这部电影,我也感觉只不过是几年前看过一样。掐指算算至少有12年。就算现在快要大学毕业了,也是时而有一种自己过于早熟,又时而感觉自己仍处于“后童年”时代一切都没有离去一样。这就好像自己已失去了分辨时日变迁的意识那般。

  于是完全感受到小女孩将一切看得如此重要的心情。有些事,在我们小时候就是觉得非干不可,否则天就像是要塌下来一般,使我们忐忑。

  ----------------时间匆忙回头再写

  “世界对女生有太多恐吓”

  《白气球》观后感(七):“小中有大”的一部电影

  看够了好莱坞大片就像吃多了大鱼大肉使人上火。而《白气球》的情节如此简单,镜头如此真实,清淡的如同白开水,但却真的解渴解油腻。

  影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极为真实的故事(谁会怀疑这样的故事不真实呢?),我很崇尚这样的故事题材——哪怕是虚构的,也是真实的不会惹来半点怀疑。相反,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拍的“小制作电影”,虽然也是采用纪实手法,但其所述的内容更像是神话。没有什么比表里不一的感受更恶心了。

  很多人都拿钱当挡箭牌,说没钱拍不出好片子,甚至让我也一度这么认为。今天无意中瞄了一眼《白气球》,让我大为吃惊——原来牛人是可以用奶粉钱拍出情节极其简单、内涵又如此深刻的电影。

  导演说这部片子是反映“边缘人群事物的影响力”。体现在情节上上,就是那个不起眼的卖气球的阿富汗少年最终解决了最大的矛盾。没错,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片中的矛盾真的不算什么,我们都会赞同片中那些大人对小女孩所说的话:“等过些日子店主来了再说吧,反正钱是不会没的”。但是对于小女孩来说今天拿回钱就能实现新年里的最好心愿,以及消除回家可能挨批的担忧(大人都知道她妈妈是不会太过责怪她的)。

  “边缘人群对事物的影响力”。我相信如果换成好莱坞导演,很可能演绎成“外星人来袭结果一个乞丐无意中拯救了全人类”。不足为怪,在我们成人的主观意识中“外星人来袭”算的上够大的事儿了。可是伊朗这位导演却另辟蹊径但又殊路同归,在孩子的主观意识中“这500块钱丢了”就等同于“外星人来袭”。每个人都有童年,有一种经验是最具普遍性的——当你追忆童年时,一定会找出某件重如泰山的“大事”现在看来却轻如鸿毛。

  那些大人们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小女孩,遗憾的是他们绝对有能力帮小女孩拿回那500块钱却没能帮到底。这是由于他们对这件事并不重视或还不够那么重视,换句话说这不是“外星人来袭”,所以无法刺激他们的行动力。

  大人无法理解小女孩的痛苦乃是因为他们是大人。物伤其类,小女孩的哥哥还有阿富汗少年能理解小女孩的痛苦。如果说小女孩哥哥的鼎力相助是因为一家人,那么阿富汗少年的援助之手绝对是极富人道主义,要知道他可是牺牲了两个气球,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举手之劳”。

  每个人都有他巨大的存在性,哪怕是再小的人物再边缘的人,也会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产生巨大影响。所为我们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要忽视渺小客观现实背后的那个巨大的主观世界。

  《辛德勒名单》里有句经典:救一条人命就等于救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即是所救之人的主观世界。

  同样,你可以轻易的踩死一只蚂蚁,但却毁掉了一个世界——那只蚂蚁的世界;帮助小女孩重获那500块钱于你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却让小女孩的世界充满新年的欢快。

  影片没有好莱坞式的大结局,一切显得那么朴实。导演展示的这种朴实恰恰越发给予观者一种细细品味的能力,让我有能力关注到最后近似静止的镜头里那个不起眼的白气球。

  《白气球》观后感(八):白气球和阿富汗男孩不会难过的

  在影片结束时 我有些发呆 总感觉若有所失 我觉得 怎么可以这样就起结尾曲 怎么可以在事情解决后还要让人感到失落 起码有一句谢谢 或者有两兄妹闪烁的感激的眼神的镜头 又或者阿富汗小男孩和两兄妹相识一笑的温馨 让我们知道被帮的和帮助的人都得到快乐

  可是 在惆怅一首结尾曲的时间里 我知道了答案

  记得 有一次在车站等车 我在站牌旁看到有个脸红红的小女生 大概6 7岁的光景 我有些吃惊 她的神情和行为都让我清楚她是准备坐车而且是一个人坐车 我有点想帮她可是又不敢 后来 她叫了我一声 :喂 你坐几号车 我看着她红扑扑的脸上泛起的那股倔强和无所畏惧的小大人神情 我瞬间感到我和她是同等的 她的语气想让我觉得她并不想让我把她当成小妹妹 我说 :我坐18号或者1号 你呢

  她有点失落的说:我一定要坐3号 我看到她的眼神在水平方向疏忽黯淡下去 我觉得 她是希望我的帮助可是她并不想让我知道这一点 她好像在提醒我要自觉 我问:你是要去哪里的 她说:火车站 我空白了2秒 然后说:火车站不是在那边吗 要在对面那个站等的哦 她似乎还没反应过来 然后我又指了指车道向她解释公车的来往方向和她的目的地方向如何相向和同向 她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生气地自言自语说 :又搞错了 然后从站亭后面走了 我有点手足无措 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前方的斑马线没有小女孩的身影 我转过站亭后面沿路看 笔直的小路也看不见穿红衣服的小背影 我好舒心的笑了

  因为我忽然明白 为什么开始我想得到一句谢谢 我这个肮脏的成年俗人 用一些她们不懂得的规则来评判她们的行为 她们是那么干净 那么纯洁 她们不知道 她们有自己的大事情要忧虑要担心 我很高兴 我能和小女孩在她这样的年龄里有短短的相遇 即使我知道这缘分只有那短短的一瞬 可不就是一瞬组成永恒吗

  我们不知道什么会给小孩子留下记忆 也许一场灾难 也许一次玩闹 也许一个新年 也许 也许一个白气球 孩子们的笑容其实就已经是谢谢了 是这个世界最真诚最衷心纯粹的感谢了

  《白气球》观后感(九):这只是开始

  伊朗电影一直努力营造的人性善良、宗教教化人心的神话像白气球一样破灭。

  《白气球》比《樱桃的滋味》(1997)、《小鞋子》(1999)、《黑板》(2000)、《我在伊朗长大》(2007)、《一次别离》(2011)拍得还好,代表了伊朗电影的最高水平。

  伊朗电影屡获国际电影大奖,无外乎宗教对于诚信、善良的正面作用,充满神性和坚实细节的烦人小事,深邃的哲学感悟和人性洞察;《白气球》独超众类,璀璨夺目。

  丢钱的女孩遭遇各色人等,找钱的过程一波三折,可爱的女孩清水出芙蓉,一笑一颦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在卖气球的异国少年的帮助下,钱终于找回来了。看来,又是一个饱含泪水和人性善良的儿童故事——

  面对伊朗异常严苛的审查体系,贾法•帕纳西显示出骨子里的反叛和强悍:这一切看上去很美,只是“看上去”而已。

  异国少年非常开心,很快一脸茫然。

  天真、质朴而又残忍、不知感恩的小兄妹,回马枪杀得荡气回肠,观众以为这一次至少有一声谢谢,但再次留下无情的背影,只剩失落、孤独的白气球。

  这一豹尾超越《第三人》《迷雾》,堪比《途中的检查》、《杀人回忆》。真是天才导演。孩子象征民众,民众并不总是无辜的。

  宗教也好,无神论也罢,都不能离开自由民主宪政的公民教育和民主手段的训练。沃尔特•李普曼1922年即发出警告:大众绝对无知者的比例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大,这些人是精神上的儿童或野蛮人,是煽动者的天然猎物。

  贾法•帕纳西:“我从不审查自己,我不做任何妥协。如果你审查自己,这是很危险的,比政府审查你更危险。”信哉斯言。

  片尾雷声轰隆,旁白特意强调:这才刚刚开始。

  《白气球》堪称伊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寓言,以小见大、异军突起,令人叹服。

  这才刚刚开始一语双关:处于软禁状态的贾法-帕纳西,以《出租车》赢得今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