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哺乳期的女人》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哺乳期的女人》的观后感10篇

2018-01-23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哺乳期的女人》的观后感10篇

  《哺乳期的女人》是一部由杨亚洲 / 杨博执导,余男 / 陶泽如 / 林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一):哺乳期的女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杨亚洲导演的新片《哺乳期的女人》讲述了一个没有成年男人的货船上,爷孙俩面对一位不请自来的产妇,在心理生理两个层面产生的微妙变化。三个人在一段相“乳”以沫的日子里,感受着彼此莫名的吸引,久违的生命热力,欲念的滋长,并由此发出对老龄化现实社会的忧思。

  杨亚洲是一位非常神奇的导演,每每拍电视剧都能红遍大江南北,把具有现实关怀的通俗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就像《家有九凤》《浪漫的事》《八兄弟》和《嘿,老头》,也曾有电影版“贫嘴张大民”《没事偷着乐》这样效果不俗的市井喜剧,电影作品《泥鳅也是鱼》《美丽的大脚》《埋伏》虽然是煽情之作,其中也不乏很多接地气有生活的笑点笑料。这几年,他的前两部电影作品《大太阳》《最长的拥抱》都是带有强烈公益性质,前者立足抚慰512汶川地震的心理伤害,点起一颗代表生命信念的太阳,后者则关注残疾青年尊严梦想。而到了这部改编于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则把镜头指向了一并指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哺乳期女性这三大群体,这样的三角人物关系,无异是要揭一揭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失衡问题,劳动力都漂往大城市,老、妇、孺被留在原地,他们的生存处境,心理处境,都需要全社会来认真对待了。

  原著小说篇幅不长,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短篇小说奖,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少妇之间的意识暧昧,彼此之间莫名的那种吸引,文字有点意识流,并不是特别直白,读起来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尊重人性

  从小说到电影,导演把故事换了一个节构,男孩吃奶的情节被保留,对妇人的渴望情绪也全盘保留,但改造成了一种因为缺失母爱而产生的吃奶欲,七八岁的男孩,从来没有在母体上亲口吸过奶,那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相信换成任何一个少妇,也愿意成全这个孩子。和原著最不一样地方在于,孩子爷爷也被少妇的到来改变了,老人原本有一个可以促使老树开新芽的追求对象,但是少妇的到来,搅乱了他对生活的控制力,急切希望旺旺长大成人可以继承货船,犹豫是否向饰演敬老院阿姨的邬君梅老师表白,把对旺旺妈的怀念和痛恨转嫁给少妇,多重心理和前期老年痴呆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老戏骨陶泽如把这个人物演绎得如痴如醉

  很简单的人物结构,老妇孺三个核心角色,加邬君梅一共四个主要角色,但他们遇在一起,却产生了掀起整个现实世界惊涛骇浪

  老人,就和他的货船一样,破旧不堪,行将退役,仿佛随时就能倒在那遍野的油菜花里,而孩子,奔跑如风,无所畏惧,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在哪里,缺少母爱的他,对女人的乳房和婴儿,对老母亲鸡蛋,有着一种别致的理解,而这份心灵的缺憾,正是这一代留守儿童的整体缩影。少妇则喻意更加神秘,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观众可以有无限种联想,私奔,逃亡,流浪,自暴自弃,在这里,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用丰乳红唇,以及沉默和顽固,满足爷孙俩对一个年轻女性的所有想象。

  《哺乳期的女人》意在关怀青壮年流失后的老、妇、孺,其核心参照物其实还是女性,对余男饰演的少妇,影片用一种唯美、朦胧、疏离的画面表现出油画般的圣洁的感觉,由此表达对母性的向往和尊崇。

  老人终究要老去,男孩终究要长大,在每个人不可停驻的人生中,吃过很多食物,唯有乳汁的滋味是不可替代的。古人有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存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多敞开一点胸怀,给那些老人和孩子多一点关爱,吃过的乳,养过的人,怎能相忘于江湖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二):《哺乳期的女人》:搁浅的时代渡轮

  搁浅的渡轮上,载着7岁的旺旺,受到老年痴呆症威胁的旺爷,以及悄然闯入的即将分娩的惠嫂——几乎就在她出场的同时,孩子也在慌乱中降生在这条船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单亲妈妈以及新生婴儿,四个人代表着人一生四个年龄阶段,也代表着需要社会保障的四个群体,随着船的搁浅,他们成为在时代中搁浅的人群

  毕飞宇的视角向来聚焦在社会阶层属性下的生存状态,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常见描写人在生存困境错综复杂的心理反应,而杨亚洲的影片都以小人物为主角,表现平凡生活的美和浪漫,他在叙事策略上的探索,让影片与原著短短一篇小说形成融合与衍变,文学所逼近的心灵与情感秘密,在镜头下,有了生活的背景依托。

  但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给观众台词的,每个人都在说着没有下文的对白,有着把观众变成旁观者的距离感,观众越是着急,越是走不进故事,但人物的转场又清晰的传递出故事细枝末节信息,旺爷和贝贝所长的暧昧关系,旺旺也旺爷的生活现状,都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发连锁反应——医生对旺爷的诊断让老人陷入巨大恐慌之中,买给所长的钻戒让触手可及的幸福面临随时消逝的悲哀,尤其备受指责却依然故我的让旺旺开船,所蕴含的培养孩子生存技能的苦心,都让整个故事在寻常中,陷于巨大压力之中。

  甚至很长时间恐惧感占据了影片的整体氛围,旺爷对疾病未来的恐惧,旺旺对当下生活的恐惧,惠嫂对新生命的恐惧。这些恐惧都来源于人物对自我的无法掌控,他们的灵魂外界的压力下敏感脆弱,尽管都想对困境进行改善——旺爷送出一部MP4就是希望能将搁浅的船拖回来。但却遭到无情拒绝,影片在这段时间里,毫不避讳的将人性的虚弱展示给观众。

  但也有新的希望诞生,惠嫂的闯入,尽管打乱了爷孙的生活节奏,但新生命的诞生,也让爷孙二人看到不同的希望,空巢老人因为这对母子,仿佛找到久违的家的感觉,所以他有更积极的心态去生活,会因为惠嫂不给孩子喂奶而大动肝火,也会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炖鱼给惠嫂——不问来由不问去向,这是对家人才有的体贴和照顾。而旺旺则是看到久违的“母亲”,这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在这个闯入者身上,嗅到奶香,也嗅到了“母亲”的味道,所以才会有咬一口的冲动,那是动物本能反应——孩子就是一只未经驯化的动物。

  是的,要展现时代中某个阶层人群的疼痛,注定了故事的节奏无法过快,凌厉剪辑只属于商业,但郁郁葱葱目的油菜花海与昏暗冰冷的船舱,惠嫂挤出的半杯奶与两个带血的指印,都在用细节描写生活的刻度,以及搁浅的心灵。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三):对乳房的渴望,本质都是一样的。

  电影根据毕飞宇的短篇小说改编,原著没看,油墨里和光影中有多大的差别我就不好说了。

  很多人都在吵着看不懂,我也在心里纳闷极了。一个哺乳期的女人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串了起来,孩童、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各自怀抱渴望,要的渴望,给的渴望,老人的部分我就看不太懂了。

  余男和陶泽如两个实力派的演技自然没得说,挺喜欢余男,不是第一眼美女,可她在我心里却是有特别风格的性感女神,不和别人撞,独树一帜,其气质中的神秘感也相当诱人。08年汶川地震中的小英雄林浩现在投身到演戏中了,剧中穿着黑色连帽卫衣,帽子总是戴着压得低低的,让我想起刚出道的周杰伦,越是武装越是脆弱,敏感的弦紧绷着。孩子不似孩子。

  这类电影票房是没指望了,但去国际拿奖比较有戏,且看吧。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四):《哺乳期的女人》诗般的“语言”刺痛现实

  (文/小义大道

  导演杨亚洲执导的电视剧《嘿,老头》刚播完没多久,现在还被黄磊和王雪键饰演的那对父子感动着暖着,现在他和杨博联袂执导的电影《哺乳期的女人》又要上映了。变成大银幕后的作品,风格上完全不同了,没有了电视剧里的热热闹闹,没有了家里家常的小家子气。老人、孩子、女人就足以支撑全篇,演母亲的余男全篇几乎只有两三句台词,导演的镜头也是充满了诗意。那满山满沟的油菜花诉说着世界的繁华落寞,满山满沟的红头巾写满了人言可畏。“无需多言,全靠意会”是这部影片的精髓,如中国山水画般的写意,但说传递出的“语言”却是充满力量足以刺痛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心。

  老人、孩子、女人是影片的核心也是电影仅有的几个演员,每个人身前身后却都是长长的故事。老人是位船夫,独自抚养孙子长大,被确诊为老年痴呆症;孩子从小由爷爷抚养长大,母亲在小时候就跑了,表面上自立自强,内心却渴望着母爱;女人则是影片的重中之重,导演为她的出现塑造了极其神秘及可怖的场景,画着大红嘴唇一见面就开始生孩子,自个生完孩子就能在油菜地里狂奔。这让当今做个月子要花几十万的明星产妇作何感想。随后,薄帐后喂奶的动人场面引人瑕想,余男在其他电影里所释放出的性感,在此处都化作了母爱,那种大无边且深不可测的母爱!

  旺旺从小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温暖,余男身上散发的母性深深的吸引着他,也唤醒着他内心对于母亲的渴望。为余男铺好河边的路,特意为她采了新鲜的油菜花……这些都是一个孩子质朴的表达,这份表达让人感动也惹人落泪。六七岁的年纪他本该早起穿好校服,高高兴兴的去上学,放学后有爸妈接送,督促他作作业,接着洗澡睡觉。可是残酷的生活让他变成了如此的模样,如此懂事如此早熟。

  当他用低微声音求抱抱;擦上余男的口红问她:我擦了你就喜欢我吗?隔着玻璃深深的吸吮;都让我们意识到,他还只是个孩子,渴求着一点母性温暖的孩子。关于妈妈,他没有太多的回忆。现在很多在城市打拼的父母都把孩子丢给老人带,觉得自己赚更多的钱给孩子过最好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可是事实上,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亲母亲的爱,这种爱谁也无法取代。它来自血缘发自于人性深处,爱与陪伴孩子们来说,远比漂亮衣服玩具重要。孩子性格的培养也远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假设旺旺从小有母亲的陪伴,他大概不会穿着黑色衣服带着帽子到处行走,看似很酷实则是自卑不自信。假设旺旺有母亲的陪伴,他的鸡与鸡蛋也许会被呵护,这是他的心爱之物,是他的伙伴依靠,可爷爷那里懂!孩子需要更为细腻的爱与呵护,那颗心灵才能成长强大。当然,被爷爷带大的旺旺所拥有的那份自强自立的性格仍值得称赞!

  再来说说爷爷,陶泽如将这个空巢老人演绎的入木三分,他是我眼里的演技派。尽管在看管孩子上不怎么在行,但对于旺旺的爱是细微处见真情,看到旺旺和余男两人渐生感情,他铁下心来赶走余男,只为不为孙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再受抛弃之伤。知道自己患上了老年痴呆,就四处找人想要把旺旺拖付给其他人。最后的结局无疑是温暖的,人可以与天斗与地斗,碰到病魔就不得不屈服,旺旺反哺让人温暖,余男的回归让人暖心。

  《哺乳期的女人》并不适合夏天燥热的氛围,但值得你慢慢细细品味,没有热闹场景,没有太多台词,却仍然说尽了世间冷暖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五):《哺乳期的女人》:油菜花里的守望者

  文/田金双

  作家毕飞宇的小说总会弥漫着淡淡的温暖和忧伤,《哺乳期的女人》也一样。

  相比之下,由杨亚洲、杨博执导的同名电影《哺乳期的女人》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一个来历不明女子、一个目光柔和的老人,一个内心反叛的男孩,构成了故事的主题。可以说,这部影片说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有人性,还有人性背后的温暖和光辉

  在影片中,因为母亲外出打工,旺旺从小就患上了“缺爱症”。旺旺自幼就和爷爷生活在断桥镇相依为命。每当油菜花黄的时候,旺爷都要带着旺着旺旺接妈妈,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始终未有出现。直到这一年,一个临产的女人意然地上了旺爷的船,一切都开始改变……在影片不急不缓诗意的倾诉里,始终有一种温暖的哀伤。有时候,命运忧伤而无法触摸,无法染指。也许,这就是真谛

  旺旺这个男孩,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作家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个影响几代人名为考尔菲德的16岁少年。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里,动荡不安的内心始终是愤怒焦虑。同样,断桥镇男孩旺旺亦如此。自幼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的他从未感受到母爱,直到临产女人的到来。

  应该说,临产女人的出现在旺旺的潜意识中充当了“母亲”的角色。所以,面对女人的出走,旺旺站在油菜地里大吼大叫。面对放弃孩子的绝情女人,旺爷则一声叹息:“什么女人啊,你究竟是人还是魔鬼?”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女人终于解开了衣扣。这一刻,阳光照在脸上,像一幅美丽的安静而祥和。

  在生活中,旺旺是一个性格怪诞的小孩。这个小孩,可以抱着母鸡上学,也可以和同学在操场上大打出手,也可以对着爷爷大吼大叫“你们吃了我的鸡蛋”,也可以一声不吭地躲在窗前偷看女人给孩子喂奶。当然,这个孩子绝非具有病态倾向的偷窥狂,而是一个寻找童年记忆和母爱的小男孩。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内心孤独的小男孩眼里,自己伺养的那只母鸡本身就是想像中“母亲”,只不过,余男饰演的临产女人的出现,才添补了男孩的想像。

  所以,终于有一天,从未吃过母乳的旺旺静静地走向那个女人,轻声地问上一句“你睡着了吗?”而后又问:“你可以抱着我吗?”而女人的回答则是:“你可以抱着我。”这一刻,对旺旺来说,也意味着青春和爱的复苏和觉醒。所以,看着女人给婴儿哺乳,从来没吃过母乳的旺旺萌发出对母爱深深的渴望,他狠狠咬了女人的乳房,而这在民风淳朴的小镇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哺乳期的女人》中,一个有病的老人、一个孤独的孩子,还有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三个处于特殊生理周期的人,在油菜地旁那条破船上演绎一一段旷世真情。在故事收尾的那一刻,那个伺空出逃不告而别的女人,再次回到断桥街,三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一刻,无论是即将离世的老人,还是逐渐长大的孤独少年,还是那个经历不明的女人,每个人都已找到自己。这一刻,阳光照耀着大地和每个人的身上,光芒四射。

  值得一提的是,陶泽如和余男的表演的确很赞,老骨戏陶泽如演活了旺爷艰辛而温情的状态,余男则演出了一个失意女人抑或初为人母的内心状态。而林浩扮演的那个缺爱的叛逆男孩,或者说“油菜地里的守望者”从最初的躁郁内心也逐渐趋于平静。《哺乳期的女人》中尽管台词不多,但通篇充满着音乐的节律和人性之美。甚至,这部片子让我想起几十年张艺谋拍的某些片子,只不过,相比张艺谋对生活的解构和放肆之后的无解和吸嘘来说,这部影片始终弥满温暖的格调,尽管温暖有些悲伤。因此,我们称之为这是一部具有母性气质的暖片绝不为过。换言之,《哺乳期的女人》亦是对“内心有爱,无坚不破”的另类注解。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六):没有类似的经历,就感觉不到那份感动

  为什么感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奶子来的,人露了奶子又嫌低俗。露奶子,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而已吧。虽然有些地方可能我也看不太懂导演的意思, ( ╯□╰ ) 旺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感觉都是一个喜怒无常、只会大喊大叫、不可理喻、怪异的小孩。以至于满屏的弹幕都是,“这小孩有病吧”,“男孩是个小变态”之类的。小孩应该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有自闭症、多动症之类的吧(他一直不肯摘帽子也是因为这个吧)。这么一想,旺旺其实,只是个可怜的小孩。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最后,爷爷得了老年痴呆,把戒指吞下去,养老院的护士为了让爷爷把戒指拉出来,强迫爷爷吃韭菜。旺旺赶来,看到爷爷可怜兮兮的样子。。。我瞬间泪奔了,因为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担心有一天我的爷爷也会变成这样。 有时,需要有类似的经历,才能感受到片中的那份感情吧。我自己也算留守儿童吧,小学的时候我妈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从小就是爷爷带着我。跟片中的陶泽如一样,我爷爷也非常疼我。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强大的爷爷在,我的学习生活也没有比其它的同学差,哈哈。 也许片子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间,可以打动观众,我觉得,片子就成功了,就值得五星了。爷爷,我爱你❤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七):《哺乳期的女人》:关照现实的心性表达

  无论地拍摄通俗易懂的电视剧集,还是执导偏重艺术性的文艺电影,杨亚洲的作品总是把镜头瞄准平民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他们命运的阴晴圆缺、情感的悲欢离合,旁敲侧击现实社会问题,给边缘群体送上深挚的暖流。这部《哺乳期的女人》也不例外。片子虽然略微晦涩,但静下心来仔细观赏,还是能被故事里蕴含的人文关怀所打动。

  影片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短片小说。忠实于原著,却又不拘泥于原著,在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过程中,有效地增添了不少内容。故事讲述旺旺与旺爷这对祖孙相依为命,老船是他们的居所,一个临盆的女人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平静却乏味的生活。后者偷偷来到船上诞下孩子,随后与这对祖孙产生情感纠葛。影片采用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地展现人物情感的交流,又用特有的温情,缓缓地收拢人们的感动。片中的台词少得可怜,完全是以人物内心戏作为剧情推进的主导,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种朦胧的状态,演绎着温馨壮美的人性故事,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艺术享受。

  整个影片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落寞之态。当年轻人纷纷前往富庶城市淘金之时,村落里只剩下鳏寡孤独的老人与孩子,他们在品尝着孤寂,冷暖无人问。虽然电影把江南水乡拍得如梦如幻,那断桥小镇看似美丽、古老、安详,但斑驳的老船透出苍瑟之感,河流的静水也孕着忧伤。片子里的老人、孩子、女人,各自带有不同的群体符号。旺爷代言空巢老人的孤独,旺旺显露着留守儿童的忧伤,那个不知其名的女人是哺乳期妇女烦恼的象征。而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处于人生拐点和生理特殊周期,他们拼命地守护的东西,代表着他们内心潜藏的渴望,却也体现出内心同一种恐惧——害怕孤独。旺旺全力保护下蛋母鸡,证明留守儿童对母性和母爱的渴求;旺爷痴呆后四处找寻戒指,显现空巢老人希冀着情有所依;女人把守护皮包里情人的骨灰带在身边,流露出情感的失落,而她将骨灰抛洒的举动,昭示对逝去情感的释然。

  故事里旺旺与女人的情感互动是核心内容。由于母爱的缺失,旺旺从降生后便没喝到过老妈的母乳。而处于哺乳期的女人散发出来的母爱的光辉与味道深深地勾起了旺旺的企盼和忧伤。因为刚刚当了娘的缘故,女人以一位母亲的心情体味着旺旺的忧伤,她用无私的母爱去关注、疼爱旺旺,不但挤出一杯乳汁供旺旺喝下,还让旺旺咬自己的乳房来喝奶。这咬奶之事,本是博大的母爱、美好的心灵、富有爱心的人性之美,但却为世俗的愚昧所不容。旺爷读不懂旺旺的心和成长的变化,对女人下达逐客令。而镇上的一干人也对女人进行着侮辱的狂欢。那群带着红头巾的女人们显示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卑劣而迂腐、保守且狭隘。最终,旺旺那享受“母爱”的快乐,只能在冰冷的现实中戛然而止,那遗留在女人乳房上的咬痕,成为刻在他心中的甜蜜阵痛。但不管怎样,这亲情错位中的母爱出现,还是寄寓了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期待之情。

  三个演员各自都有精彩发挥。陶醉如刻画出一个即将痴呆的老人,在劳作与看护孙儿中抚平孤独的内心戏。余男也演绎出一个身处哺乳期女人的善良与包容,显示出母爱的博大。而抗震小英雄林浩将一个留守儿童对母爱的强烈显示的颇为到位。影片以人性的视角来号召人们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哺乳期女人的身心健康,是个有厚度和份量的电影。而那城乡之间贫富的悬殊差距,物质丰富与母爱缺失的二元对立,人性中的美与恶的弹性较量,更使得观众看完后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八):《哺乳期的女人》:人性的质朴与浪漫

  这部电影原先挂在爱奇艺首页电影板块有一阵时间,迟疑要不要看,没想到点进去有种发现彩蛋的感觉。空巢老人、失守儿童、母爱、阿兹海默症…基本上每一个关键字都能拍一部电影,但这一部电影涉及了以上所有,却并无堆砌感。相反,它就像一支笔,淡淡几笔,就慑人心坎,手法娴熟,帧帧画面印象深刻。

  如果谈感受,我想这部电影体现了人性的质朴与浪漫。

  说实在的,电影的开头一点都不吸引人。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小孩,从弄堂里走出来,小孩在前面,老人在后面,旺旺和爷爷。老人啪掰了一根黄瓜,小孩一截,老人一截,边走边啃,但是特生活化。带着对哺乳期女人的好奇,我将就着继续看下去。

  旺旺,一个被妈妈抛弃的孩子,被旺旺爷收养,在船上长大,缺乏母爱,不善言辞,但是很适应生活。

  紧接着,是老人院,一个熟悉的面孔上线:邬君梅。还是惯有的那种说话语气,听起来很舒服。她是老人院的贝贝院长,里面满目的孤寡老人,让人有一种迟暮的忧伤。看得出,旺旺爷爷喜欢贝贝院长。

  旺旺爷爷开船去上海,去医院拿报告才知道自己患了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中晚期,马上他会忘记一些事情。于是,他花了钱去给贝贝院长买了一颗钻戒。这时候,我隐隐在为旺旺担心,这个被收养的孩子。同时,内心的os:哺乳期的女人怎么还不出现?

  回到小镇,回到自己的那艘破船上,哺乳期的女人终于上线了!她大着肚子在船仓里,眼看着就要生了。余男,第一眼看上去不漂亮,但是多看几眼会觉得很漂亮。这里不得不称赞一下镜头真的很美,能在一个昏暗的破旧船舱里,把人、物环境拍的如此好看,真的很棒啊!

  随着剧情的推进,终于了解到这是一个被当小三,未婚先孕,濒临生产的女人。她,就是旺旺妈的翻版。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一个生产女人在经历生孩子,想抛弃,最终接纳孩子的过程,并且母性爆发温情而博大。

  而旺旺,这个从小缺乏母爱的男孩,在吮吸了哺乳期的女人的乳汁后,衍生出一种母子间的情愫。每天,他都会采一大簇油菜花把昏暗的船舱装点得生机勃勃。说到油菜花,真的是美啊美啊。镜头好美!导演简直像用镜头画出了一副魅力十足的油画。

  还有就是余男要打算离开的那一段,通过光影的转换,又一幅幅的人像油画上线!真的是美爆了!导演是学过油画吗?色彩光影真的处理的非常好,非常漂亮,很用心,有木有啊!看多了商业片,再看看这样的如此注意细节和美感以及细致的剧情处理的电影,简直是良性之作啊!

  在这部电影里,细节处理真的很用心。区区91分钟,角色身份可以通过对话相互交代和贯穿,剧情推进也把握的很好,轻重有别,细致入微。还有很多伏笔:钻石、油菜花、捣衣女、老人院......五星推荐!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九):余男贡献了一次肉体视觉盛宴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讲述了三类特殊人群的故事:哺乳期的女人、留守儿童、老龄人口,而这些问题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需要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乳房和喂奶为载体刻画了一种所谓的“恋母情结”,这种“性暗示”有时候甚至比裸体上阵来得更令人惊愕;

  此类表现不同性别的隔辈人群之间特殊情感的作品经常会由于没有拿捏好尺度而被冠上“三观不正”的罪名。

  余男贡献了一次肉体视觉盛宴,陶泽如依然以沉稳、娴熟的演技塑造人物,特别要提到的是小男孩的扮演者--林浩,将孩子的野性、灵性表现得很到位。

  林浩是谁?

  2008年汶川地震年龄最小的救人英雄,北京奥运会国旗手,印象中他还参演过一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

  2008年,在中国人心里似乎是一个特别近的年份,因为发生过太多刻骨铭心的的大事,但回首一看,已经快过去10年了。

  《哺乳期的女人》观后感(十):没有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表达过于直白,没有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余男痛苦的待产,男孩的惊恐表情到位,孩子生下后,男孩笑了,非常假,这里就不探讨男孩的心理了,就是有点央视广告片的感觉。男孩渴望母爱表达的太露骨,太直接,直接到就不用拍这个电影了,打一行字幕,留守孩子迫切需要母爱就可以完事了。另外余男问男孩,想妈妈吗?男孩没有回答,这个场景把握到位。因为爷爷已经看透,要么去找妈妈,要么就忘了妈妈。男孩为啥没有回答,这样就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了,我认为男孩确实想妈妈,但也放不下爷爷。还有爷爷吞戒指那一段,很打动人!能体会到男孩对爷爷的深情!总的,这部电影有亮点,但还是较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