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10篇

2018-02-13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10篇

  《碟中谍5:神秘国度》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麦奎里执导,汤姆·克鲁斯 / 杰瑞米·雷纳 / 西蒙·佩吉主演的一部动作 / 惊悚 / 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一):特工电影的永恒惆怅

  碟5里面,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处,都和打斗无关。

  一是亨特被他的上司描述为一个赌徒,只是凭借着好运一路赢了下来,但好运总有用完的一天,当他失败时将有成千上万人为他陪葬。

  二是英国女特工半真半假地邀请亨特一起浪迹天涯,给出的理由是:总会有下一个莱恩。

  这实际代表了特工片的两个终极问题

  输了怎么办?

  赢了又如何?

  一个显而易见事实是,随着正义英雄们的挣扎痛苦越来越有人情味,他们所要面对的邪恶则变得越来越虚拟。从天而降的核弹头、未知的生化武器秘密极端组织兔子蹄。它们从虚无中来,是恨意和强力的聚合体,分分钟宣誓要毁灭世界,可是下一秒又轻易因为一两个主谋的死亡而灰飞烟灭。碟5中,这种虚拟性甚至开始有了明确的自我指涉——编剧告诉我们,辛迪加是一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组织,而他们想要的是一笔不知道来自何处又要用往哪里的巨款。啊,要钱对于一个大反派来说未免太low。

  这个虚拟性还表现在,我始终不知道莱恩篡夺辛迪加后想要干什么。当女主角质问他为什么要杀害那么多无辜者时,他回答说,他当特工时因为任务关系杀掉的无辜者比这多得多。另一方面,同样身为特工,亨特却好像与这样的黑暗任务全无干系,仿佛他每一次执行的必定是惩奸除恶、维护和平的正义行动。从亨特和女主的对话中我们进一步看出,影片似乎在暗示,有一种特工本身的正义之道,超越了特工这份职务本身所要求的无条件忠诚,这也是为什么亨特在IMF被解散后依然坚持行动,我们发现这个伟大特工服从的是不是美国政府,而是他内心道德法则

  亨特在影片中明言,莱恩报复系统做法错误的,但他却没有说这为什么是错的。如果这是一个生产罪恶的系统,那报复它有什么不对呢?或者换个问题,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呢?也许他当初应该像亨特一样,坚持自身的正义之道,拒绝上级委派的那些肮脏的任务?话又说回来,如果亨特曾经拒绝过肮脏的任务,他这样的麻烦角色又怎会成为顶级特工?难道IMF是美国战狼中队,专招刺儿头?在莱恩这个特工中的堕天使面前,亨特的纯洁突然可疑了起来。莱恩的心里一定在呐喊:你丫凭什么活得那么无辜!

  莱恩最后被抓住的场面,滑稽悲惨得像是个整人游戏。一切落幕得如此之快,以至于真正重要的问题永远没有人去过问。那就是系统的问题。那个生产出莱恩,以及下一个莱恩的系统。

  碟3中亨特的叛徒同事和他推心置腹说,反派就像野草,你干掉这个又会有新的人填上来。这个判断是非常正确的,这并不是那种有关罪恶永远无法消灭的古老训诫,而是在说,反派是系统性的反派,他们最终只是被牵引着去填补着全球资本主义系统中的那些空缺罢了——军火商、药贩子、被遗弃者。也就是说,只要这个系统还在,亨特们就将永远疲于奔命地与这个空缺的填补物战斗,甚至亨特本身也是这个系统的产物,用来定期消除一些隐患(如莱恩这种想要报复系统本身的人)来帮助系统更好地运转。

  特工就像古代的大侠,看似无所不能,其实不得要领。古代的侠客杀地主恶霸和今天的特工杀恐怖分子的身姿如出一辙,他们所做的事情就像是试图用嘴去喝光水龙头里不断流下的水,而不是去关上龙头。这里应该回忆一下左派斗士鲍德里亚·春桥的教导:系统性的问题只能系统性地去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完一部特工电影时,永远会有这样一种惆怅:大boss死了,可是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53岁的亨特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赌下去,然后赢下去。也许他会输,也许输的代价是他不能承受的(其实他在碟3中已经输掉过他老婆一次了),但是康德会说,正是这种情况下的行动,才是一个真正的行动,一个人要去行动,也只能这样去行动。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碟5无法回答,当然碟6、碟7、碟8都不行,或者说,没有下一个莱恩才是他们要头疼的是。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的不是亨特或佐罗,而是——你们大概不会喜欢这个答案——共产主义。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二):上乘之作

  o火爆、so震憾的《碟中谍5》算是本年度最值得一看的商业大片,除却那些机翼狂奔、维也纳皇家歌剧院后台搏斗以及2015版北非谍影机车追逐刺激肾上腺素的精彩桥段以外,吸引全球观众眼球的还有年逾半百的阿汤哥为捍卫自己的“自留地”--《碟中谍》系列花费的心血和他近乎疯狂的敬业精神;还有漫威迷钟情的《复仇者联盟》鹰眼传神的演技;还有延续了自己在《僵尸肖恩》、《警官肖恩》和《外星人保罗》等佳片中一贯的英式搞笑风格的西蒙佩吉在本片中的绝佳演绎。但真正让本片登上巅峰、让以上演界大咖相形黯然的,却是那位原本名不见经传、如今享誉全球的丽贝卡·弗格森:她性感泼辣、身手矫健,无论是潜水飙车、徒手搏斗等凌厉炫酷的身手,还是身着飘逸黄裙,出入歌剧院、拍卖行时周身散发的古典魅力,偶间伴有些许无奈,都令人动情痴迷!当然,或许是因为我才疏学浅、观影量有限,我竟然觉得女主角在摩洛哥酒店无边泳池一袭泳衣犹如出水芙蓉,此般惊鸿一现足以与《七年之痒》中梦露捂裙,《变脸》尼古拉斯凯奇忧郁眼神,《剪刀手爱德华》中约翰尼德普晶莹的泪花,黑泽明《乱》中秀虎疯癫胡言和《007,择日而亡》中特工黑珍珠哈利贝瑞泳装初现等经典画面媲美而应当永垂史册!这曼妙唯美的一幕也为我未来的旅行增添了一个梦想之地--那充满传奇风采的卡萨布兰卡已经让我心驰神往了!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三):当我们在看碟中谍5的时候,我们在期待什么

  满怀期待准备去影院好好欣赏一下这部好评如潮的大片,然而就像之前上映的终结者那样,看完依旧是那么的让人失望,只能说又是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动作大片。

  或许是这一类的动作片实在多到让人看不完,又或许是之前的终结者给我留下了心里阴影,看完之后我终于体会到了冯小刚导演的那句感慨“看不到人心”是什么意思

  我承认里面的特技很炫、我也承认阿汤哥很努力,但这又怎样,在我心中只能是又一步烂片而已。

  从动作片的角度来看,欧美的风格一直是注重力量,注重高科技感,但在如此多动作片层出不清的时代也会造成审美疲劳,使得即使将这部片子动作戏放其它片里面也不会有任何的冲突。而华语电影里面的动作戏则不同,更强调的是技巧,更强调的是人作为人极限,而非依赖于多么高科技的技术,杀破狼两部曲就是其中的典型,这种特色造就了华语动作片即使是同一个动作都还有不同的韵味,即使是同一系列也不会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强烈建议片中女主和反派拼短刀的那段能够学习一下杀破狼中吴京与甄子丹的短刀和短棍戏码,不知道查了几个量级。

  回想一下现在的这么多系列不是都沿袭着90年代第一部的剧情思路一直在啃着原来的老本吗?各种系列短片已经多到烂大街,如果不能够有好的创意就不要一直消耗消费者,如果真的是这样好莱坞真的会走向没落的,之前传说观点总局要求各卫视综艺节目只能做一季,我觉得好莱坞也有必要参考下,毕竟,如果啃老本又能够赚钱的话,谁又会真的去想一些好的创意,好的剧本哪?最近看的上的也就只有归为科技片的星际穿越了。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四):特工们的中年困惑

  也许导演的初衷,只是拍一部商业片,以下观点,也许只是我想得太多。

  碟中谍系列,跨度已经接近20年,阿汤哥扮演的伊森从第一部到第五部,已经从初出茅庐稚嫩青年,变成了特工中的传奇前辈。第一部的伊森年轻气盛,被欺骗就奋起反抗,上天入地,无所不用。到了第五部,伊森人到中年,却依然奋斗一线团队里的小伙伴也都变成了老伙计。最不可能的任务,还是要老团队来解决。

  中年的伊森依然神勇,在某些一闪而过镜头里,却能从他的表情中读出迷茫和些许疲惫。人到中年,经验积累到了顶点,应付一切都还有余力,然而心是累的。种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懂得,想放下,却又扛着责任。一年年,为谁辛苦为谁忙,要应对上级,还要庇护下属,偶尔想放弃,但是到了关口,还是要打起精神,咬咬牙拼过去。虽然还是上天入地的冒险,却在细节上有了更多的考量。遇到敌手,也可以老练步步为营互相算计。飙车潜水,在以前是凭着热诚和冲动;在这里,为的是责任,不耍帅,甚至偶尔有些狼狈。旧时锋芒敛去大半,此时的伊森学会沉稳、学会了善用经验,也更能够掌控场面。

  第五部,没有安排热辣奔放的年轻美人,女主也是一个在特工一线苦熬多年,最终竟面临被弃置的棋子。困顿、挣扎,到了该抉择的时候,想想底线还在,不能妥协。这样的角色放在这里,和中年的伊森可谓相得益彰,可以彼此扶持,也能理解对方心中所想。比起声色之娱,更像是心意相通的灵魂伴侣

  除此之外,整部片子的场面设计依然可圈可点漂亮风光+紧张的动作戏,可谓十分用心,没有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华而不实的特效上,作为动作片应该鼓励。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迷失在技术里,说明导演还是清醒的。

  第六部,希望还有,伊森,记得回来。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五):何不与我一起·退出江湖,做一对神仙眷侣?

  影片高潮前,男女主角摊牌,女主角给男主角上中下三策。这个是上策

  碟中谍系列中IMF小组总是是被自己的政府置于死地,第五集更明显忠心耿耿的特工们在尔虞我诈的政客眼里无非是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和筹码。男主角被上司追杀,女主角更是被自己的上司利用得欲仙欲死。

  所以这真是个不错选择。所有人都觉得这个选项很有吸引力,包括女主角、战友和银幕前的我。

  除了伊森。这三策伊森都没有选。他的选择是和大反派决战到底。

  为什么呢。是因为大反派伤了他的自尊心,他要报复?大反派杀了他的小粉丝,他要报仇?还是纯粹爱国热诚?

  可惜阿汤演技太烂,这么好的机会也没表现一下。

  另外,追车场面赞一个。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六):【揭秘】《碟5》中4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文/杀手里昂

  原本被看做是“鸡尾酒”电影,却在第五部上映时,得到几乎零差评的好口碑!这其中很大程度仰仗于绝对主角汤姆·克鲁斯的搏命演出。就像《村之声》评论的:“克鲁斯变得越老,越仰仗于自己的拳头。他保持着惊人的体型,而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让摄影时刻不离他身上,就像是自然野生节目在追逐一头饥饿的雄狮。”在《碟中谍5:神秘国度》中,53岁的阿汤哥用自己的身体刷新着一个又一个生理极限,上天扒飞机,下地玩漂移,水下狂憋气……挑战着一件又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前四部电影中,阿汤哥几乎挑战了所有惊险特技,真的很难想象,已经“逆天”的他还能在地球上完成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知道,《碟中谍5》中的任何动作特技都会被拿来和迪拜的那场戏做比较,人们在期待会有另外一栋比迪拜塔还要高的建筑出现。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动作戏会更加惊险和刺激,我们正在不断刷新着极限。”

  壹 高空徒手扒飞机

  当美术设计吉姆·彼赛尔(Jim Bissell)向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展示一架空中客机A400M的模型时,导演看后半开玩笑地对克鲁斯说,飞机起飞的时候,你可以扒在飞机外面。没想到阿汤哥竟说,可以!

  “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不会把一个身价亿万的明星挂在飞机外面飞的,但是汤姆却坚持亲自上阵。”动作指导韦德·伊斯特伍德说。

  既然本尊决定亲自上阵,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他的安全为此,派拉蒙公司、导演和专家团队在实拍特技开始前,尽全力确保一切安全措施正常。

  担心阿汤哥掉下飞机是团队最关心的问题。但能够保证阿汤哥好好待在飞机上的只有飞行员,如果飞机的飞行速度超过某个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即使把人钉在飞机上,也会掉下去。所以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飞行员对飞机的控制和阿汤哥对飞行员的信任幸运的是,这名飞行员曾参与这架A400M飞机的开发,对飞机的结构与性能了如指掌。这算是最大的定心丸。

  然而拍摄这场戏的前一晚,阿汤哥还是失眠了……

  第二天一大早,阿汤哥跟随剧组来到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那时候正值英格兰冬季,温度非常低,他在只有两根安全绳的保护下跨出机舱进行拍摄,飞机以时速400公里的速度在高空盘旋,下面就是5000尺的高空。他戴着特制的隐形眼镜保护眼睛不受喷气燃料的伤害,为保持西装的廓形,衣服下没有任何填充保护。飞行中,阿汤哥的身体随风上下摆动,贴着舱门艰难前进,“我被安全绳拴在飞机上,但是栓得有点松,所以起飞的时候我身子不断地晃动。我极力尝试让我的脚靠在边上,但是风的力量太大。他们把摄像机覆盖在我的眼睛上,所以在影片里,观众可以以我的视角看到地面越来越远。”

  被挂在5000尺高空的飞机外,哪怕只有一粒沙子打在脸上,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正因此,飞行时的未知因素是最危险的,跑道上任何物体都可能被吸入螺旋桨进而变成一颗子弹。剧组能做的只有保证清理所有垃圾。另外,飞机最怕机鸟相撞,或者一只鸟以那样的速度击中阿汤哥,那就完了。所以他们完成的每一个特技都要尽量减少这些不可控因素。然而,在拍第二遍的时候,阿汤哥还是被一颗小石头砸到,虽然只是一小粒石子,却有子弹一样的威力,被击中的部位整块淤青,肋骨都要被砸断了。

  扒飞机这场戏总共拍摄两天,拍了8次,足有45分钟,回忆起这场惊险迭生的戏份,阿汤哥至今还有点后怕:“真的是吓死我了!”在拍摄这场戏时,阿汤哥没有告诉家人,汤妈妈是看了电影预告之后才大惊失色,“哦,上帝啊,那是你吗?”

  貳 无氧潜水六分半

  “上天”不够刺激,在《碟中谍5》中,阿汤哥还奉献出一场精彩的无剪切的潜水戏。

  为深入敌后,特工伊森跳入26万升容量的压水反应堆中,几乎窒息而亡,与死神擦肩而过。为了营造最逼真的效果,阿汤哥和导演决定拍摄一个连贯的水下长镜头,本着“坚持实拍、亲自上阵”的精神,阿汤哥苦练水下憋气,最终无装备一镜到底完成了水下憋气6分半这一高难度动作。这6分半对于22分钟的世界纪录来说并不算长,但仍让常人难以想象。普通人的憋气时间通常为40到60秒,潜水深度越大,憋气就越困难。由此想象,53岁的他需要把自己的心血管系统训练到多么强大。

  “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指水下潜入的长镜头),导演和我早在合作《明日边缘》时就产生了这个想法。我曾经拍摄过许多潜水戏,但我一直想要出演一镜到底的潜水片段。”但此前没尝试过自由潜水,能做到的屏气极限,只有3分钟而已,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生理挑战。更夸张的是,要完成这个长镜头,不仅需要屏气,还要做很多动作,随着身体的动作,氧气会消耗得更快。

  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说,这场戏的“真实性会让人难以置信,我不是在和《速度与激情》相比,我也不和詹姆斯·邦德看齐,甚至我也不和布拉德·伯德(《碟中谍4》的导演)比较,我想要比的是卓别林。”正如我们看到的,像卓别林所处的默片年代一样,这是一个高度原始、毫无修饰、完全由胆大包天的演员挑战生命来完成的电影瞬间,同时也是伊森·亨特最接近死亡的一次。

  叁 摩洛哥窄巷车漂移

  超级特工玩汽车漂移都这么与众不同,竟然选择在一条狭窄小巷里上演“速度与激情”。当时坐在阿汤哥身边的还有“搞笑担当”西蒙·佩吉,拍完这段戏,西蒙已经被“吓哭”。

  为了让汽车更容易漂移起来,摄制组把一切能保证驾驶安全的东西都去掉了,防止汽车侧滑的部件也都关掉,这样一来,在狭窄街道上做漂移就很容易失控。这场汽车漂移戏拍摄地在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的一个街道,当地居民得知阿汤哥来拍戏,都兴奋围观造成交通拥堵,剧组不得不封闭整条街道,让急速飞奔的汽车不撞到围观群众真的不是一件易事。

  所幸,阿汤哥的车技的确出色。在近五六天的拍摄时间里,他驾驶汽车在狭窄的巷子里自由穿梭。大部分时候,当他开车时,摄像机不是在跟踪车,而是被安装在车前面一米处,拍摄他和西蒙的面部表情。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这时会不断努力寻找方法去拍摄较少剪辑的场面,同时也想以这种拍摄方式证明,真的是阿汤哥本人在飙!“即使他不在镜头中,也是汤姆亲自驾驶着汽车。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在排练特技,有时会让别人开车以便安排镜头,但你真的可以分辨出那不是汤姆在开车,因为车子的表现很不同,而他对待这些都非常认真。”

  在做驾驶特技时,即便系着安全带和安全吊带,任何事情仍有可能发生,有好几次车都险些翻个底朝天,幸好都有惊无险。因为汤姆·克鲁斯知道,他可以把这辆车开到什么程度。

  连特技指导韦德·伊斯特伍德都对阿汤哥的车技赞不绝口,“汤姆是非常优秀的车手,让一个特技演员来做这个显得毫无意义,因为他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甚至比大多数特技演员更出色。”

  阿汤哥对这段飞车特技也十分满意,“我之前拍过很多追车场面,也玩过不少特技动作,不过,韦德把汽车、摩托开得飞起的动作,还有我们受的那些训练,已经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真的接近极限了。”

  肆 高山追击摩托车

  在落差高达1000英尺的阿特拉斯山上来一段摩托车追击,这个想法本身已经够刺激。然而这还不够!“作死”的阿汤哥和剧组竟然把机车上防止撞车的安全装置全都拆了。

  安全装置拆除后的机车,虽然降低了安全系数,但是也更加方便漂移。导演组选择的拍摄地点在阿特拉斯山上,那里有1000英尺的落差,这样才能飙出想要的速度。

  “我们可以做一些挑战极限的事情,所以我们并不通过CG技术来达到,我们没做任何特效,也没有用替身,我们没有特技师做这个。”整个特技组和阿汤哥本人都是不要命的节奏,他们不停地报废机车,把它们修好,再报废掉。机车上那些“多余”的防撞安全装置都被卸掉,只有这些不够安全摩托车才能一边漂移的同时还能贴着悬崖开。要完成一段真正逼真刺激的高山追击戏背后是需要多么“不怕死”的精神啊!

  原文出自《电影》杂志9月刊封面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七):优雅性燃爆,无尿点狂飙

  都说《碟中谍》系列是永远“换药不换汤”的烫口爆米花,“药”是指每次换的编导团队,而“汤”必然是指汤姆·克鲁斯。谁都没想到曾凭借《生于七月四日》斩获金球奖影帝的好莱坞不老男神,居然从“残疾老伤兵”转变为“王牌特工”的伊森·汉特,从1996年到2015年已经连拍五部的《碟中谍》系列,确保了制片人兼主演的阿汤哥继续稳居“好莱坞卖座巨星”宝座。《碟中谍5》虽逊于经典的前集,却继承其各种娱乐元素,叫人一边目睹优雅的谍战影像,另一边肾上腺素激素疾速狂飙。

  《碟4》中阿汤哥爬迪拜高楼,晃晃悠悠地飞檐走壁搞“谍战”,曾叫全球影迷赞不绝口、呆若木鸡。这次,他就来个更狠的,徒手万米高空爬飞机,50多岁高龄的阿汤哥,面对这种危险动作,依然不用替身亲自上阵。再不说后面摩纳哥骑着摩托车狂飙,至少是看出他亲力亲为的真车技,叫人翘起了大拇指。放眼全球影坛,小鲜肉们都在虚拟CG特效背后假装英雄,恐怕除了“拥有一百多条命”的成龙,就阿汤哥最用“生命”去拼去博。刚徒手扒完飞机,本片紧跟上集脚步,点燃的引线作花哨开头,捎带出片段锦集。周游世界游览了明斯克、伦敦、巴黎、维也纳、华盛顿、哈瓦那、卡萨布兰卡,这边将世界景观恰当融入剧情,那边呢?黑膠唱片任务传达器、纸本平板、乐器狙击枪、汽车掌纹解锁、口红随身U盘碟、姿胎辨识....无数想象力丰富的间谍科技道具,就向你炫耀着当特工要懂得高科技,没任何先机高超的技术,间谍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本集,全球瞬间引爆出一连串灾难,逼得IMF团队与邪恶版组织“辛迪加”斗智斗勇,由于中情局不肯相信,伊森·汉特与团队命运岌岌可危。而亦敌亦友、亦正亦邪、忠奸难辨的特工美女现身后,她救了几次男主角,又是敌人身边“无间道”卧底,剧情怎能不烧脑呢?表面都是谍战片的大俗套老梗,但高密度的烧脑剧情,则是跌宕起伏、奇峰不断、迂回难猜,远远高于直来直去、简单粗暴的《速度与激情7》。阿汤哥刚去接头,小萝莉就被枪杀,自己就身陷玻璃钢圈套;哥们被剥的光溜溜捆在铁柱上,丽贝卡·弗格森则是先“美女救英雄”,再舍他神秘失踪;维也纳歌剧院中,配乐高手Joe Kraemer对《碟中谍》经典背景乐,同《图兰朵》歌剧中《今夜无人入睡》神曲混搭时,阿汤哥爬上绳索高处,面对三大刺客的狙击枪,突发奇想用“雷霆一击”扰乱局势,再展开“高空撸绳逃亡”,细节设计很精巧;为了“不可能的任务”,阿汤哥《碟中谍5》中无氧潜水六分半,基本犹如旧式默片一般,要把特殊磁片放入水里设备里,还得秉着呼吸,周围躲避着闸门、障碍物,那才叫绝望的窒息感,当真看呆了。

  大反派BOSS曾是政府遗弃的绝世特工,他抓住插科打诨的西蒙·佩吉,威胁IMF团队去智擒英国首相,也有意无意透出本集政治讽刺,谁想要一手遮天,就得灭绝异己,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看来野心太大,真覆水难收啊!曾经编写《非常嫌疑犯》的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导演,显然吸取了《侠探杰克》拖沓废话的教训,因此《碟5》全程是高度悬疑的谍战氛围,眼花缭乱的特工道具,海陆空全齐的惊险动作,捎带各种逗比幽默桥段,就叫你觉得131分钟无尿点超级爽。当然《碟中谍》系列总喜欢无视反派的缺陷,则在本集中遗憾延续了,总BOSS毫无城府想去选择决斗,反而轻松被阿汤哥擒获,这人觉得不过瘾。意大利美女丽贝卡·弗格森是最大惊喜,时而穿着优雅黄裙拖地摇曳,时而穿着比基尼给男性观众福利,时而英姿飒爽地骑脖锁扣,这个身手矫健、神秘莫测、亦敌亦友、性感迷人的尤物,希望能在《碟中谍6》中再度露面。

  当史泰龙、施瓦辛格、凯奇等老牌硬汉,用一部部“票房臭弹”继续证明着自己无奈,当《终结者5》《像素大战》《明日世界》等新片票房口碑双败,阿汤哥如今则是靠《碟中谍》系列,维持着口碑爆棚、北美票房过亿、全球大卖的佳绩。不知他何时才能回归《义海雄风》《剩余七月四日》那种经典剧情片,去拿到奥斯卡影帝,或许等《碟中谍》系列赚腻了钱的那天?

  个人喜欢程度:第一集 > 第四集 > 第五集 > 第三集 > 第二集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八):老朋友 再见面

  谍中谍5上映了,从长沙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去电影院观影,其实也没有特别在意片子本身的质量,毕竟被国产电影保护月憋太久没去电影院了,感觉就像加了一个月的班,终于完成工作任务可以下班休息的如释重负,至少我花了二三十块钱,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坐在电影院的软椅上,我能够惬意放松的欣赏,而不是被狗血的烂片折磨,感觉钱和时间都被强奸了。

  一部系列电影,拍了十几年,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更炫目的视觉技术加入,而让人一次又一次走入电影院的,更多的是与老朋友见面的熟悉感,从英俊小生到魅力大叔,阿汤哥一直陪伴着我们,还有熟悉的配乐,熟悉的情节反转,以及每一集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不同的年代,我们看到不同的特效,不同的故事,却是同样熟悉的味道。

  所以只要它娱乐到你了,只要它让你又找回了初次观看谍中谍系列的激动心情,当熟悉的音乐在耳边响起又一次心潮澎湃,当53岁的阿汤哥身手依然矫健,在银幕上闪转腾挪仿佛从未老去,勾起了你无数的回忆,当探员们再次走投无路又峰回路转,其实你早已预料到结局却并不觉得乏味,这就已经足够。不要去吹毛求疵,不要去与哪一部比较高下,就像我们去一个熟悉的餐厅点一道熟悉的菜,我们不用四处张望,像回家一样走到自己最喜欢的靠窗的地方,喜欢吃什么菜也不用看菜单,直接就可以把菜名报给服务员,第一次品尝到美好的味道总是惊艳的,记忆深刻的,而后会经常来,形成习惯,我们这些讨厌的吃货总是苛刻的,总觉得没有第一次好吃,或者某一次没有上次的味道好,可是没关系,只要熟悉的味道还在,我们还是会来捧场。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九):动作冒险类型片

  【文中所述一切皆为分析影片,不具备任何现实指涉】

  这一集里的任务是向政府证明“恐怖组织”辛迪加是存在的,并且在几乎没有外部力量帮助的情况下取缔这一组织头目。完不成任务的风险,是恐怖组织获得资金支持,更多无辜的人会被牺牲,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小的障碍与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使动作不断升级。——这些程式化的安排几乎已经被众所周知了,在此不赘述。

  一.从碟中谍1-碟中谍5,风险(stake)不断增加的同时无法抑制的阴谋论观点

  碟1中伊森的任务是找出中情局内鬼并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有点冷战后国家意识形态冲突下的对立形态——美国和东欧;碟2中虽然有恐怖组织,但影片中并没有正面描写,碟2是限时任务——伊森必须于20小时内完成任务,否则伊森喜欢的女人就要挂掉,他的赌注是所爱之人,所以限时这一元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任务失败的风险;碟3还是救女人,剧情上没有什么太大突破,风险也未提高,而且还有一种俗套的“三角关系”,貌似是目前为止口碑最差的一部;碟4中主角伊森不再是一个人,他开始有帮手,能力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兄弟电影”的某些元素,比如“斯巴达克斯时刻”,碟4的赌注在于核武器密码,这突破了前3部影片中的赌注系数,将个人的风险、组织的风险扩大为世界的风险,影片中主角的对手——恐怖组织将开始正式发威。

  碟5,延续了碟4的风格,首先主角身边的配角在帮助主角的同时,也与主角产生矛盾,比如在英国首相的问题上,伊森与布兰特就产生了一点分歧,但在这一集中,“斯巴达克斯时刻”效果更佳明显,比如在伦敦的户外餐厅,伊森去见艾尔莎的时候;主角的对手,虽然还是恐怖组织头目,但对手的身份,则变到灰色地带——政府的前特工;他们的任务,是阻止对手拿到资金密码,风险在于,如果让对手获胜,世界将面临更大的危机,有更多无辜平民将会付出生命,而且他们的存活时间也将延长,因而这一赌注,比之前四部有所提高,如若失败,不可逆的悲剧后果,将不止为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世界性的悲剧。同时,这部影片的背景设置更具有“阴谋论”特征,比如将失事飞机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结合,虚构其为恐怖组织与秘密的国家安全行为有关等,影片中将对手的能力提高,也是提高任务风险。还有一点前提值得注意——人类创造出的弗兰肯斯坦,最终将会反噬,比如英国特工组织建立的前特工组织本意是要成为政府手中的利剑,却背叛了他们为恐怖组织助力,无异于人类(影片中的英国政府)自己创造的怪物机器。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也比之前四部稍具深度。

  二. 宿命论的逻辑——“你的幸运迟早有用完的时候”

  影片里辛迪加头目所罗门•莱恩是这样评论伊森的,但这仿佛是对他自己的未来写照。戏剧中的宿命论逻辑在于,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因而结局是不可逆转的。莱恩这个人物,自信狂妄、野心勃勃——认为可以把艾尔莎和伊森掌握在手里、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没有在艾尔莎屡次背叛他时都放过他,也没有在抓到伊森时就先把他解决了,除了主角光环的原因,也是因为莱恩强大的自信和赌徒心理,因而当伊森最后提出要和他“面对面解决”时,他的这种自信和赌徒心理蒙蔽了他,也钻进了伊森的圈套。因而,他被捕的结局是不可逆转的,因为这是他的性格造就的。

  三. 影片的细节——阐释性信息、潜台词、定义性台词

  【这部分只是自己的理解,以上定义也许不是很准确】

  碟5满足了观众对这一类型片的期待,并且丝毫不拖泥带水,序幕和尾声手起刀落,片头即为故事的序幕,“回到日常生活”也在高潮之后迅速的交代完毕。如果说唯一有些不足,就是高潮部分相对于整部影片来说并不是动作段落的高点,但是因为之前四部分大的动作段落已经足以满足观众的期待了,高潮(即面对面较量)这样处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接受,从观影体验的角度来讲,情绪上也比较张弛,比较舒服。

  故事的序幕建立了一个阐释性段落,用动作戏——徒手扒飞机——引入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影片中有两处阐释性信息和潜台词印象很深刻。一是在通过压水反应堆的动作戏之前,伊森和班吉去摩洛哥寻找艾尔莎。到达目的地之后,他们看到艾尔莎在泳池里。艾尔莎走向他们之前有一个看憋气时间的动作——1分40多秒。之后他们商量如何从保护周密的地方偷出“账单”资料,唯一一个突破口便是由伊森潜水替换硬件,班吉深入敌后盗取资料,但起码需要完成水下憋气3分钟。所以之前看手表的动作,表明艾尔莎已经在和他们商量之前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她只是在一步步引导班吉和伊森,让他们帮忙。另外一处,是伊森险些在水下丧命后,班吉拿着硬盘在他和艾尔莎面前晃着,说还好自己信任了艾尔莎,接下来艾尔莎的动作是直接击倒班吉抢了硬盘。后面又是巷子里追车的那个动作戏段落,伊森没追到艾尔莎,他一身伤痕地回去问班吉说“please tell me you made a copy”后班吉一脸无奈地说“of course I made a copy”(台词大概是这样),也是句潜台词,就是班吉从来没有信任过艾尔莎。还有最后胁迫首相那一场戏,建筑物外立有Auction的牌子,后面就转向拍卖会内景,也是阐释性信息的妥善运用。就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才一方面完成戏剧节奏的变化,一方面也给剧本增色。

  另外,定义性台词(defining line)方面,就是影片中反复出现能够标志一个人物的台词,比如《终结者》里面的“I’ll be back”和《007》里面的“I’m Bond. James Bond”,都是一个人物的“定义性台词”。在这部影片里面,布兰特也有这么一句,就是在影片开始和结束时他在法庭上一直说的那句“我不提供行动的任何细节,也不否定行动的任何细节”(大致台词),但是说这句台词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之前是为了不让IMF小组解散、保护伊森的安全而不透露任何信息,之后则是刚好不用去解释什么的一种借口和说辞。不过其实,说这句话是定义性台词的话好像不是很忠实它的功能性,还不如把伊森那句“我从不让朋友受伤”变成这个人物的定义性台词更能显示人物性格。总而言之,可以肯定的是,最终敲定的剧本终稿肯定是修改过很多次之后,才会有这样有趣的地方吧。

  四. 动作戏段落与节奏改变

  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厅刺杀奥地利总理那一场戏中,从伊森和班吉两个人物的插科打诨中进入,此处用多线平行剪辑,班吉搜寻可疑人物、穿着礼服的艾尔莎、提着乐器改造的武器的杀手1、杀手2、寻找杀手目标的伊森以及正在进行的《图兰朵》。歌剧更增加了戏剧性,同时它还有计时器的作用、一种限时任务——歌剧的高潮处进行刺杀行动,一方面营造了紧张氛围和情绪,另一方面赋予刺杀和反刺杀动作一种浪漫风格。此后,《今夜无人入眠》也成为伊森和艾尔莎会面时的主题音乐,在追车戏段落最后艾尔莎(貌似是吧,记不清)和莱恩被捕后二人分离时都有奏起,也象征一段次要情节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即使是一处动作戏段落,或者说尤其是一处动作戏段落,更需要有节奏的变化。同样在这场戏中,班吉干掉控制室里的杀手时碰到舞台帷幕升降仪时,无意间给正在和杀手肉搏的伊森增加了麻烦,此为一处动作戏中明显的节奏变化。再如追车戏,跌跌撞撞的伊森和班吉要上车追艾尔莎,倒车时撞到追来的布兰特和卢瑟的车,双方互相打了个招呼之后又继续追车,而布兰特和卢瑟因为开了个二驱车艰难转向、拌嘴后继续追赶,此处也是动作戏中的节奏变化。

  五. 说在最后

  影片一部分外景在伦敦展开。看到了泰晤士河和伦敦眼的大全景、Piccadilly Circus,开心。

  imon Pegg一如既往,不紧张的情节处逗比,紧张的情节处靠谱,一口英音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英国那个情境里。

  张静初这酱油打的,还不如《X战警:逆转未来》里的范冰冰呢。一张没台词、没动作的华人面孔莫名其妙出现在故事里,着实奇怪。(虽然从产业角度来讲,如果算成是合拍片的话就非常易于理解了……)

  动作冒险类型片就是要狂飙肾上腺素的刺激。碟5还是做到了。打斗、冒险、枪战、追车,你方唱罢我登场。硬汉不只是炫肌肉,头脑和友谊一样重要。

  《傲慢与偏见》里唯唯诺诺的牧师、《时空恋旅人》的穷困邋遢的剧作家,摇身一变成为大不列颠的首相,也甚为有趣。

  就是变脸有点让人想吐槽。

  但综合来讲,对于喜欢这种类型片的观众,还是推荐。

  《碟中谍5:神秘国度》观后感(十):聚光灯下消失的角色:伊森•亨特这个人

  严格来说这不是篇影评,更像是一个fangirl不吐不快二三事。别吐槽我较真;就是觉得Ethan Hunt值得一篇关于他的影评。

  ======================================

  碟中谍系列电影走过将近二十年,整整五部电影,卡司成员换了一波又一波,导演换了一个又一个,只有一个角色从头到尾一直陪着我们:Ethan Hunt。

  Ethan Hunt是谁?他是有光环的主角,是开挂动作王、不死小强、魅力先生、不知疲倦的人类超级英雄。五部碟中谍电影轰轰烈烈的围绕他展开,他是绝对的leading man,所有关键任务的中心和绝对完成者;说到电影,人们兴奋的谈论那些壮观的动作场面多么刺激、多么惊险,那些搏击充斥着多少暴力美学;从碟中谍4开始,说到角色们,人们又开始说原参谋长有着怎样令他悔恨过去,Benji技术宅得有多么可爱。伊森呢?人们热衷于谈论他是怎样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动作场面,打败一个又一个boss,每部电影里身边在换不同的妹子(和汉子们)。

  其他呢?嗯?什么其他?

  人们不关心这家伙的内心世界。你会说,别傻了,这就是个商业电影,有什么角色可深刻挖掘的?可是人们喜欢探索Benji技术宅从坐在办公室到外勤人员的心里转变,喜欢探讨他看似不靠谱的外表下实际上对友谊有着坚定的忠诚。Benji和Ethan在他的船里那段谈话,当Ethan第一应对计划是让Benji离开、并且举报自己时,足以说明他是多么本能的拥有保护欲,多么本能的害怕自己会拖累别人,多么本能的想要做个独行侠(而我会不自觉的把它和第一部里的Ethan所经历的那些挂钩);当Benji愤怒且坚定的告诉他自己不会离开时,这家伙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心多么强烈,我发誓我觉得他帅得掉渣。

  我看到人们讨论这些情节,每个人都在赞扬Benji,赞扬他平时不靠谱得好像随时会插朋友两刀,但是总还是为他们两肋插刀,赞扬他实际上对IMF小组的贡献有多么大,他为Ethan做了多少。不过……Ethan呢?

  嗯?什么Ethan?

  randt告诉Ethan说IMF被解散时,Ethan没有要求更多,他第一句话是“当这场对话没有发生过”;他自己度过六个月时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请Benji帮忙,失败之后他匆忙让Benji离开,让他送上可能会害死自己的信息,害怕连累朋友。然而这些没有人提。人们夸赞他的朋友们在IMF为他打掩护,却不在乎Ethan一样在本能且努力地保护他身边的人。似乎没有人记得Ethan Hunt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特技符号,或是万能特工的代名词。所有好莱坞商业动作片的聚光灯都打在这个男人身上,人们惊叹于他每部电影带来的各种视觉和感官刺激,那些跳来跳去、跑来跑去的动作特技,那些高空、竞速、下水、搏击所有这些是多么过瘾和痛快,于是渐渐的,人们忘记了Ethan Hunt是个角色这回事。对人们来说,碟中谍系列就是看他开挂打败boss,Ethan Hunt是碟中谍系列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他会负责给人们带来各种无与伦比的精彩场面,负责娱乐大众,负责长得好看,打得好看,挨揍得好看,仅此而已。

  人们对Ethan Hunt做为一个角色的忽视让我觉得惊讶。碟中谍4让很多人对Brandt产生了兴趣,5让人们更喜爱Benji,而Ethan似乎还是那个不知疲倦的万能特工主角。除了荧幕上的耀眼,在人们的讨论中他好像并不存在,似乎也没有人在意这个角色。

  碟中谍5到现在我只刷了两遍,然而我可以清晰明确的感受到编剧对他做为一个“人物”的刻画着了更多笔墨。它们很微妙,或者只是人物的第一反应,或者是其他人的评论,或者是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但是它们就在那儿。碟5的Ethan是碟4的直接延续,他依然坚持信念、依然是简单愚蠢的正义使者,但是我们看到了他更人性化的一面;他可能还是无畏、无惧,但是在面临危险时他会先说句No Shit,和我们一样在操蛋情况出现时心里会想“真是日了狗了”。他也会被抓,可怜兮兮的摔到车上,最后被人送到医院去。5里的伊森遭遇了更多,他看起来更加不知疲倦但是又那么疲倦。细节是很微妙然而是最能触动我的,扒飞机那场戏,Benji终于开对门时他像个布偶一样被冲击到另一侧,在歌剧院和敌人搏击时要趁机找机会喘口气(还自黑了一下身高);Benji说他摒住呼吸没问题的时候,他没有露出什么自信的笑容,还是和4被递手套时一样一副被队友卖了的表情;缺氧去追人的时候,想要跨过车去结果一脑袋栽在地上。这些小挫折让他更让我喜爱;人们喜欢有点儿缺陷的角色,不管是这个角色遇到了挫折,或是他本身性格中的问题。Ethan遇到的那些挫折,被观众们理所当然的作为电影剧情本身吸收,看完就看完了。哦,他第一部被自己的导师和爱人背叛了,自己的队友被杀害了,诶他最后赢了耶!于是人们就忘了前面的全部事情;第三部里自己带出来的徒弟被杀死,妻子被绑架,4之前不得不放手让她离开,不过,谁在乎这些啊?快看那些酷炫的动作啊!而且那些只是因为演员变动想出的蹩脚连理由啊!

  于是角色的suffer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电影的可遗忘情节,当然就没有人去想这些事情对一个人的内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或许人们会说你太较真了,一个商业系列电影何必去挖掘什么角色呢?不,不是这样;人们喜欢挖掘角色的内心,不管是写影评,写吐槽,甚至是写fanfic。为什么Marvel的角色那么受人喜爱?Tony Stark是一个内心有挣扎和冲突的角色,Captain America是,Winter Soldier是,Thor是,小蜘蛛是,其他还有很多人都守着自己的心理阴影面积。再比如Star Trek(AOS),Kirk表面上的玩世不恭和Spock表面上的不通人情和他们内心所展现的不一致让人们为这些角色着迷,想要去探索,越探索就越发喜爱。而Ethan,他一直以来站在如此强烈的聚光灯下,他的一切都太过耀眼(连身高都可以完全忽视),导致这个人,做为“角色”来说,已经被照耀到看不见了。

  因此人们在Ethan和Benji对话时看到的是Benji对友谊的付出,在Ethan眼中喷火要求Lane放了Benji面对自己时,兴奋的把它当作是某种bromance素材。拿同人圈举例,从碟中谍4开始,大部分的fanfic都以非Ethan角色为中心,虽然人们喜欢让他在其中扮演所谓“重要的另一半”,但是几乎没人在意他做为角色是什么样的。所以,当我看到Ethan在无数文里沦为看到xxx就精虫上脑的痴汉、爱妻狂魔、男友力专业户的时候,做为fangirl的我感到愤怒又悲哀。你可以说这只是fangirl们的表现而已,但是它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Ethan做为一个角色有多么的不尊重、不在意。

  让我们稍微来好好看一下Ethan Hunt这个人。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Ethan做为一个角色在不断的发展。第一部里的Ethan实际上颇为内化,开头时以为自己的mentor和队友们死去之后,所有的情绪都被他压制起来;当他知道队中有人背叛了他,他不动声色;他打电话让对方来捉捕自己时浑身上下都是危险的气息。第一部对Ethan的刻画是比较完整的;他有愤怒、受伤、悲痛所有这些压抑下的大情绪,而被导师和女友背叛,不可能不对他的内心造成冲击。

  第二部的Ethan像是换了个人;他变得外向、魅力四射、充满引诱力。当然你可以说“换了导演和编剧嘛,伙计!别这么认真!” 但是我愿意把它作为in-character来看。为什么后来他执行任务时身边的小组成员一直在换?“呃,因为演员去演别的戏了嘛。”让我们认真对待角色来看。Ethan不肯再靠近别人,不愿意轻易相信别人,不愿意轻易和人熟悉,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就像是Tony或者Kirk或者Supernatural里的Dean,成为Mr. Charmer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所以第五部小组成员的延续,宣告着Ethan的再一次改变。他再次选择相信别人,愿意接受友情,或许会let people in,这是他的第二个arc。或许过了这么长时间,他终于愿意稍微放下一些心里的围墙;或许只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传奇特工经历了太多,让他觉得有点儿疲倦。我喜欢这种充满人情味的Ethan。虽然我必须承认我爱碟1里嫩的能掐出水的小队长,爱2里意气风发的动作英雄,爱3里最后满脸血被虐的很美味的倒霉蛋(抱歉,Ethan),我更爱4和5里有挫折、有挣扎、有玩脱时刻的Ethan。

  有几个地方让我觉得蛮值得玩味,一个是Ethan在Brandt说自己是想要打败那个总是打败自己的人时一脸的不可置信和受伤(你觉得我就是这样吗?你们就觉得我是这样吗?),这让我忍不住想知道Ethan之所以成为Ethan更多的深层动机。靠近最后的地方,Brandt说你有没有想过,要是你回不来了怎么办?这时候我一个自私的部分想让Ethan真的挂掉得了;人们总是把他的胜利看得太过理所当然,他总是会回来,他所有的付出也被一并无视了(做为电影消遣娱乐的主要元素,当然没有;作为角色塑造因素,是的)。

  我还喜欢小组成员对Ethan强烈的保护欲。Luther威胁Brandt的话让我想要抱住这家伙;不管是Brandt还是Benji,他们都不顾一切的帮助Ethan。你在Ethan Hunt身边呆久了就不可能不整天为他提心吊胆(不管是何种形式;Brandt的争吵或者是Benji的话痨),不可能不喜欢他。混到活生生的传奇这种地位还让身边的人如此protective,对他的性格不是说明了很多吗?至少让我觉得想要去探索。

  碟中谍5里我最爱的部分是溺水缺氧之后,万能特工Ethan脑部受损晕乎乎对着Benji傻笑;当他们去追Ilsa的时候,Benji试图阻止他开车,Ethan说你在瞎扯什么啊?([哇哦等等,你确定你要开车吗?一分钟之前你还是死的!][你见鬼的在说什么啊?])实际上自己才是脑子进水的那个;还有他们从翻了的车里出来之后,Ethan骑车追上去时,脸上还保持着那种水没放干净的表情。

  我真的很爱这个虽然疲倦但依然凭着他不知疲倦的惯性在拯救世界的Etha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