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4 12:1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精选10篇

  《音乐永不停歇》是一部由吉姆·科尔伯格执导,朱莉娅·奥蒙德 / J·K·西蒙斯 / 卢·泰勒·普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一):Back to life

  我不大懂音乐,我不大分得清摇滚乡村及R&B,我连The beatles 里面到底是哪几个成员也不清楚,我不知道谁是Bob dylan,或许我有听过他们脍炙人口的歌,但我真的没有认真地去区分他们,但是看着=这部music never stopped 我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却自然而然地想到了American pie中提到Lennon read a book of marx,如果The music never stopped 说的是最后的嬉皮,那么American pie一定是歌唱最后的摇滚的挽歌。如果按时间顺序American pie 实在The music never stopped 之前。而American pie一首歌足以唱出这部电影。这里又足见音乐的伟大之处,

  本片是一部真实的故事,不知道音乐是不是真的可以唤起人类尘封的记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虽不是爱音乐致死,但是有时候一两首轻快地歌确实会让我心情愉快,

  而这让我更加感动的除音乐的魅力之外,还是父爱的伟大,以前Henry只会问我你知道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什么时候吗?我们那时候的歌总是清新的爱情最后男孩和女孩在一起了,,一个听着50年代老歌正派父亲要重新接受唱在嘴边的Making love 和God damn。我更多的是被这种父爱所打动。最后冠心病父亲和脑瘤儿子一起听了The grateful dead 的演唱会,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支乐队,反对战争反对杀戮,但是父子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慢慢长夜双方都不知道自己上一次像这样晚睡是什么时候了“it was the best night ever”,这是Henry在失去儿子20年后终于又找回了儿子,他熟记每一句歌词因为这样他才能和他交流,这样才能让他back to life,这是音乐的力量,Gabriel的惊人的速度在康复,父子之前的感情也在不断增进。The grateful dead 难道唱的Back to life 吗?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二):You find the connection in music

  看了一部并不那么大众的电影。最初知道它是因为听说有J·K·西蒙斯出演,那个在Whiplash中扮演严厉教师的男人。但是在这部片里,他却是这样一副慈爱的父亲的形象,满怀着对儿子的爱,为了唤起儿子的记忆,他听了许多儿子喜爱的唱片,还为他得到了Grateful Dead的音乐会的票子,与儿子一起创造新的记忆。

  Henry也是个喜爱音乐的人,喜欢对儿子说着自己第一次听到某首歌的情形。后来,他意识到重要的不仅是自己的音乐,儿子喜爱的音乐同样重要。于是他变了,不再是一味谈自己,而是让儿子说,他第一次听见某首曲子时的情景。

  Gabe让我意识到,原来音乐对于一些人,真的可以非常重要。他们会去听音乐的歌词,因为它们唱到了他们的心里。所以,对于欣赏同种音乐的人,他们也会感觉有connection吧。

  我了解的音乐并不多。如果我知道更多的乐队或歌手,也许可以更好地去欣赏这部影片。不过,在将来的日子里,也许我会渐渐听起更多的音乐吧。

  孤独的人总是会从音乐中寻找慰藉。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三):只有爱,如此共鸣

  最后一个嬉皮士,又是一部讲伟大父爱的催泪弹,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昨天》,同样伟大的父亲和一个让人不省心“孩子”,伟大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康复走完了最后一程,过去的20年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弥补了对儿子缺失的爱,在走的时候他是幸福的。在自己葬礼上播放感恩而死的歌曲,真是一个令人声泪俱下的老嬉皮士。一代精神的延续“我会挺过去”,对于勇敢和坦然的诠释,父亲想尽办法带着儿子去看感恩而死的现场,看到儿子一脸童贞的幸福微笑,此时此刻这位伟大父亲的心结已开。

  片中儿子对父亲的失忆,我认为只是儿子对于父亲的抵触情绪而已,一个心中有爱的嬉皮士公拥有一颗敏感而纯真的心,难道不是嘛?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跟这个操蛋的世界抗争~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四):因为爱你/我也会爱你的音乐

  本来应该是很好的剧本,但是导演发挥的有点平庸了,选角的话除了西蒙斯这个老戏骨其他人的表现都有点出戏。

  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跟主治医师坚持说要带儿子去Grateful Dead的gig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如果有其他乐队能帮我儿子康复,我也会是他的粉丝。”

  看到儿子恢复的星点希望,他满怀期待地问理疗师“你觉得他有可能组织一个新的长期的记忆吗?如果他能把它联结到音乐上。”最后一幕预示着父亲所期待的发生了——而这个新的记忆的开始正是关于他的。

  可是儿子新的回忆里再也不会有他了。。。

  这部电影不是关于音乐的治愈性,是关于父爱。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五):我们心中的记忆,某些由音乐串起

  这部电影是我们公认最近看过最好的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得了脑瘤的儿子在做了手术后精神迟钝痴呆,并失去了很多记忆,一些偶然的事件让他的家人发现他在听音乐时,仿佛恢复正常一般,能记起以前的许多事并流畅的和人交谈,于是并通过音乐来帮助他恢复和彼此沟通。

  看得出父亲和儿子都是音乐的爱好者,可是由于两个人的代沟,父亲曾经无法理解儿子喜爱的音乐世界,并在儿子年轻的时候两人就发生了不少冲突。为了能重拾起这份亲情,建立良好的沟通,父亲试着去接受儿子喜欢的音乐和乐队,把每首他们的歌名和歌词都背出,并带他去听音乐会。

  这是电影中最后一次刻画爸爸的情景,之后,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在葬礼上,他爸爸送给所有人一首歌,录音机里传出的是他和儿子演唱会里的那首歌。这时我流下了一滴眼泪,没有人能胜过爸妈更愿意为我们奉献出一切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里的音乐也都很棒,应该说那个时代的音乐太棒了。看的时候我询问他,为什么现在都流行些傻乎乎的电子音乐时,他说,因为就那么几个音符呗,能变换好听的组合,那时候都给写完了。

  回头去看看以前写的博客,看看标题,听听当时为了博客配的那些音乐,每个时段听得音乐似乎真的更能让人回忆起一些事,甚至当时的感觉当时的气味。

  我们心中的记忆,某些由音乐串起。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六):我写影评是因为我是第一个看的!哈哈哈

  看这部片子纯属意外中的意外。

  今天晚上纽约突然雨下大了。傻逼了。一把伞都没有,有卖伞的店都打烊了。我地铁又乘错方向了,在一个叫华盛顿广场的地方下了。

  淋浴在那儿乱走,才发现原来那一片都是nyu的教学楼。

  后来雨下得实在太大了,就随便找了个路边的小门进去了,看上去挺像个小剧院的。进去以后看到schedule发现还真是个小剧院啊,就是放映的都不知道是什么片子。后来就莫名其妙得登记了个姓名,莫名其妙得上了楼,进了一个放映厅。

  我想这就是缘分啊。我坐下来不到五分钟,就有个中年男子说blabla欢迎大家在这么恶劣的天气情况下还来捧场,看完以后大家有问题可以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我是真的从头看到尾了,不是半当中进去的呢。

  然后其实这个时候我还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状况,想能躲躲雨就行了。

  电影开始了,居然还有preview。。。还真是个正规电影啊。

  关于电影,绝对不属于商业片,也不是文艺到装逼的片。如果我听力没问题的话,那个中年男人说它跟朱诺是同一类型的,今后两个礼拜要送去参加比赛。。。?!

  这是一部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电影的拍摄手法前半段是插叙加倒叙。说一个精神有问题的青年男子住在疗养院里,父母每天来看他。他脾气很古怪,不爱说话,但是每当听到音乐的时候就会开始滔滔不绝,立刻变成正常人。通过插叙了解到,他的父亲对他很严厉。父子俩都是热爱音乐的人,但是两人对于音乐的品味截然不同。父亲非常看不惯儿子喜欢的甲壳虫啦死亡乐队之类的音乐。在一次儿子表演中途突然烧毁美国国旗以示反对越南战争的事件中,父亲大发雷霆,父子矛盾由此爆发。儿子离家出走了,一走就是20年。等再找到他的时候,他由于脑部做过肿瘤切除手术变得记忆停留在十几年前,儿当下的事情只能记住几秒钟。

  当年的女朋友也已经嫁为人妻孩子也几个了。好朋友参战死了。他仰慕的女孩走了。

  结果最终还是父亲陪伴他,父亲最终理解了他,还为了能够拿到电台送出的两张死亡乐队的演出门票躺在病床上还打热线电话。

  父子关系在那天看演唱会的晚上变得空前得好。

  达到顶峰以后必定会有意外发生的。

  父亲还是心脏病去世了。

  其实这算是一部讲述父子关系的电影吧?!我觉得是这样的。

  音乐永不停止。就像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永远不会消失。

  电影看完以后,我意识到这是一场试片会。虽然小小的影厅里就零零散散得坐着20个左右的观众,但是工作人员还是很认真的。

  中年男人耐心得回答了观众的问题。他很期待得看着我,可是。。。我刚想问说你是不是导演。。。发现他说这部片的导演blabla。。。

  他应该是制片人之一。他也可能是纽约大电影学院的做客教授。

  对对,在里面的时候我用wifi发现这是nyu的教学楼。

  出来以后看了一下,这里应该是电影学院的film studio。

  很意外的有趣经历。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七):对于亲情的理解 ———— 以此文纪念贾宏声

  被台译名误导~满以为会在其中找到老艾伦老威廉老杰克等人的影子~看完了电影才知道~其实这是一个并不罕见的父子情题材电影~不管是感恩而死也好~披头士滚石也好~都是为这对父子开道的马前卒~所谓音乐永不停歇也只是见证父子关系的一个契机~美国二百多年的建国史~几代人共同见证的文化领域里~摇滚乐是最为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相比~融合性要强的多~所以这个题材并不重要~可以思考的只是美国家庭关系的存在方式~这个问题如果用理性思维的话~有一大堆历史原因和社科话题来阐述~论文体似乎更为合适~在文化思考方面~这部电影不如2010年的嚎叫~在电影趣味方面~更不如2009年的海盗电台~在这些描写嬉皮年代的电影中~这部实在不算出彩~平平淡淡的按照好莱坞电影惯例进行式看完之后~却让我想起了几个人~确切的说是几对父子~当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到庆幸~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到的东西要比了解嬉皮文化更值得

  当然·电影中的这对父子是成功的~一个老父亲扎起头巾去和儿子一起看摇滚演出就是在西方·我觉得也不会是件常事·但同样是一个在父母眼中离经叛道的孩子·同样是在孩子眼中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在中国那便悲剧的多·我想起的第二对父子就是已经离开了一年多的贾宏声和他的父亲

  对于贾宏声的那部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昨天》在这里我不用说的太多·转眼他已经离开一年多了·不知道健忘的我们还能不能想起那个在朝霞中张开双臂的摇滚青年·加百利和贾宏声·这两个人的情况有一些相似·但前因后果却差得很远·如果当做一个论文写·我想我可以写出几万字都不够的评述·但总的来说·不一样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不一样的理解亲情和表达亲情的方式·也造就了不一样的社会态度和对待方式·一个家庭的亲情·放在全世界都不会有多大的偏差·但加百利是幸运的·他得救了·贾宏声是不幸的·他没有坚持住·我想从上面的两种不一样可以让我们思考很多

  有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我的屋子里·很长时间不说话·在夜里睡不着·在一墙之隔外·住着很多人·而孤独的感觉让我觉得如果把墙拆掉·那一张张横七竖八的床和贾宏声那间医院里排列整齐的床没有什么区别·哪怕再有一些声音·也是孤寂的·或许每张床上躺着的都是一些病人·或许他们得的都是同一样的病·但他们不会正视自身和他人身上的沉疴·流星闪过的时候·就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站起来·攥紧那一柱光亮·告诉自己他梦到了那条龙·喃喃自语的说你就是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谁能告诉我·有这种自我剖析能力的人是疯子?有这种赤裸面对自己的勇气的人是病人?但是那只是一颗流星·那一刻爆发出的光亮虽然可以让沉睡的人看清·但太多的人·已经习惯了看不见流星的白昼·因为那种大同的安全感写在了这个时代的教材上·所有人齐声朗读的时候会找到一种共有的认同感·而社会这个老师·会理所当然的把不愿意一起朗读的孩子孤立起来·放到一个小角落里·任其自生自灭·时而带着恶毒的眼光看他一眼~心中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快感·

  这种野蛮粗暴在如今的社会随处可见·一个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心灵上的淡漠程度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昨天》里~除了贾宏声的家庭~偌大一个北京像一片荒凉的沙漠~每一个出现的人都在极力证明自己是这片沙漠中没有生命的石头和野草·而应该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医院·像衙门·像军队·像屠宰场·医生审判似的口气·护士机械化的服务·让人觉得那些被称为是神经病的人才有一抹生命的颜色·我们看看加百利~他的医生为他想尽办法循循善诱~他的母亲始终坚定乐观的为家庭努力~他的父亲为了孩子改变自己一生的思维习惯~甚至!他在医院里还能邂逅到一份朦胧的爱情~很多东西都那么不言而喻~在我们习惯的生活环境里~在人言可畏的传统下~得不到帮助是正常的~只要少一点伤害就是奢侈的了~

  说到父亲和家庭了·在这里·我丝毫没有用加百利的父母来责难贾宏声的父母~因为在我成长的认识里~贾凤森老人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在中国的家庭里~·能威严的很多·能平等的很少·能管教的很多·很尊重的很少·打着爱的名义的很多~本着个人尊严的很少~习惯动手的很多~学会拥抱的很少~但这些我都理解了~心有不甘的理解了~有些东西·没有经历·是很难传承的·不学是很难自通的~这种感情表达的缺失我自身又何尝没有~又如何能期盼别人也做到呢·

  将近十年前~我故作轻松的把昨天给我母亲看~当看到贾宏声打父亲的时候·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丢下一句你也学点好·转身走了~其实那个时代的我~也并不能把这父子间的感情理解的太深刻~只是朦胧有一种希望被大人理解的心情~虽然这些年来~慢慢的体会到那种无法沟通的爱的极端释放~但那个时候的母亲并不能理解~现在我并不是为这种行为开脱~但我总是希望父母把了解孩子当做了解时代来考虑~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他独特的产物~那些五光十色的新生物并不能和一颗心来划等号~中国那么多愁余家庭关系的父母~有的时候你们应该考虑~是你们不能了解时代呢~还是你们根本不曾去了解你们自己的心~如果只是把养育之恩当做一切的前提~那那么多不曾因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你们还不愿赋予他们一颗会爱的心?不要总说等孩子懂事以后就会慢慢明白你们~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明白已经不同了~在这个世界上~你们是孩子的引路人~为什么要把这个权利交给这些荒唐的教育和危险的社会~

  其实~加百利的父亲和贾宏声的父亲最大的不同~也就是造成这完全两种结果的原因我已经找到了~前者在和孩子一起看摇滚演出的时候~跟孩子一起唱~后者在孩子用披头士的歌词试探着让父亲理解自己的时候~诚恳质朴的说了句~听不懂~~~~当然~两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差异让我们不能去再难为一个苦心的父亲~我只是设想~也许他真的意识到他和孩子种种的冲突和不理解的根源就在那里~也许~他就不仅仅只是用笔勾勒出列侬的画像~那么这些年来~演完昨天的那么多年来~贾宏声的一家~可不可以像我右手边的THE MUSIC NEVER STOOPED的海报一样~父与子在和蔼的光芒中平静喜悦的促膝而谈?

  借着这个电影给我的思考~在贾宏声去世一年多后~写了这篇文章来怀念~我们喜爱贾宏声~他永远都是贾家的骄傲~我们尊敬贾凤森老人~就不要只把他称为贾宏声的父亲~最后祝福贾宏声一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好好的生活~既然上天选择了做一家人~幸福悲伤平凡荣光就都那么不重要~

  我并不想用死亡去铭记住一些人~我希望一些能看的见龙的孩子们能得到幸福的生活~我希望父母和孩子是最特殊的好朋友~我也非常希望我在我们剩下的时间里能一起去看一次摇滚演出~我希望用最单纯快乐的事让我们的心再次相连~这次不是用你给我的~而是用我自己找到的~我更希望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的终点坦然的面对生死~就像加百利和他的父亲一样~如果能这样~我的心里~就不会再有恐惧和遗憾~我想~您也一样~

  是的~我想到的第三对父子~是我和我的父亲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八):电影音乐不完全收录(依据电影中顺序排列)

  多数附有试听地址(百度音乐,虾米音乐)

  ※※※※※※※※※※※※※※※※※※※※※※※※※※※※※※※※※※※※※※※※※※※※

  1.young at heart_Frank Sinatra

  2.till there was you_Peggy Lee

  3.summer song_The Tulips

  感谢豆友 刘苏 @liusu221

  4.young at heart_Bing Crosby

  5.all you need is love_The Beatles

  6.uncle john’s band_Grateful Dead

  7.sugar magnolia_Grateful Dead

  8.for what it s worth_Buffalo Springfield

  9.kansas city_Ann-Margret

  10.i threw it all away_Bob Dylan

  11.magic carpet ride_Steppenwolf

  12.mellow yellow_Donovan

  13.crossroad_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14.suite: judy blue eyes_Crosby, Stills & Nash

  15.its all over now_The Rolling Stones

  16.going down the road feeling bad_Grateful Dead

  17.desolation row_Bob Dylan

  18.truckin'_Grateful Dead

  19.for what it's worth_Buffalo Springfield

  20.Mr.tambourine man_Bob Dylan

  21.jingle bells

  略过这个试听地址,oMo

  22.touch of grey_Grateful Dead

  23.ripple_Grateful Dead

  ※※※※※※※※※※※※※※※※※※※※※※※※※※※※※※※※※※※※※※※※※※※※

  完毕

  应该还差两首左右,豆友发现请提醒,尽量收录完全

  困死了 QMQ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九):不止于音乐

  看完电影来到豆瓣,发现有些影评关注于影片中的音乐。我决定来说说我的感受。当然,以下影评是严重剧透的……

  影片开始的镜头从墙壁上一幅幅合照划过,从少年时期到儿童时期到婴儿时期,预示着这是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这时Hunrry家接到医院的电话,得知儿子Gabriel得了brain tumor。

  一段剧情后,影片跳回到Gabriel的小时候。故事在此设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从未出现却深深影响这对父子的人:Hunrry的兄弟,Gabriel的叔叔 Gabe。那天父母送Gabriel上学,他们在车上听着歌,那首《年轻的心》,父子玩起他们常玩的音乐游戏,Gabriel准确的说出那首歌背后的故事:Hunrry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1950年6月Uncle Gabe上前线两天前的舞会,Hunrry在舞会上认识了Gabriel的妈妈。

  1950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Hunnry和Gabe上了前线。在后面的故事里,Hunrry拿着卡带机走进Gabriel的房间,镜头扫过,柜子上摆着一幅小照片,照片上两个穿着军装的男人,其中一个人手拿小号。想必一个是Hunrry,拿小号的是Gabe。可想而知战争带走了Gabe ,给Hunrry留下了巨大痛苦,因此他把自己的思念全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给他起名Gabriel,给他的圣诞礼物是小号,带Gabriel给叔叔扫墓,希望他吹小号像Gabe一样厉害,成为西贝伯爵,他也在不知不觉中给Gabriel埋下了音乐的种子。直到孩子渐渐长大,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Gabriel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的情感,直到越战爆发,反对越战,直到摇滚乐的流行,而这些Hunrry都忽略了,他一直认为他喜欢的音乐就是儿子喜欢的音乐,他跟Gabriel从小就玩音乐的游戏……

  对于战争的不同观点成为影片冲突的爆发点,两代人的价值观在这里巨大的冲撞着。父亲一辈参加朝鲜战争,为自己相信的真理而战斗,他的这种使命和责任感以及对兄弟的怀念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儿子,看到儿子反对战争,点燃自己国家的国旗,父亲终于爆发了,父子大吵一架,从此儿子过上了寻找理想、却流浪的生活。

  用是非对错来评价事情总是片面的,战争造成了两代人的伤痛,父亲失去了兄弟,儿子乐队的成员、自己的好朋友Mark也征召入伍最后死在越南战场上。他们同样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后果,用不同的方式。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算是部反战题材的影片吧。

  父亲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最让我感动。从他一开始得知儿子的病,张口便问医生:“是不是吸毒造成的?”他始终对儿子不信任,像他自己说的,他认为是那些唱片那些海报害了Gabriel,侵蚀他、伤害他。渐渐地,Hunrry从选择性的失忆,不愿面对儿子离家出走那晚发生的事,到用自己的老唱片去换儿子最喜爱听的唱片,Hunrry在渐渐的接受、渐渐的理解儿子的世界。开头他还是对战争的问题很敏感,听到《Desolation Row》时,儿子说:“《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张越南长官处死战俘的照片……”他面带尴尬,起身关掉音乐说,我要回去了。最后他接受现实,承认儿子对于战争的态度是对的,并且一起去看了一场Gabriel最爱的乐队的演唱会。

  下面说一些与电影无关的。

  孩子们总是在不经意间长大,在不经意间有了自己的梦想,喜爱的音乐也不再是父辈喜欢的,Hunrry却忘了是谁在Gabriel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是谁让Gabriel每次听到音乐时都兴奋不已。你们不能总是先给别人理想,又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无情的将理想毁灭……

  影片探讨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父辈身上的使命感,上一辈人对孩子的影响,这些是非常打动我的地方。当听到儿子说:“travel is destination.” 这句话重重的撞在我的心上。让我想起我和我的妈妈,不像电影里,不像大部分人,上一辈人的观念由父亲影响,我是单亲家庭的小孩,妈妈又是个女强人,她的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我,她有很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近我常迷惑,我们这一代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像他们一样了,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我记得有位大导演说过,新一代电影人的东西里没有担当。我想说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生活物质条件优越。可是也正因如此,我们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她肩负着使命和理想步步前行,我的目标在哪,我的方向在哪,我的目的地在哪?Travelling is destination!也许吧,在路上,就是目的……

  《音乐永不停歇》观后感(十):幸存者

  Gabriel的父亲把儿子房间里的海报撕了个乱七八糟,并怒气冲冲地把他挚爱的音乐全砸了的时候,我想起一些事。

  我哥本来就爱看小人书,初中的时候又非常迷武侠小说,据我妈说,他上课不听讲,就是低着头偷偷地在课桌下看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不务正业,这是我妈的措辞。

  我不知道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没收、被老师逮、被家长骂,最严重的一次,是有一天我们家包了饺子等着哥哥放学回来吃,但是他晚点了,像Gabriel一样,没赶上。这也没什么,饺子放到锅里热一热就好,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吃呗。但是热了三轮他都没回来,饺子都干得有股恶心的味道,可突然我就听见我妈怒气冲冲地揪着我哥冲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绿皮的厚厚的射雕英雄传,然后把我哥直直地拉到厨房,当着他的面儿把那本小说塞进了火里面。十几年前那会儿我们家用土灶台,大锅下面的火在保温状态时是虚捂着的,塞进去的时候书没被立即点燃。但是我妈那天无比生气,于是她操起铁杆把火捅旺,然后又用了特别大的力气去扎那本书,想让它尽快燃起来。边塞还边训我哥,下次再敢偷着看这些东西,你所有的闲书都是这个下场!

  这是我脑子里无比清晰的一个场景,从来没有忘记或者模糊。我还记得那本书实在太厚以至于小口处的温度根本没那么大本事把它彻底烧完。当我们把书救出来的时候,上半部分还是绿皮但下半部分全成了松软的灰。而且那本书是从表哥那里借来的,就这么被母亲烧了。

  哥哥是怎么想的我从不知道。十二三岁的他戴着厚厚的眼镜默默地杵在灶旁,什么都不能做。

  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被生生地毁在眼前而无能为力是不是会心痛地说不出话来。而现在的我再回到那个场景里审视这一幕的时候跟Gabriel的母亲后悔没能留住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我有时候希望我是个姐姐,在那个场景里能说一些话去保护那本书,去承认我妈做了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我这么说也许不公平,父母难道不都是为了孩子好么?但是当父母做出这些事情的时候可曾想到过公平?Gabriel的父亲不是非得要孩子喜欢他的喜欢但却不能接受孩子的喜欢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打架抽烟喝酒当混混,不要想课本以外的任何可能分散你学习注意力的爱好、乐趣或是想法,丁点儿都不要。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却很霸道,受教育完了以后一定要“娶个娇妻,组建家庭,有份体面的工作”。跟Gabriel的父亲的说法如出一辙。一定要听我们的,因为你个小毛孩你懂个屁。他们眼中的不务正业形形色色总结起来,都是阻止你人生辉煌的绊脚石。只要影响到学业的,小说、篮球、收音机……那都是需要踹得远远的绝对不能碰。

  后来我哥爱上了篮球,恨不得死到篮球上也愿意的那一种。砸坏了好多副眼镜,堆砌了一房间的杂志,一有时间就冲出去打球。当然,他们说,又影响了学习。再之后的冲突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亲近的人若不支持你爱做的事,那你有多大的成就感就会有多大的挫败感。

  达人所愿,讨好的不是他人就是自己,从来不能并行。

  如果每个人都像男主角这样只有短暂性记忆的话,伤害值和刺痛度是不是就可以降到最低了?没脑子的日子过得很快,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些小细节,比如Henry听儿子欣喜若狂地描述Bob Dylan的Desolation Road和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一切时情不自禁地流下的那滴眼泪,在他试着聆听儿子内心的声音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他愿意尊重儿子的道路并谢谢儿子给他解释这一切的时候,儿子反问了一句:“谢什么?”到这里,所有的一切辛酸和懊悔涌上来,因为Gabriel并不记得这场对话了。遗忘才是那个最大的杀手,什么伤害遗憾喜悦激动全部失色。还有西莉亚来道别时Gabriel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会记得我见过你,但初次见面我一定还会很高兴的。”甚至他与前女友20年后再相见,塔玛拉在几分钟内含着泪水第二遍向他解释照片上她的那些家人时,每一帧就只剩下了心疼。是否忘了,才能去除一切苦痛?是否忘了,才敢对自己的唯一的热情抱有恒久不变的坦诚?是否忘了,才能在那些记忆的碎片里找到片刻的温情?

  可是整部电影讲述的却是寻找丢失的记忆,在老人的努力下修复幸存的亲情,而且他成功了。这迟来的20年后的释怀来的这么艰辛,怎么能忘。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烧书,没有阻止哥哥打篮球的话他就能变成优秀的作家或者运动员什么的,我不是为了谴责父母,我只是觉得如果当时事情可以反过来变成鼓励那现在可能就不是电话里长久的相对无言。我只是羡慕Gabriel在脑瘤手术后有限的记忆容量里,总算存储到父亲的理解和爱。我只是希望我们自己将来可以不要变成固执的独断的“过来人”。我也希望哥哥依然能疯狂地写文章,疯狂地打篮球,疯狂地去做他想做的事。

  父子两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并勾肩搭背地高唱着”I will be fine. I will get by. I will survive.”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都是幸存者。

  毕竟我们都没有放弃沟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