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海浩劫》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深海浩劫》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27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海浩劫》经典观后感10篇

  《深海浩劫》是一部由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 / 迪伦·欧布莱恩 / 约翰·马尔科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 / 灾难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海浩劫》观后感(一):感觉像个纪录片

  这是一部2010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些公司内部高层不作为不严谨态度致使公司发生严重灾难并造成公司员工死伤灿烈的事儿。海下石油勘探公司由于内部失误造成整个海上石油基地坍塌爆炸并且石油连续泄露一段时间,所有基地设施毁于一旦。从故事层面讲,他尊重事实胡编乱造成分小,体现了对当事人同情整个事件惋惜。但是。。。从电影层面讲,这就只是一个纪录片啊。。。整场电影平淡无奇,感觉男主过于淡定了。当我看到半小时时候就有人走出了电影院,我当时在想,这看题目就知道是个灾难片,灾难啥时候发生啊。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会发生灾难,剧情也就按照我们的想法合理发生了,毫无悬念,从开头就知道结尾,每一步都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就后来爆炸的时候一切看起来还是挺真实的。爆炸时候的画面感还不错。他完全可以多讲述一点甲板上的事,但是甲板上的演员又感觉不那么敬业,年纪轻轻,帅帅痞痞。主要就是感觉电影无悬念,平淡无奇,就是在还原一个真实的事,就像速度激情7一样,远远没有前几部好看,他只是在追忆死去的赛车手。。。

  《深海浩劫》观后感(二):是谁释放了怪兽?

  电影取材与真实题材——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影片从一开始就已经预示了要发生什么,小萝莉的展示,略带有趣加上小萝莉的可爱,带给家庭欢乐,然而隐藏在微化原理之后现实灾难的残酷

  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是足够引人入胜,家庭的温暖、钻井平台工作细节、工作人员之间的嬉笑逗乐、投资方的贪婪、船长精湛的博弈对戏、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石油工作者、灾难面前每个人弱小与对生的渴望,这些衔接在一起构成了整部电影。灾难前的暗示可谓铺垫的足足有余,没有密封好的可乐罐、紫红色的领带、直升飞机撞上飞鸟,一切都预示着这出行的不顺。船长和石油公司高管的对戏,细致精彩,船长的气压全场的气场、力保安全沉稳,高管的能言善辩、算计、贪婪,电影在几轮的对话交流中对情节的叙述、人物的特写完美的展现给观众。影片力求最真实的还原灾难现场而不带入任何立场主角对钻进工、指挥室的人进行询问情况时,一无所知期望工程可以早点结束去过自己的小日子,念叨“money,money"的调子取乐,侧面反应井上工作人员的生活状态。没有了英雄主义、没有惊天动地技能,灾难面前人的脆弱展露无遗,每个各司其职互帮互助,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也显示出人性伟大一面,救生船上争相想逃离,求生的欲望显得那么现实。

  影片紧张旋律音乐上直升飞机那一个开始就让你一直担忧下一刻就有不详的场景出现,整部电影不会让你觉得无聊,但欣赏总觉得缺点什么,只有人员的伤亡、钻井平台的爆炸,没有任何对此次事故造成灾难的特写成为本片的一大败笔。

  《深海浩劫》观后感(三):《深海浩劫》:人心的深海,人性的浩劫

  正在国内热映中的好莱坞视觉灾难大片《深海浩劫》,再次刷新了人心深海的深度,和人性贪婪的底线。虽然故事情节主要描述的是深海油井所爆发的末日之灾,但其核心驱动,却是人性的缺失。因而,从这个角度讲,这更像是一次人祸。

  纵观好莱坞,以此为背景的灾难题材大片并不少见。这些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详细描述灾难可怕场景的同时,不忘对利益驱动的人性堕落进行鞭挞和诟病。相比之下,国产电影由于种种原因,却很少涉及这类题材。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因人祸引发的灾难少。少吗?其实一点都不少。

  不仅在好莱坞,全球各地的电影市场中,都不乏这种类型的电影。比如美国、智利合拍的《地心营救》,就是以南美智利的一次因人为疏忽导致的惊天矿难为大背景的。这部影片不禁让人想起了国产电影中的翘楚之作《盲井》,有兴趣朋友可以去看看。

  回到这部《深海浩劫》中。影片故事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队石油工人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为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意志。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由于人性的缺失,利益的驱动,深水地平线油井在一次破纪录深度的钻井作业时,意外发生了井压不稳,压冲导致紧急安全系统失灵,随即引发连环爆炸,深海油井瞬间化身人间地狱。由于火势太大,救援无法及时进行,126名钻井工人不得不困顿其中......

  作为一部视觉大片,影片对深海油井的惊天灾难,复制的非常精准。据说,为了真实再现、还原当时的冲天大祸,弥漫硝烟,剧组按1:1的比例,搭建了深海钻井平台。也因此,影片制作成本高达上亿美元。影片后半部分的饕餮级视觉盛宴,将火灾的凶、狠、惨、猛都展现的淋漓尽致。观众就好像置身火海一样,随着片中人物角色的希望而希望,绝望而绝望。

  除了珍馐美馔般的视觉饕餮,影片还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了人性的美好亲情可贵。比如,马科沃尔伯格饰演的男主角,与妻子孩子的浓浓亲情。对温情的刻画和打造,让影片整体偏暗的色调,以及人性缺失所导致的大灾难所拥有不寒而栗,都有了些许温暖的味道

  《深海浩劫》还真是再现了普民草根在灾难来临之际,复杂心绪变化。比如由吉娜罗德里格兹扮演的深海油井文职人员Andrea Fleytas,在面对灾难时,从绝望到希望,再到绝望,最后终于见到希望的心理差异,一次佐证灾难的残酷,人性的残虐。

  《深海浩劫》更是一部荟萃了多位好莱坞演技实力派的剧情片。主演马科沃尔伯格就不用说了吧,近年凭借着《泰迪熊》《变形金刚4》等迎来事业第二春。约翰马尔科维奇、库尔特拉塞尔都是好莱坞戏骨级的卡司。美国甜心、女神凯特哈德森则在片中饰演马科沃尔伯格的爱人

  总之,无论是视觉特效,还是剧情人设,亦或是演员阵容,《深海浩劫》都是一部不容忽视的超级灾难大片。

  《深海浩劫》观后感(四):中规中矩的灾难片

  《深海浩劫》根据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改编,电影表现的四平八稳。除了塑造了比较倔强的领队老头,其他人物依然是我们熟悉的美国家庭,熟悉的美国员工间打屁闲扯。 对于灾难的反思通过平台领队老头与公司领导争执统一体现出来,指责因为利益而忽视安全的行为。 开篇导演运用了不太高明方式,通过男主女儿嘴巴,巴拉巴拉的介绍了男主的工作,还顺带介绍了深海钻台的原理以及危险性,一瓶爆喷的可乐演示了后面的灾难。这一幕很是生硬,家庭中的对话都是这样的学术探究吗? 后面灾难发生时的场面是非常的震撼的,反正我们国产片是拍不出来的。关于灾难的过程几乎就是展示,展示,展示。涉及到人心理的层面反而有些薄弱。 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详的征兆,比如飞机撞到鸟。这种桥段都过于照搬。危机一触即发,而办公室里在欢庆连年安全第一的荣誉,这种反讽也略显低级。莫名其妙的欢庆什么安全只是为了让观者撇一撇嘴而已,所以电影运用了很多套路,缺少新意,是一部真正的好莱坞流水线上拼接出来的作品。 此类美式大片因其场面震撼还是会引来关注,又因为还是几十年不变的味道而会让中国观众略感乏味,票房大卖显然不太现实。预计大陆票房1到2亿人民币吧。

  《深海浩劫》观后感(五):深海浩劫

  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一队石油工人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为灾难时,以无上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与灾难搏斗奋力自救的故事。离岸40英里以外,广阔的墨西哥湾洋面上矗立着世界顶尖的海上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平台副经理麦克·威廉姆斯(马克·沃尔伯格饰演)带领自己的团队即将完成一次破纪录深度的钻井作业。不料突发井压不稳和压冲导致紧急安全系统失灵,随即引发连环爆炸,深海原油冲破井盖喷涌出来,形成数十米高的油柱,冲天大火随之而来。数百万吨原 油倾泻而出,整个钻井平台及附近的海平面都被遮天浓烟和熊熊大火包围,变成人间炼狱,126名钻井工人被困其中。因火势太大,海上救援队伍无法靠近。麦克带领几名勇敢同伴,展开自救行动。他们搜救伤者、安排撤离,坚守到最后一刻。钻井平台即将沉没,麦克和他的同伴必须在水深火热之中逃出生天。

  《深海浩劫》观后感(六):别人家的主旋律

  2010年4月20日,一个甲烷气泡从海底冒出,随后演变蝴蝶效应导致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36小时之后,伴随着巨大声响和炽烈的火焰,渐渐沉没在墨西哥湾。事后统计7人重伤、11人失踪。

  电影《深海浩劫》,在六年后以逼真的影像还原了这一事件的始末。

  灾难片中“灾难”二字虽须突出,但比惨这种事情,交给在华府门口卖身葬父的代号9527做就可以了。生命被掩埋,却让平日里不显的人性于暗处发光,才是灾难片一贯为之的主流价值观

  《深海浩劫》很想做到这一点,可惜未能成功

  同样遗憾的是马克·沃尔伯格等人领衔的几个主人公,他们很想阻止这一切灾难的发生,虽然按照《星际穿越》中提到的“墨菲定律”来看,这一切都是迟早的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电影除了如烈焰地狱般的灾难现场外,剩下就是围绕这个该死的定律,讲了两拨人去做钻探石油这件事,然后其中一方的选择导致了这场人祸。

  这一次,美国人毫不犹豫地将这盆脏水泼给了BP为首的英国人。

  电影中,美方形象代表马克·沃克伯格,术业有专攻、爱岗敬业一丝不苟,除了喜欢上班的时候蹭公家网络老婆激情视频聊天之外,简直可以称为劳动模范。

  而英国人的形象发言人BP公司,则被描述成了既官僚又贪婪的灾祸之根。电影中BP公司负责人的形象,完全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对于资本家的定义来量身定做的——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石油行业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高的利润,那不是电影和我们所关心的。《深海浩劫》唯一想做的就是,把屎盆子扣在英国人的头上,将其中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利益熏心的模样;而美国人自己,则团结友爱地背靠着星条旗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勇敢地活下来。

  可是实际并非如此

  这场只造成11人殒命的事故,只是灾难的开始。且不说那些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如何捱过伤痛,单论这场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原油泄漏,让整个墨西哥湾承受了毁灭性的灾难,用当时媒体的话说: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

  主人全程酱油断章取义的粉饰,生硬的同事之情,以及有惊无险的绝地逢生,让《深海浩劫》的格调陡然降至水平线以下。不用和海洋灾难史诗《泰坦尼克号》去比,哪怕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完美风暴》,其中人和环境之间的抗争所博的观众的眼泪,也要比《深海浩劫》多出几十个加仑。

  更重要的是,对后续的环境毁灭置之不顾,单单选取灾难源头中的小人物,然后火力全开地取歌功颂德,这种不能说错可又总觉得哪里不对的套路,真是让人见识到了“主旋律放之四海皆准”的广泛性。

  不同的是,灾难过后,美国人选择在好莱坞开机;而我们比较省钱,一般会挑出个好日子开会……

  《深海浩劫》观后感(七):血泪铸就生活,我们的脚下,是累累白骨。

  没有3D没有 imax,却是实实在在的大片,震撼人心

  在这以前,无知的我都不知道,原来石油的开采也要伴随着这么多血泪,原来我们现在的每一步都踏在英雄们的尸体上。

  压抑的前半部分,平淡的叙事手法讲述着平淡的生活,而隐藏其中的一些小意外们,也预示着这次灾难(感觉这里有点迷信了,我们生活中经常有凶兆,如果都放在心上,也太草木皆兵了,唯物主义才应该是我的信仰

  一个无良老板,不做安全检查,不做维护,无视危险,只看到金钱和利益,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飞机没油了才降落,总是想以最小的成本攫取最大的利益(他的目标应该是空手套白狼吧),仔细想想这种侥幸心理,不止这个老板有,我们也有。考试前的一晚上才复习,临时抱佛脚期待有高分,不到截止日期不交稿,酒驾的时候,不都是抱着侥幸心理。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处在这样的决策位置,是不是也会有同样丑恶的嘴脸,是不是也会做出相同决定

  石油(或者说原油)不仅可以用来做汽油柴油等等燃料,还可以用来铺路(沥青),在织染业也有广泛的应用。没了石油,我们将走(无)不(路)了(可)路(走),衣不蔽体。Deepwater Horizon 的工作人员,是在用生命钻井(然而,这还没到开采石油那步呢)。再想到,也许商业广场中央的水泥柱里,静静地躺着某个失足的建筑工人。也许伸手不见五指的矿井里,静静地躺着n个旷工。也许某个山坳里,静静地躺着某个失足的盘山公路修路工。也许某片废墟中,静静地躺着一个解放军叔叔。也许某片海底,静静地躺着某个踩珍珠的海女。也许钢厂的熔炉里,3000度下啥也不剩了……他们用血泪甚至生命,铸就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脚下,是累累白骨。

  感谢勤劳工作的人们,感谢你们的付出。

  存在侥幸心理,不是害死别人,就是害死自己。

  《深海浩劫》观后感(八):《深海浩劫》:缺乏内涵但场面壮观

  电影还原了墨西哥湾的那场灾难,也成功再现了当时惨烈的场景,但是电影并没有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没有真正的将主角的作用发挥出来,仅仅以马克.沃尔伯格为切入点来引入故事,显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意义。就是这种毫无重点没有剧情的设置,让电影给人的感觉十分混乱,尤其是马克.沃尔伯格所引入的家庭元素,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没有突出什么家庭观念与情怀,毫无重点的叙述故事让电影缺失了价值观与是非观的营造,电影更像是为了展现灾难而故意添加进入的人物关系,也是因为如此,让电影难以找到重点更将剧情塑造的乏善可陈,不知何意。电影想要为我们追溯灾难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想将钻井平台工人们对于挽救这场事故所做的奋力抗争,只是片面的刻画出BP公司领导上层的巧舌如簧与平台工人们的极力抗争,显然有一种片面刻意的行为,尤其是当灾难发生了以后,所有的人员都乱作了一团,没有什么人与人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与话题性的行为,仅仅突出了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让人难以看到影片当中那种发光发热的地方。电影一开始就咄咄逼人的用一种横加干涉的方式来指责公司将前来检验的人员撤离的行为,从主观上已经造成了一切原因都是公司高层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而当后续情节展开的时候依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意图在里面,让个人感情的发泄完全渗透到了电影里面,这样的做法显然只能证明导演是有意的将自己认为谁对谁错的观点强加进去,也就忽视了我们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场事故,不得不说导演的这种做法太过偏激。

  作为电影的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显然没有作为第一主线的存在,更没有发挥出力挽狂澜的作用,他并没有真正的成为电影的核心,反而变成了一个支线的存在,就是电影没有真正的选准主线的存在,于是就随便找了一个可以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来担当主角,而至于所谓发生整个灾难事故的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找准人物去进行叙述。唯一一个能够切入整个事件核心的公司高层约翰.马尔科维奇,显然已经将他作为反派一样的人物存在,也就很难在故事上以他为人物重点,于是乎在整场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像电影当中表现的一样,约翰.马尔科维奇在事发现场被喷满泥浆,而马克.沃尔伯格则还在卧室和妻子正在视频聊天,则至于由老戏骨迪伦.欧布莱恩扮演的站长则还在澡堂里面洗澡,如此人物环境所在位置的确定,就已经证明了三个人的角色地位的重要性,如此再来一看,电影选择了一种以主观形式叙述的表述方式显然将电影的剧情带入了一种万劫不复的境界里去。没有人发现了灾难的产生,也没有人阻止灾难的产生,更没有人能看出灾难的产生,但导演却一边倒的营造出来灾难的产生是因为公司高层的决策造成的,可是灾难产生的时候正是在做质量检测的时候,这个时候出问题并不能胡乱的指责到底是谁犯的错,就是因为导演用一种过于主观的思想,让我们看不到了事实的真相。

  电影虽然没有为我们营造出来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但是整个场面营造与调度的却是恰到好处,正是应了那句话,剧情不够场面来凑,没错的,导演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为我们营造出来了一个既壮观又惨烈的这样一个灾难场景。在这个场景当中,电影全面的展现出来各种惨烈壮观的灾难奇观,不但让人感受到在灾难当中的无能为力,也突出了人性中那善良又伟大的举动,面对灾难时的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自己,能够选择帮助别人更是人性中所展现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于是,在经过前一段时间温吞如水不温不火的苍白表述之后,在电影的后半节彻底的大爆发,用场景来震撼我们的心灵。只是在这种灾难片中始终少不了主角光环的英勇救人行为的出现,不知道这种情节是不是真实情况下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我们眼中看来,这种狗血的救人模式实在有点老套陈旧与太过平凡,在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以后还要在最后的时候在看这个,让人感觉很扫兴。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追求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只可惜对于这部电影而来,真实事件改编很显然只是一个幌子,剧情人物改编给人的感觉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正面人物形象过度正面,反面形象又过度反面,总感觉电影当中弥漫着相当强烈的个人情绪,那种指责式的描述手法呼之欲出。这一点明显没有真正的正视灾难所带给人们的不幸与痛苦,一味的指责式的描述只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对企业管理的不满,而我们真正讨论与再现的是整个事件发生所引发的原因与带给我们的警示与思考,而导演挑起战争的这种做法相当的不可取。这也是一部马克.沃尔伯格最没有主角光环的电影,电影里面的他可有可无,几乎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一点分量都没有,除了在一个重要的场合发表了一些专业观点以后,电影的其他部分就几乎是一个路人甲了,不但没有引导什么剧情内容,还过度的将家庭戏份分散了电影的剧情主线,这种故意渲染与煽情的人物在这部以灾难为主的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对于马克.沃尔伯格来讲,充其量只是电影当中的一个小角色,分分钟远离电影的核心内容,更与故事发生的重点沾不上边,这种丝毫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角色怎么可能在电影中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让他成为了最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男主角。

  《深海浩劫》观后感(九):真正的灾难在屏幕之后

  2010年4月20日,一个甲烷气泡从海底冒出,随后演变的蝴蝶效应导致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36小时之后,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炽烈的火焰,渐渐沉没在墨西哥湾。事后统计7人重伤、11人失踪。

  电影《深海浩劫》,在六年后以逼真的影像还原了这一事件的始末。

  灾难片中“灾难”二字虽须突出,但比惨这种事情,交给在华府门口卖身葬父的代号9527做就可以了。生命被掩埋,却让平日里不显的人性于暗处发光,才是灾难片一贯为之的主流价值观。

  《深海浩劫》很想做到这一点,可惜未能成功。

  同样遗憾的是马克·沃尔伯格等人领衔的几个主人公,他们很想阻止这一切灾难的发生,虽然按照《星际穿越》中提到的“墨菲定律”来看,这一切都是迟早的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电影除了如烈焰地狱般的灾难现场外,剩下就是围绕这个该死的定律,讲了两拨人去做钻探石油这件事,然后其中一方的选择导致了这场人祸。

  这一次,美国人毫不犹豫地将这盆脏水泼给了BP为首的英国人。

  电影中,美方形象代表马克·沃克伯格,术业有专攻、爱岗敬业、一丝不苟

  而英国人的形象发言人BP公司,则被描述成了既官僚又贪婪的灾祸之根。

  石油行业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高的利润,那不是电影和我们所关心的。《深海浩劫》唯一想做的就是,把屎盆子扣在英国人的头上,将其中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利益熏心的模样;而美国人自己,则团结友爱地背靠着星条旗勇敢地活下来。

  可是实际并非如此。

  这场只造成11人殒命的事故,只是灾难的开始。且不说那些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如何捱过伤痛,单论这场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原油泄漏,让整个墨西哥湾承受了毁灭性的灾难,用当时媒体的话说: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

  主人公全程打酱油,断章取义的粉饰,生硬的同事之情,以及有惊无险的绝地逢生,让《深海浩劫》的格调陡然降至水平线以下。不用和海洋灾难史诗《泰坦尼克号》去比,哪怕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完美风暴》,其中人和环境之间的抗争所博的观众的眼泪,也要比《深海浩劫》多出几十个加仑。

  更重要的是,对后续的环境毁灭置之不顾,单单选取灾难源头中的小人物,然后火力全开地取歌功颂德,这种不能说错可又总觉得哪里不对的套路,真是让人见识到了“主旋律放之四海皆准”的广泛性。

  不同的是,灾难过后,美国人选择在好莱坞开机;而我们比较省钱,一般会挑出个好日子开会……

  《深海浩劫》观后感(十):深海浩劫注定会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电影

  首先说明,我是一名近海石油工程师,以下内容是我看完电影后发在朋友圈里的内容,因字数过多,只能写成影评形式,内容不多,欢迎指正。

  《深海浩劫》这部电影本身就不是普通的灾难片,没有一定的背景估计也不会看懂。所以当我看到有观众在评论里给了一星并且说“除了爆炸特效这个亮点外其余都是走马观花似的不停切换场景,之间没有关联,剧情牵强”时,我丝毫不感觉意外。确实,当刀没有划到自己身体上时,你是体会不到那种切肤之痛的。

  除去争议本身,我不得不说导演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虽然有些纰漏,但丝毫不影响很多处对细节的刻画,这种刻画很真实,甚至真实的让人感到恐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电影中大部分前期背景介绍中没有夸大的话,BP和Transocean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安环部的王经理给我们讲过,危险就像老虎,想要避开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关进笼子里。而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仪表,烟探火探可燃气探头联动作用,再加上各级关断,很大程度上就能把危险控制住。具体的我就不说太多了,总之请大家放心,国内的平台上管理远比老外的严格,大家工作也不会太懒散,PM及时做的话会减少很多设备的损坏,出现损坏时也会及时维修,再不济会换新,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到处都是故障,连最基本的二级关断的设备都是坏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