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拒人生》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被拒人生》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5 03:02: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拒人生》经典观后感10篇

  《被拒人生》是一部由彼得·苏列特执导,朱丽安·摩尔 / 艾伦·佩吉 / 迈克尔·珊农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拒人生》观后感(一):“被拒人生”勾出的对我国社会文明与法律健全的反思

  建议所有看完电影的人再看一下38分钟的freeheld的纪录片,几乎电影里的所有重要情节在纪录片里都有原型,非常有意义,比电影本身更值得一看。

  先吐槽电影,吐槽电影不是因为主演演的不好,julianne moore已经很卖力了,但是相比较人物原型她真的不够man,她演过最成功的警察就是“汉尼拔”了,干练不失柔美,但她man的极限恐怕只能到“汉尼拔”里starling了,说到starling,不由得想起jodie foster,其实这个角色让jodie来演会不会更合适?毕竟她早已出柜并且成功塑造了“沉默的羔羊”和“勇敢的人”中的角色,气质上比julianne moore多一份英气。but我最想吐槽的还是ellen page,导演瞎了吗?ellen page和julianne moore的组合完全就是母女档好吗,尤其是ellen躺在julianne怀里的时候简直就是妈妈在哄乖女儿睡觉觉,分分钟都在跳戏。我查了下,ellen与我同岁,julianne比我妈还大两岁,好吧那我以为真实原型可能就是这种忘年恋,但是看过纪录片之后我发现并不是,虽然真实的stacie明显比laura年轻不少,但是两个人在一起完全没有违和感,并不像电影中两个人那么不match.

  如果不是based on true story,恐怕这个电影都不够及格,看了纪录片之后只能说导演客观地、不卑不亢地还原了真实的事件。电影本身真的没有太催泪,但是纪录片还是让我泪崩了,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影片和纪录片最后的文字让我担忧。

  影片和纪录片最后说“laura和stacie的努力促使新泽西立法机关修订了同居伴侣关系法律,保障了新泽西所有公职人员同居伴侣能获得赔偿金的权利。2013年即laura死后的第七年新泽西开始签发同性结婚登记证。2015年7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颁布了关于美国公民婚姻平等的相关法令。Stacie仍然住在她们的家里。”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值得一读:

  三名儿童改变美国历史

  ——美国的失踪儿童干预系统

  1979年5月25日,6岁的艾坦(Etan Patz)准备第一次独自出门。这个纽约小男孩信心满满,告诉父母要自己穿过两个街区,去搭乘校车。得到同意后,艾坦背着书包,头戴印有“未来航班机长”的帽子出发了。可这竟是父母与孩子的最后一次见面,在这短短的上学路上,艾坦失踪了。

  无数记者和警察蜂拥到这对愁眉苦脸的父母面前,看他们如同祥林嫂般一遍又一遍拼写着“艾坦…唉-坦(Etan…ay-tahn)”。随之,媒体的大量报道牵动了整个国家的神经,摄影师父亲给艾坦拍的那张咧嘴开心笑的照片,被登上了覆盖全城的寻人海报,被印在了牛奶盒的侧面进入千家万户,甚至登上纽约时报广场的广告牌。

  但艾坦终究没有回来,对于整整一代美国人而言,那个戴着棒球帽的童稚笑容是如此令人痛彻心扉。人们发现,艾坦的失踪背后,正折射出学校与家长联系不紧密的漏洞,也暴露了警方低效无能的现状,根据不同的司法辖区规定,警方甚至要在孩子失踪24-72小时后才会有所反应。

  先贤虽并没有为美国社会构建万无一失的制度体系,却留下了更宝贵的、可简称为“危机-反思-进步”的自体更新模式。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艾坦失踪的5月25日为“国家失踪儿童日”,美国社会开始真正重视失踪儿童问题,并开启了为期近10年的“牛奶盒寻人活动”。作为美国最知名的失踪儿童,艾坦的不幸遭遇永远改变了美国,直接影响了接下来一系列法律出台与制度更新,挽救了无数美国儿童。

  时间到了1981年7月27日,佛罗里达州一个闷热的午后。6岁的亚当(Adam Walsh)听从妈妈的安排,在百货商场里看几个孩子打电子游戏。但七分钟后,当亚当的母亲赶来接他的时候,游戏机前却空无一人了。

  焦急的父母印了15万份寻人启事,贴满了全城的大街小巷。但噩耗还是击中了这个家庭:两周后,渔民在120英里外的灌溉渠内打捞上来了亚当的头颅。于是,悲痛欲绝的父母向媒体讲述警方是多么不靠谱:在亚当失踪的当天下午,其母就报了警,警方却不但没有及时响应,更告诉媒体“失踪和绑架应该没有关系”;当次日亚当的父亲去警察局追问进展时,警方却回问:“你有什么建议吗?

  虽然杀害亚当的杀手在两年后自首,亚当夫妇却决定从此走上维护儿童安全的道路。在国会山召开的《失踪儿童法案》听证会上,并不精通法律和政治的亚当父亲,却用一句话打动了众人:“一个能发射航天飞机并让它回到地球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为失踪儿童设立的信息搜集和服务中心?”

  随后,《失踪儿童援助法案》也在Walsh夫妇的参与下通过。该法案呼吁在全美范围内建立一条失踪儿童免费报警热线,以及全美失踪儿童的信息汇总和甄别中心。同年,Walsh夫妇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全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服务中心(NCMEC)”,打开了解决失踪儿童问题的关键之门。

  1980年代后期,沃尔玛超市启用了儿童安全警报系统,并为纪念亚当而将系统命名为“Code Adam”。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超市走失,可立即求助于此系统,超市所有出入口将全部封闭,工作人员立即进行搜寻,如果10分钟内找不到孩子,将立即由警方接手。此后,这一系统被全美众多超市、商场、医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采用。

  然而悲剧还在继续,1996年1月13日,9岁的安伯(Amber Hagerman)在骑车时被绑架。她的尖叫引发了邻居的关注,但这起发生在光天化日下的绑架却依然带来了最悲惨的结局:4天后,她的尸体被发现。

  当地居民要求当地广播电台比照天气预报,以同样的频率和力度不间断播出失踪儿童的新闻。半年后,在一场记者会上,有当事者回忆起在寻找安伯的过程中,媒体是如何帮上了大忙。这个信息终于传到了警方的耳朵中,于是经过一系列打造升级后,一个接驳美国紧急警报系统,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子邮件、交通提示、短信、facebook、google等多种渠道,向全国发布失踪儿童信息的庞大系统上线了。这个名为“Amber”的系统所发布的内容由警方决定,通常包含了失踪儿童特征、嫌疑犯特征,以及嫌疑犯的车辆描述和车牌号码。

  如果说“Code Adam”解决了儿童在公共场合失踪的问题,“Amber系统”则彻底将失踪儿童和嫌疑犯置于民众的海洋中。1996年以来,这个系统已经成功寻回或解救了602名失踪儿童。以2011年为例,在通过Amber系统成功寻回失踪儿童的案例中,有50%是因为公众或警方通过Amber警报发现了嫌疑犯的车辆;39%是因为公众接到警报后,提供了目击线索等关键信息;更有11%的案例,是嫌疑犯收到警报后释放了被绑儿童。

  三名不幸的失踪儿童,却彻底改变了美国解决儿童失踪问题的轨道,其影响之深远,从一组数字便可以看出:1990年时,全美只有62%的失踪儿童可以被找回,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变为97.7%。正如亚当的父亲,后来成为Fox电视台《头号通缉犯》(这个节目帮助警方找回了65名失踪或被绑架的儿童)主持人的John Walsh所言:“记住,你的参与能改变一切”。

  这三名儿童的死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他们的死却换来全社会的警醒和反思,换来社会制度和相关法律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他们的死让之后成千上万美国儿童受益于该“儿童干预系统”,他们不幸死去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后人能做的最好的不就是以此为戒,让其他的儿童不要再遭此厄运么?

  这部电影里同样如此,我甚至认为美国社会文明之所以一直能领先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这些发生在平民百姓上的不平等的事情在大众的抗议、游行、干预等推翻之前“传统”的做法,以立法为保障推动社会进步,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社会文明都会向前迈进一步。

  而我们呢?2013年长春儿童失踪事件同样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这只是一个当时的热点事件,过了没几天就没有媒体再提起了,大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更别提立法上的跟进了。所以这种事情发生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只要没有上升到制度和法律的高度上就会接二连三的发生,中国每年约有二十多万儿童失踪,这个惊人是数字难道还不足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么?

  再扯远一点,前天看到一个新闻(新闻链接http://tieba.baidu.com/p/4315871184),广西一个韦姓男青年从小就在村子里祸害其他儿童,他13岁的时候就杀害了同村一个4岁的男孩,因为不满14岁所以有关部门并没有对他进行惩罚,他14岁的时候又捅伤了同村一个女孩,后来又有几起没有直接证据的伤人致死的事件发生,直到最近一次入狱是因为他在广州打工时强奸并杀害了又一个女孩。还有前两年一个10岁女孩在电梯里暴打一个1岁男婴的新闻(新闻链接http://baobao.sohu.com/20131205/n391293947.shtml),还有杭州少年建群虐猫等新闻不胜枚举,这些不满14岁的少年不用为他们造成的严重后果负责,但是他们这么小的年纪就对社会造成了这么大的危害并且对其他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难道这些不能让我们的人大委员们引起重视么?不足以让人们反思我们法律上规定的未满14岁的少年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到底是否合理?

  说回到这个电影涉及的问题,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法律承认并保障同性婚姻享有与异性婚姻同样的权利,同志人群的权利已经相较于之前的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国家有这么庞大的人口,所以按照自然规律来讲我们国家的同志人群数量也应该是最多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同志人口数量,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大,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同志人权呢?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这个问题,我比较孤陋寡闻,恐怕最活跃的就是李银河了。到现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条法律保障我国广大的同志人群的权利,同性爱者自己都不敢站出来,他们确实不敢站出来,因为社会容不下他们,他们没得选择。

  尽管这样,我还是坚信,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和广大民众最终会接纳同性爱者,因为他们不是怪胎,不是极端分子,他们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我们的家人,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珍惜爱,更能够付出爱。

  每次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我都会反思我们自己生活的环境,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虽然每天对自己的生活怨声载道,但是我们也无比热爱这片土地,骄傲地说我们是华夏子孙,我们有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我们更希望祖国的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权利,成为真正的和谐社会。

  《被拒人生》观后感(二):艾伦·佩吉是真·天才

  艾伦·佩吉是真·天才,本人语速快个性酷聪明有风采,采访和公开讲话都很有感染力,但在《被拒人生》里面演讨厌当众发言,不习惯被关注的男仔头能让人错觉她真的就是那样,从来只要有朱莉安·摩尔的片子,我都会啧啧啧摩尔阿姨的演技,但艾伦·佩吉的演技竟然让摩尔都暗下来了(在我眼里)。还有《爱在罗马》里她演一个不惊艳但撩汉套路一溜溜的小妖精,她本人反差也巨大,也演得让人服气。觉得艾伦·佩吉可以驾驭任何角色。

  《被拒人生》里一个挺触动的情节是警察同事们从顾忌到支持同志女主的转变,只是个小片段,没花笔墨也谈不上戏剧性,但能让人从被省略的画面里想象到实际生活和私人感受,才是同性题材影视作品最能影响到观众的地方,口号、理念、戏剧冲突反而不是。同事们不是每个都有支持同性婚姻、同性平权的觉悟和相关知识储备,不会拽大词,这些普通人对于“蕾丝”主角的支持更多出于她是他们的同事,他们能看到摩尔扮演的女主工作多努力,有多爱这份工作,做得多棒,为人正直,有原则有义气,还有温度,他们知道她踏实努力地生活着,就像他们一样,她工作之余尽心装修房子,养狗,就像他们一样,她有家人有爱人,就像他们一样,她用尽最后的时间和力气保护自己深爱的人,这也是他们会做的事。这些普通人支持的是另一个普通人。

  我想(可能还是naive, 但是)很多对同性恋有偏见甚至敌视的人,在看过这部电影里呈现的相处细节、爱意、珍惜之后,都会有所改观的吧。

  都这样了还不是真爱那尼玛什么是!

  《被拒人生》观后感(三):人生来从不平等

  从没有真正深刻想过gay community的问题,一直以来只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我能做的也不过是不偏不倚,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评论,不反对,是我最大的支持。

  我总觉得自己太过渺小,渺小到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人生来从不平等,有些人面对不平等,选择默默接受,有些人选择站出来去斗争。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有些事我确实保留了中国人传统的中庸思想,这也许是懦弱,也许只是独善其身,你不招我我也不惹你,请远离我,让我安静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知从何时起,默默收起所谓的热情,心中对于善良的界定也慢慢发生变化,认为只要不害人不做违背道德违背良心的事,就是最大的善良。

  也许是常年独居国外的缘故,内心慢慢变得孤僻,把对很多事的看法藏在心底,也许是长大学会了never judge,渐渐认为能做到这些就已经是最大的善良和善解人意。可是却忘记,人生来从不平等,社会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有人站出来抗争,也许过程艰辛,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不曾成功,可是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努力,去争取,去牺牲,去站出来呐喊,才会有机会改变,改变自己,改变世人。这些人是我心中的英雄,比我勇敢。

  我从来不觉得也没有梦想过自己是那个改变世界的人,到现在也只是自我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许是因为不够强大,也许是因为有些事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时看到不公的新闻或恶劣人性的报道或是某个不幸,心里也会默默谴责或反抗或怜悯……每当这时总在心里提醒自己,在变得强大以前,默默做一个善良之人。这是我最大的力所能及,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2016年最大的心愿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过去的四年对我来说却极为奢侈。人生有很多无奈,又有很多选择。人生从不只是别人经历过的那些已知而已,于我而言,最大的勇气是站出来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要的人生,一点一滴,一步一步,慢慢走,向前走。

  L

  29/01/2016

  《被拒人生》观后感(四):不只需要你我,更需要我们

  一点小小的进步需要太多人的抗争与牺牲。虽然没有《骄傲》那么令人热血沸腾但同样打动人心。我不禁想,如果某一天自己遇到同样的困境,我的朋友亲人是否也能像电影里的警察修车店老板那样伸出援手,而我自己又能为处在困境中的同类做些什么?人想要活下去就要不断的抗争,需要莫大的勇气,在这样的过程中,势必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从这类影片中就能看出,维权之路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举步维艰,必须要有更多的人团结在一起,不仅仅是LGBT人群,还要有正义的官员、热情的社会人士,敢于直言的媒体,清醒的民众……天朝的维权进程何时能够前进一小步?需要太多人太多的努力。最后那个同志警察站出来带着一众警察去参加议会的时候我很感动。一个开始明哲保身的人都敢于站出来,说明其他人的行动已经给予了他很大的触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身边都有同志朋友,除了嘴上说理解支持以外,作为直人到底能给予LGBT群体什么实质帮助?抛开直弯之分,一个朋友有难,作为一个人,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这已经不是直弯范畴之内,而是作为人,生而为人,就会面对的。

  美国的同类维权电影表现的都是一种众志成城,最初觉醒的人去引导和影响他人,感化以前对此抗拒的人。这表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凝聚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此类电影除了宣扬平权思想外,内在还是在弘扬美国精神。比起直言不讳弘扬英雄主义的战争题材,这碗回味曲折的美式平权鸡汤才是我的爱,也是更加能够将老美要传达的精神深入我心的一类电影。具备同一特质(这种特质可以是性向也可以是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的设定总是会让人斗志高昂,也更会令人感同身受。

  电影最后授予女主中尉勋章,公开的葬礼,体现了体制内对她的认可。这对couple不仅从最初的家人朋友支持逐渐扩展到社会支持,最后在形式上也得到了体制的认可。这种层层递进的铺陈,赋予了电影张力,也表达了主创们的价值观,同时很好地引导了观众的情绪。之前看评论有人觉得剧情割裂不连贯,我并没有这种感受,觉得节奏和氛围处理的都很好,虽然没有太过精彩之处,但也没有败笔。朱迪摩尔和艾伦佩吉的演技也都很棒。最后的最后要说一句,片尾原型照片出来的时候真的很震撼,让我心里一下子升腾起一种肃穆感,最后一张照片两个人的眼神坚定有力又平和宁静,那是找到了爱的眼神。

  《被拒人生》观后感(五):被拒人生

  她已经老了,鼻孔里插着呼吸机的导管。胸腔内有因为癌变而发出的“咦啊!咦啊!”的薄弱声。我看她坚持不了多久,我看她现在肯定难受极了。她的唇,那个曾经多么的性感的唇。曾经她也是老的,但是她那时还有头发,是一头金发的两边分开。你知道,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承受得起五五开分的头型的,有点不那么加分的,只是她是个女的。而有点加分的是,因为她是个女的,所以消瘦而显出的颀长,还有那在她老之前,就已经分明看得出来的脸蛋,更叫人有点想要知道、了解她。哪怕你是同她陌路的人。至少在某个机场或者候车厅里,你们一起走向一个通道口,你会想要给她礼貌,给她好印象。可你那时真正是为了她好吗?比方说,她要是快要赶不上五分钟之后便要开走的列车,你当然会很客气,很优雅的,嘴角上扬,绅士或淑女地把你靠前的位置让给她。但是那会儿,有些人,可能就是你后面的那位先生,他看到的可是她的背面。很可惜,她没有一个年轻女人应该有的性感臀部,所以,我们的这位假想代表,就很不幸的沦为了一个不懂得欣赏高雅美丽的男人,是一个趣味低下,和没有品味的男人。

  “嘿!干嘛呢!插队呀!”瞬间,他成为了一个维权路上,大声呐喊,理所当然的勇士。“不好意思先生,我赶时间。”“我们也赶时间呀!”“呼!!!”她看了看左右,她真不应该这样,她的头摆动着,一会瞥着列车显示屏,一会无力又毫无用处地瞧一瞧队伍。这使得,她的脸失去了让人觉得耐看的一种美丽的最后能力,即便这时,她少有地穿了件低领的衬衫,很意外的没有系上最上面一颗纽扣而剀切的符合一个性感的职业女神。也敌不过人们把既定的正确抛头露面之后,不会中途而废地一以贯之的事实。

  我们再来想一想你吧!我要让你怎么做呢?你别高兴得太早了,我可不会让你坚持为了给这位女士让道,去同排在你后面的这位先生博弈。如果是那样,我就失败地将同一类人重复描述了。我想,你应该爱莫能助。你表示了对那种美的认同,付出了一点代价,就适可而止吧!她会理解你的,她至少会对你想要帮助她的心,说一声谢谢的。或者还有更好的办法,就是你用自己的位置同她的交换,不过我已经说了,那样子是我描述的重复行为。而我不会让它就这么发生的。除非,我们重头再来。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没有赶时间这回事,她从来不需要慌慌张张的,此刻也不会。她的手抵在她的行李箱上,挎包带安分地停在她两胸之间。她还有空,拿起手机,不紧不慢地回复着一条条短信。空气里太过于平静了,这世界太过保守,而没有一丝冲破世俗概念的理由了。

  “她应该发生点什么事才行,应该要有人来告知她乘错了航班,应该要她自己意识到她需要找个人问一问接下来该怎么办才行,然后,她还得注意到我才行。”你继续在想“所以,我要先看一看她才行。”

  让我们回来吧!她现在已经老了,病了,身体坏掉了,最后的沧桑也没了。这间十来平方左右的病房,大大小小挤满了她的家人、同事、朋友。他们面色凝重地看着她,比任何时候都要久地看着她。难过,哀伤,大多红了眼圈,泛着泪光。我觉得她也挺难过的吧!不过有谁可以把插在她嘴巴里那该死的呼吸管拿掉吗?我怎么看都像是个铁嚼子。让她自己说说看好了。

  《被拒人生》观后感(六):发声与声援

  英文的partner既指工作搭档,又指人生伴侣。影片讲的就是女主罗拉和她的两个partner的故事。作为一名警探,她兢兢业业,与男搭档出生入死,合作无间,在那时人们对同性恋接受度还不高的美国社会,却隐瞒自己是女同的身份,小心翼翼地争取着自己想要的能力认同与职业平等;作为一位女同,她与年龄比她小得多的汽车维修工泰西真心相爱、共同打造家园,在外人面前却只能把伴侣称为roommate,在身患癌症后,也无法将自己的养老金留给自己的同性伴侣。

  罗拉和泰西超越年龄、超越性别的相惜相爱、相濡以沫感人至深,但她用虚弱的身体呼喊着平等,通过同志平权团体和媒体的声援与周围亲友的支持下,终于成功说服郡立法机关,为伴侣争取到继承自己退休金的经历更是激励人心。她的男搭档从愤怒、不理解到全力支持,警局同事也由歧视、漠视到挺身而出,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或许不够戏剧化,明明知道结局但依然非常感动。这就是真实的力量。世上从没有平等,但不妨用余生去争取。当你遇到不公时,请你敢于去发声;当他人发声时,请不要吝啬你的声援。

  《被拒人生》观后感(七):用心生活只为不留遗憾

  这不是影评!不是影评!不是影评!

  大概是把眼睛哭肿之后的观后感。

  晚上和朋友去看了特映,开场之前聊着聊着就说到奥斯卡,然后不得不感慨时光飞逝。感觉才刚刚看过第87届,一下子竟然又到颁奖季了。

  电影整体不错,主体、节奏、剧情和手法其实都是奥斯卡命题作文的风格,还有主演们无可挑剔的演技。“普通”这个意向似乎贯穿了整个电影——两个普通的女人,一段普通的爱情,拥有自己的房子和狗狗这样普通的梦想——然而正是普通人追求平等的过程让她们的故事变得不普通。

  其实看这部电影时我的重点并不在于跨越生老病死的同性之爱,而是被癌症的片段勾起了一段回忆。

  记得在墨尔本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英语老师,和小说家叶慈同姓。她年纪和电影中Laurel差不多,为人随和,在学校就职近二十载。叶慈女士体型稍显富态,加上着装款式总是宽松舒适,总是给人暖洋洋的感觉。我参加过她的英语小组,也听到过别的学生对她的评价,无一不充满爱戴之情,并且感激其教学之耐心、敬佩其文化学识之渊博。后来了解多了才知道叶慈女士其实毕业于耶鲁、熟练掌握七门语言并且年轻时游历各国,不仅更多了些钦佩。高二学期末得知她高三将会教我们班后十分喜悦,期待了整个假期而且异常认真地做了作业。

  高三开学却没有见到她,我们班的新老师也是叶慈女士的挚友,告诉我们她与肺癌抗争已九年之久,最近病情加重了。大家完全无法相信平日看起来乐观又健康的她竟被病魔缠身。后来她再也没有出现在学校里,我们做了贺卡请老师捎带过去,虽然被告知她病情已没有好转的余地但是大家都写下了“希望早日康复”这样的美好祝愿。得知她的死讯是在九月份,葬礼上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历届学生有几百人之多。

  Laurel的疾病让我无法不想起叶慈女士。一位是鞠躬尽瘁维护民众安全的警探,一位是知识渊博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上演在她们身上?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这样优秀、对社会和他人做出无私奉献的人们却有着不幸的命运?在本应和爱人平静度过余生,或是教书育人安享家庭快乐的年龄,为什么她们要在病魔的纠缠下痛苦地死去?

  电影的结尾Laurel的爱人Stacie在公众面前说道:“我们在这栋房子上花费了这么多心血,以为会一起生活到天荒地老……但是现在看起来是不可能了。” 我也曾经想过在某座不眠的城市里漂泊奋斗几十年之后,晚年如果有机会也许会回到墨尔本,拜访那魂牵梦绕的母校和曾经的恩师们。

  但我再也见不到叶慈女士了。

  《被拒人生》观后感(八):Freeholder

  1.Laurel:I just wanted to let you know...that time is of the essence.All I'm asking is that you nake change.

  2.Stacey:Um,I hate speaking in public.I really hate it.And I never really cared about this whole pension thing,I never understood why is was so important to Laurel.But now I think I get it.We're just average people.We have a house and a dog and we pay our taxes.We're not perfect,I mean,we have our differences and our disagreements.I love motorcycles and she hates them.Our house isn't fancy.But it was a labor of love.You know,working on it and renovating it,and Laurel put a lot of thought into every detail,you know,the light fixtures and the tile.And...we worked so hard on it,'cause we thought we were gonna live it forever.But I guess that's not gonna happen.So the house,well,I'd just really like to hold on to it.You know,to remember,urn,to remember how much we love each other.Thank you.

  《被拒人生》观后感(九):谁是谁的孤独?谁是谁的爱?

  被拒人生:谁是谁的孤独?谁是谁的爱?

  我是Dane Wells,

  我是本郡警察,异性恋者。

  Laurel Hester是我的同事兼搭档。

  我和Laurel合作很多年,

  我们曾一起经历危险。

  现在,

  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们,

  Laurel绝对是本郡最优秀的警察之一。

  我以我对她的了解告诉你们,

  如果只是为了抚恤金,

  Laurel的愿望可以这样轻松快速地解决:

  我和Laurel申请结婚,

  Laurel去世后,

  我得到她的抚恤金,没有任何问题,

  然后我转手给Stacie,完全没有问题。

  但我们不会这么做,

  因为Laurel绝对不会同意,

  因为她爱Stacie,

  因为她希望为她的爱人Stacie做正确的事情,

  因为她希望,

  那是她们的尊严,和正义。

  我是Steven Goldstein,

  我是个犹太人。

  我知道多说无益,

  我只想说,

  Laurel为这座城市的公正工作了23年,

  现在,

  她请求这座城市也给她公正,

  你们可以,

  你们可以!

  我是Bryan Kelder,

  我是本郡立法会五成员之一。

  我总感觉哪里不对,

  可是其他四个成员都拒绝Laurel的请求,

  我只好随波逐流,

  因为我不想“政治自杀”。

  可是,可是,

  我还是觉得哪里不对……

  我不管他们谁说什么不对,

  我只想知道,

  Laurel,还有那些和她一样的人,

  好好地工作和活着,

  怎么就不行呢?

  我是Stacie Andree,

  Laurel是我的同性伴侣。

  我讨厌在公开场合说话,

  我也并不在乎什么抚恤金的事,

  我只是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件事对Laurel这么重要,

  不过现在我懂了:

  我们只是一般人,

  我们有一座房子、一条狗,

  而且我们按时足额交税。

  我们并不完美,

  我们还时常分歧和争吵。

  我们的房子也不怎么好,

  却凝聚了我们共同的劳动和心血,

  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一灯一帘,

  我们一起装饰它。

  Laurel喜欢它,

  我也喜欢它,

  Laurel想留住它,

  我也想留住它,

  为了纪念,

  纪念我们的爱。

  我是Laurel Hester,

  tacie Andree是我的同性伴侣。

  我是一名警察,

  我为本郡工作了23年,

  我被枪击过、被车撞过、被群殴过,被踢伤过,

  但我总能活下来。

  我从未害怕过工作中的任何伤害,

  因为那是我的工作,

  我爱我的工作。

  可是,

  近期我被诊断出第四阶段的癌症,

  医生说我的存活几率不到10%,

  这次,

  我可能遇到了我打败不了的对手。

  我爱我的人生,

  我爱Stacie。

  我和Stacie有一个家,

  我们有一幢房子、一只狗和一个小小的花园,

  我希望在我去世后,

  tacie能继承我的抚恤金,

  这样她就还能住在我们的家里。

  作为一名警察,

  我从不请求特殊对待,

  我只是请求,

  平等。

  他(她)们不是个例,

  他(她)们不是隐秘,

  他(她)们不是边缘,

  他(她)们就在身边,

  他(她)们,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部分,

  他(她)们,在这个世界活着,

  他(她)们,只是想,好好地活着……

  而歧视,

  却是源自,心中,

  那至死不渝的孤独,

  和至死不认的,孤独……

  《被拒人生》观后感(十):Our freedom of love should be held by ourselves

  本是奔着百合专业户摩尔阿姨来的,结果自己对同性恋的理解被更新了。

  作为直男并不排斥拉拉,觉得拉拉很性感。对男同本人就真心无法理解,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能接受。不过这部片子,却突然让我在心理上,在人的角度上,开始接受男同的存在了。

  明明是百合片,怎么扯到男同上去了?大概大多数人其实对异性的同性恋并不会觉得不可理喻。但是,对自身性别的同性爱恋就很排斥,至少我就是这样的人。身处国外,同事里就有拉拉,双性恋和男同。这样的大环境驱使我去“接受”男同性恋,至少公共场合里嘴上从不说反对男同的话,其实是口是心非。我并不真的有那样的心胸去接受他们,却为了政治正确站在了所谓主流的一面。

  Equality, 当摩尔阿姨一而再的提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被触动了。本以为自己是个相信人生而平等的理想主义傻瓜,其实自己对平等的认知是那么狭隘。在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的同时,却对男同性恋持排斥甚至厌恶的态度。这么看来,我是只想得到我想要的权利,只想接受我能接受的平等。我默认了自己喜欢女孩,YY拉拉的取向,却诅咒男男同性恋之间相爱的自由。我不知道什么是大爱,这部片子,让我体验到了大爱的感觉。男同,拉拉,无论你爱与不爱,都请给予他们/她们一视同仁的尊重。从这一刻起,对我来说,男同性恋者,也是 average people。

  Our freedom of love should be held by ourselves. 这就是我对 Freeheld 这片名个人的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