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警察日记》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警察日记》的观后感10篇

2022-04-05 03:0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警察日记》的观后感10篇

  《警察日记》是一部由宁瀛执导,王景春 / 陈维涵 / 孙亮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警察日记》观后感(一):《警察日记》:故事接地气 情感有共鸣

  地域会有国界,文化会有隔阂,但英雄这个形象往往是可以世界通行的,从电影人物中便可见一斑。在西方,由于美国仅有二百余岁,盖世英雄除了内战和二战中那些将军,确实乏善可陈,于是他们幻想出了超人、绿巨人、蝙蝠侠、钢铁侠、地狱男爵等具有超能力的英雄。而在中国,5000年的璀璨历史,英雄无数,不说古时,便是当代亦是英雄倍出,特别是那些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今天要说的这位英雄便是一位平民英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警察日记》中的主角,郝万忠。

  话说以真实人物拍摄纪录风格的影片,是具体一定的市场风险的,特别是中国电影在投资回报机制上的不成熟,过于单一依赖票房回报,所以这种类型片是投资人慎之又慎才会考量的。同时,拍真实人物题材影片的另一个风险在于,过于真实化,会显得枯燥无味,过于戏剧和商业化,又脱离了人物的本真,囿于诸多元素的桎梏,如果在院线上真正出现了这样一部片子,那决然是剧本过硬,演员出众,重要的是故事接地气,情感有共鸣,而由宁瀛执导,王景春主演的影片《警察日记》便是这样一个佳作。

  不同于那些被包装出来的励志偶像,区别于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影片中的郝万忠有优点,亦有缺点。在工作上,他为了一个无法侦破的杀人案,耿耿于怀十三年;为了保护一位精神病杀人者,他和子弹抢时间将其救下;为了抓一个远逃的罪犯,在大年三十,他离开了妻子和孩子。而在生活中,由于郝万忠不疯魔,不成活的工作状态,导致妻子多番与他争吵,孩子亦是严重缺失父爱,可以说他不算一个称职的丈夫。就是这样一个“宁可我负妻与子,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光辉形象,一个不完美的男人,成就了郝万忠传奇的一生。

  这部片子其实很难拍,不过先锋女导演宁瀛无疑为影迷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一个在国际颇具知名度的华人导演,他曾在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也曾有过广为人知的“北京三部曲”等作品。她没有选择传统人物片的那种平铺直述,而是通过郝万忠的司机强子、势力商人阎老板、妻子孟文娟、商人哥哥郝万清和同事杨明的讲述,来立体、全面,多角度的对郝万忠进行描述。同时,极重画面感的宁导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特写镜头,运用出色的剪辑技巧,穿插闪回等电影镜头语言带观者真正的走进郝万忠的世界,做到这点极为不易,可见宁瀛导演之用心。

  和其他同类型的影片相比,《警察日记》还遇到了一个“高起点”,那就是影片中的主演王景春凭借该影片荣获东京电影节影帝,同样该片亦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足见影片之品质。同时,这样的殊荣对营销和票房上也必然带来不小益处,纵观口碑极佳,票房不错的同类影片,莫不是从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中拿奖到手软,然后通过口碑辐射到内地,最终赚得盆满钵满。在此,也期待即将于3月21日上映的《警察日记》可以创造佳绩,成为经典。

  《警察日记》观后感(二):力透纸背重万钧的警魂

  在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由著名导演宁瀛执导的《警察日记》同其他14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一起,入围了电影节最高奖项——金麒麟奖,主演王景春凭借该片成为本届东京电影节影帝。华语影片在历届东京电影节屡有斩获,从吴天明导演的《老井》开始,包括《过年》、《暗恋桃花源》、《蓝风筝》、《背靠背脸对脸》、《霸王别姬》、《变脸》、《黑暗之光》、《暖》等,以及近年的《钢的琴》和《观音山》,其实多以文艺故事片为主,但今次《警察日记》作为一部弘扬正义的主旋律影片,能获得东京电影节组委会的赞赏与肯定,则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也让人颇为期待,究竟《警察日记》强在哪里,男主角王景春又胜在哪里。

  《警察日记》乍看是典型的英雄典范人物传记,故事讲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因公操劳英年早逝,在他十七年的从警生涯中,留下了六十八本工作日记,这些日记,成了了解他工作和生活轨迹的重要线索。本片以新华社记者的视线,沿着他的人生足迹,通过采访郝万忠的亲人、同事、工作伙伴等等,丰富和丰满了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有爱又恨、有长处有缺点的公安局长形象。本片故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画面构图考究,艺术手法多样,是一部充满了美学色彩的人物片,如果仅以“主旋律”一词进行概括,未满有失公允,即使把影片作为一部刑侦片,在国产电影中也属上乘水准。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想接地气,其实很简单,因为大众知道,只要是一个食着人间烟火的凡人,总会说人话办人事,一味的高大全,会严重脱离即有事实,那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所以在人物生活细节的还原上,《警察日记》做得相当出色。既然因日记而起的故事,所以在影片开头,就是领导指派记者去采访和撰写有关先进人物郝万忠的事迹,片中记者的表现,并非我们所意料之中的模式化的情绪激动立马站起欢天喜地郑重其事的向领导敬个礼说:保证完成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位记者是在不情愿和无信心的状态下,无奈接下了这份被“派遣”的工作,其一是他对于探访对象的不熟悉,其二是他也应该对既往各种高大空的所谓“模范”有抵触心理,所以知道这绝非是一次轻松而简单的任务。

  当然,战台烽对既往的各种高大全人物传记片,也是有所抵触,就像看《警察日记》前的心情一样,不知道这部影片,将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怎样的人物,但开场此记者的顾虑,其实很切合观众疑惑或小有抵触的心理,这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先不需要观众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和了解故事主人翁,但却以最快的速度,让观众与片中第一视角——新闻记者的眼睛和心理,和观众产生了共情,所以,影片故事慢慢展开,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陌生到熟悉,由无感到动情,这是一个带领观众渐进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

  接下来就要说一下《警察日记》的主人公——郝万忠。这不是一个英雄式的警察形象,没有魁梧的身材,也没有敏捷的身姿,当然,相貌也不是那么英勇帅气,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如泯然大众的警察,却因一身正气凛然,一生嫉恶如仇,给战台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作和生活,总不能两边“讨好”,片中的郝万忠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虽然就住在自己的辖区,却要几十天不回家,日夜在外奔波、追寻、抓捕,也是为工作呕心沥血,妻子儿子肯定不接受,但他们十分理解他的工作,他的追求,这或许也是当下万千干警家庭的另一半所面临的同样问题。郝万忠的难处,是作为一个工作者家国难两全的纠结,而郝万忠妻子孩子的委屈,对于电影观众而言,却是另一条会被强烈认同的线,这条感情线伴随采访记者的深入,成为第二条与观众共情的感情线索。

  影片主人公由王景春扮演,在片中他确实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不显山不露水中,把一个人对事业的倔强追求,对犯罪的强烈抗争,却又充满了对家庭对社会的关爱,诠释的淋漓尽致。给战台烽记忆最深的几个细节,比如他在对抗罢运黑社会时候的一马当先、果断勇敢;比如他在大年初一抓捕犯罪嫌疑人后给对方孤独的老母亲留下的那沓钱;比如他在从接手就遭遇到却一直未被破获的凶杀案上的揪心与惦念等等,当所有的故事铺垫,慢慢烘托出他不高的身影后放射着光芒的时候,他却轰然倒地,这对于已经构筑起内心精神支柱,充满安全感的观众而言,无异于信心世界的大厦将倾。

  影片大部分演员都是非职业性演员,所以对几位真正的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他们不能很正常的融入到生活当中,不仅自己表演突兀,也会影响整个周遭的配合,但如果能彻底融入到剧情中生活中,则和现场的一起化为一体,成为一段犹如纪录片般真实的故事呈现。无疑,《警察日记》属于后者,通过六十七八本凝聚着操劳的血汗和对人民的忠诚的日记,举重若轻的把一个看似平凡却有万钧重量的热血警魂,真实的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警察日记》观后感(三):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最打動人的永遠是真

  上次叨叨國內的還是【神探亨特張】。這次不是【白日焰火】,而是【警察日記】。三個片子,三個警察,三個風格,三種立意,好巧。

  第一次知道【警察日記】是前陣子在家看到6套的首映會介紹,感覺又是用心且沒人理的片子。想著回學校一定要抓緊時間看。就是冲着王景春去看的。王景春拿了東京影帝,廖凡拿了銀熊影帝;兩部電影都是警察,都在321同天上映;兩主演是好朋友都為片子增肥;兩部片子都有王景春。不過境遇確實一天一地。意料之中,情理,也湊乎吧。昨天傍晚實習結束急急忙忙跑去看,因為真心認為它的排片堅持不到第二天。

  我喜歡。似乎又有了點去年亨特張的心情…不一樣的是,它是傳記片。68本日記的故事。傳記片本就是世界難題,何況我們這裡,何況一不小心會被影迷揶揄的英雄事蹟。劇本的連貫性有點薄弱,因為內容太多有點顧此失彼,其實有些細節可以繼續深入…

  然而,還是好片子。我喜歡!開篇跟著記者的懷疑共情很是讓觀者有代入感,完全不同以往此類片子的瞻仰高度。之後的由淺入深更能讓人安心耐心。你總是跟著他的表情去想些什麽,跟著他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口音和直截了當的說話方式去期待著什麽…129命案直到結束縈繞著宿命。從給人木訥的第一印象到一飲而盡的毫無餘地。瑣碎又准确的各種事件、断续又連貫的各種角色回憶都不動聲色的描繪著同一個人:郝萬忠。

  构图的考究和鏡頭運用讓這樣的傳記英雄片竟然有一種美感,細膩又接地氣,很舒服,娓娓道來兩個小時。然而時刻弥漫着挥不去的感傷,藕斷絲連。王景春是最大功臣,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真正能打動人的表演永遠是真。一氣呵成又反差很大,刻畫得太真實,覺得那68本厚厚的日記就是出自鏡頭中的鋼筆。這種表演和節奏才最能侵入觀者的感知。最厲害的表達不是感染人,而是讓人信以為真。

  細節是劇本的功勞,很難想像几乎每個側面和最為普通又特徵的個性都自然而然流露在你面前。基調是導演和攝影的結合,写实力度如此地步很難得,完全打破了之前英雄傳記片的模式,甚至有點宿命。寧瀛是女導演,更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難怪有這樣的畫面美感。

  王景春針對排片太少說,我改變不了現狀。是,現狀就是現狀。影院只有7個人我已經很滿足了,只是,再多一些,才算對得起片子。不完美,在我心裡也算不上標準8顆星的精品片,但是某種程度上,它是與衆不同的。業界良心,絕對,值得看。

  《警察日记》观后感(四):《警察日记》:真情、真爱、真感动

  经过近一年的漫长等待后,3月21日,《警察日记》终于在国内公映。真人真事、真情真爱、真感动真温暖,是我对影片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感受。《警察日记》由宁瀛执导,芦苇任文学统筹。影片以全国公安英模郝万忠为原型,其生前68本日记为蓝本,其10数年警察生涯为主线,真实、客观再现了其平凡的警察生活。朴实的镜头语言,平实的生活对白,舒缓悠长的配乐,普通公安民警的点点滴滴跃然心间。

  《警察日记》撷取了郝万忠警察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件“小事”,让观众在光与影的印记中见证了他的不平凡。一起杀人案,调查10数年,直至临终都未能水落石出。对英模、神探而言,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甚至会被认为是“污点”。但影片并没忽略这点,反倒用极尽细腻的镜头将他追凶不放弃的经历做了全景式还原,从而突出了他的敬业、责任,乃至不完美,同时也令他更真实、可信、立体、丰盈。毕竟,他是人而非神,有破不了的案实属正常。对英雄人物做人性化常态式处理让影片格外近生活、接地气,观众共鸣也纷至沓来。而这样人性化、生活化的设置,给主演王景春也提供了充足的表演空间。

  除办案、探案,影片还聚焦了郝万忠的婚姻、家庭,并将其与工作有机结合,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体味一线公安干警的不易。在处理其生活、工作、家庭矛盾结点时,影片既没刻意夸大煽情也无遮遮掩掩,得以让真情自然流露,让感动油然心生。

  《警察日记》镜头语言极为丰富,无论是对郝万忠神情表情肢体语言的特写,还是对其生活琐事细节的捕捉,都做到了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尤其是对点滴细节的描述,不经意间就将故事推向高潮。比如,其日记字里行间中浸染出的工作责任心、家庭愧疚意,对儿子的简单拥抱,对嫌犯老母的细微帮助,对司机下属的简易问候,对妻子的歉意眼神...真情(亲情友情事业情)交融,真爱(对妻子儿子父母同事下属事业工作的爱)汇聚,真温暖、真感动也喷涌而来。

  《警察日记》一改内地传记片重在追求高大全的传统,不回避核心人物作为自然人的应有缺点,不过度煽情以满足某种硬性需求。以真人真事为基准,以适度艺术加工与生活化还原为基调,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一个平凡朴实的草根警察形象。

  《警察日记》观后感(五):主旋律的罗生门

  宁瀛真是姜是老的辣。一个主旋律故事,被她玩儿得颇有模有样。摄影机的角度、剪辑的大胆,已经超越了目前国内所有的主旋律电影。对警察局长这个人物的刻画,也算是做到了立体,因为概念化的呈现方式,会让人觉得角色稍稍不可信。可贵的是,宁瀛选择了最能安抚人心的他者角度来叙述故事,本身就是旁人和死者的日记在讲故事,罗生门的效果就是大家会预见到信息会失真,但乐于让它就此失真下去。电影中颇具法律意识的干警,在讲述往事时,宁瀛采取了一次过去和现在交合的勇敢拍摄方式。看到这个镜头时,我基本可以断定,宁瀛是费了大功夫的。王景春这个多年的实力配角总算站在了台前,东京电影节影帝当之无愧。

  2014年8月22日

  《警察日记》观后感(六):《警察日记》:平凡之处的闪光

  传记片是一种以历史及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类型化故事片,而优秀的传记片则不仅仅是史实的图解,更重要的是传神的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深入其内心世界,还原人物原型的风格神韵。传记片也是当下类型片创作的一个难点,毕竟如何平衡艺术与现实是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宁瀛导演的《警察日记》,以内蒙古民警郝万忠为人物,抓住了他的刚正、为民着想的人物个性,比较生动的还原了这个人物的平凡而闪光的一生。

  九十年代时以“北京三部曲”成名的宁瀛,代表作之一便是《民警故事》,尽管是以民警的平淡的日常生活为背景,但在宁瀛的处理下显得相当的生动有趣,又带出了当时北京的城市变迁背景下的人情世故。《警察日记》的背景虽然不再是宁瀛成长的北京,而是来到了边远的内蒙古城市,但延续不变的还是宁瀛的一些选材、风格等,似乎试图一反传统传记片的“伟光正”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方式,而从他的平凡、平淡里折射出人物、人性的光辉之处。就以贯穿在影片始终的一条线索——发生在民警郝万忠加入公安系统不久的一宗谋杀案——来说,这是一宗让他始终耿耿于怀的案件,也是一宗他至死未能破的案子,这个选择隐含着多层的意义,既是因为这是他面对的第一宗案件而印象深刻,以至于一辈子无法释怀,也衬托出他内心深处的刚正与执着,同时,也因为这起“悬案”而预示了影片并非要将他作为“神探”来刻画(导演大可选择某一起他破的重要案子为线索),反衬出人物的平凡。

  面对犯罪嫌疑人或者不法分子时,郝万忠是刚正、执着的,但是面对普通人、底层人,郝万忠则表现出了他的温情脉脉甚至是不惜违反常规的一面,这样的“矛盾”凸显出郝万忠这个人物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的多元性。影片的前半部分时主要是通过郝万忠与他的堂哥之间的几场戏对比突出出来,比如一场戏是堂哥的老爸因为醉驾被抓捕,堂哥希望郝万忠求情通融一下,但是郝万忠坚决不同意;而另一场戏里,郝万忠为了殉职同事的遗孀孩子的未来生活,私下找堂哥让他们企业赞助支持住房。这个坚持与求情之间,便折射出郝万忠的个性特点。而后半部分时,郝万忠在除夕夜里前往抓犯罪嫌疑人的那一段也被处理的很精彩,既有打击罪犯的刚正,更有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年老孤母时的默默留下的钱财,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戏里基本上郝万忠都没有讲一句话,而通过王景春的精彩表演,把人物内心的正直与温情表现出来,这大概也是王景春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郝万忠与妻子之间的几场戏,则突出了人物在日常生活里的温情面,但也夹杂着他身为丈夫身为父亲的不是很称职的一面,这点就不再拘泥于过往很多传记片的有意回避的家庭矛盾,而更立体的处立起郝万忠这个人物的平凡但真实的生活。

  即使是在好莱坞,传记片也是一种较难把握、掌控的类型,华语片因为意识形态、创作理念等缘故,在这方面更是薄弱,但应该说,宁瀛的《警察日记》处理的相当不错,既有选材上的取舍,也有贯穿在始终的人物的丰富个性,再加上王景春的不着痕迹的表演,而使得影片更显得真实感人。

  《警察日记》观后感(七):不一样的表达

  《警察日记》是中国导演宁瀛的新作,讲述了发生在内蒙地区的一位人民警察因公殉职的故事,和以往类似的主旋律电影有着不同的是导演自己的风格表达,为这部电影注入了独有的血液,让这部电影魅力十足。

  首先,在叙事结构上进行了有力的突破。

  纵观以往的主旋律故事片,电影总是顺序式叙说故事,按照人物的生平事迹交代情节的发展。而在本片中,导演一改原有的风格,采用了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公民凯恩》的叙事结构,大胆突破。电影从第一个郝万忠晋升局长的定格拉出,一个较长的拉镜断断续续的穿插着记者接单调查郝万忠生平,拉镜头中有着郝万忠儿子的旁白,结尾处郝万忠儿子的旁白结束,一气呵成。后面的段落由记者采访与主人公郝万忠有关的人物和郝万忠自己生平事迹相结合,形成一种较为巧妙的交叉蒙太奇。

  在段落之间的转场并没有硬切,要么叠化记者与窗户外的景色,要么就是日记呈现镜头配合郝万忠的旁白。这样的转场将采访的段落与郝万忠生平的事情发展有了一个有机的结合。

  日记成为了本片的重要线索。日记是一件很私密的物件,却是一个人很真实客观的揭露。通过这本日记,从开头的侧拍的,一系列的特写写日记,到后来日记成为报道的证据,复印、划线,从日记——报道——影片的三层升华。

  其次,导演解放了人物。

  一般来讴歌警察,总有“高大全”来塑造,这些弊病在中国电影中极为常见,但是导演既赞扬了“英雄”也无保留地交代“英雄”的问题。

  导演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塑造人物,一用旁人客观视角中的郝万忠,二是郝万忠的日记视角。

  在帮助农民工讨薪的过程中,全景与中近景的来回切换,最后讨薪成功农民工与他握手的特写收场;在为了让大老板修路,十个酒杯的特写镜头,配上酒场上的音乐喧嚣,郝万忠一饮而尽,潇洒豪迈;在为了抓犯人,一个俯拍的食品垃圾不断增多,脸部和烟蒂的特写,到后来抓到犯人,却安慰犯人的老妈吗。和妻儿之间,他不够称职,儿子跌伤,不在身边,合家团圆不在身边,最后答应儿子事情也未能完成。包括自己有错误,要把记者抓起来,和另一个警察的天台对话,一个大的俯拍长镜头交代了事情的原有和结果,最后郝万忠证实了自己有问题,也就承认了错误。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一种独特的间离,这里本来说话的郝万忠,镜头一移变成了记者;同样的还有后面的记者说请进,进来后的镜头里的记者变成了郝万忠。这样的一种人物关系的转换我认为是导演要让记者成为郝万忠的视角来体验这样的生活。

  关于记者的出现,记者就是一个真实客观的记录者,从一开始的不答应,只写反面人物到后来完成这篇报道。记者从来没有出现过笑脸,记者从开始调查就一直穿着红色的衣服,真实的,冷峻的形象,大量的记者脸部、眼睛的特写镜头,好像将郝万忠的事件一件件的展现了出来。

  再者,纪实风格与非纪实风格的结合。

  先说纪实风格,宁瀛早期的《找乐》《民警故事》纪实风格是她影片的一大特征。而此部同样具备了一些纪实风格的元素。

  第一,地方方言的运用。

  为了表现故事的真实感,影片中基本上所有的人物都采用的方言演出,这样让观众会觉得与电影的亲切。至于蒙族妈妈看到儿子被抓的那一段,蒙族老妈妈走出来,用方言哭着喊着,郝万忠又用方言安慰着老妈妈,让人感觉到一丝怜悯和同情。

  第二,演员的表演。

  导演是惯用非职业演员的,但是这一次他们让职业演员演出了群众演员效果。非职业演员演得也让人感动,比如老妈妈的那场戏。

  第三,实景拍摄。

  片中实景拍摄的地方其实不算是多,但是遇到劳资纠纷、矿主开矿等社会现实的问题,就是在实景地拍摄;另外大量的在窗内看着外景的主观镜头以及蒙古地区的大广角、全景实景,一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展示了地方发生的真实的样貌,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山区的气势。

  还有非纪实风格,非纪实风格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这几点

  第一, 类型片元素的使用。

  129惨案的段落中,血、玩偶、女尸、小孩小脸、破镜惊悚的配乐,冷色调的画面,一组蒙太奇的运用给人的心里面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恐惧感。这一案也是郝万忠一直恐惧,经常在梦中遇见的场景。还有第一次出警,差一点被墙击中,就用到了类似《邦妮和克莱德》的暴力美学的元素。

  还有就是手持镜头。

  手持的镜头在影片中表现了多次,在129惨案中,手持的主观镜头代表了郝万忠的眼睛在看,另一个手持晃动镜头就切到他在吐。后面冲锋在前,勇斗精神病患者前的一段,手持从楼下摇到楼上。到了最后郝万忠因为倒下,手持主观镜头看到了倒摄的天空,都是郝万忠内心的表达。

  升格镜头也是本片的一个重要风格。

  升格镜头的运用在片中多次出现,目的是希望时间可以暂停,不再流逝,以此来缅怀郝万忠的去世。

  当然,音乐的使用也是一种表达的工具。

  电影以歌曲开头,以歌曲结尾,中间还有三段配乐,歌以咏志,片中歌曲一直就有悲壮、豪迈之感,导演用歌曲来渲染郝万忠这样一个悲壮的人民警察事迹也是一种精致的表达。

  导演的不一样的表达让这部主旋律电影焕然一新,其实这种的尝试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范例对其他的电影有一种启发,突破常规的叙事结构,融合类型片元素,有血有肉的主角人物,导演个人的艺术化风格对于主旋律电影应该是重新绽放活力的重要手段。

  《警察日记》观后感(八):《警察日记》:文艺范的警匪片

  《警察日记》根据真人事迹创作的电影,又有当地公安部门配合拍摄,如何不只拍成一部人物宣传片,而是一部有质量有内容的电影,宁瀛展现了对此类题材较好的驾驭能力,电影即有警察探案类型的可视性,又描写了传奇警察的入世哲学和人性温度,人物不拔高,有血有肉,细节丰富,有正气,有批判,不过火,方寸感好。

  人不在江湖,却有他的传说。一个屡破命案、打黑除恶的公安局长英年早逝,关于他的为人和他传奇故事,电影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倾听了他的领导、同事、司机、妻子、哥哥,乃至当地企业主的讲述,多层次多角度还原了一个基层公安局长的鲜活形象。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刑警出身他在破案中勇当先锋,是百姓喜欢、信赖的好警察;经常不着家、不管孩子,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在哥哥眼里是个“杀熟”的公安局长;在当地企业家眼里是个不收钱又有血性的汉子……电影通过一个面目冷淡、说话阴阳怪气的记者,不断的走访和追问,通过多个人讲述,逐渐让郝万忠的形象生动起来,特别是跟那个来挑刺儿的记者一对比,凸显给老百姓办事的警察最可爱。

  每天中午电视上播《法制进行时》收视都会有所上升,因为观众看爱警法纪实故事。《警察日记》的主人公郝万忠是刑警出身,侦办案件是常事,电影中有灭门案、鞋店谋杀案和黑恶势力罢运案。有时候案件侦破完全是靠功夫花费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鞋店谋杀案就是这样侦破的,熬时间到过年时候把犯罪嫌疑人在老家抓捕。上面说电影分寸感好,从侦破黑恶势力罢运案表现出来,尽管郝万忠所在的警局一直想把控制煤炭运输的黑帮团伙打掉,但上级并不让动,这有意思吧?最后是区里领导支持郝万忠才得以出手,作为观众看到当场抓捕黑恶势力的嚣张的打手时,压抑的心情瞬间畅快,电影弘扬正气,批判体制,但只能点到为止,因为让电影顺利拍摄上映,有不能触碰的底线。如果是一部纯警匪类型片,灭门案恐怕不会出现电影中,因为一直没能告破,这个案件成为郝万忠的一个梦魇,并且贯穿影片始终,在一部英雄传记电影里,表现的是一个有追求的警察职业的压力随时存在。

  我们的英雄,做事不符合常情,却总是能打动人,有时候一个人做的只是职业标准,却因为环境的恶劣,显得尤为珍贵。郝万忠当局长不让家人走后门,姑父酒驾,媳妇让他打个电话,他把媳妇骂一顿。鄂尔多斯一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郝万忠所在的地方,开矿让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他严禁公安局找地方企业拉赞助要好处。企业主送现金他不要,藏在沙发里,被他发现退回并训斥企业主。但需要帮扶困难户时,他想到自己当企业家的哥哥,杀熟要赞助,更值得玩味的是,农民修路缺20万,他跑去找企业家要赞助,喝了10杯酒,把修路款拉来。这些情节都是让人回味的。

  看完电影你会觉得,饰演郝万忠的王景春的表演并不突出,他做的是融入,让表演和其他演员、乃至电影的风格协调、统一,这或许王景春拿了东京电影节的影帝的原因。

  《警察日记》观后感(九):《警察日记》:真实的英雄,离奇的凶案

  怎样刻画的一个真实的英雄人物?《警察日记》展现了新的思路和手法,导演宁瀛尽量用人物真实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现主人公的过往,片中的警官郝万忠(王景春饰)会是观众未曾见过的一个英雄式人物,一开始甚至还觉得这个人并不优秀突出,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人物的成长,才明白真正的英雄或许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警察日记》在英雄人物类传记片中的新意在于尖锐,片中的一名记者被上级委派来采写已故英雄郝万忠的事迹,记者一开始就向领导提问:“就算我把这篇报道写出来了,他(郝万忠)能经得起网友的人肉搜索吗?”。之后警察局为记者提供了郝万忠64本日记,这里详细记录了郝万忠的生前的工作状况和心路,通过记者的视角,观众也逐渐明白这位英年早逝警官的非凡之处。

  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迅猛的,影片的故事发生在鄂尔多斯,用片中记者的话说:“这里满眼都是钱的地方。”郝万忠如何在这里成为一名人人称道的英雄,记者一开始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或许这名记者也代表着导演宁瀛一开始的想法,来拍摄这名英雄人物的故事,那他的故事为何能感人?这位英雄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记者整个调研采写的过程,或者也是导演在前期筹备时经历的过程。

  电影一开场,郝万忠是作为一名刑警出现,刚刚当上一名刑警,很快就遇到一起灭门惨案,这起案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悬案,郝万忠一直在不放弃的追查凶手。同时郝万忠每天都会碰到各类刑事案件,他总是一马当先,用领导的评价:“他这个人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做事非常勇敢。”

  没有豪言壮语让郝万忠区别于过去电影中的很多英雄人物,片中王景春饰演的郝万忠外表腼腆憨厚,但是对待案件却如同计算机一样细致缜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作为警察的郝万忠,不怕苦,不怕死,并坚持追查每一个经手的案件,他深爱着自己的这身警服,把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工作中,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郝万忠并不是超人,他就是普通人,导演宁瀛在刻意为英雄人物褪下光环,但《警察日记》里的英雄人物确实能够引起今天人们的共鸣,因为平凡而真实,但他的勇敢和执着、以及无私的确令人钦佩。影片在塑造人物上非常成功,同时在剧情上把刑事案件适当融入剧情,增加了影片的紧张程度,《警察日记》是一部以真实的力量来打动观众的影片。

  《警察日记》观后感(十):Humanity Showcased in "Police Diary"

  This is film director Ning Ying's second film about policeman. 2013 "Poloce Diary" presents stories of an Erdos late policeman Hao Wanzhong (by Wang Jingchun) and his main outstanding and tedious things in his 13 years of work.

  Editing of the film is Beverly impressive, with several segments echoing to each other.

  Wang's acting like facial expressions is well managed. Besides, he speaks local dialect in the film.

  The film presents the landscape of Inner Mongolia, its vast land and coldness in winter. Kind and evil side of the locals.

  Great job of Ning in the film. I recommend it for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