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区》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绿区》影评10篇

2022-04-05 03:0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区》影评10篇

  《绿区》是一部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马特·达蒙 / 格雷戈·金尼尔 / 詹森·艾萨克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区》影评(一):良知和质疑

  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战争后6年,有了这样一部电影《绿区》,《谍影重重》的马特达蒙主演,我6年后才看到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反思伊拉克战争正义性的电影,马特达蒙是搜索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包括化学品)的,经过几次对已知的存放武器场所的突击,一无所获,他开始对伊拉克是否存在传说中的武器,产生了怀疑。

  按照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但他怀疑并开展调查,说明他还存有良知,还具有美国人特有的质疑精神。然后搞艺术的把它写(拍)出来,继续提醒人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然后良性循环,使这个社会始终存在这那一部分人,特别在历史关头,阻止人类历史的倒退。也就是存在不同声音(思想)的可贵之处,就象人们质疑申姨妈,她只会举起那只金手,永远不要指望她为了不同阶层的人的利益发出不同的声音,美国它就不断教会它的国民对政府、对官员的质疑,在我们看来是自找麻烦,但唯有如此,才能才走错路、弯路。

  我反对一切以任何名义的战争,因为无论战争正义与否受难的永远是战士、是百姓,伊拉克战争虽然推翻了专治统治,但它何尝不是政客、武器生产商导演下的闹剧。

  《绿区》影评(二):绿区

  个人自用 非影评

  伊拉克 巴格达 美军夜间轰炸 伊拉克高官逃亡

  马特达蒙带队至一栋大楼查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伊拉克平民在大街上哄抢物资 两队美军汇合 马特达蒙带其小队攻入大楼 大楼内有一狙击手 美军在楼下用枪扫射将狙击手打死 美军换上生化服 但是并没有找到杀伤性武器 马特达蒙质疑消息的来源 因为已经是第三次情报失误了

  美国人开会 席间CIA质疑政府对伊拉克的政策

  伊拉克高官在一间屋里开会 被一瘸子发现并报告给美军 美军正在奉命挖沟找杀伤性武器 马特达蒙带队开普通车辆前往集会地点

  库尔德人 什叶派 逊尼派

  马特突袭了房间 高官逃脱 经证实房间里开会的一位人物是扑克牌通缉令的梅花j 一位伊拉克将军

  镜头一直晃啊晃

  马特正在审讯俘虏 直升机带来特种部队 要求马特交出俘虏和一个本 马特被特别部队军官打了一拳 打斗中马特将本塞给瘸子 俘虏被特别部队带走

  瘸子说是为了国家才给马特情报 感动了马特 马特带瘸子去共和国宫找CIA探员

  wm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马特找到CIA 游泳池边 pizza 啤酒

  CIA特工-马丁 华尔街日报女记者

  情况大概是这样 在约旦 美国官员克拉克与伊拉克将军-阿尔拉维会面 阿尔拉维化名麦哲伦 双方都知道没有wmd 假情报的来源没看明白是哪儿来 导致每次行动都扑空 克拉克捏造了伊拉克有wmd 这样就给了美国对伊拉克宣战的理由 克拉克找又到女记者 给她消息来源 让她报道伊拉克有wmd

  克拉克假意争取马特站到自己这边 马特拒绝 马特从女记者嘴里了解到一些情况 克拉克通过五角大楼的授权 从马丁手里拿到了本子 按照本子上的地址派伊拉克杀手杀阿尔拉维极其知情者

  马特救了一人 跟他说要见阿尔拉维 马特跟踪一人 结果中了埋伏 被逮到一座屋里 被阿尔拉维打 马特告诉他明知道伊拉克没有wmd 是美国政府欺骗了他 阿尔拉维告诉他 美国政府本来要让他在伊拉克有一席之地 马特的队员呼叫有美国军人被抓了 特别部队也正在追踪马特和阿尔拉维欲将他俩杀之 特别部队来到 阿尔拉维逃跑 马特追逐 美军空中锁定目标 直升机被RPG击落 马特与特别部队的长官一起追到阿尔拉维 特别部队长官欲开枪 被马特扑倒 一伊拉克人开枪杀了特别部队的长官 马特开枪杀了那个伊拉克人 阿尔拉维欲投降 瘸子拿枪杀了他 瘸子恨他 说他给伊拉克带来了灾难 马特放瘸子走了

  马特写了一份材料 找到克拉克把材料也给了他一份

  美国政府欲扶持一位一直流亡在外的伊拉克人掌权 带给伊拉克民主社会 开会期间很多伊拉克人不同意 不愿意做美国人的傀儡 会场一片混乱

  马特把材料Email给了所有媒体 关于麦哲伦的真相 虚假的wmd 女记者也收到了 看到了材料女记者舒心的微笑了 马特穿迷彩开悍马行驶在伊拉克大街上 影片结束

  《绿区》影评(三):又看一遍 才知美国人的高明(含剧透)

  电影讲的是 正义的化身米勒想去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后来发现这只是五角大楼自编自演的一场骗局 于是想保住伊拉克将军 向世人揭发

  也符合CIA扶植将军上台 控制新傀儡政府的目的

  但是最后偏偏不巧 伊拉克的人民站起来了 一枪子送将军见萨达姆去了

  这一刻 民主灵魂附体 此时电影中的邪恶贪婪都失败了(CIA 五角大楼 墙头草将军) 伊拉克人民拥有了民主与自由 恰恰就是这样 符合了美国政权的意志 这部电影表面上揭穿阴谋 从而宣扬民主 让美国人反思 实际上还是给侵略和强权做民主的包装 从头反思到结束都不提石油的事

  这是一部拍的很高明马屁的电影 高明的主旋律~

  “全片从头到尾,没提一句石油,这叫一个主旋律。 ”——豆友影评

  《绿区》影评(四):这是 谁需要的真相?

  这部片看起来是有点奇怪的,当你看到题材是伯恩搭档配伊拉克,肯定认为是一部战争动作片无疑,当剧情讲到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你肯定又会觉是一部政冶反战片,刚好,如果你是一个反美国霸权者,一定十分有兴趣看下去。看看美国人为什么自已人都反感政府,不惜自揭伤疤,以图进一步验证美帝霸权主义的恶劣行径是如何确不得人心,人人得而唾弃,是的,伯恩是多么正义勇敢,不畏强权,不揭开真相,不追查到底绝不罢休。一如既住地,伯恩这次同样做到了,最后勇敢地,将美国在伊拉克大杀伤性武器上的谎言公之于世界媒体。正义英雄的光环又一次在他头上升起,这一刻,所有在屏幕前爱国分子,反美分子们想必都十分痛快。长叹一口气----LOOK,这就是美帝嘴脸。

  但是,还一个伊拉克拐子,曾经的两伊战争爱国战士,如今充当伯恩的带路党,这个角色不是可有可无,从他的心里独白可以看到,他不是一个带路党这么简单,如所料,最后他走向了伯恩对面。枪毙了伯恩一心想挽救的将军。他说得很清楚。'It is not for you to decide what happens here。这里事轮不到你决定。SO,伯恩算什么,他执着所谓的正义,所要找出的真相其实并不是伊克人所需要的,甚至在乎的。正如最需要伯恩做的其实就是继续在巴格达挖渠。美军需要攻打伊克,伊拉克人也需要美军。但是世界上有些人,有些国,他们需要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开战理由。那么,就用一个他们想用的理由吧。哪怕这个理由事后,甚至事前,已经破产,为了给世界一个交待,为了塞住像伯恩这样的所有人的口,在真相不如人意时。。不惜杀人灭口以维持这个他们需要的借口继续下去。多讽刺。看,这就是你们所需要的,不是伊拉克人民。拐子毙了将军之后。伯恩仍执不为所动,最后继续他的真相公开。这一刻。我们看到是那个勇敢正义的伯恩还是一个愤青?

  《绿区》影评(五):Hooah!《绿色地带》

  “那是什么,那是赖倒在地了。”——木心。

  今年年底有一些不常见的新闻。

  我也听到过一些年轻人关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大多数都想弄个靠谱的有编制岗位。然后抱着有保障的心态去混吃等死,或是因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上升渠道受阻等客观原因被迫抱着保障混吃等死。

  又看到诺贝尔奖得主称某国的年轻人都去做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是严重浪费。

  关于这两类观点,

  首先这老外可能不知道,在某国进了体制内代表了什么。

  其次这老外可能更不知道,地球online不只有一个难度。

  再次就是,逐渐中庸的我当然持保留态度……

  还经常看到关于年轻人不关心政治的话题新闻,这种话题从千禧年之后就络绎不绝。

  其实这方面我也不关心,也跟本就没我啥事儿。对于想上进的人只要背好书本压好题就够了,还有就是写好姓名考生号。

  我从二十一岁开始打点零工。

  进入社会几年,慢慢发觉了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区别。

  发现站队与规避责任成了必要技能,这时长辈们的教育开始发挥作用,不打馋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

  谁站错了队,跟错了人,顶上了枪口,最后肯定摊上了事儿。

  《绿色地带》中的米勒准尉就不懂这个道理,放着小官儿不当,混吃等死端枪打鸟的活计不干,非要揭开谜底,调查内幕,吃了特种部队一记下勾拳,还要冒生命危险去作死。

  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愣头青非常适合马特达蒙来演。

  《谍影重重3》结尾时伯恩都被追的走投无路吃了枪子儿跳了河了,在水下还要蹬一蹬腿儿。

  《绿色地带》中队员诚恳的告诉这位猪头小队长,来这儿混几年兵当,退伍回家就齐活儿了。

  丫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惹一身麻烦不说,险些丢了小命,差点儿两头难做,让我看的也提心吊胆的。

  着实欠妥。

  本片是马特达蒙与导演外星人保罗继《谍影重重》系列影片之后的再度合作,以形势严峻的伊拉克战争初期为背景。有枪有炮有谜题,有动作有惊悚有直升机。背景略像2012年上映的《逃离德黑兰》,情节自然紧凑,刚演完特工的马特达蒙这次又来演抗大枪的一级准尉,没事儿就抱着大枪追人玩。

  待到影片播放过半,谜底我已猜出一二,四方人马在脑中依次排列,只等导演要如何交代这个结尾。

  可导演毕竟是导演,之前留的一幕画面,之后就成了一条引线,这个大局如何保,这位大兵为何恼,这个惊天的阴谋,你我其实早知道。

  影片中提到的“麦哲伦”,现实中同样有位“弧线球”。

  片中还有句台词“这里发生的事儿不是你能解决的”,可说这句话的人到底还是有所为了。

  影射现实的电影一抓一大把,就连Linkinpark的一首《The Little Things Give You Away》都浅藏玄机。

  印象深刻的此类影片反到是亚洲的宇宙国居多,这个国家通过电影反思黑暗的历史,通过电影推动社会的进程,通过电影完备现实的法案。

  这个国家在1998年实行了电影等级制度,具体的稍后应该还会提到。

  《绿色地带》不仅是一部高能的战争惊悚片,还嘲解了政治,反思了战争,“交代”了那段你我都有见证的历史事件。

  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影片中的关于作为与不作为,关于站队的这些非常现实的小情节。

  不作死就不会死不知何时开始流行,跟对人的重要性也不亚于前者。

  两道是非题到底如何选择。

  人生短暂,怒吼还是高歌,只要别浪费生命。

  “那是什么,那是赖倒在地了。”——木心。

  《绿区》影评(六):以战争为代价

  Y推荐的电影,果然是重口味。

  主要讲的是美国编造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谎言被一个美国士兵发现的过程,基本都是枪战啊打打杀杀的。虽然只是电影但感觉还比较真实,无论从拍摄的场景设计还是故事情节来说其实都很简单没啥起伏跌宕的华丽场面,而且很多都么擦哈啥也看不见。。

  比较触动我的还是以战争为代价的谎言,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战,美丽的正义民主世界的外表固然光鲜亮丽,但不禁想问两个问题:构建民主体制是否是美国真正的战争意图?而美国人心中的民主又是否是伊拉克人所想要的呢?关于前者,个人依旧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否认山姆大叔赔钱赔命做好事的善心,打仗又不是儿戏,没有民族利益和战略需求不会冒这么大风险;而关于后者,在没有考虑过伊拉克人真实需求的情况下强加一种民主,这种强迫性本身已经违反了民主的本质。

  老调重弹地讲,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其他国家固然可以对其通过各种手段施加影响,但决定一个民族未来的理应是身处其中的人,不应该是来自外界的暴力。美国或许自认为之前有了一些“成功”的改革范例,像日本啊啥的,但针对不同民族、处于不同时代,由外国人对一个国家内部结构整体洗牌,显然是灾难性的。更何况即使是“成功”的日本,从今天看来它在处理日美关系和自身发展过程中也是问题重重。

  《绿区》影评(七):永远追求真相——美国人的价值观

  伊战已经过去几年了,伊拉克究竟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重要的伊战理由到目前也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答案,只能说没有发现,但并不能排除将来不会被发现的可能。也许有,也许没有,但至少现在没找到!于是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是虚假信息,并被美国利用来攻打伊拉克的一个借口,这成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推测,于是有了《绿区》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在表达什么,是在表达对美国发动伊战的批评吗?非也!我们知道,批评一定是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虽然不要求电影当中所描述的事实完全与真相一致,但至少要有典型的代表性或者普遍的认可。比如,电影当中描述的伊战对于人民生活造成的破坏,这是绝大多数人所承认的事实,但如果仅从这一点就对此进行批评显然是不够份量的。又有哪一场战争没有数不尽的无辜受害者?与新中国的建立所付出的生命死亡代价相比,这点代价简直可以说微不足道了。因此,无辜受害者的存在不能成为否定一场战争的理由!而剧中的制造攻打伊拉克阴谋的政府官员克拉克,富有正义感勇于找出真相的士兵米勒显然是虚构出来的,并没有真正的事实依据,因此这部电影并不能肯定伊战就是美国政府的阴谋,最多也只是猜测,批评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那就是,任何人如果犯了错、做了坏事都不能以任何理由被掩盖!美国人不在乎本国政府的形象会因此受到打击,因为政府只是一个被选举出来,随时会受到监管、质疑、批评、指责的临时代理人而已。与政府的面子相比,美国人更在乎的是事实,而这就是美国人的普遍价值观——永远追求真相!

  《绿区》影评(八):Green Zone

  伊拉克战争前美高官和伊拉克高官(背着萨达姆)在约旦秘密会见,其间伊拉克高官明确告诉美方,伊拉克没有所谓大规模杀伤武器。美高层却编造在这次会议上伊拉克高官承认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入侵伊拉克找战争接口;并把这个假情报提供给媒体,媒体没有合适也没法合适消息准确性的情况下,发布了报道。

  马克戴蒙:“告诉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哪儿?我们是为他们来这儿的”

  伊拉克和美国在约旦会见的将军:“你们来这儿是因为你们想要萨达姆out,仅此而已!”

  片中还反映了伊拉克政府垮台后混乱的情况,除了小范围的绿色区域外,其它地方完全混乱,美国根本没有能力过问,他们嗦想要的就是复制傀儡政权!而国内各个种族派系之间又难以达成一致,各自割据一方。

  这让人不得不想到,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如果天朝发生同样情况的话?我想只会比伊拉克更乱!真正受难的还是P民们。

  《绿区》影评(九):没有绝对。

  看《绿区》纯属偶然,否则我不会为了这种战争题材的电影逗留的。

  我看到了马特达蒙。

  虽然由于那年年龄限制的问题,我错失了欣赏《拯救大兵瑞恩》的好戏,也错失了见到马特达蒙的机会。直到后来看了《心灵捕手》、《谍影重重》、《十一罗汉》、《格林兄弟》,自己很佩服也很喜欢这个哈弗的高材生。

  很多人对于美国战争片拿伊拉克事件来开涮很不屑,甚至反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伊拉克战争本身的反感,或者说是对美国的反感,也有部分原因是这类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战火伊拉克》、《伊拉克风云》、《恶狼谷》,还有这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顺便说一句,有很多人对这次的最佳影片不屑,认为是政治干预的体现。其实我觉得除了奥斯卡评委们难以琢磨的口味变化,战争类的电影(除非是那种拿战争做噱头的爱情片和纯战争类纪录片),要不涉及政治也很难啊。所以大家还是要宽容一点,政治干预是无可避免的。

  我没看过《拆弹部队》,因为没有喜欢的男演员!呵呵,开玩笑,主要是自己对这类电影实在是没什么兴趣。所以让我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绿区》也是件很难的事情。既然这样,我就从我新闻专业的角度来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美国从来不缺英雄:蜘蛛侠,蝙蝠侠,绿巨人,超人,钢铁侠,还有最近的海扁王。 虽然他们都是漫画英雄,但却可以看出美国人对英雄的向往和推崇之情。那电影就更是如此了。看着这一个个漫画人物鲜活地跳上了荧幕,还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你就不得不佩服这些个英雄们的伟大力量了,当然还包括很多幕后“英雄”。我那时还觉得看这些电影的人很没有素质,竟然会被那么赤裸裸的个人英雄主义迷得神魂颠倒。如今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起码我也经常看美国电影,也看过《珍珠港》、《勇敢的心》、《爱国者》、《生于7月4日》,还有《绿区》。我看到之前有个网友,他是这么说的:“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士兵(马特达蒙)在一个不现实的编剧手下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玩忽职守,不顾自己小队成员的生命安全。队长?只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

  好吧,这是事实。不过我觉得整部电影更重要的是表现美军内部对伊拉克战争的疑惑和反思,队长只是用来表现这一目的的工具罢了。

  战地记者,媒体,也是这部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队长获得的最重要的消息就是从记者手中拿到的。但是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一名记者的圣神。政府给他们材料,他们就写,也不问是非对错,也不刨根问底;政府有声明要发表,他们就必须随时候命,随叫随到。美国一直是一个标榜人权,说新闻自由的国家,但是电影里反映出来的一切都让人怀疑,美国的记者是否真的拥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在队长逼问女记者事情缘由的时候,记者不是秉着“铁肩担道义”的想法,而是政治权利为首的意识,以种种理由推托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美国所谓的“新闻自由”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说电影只是人为地再现部分事实,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历史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领导者们将新闻自由作为他们致力于争取的权利之一。1776年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宣称:“新闻自由是一切政治自由的基石,任何一个民主政权都绝不应妨碍这种自由。”与之类似,在1780年的《马萨诸塞宪法》中规定:“新闻自由对于保障一个国家其他自由而言必不可少。在新的联邦政府中,这一自由不容妨害。”以此为基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正式规定,国会永远不许制定妨害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法律。新闻自由制度在美国正式确立。

  然而在美国宪法确立后不久的1789年,当时的执政党联邦党试图通过《外侨和通敌法案》来扼杀媒体对政府的批评。《1917年反间谍法》和《1918年反煽动法》规定,政府可以在战争时期对媒体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对于“以背叛、亵渎、侮辱、诋毁的语言攻击美国政府或美国宪法或美国军队”的言行,可以被处以至多20年的徒刑和1万美金的罚款。

  也就是说,美国的“新闻自由”也是有条件的,前提是:不破坏政府行为,不诋毁执政政府。

  所以现在想想,那些说中国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的人,真的很愚蠢。

  媒体是每个国家的众矢之的,自由也是相对而言的。说穿了,所谓的公正自由,讲人权都是精心导演策划出来的,看来“美国”这个好演员的演技得到了很多人的一致认可。我不知道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政府是如何自导自演新闻自由这出戏的,但效果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也许电影终究是电影,它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对新闻自由这四个字来说,却是没有绝对性可言的。

  《绿区》影评(十):伊战谍影

  《绿区》根据《华盛顿邮报》驻巴格达记者的纪实文学改编。影片试图揭开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一层又一层的内幕,既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伊拉克藏有神经毒剂、活病原体、化学武器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什么战争还是开打了呢?那场不义之战,我们看到了什么?背后又是怎么一回事?

  8年前,电视、报纸或网络等媒体充斥着关于攻打伊拉克的新闻,真实的画面如同电影一般震撼,关于这场战争的争议,众说纷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普罗大众无法看到战争全貌,只能通过有限的渠道分析与揣测这场战争。

  前线记者比民众更了解事件,他们有更多的独家内幕。《绿区》里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华尔街日报》的女记者Lawrie Dayne,她搞到了一份“有关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真相”的情报,看上去比电影开始的一连串爆炸更具毁灭性,情报称一名代号为“Magellan”的伊拉克高级官员成为了美国的情报来源,“Magellan”指出了具体的武器位置,这些内容没有经核实,Lawrie Dayne就独家披露了,为什么?因为爆料的人是华盛顿高官。她没有意识到有人试图操纵媒体,影响伊拉克之外的舆论战场。正是“Magellan”的情报,政府找到出兵的理由,是不是谎言不重要。Lawrie Dayne成了任意摆布的一颗棋子。女记者的戏份并不多,但却是关键棋子,游移于两边阵营之间。可以说,如果Matt Damon主导动作,她增添的是电影的悬疑元素,再加上政府内部的角力情节,阴谋气氛延续到底,《洛城机密》的编剧Brian Helgeland功不可没。

  在电影里,梅花J Al Rawi被诈得很惨,他接受了“保留一席之地”的协议,在萨达姆倒台之后却只有逃命的份,甚至在傀儡政府建立前就挂掉。现实中的大反派,原来只是一个弱势的可怜的输家,政治游戏你输不起。

  梅花J有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局,逃过了美军的枪火,却死于瘸腿的平民之手。那个腿丢在伊朗战场的Freddy,当初他又是为何而战?没有答案。终结的一枪带不来实质的改变,一句“这里发生什么事轮不到你们美国人做主”只是自我安慰罢了。

  电影中,影响事件进程的主角只是一个兵——可以随时为国捐躯的Miller队长。经过连续多次处理情报,Miller发现每一个目标都是假的,他开始质疑情报的真实性,被上级否定。政府掩瞒了什么,最终的利益获得者是谁?Miller队长利用伊拉克人Freddy的帮助,一路冲锋陷阵,追寻线索。从头到尾的手提摄影,个人认为是较《谍影重重》适当的,巷战刺激,在枪林弹雨中闯关,观众会为主角能否保住性命的悬念而紧张,追查阴谋时,如同第三者在暗处窥视,有投入感。

  Miller没有超能力,但他依旧是导演塑造的超级英雄。电影塑造了Miller单人匹马的不死之身,太过夸张。但是,这是一部要卖钱的商业片,需要卖座的明星,需要卖弄的动作场面,如此,在两个小时内能把故事表达清晰就相当难得了,不可能比一部纪实报告来得更加详尽深刻。电影推迟两年上映,不知是否与导演尖锐地将矛头对向了布什政府有关呢。

  最后Miller改变不了任何东西,这部电影也惨淡收场。无论如何,观众可以通过Miller直白,我没有权力改变局面,但我有权利痛快地骂一句:操*你*妈的政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绿区》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