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精选10篇

2022-04-05 0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精选10篇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是一部由克里斯丁·杜瓦执导,罗伯特·卡莱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一):蹩脚的演绎

  英国思想家埃德蒙·柏克说过:

  “有一种东西,并且只有这种东西恒久不变,它先于这个世界而存在,而且也将存在于这个世界自身的组织结构之中:它就是正义。”

  但面对在正义面前蛰伏着的邪恶,柏克警示道:“只要善良的人们袖手旁观,邪恶就会高奏凯歌。”这便是描述希特勒崛起的影片《Hitler: The Rise of Evil 》片首出现的“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观”的由来。

  这是一次邪恶的成功,更是一场正义的惨败。

  六十年来,不断有人试图揭开希特勒当年成功的谜底。为何一个诞生了莱布尼兹、康德、赫得、洪堡、莱辛、歌德、席勒、巴赫和贝多芬的伟大国家会选择了一个恶魔作为首领?而这个恶魔又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的?在后人看来这是多么匪夷所思啊!

  2003年,美国CBS出资拍摄了“电视电影”《Hitler: The Rise of Evil 》,试图通过摄影机重现德国历史上那段黑暗的时光,并从中寻得答案。

  影片播映后,立即荣获了当年艾美奖七项提名,并最终夺得了2003年度最佳艺术指导及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殊荣。但遗憾的是,这终究是一部美国式影片,虽然影片力图还原历史真实,但因对历史的认识和人物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整部影片的德国味很淡,反而从头至尾醒目地贴着明显的美国标签。

  希特勒生于茵河畔的勃劳瑙小镇,其父是希特勒母亲的堂舅,这是历史事实,但不知何故,影片中却将他父母的关系改成了叔叔和侄女。若说这是语言翻译的笔误,那么希特勒的父亲死于清晨散步时的肺出血一事却被拍成了他在儿子和妻子面前猝死家中,这便绝对是对历史的一种歪曲。

  若说影片这样安排是编导有意为之,那么这样做究竟意欲何为呢?

  即便编导试图套用弗洛伊德学说,试图从希特勒的童年经历中寻找他成年后扭曲人格的成因,那也应该给予历史应有的尊重,应从真实中找,而不是篡改和编造。

  据载,当兴登堡看到纳粹党庆祝游行时,他是愉快的,但影片中竟生硬将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篡改为,这个昏聩老人为德国的未来忧心忡忡并对纳粹强大力量的张显感到震惊。杜撰之术娱乐尚可,作为揭示历史题材的严肃影片,以上两处情节断不足取,这正是美国电影随意化的表现啊!

  作为希特勒“一生最悲哀的时期”的4年维也纳生活,《Hitler: The Rise of Evil 》只是匆匆带过,而这恰恰才是揭示希特勒世界观形成的最有挖掘价值之处。

  希特勒曾在《我的奋斗》中说他从他在维也纳穷人中间的生活中,学到了日后需要知道的一切。

  “维也纳过去是,而且现在仍旧是我一生中条件最艰苦的学校,虽然也是最彻底的学校。我刚踏进这个城市时还是一个孩子,离开时却已成人,性格也变得沉静严肃了。”“在这个时期中,我形成了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哲学,日后成了我一切行动的巩固基础。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之外,我后来很少需要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改变什么东西。”

  正是维也纳的流浪经历使他能够忍受一次大战时前线的肮脏,以及虱子、泥泞和恶臭并从不抱怨,这是他政治生涯成功的一个独特品质。

  也正是在维也纳,希特勒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反犹主义者,这给日后的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仍旧是在维也纳,从前那个人前羞涩的希特勒发现了说话的神奇力量并开始尝试在公众场合演讲,经年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日后那震惊世界的最富煽动性的口才与演讲。

  可惜,《Hitler: The Rise of Evil 》对如此富矿却不懈一锹,这绝对是影片编导的重大失误。

  至于极具戏剧化的“啤酒馆政变”等历史事件,影片也没有给予足够篇幅浓墨重彩。

  跟希特勒登顶的政治主张和手段相比,影片编导似乎对希特勒的人格更感兴趣,所以在片中安排了大量的希特勒情感生活情节:希特勒与吉莉的舅甥恋,对汉夫施丹格尔夫人的追求,以及与爱娃的邂逅等等。可惜导演简单将希特勒脸谱化,致使所有这些场景都明白无误地向观众灌输一个观点,即希特勒拥有变态的人格,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变态狂、一个颤抖症患者和一个鼠目寸光的小人。这样简单化的表演在演员阿尔波特身上得到了极好的贯彻,但越是这样,影片越偏离了历史影片的方向。

  对于这样一部影片,真不知道是应该将其归类于何处:历史影片么,片中有太多的情节与历史不符;商业影片么,影片主题又过于沉重,看来还是影片中文推介时冠以的“电视电影”比较折中,但,什么是“电视电影”呢?这个概念到底如何诠释?

  可惜啊,如此好的素材,却被几个蹩脚的编导搞砸了。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二):小胡子的酒馆

  小胡子命苦啊

  小胡子读书不好想搞文艺啊,失败了

  小胡子想当兵立功啊,住院了

  小胡子想精忠报国啊,投降了

  小胡子想过平常日子啊,国内不稳了

  小胡子命苦啊

  小胡子有天郁闷啊,跑到酒馆里喝酒啊,看到有人在吐槽啊,小胡子就想吐槽几句,没想到大家认为小胡子神吐槽,于是大家请小胡子天天来吐槽;于是小胡子天天来吐槽,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弹幕飘满了小酒馆;大家认为小胡子说的好,小胡子说的对,小胡子意见领袖,小胡子清淡救国……

  接下去的评论跟元首没啥关系,我把话题引到小胡子和啤酒馆这件事情上了。小胡子是酒馆时代的意见领袖,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体,意见领袖活跃在互联网上,网上四处都是小胡子的酒馆。小胡子们指责着一件又一件看不惯的事情,评判着一个又一个看不惯的人物。我想问一个问题,是小胡子造就了听众,还是听众造就了小胡子?

  毫无疑问,想听到某事的人,才会去认同某个观点。要在非洗脑环境中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是有点难度的。听众追随小胡子是因为小胡子说了他们想听的,而小胡子说的是他想说的么?

  小胡子就应该挑听众爱听的讲,听众爱骂谁就骂谁,听众爱喷谁就喷谁,对小胡子而言,恐怕没有真相。小胡子不需要真相,小胡子需要的是激烈的言论,狂热的情绪,具有攻击性的指向,和使人感到归属感的强相互作用的组织。调动听众的情绪,使之形成狂热的自举系统,这是小胡子要做的事情。而狂热群体本身情绪的辐射性也是相当可怕的,对群体而言,真相并不重要;只要这股洪流还存在,还继续流动,这就足够了。

  更可怕的事情是,如果小胡子本身具备制造虚假听众的能力,那小胡子起家的难度就瞬间下降了,小胡子不用去找第一批用户,小胡子不用去做市场推广,仅靠这批虚假的听众,小胡子就能吸引到足够多的真正听众,形成小胡子大军。

  这件事情并不是不能做的,上几天有个讨论要加薪的帖子,4楼突然冒头骂了一堆现行医药制度的不是。显然4楼君是一位敬业的发帖机器人,并不幸暴露身份而牺牲。我不知道这种技术现在有多大的应用范围,但是可以想象以下场景:

  当你路过一家人头攒动的小胡子酒馆,进去以后发现小胡子动情的演说充满了激情,虽然偶尔偏激极端的言论,但听众们纷纷热泪盈眶,群情激昂。你是不是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为小胡子拍手叫好?也许从这一刻起,你就加入了这支小胡子大军,慢慢被他观点同化,变成一个灵魂被禁锢的人肉傀儡。可是,你知道么,你第一次踏进小胡子酒馆的那天,你所看到的攒动人头,个个都只是被操控的毫无灵魂的机械人偶罢了。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三):时势造英雄 战争总是令人血脉喷张

  首先,我不希望有人有同感,但我必须要说,战争总是令我血脉喷张,就如同每次想到天生杀人狂,我浑身的毛孔都会竖立起来!

  前言:

  以上,你可能不赞同我的看法。但请听我讲。

  不管你是否是战史爱好者,你都难以忽略这样一个在历史中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他从小是受虐待的幻象成为艺术家的孩子,长大后是张嘴讨奶(邀功)的士兵,但要了解二战战史,和德国一战到二战的过度关系,你必须清楚当时的世界形势,和德国国情。

  首先,一战后遗留的凡尔赛合约,要承认的是作为战败国和其民族,必然存在不服输和不甘心的心里。换位思考,巨额的赔偿、各个战胜国的盘剥,民族内部的矛盾,战后经济的萧条。失业率的剧增,人民丧失存在感、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等等等,德国人,不,日耳曼人在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德国,在柏林,也在世界。他们意图喘息,尤其是这样一个自认为天生高贵的民族。他们热切的渴望纯粹的日耳曼,渴望日耳曼的重新崛起,渴望雅利安人的重振旗鼓。正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出现了,是的,他适时地出现了,你要承认历史的必然性。即便没有他,依然会有别人带领日耳曼人面对全世界起义。

  德国工人党的前身,正是希特勒的栖身之所,在哪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他未必是天才的演讲家,他却知道如何卖弄和吸引注意力。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个人建议参考一些希特勒生平及史实,这样你才明白导演的一些别有用心,却又无法再有限的时间内让你明白的细节。——希特勒,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这在电影中已经着重体现;希特勒是个蹩脚的艺术家,虽然他一事无成但是他愿意尝试;希特勒是个无耻之徒,同样的面对战争和一条狗,他可以再前一秒咒骂,却在后一秒因祸得福地赞美,是个他是个二皮脸。但是,还有你不知道的希特勒。

  他严重的欧陆版图甚至全世界,就该是由纯粹的日耳曼人统治,他看不起英国人,法国佬,更包括美国这个多民族“无历史”、不纯粹的政治体制和存在。

  希特勒有几个细节方面,可以归列到其独特的演讲才华,也可以称其为独特的演讲技巧。他享受众目睽睽下发出自己的吼声,他仔细演练自己的演讲手势和身体语言,他总是在掌声响起之后,等待良久才走上演讲台,他总是要将台下人的胃口钓到最高才肯给final shot最后的高潮。

  从另一方面讲,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德国人的电影,我也不相信德国人愿意这样侮辱自己。剧中出现的美剧硬汉的脸,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这是现实。这是传统欧美式的大片,它用自己的政治背景去试图理解当时的德国和希特勒的诞生,比如军阀、傀儡、智囊团、财团。联想至当今的美国选举,不依然是一样的套路吗?这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党派、一个新的临时政府诞生的必然阶段,没有人会在没有财团、没有民众、没有军阀的支持下擅自革命,这简直是摆自己一道。

  希特勒是个孩子,在他的愿望不得逞的时候、希特勒是个冷血的人,当他的出身将阻碍其事业生涯的时候、希特勒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当他发觉自己在财团面前可以得到支持的时候——极端的民族主义色彩,加上童年 青年时期的一事无成的挫败感,是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希特勒的诞生大有历史必然性,如上述,结合当时一战后的德国国情和历史背景,你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希特勒是无可替代的,正式因为他的穷兵黩武、对犹太人的赶尽杀绝、也是由于他疯狂的民族主义、宣扬日耳曼的重新崛起,也才吸引了那么多军队、政党、民众加入其中。

  再举个例子,沙漠之狐隆美尔。隆美尔并非喜欢侵略本身,而是他在希特勒身上看到了日耳曼崛起的希望,你不能说隆美尔是盲目追随,因为在当时,希特勒只提反抗未提独裁+侵略。即便是发起二战之后,他依然不使用侵略这个词,在他的概念中,在他的演讲中,在他灌输给德国人的思想中,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在为可怜的日耳曼人争取仅有的生存空间。

  同时,军阀们,毕竟属性是武将,他们渴望世界再造一个铁血俾斯麦,渴望对英法人的复仇、渴望军队停止无所事事的日子,于是他们也发现了希特勒。这就是市场和需求的完美对接!你想买IP,我手里刚好有,不用去排队抢了!齐活!

  这部电影要承认,在尽量贴近史实,但是你我、包括导演都无从得知真正的希特勒本人是什么样子什么形态。所以,我只能说他在尽量贴近,却在形式和表达上不尽完美。因为最终,他还是掺杂着大片的意识流,因为当希特勒本该操着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向人民发表群情激昂的言说的时候,却变成了蹩脚的英语。这本身就是一种败笔。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四):何时能客观的去评论希特勒?

  演员很好,尽量的还原了希特勒演讲的疯狂,只能说是“尽量”了,看样子是看了希特勒演讲的片段,至于内容肯定是小心小心又小心的删节了很多,要知道当时的希特勒的演讲,反犹并不是主要部分,更多的是一种雅丽安民族血统论的宣扬和民族主义的煽动,要是一上来就针对犹太人大吵特书,那当时的德国人不会那么听希特勒的,虽然那个时代,那个氛围反犹是一种社会风气。

  至于影片一开始就把希特勒从小刻画成一个先天就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一脸愤恨的样子,烧掉蜂箱等,都刻画出他是一个天生的恶魔,典型的熊孩子形象。看到这也就知道这部电影的基调了。对于一个不抽烟,不喝酒,基本不近女色(相对同时期的知名政客,恋童癖,梅毒男,等)而且还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对于这样的一个反面人物,想要发掘其黑暗面只能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捕风捉影。反正他失败了,他死了,他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无论怎么摸黑都可以了。

  毕竟历史掌握在胜利者手中。失败者没有话语权。

  水晶之夜没演,处决冲锋队基本处理的毫无色彩。因为看的是170分钟的版本,所以看到最后明显感觉出来导演和编剧厌倦了,想要着急的结束这部“传记”类影片。

  在当今这个国人电影开始站在日本鬼子的角度去反思侵华战争的时代,何时欧美电影能够像国人电影那样不再一味的丑化侵略方,而是以一种客观悲悯的角度去看待希特勒这个人物?

  想必即便是他们想这么干,那帮世纪“受害者”犹太人们也不会允许的。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五):杂想

  一些豆友评论摘抄

  利用民主煽动暴乱被当抢使的愤青 在看到希特勒和他的侄女接触的时候 我有种恐惧感 尼采的超人 是超越自我?,命令他外甥女在荒草里围着他转,把脸埋在爱娃腹部乱蹭突然一声怪叫然后走开——神经病尚且有让人理解之处,但这种不接地气的举动完全是编导生插进去了,为了表现希特勒是monster。一个人灵魂上的邪恶不是通过让他怪叫几声,做几个怪动作就能表现的 听众追随小胡子是因为小胡子说了他们想听的,而小胡子说的是他想说的么?

  当你路过一家人头攒动的小胡子酒馆,进去以后发现小胡子动情的演说充满了激情,虽然偶尔偏激极端的言论,但听众们纷纷热泪盈眶,群情激昂。你是不是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为小胡子拍手叫好?也许从这一刻起,你就加入了这支小胡子大军,慢慢被他观点同化,变成一个灵魂被禁锢的人肉傀儡。可是,你知道么,你第一次踏进小胡子酒馆的那天,你所看到的攒动人头,个个都只是被操控的毫无灵魂的机械人偶罢了。

  为什么每一个伟人小时候都要经历家庭暴力呢

  中庸可以缔造一些社会性的天才,感性的分析与协调,用通俗的讲法就是情商很高,善于交涉,外交家大部分可属于此类;偏执混同始终如一的贯彻性使人能够缩进自己的小空间里长时间思考一性问题,很多专项人才都出于此类,比如科学家和一些文学家或者哲学家。

  他们并不同所有人都交好,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人不够圆滑,不是中国传统上所说的“聪明人”。但是他们往往会更加执着坚持更有韧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会有惊人的执行力。

  其实,在混乱的年代里,那些伟大或者邪恶的人又有哪个是靠圆滑精明成就事业的呢?

  “愤青”形象,带有一种类似犬儒主义的倾向,习惯批判一切,怀疑一切,好像这样就是有个性,有思想。

  这样一来,如果站在当时民众的立场上去思考,纳粹的反对凡尔赛条约的一系列决定就很有煽动性了。同样,在1919年的中国,我们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不也一样是运动如洪波涌起吗?

  当面对希特勒那种尼采式的强力意志出现并且直接作用于看客群体时

  希特勒的诞生大有历史必然性,结合当时一战后的德国国情和历史背景,你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希特勒是无可替代的,正式因为他的穷兵黩武、对犹太人的赶尽杀绝、也是由于他疯狂的民族主义、宣扬日耳曼的重新崛起,也才吸引了那么多军队、政党、民众加入其中。

  他们在希特勒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

  传统社会变革,在传媒得到大规模发展之前,特别是陆地国家,通常是在非人民群众(既统治阶级)之间通过某些方式——大部分是采用暴力军事手段——改变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方式,例如朝代更迭或新阶级的掌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光荣革命等比比皆是。以上变革的共同点,就是在变革方式上,大都为自上而下的,在非广泛群众参与而是局限在统治阶级内部参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变革的舆论宣传方式上的局限。

  想到列宁就会想到大胡子和秃顶”希特勒也不例外,米色的风衣,配合油光发亮的头发,看上去英气十足,本来是八字胡的他将胡子修剪成了——姑且称为仁中胡吧,这实在是不帅,但必须承认这类形象非常鲜明。

  1. 希特勒到底是怎样开始恨上犹太人来的?

  虽然他俩很亲近,但是没有任何历史证据能证明希特勒和外甥女之间存在性关系。

  他们是好朋友,仅此而已。事实上,希特勒扑在她怀里时,说了句“要是能有人爱我就好了”,然后这位女女士问他干嘛不恋爱不结婚,他却说“为了德国,不能恋爱结婚。”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六):恶魔崛起是因为他太天真

  纳粹德国的历史很复杂。“要做到充分论述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历史,描写那种恶魔般的邪恶,政治上的异想天开,所犯下的滔天大罪以及给德国和全世界带来的灾难和破坏,而同时又能探索世界史上这一幕最可怕的戏剧的所有参加者的动机和心理动态,这就得有修昔底德(Thucydides)和布克哈特(Burckhardt)那样的历史洞察力,托尔斯泰(Tolstoy)那样的哲学和伦理概括力,以及耶利米(Jeremiah)那样的预言家的悲悯心肠才能办到。”

  但这段历史其实也很简单。源于希特勒的天真。

  他天真的以为暴力革命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做到了,自己却被捕,于是开始展现自己”天才“的一面。

  他天真的以为《君主论》中关于”狐狸“和”狮子“的理论可以成为自己的政治艺术。他做到了。妇女狂热地崇拜他,孩子们也以他为偶像,大多数国民公认他是杰出的”政治领袖“。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可以通过美滋滋的蛊惑实现,于是战后德国来自民间的忏悔一浪接一浪,远胜日本。

  他天真的以为纳粹德国一定可以融合成一块最大的巧克力,万众一心,于是万劫不复,皆融于历史的火狱之中。

  他天真的以为灭绝种族也可以像扑杀家禽一样简单。他做到了,送走了无数灵魂,还送走了自己。天堂恐怕都被挤爆,于是自己只能下地狱。

  他太天真了,所以恶魔崛起,帝国毁灭。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七):本片的21个漏洞

  漏洞一:希特勒老爸死在家里

  纠正:某天造成希特勒老爸像往常一样去小酒馆喝了几杯,然后突然一命呜呼。老头子有心血管疾病。

  漏洞二:给希特勒母亲治乳癌的犹太医生布洛赫是个哈西德派犹太人

  纠正:这个犹太医生和当时许多林茨犹太人一样,完全融入了奥匈帝国的社会,装束和周围人没啥两样。

  漏洞三:希特勒于1914年五月前往慕尼黑

  纠正:希特勒是在1913年五月前往慕尼黑的。

  漏洞四:希特勒因为拍上司马屁而得到铁十字勋章

  纠正:希特勒作战异常英勇,凡是最危险的通讯任务他都抢着干,因此得到铁十字勋章完全以其战绩为依据。

  漏洞五:鲁登道夫佩戴着大号铁十字勋章

  纠正:事实上这枚勋章(只在一战期间存在)德国在一战期间只颁发给两个人,而鲁是没份的。

  漏洞六:电影里的诸多军官军服上都有丝带条

  纠正:当时还没有起用丝带条作为奖章

  漏洞八:党领导Drexler的长相

  纠正:人家明明就是四眼加一撇小胡子啊,而且又瘦又高

  漏洞九:记者Gottfried Feder的长相

  纠正:人家分明视力很好,不是四眼,还有他那标志性的牙刷般的小胡子也不见了

  漏洞十:Feder在啤酒馆发表演讲鼓吹“巴伐利亚独立论”

  纠正:事实上,他认为巴伐利亚应该和奥地利合并组成一个新国家

  漏洞十一:希特勒在Kroll歌剧院演讲自己的新法案提议的时候遭到了其他党派的反对

  纠正:事实上,该法案于德国国会以444:94的绝对优势得以通过,反对者多数是社会民主党成员

  漏洞十二:希特勒恶狠狠地吻了外甥女Geli

  纠正:虽然他俩很亲近,但是没有任何历史证据能证明希特勒和外甥女之间存在性关系。

  漏洞十三:Geli在1930年德国大举的当夜自杀

  纠正:1931.9.18 Geli自杀

  漏洞十四:鲁登道夫在向奥登广场进军时(当时是啤酒馆政变的第二天)身着军装

  纠正:那天他和希特勒一样都穿着便服

  漏洞十五:影片里貌似戈林和戈培尔“两戈”是对希特勒夺权并不怎么重要,都是来崇拜元首的打酱油人物

  纠正:其实他俩绝对属于元老级人物,戈培尔甚至被称为“创造希特勒的人”

  漏洞十六:有严重人格分裂的汉夫斯单格尔先生貌似对希特勒成功贡献最多

  纠正:希姆莱怎么就成个跑龙套的小角色了呢???养鸡的当年也是骑着摩托车在乡村里到处帮希特勒宣传的好同志啊。。。

  漏洞十七:鲁登道夫被描绘得极其蠢,弄得他就是波西米亚下士希特勒的傀儡一样,还被希特勒骂个狗血淋头、被希特勒抛弃

  纠正:毕竟人家也是和德皇混过的人,没那么好弄。。他对希特勒很鄙视,政变失败后彻底抛弃了希特勒,后来甚至都不肯接受希特勒授予他的陆军元帅权杖

  漏洞十八:库特.冯.施莱谢尔和史特拉塞也成了打酱油人物

  纠正:史特拉塞对刚出狱后的希特勒造成了极大威胁,他俩的争端解决远非希特勒去演讲一番结果折服数人(包括戈培尔)所能解决的,事实要复杂很多。

  漏洞十九:希特勒早年的导师并没有出现

  纠正:迪特里希.艾卡特对希特勒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希特勒踏入政界一直到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学识渊博的艾卡特不断传授给非科班出身的希特勒诸多其前所未闻的知识,可以说他们是好朋友吧)希特勒著作《我的奋斗》(下册)是专门奉献给艾卡特的。戈林首次出现在本片中的时候,他所说的正式艾卡特对领袖的观念(“能领导德国的强人。。。还要是个单身汉”)

  漏洞二十:希特勒在美术统考时临阵脱逃

  纠正:希特勒考了俩次,而且都很认真

  漏洞二十一:希特勒和汉夫史丹格尔的太太关系暧昧,希特勒扑在她怀里感激她

  纠正:他们是好朋友,仅此而已。事实上,希特勒扑在她怀里时,说了句“要是能有人爱我就好了”,然后这位女女士问他干嘛不恋爱不结婚,他却说“为了德国,不能恋爱结婚。”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八):个人和社会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不能把责任单推给社会或个人,只能说二者都有,相辅相成。比如一个人擅长数学或者英语,本来大家是一起上的学,一起学的新课一起背的单词,慢慢差别就显出来了,只能说这个同学第一确实擅长这门课,第二对这门课感兴趣,第三受老师父母鼓励和同学竞争刺激。同理,希特勒的崛起不仅是在于其内在的好斗且稳准狠的天性使然,还有他的洞察力,如何煽动群众为他个人服务。而处于一个动荡不安时期的德国民众,在社会主义者,共产党人,犹太人和民族复仇主义中当然愿意选择一个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政党,此谓mitschuld。

  电影有些流水账嫌疑,抓不住重点,看了半天摸不着头脑,美国作风大概总如此。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九):三问这片子的历史真实性

  太过简单化了,这不讲得元首童年就变态虐待狂,后来一路顺顺利利的变成全球虐待狂了。

  三问这片子的历史真实性(虽然有问题的远不止这么多):

  1. 希特勒到底是怎样开始恨上犹太人来的?从片子来看很容易让人觉得就是听了街边一个乞丐说上两句,元首就突然恍然大悟了。要知道在忽悠人这方面元首是大师级水平啊,那这么容易被人就忽悠了啊!!

  2.电影出现的历史时间居然可以精确到分钟!真能这样么?历史真能这么具体?

  3.这片子上集(我也只能忍受到上集了)极力变现元首的忽悠能力,但你说忽悠一般民众愤青可以,但连那些原本想捧元首做傀儡的大款们,最后也完全被元首牵着鼻子走(从片子看到的就是元首想干嘛就干嘛,造反一事也是元首突然想出来的然后就不经商议马上执行了),是他们能力太底下,还是元首真这么牛逼?

  唉,这片子弄得……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影评(十):英雄和恶魔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

  整部片子时长不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花在了希特勒这个人物的“发家史”上,虽说涵盖他的亲情、爱情等等,但主要还是在描述一个政客的成长,然而影片处理得不够客观,这也是只给到及格分的重要原因。

  政策或许可以评价好坏、优劣,但是政治不是只有黑白,“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政治可不是个只有两面的“硬币”。

  影片一开始描述希特勒的家庭,他的童年成长,看得出导演的意思是希望以他的家庭、性格为切入点探讨他独裁思想的形成,为之后的暴虐做铺垫,但是,爸爸脾气暴躁,家庭伦理混乱,个人性格敏感就会造就一个暴虐“独裁者”了?世界是多向联动的,仅仅单列这么一些因素明显是难以服众的,这部分的分析太少,先入为主的因素太大,不够客观,感觉是后天建构体系强行先天化,这与影片后半部分希特勒的“恶魔性质”不是完全可以对等的。尤其是希特勒成长到青年,就因为失业的他在人群中听到有人对他说:“我们现在这一切的这不好那不好都是因为犹太人……”,他就因此痛恨上犹太人了?明显还不够啊。类比之前大热的“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他的出生、个人才能、加上他的遭遇、被权利玩弄的愤懑、个人性格,因此是可以推导出他的最终结局的,因为体系建构、衔接得很完整,够符合大众认知,观众也就能够很能理解这个人物,而不是一味地去唾骂,相反有了思考,这才是目的。本片既然已经提到了家庭因素,性格因素,缘何浅尝辄止,甚至都没有“点到为止”,仅仅列出这样几个因素,就为了烘托之后的“恶魔”,那恰恰是否也说明本来意图是证明“恶魔是后天养成的,缘由于许多因素”,可本片突如其来的“性格冲击”让人一度觉得“恶魔是天生的,希特勒的暴虐是基因自带的”,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历史是人选择的,不管英雄还是恶魔那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人”也是在告诉我们,恶魔从来不会是天生的。

  希特勒出身不富足,参军前过得日子也不怎么样,或许这当中发生了许多对他人生很重要的打击,比如艺术院校的拒绝使他觉得自己的艺术天赋受到打压等,因此愤愤不平,三观渐成体系。他打入政治圈的一路上也并不顺利,一开始也被资本和权贵利用,大家觉得他是“璞玉”,可以好好打磨,资本只是想借他的口实现资产阶级的富贵梦,他一开始只是工具,但他有自己的“政治信仰”,根本不可能甘于被资本裹挟,终归是要破土而出的,恶魔和资本相伴而生,互相给予存活力量。就他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敢为人先、擅用权术等等气质,也确实是一个政客所必须的,他非常善于演讲,收买人心,煽动性很强,这其实应该是成为领袖的优点,关于这种“优点”如何理解见仁见智,不可否认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入人心,试问哪位参政者不需要收买人心,不然,“民心所向”、“群众路线”这些词是怎么被创造的,历史课本早早就学过的道理,不能仅因为一个人后期的暴虐作为就否认他前期的政治头脑,单纯以“一个政客的发展”角度看,希特勒的政治才华是有的,这当中有的手段“回归最原始的武力”,各种阴谋,内斗,奸诈狡猾,虽说不光彩,但是政治就是这样的,政客的职责之一也就是计谋的较量,斗争中推动着历史进步。他的罪孽在于信仰错误,坚信的东西错了,因此采取的一切措施就错了,他信错了对于犹太人的仇恨,因此铸就了人类历史上巨大的灾难,这是他成为罪人的原因,这是全人类唾弃他的原因。

  本身影片单纯就希特勒“纳粹党”的崛起入手,作为历史性的影片,应该再多一些客观角度,某些情节处理太过感性,历史就失真了。更何况,肯定他前期为打入政治圈的作为,不等于就肯定他后期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这是两件事。诚如李登辉的“上位史”,他后期的作为实在吓人,让人痛恨,但是他前期步步为营,甚至获得了蒋经国的信任,因此一举站上巅峰,难道不算一种本事?我们要思考的不是他们怎么会玩这些“政治小游戏”,我们要思考的是他们怎么会抱有那样的“政治大信仰”!游戏规则总是可以看透,可以传授,唯独一个人坚信的东西,成型后我们没办法撼动,没办法改变。唯有从源头上去看,或许能发现一些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