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特勒:恶魔的崛起》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经典观后感集

2022-04-05 03:0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经典观后感集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是一部由克里斯丁·杜瓦执导,罗伯特·卡莱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一):三问这片子的历史真实性

  太过简单化了,这不讲得元首童年就变态虐待狂,后来一路顺顺利利的变成全球虐待狂了。

  三问这片子的历史真实性(虽然有问题的远不止这么多):

  1. 希特勒到底是怎样开始恨上犹太人来的?从片子来看很容易让人觉得就是听了街边一个乞丐说上两句,元首就突然恍然大悟了。要知道在忽悠人这方面元首是大师级水平啊,那这么容易被人就忽悠了啊!!

  2.电影出现的历史时间居然可以精确到分钟!真能这样么?历史真能这么具体?

  3.这片子上集(我也只能忍受到上集了)极力变现元首的忽悠能力,但你说忽悠一般民众愤青可以,但连那些原本想捧元首做傀儡的大款们,最后也完全被元首牵着鼻子走(从片子看到的就是元首想干嘛就干嘛,造反一事也是元首突然想出来的然后就不经商议马上执行了),是他们能力太底下,还是元首真这么牛逼?

  唉,这片子弄得……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二):还原一个真实的稀特勒

  个人感觉这个片子纯粹就是为了摸黑而拍摄的,看完后和朋友交流,朋友笑答:你试着反推演一下不就明白了?顿时释然。

  具体小细节别人说过的我就不提了,来点干货。 当时的欧洲,普遍对犹太人都有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从稀特勒开始的,他只是一个种族主义和民粹的发扬光大者,并且极具个人魅力和鼓惑及演讲能力,并不象影片里那个只会撕吼的家伙。 再有当时的德国社会环境,老百姓生活是很艰难的。

  当时的德国大环境是经历一战战败后,各种不平等条约加诸于上,民怨沸腾,老百姓生活困苦, 而在欧洲,排斥犹太人的传统由来已久,而犹太人大多从事商业及金融,处于社会的中上层,就象今天国内,如果杀了一堆富豪,无论他是什么人,老百姓只会叫好,因为老百姓不会去深究其财富的来源,传统认知犹太人是狡诈邪恶的,那么他们的财富一定来路不正,是建立在剥削德国老百姓身上得来的。

  稀特勒之所以得到整个德国民众的拥护,还真不是靠暴力和忽悠,而是有着实打实的政绩。 光靠忽悠是没用的,当时的德国也是政党林立,极端的反犹的多的是,如果只靠忽悠,早就被民众抛弃了。 稍微举例下老稀做的实事。 有些具体数字记不得了 见谅。

  老稀是1933年爬上来的,到二战彻底爆发前,这几年中老稀其实还是做了很多事的。

  1 与保时捷合作搞出了一款人人都买的起的国民车。

  2 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条真正的高速公路,前后一共修了数千公里上百米宽的高速公路,让整个德国畅通无阻。

  3 德国从一战战败后,政治和军事上被极大的削弱,在经济上,完全掌控在国外财阀的手中,而老稀把这些压迫在德国人民身上的大山全部推倒。

  4 德国原本大量的失业人口,通过老稀数年的治理,就业人口竟然达到将近100%,从劳动力大量空闲变成了劳动力紧缺。

  5 德国整体的教育和国民素质水平大幅度的提高。

  6 在军事上,德国重新武装起来。

  7 把一战中德国损失的领土一块一块的收回。

  8 把流落在欧洲各地的数百万受欺凌的德国人接回国家。

  9 把一战后所有加诸于德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一条一条的撕毁。

  10 德国民众从生活困苦,通过几年时间变的生活富足,当时的德国成为整个欧洲福利最高的国家。

  我想请问各位,如果你处于当时的德国,作为一个德国青年,你做何感想????

  这不正是尼彩笔下的超人么???作为一普通德国民众,肯定是会把他当成救世主一样,义无返顾的追随他。

  到二战全面爆发,前后六年多吧,这六年多的时间,把一个国家改变的如此巨大,处于那个大环境下,任何民族都会变的狂热。

  至于说稀特勒憎恨犹太人。。。这个网上各种说法很多,我不想多说,就说一个侧面吧。 我个人认为,老稀也许憎恨犹太人,但是也只是侮辱和打压,到最后那种屠杀,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

  老稀搞建设,搞福利,搞工业,搞军事,都是要钱的。钱从哪来?? 开战前的德国,也许还能支撑的住,但是一打起来,那是花钱如流水。 钱从哪来??? 从时间点上,这个应该能看出来。

  老稀1933年上台,对犹太人是羞辱,侮辱,践踏,真正的有组织的屠杀和大规模劫掠是在1938年开始的。老稀一开始是靠着跟西欧和美国借钱,但是借了又不还,耍赖。谁还会再借给你???到一战爆发前,钱借不来了,那么只好选择新的下手处了。。。而本身欧洲就有强烈的俳犹传统,只有杀犹太人才不会糟人恨, 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不会对他们下刀???

  我党不也做过这种类似的事么?通过宣传来引导民众转移打击目标,只要你有钱,你就是有罪的。。。斗地主分田地。。。。。

  好了就写这么多, 以前都是偷偷摸摸的看,只是这电影实在是拍的太恶心,就算你要黑老稀,起码也黑的高明一点好吧。。。。 实在忍不住了,上来写两句。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三):最大的缺点是太短了

  不是说希特勒,是说电影。

  虽然长达3小时,可是剧情容量太大,从头到尾赶戏,一开始我还以为看了网友压缩版。

  有些地方真的应该抻长了好好抒情一下,比如希特勒流浪街头……比如啤酒馆一战成名……比如长刀之夜希特勒本人冲进罗姆房间,看到他床上还有一个冲锋队队员……这么多可以扩展思维的东西,都没用上!

  (虽然传说罗姆搅基,但是被希特勒抓奸在床是杜撰,希特勒对罗姆是真感情啊。编出如此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竟然没有下文,好可惜啊好可惜。)

  希特勒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很出色,当然有一些二战电影的传统问题。

  其中一个就是污蔑你们元首形象。希特勒虽然瘦小,但是没有到干瘪猥琐的程度,这个电影里的希特勒太猥琐了。不说那小叮当式的抱拳演讲姿势,希特勒戴着美瞳算什么事啊?为什么要给他小狗一样水汪汪黑洞洞的眼眸?演坏人也不用一看就欠揍吧。

  不过不丑化希特勒的电影,至少我还没看过。《帝国的毁灭》也把希特勒演的像怨妇一样,一开口就抱怨德国人民,只有对身边几个小姑娘好。

  这是没办法的,只有丑化希特勒,才能美化德国人民。

  电影开头语:“恶人胜利的唯一条件是好人不作为。”——言外之意是,德国人大多是好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作为。赤裸裸的洗白。

  恶人胜利的唯一条件是恶人的数量压倒性胜利。电影最后没有演,老总统死了,希特勒举行一次全民公投,85%的人投给希特勒,他才成了“元首”。

  85%是多少人?2008年奥巴马声势最强的时候,得票率52.9%。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丑化希特勒,他是个野心家、疯子、大忽悠、投机者、变态、恋物狂。元首必须死,因为德国必须活。

  希特勒的演员以敬业闻名,英国老牌演技派,演乞丐以前去街上住的那种人。

  他学到了希特勒的姿态,但是无论如何观众都无法感受到演讲的震撼力,因为他不是希特勒。

  片中的演讲词也以反犹为主,只有这是明显的大是大非。其他内容,说了就等于宣传新纳粹主义。片中的演讲在我们看来没有一点煽动力,这也是没办法的,有煽动力就坏了,毕竟现在新纳粹分子也不少。

  汉夫施单格尔夫妇

  这部电影没有着眼于传统纳粹名人,戈林、戈培尔等是来当人肉布景的,希姆莱完全没有出现,令我很痛心。

  但是电影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汉夫施单格尔夫妇。一开始汉夫先生以投机家的姿态发掘了希特勒,给他包装、募款,两人共同开发了小胡子、举手礼等纳粹标志。

  为什么是小胡子?当时成年男子多蓄须,但是传统八字胡需要保养。小胡子好修,不容易变形,在劳工阶层很流行。早期纳粹主要吸引劳动人民。卓别林留小胡子也是同样的原因,很适合流浪汉的形象。

  汉夫和他有钱的朋友们想找一个吸引中下阶级的傀儡政客,因此看上希特勒。

  汉夫太太一心当个居家贵妇,对外面的事情全无兴趣。初次见面的时候,汉夫太太穿梭在名流贵妇之中,在水晶灯下摆出精致的晚宴。而希特勒穿着民族服装登门(没有正装),在红酒里加糖,对犹太裔客人出言不逊,不给女主人面子。

  这样的希特勒爱上了汉夫太太,当时是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感觉。汉夫太太的态度这时看上去是感到恶心,希特勒粗鄙幼稚。而她的丈夫教育良好、高大英俊、富二代、爱好艺术。

  然后这对夫妇的女儿不幸去世,汉夫太太突然变了个人,主动给希特勒做这做那,乐于交际应酬,还疯狂追随纳粹党。汉夫先生不知是吃醋还是恐惧,反而对希特勒没热情了。

  汉夫先生找机会逃走的时候,太太不想走,于是两人离婚。

  这对夫妇在电影里是很奇怪的,前后态度不统一,转变僵硬,无法自圆其说。

  我估计情况是这样的,汉夫施单格尔的事迹并没有被传记作家深入发掘过,主要是靠他自己的回忆录公诸于众。因为他后来逃到美国了,必然要美化自己以前的行为,就把事情都推到前妻身上。

  说:“我只是一个商人,是她爱上希特勒了”。

  反正死无对质,和汉夫施单格尔同期接近希特勒的人,不是被SS杀了,就是被盟军杀了。

  汉夫施单格尔被希特勒嫌弃的真正原因,恐怕是——用银魂的话来说——和戈培尔人设重复了。

  汉夫是哈佛精英,戈培尔是哲学博士。

  汉夫是希特勒的出版商,戈培尔是希特勒的笔杆子。

  汉夫会包装,戈培尔会宣传。

  希特勒中意汉夫的老婆,也中意戈培尔的老婆。

  两个老婆都疯狂崇拜希特勒。

  两个老公都不介意。

  汉夫先认识的希特勒,他的老婆也是先被中意的。

  所以,戈培尔排挤汉夫,是很好理解的事。纳粹党只需要一个戴绿帽子的宣传部长。

  汉夫施单格尔愤而出走,以后把屎盆子都扣在老婆身上。

  希特勒的侄女

  有没有发生,没人知道。

  爱是真爱。

  一生中唯一的真爱。

  希特勒父子两人都爱侄女,几乎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记者葛里奇

  关进集中营后,竟然在长刀之夜被杀,垫背的有罗姆的冲锋队、德国前总理,还有希特勒的政敌几百人。

  这部电影的结构是不太清晰。似乎编导认定了观众都知道故事线索,于是完全不理主线,信手拈来一些故事片段给你看。也没有煽情,没有铺陈,没有解读。

  似乎说:“嗯,当时就是这样的。”

  同时画面又很精致,演员都很棒。

  是个好电影

  不过,到底有没有希姆莱恰同学少年时代的电影呢?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四):伟人之我见。

  在我眼里,希特勒已经不能用感性或者理性来形容,他巨大的能量,让他超越凡人,于是他很容易带领一个时代的风潮。

  听一首歌曲,哭,就是感性?或者喜欢画画,就是理性?这样的分析都可以,不过,不要这么二分法的分析这么个伟人。

  这步电影的手法,表演先不谈。看完电影,我觉得可以谈谈我对希特勒的一些观感和对他如此成功的理解:

  他的牛逼在于,高的情商。这和感情理性没有太大关系,随后在那种纷杂的环境下,直白简单的爱恨,让他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心。而这么伟大的人,也是需要历史和时间去积累的。如果换个平台,例如在中国,可能早就给干掉了。

  在大部分政客都墙边草,看风水的时候,他鲜明而身先士卒的态度,真正捕获了民众的心!是的,他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大成功不都是有些逆天的吗?

  我是能量主义者,他巨大的能量,让他不得不成功!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五):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还原真实历史的希特勒电影?

  实在没有坚持从头到尾看完这个片的耐心,虽然我对希特勒的生平极为有兴趣。但我感兴趣的是真实的希特勒,而不是妖魔化的、想当然的、迎合大众的希特勒。

  除开残暴一面,希特勒的伟大与不凡之处,是令人钦佩的,从一个一文不名的街流浪汉,奋斗成为一国元首,直到彻底改变世界格局。靠的完全是个人意志和对政治理想的坚持。从私德来说,希特勒是个高尚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不好女色,完全自学成才而且平易近人。从治国来说,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且是全民共同富裕,工人农民全部过上好日子。从政治来说,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是偏执的狭隘的),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从私生活到政治,都是。

  说回这部片,一开场就不免让人所望。看看导演找来的扮演幼年希特勒的演员吧,一看就是个邪恶的孩子,瞧那双双邪恶的大眼睛,如果去演那些恐怖鬼片里的怨鬼倒是挺合适不过的。无非想告诉观众,看看吧,希特勒他就是个天生的恶魔,打小就有那么一股邪气。再看看那位成年后的“希特勒”吧,活脱就是个小丑,何来半点个人魅力个人气质。不禁想,如果希特勒真是这么个德行,当年的德国人会为他而疯狂,那德国人才真的是疯了。而所有的情节,也都象选择演员一样,仅仅围绕“恶魔”两个字来展开意淫,在真实历史事件的表象下展开一场虚幻的意淫,原本沉重的题材,变得毫无份量了。

  妖魔化的希特勒,只能满足人们的发泄欲和报复欲,并不能真正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反正这就是个天生的恶魔,那我们还怎么预防?去妖魔化,还原真实的、人性化的希特勒,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任——当再有类似希特勒这样的破坏性的理想主义者出现时,人们才会更容易加以识别。

  本来想给这部片一颗星的,不过跟《玩转希特勒》之类恶搞片相比,好歹普及了一点初中历史常识吧,还是算它两颗星吧。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六):时势造英雄 战争总是令人血脉喷张

  首先,我不希望有人有同感,但我必须要说,战争总是令我血脉喷张,就如同每次想到天生杀人狂,我浑身的毛孔都会竖立起来!

  前言:

  我不明白为何很少人对战争本身感兴趣。我并不支持纳粹,也不欣赏侵略,但希特勒本人抛却政协,本身确实是个天才,不管是演讲天才,还是蹩脚却虚荣的士兵,他通过不要脸却又充满自尊的方式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态度和方式或许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你可能不赞同我的看法。但请听我讲。

  不管你是否是战史爱好者,你都难以忽略这样一个在历史中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他从小是受虐待的幻象成为艺术家的孩子,长大后是张嘴讨奶(邀功)的士兵,但要了解二战战史,和德国一战到二战的过度关系,你必须清楚当时的世界形势,和德国国情。

  首先,一战后遗留的凡尔赛合约,要承认的是作为战败国和其民族,必然存在不服输和不甘心的心里。换位思考,巨额的赔偿、各个战胜国的盘剥,民族内部的矛盾,战后经济的萧条。失业率的剧增,人民丧失存在感、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等等等,德国人,不,日耳曼人在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德国,在柏林,也在世界。他们意图喘息,尤其是这样一个自认为天生高贵的民族。他们热切的渴望纯粹的日耳曼,渴望日耳曼的重新崛起,渴望雅利安人的重振旗鼓。正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出现了,是的,他适时地出现了,你要承认历史的必然性。即便没有他,依然会有别人带领日耳曼人面对全世界起义。

  德国工人党的前身,正是希特勒的栖身之所,在哪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他未必是天才的演讲家,他却知道如何卖弄和吸引注意力。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个人建议参考一些希特勒生平及史实,这样你才明白导演的一些别有用心,却又无法再有限的时间内让你明白的细节。——希特勒,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这在电影中已经着重体现;希特勒是个蹩脚的艺术家,虽然他一事无成但是他愿意尝试;希特勒是个无耻之徒,同样的面对战争和一条狗,他可以再前一秒咒骂,却在后一秒因祸得福地赞美,是个他是个二皮脸。但是,还有你不知道的希特勒。

  他严重的欧陆版图甚至全世界,就该是由纯粹的日耳曼人统治,他看不起英国人,法国佬,更包括美国这个多民族“无历史”、不纯粹的政治体制和存在。

  希特勒有几个细节方面,可以归列到其独特的演讲才华,也可以称其为独特的演讲技巧。他享受众目睽睽下发出自己的吼声,他仔细演练自己的演讲手势和身体语言,他总是在掌声响起之后,等待良久才走上演讲台,他总是要将台下人的胃口钓到最高才肯给final shot最后的高潮。

  从另一方面讲,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德国人的电影,我也不相信德国人愿意这样侮辱自己。剧中出现的美剧硬汉的脸,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这是现实。这是传统欧美式的大片,它用自己的政治背景去试图理解当时的德国和希特勒的诞生,比如军阀、傀儡、智囊团、财团。联想至当今的美国选举,不依然是一样的套路吗?这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党派、一个新的临时政府诞生的必然阶段,没有人会在没有财团、没有民众、没有军阀的支持下擅自革命,这简直是摆自己一道。

  希特勒是个孩子,在他的愿望不得逞的时候、希特勒是个冷血的人,当他的出身将阻碍其事业生涯的时候、希特勒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当他发觉自己在财团面前可以得到支持的时候——极端的民族主义色彩,加上童年 青年时期的一事无成的挫败感,是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希特勒的诞生大有历史必然性,如上述,结合当时一战后的德国国情和历史背景,你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希特勒是无可替代的,正式因为他的穷兵黩武、对犹太人的赶尽杀绝、也是由于他疯狂的民族主义、宣扬日耳曼的重新崛起,也才吸引了那么多军队、政党、民众加入其中。

  再举个例子,沙漠之狐隆美尔。隆美尔并非喜欢侵略本身,而是他在希特勒身上看到了日耳曼崛起的希望,你不能说隆美尔是盲目追随,因为在当时,希特勒只提反抗未提独裁+侵略。即便是发起二战之后,他依然不使用侵略这个词,在他的概念中,在他的演讲中,在他灌输给德国人的思想中,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在为可怜的日耳曼人争取仅有的生存空间。

  同时,军阀们,毕竟属性是武将,他们渴望世界再造一个铁血俾斯麦,渴望对英法人的复仇、渴望军队停止无所事事的日子,于是他们也发现了希特勒。这就是市场和需求的完美对接!你想买IP,我手里刚好有,不用去排队抢了!齐活!

  这部电影要承认,在尽量贴近史实,但是你我、包括导演都无从得知真正的希特勒本人是什么样子什么形态。所以,我只能说他在尽量贴近,却在形式和表达上不尽完美。因为最终,他还是掺杂着大片的意识流,因为当希特勒本该操着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向人民发表群情激昂的言说的时候,却变成了蹩脚的英语。这本身就是一种败笔。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七):这个主演不咋地

  对这个演员有太多的特写

  面目,双手的特写,都让人觉得这是个变态

  想不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拥护他

  即使是思想偏激,也总该有些魅力所在吧

  感觉这个演员并没有把Hitler的非凡特质给表现出来

  活脱脱一个蛮横,暴躁,偏执,不善与人沟通的角色。

  最近的一期新周刊在讲时代中心和时代边上的人

  感觉Hilter身边的人在时代中心,面对他的恶魔般的疯狂也无所适从

  身在旋风当中也难以自保啊

  人们的仇恨为何那么轻易的就能被激发出来呢?

  大概我们内心深处都住这个小恶魔吧~~

  恨这个社会不好,另一个社会又能怎样?

  只有在这个社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才能让“在大时代边上”成为一种选择或者一种生活方式

  这个社会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好多思想的束缚

  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其实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可是我们的社会貌似把这些都定义好了

  一旦不符合,就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

  在这样的感觉驱使下,人们就容易走向极端

  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比较会给人带来很多的不幸福感。。。。

  在这个社会上彼此各司其职,并无比较可言~~那么何来不幸福呢

  你有你的追求,我有我的爱好

  和谐而美好

  现在被找实习弄的我心神不宁,每天给自己强大的心里暗示,告诉自己一切都无所谓,我不相信我没有工作,我也觉得只要我努力,即使一个不好的工作我也能幸福快乐的过每一天~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八):现代政治变革与媒体宣传之间关系的文化解读

  希特勒•恶魔的卷起》这部电影讲述了奥地利海关官员与其第二个妻子(同时也是其侄女)的儿子阿道夫•希特勒从童年到1932年执掌大权期间的故事。历时约3个小时的影片只能大致展现希特勒的掌权路,但即使如此,短小精悍的电影还是让人们感受到20世纪以来媒体宣传对现代政治变革起到的强大推动作用,在此我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出发,联系当时的文化现象来解读这部电影。

  传播媒介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口头媒介、笔头媒介(其中细分为手抄媒介,机械印刷本媒介)和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电脑)三个阶段。 ——《文学理论教程》

  1845年德国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印刷机,意味着纸质印刷制品普及率的飙升,从那时开始,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出版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报纸刊物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类从机械化进入了所谓的电子化时代: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20世纪初广播电视诞生。这一系列传媒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应用在社会变革中——政治家通过一系列传媒宣传塑造领袖形象以寻求人民的广泛盲从。

  传统社会变革,在传媒得到大规模发展之前,特别是陆地国家,通常是在非人民群众(既统治阶级)之间通过某些方式——大部分是采用暴力军事手段——改变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方式,例如朝代更迭或新阶级的掌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光荣革命等比比皆是。以上变革的共同点,就是在变革方式上,大都为自上而下的,在非广泛群众参与而是局限在统治阶级内部参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变革的舆论宣传方式上的局限。

  电影《希特勒•恶魔的卷起》中可以看到的传媒主要有:政治家的煽动性演说、用打字机或手抄出宣传单、手绘海报、大规模印刷的主流报纸刊物、纸质出版物(电影中希特勒自传)甚至有希特勒激情演讲的广播和电影!一系列媒体见证了希特勒的掌权路,尤其是希特勒在赞助者的支持下买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观察家报》作为党的机关报,这一举动是希特勒利用新兴宣传方式获得各方人才支持的突出体现。可见,现代政治变革正是在口头媒介、笔头媒介、电子媒介的全面利用中,逐层扩大了宣传的号召力。试想一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却非德国本土出生且没有资金和政治背景,为祸天下不知伊于胡底的恶魔,不利用传媒的力量塑造伟大的领袖形象,如何使自己拥有广大支持者,又如何执掌大权?影片中希特勒对传媒舆论导向的重视在与报刊专栏写手葛立贺无法达成一致后,将葛立贺迫及其同僚害致死的情节中可见一斑。以上不难看出,20世纪以来现代传媒在政治变革中的应用,因此也可以从传媒技术的发展、党派政治思想以及狭隘民族主义方面联系到相应的文化范畴。

  “能指的视觉符号包括面部表情、手势、文字、实物画、雕塑等。”

  ——符号学家格雷马斯

  影片值得思考的另一方面,是希特勒耐人寻味的一系列标志性符号,这里说的符号包括:纳粹标志、独特的肢体语言、特定的穿衣风格,特别是希特勒鲜明的油头小胡子形象。在出版商汉夫丹格的建议下,希特勒以倾斜的“卐”字为主体配合黑、白、红三种颜色为底色作为党的标志,他在《我的奋斗》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实际上起到的就是一种粉饰其狭隘民族主义野心的作用。领袖往往有其独特的风格气质,正如影片中说的“想到列宁就会想到大胡子和秃顶”希特勒也不例外,米色的风衣,配合油光发亮的头发,看上去英气十足,本来是八字胡的他将胡子修剪成了——姑且称为仁中胡吧,这实在是不帅,但必须承认这类形象非常鲜明。肢体语言方面,人们不会忘却希特勒伸展右臂高呼“Sieg Heil”,而人民以“Heil Hitler”回应的画面。以上希特勒所采用的标志性符号,都存在与符号学的联系,并涵盖深刻的文化意蕴。

  总而言之,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现代政治变革已不局限于政治范畴,可以说广泛涉及文字学、传媒学、符号学等文化范畴,并与之存在广泛深刻的联系,相应的,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启发和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探讨发现。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九):英雄和恶魔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

  整部片子时长不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花在了希特勒这个人物的“发家史”上,虽说涵盖他的亲情、爱情等等,但主要还是在描述一个政客的成长,然而影片处理得不够客观,这也是只给到及格分的重要原因。

  政策或许可以评价好坏、优劣,但是政治不是只有黑白,“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政治可不是个只有两面的“硬币”。

  影片一开始描述希特勒的家庭,他的童年成长,看得出导演的意思是希望以他的家庭、性格为切入点探讨他独裁思想的形成,为之后的暴虐做铺垫,但是,爸爸脾气暴躁,家庭伦理混乱,个人性格敏感就会造就一个暴虐“独裁者”了?世界是多向联动的,仅仅单列这么一些因素明显是难以服众的,这部分的分析太少,先入为主的因素太大,不够客观,感觉是后天建构体系强行先天化,这与影片后半部分希特勒的“恶魔性质”不是完全可以对等的。尤其是希特勒成长到青年,就因为失业的他在人群中听到有人对他说:“我们现在这一切的这不好那不好都是因为犹太人……”,他就因此痛恨上犹太人了?明显还不够啊。类比之前大热的“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他的出生、个人才能、加上他的遭遇、被权利玩弄的愤懑、个人性格,因此是可以推导出他的最终结局的,因为体系建构、衔接得很完整,够符合大众认知,观众也就能够很能理解这个人物,而不是一味地去唾骂,相反有了思考,这才是目的。本片既然已经提到了家庭因素,性格因素,缘何浅尝辄止,甚至都没有“点到为止”,仅仅列出这样几个因素,就为了烘托之后的“恶魔”,那恰恰是否也说明本来意图是证明“恶魔是后天养成的,缘由于许多因素”,可本片突如其来的“性格冲击”让人一度觉得“恶魔是天生的,希特勒的暴虐是基因自带的”,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历史是人选择的,不管英雄还是恶魔那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人”也是在告诉我们,恶魔从来不会是天生的。

  希特勒出身不富足,参军前过得日子也不怎么样,或许这当中发生了许多对他人生很重要的打击,比如艺术院校的拒绝使他觉得自己的艺术天赋受到打压等,因此愤愤不平,三观渐成体系。他打入政治圈的一路上也并不顺利,一开始也被资本和权贵利用,大家觉得他是“璞玉”,可以好好打磨,资本只是想借他的口实现资产阶级的富贵梦,他一开始只是工具,但他有自己的“政治信仰”,根本不可能甘于被资本裹挟,终归是要破土而出的,恶魔和资本相伴而生,互相给予存活力量。就他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敢为人先、擅用权术等等气质,也确实是一个政客所必须的,他非常善于演讲,收买人心,煽动性很强,这其实应该是成为领袖的优点,关于这种“优点”如何理解见仁见智,不可否认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入人心,试问哪位参政者不需要收买人心,不然,“民心所向”、“群众路线”这些词是怎么被创造的,历史课本早早就学过的道理,不能仅因为一个人后期的暴虐作为就否认他前期的政治头脑,单纯以“一个政客的发展”角度看,希特勒的政治才华是有的,这当中有的手段“回归最原始的武力”,各种阴谋,内斗,奸诈狡猾,虽说不光彩,但是政治就是这样的,政客的职责之一也就是计谋的较量,斗争中推动着历史进步。他的罪孽在于信仰错误,坚信的东西错了,因此采取的一切措施就错了,他信错了对于犹太人的仇恨,因此铸就了人类历史上巨大的灾难,这是他成为罪人的原因,这是全人类唾弃他的原因。

  本身影片单纯就希特勒“纳粹党”的崛起入手,作为历史性的影片,应该再多一些客观角度,某些情节处理太过感性,历史就失真了。更何况,肯定他前期为打入政治圈的作为,不等于就肯定他后期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这是两件事。诚如李登辉的“上位史”,他后期的作为实在吓人,让人痛恨,但是他前期步步为营,甚至获得了蒋经国的信任,因此一举站上巅峰,难道不算一种本事?我们要思考的不是他们怎么会玩这些“政治小游戏”,我们要思考的是他们怎么会抱有那样的“政治大信仰”!游戏规则总是可以看透,可以传授,唯独一个人坚信的东西,成型后我们没办法撼动,没办法改变。唯有从源头上去看,或许能发现一些东西。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观后感(十):杂想

  之前看过帝国的毁灭,里面的希特勒和这部电影里面的希特勒的区别的确很大。我想两部电影展现的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虚假的历史情结是作为电影批判的一个很好的角度,所以我是比较喜欢看完电影后,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电影,看看豆友的一些评价。这部电影,豆友们大多数集中在对希特勒脸谱化演绎的批判,认为这样无助于人们认识历史。还有一些豆友提出了当下愤青的迷狂其实近乎希特勒演讲下信徒,被一种极端自私狭隘的民族主义限制了。记得以前一个老师说过,民族主义最容易产生暴动,因为他的口号是为大家服务,具体行为却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当时老师就举了希特勒的例子,民族的力量在华丽包装下走向集权专制,无人可以指责。所以现在很多愤青以伟大理想为借口谋求自己私人利益,最后反而被利用。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嘲笑当时人的选择,毕竟那是时代的大势。我们自以为自己很清醒,其实只是因为我没有身临其境。现在社会下我们可以进行自由思考,但是我想认识到到底哪些才是我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以为别人看见我没有看见就以为哦这也是我想看见的,不要以为别人说了我爱听的,就以为这就是我想说的。和某种观点达到精神上的重叠,也要努力从这种重叠中发现自己和他的区别,不然的话自己只会沦为他的奴隶。有一个豆友提到,以前的变革主要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的原因在于传媒的限制。我觉得这种解释很有意思,但是我想光光只说传媒还有点欠佳,传媒的限制来自生产力的发展,而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意识,是无法单用传媒就可以改变的。但是我觉得传媒符号化的作用至少使得人们可以用简单的几个符号就可以记住一个人是不容小觑的。所以传媒的这些特点也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下我们在尽可能达到真实的情况下,更应该坚持自我的一种态度。影片看到最后,我的心才得到些微触动,毕竟那是怎样一个痛苦的年代,那是怎样一个残忍的时代。我们在努力还原真实的希特勒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个时代下的无辜亡魂。我们还原历史真实的希特勒不是为了替他重新塑造形象,而是认识到历史的错误不是他个人行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不管影片如何去塑造希特勒的形象,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使人们陷入悲剧式的思考。

  一些豆友评论摘抄

  利用民主煽动暴乱被当抢使的愤青 在看到希特勒和他的侄女接触的时候 我有种恐惧感 尼采的超人 是超越自我?,命令他外甥女在荒草里围着他转,把脸埋在爱娃腹部乱蹭突然一声怪叫然后走开——神经病尚且有让人理解之处,但这种不接地气的举动完全是编导生插进去了,为了表现希特勒是monster。一个人灵魂上的邪恶不是通过让他怪叫几声,做几个怪动作就能表现的 听众追随小胡子是因为小胡子说了他们想听的,而小胡子说的是他想说的么?

  当你路过一家人头攒动的小胡子酒馆,进去以后发现小胡子动情的演说充满了激情,虽然偶尔偏激极端的言论,但听众们纷纷热泪盈眶,群情激昂。你是不是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为小胡子拍手叫好?也许从这一刻起,你就加入了这支小胡子大军,慢慢被他观点同化,变成一个灵魂被禁锢的人肉傀儡。可是,你知道么,你第一次踏进小胡子酒馆的那天,你所看到的攒动人头,个个都只是被操控的毫无灵魂的机械人偶罢了。

  为什么每一个伟人小时候都要经历家庭暴力呢

  中庸可以缔造一些社会性的天才,感性的分析与协调,用通俗的讲法就是情商很高,善于交涉,外交家大部分可属于此类;偏执混同始终如一的贯彻性使人能够缩进自己的小空间里长时间思考一性问题,很多专项人才都出于此类,比如科学家和一些文学家或者哲学家。

  他们并不同所有人都交好,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人不够圆滑,不是中国传统上所说的“聪明人”。但是他们往往会更加执着坚持更有韧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会有惊人的执行力。

  其实,在混乱的年代里,那些伟大或者邪恶的人又有哪个是靠圆滑精明成就事业的呢?

  “愤青”形象,带有一种类似犬儒主义的倾向,习惯批判一切,怀疑一切,好像这样就是有个性,有思想。

  这样一来,如果站在当时民众的立场上去思考,纳粹的反对凡尔赛条约的一系列决定就很有煽动性了。同样,在1919年的中国,我们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不也一样是运动如洪波涌起吗?

  当面对希特勒那种尼采式的强力意志出现并且直接作用于看客群体时

  希特勒的诞生大有历史必然性,结合当时一战后的德国国情和历史背景,你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希特勒是无可替代的,正式因为他的穷兵黩武、对犹太人的赶尽杀绝、也是由于他疯狂的民族主义、宣扬日耳曼的重新崛起,也才吸引了那么多军队、政党、民众加入其中。

  他们在希特勒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

  传统社会变革,在传媒得到大规模发展之前,特别是陆地国家,通常是在非人民群众(既统治阶级)之间通过某些方式——大部分是采用暴力军事手段——改变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方式,例如朝代更迭或新阶级的掌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光荣革命等比比皆是。以上变革的共同点,就是在变革方式上,大都为自上而下的,在非广泛群众参与而是局限在统治阶级内部参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变革的舆论宣传方式上的局限。

  想到列宁就会想到大胡子和秃顶”希特勒也不例外,米色的风衣,配合油光发亮的头发,看上去英气十足,本来是八字胡的他将胡子修剪成了——姑且称为仁中胡吧,这实在是不帅,但必须承认这类形象非常鲜明。

  1. 希特勒到底是怎样开始恨上犹太人来的?

  虽然他俩很亲近,但是没有任何历史证据能证明希特勒和外甥女之间存在性关系。

  他们是好朋友,仅此而已。事实上,希特勒扑在她怀里时,说了句“要是能有人爱我就好了”,然后这位女女士问他干嘛不恋爱不结婚,他却说“为了德国,不能恋爱结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