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国的毁灭》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帝国的毁灭》影评10篇

2022-03-21 09:47: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国的毁灭》影评10篇

  《帝国的毁灭》是一部由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布鲁诺·甘茨 / 茱莉安·柯勒 / 乌尔里希·马特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毁灭》影评(一):驳Berliner同志的《希特勒的罪行与过错》

  目前关于二战的翻案文章,基本都围绕两点,一种是二战是欧洲反犹主义的最终爆发,另一种是二战是一战后列强压迫德国的结果。前者演化为犹太复国主义阴谋论,在黑犹太人的同时也黑了西方文明,后者则把二战变为另一场狗咬狗的利益之争。

  这两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大谬不然。比较要命的是,Berliner同志的大作《希特勒的罪行与过错》就是说的这两种观点,而且应者甚众。看此情景,我只好跟着说两句。

  先说说犹太人问题。

  犹太人遭到迫害的传闻最早在42年就有流传,在1945年以后才逐渐为西方民众所知,而真正广为人知,已经是冷战高潮了。事实上到50年代大多数人对纳粹罪行仍然没有概念,而二战中的人们在讨论邪恶德国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到犹太人的问题。对于当时的盟国来说,反犹纯粹是希特勒假公济私干的一件事,美英为此叫好的政治家不在少数,说盟国会因为德国反犹而反德,完全是笑话。

  把二战简化为反犹主义和犹太人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这种观点是冷战,具体说是中东战争的一个副产品。这种理论的起源和目的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它完全不符合二战历史。对于二战中的盟国民众来说,德国威胁的是所有人类的生命,也只有面对这种危及,苏联和美英才有联手的可能。

  如果有一个国家,用2年时间占领了整个欧洲,无论是与它毫无利害关系的小国还是世界顶级强国,都毫无还手之力。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被他打得奄奄一息。半年时间占领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唾手可得。它的盟友占领了北非,整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世界第二强国完全被逐出太平洋。那么,这个国家到底是邪恶还是正义,其实根本就无关紧要。

  二战后的美苏仅仅因为有世界第一的军事力量就成为全世界惧怕的对象,那么有这种力量而且毫不犹豫地使用它实现自己目标的德国,必然成为全地球所有国家的敌人。至于纳粹的理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纯洁的雅利安地球到底是不是天堂,我想没人会在乎。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正义与邪恶,也不是领土争端经济利益,甚至意识形态也无关紧要。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生或死。

  1943年,美国向英国抱怨,苏联人对盟国的援助丝毫不表示感谢,丘吉尔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一个人被凶手扼住脖子,奄奄一息的时候,你还要求他对待别人礼节周到,是毫无道理的。”

  所有质疑反法西斯战争乃至抗日战争正当性的朋友,这句话就是对你们的回答。

  然后再说说“协约国欺人太甚”这种观点。

  如果客观评价德国在一战中起到的作用,那么任何不能让德国亡国的处理方式,都是对公正这一概念的极大讽刺。德国在一战的所作所为,只比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帝国更为丧心病狂。

  与犹太问题不同,德国投降条件过于严苛的问题并非后人的捏造,而是确实存在,早在一战当中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正义性的问题,仅仅是单纯的政治考虑。当时对德处理意见有两派,一种是比较体面的和平,一种是彻底毁灭德国,前者是美国主张的,后者则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意见。结合立场问题,两种意见的根源也就很清楚了。

  对于美国来说,参加一战是个标准的赔本买卖,战后他只想赶快拍屁股走人,因此任何甩包袱的烂摊子都是他乐于见到的。对于英国来说,过去的欧洲均势政策已经被证明是个绝大的错误,但是劳合乔治考虑到英法一战中的各种不愉快,仍然需要一个能够压制法国的完整。主张坚决消灭德国的,不用说就是法国了,两次被敌人打到巴黎城下,大半国土沦陷4年,克里孟梭建议的肢解德国,已经算得上最仁慈的做法了。其他被侵略国家的意见自不必说,实际上,即使是德国的同盟奥匈帝国,对德国的怨恨也不亚于法国。俄国的意见虽然与法国相同,但是因为革命问题,它的主张只会起到反作用。

  于是,最后对德处理意见就是一个折衷各方诉求的结果,必须强调的是,由于整个欧洲都背上了美元债务,美国在和谈中的影响远远超过它的贡献。如果让欧洲人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对德惩罚绝不可能仅只于此。如同曼京说的,如果投降协议不是在柏林签订,那么惩罚将很快降临到整个欧洲头上。

  由于历史教育的偏差,一战史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个空白,很多人遵循着毛时代的解释,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国家间黑吃黑的战争,于是一战似乎变成了一场不分黑白的乱斗。在很多人口中,一战爆发的原因似乎就只是“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卢沟桥之前,中日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又能少到哪里去呢?这些矛盾是谁引起的?是谁一直在扩大矛盾?

  这些人不知道威廉二世在一战前和一战中的所作所为,不知道他在投降谈判中带着仅剩的德军去全国各地镇压人民起义,不知道德国发明的无限制潜艇战,不知道施里芬计划对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侵略,不知道德国甚至在投降时还强烈要求留下占领的比利时领土。

  《帝国的毁灭》影评(二):Der Untergang

  电影里的希特勒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虽然他也会发狂暴走。但是他那不停颤抖的左手,他弯曲的脊背,略显蹒跚的步伐,他的绝望,以及幻想着还有大批的军队扭转战局。。。。。他的这些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孤独的,不想让人了解的,绝望的老人。在刚刚过完56岁生日的时候自杀了。

  生命不会原谅弱点。这句话是他说的。

  他也没被原谅。

  他做的还是错的。可惜他最后也不知道。

  电影里面的军官在孩子妻子围坐的餐桌下拉响了两个手雷,还有戈培尔夫人把她的孩子们逐一毒死在地下室的床上都让我很难接受很不了解。他们冰凉的小脚露在被子外面,显得很可怜。

  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挑起这一切的人都将不会被原谅。

  《帝国的毁灭》影评(三):复杂的历史,复杂的人

  当巨大的胜利的幻象即将毁灭的时候,当相当于世界末日的失败步步逼近的时候,当支撑人站立和行走的“信仰”的支柱即将倒塌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挡人们做最后的努力和挣扎,也没有什么能阻挡意志坚定的人追随毁灭的幻象而去。

  如果不把这一故事放在二战的德国,放在曾经野蛮而疯狂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党背景上,那么这将是令人振奋的一幕幕。

  事实上,有多少人在观看此片时,带着我们从小被灌之的意识形态教育呢?是否因集中营的简单认识,对希特勒咬牙切齿,认为其失败是罪有应得?

  事实上,该片倾向于客观的描述希特勒人生最后的12天,纳粹德国最后的12天。在对希特勒身边的军官、战士、侍从、速记员和情人等各色人物刻画的过程中,该片也尽量展现复杂的人性,复杂的战争的始因和终果。

  对无辜的平民是放过还是放弃,戈培尔说“我不同情他们,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命运。我们没有强迫德国人民,是他们给我们权力,现在他们要为此付出代价”。希特勒也说“如果我的人民不能接受这样的考验,那么我一滴眼泪也不流,这是他们应得的,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命运”。这样的态度是冷酷的、残忍的,是可以令人发指的。但是,从更为全面理性的角度来看,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希特勒仅凭一己之力不可能操纵浩荡的战争。正如影片中追随希特勒、但似乎对政治不全知、不全卷入的荣格夫人,她在花甲时坦陈,年轻不是借口,反而年轻是可以去明辨、去做出一些事情的。

  有多少人像荣格夫人一样,不知情地成了战争的帮手?当然,更多满腔热血的人,征服欲,占有欲,“让真理战胜一切”的欲望驱使着他们勇往直前,置之生死于度外。在濒临失败之际,他们选择光荣地自杀殉命,甚至于连同尚未知世的小孩(如戈培尔夫人)。如此,你不得不感叹意志的力量,确是可以摧枯拉朽,确是可以让懦夫变成勇士,让生命变成神圣的使命,让死亡变成荣耀的归属。如日本战将的破腹自杀,以告天皇,该片中的德国战将也拥有同样的让局外人惊异的“愚昧”和“勇猛”。

  只是,这份大无畏用在了非正义的战场,用在了非人道的征服世界屠杀之路上。

  该片很多场面是在军政府地下室完成的,在那个密闭坚固的空间,上演着希特勒从不服不屈到无奈自杀的过程。在此空间之外,该片穿插描写了一个小战士皮特。一开始,皮特一心向战,父亲告知他柏林即将陷落、战争危险难躲,劝他和同伴离走,他感觉受辱,说父亲是“懦夫”。后来,这位小战士受到希特勒亲自接见嘉奖,在战场上他表现得甚至比成人还要勇敢。可是,当亲眼看同伴深陷血泊、死不瞑目,他深受重创,跑回家中,陷入高烧带来的病痛中。最后,战争失败落幕,苏军将潦倒的德军包围,他牵起荣格夫人的手走出苏军包围。影片以荣格夫人骑自行车载着皮特行驶在绿荫小路上,风轻拂两人历经生死的脸庞结束。比起荣格夫人,皮特这一人物设定更能体现该片所流露的“希望”所在,皮特是唯一一个经历对希特勒和战争的盲目追随、到醒悟退出、再到帮助受难的平民脱离危险、最后走出苏军包围重获新生的角色。大概,这小小的瘦弱的又刚强的身体里,蕴藏着德国人民在二战中走过的向死而生的路吧。

  另外,该片对希特勒的描写也是生动的。他的背从挺直到佝偻,他的左手从背后的抖动到餐桌上的抖动,他和爱娃举行简单的婚礼,他对待军人下属的狂躁和对待女人们的平静和关心……这些细节有些让人动容,有些让人怜悯,真实可及。

  全片可以看出导演对历史、对人的态度,它是客观的、中立的、理性的、复杂的。该片让我们对二战中的德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帝国的毁灭》影评(四):面对诚实

  喘息,我的喘息,然后是一阵无法克制的恶心。我就站在柏林地下的党卫军办公室,刚刚在炮声中由然而生的荣誉感、尊严被冷冰冰的“懦夫”两个字彻底粉碎。我用双手捂住脸,通过指缝怯懦地看着元首,一切似乎回到了平静。

  “做你们想做的去吧。”一切都与挣扎没有关系了,我重新颤抖起来,回到那个永远不会结束的梦。轻率?我听到将军们议论着元首的决定。他还能失去什么呢。“所有的事情都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元首吻了爱娃。谢幕的时候,他说要站在舞台上。

  我很诚实。我知道这和炮击的停止没有任何的关系。我和特露德尔一起回到地面上来,回到生活的废墟与真实。我不能相信竟然还可以听见鸟儿的低鸣,欢快地。但那确实存在着,就象脚下的这朵花一样,绽放。我点燃一支烟,将眼睛慢漫闭上然后又慢慢打开,刹那的安详。警报又响了。可以肯定,那不是空袭。

  在人民冲锋队堆积如山的尸体面前,我承认自己对战争的麻木,那中歇斯底里的沉默。我知道,歇斯底里这个词听起来让人感到滑稽,可我找不到什么词可以替代。德国人在杀德国人!上尉对我说:“这叫战场纠察队,你真幼稚。”我的瞳孔有些收缩,也许。

  我的胃又在翻涌了,我很想再次闭上眼,但我不能。我唯一能做的仅仅是深深地呼吸。我努力告诉我的大脑我已经聋了,听不见任何的声音。当然,一切的声音,包括嚎叫与恸哭。我不同情他们,我向秘书与发报员怒斥,然后用手捂住了嘴。我想起了元首与爱娃在地下室里的讨论,元首说“最好的办法是这样”然后将手做枪放进自己的嘴里,爱娃调皮地呓了一声“我想要一个漂亮的尸体,我会服毒”,我笑了,不可思议地。

  没有了元首的国家社会主义,这将是没有意义的。

  地下室里只剩下钟摆的声音,她突然递给我一把瓦尔特,我们沉没着,我将手慢慢举起,她慢慢地倒下。我走进元首的房间,他正用镶着金边的放大镜在欧洲版图上寻找着什么,又或者他在策划着新一轮的进攻。用那些不存在的军队。

  意志消沉者、寄生虫、暴发户、懒惰的私生子、瘾君子、贪污犯。一个又一个丑陋的嘴脸在这一刻浮了上来。我很幸运,为我现在还具有感知和识别的能力。我很清楚,它是因为谁而存在。希望,我总是相信,而此刻,它正写在元首颤抖得愈发厉害的左手上。

  怀疑,罪恶,从没有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奇迹般地发现我真的喜欢上了这里,虽然很嘈杂。显然这很不符合逻辑,但我敢说,我没有疯狂,哪怕是那么一点点。我知道阿尔伯特那目光的含义,也许他才是理智的。同情是一种恒罪……

  堕落者,心不在焉的艺术家。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吗,这无关重要,它只是元首又一次咆哮。希伯莱,人民的希伯莱,向盟军投降了,最忠诚的背叛者,不过如此。我还想表达些什么,可大脑中充斥着焦土的气息,我想我已经不会再呕吐了。

  “爸爸,为什么你穿着只有周末才穿的礼服?”我想象着孩子这样问我,那样我会很难堪。一切都会过去的。一个小时前,医疗联系官在自己的家中引爆了两枚手雷,同桌的是他美丽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们都很可爱,在元首的舞会上我们还见过面。是的,咬紧的牙关和攥起的拳头告诉自己,我很诚实。

  《帝国的毁灭》影评(五):四星

  德国关于二战的电影,目前看过的总是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们有罪,纳粹是罪恶的。这样的价值观放在今天是正确的。二战中后期这种类型的反思影片很多,但是前期德国好战的社会氛围和纳粹思想蔓延的影片至今没看到过,或者说我希望看到的是导致当时这种局面原因描绘的影片。这就像有人说话只说一半让人摸不着头脑。把今天的价值观在影片里或多或少地反映,通过人物之口讲出来我总觉得穿越,毕竟不是每一人都有今天这样的觉悟。但这仅仅是想想,现如今德国二战前期的影片拍出来可能会被视为负能量。

  关于真实性,这个影片拍得还好,基于上面的原因,还有美化了女主希特勒秘书后来的遭遇,多少打了折扣。

  《帝国的毁灭》影评(六):关于Albert Speer (网上搜集的资料)

  Albert Speer

  后来为他写传记的Gitta 说,初见Albert SPEER是在纽伦堡审判上,一班受审者中,他异常的年轻,一对睿智的眼睛,与头发同样是黑色的,嵌在英俊的面孔上。既没有焦虑,也没激动,而是全神贯注地听着漫长的审判发言。

  eer 出身富有的中产阶级,父亲是高级建筑师,母亲美貌。自已也是颇有天份的建师,与希特勒相遇在给柏林大学工程科技系的一次演讲上。

  回头审视那个年代,无数那样的年轻人,刚毕业就成为失业大军中之一,挫折,不满,寻求社会问题的解答。而当时的德国政治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不是共产党,就是社会民族党……NZAI。1931,正是NAZI 调整,隐藏其激进策略,吸引无数中产阶级的时候。

  然而SPEER本来是个政治观念极其淡漠的人,纯为希特勒个人魅力所打动,对那次演讲的内容他记得的还不如HITLER的激情与表现多。 “I was not choosing to the NSDAP, but becoming a follower of Hitler…”

  被HITLER吸引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这位独裁者只对SPEER回报了与众不同的情感。纽伦堡上,SPEER说,IF HITLER HAD A FRIEND,I WAS HIS FRIEND。

  在GOBEL介绍SPEER设计一个NAZI 的工程,两人相见,立刻相谈甚欢。出来时降温,HITLER把自己的外套给SPEER穿上,令GOBEL吃惊不小。之前的建筑师都极难讨好HITLER,可SPEER从第一次便被给予了完全的信任。HITLER喜欢他的风格,两人商量项目,就如平等的合作伙伴。

  EER先是为PARTY设计单独建筑物,后来到负责重新定位全德国的城市改造,其它党内的人说他是“FUTHRER的心肝宝贝”,从不敢得罪。

  EER在那些“新古典”式的建筑风格与HITLER分享一个罗马之梦。他看见的那个帝国,也许更多是艺术家的激情。纵然如此,他还是愿意追随HITLER,哪怕是进入战争。之后历经总总,水晶之夜,入侵波兰,他都没有质疑过。

  EER眼中的HITLER是他的英雄,但也是个平常人。他知道HITLER的病,他的歇斯底里。但HITLER却几乎没对他发过脾气。一个星期他去HITLER的总理宅吃三至四次晚餐,看电影,那都是和其它PARTY MEMBER 一起。此外,两个人单独喝过无数的下午茶,谈着私人的话题,从养狗一直到影星,却从来没有涉及过犹太人。他是那个圈子里埃娃最信任最喜欢的朋友,也对这个总藏匿在公众视线后的女人极为同情。SPEER的妻子也常常见到HITLER。

  EER先只是设计师,后来因为工程人员的特质,慢慢被HITLER委以工业,甚至经济任务。他恐怕是NAZI中真正“干活的人”。HITLER似乎一直保护着这个纯洁的年轻人,他的职务从来都是建设性的,远离那些罪恶的勾当,对集中营与党卫队的地下暴行所知不比一般百姓更多。不过NAZI的政府机构简直是……就不说了,反正和诸候割据差不多,没人真正管事,也没人知道谁不可以管什么。那个小圈子强敌四伺,无人不想夺HITLER继承人的位置,而天真的SPEER,与GOBEL,HIMMLER共事,却在HITLER一路护驾下青云直上。无数的照片中,站在FUTHRER身边的年轻人英俊逼人,意气风发。战争开始,未及35岁的SPEER已是军备大臣,亦是“THE SECOND MAN OF STATE”。

  EER真正质疑HITLER是德国将败,HITLER要炸所有工业重要设施时。也许因为他年轻,也许因为他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NAZI——反犹,强胜弱汰,都是NAZI IDEOLOGY的核心部份,他却从未真正懂得过。SPEER并没有其它核心成员那种末日将近的感觉,不认为德国要与NAZI一同而去,即使战败,还是希望德国能给德国人民留有重建的基础。

  作为工业的真正负责人,他拒绝执行命令,并发表具有反抗意义的演说。即便是他将这样一份演说稿呈现给HITLER时,后者也没有大发雷霆。在他关门而去之后,HITLER说:HE IS STILL THE BEST OF THEM。

  EER是政府内第一个敢于公开反抗HITLER的人,纵使如此,HITLER也没有因此恨他。柏林陷落前,他在复杂的心情中,去见了准备自杀的HITLER最后一面。HITLER说,I‘M SO GLADE TO SEE YOU。而SPEER希望他能早日采取行动,自已便可以不必在生前背叛这个他崇敬了半生的人。可当HITLER问他是该走避还是在柏林就地自杀时,SPEER回答在柏林作为FUTHRER死去会更有尊严。虽然说完就后悔了,因为其实对早日结束战争,前者更好。

  最后的握手,最后交谈,十数年的友情……又爱又恨。

  纽伦堡审判,俄国人想要SPEER的命,因为战争后期事实上是他在主持战争机器运转。而盟国却只给了他二十年监禁。

  这是个正直的人,我不能不说。他接受了许多其它NAZI不接受的罪名,比如他并不太知情的犹太人灭绝营。他宁愿一死,也希望把战争中的罪行集中在政府人员身上,而不要让世人归罪于德国的人民,德国这个民族。

  二十年的日子里他总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他知道错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于是他写下这部INSIDE THE THIED REICH。那里面有对HITLER深深的怨恨,也不否认,若不是强烈的感情,不会有这一路走来……

  一位心理学家说,HITLER和SPEER两个人以不同的方式爱着对方,对SPEER,HITLER是他的英雄,偶像。而SPEER,年轻,英俊,正直而有才华,是HITLER那未能成的梦……

  当Gitta把这个告诉七十岁的SPEER,他想了一会儿说,IT IS VERY CLOSE TO THE TRUTH。

  ————————————————————————————

  纽伦堡审判中,施佩尔是少数表现出悔恨的纳粹官员。他被指控四项罪名:1.参与计划及阴谋实施破坏和平的罪行。2.策划、发动侵略战争及其他破坏和平的罪行。3.战争罪。4.反人类罪。他被判最后两项罪名成立,刑期20年。

  虽然不像骁勇战将们一样攻城略地,也不像宣传机器一样聒噪狂吠,更不像集中营屠夫一样杀人如麻,但贝瑟尔德·科纳德·赫尔曼·阿尔伯特·施佩尔(一定要讲全名啊!!!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所犯的罪行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同样万分沉重,某种意义上讲更甚!没有精良的武器再厉害的将军都难有作为,没有无线电台、印刷机器,再能吹的机器只能哑口无言。而施佩尔正是这个为纳粹的侵略和罪行提供能量和工具的人。

  德国发动对法战争后,施佩尔开始承担空军的营建任务。1941年,他被任命为军备建筑的负责人。苏德战争爆发后,施佩尔组织了“施佩尔建筑班子”,主持了南俄铁道的修复工作。

  1942年初,施佩尔被任命为第三帝国军备部长,同时负责所有的航道、河流和土壤改良以及所有的发电厂,主管军需工作。并被戈林委任为“四年计划范围内负责军备生产的全权总代表”。

  在指导军备生产过程中,施佩尔创立了全面的“工业自行负责制”,使军备生产出人意料地飞速发展。他按不同的武器系统设 ⒘?3个“指导委员会”和与之相联系的“企业联合组织”,把战争初期军备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变成了装配线型的工业化过程。施佩尔任军备部长半年后,军备生产的总产量就增加了60%。到1944年7月,在劳动力只增加30%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他信任工业界的负责人,使他们积极主动,自觉负责,敢拿主意。在工作中,他喜欢令人不舒服的共事者,而不喜欢百依百顺的工具。侵苏战争开始后,由于大批工人参军,德国生产部门缺100万工人。为了解决劳工问题,施佩尔一再催促以强迫的方式把外国工人征集到德国从事生产,还提出从德国妇女中招募工人。由于戈林认为在工厂劳动有使德国妇女伤风败俗的危险,希特勒没有同意招募德国妇女,而责成施佩尔从东方占领区挑选40万~50万身强体壮的姑娘到德国参加生产。

  为了加强军备生产的计划性,施佩尔提议建立了中央计划局,负责指导武器和物资生产的各种计划、方案,安排生产的轻重缓急,成为德国战时经济中最重要的机构。他上任后不久,就把消费品的生产缩减了12%,提出实行总体经济战的打算,以发挥军备生产的最大潜力,最后因希特勒犹豫不决而告吹。

  1942年夏,希特勒任命施佩尔和米尔希空军元帅暂时担任运输总监,解决战时运输问题。他发现运输的关键在于机车不足,于是废弃了陈旧的生产方式,改用装配线方法,使产量立刻提高了好几倍。

  1943年,德国的侵略战争已经失去了最初捷报频传势头,德军在北非和苏德战场上不断受挫,丧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为了弥补损失,施佩尔开始努力争取把德国大型消费品生产工厂转变为军备工厂,这样就可以为德国的军备生产增加大批设备、管理人员和50万工人。为了克服纳粹党大区区长的反对,希特勒任命施佩尔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施佩尔从此总揽战时经济的大权。

  施佩尔积极支持新型虎式与豹式坦克、喷气式战斗机、原子武器、新型潜艇、火箭和飞弹的研究、试验和生产,以夺取侵略战争的胜利。在此过程中,他同德军高级将领邓尼茨、米尔希、古德里安、蔡茨勒、弗罗姆等人建立了较深的友谊,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希特勒也曾评价他是继戈林之后新升起的太阳。

  就在这一年,盟军开始大规模轰炸德国。施佩尔向希特勒提出轰炸英国超负荷使用的港口、煤炭工业和苏联的大型发电厂以改变战争形势的建议。但他无力影响空军,希特勒对他的建议则迟疑不决。

  《帝国的毁灭》影评(七):帝国覆灭的压抑

  整个影片给我最深的的感觉只是压抑,这种压抑来自电影本身所营造的一切,包括气氛,情节,人物,感觉,总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作为一个实体以及他的统治者,子民,所有活着的人在最后时间里不得不感觉到的压抑.

  这是一部让人觉得压抑的影片,毕竟,说的是已成死人的事。一切太沉重了。不论是承受痛苦的人,还是带给他人痛苦的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戈培尔夫妇以及他们全家的死。

  太震撼了。

  仅从为自己的信仰献身的角度而言,戈培尔夫人是“帝国最伟大的母亲”了,她选择了为自己的信仰,跟自己的丈夫死在了一起。

  最震撼的情节就是这位母亲亲手杀死自己六个孩子的过程,舐犊尚情深,亲手而为之。然而她可知信仰也有对错之分。

  《帝国的毁灭》影评(八):it order历史不会告诉你这些

  阿道夫·希特勒

  自小受酗酒的父亲拳打脚踢

  14岁丧父

  学校里,一直苦受犹太班长维特根斯坦的讹诈与欺负

  19岁时母亲身患乳癌,死于犹太医生之手

  为了生存,他在维也纳开始了一段辛酸贫苦的生活,扫雪、拍打地毯、在车站扛行李——甚至作为擦鞋工,受到过无数犹太贵族傲慢地一踹。

  到1906年,父亲的遗产用完了,只剩每月25克朗的孤儿费,他完全成了一个流浪汉,夜晚宿在公园的长椅子上或大门门洞里,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车室中以廉价食品充饥。

  1909年圣诞节前夕,穷愁潦倒的希特勒把自己的最后一些冬服悉数典当,失魂落魄地进入了一个流浪汉收容所。

  而命运仿佛与他开了个玩笑

  而后,他从一位流浪汉成为了一国元首.

  “在维也纳的街头,我忍受过常人所不能忍受的饥饿和痛苦;在西线的战壕里,我面对过常人所不敢面对的杀戮和死亡;我蒙受过耻辱和失败的鞭策,经历过血与火的试炼,这些付出绝不是为了能够和那些养尊处优、大腹便便、胆小无能的劣等低能的家伙们浪费口水,而是要将他们连根带叶毫不留情地统统打倒,只有这样,德意志才能恢复她圣洁的光荣,她的人民才能重新沐浴自由。”

  ——希特勒在慕尼黑政变前夕写给瓦格纳夫人的信

  这背后多少次失败辛酸血汗且无人问津的奋斗

  我是不指望这些会出现在课本上了.

  只是想起一些人所说的要客观全面看待历史

  我总想笑.

  我是德棍

  但我不会违背良心去赞美这名恶魔

  我属德系

  我也不会试图遮掩他犯下的滔天罪行

  我不是法西斯

  我更不会原谅他用他的屠刀将无数亡魂斩尽杀绝

  但是,我为他打抱不平.

  我只想知道历史老师造诉你们什么历史了

  只因一句成王败寇

  真相,

  淹没在历史里

  英国北诺福克海滨一个名叫“斯德莱康司卜儿”的村庄,村庄的墓地里有一块石碑,碑文上写着:此处安葬着德国中校寇特·施坦因纳和13名德国伞兵,死亡时间为1943年11月6日

  60多年来,这里的村民每年的11月6日都会去拜祭这14位勇士。这些人可都是德国士兵啊!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礼遇呢?

  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成功登陆,在面临本土作战的巨大压力下,意大利国内发生政变,墨索里尼也被关押了起来,但希特勒却派别动队将他成功地营救。这次成功让希特勒冲昏了头脑,他决定故伎重演,将丘吉尔从英国抓过来

  寇特·施坦因纳中校是这次行动的队长。丘吉尔要在11月6日视察斯德莱康司卜儿村附近一个皇家空军基地,晚上还要访问一家工厂。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寇特·施坦因纳中校带领13名伞兵,于11月5日晚,空降在“斯德莱康司卜儿”村

  为了不违反日内瓦协议关于交战双方不得冒穿敌方军服的规定,他们里面穿德国军服,外面套上英国军服,只有在正式行动时才穿德国军服

  11月6日早晨,这个村年久失修的小桥护栏不堪重负突然断裂,两个小孩掉进河里,被急流冲向磨坊,穿着英国军服的德国士兵们在寇特·施坦因纳中校的率领下,跑了过来。两个士兵迅速跳进水中,向落水的小孩游去。游在前面的史德姆中士抓住了一个小男孩,把他交给了后面的军士长勃兰特,而后又奋力救出了另一个小女孩,可他自己却被吸进风车巨大的轮子里面,打得血肉模糊……

  这14名德国士兵为了拯救两名小朋友而失去生命。事后,这个村的村民们为了纪念这14名善良的德国官兵,将他们安葬在村庄的墓地里,并刻了如前所述的碑

  为了两个落水孩子的生命,寇特·施坦因纳和13名德国伞兵忘记了自己的任务。的确,穿上军服,他们是纳粹士兵,然而,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当他们跳入激流营救落水儿童时,他们那种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已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信仰!

  这样一段对话:

  “纳粹真残忍,杀了那么多人”

  “但纳粹也拯救了不少人”

  “呵呵,你一定是傻的,纳粹救过人?”

  “对,包括中国人”

  “真是笑话,你居然说纳粹救过中国人,什么时候?在哪里?”

  “1937年,在南京!”

  有多少人知道,南京好人约翰·拉贝

  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党员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

  他曾于日军刀下救了一个家族整整37人,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大门,对进入安全区的日本兵吼道“你们从哪儿爬进来,就从哪儿滚出去!”甚至有一次,他拔出手枪,逼近日军,指着围墙赶他们爬出去。最后爬墙的鬼子在惊恐中滑倒两次才爬了出去。” 几年后被全世界视作洪水猛兽的纳粹党徽,在1937年的严冬却保护了几十万南京的中国人。

  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友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

  我们不会忘记,在1937年南京的那个冬天,有一个德国人从日军屠刀下拯救了数十万同胞。你不仅仅是德国人的拉贝,你更是中国人的拉贝。

  正如那些难民说的那样“你是一个有菩萨一样慈悲心肠的人,愿天堂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你,愿幸福快乐永远伴随着你,愿上帝永远保佑你。”

  历史书不会告诉你们这些,

  它不会告诉你,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是党卫军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被苏军点燃的房屋中的苏联老人

  它不会告诉你,在伦敦,如果不是为了就几个落水的英国儿童,希特勒绑架丘吉尔的计划就不会失败

  它不会告诉你,1944年2月,切尔卡瑟,有一群士兵,他们隶属于维京师,他们也是重伤员,在希特勒警卫旗师为包围圈内的德军流尽最后一滴血后,他们,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同胞,担任了6万德意志同胞的后卫部队。。

  同样,在切尔卡瑟,有一位将军,他叫施特默尔曼,他是维京师的师长,在为部队布置好突围步骤后,他平静的对属下说:“我将与后卫部队一起,兄弟们,包围圈外见。”这只后卫部队,以尽数战死的代价,换来了大量同胞的生还,在战况最激烈的高地上,苏军发现了施特默尔曼将军的尸体,他手里紧紧握着一支步枪,他的制服血迹斑斑,但胸前的勋章,却熠熠生辉 那是象征着荣耀的——铁十字勋章!

  历史书也不会告诉你,1943年12月26日,挪威海域,沙恩霍斯特的全体官兵,以一敌四,抵抗着数倍于己的敌人,用自己的战斗,维护了日耳曼的尊严

  水兵的坟墓不会开出鲜花。

  在你们眼中

  阿道夫·希特勒,是个恶魔,我承认

  他是个恶魔,他坏到将德国从三流国家建设成一流强国。

  他是个恶魔,他坏到给了所有德国人汽车,牛奶,面包。

  他是个恶魔,他坏到脱下鲜亮的衣服去和平民一起种树。

  他是个恶魔,他坏到在全德国大力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

  他是个恶魔,他坏到死后有千万德国青年跟随他赴黄泉。

  他是个恶魔,他叫阿道夫-希特勒。

  与此同时,有一位好人,他叫斯大林,你们眼中的“伟人”

  他是个好人,他好到屠杀了整个城市的无业流浪汉。

  他是个好人,他好到发展工业导致苏联发生大饥荒。

  他是个好人,他好到大清洗了整个布尔什维克高层。

  他是个好人,他好到让十万从未摸过枪的青年战死。

  他是个好人,他好到在他死时所有苏联人举国欢庆。

  他是个好人,他叫约瑟夫-斯大林。

  历史,真相

  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

  历史书不会告诉你这些

  《帝国的毁灭》影评(九):认识希特勒

  看了该部影片,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对希特勒的仇恨,说出这句话我想肯定遭到好多人的猛烈攻击。都是如果你认真的看看本片,看看是怎么精心策划的,在看看冈茨是怎样演绎希特勒的,他表现出了阿道夫希特勒最后的一生。他的演绎的确让我折服了, 因为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个举世瞩目的人在面对自己的计划失败后是怎么样选择自己的人生,怎么样维护自己的尊严,怎么样遵循自己的信仰,怎么样创造一个新的愿景,而又怎么样被一个残酷的现实给淬灭。

  影片很长,但是仔细看的话会被深深地吸引住,我就是这样。本片的角度很独特,采取了柏林方面开展,以希特勒的视野展开,我感觉这一开创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 因为所以的国产电影都被主体化,政府化。相信以后一定有以蒋中正为题材的影片。

  希特勒无疑不让我想起蒋中正,某种意义上他们是那么的相像,虽然后者远远不足前者。但是我想说的是,既然以成败论英雄,那么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对手。我不是在倾向希特勒, 但是我感觉看完影片后完全被震撼了,世界杯他搅得天翻地覆,终于他也一动不动了。

  记忆最深的就是他的每一次大发雷霆,脸庞的抽搐,手指的颤抖,发型的一致,弯弯的驼背,缜密的思维,大人物就是有大气场。虽然知道自己失败了, 但是活就活在自己的尊严下,死就死在自己的宏图中。

  个人能让那么多的人信仰他,有那么多的追随者,确实是一枝独秀!

  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全新的认识,出来了,推荐大家好好看一看。

  《帝国的毁灭》影评(十):真好看的电影

  “背已驼了,面色苍白,有点浮肿。他弯着腰坐在椅子上,两手发颤,尽力要隐藏那只随时会发抖的左臂。他是个病人,走路时一条腿拖在后面。”这是曼特菲尔对希特勒最后一段岁月时的评价。曼特菲尔是纳粹1944年发动阿登反攻时,拼凑起来的两只装甲兵部队之一的司令。希特勒不发火时,看起来只是一个可怜的老人。

  如果对第三帝国和希特勒有所了解,那么看这部电影会感到很过瘾。以前所知道的都是对纳粹和希特勒的道德批评。这部电影将希特勒从恶魔还原成了一个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是邪恶的,罪恶的,给二十世纪带了巨大的灾难。然而当他作为一个人来说,有着另一面。

  他意志坚定,有极强的使命感,口才极好,在颠倒黑白和煽动群众上具有天才一样的能力,他在欧洲外交事务的判断上超越他的所有敌人,当然,他对世界局势就有点愚蠢了。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历史总是爱捉弄人。有时还会用非常残酷的手段。当然,最苦最痛的永远是底层的人民。独裁者在没有上台之前,他许诺拯救,让人民没完没了地去做炮灰。独裁者成功了,人民发现原来并没有拯救,只不过换了一个主人,人民从一种形式的奴隶,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奴隶。独裁者失败了,承担苦果的还是人民。

  纳粹帝国告诉我们的故事,我们也曾经经历过。可惜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反思。压迫少了一些,离地狱远一些,就是天堂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