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观后感10篇

2022-03-14 11:37: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观后感10篇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一部由王苹 / 葛鑫执导,徐林格 / 袁岳 / 廖有梁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感(一):紅色烏托邦.

  我這個怪品味簡直在電影院里歡樂死了,我就是愛17年電影這種二萌二萌的說教氣,指點江山的豪邁氣,管你牛鬼蛇神,只有一條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讓咱勇往直前!

  上海在這里又是被妖魔化的對象,毫無30年代上海電影街景的紀實氣氛,霓虹燈,百貨大樓,玻璃窗,閃呀閃還疊化,不用說,都知道你多腐朽沒落了...生活在這浮華都市的小資產階級呢?積貧積弱的表哥,與士兵相比毫無男子氣;意志薄弱的女兒,立場太容易動搖,趨炎附勢的媽就更甭提了....總之各個都蒼白軟弱需要被拯救!而我黨各個是質樸善良一心保家衛國為民服務的好同志.他們有血有肉,有歷史,有苦難!!!他們最終會將這污濁的都市改造一新!

  把上海當戰場是對都市的恐懼,而事實上,17年電影一旦面對都市,就顯出掣肘,可是他們總能四兩撥千斤的把背景虛掉,結構一個另外的故事,而其必得是左翼熟悉的模式:拯救,成長.因此電影里都市的腐化是概念化符號化的寫意的,可是,我黨的改造,修正,為民除害是具體的可見的.

  這個時期的電影有自成系統的故事內部,自有調節機制.隔著漫漶時空再來看,很多東西就變成了笑話,可是我覺得不能忽視的是,他們共有一種強大的結構故事的能力,如何把說教放在一個適合工農兵接受的敘事框架內;另一個是其中蘊藏的激情與力量.毛是不可或缺的拯救神-這也是我喜歡的段落,因為在正常的敘事邏輯下,被香風吹暈的人是不可能瞬間轉變回土八路的,可是,神有宗教的力量-燈光照亮語錄,毛告訴我們戰斗遠未成功,長路漫漫啊!-于是陳喜同志忍不住潸然淚下決心痛改前非.

  新中國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社論中拉開帷幕,這意味著對新社會關系的某種深刻警惕和懷疑,更可怕的是簡單的二元思維下敵我關系的絕對劃分,這時期的電影失去了人應該有的復雜性,多維度,可是我說過,他自成方圓,在這個方圓里,紅色烏托邦有種蠻力,一種原始的樂觀主義和對未來的無限激情-雖然2萌2萌的,但是,哎呀,還是好好看呀.

  掃到右側電影條目類型:喜劇,奇幻,鬼怪.雖然不知道最后一個從何而來,但前兩個真的很合理,隔著幾十年的距離回看,當年的宣講效果盡失,祛除了與現實的關系,他們就真真變成了奇幻喜劇片.

  《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感(二):看片笔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2.渲染民族主义情绪,不过把演员画得格外白就当美国人这种事也太可笑了。这种可笑也好,在政治宣传的电影上映了四十余年之后,反倒为现代人起到了一种去魅的作用。伴随着影院的一声声笑声,这些政治宣传颜面何存啊。3.另外,国人创造了一种互动电影,连辩证法式的蒙太奇都省了,只需要带动银幕下的观众跟着画上的人物喊口号就好了。

  4.剧作脱节十分严重,敌特在大部分时间中完全没有起到叙事上的推动作用。结尾无疑也太政治了。

  5.表哥最可怜,一心避世,还被裹挟进了时代的大潮中。6.某些场中,布光的造型作用十分强,但是似乎没有情绪性的表现,不过全片对人物情绪也没太多雕琢。

  《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感(三):历史片段

  不管是影片中展现的时代还是影片本身,现在看来,都是历史的片段。

  看得百味杂成,想想角色们踏上朝鲜战场会有什么下场,想想林家在文革中的处境,想想演员们后来的遭遇。谷歌中可以搜到不少讨论演员命运的文章,找找看。

  《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感(四):革命的时尚--与电影关系不大的话题

  最近接连看了不少所谓的红色经典电影。

  不为别的,只为他们身上那种单纯自然的气息,虽然显得粗糙单调,但是却散发着一种久违的阳刚之美,在当下这个性别差异越加模糊的时代尤其显得可贵。

  曾经写过几篇关于电影中时尚的文章,不过大多是关于西方电影和时尚的,今天想写写革命的时尚,解放的时尚,红色的时尚。

  凡是看过那些解放战争题材电影作品的人,一定会对其中交战双方的服饰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军的服饰在外观的差别就是两种文化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

  一方是明显的西化派,完全的效法美军,制服笔挺,等级分明,规范讲究,特别是军官阶层的着装很有专业精英的味道,曾经引得不少人的羡慕。

  美军的军服,基本上是从英式军服演变而来,比照起德国和苏联军服,更加休闲和帅气。当这种军服连同其带有的内在思想--也就是在随性外表下严整的纪律性作为中国军人的服装在身,就发生了一点问题。

  我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西服本质上并不太适合东亚人。

  我记得当年读过一篇文章,说在香港,能够穿瓦仑蒂诺西装的人只有黎明和周润发两人。

  从本质上来讲,西方的服装特点是强调人的个性,征服自然和表达自己。是一种在束缚中力求自由的的寓意。而东方的服装是强调顺从自然,以缠绕的方式寻求解脱,从本质上正好相反。

  作为军服,当然要有一种群体的整一和强调纪律性的一面,但是美英的作为盎格鲁萨克森文化的体现,呈现出一种极其洒脱自由的一面,因此当中国人穿上这种服装的时候,反倒有一种等级化和距离感,而非其军服特有的随意性,并且还有一种不胜其力的感觉。

  漂亮是漂亮,就是缺了点什么。

  这一时期的军服是我最欣赏的军服。

  因为他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具有一种亲民感,是平民化和平等的标志。

  也许这种制服在很多人看来,太老土,不专业,但是,这就是它的特色所在。

  就是要土和不那么专业,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这种制服的上衣以中山装为基础,而中山装是经过改良的民族服装,吸收了亚洲服饰的舒适和西方服饰的规范,中山装是在保持了中国文化基础的上的改造,因此具有民族性和时代的特点。

  中山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服装,庄重,文雅。

  绑腿是为了行军迅速轻快,而那双黑色的V字口布鞋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的日常的鞋,特别适合走在乡村的土路和田野上,如果说日常的黑布鞋还有些闲散的样子,那么在绑腿和鞋子上加了芭蕾式带子之后,就成为了一种坡有些欧洲18世纪风格的贵族气息了。

  这样的服装是很本土化的,纯棉质地,柔软吸汗,简便拆洗,实用耐穿,成本低廉,是不那么专业的农妇就可以缝制的。

  配套的是水壶,,交叉的枪带子,和腰间的粗皮带和背在背后的行李,有时候在前胸还配制一种大概是装子弹带子或者手榴弹的皮质的带扣子的东西,很酷。

  所以这种服装所表达的就是农民的实用和淳朴,自然的简洁和亲切,散发着从乡野里吹来的清新的气息,涤荡着污浊的都市。

  我觉得这服装别有一种野性和清新的性感。

  两种风格造就了惊心动魄的历史。

  去年,我看了两部所谓的美国大片,一是《欲望都市2》,二是《敢死队》,我宁愿去看斯塔龙那张僵硬的老脸也不去看卡普里奥那张永远长不大的娃娃脸。

  最重要的是老斯塔龙知道有枪在手的男人最性感。

  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而对男人来说,枪是最好的装饰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