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追缉:炸弹客》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追缉:炸弹客》经典影评集

2018-03-26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追缉:炸弹客》经典影评集

  《追缉:炸弹客》是一部由格雷格·艾坦尼斯执导,萨姆·沃辛顿 / 保罗·贝坦尼 / 简·林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缉:炸弹客》影评(一):换一种表达方式 泰德可能成为时代英雄

  曾在网上看了台湾晚间档综艺的一期刑侦访谈节目,一名刑侦案件报道经验丰富新闻拟稿人讲述了FBI抓捕到令人闻风丧胆的连环爆炸袭击案凶手的刑侦过程,期间提及了炸弹客心思缜密的犯案手段:包括了他如何诱导探员的惯性思维来规避警方的侦缉,并如何运用理科学识来制作简易的犯案工具,以及在被抓捕之后妄图通过毒果树理论推翻FBI基于当时并不完善语言刑侦学所得关键证据来逃脱法律的制裁。

  而这部剧里的泰德诠释给我的形象更像是一名被自身病态社交关系困扰而苦苦挣扎的社交障碍患者中学时代因为过人的智慧使得他被迫跳入了与之情商无法适应的交际圈,身边的人也对他敬而远之短暂的一段友情为朋友青春期的恋情萌芽而渐行渐远,他在尝试挽回这段情谊采取了近乎报复的行为,却没得到学校家庭关注,此时泰德在成长过程中有心智方面已经有所缺失。哈佛求学这段时间,生来内敛性格与迫切想要被理解渴望,使得他在选择再次相信接近他的导师,然而他得到的却是导师的虚情假意与当众羞辱,使得他已经几近封闭的内心受到更深层次的重创,家庭成员也因为曲解而选择了对他采取漠视的态度,泰德最终选择了躲进蒙大拿州乡下一片的小树林中,用与世隔绝的方式来保卫自己的内心免予再受伤害。但他又不甘寂寞,想通过自己撰写的宣言来证明自己已经窥探到了工业社会人类社会并想要警醒世人:工业社会强化了人类对社会地位欲望,却忽视了人类对自身探索需求,这一体系正在蚕食人类社会未来的希望,整个工业体制内的负面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及连环炸弹所造成伤害。

  这一切的初衷是好的,如果不是采取这种滥用暴力偏激方式,泰德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两者相比较起来,菲兹对渴望获得社会肯定的表达方式更加温和也更无奈:在公共场合下发言的局促不安、隐隐中对FBI管理层的不满、对泰迪弟弟说的那句“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以及抓捕成功后与小儿子通话的场景,泰德的所作所为更像是膜拜泰德的朝圣者。但抛开虚构与杜撰,社会所赋予的善恶角色来说,二者角色的存在都使得电视剧更加贴近社会现状,激发观众对自身行为与社会如何发展反思

  《追缉:炸弹客》影评(二):不知道如何评分,但还要要点一个

  刚刚看完第六集的时候,我在想,啊,它在讲什么啊?因为我感觉它在转移注意力。本来泰德可以是一个冷酷的杀人凶手,或者他是一个有预见的,以爆炸来唤醒人们对工业社会的思考的一个人。但是第六集,我感觉他画风一转,转为叙述泰德他成长所遭遇的伤害和挫折

  非常久之前,我并不反感这种叙述,因为它告诉我们,坏人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坏人。而且因为他过去的遭遇,让他成为坏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但是现在不同了,我不喜欢这种转移注意力,它在削弱这件事,有爆炸事件,是因为泰德从小到大遭受的挫折,如果我们关爱自己孩子,使得他们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就不会发生这件事。而有爆炸事件,是因为有人在思考,有人在反抗我们所谓的常规生活

  不管第六集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这样分散了电视剧的主题,我真的不喜欢

  然后我看完了第八集。很难再多说点什么,但是,泰德被关进联邦最高监狱的时候,他想起自己光着脚,随意随性地在森林里跳舞。还是有点泪目。他想成为自由人,他希望从工业社会里解放别人,但是他最后成为了一个不那么自由的人,正如那些受害人的家属所诅咒的一样,他永远看不到,听不到,他一生都要与孤独为伍了。他不能回来他的森林,他的小屋了,不能听着音乐,光着脚踩在泥土、松枝上跳舞了。

  看这部剧的缘由简单,因为读过一点社会学的书,偶尔地知道了《工业社会及其未来》这篇文章,知道了有这部剧,就来看了。大学毕业,刚刚出社会工作两个月,说不上多上手工作,熟悉社会,只是好像失去了思考、学习能力。在我工作日,我甚至不能看电视,因为我觉得会分散自己的工作的注意力,无法沉浸到别的事物上去。

  忙着不出错,忙着跟所有认识领导招呼微笑,和同事们聊天以增进感情、思考自己什么事情没有做,思考着和朋友们今天是否一起吃饭,就已经花光了白天所有时间。到了晚上,也很难说静下来去看书,或者思考什么的。

  我好像成为了一个社会人,但是我对社会却更加模糊。我是这个大社会运转的一个小小的齿轮,但是缺了我,这个社会还是可以运行。但是我离开了自己的位置,我又能去哪里呢。

  我在想,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人在思考,还有人觉得啊,生活不对劲,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然后我就利用国庆放假在家,好好地看了这部剧。看菲兹也看泰德。

  老实说,我没看懂分两条时间线叙述的意义在哪里。而且不是分了一次,而是前面几集都在分。后半段不分了,也没有感觉到哪里不适应。而看完了整部剧,啊泰德为什么要写《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是什么导致他写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菲兹为什么有2年森林生活的日子,是因为泰德吗?他真的受泰德影响这么深吗?这两年远离人烟独居山林带给菲兹什么?没看出来。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或者是我智商不够看不出来。

  总之,我对这部剧不是那么满意。太多旁枝细节,比如菲兹在FBI的遭遇?嗯嗯,和工业社会能直接搭上线吗?和菲兹接受泰德的思想搭上线吗?泰德写工业社会在摧毁人,但是其实菲兹的遭遇,主要还是和科层制关系大一些,不能和电视剧中反反复复提及的工业科技正在压制一个人,摧毁一个人。

  你当然可以说这是一部现实的电视剧,上面所展现的都来自现实,我仍然觉得这些过多了,你一下子关心菲兹在FBI的遭遇,一下子啊,是不是泰德可能是正确的,一下子想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blabla。但是都过于分散主题了。唯一较为合理答案是这是一部破案片。所以《工业社会及其未来》里泰德说得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

  仅仅是看剧,我不知道真实的泰德是什么样的,听说现实生活的泰德还在服刑,为什么他不自杀呢?我看电视剧,联系到现实生活的泰德,我就会不明白解释或许是他认同法律对他的审判,所以坚持活着服刑,接受惩罚。又或许是,真的有人给他写信。谁知道呢。

  但是电视剧里我很看不明白,泰德竟然能够喜欢上工厂里的一个姑娘,以他这样自持以清醒眼光看待社会的人,会喜欢上什么样的一个姑娘呢?然后被拒绝后,他以诋毁的方式回报了那个姑娘。很难想象后期那么沉默的泰德会干出这种事情来。

  而在第六集中,也刻画到了,泰德对自己所干的事情表示怀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价值,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刻画到了他对家庭生活的向往。我在想,这种刻画有多接近真实的泰德,很难相信一个内心实则向往家庭的人,能够抵御自己内心的招呼和现实的诱惑,坚持离群索居

  我很难理解这样的复杂,但人诚然就是这么复杂。

  站在看剧的角度来说,我不喜欢第六集,这就像女律师自以为是地搅乱了泰德的所以计划。大部分人会更加倾向于相信泰德所做的事情,是因为他过去的遭遇所以他报复社会,而不是他说得有可能是真的。大部分会觉得能活下来比死更重要,即使要通过精神病院。不然何以解释我们社会大多人都这么活着。

  我在豆瓣的评论区里,看到有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同情像泰德这样的杀人凶手,泰德他是杀人凶手啊,就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甚至千刀万剐被判死刑

  我觉得他不应该看这部剧,看了也是白看。

  死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坏的事情吗?对于受害人的家属也许是的。因为他们永远失去了一个人,而且还要承受失去他所带来的一切。

  但在其他的层面上来说呢?死是不是最坏的事情呢?如果是死是最坏的事情,为什么有人选择了自杀呢?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上远有比死更坏的事情。如果你说自杀的人不理智,那么所有自杀的人都不理智吗?他们都是因为疯了所以选择自杀吗?我想这个世界一定存在这样的信仰,或者这样的伤害,驱使这些人走向死亡。

  我有一个同学,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自杀,她说自杀的人太不负责任了,没有考虑过他家里面的人吗?当然她说的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不是关于对与错,只是关于理解。因为我理解这个世界上有那样坚定的信仰或者残忍的伤害,让人走向死亡。坚定的信仰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伤痛,我想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只是程度问题而已。

  我不喜欢第六集,但必须要说,泰德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并且复杂的人。每个人都是。

  以下纯属离题。

  我想即使泰德承认了自己的犯罪,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了下来,即使有菲兹那样的人,受其影响了。但是即使菲兹每次看红灯会出神,但是菲兹最后还是会屈服于现实温暖。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样。屈服于现实的温暖。泰德说,如果有药剂能够让他变成普通人,不去思考那么多,能够享受现实的温暖,他也许会服下去。但是他既然是他,就注定他不能像菲兹那样忍受红灯。

  很难讲,泰德多少是对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有多少是对的,我没有那么多见识,没有那么多聪明,甚至我自己也慢慢变成不会思考的人。你成为社会的一个齿轮,就不会想抬头望整一个社会是长什么样的。你也无法触及整一个社会的模样,可能只有思考的人,才能超脱出一切,然后看清它的全貌吧。

  剧里,菲兹对泰德说,你永远不会识人。那个女律师称呼泰德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是肤浅的,我也没有完整地读过那篇文章,我就想知道,那个女律师是如何坚信自己的生活的社会是理智的,正确的。她怎么能那么迅速地做好我以精神病的理由为你辩护,是为你好的这个想法呢。毫无怀疑,毫无迟疑,毫无愧疚。剧里受害者的家属对泰德诉说自己的失去,对泰德的诅咒,他们不会想知道泰德遭受过什么,他们不会想了解泰德是以什么理由寄出炸弹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更是与他们毫无关系。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有人能够这么丝毫不怀疑自己的生活的合理性正当性。

  当然,泰德选择的目标,大都都是大学教授、在航空公司高管?他们的家属自不用说,不是说他们活的有多富裕,而是他们肯定是适应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社会的人。他们只为会自己辩护。

  电视剧里,除了菲兹,没有人真正地阅读过《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到底讲了什么,甚至没有人批评他是错的。因为不关注。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泰德是凶手。对于社会,泰德是恐怖分子。对于高层,泰德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升职加薪的关键。但是所有人都不会想去思考,这里面讲了什么。甚至菲兹一开始看这篇文章,也只是为了破案。后面因为在工作,家庭,爱情上都遭受了挫折,迫使他脱离一切去思考。

  泰德也是,因为弟弟的开除,才一个人在森林地独居。

  隐隐约约告诉我们,只有苦难使人短暂地脱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我们才有可能看到真相

  我想泰德,注定不会成功,只有少数人能抵抗社会的潮流,但少数人注定无力改变强大的社会。

  我今天在这里写字,不是说,现在社会就一定没有以前的社会好,只是现在的社会有压迫是真实的,人不真实是自由的。这个社会没有大部分人说得那么好,那么合理,那么不值得怀疑。

  国庆回去上班后,可能我又变成那么什么都知道思考的傻瓜了。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忍耐着,然后,与其说交好,不如说讨好着别人生活。让自己沉浸在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上,然后度过时间。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工作本来就是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工作的实质,就是为别人服务。我竟然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还关注了他。如果这是真的,想到自己人生百分之八十,为献给工作及工作相关的人和事情。为了百分之二十的占据我们生活的家庭,爱情,朋友。尽管我们是为了快乐的百分二十,但是这百分之二十仍然有百分八十的概率让我们失望,甚至绝望

  让人快乐的工作存在吗?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成就虚荣可能会是大部分成功人士的理由。我却不打算为此献出一生。还是说,人生从来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工作更不是,本质就是交换。我交换我人生的大部分的时间,让他们变成无聊,以让少部分人在时间里获得最多的快乐。

  我从来没有看清过这个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没有看清楚人生的终极目的。说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作为社会的一个齿轮有点残酷,也很无聊,但是除此并没有更加合适,并且现实的答案。剧里有这么一句话,为了别人的成功献出自己。黄子华在栋笃笑里说,有梦想的人一定好过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因为没有梦想的人会被有梦想的人驱使着去死。

  故作有想法的,我已经说了这么久。或者拥有最少的人,企图用思想去拥有最多的东西。不想写了,就到这里。

  《追缉:炸弹客》影评(三):内心拷问

  他是一位智商高达167的天才数学家,也是一名臭名昭著的炸弹罪犯。他制造的案件成为90年代美国人的心里阴影,但他发布的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 》)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与反思。

  我先看的CNN纪录片《世纪之案-大学航空炸弹客》,该片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案件侦破的过程,对于ted本身的刻画少之又少,他是谁,为什么这么做,并不能有深刻的认识,更不要说情感上的理解了,十分索然无味。

  紧接着看Discovery频道的8集FBI罪案调查剧《Manhunt:Unabomber》,导演是格雷格•艾坦尼斯 Greg Yaitanes(参与导过越狱第一季、第二季),编剧是Andrew Sodroski。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本片依旧是采用的FBI的主视角,讲述如何抓捕炸弹犯的,但是这次我看得很爽。

  fitz是一名普通巡警,来自小地方,没有高学位,因为不愿妥协上司违法行为,近十年得不到升职。以高分考上FBI侧写员(通过对作案手法、现场布置、犯罪特征等的分析,勾画案犯的犯罪心态,从而便于警方缩小搜捕范围,及时制止犯罪行为的延续。)参与Unabomber的调查,他聪明,却不善与人沟通;他有才华,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FBI不再是他证明自己的地方,反而和以往没有任何差别——遵循领导说的,做一个运转的机器。他一边感受到屈辱,一边不愿屈服。

  本剧采用非线性剪辑,将1995年调查主线与1997年Fitz(探员)与ted(罪犯)关于是否认罪的对峙进行混剪,让观者对ted一直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他是罪犯,聪明、缜密、冷漠,边缘人。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剪辑,在剧情的推动下,愈发地让探员与罪犯性格、想法相互交织、重叠,观众会发现两人惊人地相似,同样的聪明,同样的不善与人沟通,同样渴望证明自己的机会,渴望被尊重,渴望自由。

  至此,the Unabomber已经不是一个空虚的Idea,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有思想的人。

  一个个砖的堆砌,一个个线索的引导。在逮捕ted前夕,本剧专门用了一集(第6集)以ted给弟弟写的信为旁白,讲述了ted从小到大的故事。他是如何学会爱人,又如何一次一次地被背叛。高智商带给他的不是荣誉,是深深的孤独感;爱的人给他的不是关怀,是重重的羞辱。他也渴望平常人之间的联系、羁绊,但是经历过的事情、智慧给予他的思考,让他无法屈服。只能在最后一遍又一遍地叹息:“My life wasn’t supposed to go like this.”

  结局是定好的,历史决定了ted注定终身监禁在10X12m监狱里,但观众还是看到一个宁愿接受死刑也不愿作品受曲解的思考者;看到了一个面对受难者演讲与职责,手足无措的人。进入监狱的过程,是一个无比欺辱的过程,失去自由,失去风景,当ted全裸地站在狱警面前,他面无表情,很难知道他在想什么,是作为思想者的胜利,还是作为罪犯的失败。无论如何,他都不再会有自由或幸福的可能了。

  他究竟是个恶魔,还是现代社会又一受害者,相信看完本剧,观者会有自己的判断。

  本次纪录片与美剧观影感受差别那么大,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人物塑造,观众会因为罪犯残忍的做法而憎恨他,也会因为他的成长遭遇而同情他。而且本剧不仅把罪犯ted的人物刻画地十分完全,同时对于探员Fitz的刻画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甚至观众前期对于ted的很多认识都建立在fitz的人物基础上,这也就是非线性剪辑的功劳。值得补充的是两人不同之处也十分值得思考,ted一生都在被背叛,哪怕是到最后审判的时候,依旧像个孩子一样,被辨方律师欺骗;而Fitz随着剧情的推进,在不断的选择面前,选择利用,选择背叛,走到最后,他甚至没有人分享胜利的喜悦。或许之后他每当看到红灯亮起时,才能在内心深处拷问自己。

  片子并没有因为重视剧情而淡化了视听语言的作用,监狱式的构图出现在各个地方;Fitz开车遇到的无数的红灯……都值得讨论(或许以后有空可以单独写一篇)。十分推荐这部片子给大家看,第一集的开篇与最后一集的结局,我认为都是非常值得回味与思考的,我们都可以随着Fitz、ted进行一次内心拷问。

  《追缉:炸弹客》影评(四):Unabomber和我们共同的的世界

  1. 首先两位主角都演技精湛。情感走向也无需台词解释。

  2 特意找来Ted 的 manifesto 原文读了下。他对美国社会问题以及人生的思考可谓一语中的。他当初提出的问题,在这二十年间已经放大到脉络清晰,人人可见。他的错在于,既然你理解自由的意义,就不该放炸弹去剥夺别人选择的自由,即使你认为那是错误的选择。这种愤怒一部分来自于他参加的政府实验,另一部分来自于无人理解的孤独。(后来陆续有实验参加者诉讼政府,当然都是庭外和解。官方的数字是目前已经赔出去四百万,纳税人的钱)。

  3 我一度觉得,如果当初有个女人来爱 Ted 就好了。那这些也许都不会发生。可很快又改变想法。Fitz 有美满家庭,三个孩子。但他明显不喜欢自己的生活。只是随着社会体制的教条,循规蹈矩地敷衍而已。他从未摆脱追名逐利的枷锁,但却轻而易举地就甩开了他的家庭。对 Ted 来说,也许除非有一个女人完全理解并认同他,否则也只是另一出悲剧而已。

  4 影片多次提起的 Ruby ridge 和 Waco都是 FBI 围剿枪杀无辜平民的真实案例。其中大部分为妇女和儿童。传言中也有各种由政府资助的真人实验。我婆婆坚信她的免疫系统疾病就是因为 198x年政府实验的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疟疾病毒所致。这听起来当然很玄又没有实证,她本人又是阴谋论的支持者,所以我从来没信过。但是真正被证实的案例也有很多。最气人的是,当初制造这些血案的 FBI, NTF, CIA 中没有人被追责。 也没有一个官方的解释。最后还要靠电视剧来还原真相。平民大众对官僚政客来说根本无足轻重。他们有所忌惮也仅因为我们人数众多而且要付税供养他们。他们不认识你也不在乎你。权利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个体之于这些自以为是的权威来说,仅是一个数字而已。

  4 在目前的社会模式下,智商无法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科研成果之外要裹挟太多的利益瓜葛。Ted 有167的智商,却没法看透一个普通人,也无法融入到社会之中。他的人生满是背叛,愤怒和孤独。没有人想要去理解他,他也不理解他们。这会让任何人发疯。难怪他一心想要塑造一个简单纯粹的世界。但是他不是神。即使是全知全能的神,也要经历几千年,恩威并施,最后还要牺牲自己的独子才能拯救人类。人类固执,自私且骄傲。人类社会的现状并不是由几个独裁者或几个明君塑造的,而是由全体人类一起。所以一切所发生的,都是大势所趋,无可避免。也可以说,一切的苦难都是咎由自取。

  《追缉:炸弹客》影评(五):科技表示这锅我不背,以及缺爱的熊孩子破坏力如何爆表

  按理说,这是一部有野心的剧集。有野心的意思是案件和解谜都不是终点,有些更深、更具普遍意义的主题要探讨和表达。

  双线叙事,然后合成一股。一条线是95年的破案,写不再年轻的新进探员Fitz加入Unabomber专案组,写他怎样不囿于权威和威权独立思考,怎样独辟蹊径抽丝剥茧,怎样废寝忘食浑然忘我,怎样不择手段不惜伤人,怎样被排挤被抢功,怎样感到迷惑而离群索居;另一条线是97年的审案,像Ted一样在荒僻的小屋里独居两年的Fitz为了夺回功劳也为了“找到答案”,开始了和Ted的几次交锋:

  第一回合Fitz试图拉近关系,以“我懂你”的姿态“帮”你选最好的一条出路,Ted挑明Fitz不过是想摆脱自己的职业困境放手一搏,更反戈一击说我之所以对你另眼相看恰恰是因为你跟我是同一种人,你看待语言的角度不同,这就是摆脱奴役、重获自由的第一步,臊眉耷眼的Fitz险些给策反,完败。

  第二回合Fitz把手里的证据都摆给Ted看,告诉他铁证如山,plead guilty是对他最有利的选项,Fitz反击说这些证据都来自对小木屋的搜查,而那张搜查令只建立在你创立的“鉴证语言学”所给出的孤证上,我只要在法庭上揪住这个薄弱环节穷追猛打,所有这些“铁证”就轰然坍塌,随之一起毁灭的还有你的信誉、名声和前途,以及你心心念念的“鉴证语言学”。完败。

  第三回合Fitz自觉抓到了Ted的痛点:认罪你还能以“Unabomber”之名永存于世,如果否认而且脱罪,你的manifesto就只是澹妄诳语,连你自己都不敢认的宣言,还指望有人相信吗?自由和legacy,你总得放弃一样。Ted说你跟我提legacy?我才是你的legacy吧?你急于要我认罪,难道不是因为你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证明自己不一样,宣示自己比任何别的人都聪明,难道不是因为抓到我,是你仅有的、最大的成就?下一个镜头,Fitz离开,两个人在没人看得到的地方,不约而同地扶住墙捂着胸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一回合,算是Ted惨胜。

  最后一个回合,Fitz带Ted来到他被连根拔起的小屋,告诉他律师打算用“精神异常”为他辩护,告诉他你以为最坏的情况不过一死?不不不他们连这个也不会给你,你会...被“治好”,会变“正常”,会重新回到社会,跟你所鄙视的任何一只“羊”一样,过那个你用了一生反对和抗争的人生。这一次,连杀身成仁的机会也没给你留下。当Ted失掉他一直以来的风度和冷静,像被逼到墙角的困兽一样詈骂和摔打,Fitz知道这次他赢了。

  然而真是他赢了吗?击败Unabomber的,究竟是不合群的探员,还是无形无质又无远弗届无所不能的社会规则,或者负责“抹除”“异端邪说”的“他们”?Ted认了罪,他是个殉道者,是个战士;他虽然屈从于法律,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Fitz呢?他所描述给Ted的那个,让一个连环爆炸案的嫌犯恐惧到宁可坐一辈子牢的“正常”生活,不正是他自己已经过了半辈子,还将再过半辈子的人生?所以,究竟是谁,还要坐一辈子的牢?

  *******************************

  我并不认为Ted关于现代科技的想法是什么深刻洞见,我甚至不觉得它新鲜:

  “科技成为了事实上的控制者,它迫着人们一刻不停地追求更快的车,更高的楼,更强大的电脑,更聪明的电话;如果这一切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它也早已偏离了那个轨道,成了人们纠结、纷争、身不由己的源泉。人,成了机器的奴隶”。所以,“科技社会本质上是反自由的,要想重新获得自由,必须毁掉科技,回到更原始、更本真的生活形态里去”。

  然而“更原始、更本真”的田园生活,真的美好过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的辛苦,可能仅能温饱,最大的奢望,不过风调雨顺;孩子不一定生得下来,生下来很可能养不大;生了病基本看命,再富贵的大人物也未必有的救;遇到灾年离乱,易子而食不是一种修辞。就算一切太平和顺,一直被生存压得透不过气的人,连一件衣服都要自己种棉、收棉、脱籽、纺纱、织布、染色、浆洗、裁缝才能上身的人,就“自由”了?就摆脱奴役了?

  “没有科技的美好生活”不过现代人自带滤镜的矫情想象。科技让我们活下去的机会更大,成本更低,交流更容易,科技让我们走得更远,见得更多,视角更全面。更重要的,它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可供利用的资源更多,它使我们的获得,不必以其他人的失去为代价,使我们的自由,不必以对别人的奴役为前提。今天的任何一个城里的普通人,在物质上的享受都不输古代贵族,但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家里都没有“下人”。今天我们不必再面对“让儿子饿死还是让母亲饿死”的选择——这个星球上依然每天都有人死于食物匮乏导致的营养不良,但那绝不是因为科技,而是因为没有科技。

  况且,就算要“回滚”到没有科技主宰人类的幸福时光去,回到那一步算结束呢?消灭电子产品、消灭电气机械、消灭蒸汽机、消灭锄头镰刀这些铁器、还是消灭驯化畜养和种植?打从树上下来开始,人类哪一天、哪一步没有技术的存在呢?Ted要宣布科技的罪状,却滑稽地选了邮政系统来作为恐怖袭击的目标——邮件的系统传递,难道不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就早已存在的?反对它,你到底是要说什么呢?还有,你在丛林木屋里的本真生活,却也没阻碍你骑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到镇上读几书架的机器印刷出来的图书——再老旧的自行车,难道是可以徒手造出来的?没有科技,你一辈子接触到的书,可能也没有一个书架上陈列的那么多。

  科技不是丧失自由的根由,人才是。

  *******************************

  Ted和Fitz共同恐惧的,是现代社会下人的异化。Fitz两次描绘过他在深夜的十字路口等红灯过去的体悟,路上一辆车也没有,然而他依然机械地,顺服地,停在路口等绿灯亮起。与其说这是科技对他做了什么,不如说是外来规则已经内化为行动准则;“合群”的压力,塑造了一部分的他。

  在最后一次谈话中,Fitz耐心地描摹了Ted以精神异常脱罪后的正常生活:“......他们会把你关到精神病院去,然后用那些“疗法”——威胁、惩罚、奖励,直到把你彻底治好。可能得花好多年,可你肯定会被“治好”的。你会变成“正常”人,你会重新回到社会。你会有信用卡,公寓,衣柜里挂着商务休闲装...你会有份坐办公室的工作,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你会买部手机,第二个月买台电视,要是奢侈点再买部任天堂。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电视直到睡着,每个周末去商场,逛逛电器城,心里琢磨着是现在换台20英寸的好,还是再攒攒钱,换个更大的?...可能有人认出你是Unabomber,你回答他‘是,我是,不过我那时脑子有病。我现在都治好了。’然后,你回家接着看电视去了。你甚至记不起来你曾经想要的东西,想说的话。”

  如果治好了的Ted再加把劲儿,凭借数学天分做个火箭科学家,把城里的小公寓换成郊区的大房子,娶个金发的trophy太太,生两个孩子,大的是儿子,小的是女儿,养了条名叫fluffy的狗,两部车,一部大众sedan,一部SUV,周六除草,周日上教堂,每年旅行两次,一次去滑雪,一次去海边。咦,好像这叫“美国梦”来着。

  这是真正捆住我们的东西。高度的分工使人退化为大机器上的小零件——我不是在说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我是在说格子间里的你、在7-11排队的你,我也是在说觥筹交错间的你、商务舱和五星酒店里的你。学会反思、总是发问的零部件,机器表示不太喜欢。所以,社会期待、群体压力铸好了模范,它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幸福”的、“成功”的、“值得一活”的人生,人“应该”喜欢什么,“应该”厌弃什么。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不挺好么?

  Fitz觉得不好。1997年的那条线上,Fitz去找从前的合作伙伴、语言学女博士Janet,说出自己的纠结和痛苦:

  Fitz:“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么...无力。”

  Janet:“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

  Fitz:“如果每个人都是这种感觉,那我们做了什么吗?什么都没有。我们喜欢那种感觉,喜欢那种被困被束缚被打败的感觉。也许自由比奴役更让我们害怕。”

  Janet:“事实就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生活,你只能忍下去,活下去。”

  Fitz:“不,这不叫生活,这就是活着而已,这叫梦游。看电视,吃垃圾食品,天天上班好为了谁去成就点什么。从来没人做点什么,连试都不敢试,除了Ted。”

  Janet:“是!他试过,可是Fitz,他是Unabomber,他是个坏人。”

  Fitz是愤怒而迷惑的,他不甘心做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钉。这不甘心赶着他从穿制服的小巡警变成联邦调查局行为分析部的探员,赶着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破了几百人忙了好几年的案子。他渴望名声、荣誉、权力、尊重,他渴望一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此不惜出卖尊敬他的伙伴,不惜利用Janet的好感。但他更害怕平庸,害怕“未经审视的人生”,甚于害怕孤独。他远远近近目之所及的地方,只有Ted一个同伴。他抓住Unabomber是为了功成名就,但他同意去劝Ted认罪低头,是为了向同路的先行者、与整个现代社会作战的堂吉诃德,求个辗转反侧、求而不得的答案。

  Ted没答案。他看对了问题,却给错了解法。童年的创伤和性格的偏执,使他虽然敏锐地看到人的普遍工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主义的泛滥、独立思考的式微,却给不出现实的解决办法,只能归咎于“机器”“科技”,只能主张人们都退出都市,退回山野丛林中去,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他认为这样,被异化的人就能得救,被剥夺的自由就能取回。如果不行,“就算作为一个人死去,也好过当一个机器上的齿轮苟且偷生。”

  剧集的末尾,Fitz又一次停在深夜的十字路口,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等着红灯过去。他没找到他的答案,而且,他依然只有一个人。

  *******************************

  Ted和Fitz的孤独,其实并不难懂,也一点不少见。

  有一个问题终极性地把人从“动物”的类别里分离出来——“我想怎样过完我的一生?” 而所谓“自由”,也许就是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权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高级”的烦恼。但一旦开始想它,相信我,你就再也不能不想了。好消息是,清醒自觉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起,你向“人”的进化就已完成。坏消息是,这种自觉使你再不能容忍别的什么人把答案写好硬塞给你,把剧本写好要你照着演。Ted的反抗很激烈,他成了Unabomber;Fitz的反抗比较温和,他离开了贤妻在怀、幼子绕膝的“完美”探员人生,一个人走进了Ted同款小木屋。

  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并不是一种blessing,“寻找自己的路”的定义,天然捆绑了“孤独”。“自由”的吊诡在于,你一旦开始意识到它的存在——意识到你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意识到你只欠你自己一个人生——它就像个流氓软件一样再也删不掉了,你无法回到“没意识到”的状态。对“醒”过来的人来说,“成功人生”是好的,但它必须是“我自己的选择”。

  Ted的弟弟说,哥哥在牢里呆着也许更好:一日三餐热汤热水,有人照顾,有人保护,连牢房的尺寸都和哥哥的林中小屋差不多——他在那小屋里离群索居地过活,跟坐牢又有什么分别?

  Ted说,如果世上真有种药,吃下去就能把我变“正常”,让我能不再想所有这些...问题,我想我可能真的选择把它吞下去。不过,那必须是我的选择。

  “有什么分别”吗?就是这个分别。

  *******************************

  不为了政治正确,有些话也不能省。Ted是天才,也经历了非常残酷的对待,他有一切权利愤怒,但没有任何权力迁怒;他有一切权利追寻自由,但没有任何权力用暴力胁迫别人一起走;他一生呼号捍卫“自由”,然而那些受害者的人生道路,难道不是被他强行截断和改变的?夺走他们选择自由的,难道不正是Ted自己?

  Ted智力上很早就已成年,但他心智从未成熟:他仍然依靠哭闹吸引父母的关注,只是哭闹换成了邮件炸弹和恐怖威胁;他一直停步在“反叛”权威,像个青春期的熊孩子,好像社会什么样,权威能说了算似的;他应对成长的烦恼就一条——“我不长大了”,幻想着永远停留在小时候,没有问题的、充满安全感的小时候。人类从刀耕火种走到现代社会,这条路是回不了头的。就像人总要长大变老死去,它也无人能够阻挡。Ted聚焦在“发展”带来的问题上——人的异化、机器对人的控制、战争、环境恶化,但他怎么能够对发展给人类福利带来的巨大飞跃视而不见呢?有问题就一个一个解决,有危机就一个一个化解,这是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幻想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麻烦,Ted真的只是个缺爱的熊孩子。

  《追缉:炸弹客》影评(六):剧很好,但太伤人

  因为两个主角都让人心生痛苦。死磕的探员本来让人觉得是正义化身,后来慢慢表现出自私、自命清高,让人无法喜欢。崇拜他的女探员,为了帮他被开,他居然能怪她是自己违反规则所以活该。办案时只考虑自己,以为自己对的就完全不顾团队,所以升不上去简直理所应当。他老婆离开他简直太对了,这种人自私到只有自己。可是,他所做的事情,又是为了公共利益。没他,可能还真破不了案。没办法,人就是矛盾体。

  炸弹客让人心痛。全剧最有价值的两集,都以他为主。其中一集讲身世,另一集即最后一集,看他如何走向认罪。这两集充分挖掘他的内心。作为一个犯罪片,做到这点才有资格进入佳片之列。

  对他的感受复杂。看他进入牢房,我真是为他难过,但又赶紧把自己拉回来——我怕因为同情而忘记是非。他一生就是悲剧,但我猜测,也许他没看过文学、哲学。这类书能帮他明白,他遭受的孤单和背叛都有人经历过,而且有过之,无不及。也许,就能让他跳出自己的框框了吧。如果他看过了依旧这样,那只能说世上真有纯粹的恶。

  另外,想起有种说法:没有一个会可以作恶。即人都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剧在这一点上讲的特别通透。

  说说演员,萨姆真是神奇,他演什么角色都能做到没有存在感。也许这次是剧情需要吧。希望能看到他焕发光彩的角色。

  保罗贝坦尼没得说。好演员遇上好角色,结果就是演员过瘾,影迷也过瘾。

  最喜欢演Ackerman的那位(忘了名字,他还在《傲骨贤妻》演Alicia的老公)。 剧中有一段尤其动人,他去见检察长,在两个计划中艰难抉择。最后选择了他认为更可靠的那份,即使这个选择完全冒险。这简直是领导力的典范演绎。话说回来,剧中所有角色,我只喜欢他这一个。理想型的领袖。

  《追缉:炸弹客》影评(七):再聪明的反派,也难免死于话多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需要他人。 这种沟通的欲望,对于Ted来说,却是致命的。 第一次,将manifesto发给报社导致了他被捕,他倾诉给David的一切,转而成为FBI的罪证与武器。 第二次,他要求见Jim一面,明知结果,却放纵自己暴露于说客之前,结果是终身监禁。 他需要一个听众,正是这一点毁了他。他的律师和家人,毫无疑问是站在他的立场为他考虑的,但,最了解他的需要的,却是那个将他逮捕归案的探员——站在法庭的证人席上,囚笼栅栏的另一边。 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反对以insane作为抗辩理由;尽管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不会承认他是正常的——他妄想偏执式的理性,他离群索居式的隐士生活,许多人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人会为此而邮寄炸弹——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共情(show empathy),无法理解别人的快乐与悲伤,表现得正常(behave normally)对他人来说轻而易举,对他来说,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当他孤身一人时,他无比安全,却并不快乐。那时他已经到了男孩家门前,却因为以前被拒绝的经历而却步,Jim说得对,他不知道谁可以信任,谁不能;他做着错误的选择,一直都是。 而Jim,则是他的对屿,出了名的固执,不受欢迎;面对他渴望的一切,他曾经两次背叛他人(妻子和Tabby),最终也被官僚机构背叛。 但最重要的是,他和他有同样的想法——他们都是工业化的受益者,却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对身边既有的一切产生了怀疑——这想法一旦被种下,便无法拔除。在剧尾,Jim凝视着十字路口的红灯,而只有他知道,有什么已经改变了,永远地。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目的与方法背道而驰,生而为人,我们几乎注定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 最后,Ted被关进监狱,远离了他最爱的森林和小屋;Jim,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获得认可,却只能看着一切被人夺走。 以他人作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许是一切的原罪;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谁不是呢?

  《追缉:炸弹客》影评(八):炸弹追凶

  首先谈谈男主的性格,不善交际,现实中失败,高智商,偏执,渴望认同。男主试图从语言学的新角度分析炸弹客案件,却因人微言轻,不受重视。

  第一集的两个时间段交错展开,把背景介绍的很完整,95年的追捕炸,97年的定罪,男主都绞尽脑汁,和炸弹客斗智。

  二三集最精彩的部分就是97年在监狱中,男主和炸弹客的对辩。第一次的对辩是关于科技时代,工具对人产生的束缚,两人变态交流了何时产生的这种无助…这一段可以看出男主在抓捕炸弹客时,和炸弹客的理念产生了共鸣,所以才会归隐山林,过原始社会,不过我很期待后续能够更详细描绘这部分场景。(第一回合男主大败!)因为男主自己都认可炸弹客的理念,他内心矛盾。第二次男主试图用搜集的证据劝炸弹客归案,却被炸弹客用“毒树之果”反击,质疑了男主的实力(男主的偏执和内心的自卑被激发了,男主这一次又失败!)第三次男主试图从炸弹客控制欲入手,他劝炸弹客赖活不如好死,认罪才能留下宣言作为legacy,而在法庭上申诉自己无罪其实是挑战自己的权威。结果炸弹客反击到,自己被释放更展示了男主证据的无用,男主失去了被FBI 调用的价值。(这一回两败俱伤,平手!)

  第四集几乎都是在描绘95年的抓捕过程,紧张刺激。我觉得这一集节奏很不错,目测下一集要开始95年的斗智了,期待。

  我认为这个剧中的炸弹客的理念,主要是想阐述科技和工业带来的副作用,有娱乐至死之意。 (太浅薄,有待更深入认识。)但炸弹客试图发布宣言招募粉丝,用炸弹试图消灭工业社会这种想法…果然是serial killer才有的自负心… 其实对于第三次的对辩,我觉得男主还是自卑心在作祟,哪怕最终炸弹客利用智商征服了评审团被释放,但男主至少杜绝了关押期间炸弹案的发生,减少伤亡。男主内心的矛盾在于,他感到了科技带来的孤独,对炸弹客产生部分认可,但他也有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正是因为后者,他才不是另一个炸弹客,不是杀手。

  (不过,自己一个人过原始社会真的不孤独吗……)看他更像是被妻儿和社会抛弃不得已而为之,不像是梭罗般自愿坦然…

  反正期待后续吧。虽然开学了,但尽力撸完。

  《追缉:炸弹客》影评(九):神剧预定!很可能是下一部「汉尼拔」

  也许是新片、新剧让人提不起兴致。

  最近微博上掀起一阵集体怀旧的热潮。

  还珠,情深深,武林外传,家有儿女轮番出场。

  派爷也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四大金刚」:

  《追缉:炸弹客》影评(十):愿你的死亡和你的生活一样,孑然一身

  《追缉:炸弹客》前六集看得兴奋又惊艳,后两集却感到沉重、恐惧。

  法庭上无辜的受害者们以生存的名字谴责Ted——愿你的死亡和你的生活一样,孑然一身。

  一种很深层的恐惧。Ted输得彻底。个人的对抗渺小不堪,他离开森林、木屋,被禁锢的自由再也无法在雨后的泥土味之中舞蹈,没有阳光和尊严,只有冰冷的白炽灯和10×12的单人牢房,他挣扎后无力地放弃了肉体的死亡,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精神死去。

  结尾Fitzgerald看着红灯,放大,进入燃烧的太阳般的内核,红色,是血、生命,然而人们被虚伪的热与光明操控着却不自知。他们才不在意理念的产生,他们只看到反社会罪犯被打倒的结果,然后邀功、庆祝。进入永续的资讯和技术爆炸的时代。

  正义没有胜利,因为这场法庭的裁决,无关道义上的正义,Fitzgerald最终陷入了迷惘。

  整部剧节奏、氛围都把握得刚刚好,美中不足是Ted青少年时期形成的犯罪动机交代略无说服力,比他童年经历惨的还有很多,但这不是成为炸弹客的理由。但整体还是很值得一看,仔细思考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