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远在路上》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永远在路上》影评10篇

2022-03-21 09:49: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远在路上》影评10篇

  《永远在路上》是一部由王晓清执导,姚宇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在路上》影评(一):反腐倡廉正在进行时

  永远在路上!正在进行时,反腐倡廉永无休止符!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存在阴暗的一面,反腐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难攻克,但可以多措并举打造制度的牢笼。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小官大贪却很少大官小贪,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反腐,不得不亮剑的时候,好在我们党是一个有反省能力自省能力的党。如果是人生是一场戏全都靠演技,那么一流演员在官场,二流演员在商场,三流演员在戏场。好的演员需要逢场作戏,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有口才有笔头会来事脑袋活,白道黑道都能掌控,总之要求严标准高,官场的演员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也混不到官场。

  这部纪录片亮出了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虎拍蝇的成绩单,反映了中央坚定不移反腐倡廉的立场,采取纪检人员讲案例,违纪违法人员现身说法的方式,有大贪有小贪,有高官有小吏,有政府机关有地方企业,有国内追查有国外通缉,共八集,每集一个主题,很多案例虽未深度曝光却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触目惊心。个人觉得让全体党员干部警醒,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干净要干事!希望这样的警示片能够更多些!

  《永远在路上》影评(二):贴地气说人话,活的像个真人,真的很难

  被安利的一部纪录片,我也想好好看看,习朝如何定论薄熙来,然而并没有,只有一个镜头转瞬而过。500万只是500万财产不明,被二婚妻子所谓杀人案累殆,追截叛逃王中军,这些真的不足以平民论。

  我看永远在路上,有进步,但远没有激奋人心引以为傲的地步,还是央视官腔的高大上,除了出场主角,是以前所涉及不到的常委高层,和其他反腐纪录片无甚大别,好比以往请来二三线明星出演,现在请的一顶一的大腕,而且这些大腕从不轻易出境,演这个类型片也是第一次,所以民众就沸腾了,大呼叫好。

  看完全部八集,有两个有趣的点:一是当官服装标配白衬衫黑夹克,当政时受访落马时上庭全都如此,他们肯定有他们的思量,然而官也是人,奥巴马西装私服一大把,米歇尔的晚礼服更是海了去,拿此做标杆完全是存天理灭人欲,刻意而为就是伪善啊。

  二是当官当久了,真的不会说人话了,忏悔仿佛也在作报告,一字一顿,没有真气,反倒是习大大探访贫农,打开锅盖看见黄面饽饽掰开就吃,看见被老头抱着的小女娃,就像慈祥长者捏捏她冻的通红的脸蛋,反而觉得亲切真实。

  我的生活经历中,有三年就处在党政机关内,见识过声色犬马,也见识过廉政清洁,见过需要托着捧着的领导,也见过大儒般忠正之士,看见电视里无论十八大,还是各种会议全部照稿宣读,听起来真是如同嚼蜡,我认识的领导则全部脱稿,一讲三两个小时不重样,时政新闻到名人轶事,张口就来趣味恒生。

  不能说这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比中层领导水平低,可能有稿子也显示郑重,当然更不能出错,但是魅力值啊,遥想万隆会议周恩来舌战群儒,多次力挽狂澜,破冰访美邓小平那句越南小朋友不听话,应该打屁股,同样是外交辞令,一个儒雅坚韧掷地有声,一个谈笑风生生动活泼,令后辈望尘莫及。

  永远在路上,在路上就是要走下去,走着做着,就有希望。

  《永远在路上》影评(三):《永远在路上》之《利剑出鞘》观片有感

  一直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充满好奇,周末闲来无事,随便点开了一集开始观看。坦白讲,我认为本片最吸引人的亮点是非官媒无法掌握的资源——锒铛入狱的贪官访谈片段、在任的省部级主要官员的采访视频、中央主要领导的会议资料......但是从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乃至其教育意义上而言都乏善可陈。

  在第四集《利剑出鞘》中,主要记叙了两位落马官员——曾任山西省吕梁市市委书记的聂春玉和曾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苏荣。纪录片从山西煤矿工人下井片段开始讲起,从山西省煤炭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逐渐过渡至吕梁市市委书记的贪腐事实,在回顾古代吏治历史之后,开始对苏荣的犯罪事实进行了进一步的陈述。在叙述两位贪官的贪腐情况时,普遍采用新闻作引、主人公自陈、相关责任人发表意见、专家学者抒发感想等方式。叙述方式较为刻板生硬重复乏味,比起纪录片,更像是在播放新闻,很容易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思考本片拍摄的主要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要向观众展示政府近年来在反腐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二是想通过此片为为官之人敲响警钟。但是本片在拍摄过程中,视角过于宏观,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对于贪官逐步走向贪腐之路的心路历程的回顾,只是简单地通过落马官员反省背稿式的自述进行展现,而对于腐败事实也只简单地通过宏观数据等进行呈现。这种表现手法,一方面不足以对官员们产生深刻地教育意义、使其充分反省自身的贪腐苗头;另一方面也不能使观众们获得“一解心头之恨”的快感从而肯定我国政府反腐工作的力度。以我的视角观之,我认为在客观陈述事实的同时,如果能多一些情感的元素以引发共鸣,或许能够达成更好的教育目的。

  总的来说,这毕竟是一部涉及话题较为敏感、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记录片,因此可能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一些限制,存在不完美之处也有情可原。能够给观众一个了解中国反腐工作、接触落马官员内心的机会也是极好的~

  《永远在路上》影评(四):反腐一直在路上

  昨晚躲在被窝里看了最近正大火的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简直让人在被窝里直呼爽,真是大快人心!也许国外很多国家都不敢做的事情,习大大却做到了,检视我党,十分敬佩习大大!外媒对中国的反腐行动评价之高,想必是因为习大大做出了他们不敢做的事吧。

  看到许多“打老虎”相继落马,我更多是感到惊骇!身为省纪委,市长,却没有以身作则,清正廉洁,那让底下的人怎么看?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违纪,只会让那些渴望真心为人民办实事的干部人员寒心!让人民寒心!他们睹的,是人民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当他们享受着被人献媚讨好,热情追捧时,可曾记得他们还有良心?当他们理所当然的接受贿赂,开着豪车,住着豪宅时,可曾想到中国还有万千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更有甚者权势滔天,妄图用自己的权力阻碍检查工作,蒙混过关。人在做,天在看。无论当时多么风光无限,肆无忌惮,到头来只会落得被人民唾骂,遗臭万年的结局。看到许多官员都为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潸然泪下,我却在心里冷笑一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现在悔恨还有什么用?错误已经酿成,再多眼泪也挽救不了犯下的罪行!有个贪官说得好,小时候我最讨厌贪官,没想到现在自己却成了贪官。何其讽刺!

  许多官员都是农村家庭出身,贫困和饥饿使他们奋发图强,出人头地,决心当个好官,改变现状,改变更多如他们一样出身的人。然而,因为自己的贪欲使自己成为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人的贪欲无穷无尽,一旦被欲望操控,便很难回头。如何控制自己的贪欲,是每个为官者必须思考和反思的。

  官员这个词,不应该和老百姓存在距离。当了官,不意味着高人一等,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当人们提起官员时,不应是敬畏、害怕、或者漠不关心的。官员没什么了不起。官员应该融进百姓之中,设身处地的为百姓着想,官员手中的权利,是为人民服务的。要当官,就要做好吃苦耐劳,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准备,而非是为了一己私欲。当官,注定了路途艰难,也许得不到很多金钱,或者其他物质上的东西,也许注定一生清贫,但却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老百姓会记得你,历史会铭记你。

  这时我想起了古人。古书上对为官者的评价往往只有简单的一句:清正廉洁,为民清命

  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已让人动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把个人担当和天下联系起来,才能不顾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

  《永远在路上》影评(五):人生如戏(致敬业的官员与剧组)

  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演戏,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可他们还在继续演戏。

  我们知道他们在拍戏,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拍戏,他们也知道他们在拍戏,他们不确定我们是不是知道他们在拍戏,但他们仍然一无返顾地拍戏。

  他们真的很辛苦,在外面要演戏,在里面也不能休息。

  他们真的很敬业,虽然自己都不信,却也要让我们相信。

  《永远在路上》影评(六):一点感想,一点疑惑

  想起多年以前看过的很震撼的小说 沧浪之水。。。

  为官者大抵要经历两层磨练,一是无职无权的苦,二是有名有利的难。

  卖官鬻爵者,第一层就没能忍受。而第二层就更难了。即使官员能管住自己,却不一定能管住自己的妻儿。即使在前半生如履薄冰,退之前很容易想捞一笔。

  除非百姓不再有事就想花钱走后门,除非国人不再以相互攀比为乐,除非中国不再是一个人情社会。。。

  否则,反腐之事,也只能做到不至过于糜烂。而现在反腐的结果,虽然有积极正面笼络民心巩固政权的一面,但也造成了很多工程被搁置,经济受到影响。

  高层官员是不是应当适当提高薪资呢?虽然高薪养廉不一定可行,或许也是一种方法。

  贪官们不管所贪数目多少,都是关个几年就出来了,或许还可以趁机活动,是否造成犯罪成本过低?

  大多数官员都谈到最初是因为一些看似正常的人情往来慢慢堕落,那么法律法规有没有制定出明确的界限?

  这些落马的官员最后还要进行表演,还不能说两句真话,不知是否真心忏悔。整部纪录片也是大唱赞歌,对腐败的深层原因浅尝则止。而网上的评论不乏对贪官欣赏或者对官员不贪不足以上位心领神会,或者默许能干的贪官才是做大事者之类,这难道不更值得我们深思吗?

  《永远在路上》影评(七):值得注意的材料

  年下的一代的确更亲体制,不过仍然看不清到底是年龄还是立场导致了这一结果。BBC把这个作品在首页进行了推送;大家都知道BBC的风格,关于中国的新闻除非是凸显了穆斯林的特权的,不论是奥运金牌还是航天成就,总能花一半篇幅把话题绕到中国的罪恶上然后批判一番,然而这次的报道中竟然没有用什么嘲讽的修辞,简直令人吃惊。

  具体讲一下制作上的黑点。

  VO水平低下。VO明显是习惯了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惯用音高比片中正常旁白的音高要更高一些,声音偏轻亮、快速、冷静。在为本片配音时,VO明显用力将声音压低,使声音偏低沉,更符合纪录片的要求;但当画面播放党的机关的会议、党的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播放新闻风的特效画面时,迅速失去了控制,声音回到惯用状态。明显的变化使得观众在欣赏时容易出戏,产生“像新闻联播”的感想。

  剧本设计中套路过于严重。开头的城市背景展示与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过度相似,修灰的坦白画面与以前内部播放的反腐败警示教育宣传片毫无区别,党领导人的讲话画面未做任何修剪令观众产生“像新闻联播”的感想,对产业、历史的展示充满小家子气,令人联想到某些失败的国外纪录片。

  画面制作的失败。全片构图几乎没有亮点,党的领导人的讲话画面拍摄极其失败,没有克服以高拍低的困难,使人物形象矮化,脸部肥胖的缺陷被放大;拍摄党的工作人员时没有考虑掩盖其负面特征或者对负面特征进行创造性运用,使其形象极其平庸甚至令人厌恶;拍摄场景时光照与色彩极其糟糕,给观众留下中国的城市一片灰暗的印象;拍摄腐败罪证时光照完全缺位,构图完全没有思考,没有突出腐败的触目惊心,反而让观众产生同情腐败分子的心理,以至于引发观众之间的争吵,起到反宣传作用;拍摄采访时背景布置也完全没有思考,若要表现艰苦朴素、贴近群众则背景缺了生活气息与繁忙的工作氛围,若要体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则画面也没有科技感和疏离感,每一帧背景都在印证中国官僚“土”的普遍印象,更不用说体现任何艺术感,也起到反宣传作用。

  声音制作的失败。大量CV的普通话水平令人怀疑他们是如何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的,这再一次印证中国官僚“土”的普遍印象,同样起到反宣传作用。音效的使用极其老套,跟前述剧本的老套可以类比,这种老套的音效,制造震撼力时无法给观众震撼,制造辛酸感时无法让观众辛酸,制造昂扬感时无法让观众昂扬,这是在浪费作品中有限的空间资源。BGM的使用令人疑惑,党的领导人讲话时没有壮士断腕、披荆斩棘,专家访谈时没有痛定思痛、追根溯源,VO也几乎没有BGM配合,这还仅仅是使用上的问题,更不用说BGM本身质量之低;考虑到央视握有亚洲一流的音乐版权库,这种失败令人尤其难以接受。

  人物塑造的完全缺失。全片完全没有任何意图去塑造人物形象。李春城是少有的如同薄熙来一样可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体制内人物,他们的魅力来自于尚未被完全否定或拆穿的良知与梦想,可是本片对这样一个难得的人物寥寥带过,没有展示他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当年,没有刻画身处染缸中从偷腥到疯狂的堕落,仅仅把忏悔的画面拿出来糊弄观众,这种作品是难以动人的。对党的领导人的形象没有任何塑造的胆略,连吹捧“伟大改革者”的勇气都没有一丝一毫,仅仅是播放毫无修剪的讲话画面。对党的工作人员,这一极其具有话题性的群体,竟然完全没有任何努力去塑造其效忠组织、坚守理想、痛恨腐败、与坏分子斗智斗勇的形象,而是放任片中出现衬衫套圆领衫的领导、脸上长肉瘤的年轻男性纪检干部、皮肤病变的中年女性纪检干部、钢盔搭配运动鞋的执法人员,人物魅力连在西方和日本影视作品中作为负面角色出现的纳粹分子都比不上。至于创造性、艺术性的运用更是完全找不到,没有任何表现纪检工作人员工作外的另一面、构造立体人物形象的意图,没有任何表现腐败分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未来前景的胆量,没有任何搞象征、解构的想法。

  站现在又开放了评论,不过弹幕仍然关闭。我在国内活动并不广泛,了解舆论全靠网络,但总觉得近两年“制度自信”的确在逐渐强化,今日即使是不含批评内容的改革言论也很难避免挨自发性的喷。如果讨论这种作品的人更多一些,也许我能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观察。

  卧烟社在B站出了一个不错的同人作品,颇值得欣赏。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769618/

  《永远在路上》影评(八):谈古论今

  借用一篇文章,作者不详,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

  中国几千年来的故事基本是这个样子。

  北周的开国者、也是南北朝时期一大猛人,宇文泰,为一统天下曾遍访天下贤才。有天他 遇到了号称有诸葛亮之才名的苏绰,向其讨教治国之道。两人一见如故,密谈三日三夜。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文泰有些纳闷:“为什么要用贪官?”苏绰答:“无论打江山还是坐江山,都需要手下 人为你卖命,可让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有好处,你并没有那么多钱,只好给权,让他用手 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 宇文泰问:“贪官得了好处,我有什么好处呢?”苏绰答:“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 权,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他就拼命维护你的权,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江山不就巩固了 吗。” 宇文泰又问:“既然用了贪官,为何还要反?” 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你看,其一、天下哪有不贪 的官?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以反贪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话的贪 官。这样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其二、官吏只要贪污,把柄就在你的手中。他哪 敢背叛你,只会乖乖地听你的话。所以,‘反贪官’驾御贪官的法宝。如果你所用皆是清 官,深得人民拥戴,要是不听话,你哪儿有借口除掉他。假使硬行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 动。所以必须用贪官,才可以清理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你的人。” 宇文泰大喜,苏绰忽反问:“如果你用太多贪官而招惹民怨怎么办?”宇文泰一惊,急急 请教:“先生有何妙计?”苏绰答:“这就是奥妙所在,加大宣传力度,祭起反贪大旗, 让民众认为你是好的,不好的只是那些贪官,把责任都推到他们的身上,让民众知道社会 出现这么多问题,并非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你的政策。对那些民怨太 大的官吏,宰了他!为民伸冤的同时,再把他搜刮的民财放进你的腰包。这样,不负搜刮 民财之名却得民财之实惠。总之,用贪官来培植死党,除贪官来消除异己,杀贪官来收买 人心,没贪财来实己腰包,这才是权谋的最高境界。” 宇文泰如醍醐灌顶,十年用心用力,终成一时霸业。

  当然,史书上只记载两人有过一次长谈却并无对话内容,并不知上述对话真实作者是谁、 是否假托之文。但,这真是一个好的故事。

  《永远在路上》影评(九):长知识了!

  反腐必须常态化,同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少数”。“关键少数”是各项政策执行的“指挥官”和“引导者”,“关键少数”的一言一行切实的影响着广大的干部群众,所以,反腐对象应该向离百姓比较遥远的“老虎”延伸,以示警戒。对于一般干部和群众来讲,“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落马”更具警示意义和震撼力;同时,反腐还应该加强对干部的教育,让领导干部们自觉认为“严管就是厚爱”,自觉拉紧抵制腐败的“高压线”,通过自上至下、层层递进的方式确保反腐落到实处、落到基层,使反腐工作真正的做到“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影评(十):勿使后人复哀后人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来自公众号:书评之乱

  《永远在路上》是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一次集体总结、亮相。片子在全国各地取景,采访了诸多一线的纪检办案人员、专家学者,更让许多曾经身处高位最终落马的党员干部现身说法,制作考究、逻辑严密、论理深刻、发人深省。

  古今中外,反腐是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个正义的话题。在现代汉语里,“腐败”一词有三层含义,既可指物体腐烂,也可指行为堕落,也可用来指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的混乱、黑暗。

  食物腐败了,馊了,酸臭变质了,不能吃,否则就要闹肚子,甚至致命。作为社会人来讲,行为堕落了,可能影响他人,就要纠正,如果危害到社会,还要受到法律制裁。而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更宏观的腐败,其实和食物腐败一个道理,是能够危及整个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行,让最大多数民众受害。因此,纪检部门也常用“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等拟人化手法来修辞反腐。

  “疴、毒”百害而无一利,去掉、刮除能让肌体重获生机,能够保护最大多数民众利益。反腐是光明反对黑暗,正义反对邪恶,生存反对毁灭,是所有正常人的本能,也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健康的政党的应有之义。《永远在路上》也用不少事例讲了这个道理。

  让已经走下神坛、沦为阶下囚的高级领导干部,重新面对镜头,意义深远。这些曾经手握重权的人,没了往日的趾高气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自责、悔恨,愧对党,愧对家人,愧对百姓。让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蜕变的过程,为的是让当下的领导干部不要重蹈覆辙。片子如果能让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接近国家核心的腐败份子,像其他贪官一样在片中坦白、发声,就更能显示透明、无差别,更有教育意义了。

  可能有些人连续看了这部电视片,会觉得有些“跳戏”。片中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党的纪律、对纪检监察工作极为熟悉,在任时还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大谈特谈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其他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廉洁从政,一旦下了台,就对自己全盘否定。那么他们当初的那些话是肺腑之言,还是只是些应付组织的“场面话”?

  即便已经落马,这些高级干部在面对镜头自我陈述时,语言流畅、思维清晰、见解独到,遣词造句既接地气又不乏考究,很有带入感。如果陈述时的画面不是故意设置成黑白的,这些干部的言谈中甚至还会透出一种官威。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提出“话语即权力”,整体或者个人掌握和使用的词汇、表达的话语,既能成为身份的象征,也能成为一种支配式的政治技术。落马的官员,虽然尊严和自由被剥夺,但是官场上常用的词汇和逻辑表达却没有随之丧失。

  “官场如戏,全靠演技”的说法太过偏颇。其实,按照心理学家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身份和“角色”,父母、子女、夫妇、上下级等等,这个倒无可厚非。而且,这些官员的实际政绩和贪腐行为也要区别对待,言语中残留的某些“官话”“套话”也不必求全责备。重要的是,其他干部能否认清腐败的根源,防微杜渐。

  片中落马的官员里,好像只有薄熙来拥有鲜明的“红二代”背景,大多数还是苦出身,除了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白恩培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周本顺也出身贫寒之家,而且从小就痛恨贪官……可是在与商人、企业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未能经受住诱惑,思想抛锚、道德滑坡,成为自己曾经不耻的人。

  有人说,贪官的忏悔是鳄鱼的眼泪。鳄鱼流泪只是润湿眼睛的本能反应,而贪官的忏悔也只是为了求得宽大处理,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倒是愿意相信这些官员在片中悔恨的眼泪、哭诉,我甚至愿意相信他们当初在大会讲台上的义正词严。

  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社会主义教育,从来不是鼓励人们去当贪官。这些官员在“出事”前,也在试图“扮演”一个好领导、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否则,怎么会一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甚至接近权力核心,组织部门从来都不曾考察吗?

  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的延安,街头“无一人游手好闲”,意见箱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人可上书于主席毛泽东”。他坦言:“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然而饱经世事的黄炎培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将来会怎么样?一次谈话中,他向毛泽东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

  伟大领袖自信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始兴终亡的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有人民群众的监督。”

  《永远在路上》开头就说,这段发生在70多年前的对话,在今天并不过时,仍然是对中国共产党有力的鞭策和警示。“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是领袖的箴言,也是历史的先声和承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片中贪腐官员的变质问题刨根问底,是个系统工程,甚至能上升到哲学层面。但是,如何避免历史一再重演,勿使后人复哀后人,让《永远在路上》中触目惊心的案例永远成为历史,则是更需要每个领导干部认真思考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