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的观后感10篇

2022-04-05 03:3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的观后感10篇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是一部由斯蒂芬·弗雷斯执导,朱迪·丹奇 / 阿里·扎勒 / 迈克尔·刚本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观后感(一):我们注定都会老去,我们注定走向凄凉

  “我81岁了。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子宫下垂,我过度臃肿,还有一只耳失聪。我见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没有精神失常!如果整个王室家庭想忤逆我那么就来吧,当面来。我可以马上在觐见室等你们。”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由一名女记者挖掘的王室轶闻改编,讲述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末期与一名印度男仆的私人情谊,那是印度正式成为女王王冠上的宝石的第29个年头,亦是大英帝国强盛的顶峰。抛去多少是史实多少是戏说不讲,除了英国人骨子里的自嘲幽默和难掩的对昔日荣光的留恋叹息与思索,动人之处在于把女王还原为一个普通的迟暮老者,为万众瞩目,却无人愿意真正聆听与理解其内心的孤寂,这个困局,是我们人人都迟早要陷入的。而阿卜杜勒的出现,成为女王私人情感的避风港,她对漫长人世的厌倦,她的脆弱无力和任性,她在职责上的麻木失落和对阿尔伯特与约翰布朗的哀思,终于得以以“一个人”的方式纾解。

  除了这条主线,让我感慨的是阿卜杜勒的印度同伴,这个冷幽默的角色从一开始就不情愿于这趟从印度到英国的“为殖民者献媚”的羞耻之旅,在他眼中领导世界的英帝国不过是“吃猪血”的“不文明之地”,他不想被“冻死”在罪恶异乡,他直言相告一个帝国站在最巅峰,意味着此去可见的也只有下坡路了。而他的死亦把全片基调从承载女王美好记忆的怀特岛的阳光,带向一片漫天飞雪下的无尽悲凉。片尾留给观众的伤感,在于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个女王的谢幕,和一个大国奏起的挽歌,而是两个普普通通惺惺相惜的灵魂的辞别。

  本片从电影角度看不算是特别好的作品,对女王人格的过度美化如能克制些会更显真实客观,阿卜杜勒这一人物的平板也让故事失去厚度,但电影让我们看到“老去”这一无法避免的过程,我们都该为这注定的一种“凄凉”做好准备。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观后感(二):单纯从友情来理解

  整体来说是一部有趣的电影,电影前半部分都比较流畅,风格幽默诙谐,贵族们滑稽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后半部分略显拖沓,但由于弓张力已经拉足了,就没觉得沉闷。 导演极力想表现女王和侍者之间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无趣的宫廷生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忠诚善良可靠,告诉你除国政,宴会之外世界上还有其它有趣的事物,在位超过半个世纪女王,将英国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亲眼见证它走到世界的巅峰,就如她所说:I am 81 years of age. I've had nine children and 42 grandchildren, and have almost a billion citizens……I have known 11 Prime Ministers and passed 2,347 pieces of legislation. I've been in office 62 years, 234 days. Thus, I am the longest-serving monarch in world history. I'm responsible for five households and a staff of over 3,000.…但在晚年,她竟觉得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常伴身边的朋友,看似对阿卜勒杜偏执的“ 宠爱”,显得女王很任性,很胡闹,不更突出展现了女王对这份感情的珍惜并且用尽全力去维护友情的坚定决心吗?与那些看似正儿八经循规蹈矩的皇室成员对比鲜明,她的行为在他们眼里是无比荒谬的,是不入流的,可耻的,谁都想不到这种事出自英国女王,恰恰相反的是她到最后从没忘记过自己身为一国之主,英国权力的最高象征,她正是用她的威严与权力来反抗到底。“得到一个知己我容易吗我,我是女王,我的人,关你屁事!” (朱迪丹奇果然是老戏骨,角色都辣么霸气) 在与阿卜勒杜的朝夕相处中,女王像孩子般天真快乐,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毫无顾虑的谈天说地,他和女王第一次的长谈,他提到了地毯,说:“生命就好比一张地毯,我们在其中穿梭来回,形成一个图案…一只秃鹰被永生烙在地毯上…” 阿卜勒杜说自己以前是囚徒的记录员,女王别又深意地补充:我们都是囚徒。 现在回想一下台词,不就在意味着女王和他都被套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两者界限分明,身份一个天一个地,谁也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围。 每个人都有所禁锢,有时还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生来如此。 好评编剧,这个关键的情节,既能促进两个人关系加深,强化这种关系的矛盾,又有一定隐喻性,间接点明了电影核心的一部分。 影片善于从女王生活的细节中培发展人物感情,逐渐建立起人物关系,这样女王的形象就丰富饱满了,缺陷在于,阿卜勒杜的形象在女王形象下给弱化了,没有那么透彻,因为感觉朱迪在领着这部戏在走[捂脸],我反而感受不到他的影响力。。。毕竟男主人设上也有一些东西是解释不通的,没有共鸣,整部戏下来,配角反倒印象深刻。 嗯,作为一个历史传记片,差强人意了。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观后感(三):女爵的演技也救不了空洞无力的剧本

  其实一开始对女爵这部电影相当期待,作为英国目前地位最高的女演员之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地位最高的唯一,女爵在演艺事业上面的成就不言而喻。更不用说她目前是英国奥利弗奖获奖最多的演员,能打破自己的记录的那个人只能是自己,说她是英国戏剧界最伟大的女演员当然也不为过,这样一个活着的传奇演技从来不会让人怀疑 。并且众所周知,戏剧界取得较高成就的演员在电影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她们对情感细微处和台词的拿捏和控制比正常电影出生的演员更高,而且更有能力去驾驭一部电影,在电影中也更有特色气场,毕竟戏剧又没有NG,你需要对着无数观众去表演,这样子的考验更大过电影行业,并且你还得有能力把所有观众注意力拉过来。所以拿澳洲的大魔王和英国的女爵一比较,发现这两个本国的戏剧大咖都适合演复杂多变有些神经质或者是气场强大的女王型角色,推荐一下她们合作的《丑闻笔记》,当然这是题外话。女爵也不是第一次扮演女王的角色,出场仅仅十分钟的《莎翁情史》曾让她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荣誉,也曾在《布朗夫人》中扮演过维多利亚女王,拿下了当年奥斯卡影后的提名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女主角奖项,所以再次扮演维多利亚女王对于她来说也是轻车熟路,碾压众人。

  这部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那段台词就是女王的自述:“我81岁。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并且子宫下垂,我有病态的臃肿,还有一只耳失聪。我经历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绝对没有精神失常!如果整个王室想忤逆我那么就来吧,当面来。我可以马上在觐见室等你们。”这段话从女爵的嘴中说出来令人信服,脸上的每道皱纹,嘴中的每一句台词仿佛都是在说这样一个事实,这一刻人戏合一,其实1934年出生的朱迪.丹奇本身自己都到了无法独立出行的地步,逐渐弱化的视力限制了她的脚步,但是绝对没有限制她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几个演员到这个年龄还是不停歇并且高要求的对待表演事业,其实这种坚韧不服输的态度本身就和角色高度统一,我有那么一刹那感觉她说的就是她自己。其实我们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够把电影中老年维多利亚女王固执,单纯,强势,无助,善良,暴躁等多种复杂情绪演绎的如此之好。

  维多利亚女王作为英国曾经的统治的最长的君主,在其统治时期英国通过不断的殖民扩张达到了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也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化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文化到达了历史的最高峰,换句话说维多利亚女王本身更代表一个时代,一个英国最荣光的时代。她本人更大的贡献其实是在她的在位期间,君主立宪制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有了现在的基础,在其在位的后期王室也得到了极高的声誉。而另一方面8个月丧父的她幼年并没有得到王室的优待,由强势的母亲抚养,日后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和礼仪束缚,养成了她日后矛盾的性格。其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出于政治因素被迫了断的初恋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因为政治考虑而结婚却意外收获幸福,然而丈夫阿尔伯特在壮年的暴病身亡;晚年和约翰.布朗暧昧的关系以及和子女间的矛盾都让这位荣光下的君主有很多的戏剧发挥空间,或者说她就是戏剧人生,这部电影着力点在维多利亚女王最晚年的生活,也是她声名最显赫却最寂寞的时光,并且主要是以女王的一段秘史为基础,增加了观众的窥视欲,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张力和发挥空间,但是这部电影却意外搞砸了。

  这部电影本身很明显的一个缺点就是将女王人性的着力美化,哪怕电影中的女王有一些小的缺点,但是都仿佛是为了衬托她的光辉面,极力地去刻画了她的善良,她的超前的平等观,她维护自认为重要人的执着,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对殖民反思意识,甚至是对当时颇为重要的重教信仰隔阂的无视。以至于这个角色不够立体,甚至没有说服力,你能试想一个处在殖民扩张顶峰的,一个极力试图将其他落后国家纳入自己附属国行列的帝国,它的君主却轻而易举在那样一个年代反思殖民对殖民地的迫害,并且如此向往殖民地的文化吗?甚至大张旗鼓如此重用殖民地的有宗教信仰矛盾的没有身份地位的有色人种吗?并且在剧情一开始就公然学习殖民地的各种文化,毫无自己帝国的文化自信?然而电影中的维多利亚女王竟然已经到了不介意宗教的地步,那时的宗教冲突完全不输给军事冲突。一个帝国最伟大时代的君主可以固执,可以自私,可以暴躁,甚至也可以单纯那么一点,但是绝对很难完全偏执的,或者没有自己大国全面自信的,甚至没有很高宏观眼光的,一个在位60多年,处理过2000多条法案,有一定实权的君主怎么可能没有一定的大局观念或者沉着心思。维多利亚女王可能没有大权在握的伊丽莎白一世一样的政治素养,没有她那种为了政治割舍一切的抱负,但是一个通过不断的绝佳的联姻,使自己成为欧洲王室的纽带的鼎盛帝国的君主,没有一些远见或者牺牲精神当然不可能,更何况她有一定实权,在政治上有巨大作用。

  当然,女爵本身塑造这个内心孤独,任性固执的老太太相当不错,只可惜这个角色存在本身就没有什么信服力,实际上一个一直被政治束缚,牺牲掉自己半生的晚年女王,偶尔任性一点想要固执捍卫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人或事本身是完全正常真实的,并且让人感动;可惜主创方面明显用力过猛,失掉了最后的底线,当所有人都明白这种捍卫对王室甚至帝国体系的弊端时,还在一意孤行的和所有人较量的女王这个时候不是英雄而颇显愚蠢,一个在自己青春时代牺牲和俄国皇太子爱情的君主,一个甚至不顾自己所有子女人生幸福的君主,哪怕真的快落幕了,也不走到愚蠢,所以全戏的高潮——女王对王室所有人叫板那幕,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不合理的。她可以和所有人叫板,但是不应该是这种所有人都明白弊端的理由。更不用说这部电影把女王身边所有人都刻画成了刻薄的利己者,而没有任何其它面,以至于很多角色都用着一张脸谱。

  电影最大的问题个人觉得还是对另一个角色的设定,剧中阿卜杜勒作为电影中的线索人物,可以说是他的出现激发了女王人生中最大程度的反叛意识,甚至说焕发了女王逆时间的青春。而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线索人物,他该有着一个怎样的人设,可以让女王从死水般的生活中看见涟漪?我想应该是有趣的,学识渊博的,才华横溢的,如阳光明媚的人,可惜我在男主角身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男主角过度平板化已经是致命伤,更为严重的是在这有限的平板中还没有展现出他任何的过人之处,有的只是一种对帝国君主的膜拜。在受到女王重用之后不顾生病同伴感受留在了英国,并且心安理得将同伴当仆人甚至又带了一个仆人的男主角显的自私自利,特别是那个低级到底的戏剧之后让人不得不怀疑女王的审美短短十几秒的戏剧已经展现尽了男主角的浅薄和内心对权力及别人臣服的渴望,虽然情人眼中出西施,但是女王为什么如此看重阿卡杜勒本身就没有说服力。甚至毫不客气,这部剧中的男主有些浅薄,无趣,不合时宜。我突然又想起来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女主角的设定也是厌倦了贵族束缚生活,然而里面的女主角是真正的不谙世事,并且如此一个颜值高,有才华,有趣味,阳光的又救你一命的男主角,试问有多少人可以抗拒,更不用说显而显之他的很多特质正好是女主角向往的,如此才叫合情合理,后面的女主角拼死救他也有了说服力(ps:其实有了颜值一项就差不多了)回到正题,更不用说这部电影中男主角还有不真诚的嫌疑,所以究竟是怎么样的魔力让女王放弃原则去捍卫恐怕才是本剧最大的谜,剧中不顾一切甚至把男主角当伟人的女王真的让人惊掉下巴,哪怕把女王身边所有人都写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也实在没有衬托出这个平板化的男主角有什么魅力。恐怕我宁愿接受男主角有些地方像女王曾经爱过的人。另外这部剧这位印度演员的完成度也真不怎么样,眼中并看不见什么戏。

  本来一部秘史会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本剧的感情处理相当失败,女王与阿卜杜勒这种暧昧的关系并不太好把握,导演还不咸不淡把这部剧的感情线拍的不知所云。先抛开关系进展的莫名其妙,当女王知道阿卜杜勒有妻子时那种失望那种气恼;在知道阿卜杜勒欺骗了自己,愤怒过后的女王深夜赶去见他一面;以及在回程时两人在雪中手放在一起种种,都是在展现这种非同一般的关系,而影片却一点也没有推动感情线的发展,而接阿卜杜勒妻子来,又希望他们生孩子的女王又仿佛对男主角没有那方面意图,这两种本来就矛盾的关系不停交错实在让人不知所云。导演不仅没有糅合好这种关系,反而越莫名其妙,导致有由两个导演拍了两条感情线的错觉,让人想要知道女王到底想要什么?仅仅为了这样一个陪伴要不顾一切吗?又是怎么样一次次原谅阿卜杜勒的错误。本片到了最后女王单独召见男主角并且告诉他他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自然也缺乏说服力,难道女王的子孙真的那么差劲吗,以至于女王要依赖一个这么一个没什么闪光点的男主角。另外提一下另外一个出现了闪光点的角色男主角的同伴,开始两个人一起英国,他念念不忘要回到印度,在男主角背弃回来承诺后并且被迫成为男主角仆人,后来水土不服病死英国,途中没有因为王太子提出的送回英国并给金钱补偿来抹黑男主角,这是全剧配角中唯一有闪光点的角色,但是却更加体现了男主角的自私,反衬了男主角的人性阴暗。

  所以一部剧如果你不是喜剧或者恶搞,甚至是往历史剧上面靠拢,还是得相当谨慎有逻辑。剧情稍微有点无聊,没什么记忆点,也可能有些地方记错漏了,不过还是想说一句是什么魔力让这样一个没有闪光点的角色使日不落帝国的女王不顾一切捍卫到失去理智。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观后感(四):真主阿拉是最好的导演!

  在这个国际形势下拍出这么一部,算是应景了。

  你殖民我的国家,我就“操”你的女王。(此处的操是梁非凡对刘醒的那种操)

  抱着看一部烂片的心态去的,毕竟这名字太不咋地。观影过程中也是各种荒诞滑稽。却给了本月最大的惊喜之一。

  以整个皇室之力竟然撼动不了一个老妪,集权真可怕!小波特拿出了精神病鉴定书却莫名其妙失败了,这就是王者的气场?

  阿卜杜三次大危机。妻子危机,叛乱欺骗危机,淋病危机居然都躲过去了。恋爱中的女人智商真的为零啊!连女王也不例外。

  在电影中能看到女权的影子,那才是自由,不被束缚的模样。

  二人去小岛上,女王莫名其妙突然敞开心扉,让我误以为电影接近尾声。

  死板的小伯特,你的密谋值为0的么,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你可以下毒啊,理由都帮你想好了,因为水土不服。默罕默德不就这么死的么。绅士们啊,为你感到悲哀。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阿卜杜的干涉只存在于皇室内部,没有影响到国家的行政方面。否则绿化英国……画面太美。阿卜杜同志,你放心,你未尽的事业由后人去做。

  惊叹于导演编剧的脑洞之大,查阅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根据历史改编……原来阿拉才是最高明的导演!

  最后没有杀人灭口,英国的绅士还真的缺乏想象力啊,结果呢,艳史掩盖那么久不还是被挖出来了,阿卜杜的后人还要求给他们祖先一个光正伟的历史地位呢。

  突然明白容嬷嬷为什么要迫害紫薇和小燕子,原来容嬷嬷才是正派!

  最后的最后,想听实锤,历史上真的确有此事?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观后感(五):当垂垂老矣,谁不离不弃

  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根据Shrabani Basu的小说《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关于女王心腹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晚年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她年轻的印度教师阿卜杜勒之间朴实、深情的友谊。这段友谊跨越了国籍、阶级、财富和年龄等种种沟壑,被英国王室视为一种羞耻,在女王死后一度被掩埋于历史之中。 这段超乎想象的友谊被发掘还是源起于一位女记者,她在2003年游览女王怀特岛夏宫时,发现了很多“印度仆人Abdul Karim”的画像,突发好奇,认为画中人非但不像仆人,穿着打扮和姿态都具贵族气质,这些不寻常的画打动了她, 经过Shrabani Basu 五年时间地深入调查,才终于揭晓了这段被封藏百年的真情故事。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在位时长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她在位期间(1837年―1901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蓬勃发展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是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时期,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大英帝国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维多利亚时代”,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而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是她的一个儿子,也是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代很多都与欧洲各国的王室成员联姻,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是在这些亲戚们之间打起来的。 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的阿尔伯特,是维多利亚母亲和舅舅给她安排的结婚对象,原本心怀抗拒的维多利亚没有想到,这场政治联姻给了她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也促成了英国王室历史上最令人称道的爱情传奇。维多利亚不仅迷恋他金发碧眼的俊朗外表,更极端崇拜他的天才和为人。这位不断克服英国王室种种阻碍,为实践自身理想抱负,以勤政爱民和忠于真理为信条,统治英国20年却没有名分的国王,对英国产生了无人能取代和比拟的影响。他几乎是一手对王室参与外交和国内事务及科学、艺术与工业的活动进行了改革,给从前孤高在上的王室创造了全新亲民的形象,把他们带到公众面前,树立起非常关心臣民之福祉的领袖形象。帮助形成了大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高得惊人的道德标准。但他作为英国王室眼中的外来人,德国佬,想要凭一己之力将英国这个沉闷、涣散、混乱又装腔作势的国度引上德意志民族的严谨、务实、理性之路,确实是天方夜谭。 他的一生使我联想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的这句话:“其实,一个男人的梦想几乎是从来不会实现的。” 繁重的国事和注定无望的理想压在阿尔伯特一个人的肩上,身心不堪重负的他,积劳成疾,年仅42岁就离开这个世界。临终前,维多利亚日夜守护着他,他对维多利亚说:“我并不依恋人生,我并不看重它,假若我患了重病,我将立即投降,我不会为着生命而挣扎,我没有生的执着。” 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坚韧、在绝望和孤独中不屈不挠的男人为维多利亚挡住了一次次繁杂沉重的国事,为她的自由生活筑起了一道浪漫、坚固的围墙。1861年阿尔伯特的离世,让维多利亚悲痛欲绝,无心为政,郁郁寡欢地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也由于长期隐居,导致首相扩展了自己的势力,促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趋完善。直到1870年代后期,她才重新活跃起来。 在维多利亚离群索居时,陪伴她的是她和阿尔伯特生前的好友约翰布朗。是那时维多利亚身边唯一能够安慰她丧夫之痛的人。维多利亚认为他明白自己对阿尔伯特的思念和爱。进而深刻了与约翰布朗之间的友情。但1883年3月,布朗因患名为“丹毒”的皮肤疾病而突然暴死。这迫使维多利亚再次承受友人离去的痛苦。

  影片中,阿卜杜勒是在1887年英国举行女王登基50年的庆典上见到维多利亚的,之后做了维多利亚的贴身男仆,影片中维多利亚还赶走了首相,只留阿卜杜勒陪她审批公文,可见阿卜杜勒在维多利亚心中的地位之重。 一个囚犯身份登记员,而且还是印度的贱民,阿卜杜勒在宫廷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从维多利亚的初恋尊贵的俄国皇储亚历山大二世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印度男仆,女王的身份就已注定,她身边的男人要背负这种被英国王室成员和臣民仇视、抵触的命运。 维多利亚带阿卜杜勒去阿尔伯特和约翰布朗生前给她最多美好回忆的地方,怀特岛。这位不离不弃的印度慕斯给了维多利亚晚年新的希望和生机。他的眼中充满青春的光芒,一颗温柔阳光的心抚慰了女王的孤独和悲伤。在外人看来,这样卑贱如尘的角色,历史上不会留下他的一丝痕迹,可对于一个过着囚徒般生活,已失权的老年女王,他的存在会不会是她苍白、绝望余生中最绚烂、浓重的一笔呢?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观后感(六):苍老的生命遇上年轻的心,给你一个叛逆的理由。

  她是久负盛名的维多利亚女王,老年的她,子孙满堂,却又因为身居高位而倍感孤独。每天固定的宴会,交谈让她备好疲倦。她阅尽世间沧桑,看尽人间冷暖,没有人能懂她。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合适在人间。是对她生活的最好概括。当苍老的生命遇上年轻的心,上苍给了她一个叛逆的理由。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要求,都是她对岁月和时光的辜负。

  他是轻如尘埃的印度男仆,从印度到英国,见到英国女王,他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从可有可无的低贱仆人,变成维多利亚女王的穆希,那是他最好的时代,虽然他最后被遣返回印度,但那段独特的经历,对于他的人生,甚至是他整个家族,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他和女王的故事,虽然不为人知,但当被人知晓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段故事有着重要意义。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讲述的是少数族裔的故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制约,王室与那个穆斯林男仆格格不入,但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卜杜勒,都是规则的打破者,所以这段良师益友的友情弥足珍贵。女王被规则和制度禁锢了一辈子,所以晚年的她孤独而寂寞。而这段友情的出现,恰恰融化了女王的独孤,她把他当做儿子,而她永远是他的女王陛下。

  尽管整个影片拍的四平八稳,人物形象塑造的略显单薄,但情感的充盈与饱满,却让人看完之后潸然泪下。她孤独的在偌大的皇宫里,只有阿卜杜勒能敞开心扉,跟她谈话。他成了她快乐和真实情感的避难所,这也成就了她最后的任性和叛逆。她并没有因为地位身份悬殊,而放弃同男仆阿卜杜勒在这样一个虚伪世界里,漫漫求索,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他也没有因为两个人的地位差距悬殊太多,而望而却步。他的无所畏惧与内心勇敢,让他把维多利亚当做亲爱的长者,在这个孤独的大陆上。给他以无限的安慰。他天真善良,让那个充满距离感,高高在上的英国女王敞开心扉,他们一起讨论家庭,讨论印度。讨论穆斯林,讨论古尔都语,她做了她一生都不敢做的事情,那就是打破规则,自由的活着。

  综合来看,尽管影片的故事中规中矩,对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太过单薄,但这类简单的情感与与交流,却着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感的充盈与饱满,让人看完之后潸然泪下,被这个少数族裔的故事,以及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的高尚友情所感动。试想如果不是在那个时代,阿卜杜勒的最终命运还会是这样吗?我想应该比现在要好吧!

  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两人的关系,无非是用“政治正确”这一套路的名词来形容。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恰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禁忌与冲突。虽然本质上来看是对英国王室的自黑和戏谑,但里面蕴含的冷幽默也足以让人会心一笑。也很佩服将这段故事公之于众的人,因为她诠释了,那些可有可无的记忆,并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被人遗忘,相反会更深。

  评分:6分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观后感(七):《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个体传记的成功OR公映电影的失败

  正如名字《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所反映的,这是一部由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成功的个体传记片;但作为公映的身份,本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观众昏昏欲睡在影院的座椅上。就个人的喜好而言,我十分欣赏本片,女王使我想起了《罗马假日》中的公主,但我更想在这篇影评中讲本片以及本类片值得改进的一些问题,一切因为我爱的深切。

  一、失去了正确的教育功能

  我是一个习惯用辩证思想考虑事情的脑袋,一向认为历史没有真相。据传女王和印度仆人的这段友谊是被女记者发现的,影视人相中了这个历史故事,想把这个故事呈现给世人,本是一个喜事。但影片中似乎看不到编导的一个美好的立场,使注重于还原历史和影片中某些历史问题的观影者失去了对该类影片的信任。

  编导对英国皇室形象、印度仆人的设计,是不是有失偏颇?我不肯定,但这方面的考虑的确不完美。至少会给一部分人对英国皇室印象造成极端厌恶的影响,而为印度仆人无限同情。我突然想起中国的抗日剧,日本兵总是一个个倒在中国战士的枪口下,但中国士兵却完好无伤。我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剧情的设计,绝对不是为了表达一些好的东西而特意夸大一些东西,更不属于艺术上的需求。

  二、娱乐上的失败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卜杜勒的友谊足够感动一大批观影者,这是个人自传的成;但对于更大的一批观影者这确实没啥可感动的,正如有人谈到的武则天在晚年时候圈养男宠——张氏兄弟。从孤独的女王的角度出发,这么说真的是足够残酷、无人性。但从我们的社会角度出发,这真的不算什么,女王留恋着自己的权力不肯放弃,难道不应该付出一些什么吗?孤独不过是她的贪心和自私的外在体现,因此稍加思考后感动也不存在。

  阿卜杜勒和皇室成员可以有更多的冲突吗,假若多制造一些笑点,会影响阿卜杜勒的形象吗?上花钱上电影院,寻求的是刺激和欢乐,要学知识完全可以去听某个讲座,绝对比电影更透彻。

  甚至留给观众的值得回味的画面也寥寥无几,可以说影如止水,波澜不惊。

三、平行移植的改编不如新的创作

  如何用电影艺术改编历史事件和小说,在电影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事实上实践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平淡如水的改编往往不能给观众新的思考,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改变形式的影片却获得好评。

  回顾过往,不同地域文化各国各地区创作的各种经典影片,总是给人心灵上的享受和内心低的思索。

  假若不能有自信搞出一些创新,我们就回顾一下经典吧!经典的形式不可以模仿,经典的故事不值得再去改编,但经典的创作形式绝对值得学习,我们或许该去探寻一些方法,制定一些基本的原则,防范影评都成为批评,而不见赞美。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观后感(八):长日将尽的孤独

  前半段很不错,融合了英国和印度式的轻喜剧,两个远道而来的仆人,一个对女王盲目崇拜,亲吻脚尖,一个厌恶日不落帝国,不时吐槽一句野蛮人,天天想回印度老家,抱怨会在这鬼地方冻死(后来他真的冻出病,客死他乡了)。

  可是当观众习惯了这一设定,开始想探究女王和仆人的这段情谊实质是什么的时候,影片又变得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了。 阿卜杜勒究竟好在哪里?故事说不清,感觉只是语言能力优秀,相对见多识广。

  女王是当他男宠,还是真的当作知己?故事也说不清。当男宠吧,又让他把老婆接来,当知己吧,除了最初的交流,后面就没啥这方面的表现了。临终的一句son似乎想表明其实是把他当亲人看待,许是对儿子太失望了。

  更离奇的是阿卜杜勒的几次危机,哪怕他有淋病,女王震惊过后也一如既往了,都不追问原因什么的,可能是她已接受“干了这碗恒河水”的奥义吧。

  阿卜杜勒的MSL身份和噬魂怪打扮的老婆令人不适,感觉编导自己也没想好这个人物的真正内涵,后来就干脆当符号用了。字幕表示这段秘史是2010年才被发现的,也许故事出来得太晚,以致于人们还没想好究竟要怎样解读,再怎样众口铄金。

  其实整部影片只有唯一的主角,就是朱迪丹奇扮演的维多利亚女王,整个故事只是关于一个人,走过漫长而疲惫的一生后,在迟暮之年迎来的厌倦。爱过的人都早已离世,身边都是只会阿谀奉承的愚蠢贵族,因为在位太久,做了几十年储君的儿子,也不可能对自己还有感情可言了。

  所以这位垂垂老矣的妇人,才会对不期而至的异国人士、异国文化如此迷恋,那就像一剂强心针,忽然为她注入了活力。忤逆阶层带来的新鲜与刺激,就像苏格兰强风中的野餐,只有她这样的人才能享受其中,因为在她高处不胜寒的一生里,本就没有几个人可以倾诉。

  在这位老太太的任性背后,真正流淌的,是刻骨的孤独。

  最后我们来品一品朱迪丹奇这段最强的台词: 我81岁了。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子宫下垂,我过度臃肿,还有一只耳朵失聪。我见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没有精神失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