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十二》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二十二》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14 21:4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十二》经典观后感10篇

  《二十二》是一部由郭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二》观后感(一):她们若未老

  《二十二》的幕后,简介呀网上都是看的到的,我只想记录自己观影后的心情

  现在抗战剧泛滥,本人其实十分抵触,并未有直击心灵之作。见多了战壕里的炮火连天,特务们的艰苦卓绝,不是说没有震撼力与爱国主义情怀,只是说太多了有时就忘了初衷,忘记了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本身带给我们现在人的意义

  《二十二》从文艺角度讲真没有什么,只是一群在另一方面饱受战争之苦的幸存老人的现在生活体现,就是她们听戏,吃饭,看电视,发呆,与孙儿邻舍相处的日常。有时会有一些探望者的讲述,和老人自己用方言含糊不清的絮叨。我看的时候有时会轻轻微笑,因为想起了自己已过世的太奶奶,她也常常在简陋小屋的炕上,静静守望外面一地的阳光。她们和寻常老人一样,会笑,喜欢简朴,过得一点不富裕,甚至贫苦,她们会寂寞孤独,会在大山深处悠悠走完一生

  可是,又与寻常老人不一样啊。她们的身体与心灵在未老的黄金时间留下了不可磨灭创伤,带来了当时是羞耻记忆。有位老奶奶因为觉得丢脸,始终不肯留一个背影镜头;一个海南志愿者说跟奶奶们聊天都很开心,但一提到当年,就止不住的泪流。他还说,慰安妇其实是日本人叫的,所有帮助她们的人认可的其实是"在抗日战争中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更有甚者,一位受害老人与日本人的孩子被同母异父的弟弟唾弃,到老仍未娶妻。

  其中让我最为感触的是一位朴性韩国老奶奶,逃难来到中国。现在的她已然记不清韩语,只有一口不清楚的湖北方言,但还能唱小时候母亲臂弯里听到的民歌。我想,在无数个日夜里,她希望和想要的是歌里的故乡童年,不是不要回去,但现实让她背负太多,这样便很好了。她痴痴地笑说她叫毛银梅,跟毛主席姓好。霎时心酸

  ⋯⋯

  山川风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人心变不变全看自己。影片最后是白雪皑皑的陕北高原,苍莽悲壮,猎猎风声中又有一位受害老人去世,棺材下地,最终化作一抔黄土。她们若未老或许怀恨,但人老了终是释然的吧。历史需要我们记住 但不是一仇恨种族冲突方式,不禁想起南斯拉夫的大屠杀,他们怀念逝者,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一一这才是最为明智的。

  另外,影片还反映了老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好,希望关注老年人生活健康吧。

  附三句话:"谢谢你们"

  "你们来看阿婆,阿婆就很开心了

  "希望日本和中国和平,不要打仗"

  一一来自结尾老奶奶们的话

  《二十二》观后感(二):我爱毛主席

  看之前,我认为这是一部讲述“慰安妇”的片子,看之后,我更正了我的认识,这是一部讲述“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的片子。片子采访记录了老人们当下生活的场景,很简单很零碎(因为老人们天南地北,互相之间也无交集,没办法连贯起来)。但正是透过这些场景,透过老人们的大白话,让人感受到这群老人们背负着所谓“慰安妇”的名谓,去品味当下普通幸福生活的不易

  对于战后的生活,老人们各自讲述着各自的小幸福,有的人得到了家人理解,有的受到了子女(养子女)以及孙子辈的赡养,有的感恩志愿者的无私长期帮助……但对于那段特殊时期,老人们最多的讲法和态度都是——不想提——有直说的、有沉默的、还有推说不记得的。但哪里是不记得哟,分明她唱起儿时的家乡民谣还是那样的动情,脸上写满了对童年安宁日子的回味。可对于青年遭遇的那场人生劫难,却说忘了……

  确实,生活中再大的劫难,总有挺过去熬过去的一天。有时候,不提,不是羞于提、也不是不敢提,而是当你一切往前看的时候,有些事也就不值得提了。爱那些爱你的人,远比恨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有意义。只是,为了记录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她们这一特殊群体,被赋予了高于普通人压力担子

  片子的末尾,记录了一位在拍摄期间过世的老人的葬礼。老人下葬在村子旁的山脊上。从山上看下去,见证着这村子的春去秋来生息变迁。老人们总会离开,该留下什么,该记下什么,留给所有观影人思考

  《二十二》观后感(三):以集体名义铭记,却以个人的名义忘记

  我们国家总是习惯以集体的名义铭记,以个人的名义忘记,我们记住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忘记了抗战老兵如今的境地,记住了慰安妇受害者,忘记了曾经经历苦难的阿公阿婆,以集体的名义去申诉去抗议,转过头来忽略了她们可能只想在剩下的岁月安静享受最后的时光最感动的一点,导演没有去血淋淋地撕开那些伤痕,只是默默地记录下了她们的生活,其实她们就像我们的婆婆奶奶一样,为什么非要刻意去重现那些苦难呢,历史的苦难我们铭记在心,让那些可爱的老人们继续幸福下去,悄悄帮助,不打扰才是最好的温柔

  片子的开始是一片白茫茫的葬礼,片子的结束同样是另一片白茫茫的葬礼,那些苦难和幸福,都成了黄土一抔坟茔一堆,最后剩下的,是她们对这个世界美好的守望。这世界红红火火,就算吃野的也要留下命来好好看一看,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

  看到有人对影片里她们生活的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感到不解,可那就是山区里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了,我们这个国家喜欢颂扬,不喜欢批评,喜欢集体,不喜欢个人。所谓贫困,只是多少万多少亿的数字,冰冷的数字后面的,就不是他们关心对象了,那些嫌落后山区拖累发展部分一二线城市,可能他们记住了集中力量让一些地方富裕起来,记住了农村支持城市,忘记了或者说刻意忽视了还有先富带后富,还有城市反哺农村,所以那些虽然落后却一直努力生活的人们,值得好奇吗?

  《二十二》

  《二十二》观后感(四):新生

  电影没有想象激烈痛苦,反而给人以新生的坚定。暂且肤浅认为或许是她们在多年里过来,所以都过来了。 "二战"基本是全世界国家参与过,战况惨烈,战时国内的南京大屠杀或是奥斯维辛的血,以及战后留下的诸多问题。好莱坞有许多专门关于二战后士兵心理创伤电影,中国有这么部关于“她们”电影上映,是也进步。我不喜欢“慰安妇”词语,这让我觉得是再次的精神强暴。电影讲到湖北山西广西,头脑中突突起抗日战争里平型关大街白崇禧桂柳会战以及客死他乡的郁达夫,战争的恐怖性蔓延到众多。"她们"只是其中之一,因为性别生来弱者,受更大打击,历史铭记反而更加反思。里面那个日本人志愿者讲到一位老奶奶看到日本军人老人照片,笑着说老了日本人不长胡子,听上去是看开了,“上帝爱人”大体是这个意思吧。片尾冬天离去白雪皑皑,来年春天绿意盎然,生气勃勃寓意是新生吧。可心里我心里感受这老人没有熬过冬天,过个年。也许她们的后人此时也可能在电影院看这电影吧。

  《二十二》观后感(五):“这世界真好”

  三十二、二十二、八。我们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了,奶奶们也在一天一天的老去、逝世,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的暴行给她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她们心里的伤口很大,很深”,可直到今天也没等来日本当局的道歉和正名,这段历史值得被记录,值得引以为鉴。 全场很安静,从未看过这么安静的电影,大家都在安静地感受,时不时会有啜泣声,《二十二》相比《三十二》,少了尖锐的问题和回应,少了很多对苦涩生活的理解,少了质问和埋怨,多的是更加平静叙述,导演或许真的把奶奶们当做亲人看待,理解她们的心境,拍摄和问题都会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时间真的会冲淡一切吗? 那种梦魇一旦回忆起来,又怎能释怀? 这段历史需要铭记,感谢《二十二》,让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看着奶奶笑着喂猫儿,看着她们对这红红火火的世界还抱有希望,看着她们努力活着的样子,真好。

  《二十二》观后感(六):太平静了,平静得让我矛盾

  我现在很矛盾,但五星还是必须要给的。

  我矛盾在越来越想不明白拍摄这部影片的意义了,我是报着严肃认真,想要了解更多的心情去看的电影,但看完觉得有点太过于平静了,而且我好像什么也没了解到。

  镜头太碎片化,基本没有故事画面也不太好看,没有旁白没有配乐,有的只是老人们现在平静的生活和一点点以前的回忆。说实话我看困了,我既然决定了要看这样的一部纪录片,那就做了心理准备了,但我还是困了,差点睡着。而且片中还提到帮助老人们打官司的志愿者说他后悔了,说还不如不起诉,让老人们更平静的生活。反正我看完电影反而没有想帮助她们都冲动,反而觉得不该再打扰她们。我想这不会是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吧?我觉得导演的心里好像也是有些矛盾的吧??所以影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让老人们忘却曾经的苦难平静生活?

  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鬼乡》那种讲述类型,更抓心更让人有帮助她们打官司让日本道歉的冲动。

  《二十二》观后感(七):最后的影像

  满场,安静,几乎所有的人是看完32099个人的众筹名单及出品方名单才离场。不是令人不忍卒看的历史记录片,全部影片都是老人日场生活场景组成,没有太多回忆,正如很多老人所言,不想说,说了不舒服。而志愿者的旁白表达,她们看上日常都很开心,但心中的伤口很深,揭开这段过往,也许也是对她们的残忍。她们的痛苦其实是别人无法分担的,给她们的帮助也很有限,所有的旁观者都是无力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买张影票,看看她们最后的影像。这种无力感也是导演感受到的,所以白描式的描述,克制并悲伤,没有说教,没有强加任何观点。导演说拍摄时视她们为亲人,这点观众感受到的,最后的葬礼,让人觉得既是解脱,又如亲人离别。从这部分到结尾音乐白色雪花黑色屏幕上飘下,名单浮起,左右泣声,潸然泪下……

  《二十二》观后感(八):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个电影

  坐在电影院里从头哭到了尾,真得受不了看老人受苦受难的样子。

  厌恶老是报道总是用慰安妇三个字来称呼这些老人,她们明明都是那段悲惨历史的受害者,国内在这点做的比韩国差多了,总有很多带着不可说有色眼镜的人对这段历史和相关人士对此讳莫如深,一提就是说消费受害者不然就是说脏,再不然就是破坏中日友好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八,一年年过去,当年的受害者总有一天都离开世间,她们应该得到的补偿和道歉依然遥遥无期

  今天看到排片从最初的百分之1.4加到了百分之10,又心酸又高兴,这样的片子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边电影院上座也满了,最后电影结束的时候,电影院的灯亮了起来,大家都默默坐着没有走等着看众筹名单的字幕出来

  日头出来点点红,

  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穷。

  一条江水去悠悠,

  一朵莲花水面浮。

  何时有意把花起,

  你无心无意看花浮。

  门口大田四四方

  半边罗豆半边秧。

  秧儿得插花生得扯,

  我常年丢弃哪一厢。

  出门人笑我也笑,

  回家人笑我忧愁

  人进大门呵呵笑,

  我进大门眼泪流。

  你讲你难我没信,

  我讲我难才是真。

  你难你有平屋住,

  我难住在苦瓜棚。

  《二十二》观后感(九):道歉和赔偿不应该是终点,她们不该缺席历史

  《二十二》的信息量并不大,大约这也是我们现在还能艰难地从当事人口中听到的,有限的信息了。当然,这个纪录片要展示的,应该是所有在二战中日本“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们,如今的生活状态。 看到最后,那些1920s出生的字幕接连打上去,我才猛然惊觉,还活着的人都是难得的高寿了。更早和更小的,都早已埋骨,可以说,这里每个镜头,都是她们倒数的时光。透过平淡的回溯,依稀可见她们当年的强悍伤痛,还有如今的回避、淡忘,以及对当下平静生活的满意。 张双兵为“慰安妇”奔走三十年,看着这个群体从一百多人变成现在的个位数,他的本意是向日本政府追讨道歉和赔偿,然而至今没有半点结果,反而惊扰了老人们的生活,他觉得也许他一开始就不该做这件事。 然而,没有他们的奔走,她们早就真的死两次了,就像结尾处,出殡的老人下葬,喧闹一时,很多人还孤独一生,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啊。来年坟头草木葱茏,谁还记得、还承认这一切呢? 道歉和赔偿不但必要,而且不应该是终点。要留下记录,不能因为她们被迫缄默,就缺席历史。只有知道,了解,才能抹平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偏见误解,才能让人清醒地知道,告诉以后的以后,这样的人和事真实存在,不容抹黑和狡辩、篡改。如果有普通人能做的事,我倒很愿意像众筹这个电影一样出一份力。

  《二十二》观后感(十):这是一段不该被忘记的历史

  导演之前拍的三十二,看的时候心里就压抑,纵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苦难的描述,有的只是奶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可是偶尔流漏出来的只言片语,也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其实,二十二并不是特别优秀的纪录片,他的剪辑,拍摄都并不好,但是这份心意,足以让人动容,有多少人的生活在那场战争被摧毁,而这些无辜受害的奶奶,却还是坚强的,温柔的面对这个世界。

  纪录片拍的很平淡,但是这份平淡却令我动容,我们是一个太容易遗忘的民族,因为这个民族多灾多难,这个国家曾经满目疮痍,所以我们面对苦难的过去,会选择遗忘,然后抱着希望走下去,延续着我们的传承,可是这种遗忘,不应该是彻底的忘记,而且放在心里缅怀,只有牢记历史,正视历史才能更好的进步

  片子里有个奶奶,面对着日本战犯的照片,只是说了句,原来日本人老了也没胡子了…这种豁达的心胸,面对这场苦难,他们选择宽恕选择遗忘,选择好好的活着,可是我们不该忘,这份记忆给她们带来诸多苦痛,她们忘记了才能更好的活着,可是我们需要记得,最起码不该忘记的那么快,不该对这些群受尽磨难的奶奶们在受到伤害后,还再伤害他们

  正如影片所表达的,刚开始年轻气盛,只希望帮她们讨回公道,让她们道歉,现在,只希望奶奶们能安度晚年,能幸福的,不再承受那段历史带给他们的痛苦,这心灵的枷锁,应该由我们承担,努力的活着,学习,工作,或过着平淡但却平和的生活,活到有一天,等到日本的道歉,我们也能这么释然

  看,其实,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公道二字,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的,替奶妈们看着这个让她们留恋的世界,她们热爱,却又给她们伤害的世界

  愿每一个温柔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