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追捕聂鲁达》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追捕聂鲁达》的观后感10篇

2022-04-05 03: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追捕聂鲁达》的观后感10篇

  《追捕聂鲁达》是一部由帕布罗·拉雷恩执导,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路易斯·尼科 / 梅赛黛斯·莫朗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一):有点压抑

  这环境挺装

  说的对啊

  幽默了

  追随他的人

  还有一个娘炮

  这里为什么要伸手进她衣服?

  其实可能他和很多女的有一腿,

  可是都被屏蔽了,

  住的地方环境都很美

  又是漂亮的地方,

  整个故事描述的就是别的国家革命时期的黑暗,虽然有诗歌,有欢乐,吵架,细节都恢复的很好,压抑感也是,到底未来如何,也许我有点害怕这样的题材,但是从艺术角度也许有些喜欢这些的会觉得不错,演员都挺好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二):是诗人帮助智利记住历史

  《追捕聂鲁达》的剧情实则无需赘述,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人生是如此的宏达,诗歌、政治与爱情,任意一个切入点都是一部仅仅两小时的电影无法完整涵括的。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三):恐怖时期的一段插曲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 让你在餐桌上寡欢抑郁 封建遗留的师生等级 让你在课堂上忧愤成疾 硝烟弥漫的弟宅官邸 让你在职场上树友为敌 满是猜忌的婚姻生活 让你在情感上身心俱疲 人们让你去追逐雄鹰 但并没有教会你如何飞翔 你以为可以自己塑造自己 筑起高高的围墙 创造出一种 孤独无爱的生活 他们告诉你人有三六九等 于是你也学着戴上有色眼镜 成为一个没血没肉的人 就像你看不起妓女 更不会知道她们是弱势群体 可是 人与人之间应当有一种 基本的相互尊重 所以你看到 卖了良心的艺术家 追名逐利的学者 红眼黑心的商人 收粮被抓的农民 跳楼自杀的学生 畏惧权威的百姓 满嘴官腔的官员 失去关爱的留守儿童 孤独无助的老人 居高不下的房价 充满性暗示的网络 永不停歇的战争 丢失乐趣的生活 当你瞄准目标紧抓不放 冲到头破血流的时候 生活已经失去了意义 其实我们是一样的人 宇宙间的一粒尘埃 生老病死年轮更替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 就算 思想受到桎梏 真相歪曲解读 诗人遭到追捕 你也永远不必怕 文/ALEC1874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四):如果你知道他怎麼死的話

  如果你知道聶魯達怎麼死的話,或許你對《流亡詩人聶魯達》那充滿希望的結局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電影未提及的是,聶魯達後來回國、選總統、又換了一個妻子,並助其戰友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在1970年踏上總統寶座。三年後的9月11日,總統在政變中自盡,詩人則在十二日後逝世。人們懷疑他其實是被特務打毒針而死的。2013年,繼續步阿連德後塵,聶魯達被挖墳驗屍查死因,兩年後結論只是「很可能遇害而非病逝」。至今人們仍無法確定聶魯達的死因。法醫報告並不比他的情詩更真實,始終詩人應該躺在情人而非法醫的床上。

  (刪節版原載於am730「730視角」2017年9月5日)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五):糟了,又一部年度十佳出现了!居然能把电影拍得像一首诗

  女人的身体,白色的山丘,白色的大腿,

  你委身于我的姿态就像这世界。

  我粗犷的农人的身体挖掘着你,

  并且让儿子自大地深处跃出。

  我曾孤单如隧道。群鸟飞离我身,

  而夜以其强大的侵袭攻占了我。

  为了存活,我锻造你如一件武器,

  如我弓上之箭,如我弹弓里的石头。

  但报复的时刻已到临,而我爱你。

  此文出自情诗之王,智利最伟大的诗人,巴勃罗·聂鲁达。

  聂鲁达13岁开始发表自己的诗歌,1923年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随后一年,他发表了享誉世界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被誉为“情诗圣经”,全球销量已超过1亿册。

  聂鲁达被评为“20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

  获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获奖理由是:“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爱是这么短,遗忘是这么长”

  “我喜欢你沉默的时候,因为你仿佛不在”

  一位可以用文字让人高潮的诗人。

  除了歌颂爱情和性爱,聂鲁达的一生还有一个主题,就是政治。

  在人生的中晚期,聂鲁达步入政坛,他的晚年遭受了故乡的流放,排挤,背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热情,这种意识渗透进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在流放和回国期间,他创作了《漫歌集》,他以诗的优美融合诠释他的政治理想和态度,开创了政治诗歌的先河。

  如何以文字之外的影像化手段表现聂鲁达的传奇人生,绝对是一个高难度的再创造工作。

  其最新影片,《追捕聂鲁达》讲述了聂鲁达在1948年,遭受本地政府排挤,被迫出逃时期的一段故事。

  该片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就是利用梦一般的剪辑手段,配合聂鲁达的文字,以诗意的方式,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了一个有关“追捕”的故事。

  从片名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导演的巧妙之处,整个故事的切入点没有直接放在聂鲁达身上,而是以另外一个人的“追捕”,从侧面,从他人的视角中给我们呈现一个浪漫诗人的聂鲁达形象。

  在建构聂鲁达形象时,我们同时看到了另外一个角色,警察奥斯卡·佩卢恰努的角色建构,来自于他的内心冲突,身份焦虑,推进着剧情,同时以镜像化的方式丰富着聂鲁达的形象。

  全片的主线故事,其实是警察奥斯卡·佩卢恰努的身份认同经历,故事中,他的人物弧光转变是叙事脊梁。

  影片在他的旁白,聂鲁达的诗文,人物台词之间不断互文中,构成了戏剧冲突,模糊着虚实,让人完全沉迷在叙事的精密建构之下。

  《追捕聂鲁达》看似讲述的是,警察抓捕聂鲁达的故事,其实是聂鲁达凭借着自我的绝对精神,非凡的个人魅力,摄人心魄的诗歌最终成功“抓捕”警察奥斯卡·佩卢恰努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脉络非常简单,1948年,聂鲁达的政治理念遭受国内以贵族集团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排挤,他被当做全国逃犯,警察奥斯卡·佩卢恰努奉命执行抓捕行动。

  在制造留言,泼脏水,武力危险等手段相继失败后,警察奥斯卡·佩卢恰努对聂鲁达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这次抓捕行动让他逐渐看清了真实的自己,看清了自己的内心的欲望。

  片中,奥斯卡·佩卢恰努在抓捕行动中,自我认同发生了三次明显转变。

  影片一开始,我们还没有看见奥斯卡·佩卢恰努,只听见他的旁白,听见他对于聂鲁达这类文人的偏见,腐败的生活,流连于酒精和女人。

  当他第一次出现时,他把位于警察局中心的雕塑,智利警察系统的建立先驱当做自己的父亲。

  他把自己看作警察的儿子!

  可抓捕行动并不成功,聂鲁达被政治势力所保护,奥斯卡·佩卢恰努的抓捕总是晚了一部。

  他每到一处,都会发现聂鲁达留给他的小说,那同样是一本有关抓捕的小说,里面有罪犯和警察。

  他唯一一次差点抓捕到聂鲁达是在妓院中。

  可惜,聂鲁达不光受到政治势力的保护,连人民也爱戴他,迷恋他,保护他。

  妓院的遭遇让奥斯卡·佩卢恰努想起了他的出身,平民,母亲是妓女,不知道他的父亲究竟是谁。

  奥斯卡·佩卢恰努的身份转变,他痛恨自己,他说自己的所有妓女的儿子,是性病的儿子。

  正是因为父亲身份的缺失,让他的自我认同总是摇摆不定。

  奥斯卡·佩卢恰努只能从旁人口中得知聂鲁达的形象,这个形象经过他的个人经历,变成了二手的形象建构,与其说是他在抓捕聂鲁达,不如说他是在抓捕那个失去的“父位”,抓捕那个他的生命源头,抓捕他自我的身份!

  影片第二幕的高潮,奥斯卡·佩卢恰努抓住了聂鲁达的第二任妻子,她告诉奥斯卡·佩卢恰努,你不过是聂鲁达小说中的配角,是聂鲁达创造了你。

  这一刻,奥斯卡·佩卢恰努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波澜,文学作品通过从角色的视角展现事物,鼓励读者与角色的认同。

  我们在与我们所读的那些人物的认同中成为我们自己。

  在整个抓捕行动中,奥斯卡·佩卢恰努始终满怀着欲望,寻根的欲望,找到自我的欲望。

  正是这个“先在”的欲望实现了认同!使认同是富有欲望的主体存在!

  整个《追捕聂鲁达》的故事就是以奥斯卡·佩卢恰努的认同欲望为源动力所驱使的。

  在一个又一个,奥斯卡·佩卢恰努望向镜子的“镜像阶段”的场景中,他形成了自己新的身份。

  在片尾的高潮,奥斯卡·佩卢恰努遭受了背叛,他躺在雪地中,生命似乎快走到尽头。

  他终于看到了抓捕的对象,聂鲁达本人,他流露出喜悦,忘记了生死。

  这时旁人问聂鲁达,“你认识他吗”?

  聂鲁达说,“不认识”。

  若有所思后,聂鲁达又说,“认识”!

  聂鲁达不认识奥斯卡·佩卢恰努的过去,当他认知他的现在,奥斯卡·佩卢恰努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绝对精神,什么也不是,同时又是一切。

  我不认识奥斯卡·佩卢恰努是谁,但是我认识他。

  片尾,奥斯卡·佩卢恰努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是,我是人民的儿子!

  其实,这个抓捕是双向的。

  一方面,奥斯卡·佩卢恰努在抓捕聂鲁达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聂鲁达也完成了自我从爱情诗人往革命诗人的转变!

  他从情圣变成了革命者。

  那本激情蓬勃的《漫歌》,他在流放时期的伟大创作,就是他完成自我身份转变的最好证明。

  在《漫歌集》中,聂鲁达的创作意图不再是表现世界,而且要揭示世界,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他作品中的“我”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实实在在的“我”。

  影片《追捕聂鲁达》借用诗歌的意识化形态,给我们送上了一个叙事交映的聂鲁达,他具有当时社会人民的共性,同时又具有非凡的自我个性。

  我们在抓捕他的过程中,抓捕到了我们自己。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六):补充资料2:《今夜我可以写下》译本对照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一首诗,“爱是这么短,遗忘是这么长”是其中名句

  此诗是诗人于1924年发表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第二十首,《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也是诗人的成名作,现有四个译本(个人感觉陈黎版本比较优美)。如下:

01、黄灿然《聂鲁达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译作《今夜我可以写出》

02、李宗荣《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译作《今夜我可以写》

03、陈黎《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南海出版公司,2014)无译名

  今夜我可以写出最哀伤的诗篇。

  写,譬如说,“夜缀满繁星,

  那些星,灿蓝,在远处颤抖。”

  晚风在天空中回旋歌唱。

  今夜我可以写出最哀伤的诗篇。

  我爱她,而有时候她也爱我。

  在许多仿佛此刻的夜里我拥她入怀。

  在永恒的天空下一遍一遍地吻她。

  她爱我,而有时候我也爱她。

  你怎能不爱她专注的大眼睛?

  今夜我可以写出最哀伤的诗篇。

  想到不能拥有她。感到已经失去她。

  听到那辽阔的夜,因她不在更加辽阔。

  诗遂滴落心灵,如露珠滴落草原。

  我的爱不能叫她留下又何妨?

  夜缀满繁星而她离我远去。

  都过去了。在远处有人歌唱。在远处。

  我的心不甘就此失去她。

  我的眼光搜寻着仿佛要走向她。

  我的心在找她,而她离我远去。

  相同的夜漂白着相同的树。

  昔日的我们已不复存在。

  如今我确已不再爱她,但我曾经多爱她啊。

  我的声音试着借风探触她的听觉。

  别人的。她就将是别人的了。一如我过去的吻。

  她的身体,她明亮的身体。她深邃的眼睛。

  如今我确已不再爱她。但也许我仍爱着她。

  爱这么短,遗忘那么长。

  因为在许多仿佛此刻的夜里我拥她入怀,

  我的心不甘就此失去她。

  即令这是她带给我的最后的痛苦,

  而这些是我为她写的最后的诗篇。

04、豆瓣上找到的,译者出处不详,译作《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今夜我能写出最哀伤的诗句。

  写,譬如:“夜晚繁星满天, 蓝色的星光在远方颤抖。”

  夜风在空中回旋歌唱。

  今夜我能写出最哀伤的诗句。 从前我爱过她,她有时也爱过我。

  那些今宵似的夜晚我曾拥她入怀。 在无垠的天空下,一遍又一遍地接吻。

  从前她爱过我,有时我也爱过她。 叫我怎么能够不喜欢,她那双出神的大眼睛。

  今夜我能写出最哀伤的诗句。 想到我失去了她,想到她已离开。

  我倾听着辽阔的夜色,夜色因为失去她而更加辽阔。 诗句跌入心里仿佛露水落在草地上。

  我的爱情未能把她留住那又怎样。 夜晚繁星满天,而她没有和我在一起。

  这就是一切了。远处有人在歌唱,在远处。 失去了她,我的心中一片惆怅。

  仿佛为了走近她,我的目光寻找。 我的心在寻找,而她没有和我在一起。

  同样的夜晚,那些绿树依然披着银装。 我们,当时的情侣,此刻已不同。

  不错,我不再爱她,但我曾对她何等迷恋。 我的声音寻找清风,好传到她耳边。

  别人的了。她将属于别人,就像从前属于我的唇。 她的声音,她洁白的身体,她深邃的眼睛。

  是的,我不再爱她,但也许还爱。 相爱如此短暂,而遗忘太长。

  那些今宵似的夜晚我曾拥她入怀。 失去了她,我的心中一片惆怅。

  这是她带给我的最后痛苦。 而这些是我写给她的最后诗句。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七):我本来自于字里行间,而现在我已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八):补充资料1:聂鲁达生平及作品年表

  摘自于《聂鲁达诗选》(黄灿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

  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

  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到聂鲁达,都是因为上面的这首李宗荣翻译的诗。这首诗出自聂鲁达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是第十五首。国内有一首歌,叫《分手在那个秋天》,高中的时候很火,歌曲开头有一段旁白,就是念的这首诗的一段。似乎在某部电影里,刘亦菲也曾念过。

  我初中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这首诗,当时把这首诗和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抄在一起,前后页挨着,在那个我最最珍视的笔记本上。后来进了大学,读了很多诗,顾城、海子、林赛宁、泰戈尔、济慈等,却不记得有再看到过聂鲁达。刚好可以借着这部电影,去补一下。这部影片里,频繁出现的,是同一部诗集里的第二十首。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去想我并不拥有她

  感觉我已失去她 去聆听广阔的夜

  因没有她而更加广阔

  ……”

  开场,是一个极度混乱的场所,撒尿和喝酒在一个地方,律师和罪犯一起起舞,也许是在说明这些所谓的上层阶级,十分奢靡秽乱吧。聂鲁达十分受人欢迎,被众人围在中间,众星捧月,大家都让他诵诗。另一边总统因为他在媒体面前侮辱自己,找来了帅气的警长,对聂鲁达进行追捕。聂鲁达就一直逃啊逃,警长就一直追啊追。

  一开始看到聂鲁达时,觉得接受无能啊,这个肥肥胖胖的秃头胖子,怎么会是能写出那么多浪漫情诗的诗人呢?我拒绝接受!那个警长,保护他的那个小哥,哪个都比他帅啊!可是看到后面,就不知不觉接受了这个设定!警长和小哥是帅,可也正是这样,才不接地气,无法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写不出深沉的深刻的对人民的爱。

  片中的总统那句话说得很好,聂鲁达只要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一万名工人就会安静下来。那是因为要倾听他的诗句啊,因为那一行行诗,凝聚的都是他们自己心中的疾苦!一开始追捕的时候,聂鲁达不愿意逃跑,是啊,为什么逃跑,无产阶级光明正大,为什么要去床底下躲着?可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传达给更多无产阶级,他还是选择了逃跑。

  警长找到聂鲁达家的时候,被他们家的漂亮房子迷住,是啊,那么漂亮的房子,多少人幻想着拥有啊。日光柔和,满屋的书架,狗安详地坐在,你在画板上涂描,我在窗前写诗,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刚刚好。警长一次次追捕,一次次扑空,每一次聂鲁达都会给他留一本小说,上面还写几句话。

  其实我也觉得,三百个士兵找聂鲁达,不可能会找不到,而且是总统下令找的,怎么会找不到?我宁愿相信餐馆那个女侍说的那句,重要的是追捕他,而不是抓住他。重要的是追捕的这个过程,这个追捕,让世界各地人民都知道,聂鲁达在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着。

  片中的聂鲁达,常常像个孩子一样,趴在老婆怀里,让老婆为他擦拭身体,穿衣服还要调皮地吸着肚子。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大多数诗人都像是孩子,比如海子,比如我最喜欢的顾城。因为有着孩子般的赤诚,才能写出那么真诚的诗句。片中警长找到聂鲁达前妻,让她在广播里讨伐聂鲁达,结果前妻却一直在说聂鲁达的好话,这也说明,聂鲁达的确是个让人无法去恨的人,就连分开了,也始终念着他的好。

  后半段,警长找到聂鲁达现在的妻子,妻子告诉他,他是聂鲁达虚构的,让他一直追捕聂鲁达。也的确,他一直在追,一直追不上,直到最后。有句话说的好,警长不可怕,就怕警长有文化。警长自己说的,自己也有可能的艺术家!所以他对于聂鲁达的追捕,更像是对文学对艺术的追逐。而全片大部分旁白,也以警长的口吻娓娓道来,两人追捕与被追捕的关系也十分有意思。至于妻子说的,聂鲁达写的小说,我暂时查不到更多线索,查到的小说只有《邮差》、《居民及希望》,似乎都不是讲追捕的故事。

  最后警长死在雪山上,让人很无奈,结果最后警长又醒了过来。警长从一开始,坚信自己是最高贵的警察机构的创建者的儿子,到后来承认,自己有可能是最底层的妓女或者工人的儿子,也是从资产阶级走向共产主义的象征。另外从开始吟诵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到后来吟诵的《漫歌》,其实聂鲁达也在转变,从爱情,到民主,从小我,走向大我。

  影片大量旁白,显得有些杂乱,剧情很弱,有点意识流的感觉,就像是一篇散文,我看得有些不太懂,可能有些地方的理解也有误吧。不过整部片子调色十分朦胧,如梦如诗,和影片的基调很像。整部片子用滑稽戏谑的方式,展现了二战后,聂鲁达为无产阶级奔走的这一段动荡。

  《追捕聂鲁达》观后感(十):《追捕聂鲁达》:诗人的脉络

  (芷宁写于2017年6月4日)

  藏匿与搜寻,逃避与追捕,诱导与自悟,诗人与探子间精彩的角力交锋,以诗歌般美丽的句子交织推进着,影片《追捕聂鲁达(Neruda)》并不是一般认知意义上的传记片,它更像是该片主创对影片主人公、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解读与重塑,其中不乏荒诞戏谑的成分。

  离开舒适的家和熟知的友人,和追捕者周旋的诗人一如他在诗《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中所写的那样——“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寻。”为躲避追捕,彼时未能出国流落于智利各处的诗人,不断和各色人等邂逅,仿佛这场突至的流亡才将他和底层人民的距离拉近。在或简短交流或匆匆路过的历程中,他的各种特征一一显现,优缺点尽入观众眼前,如他的天赋出众、才华横溢、机智幽默,再如他的贪图享乐、虚荣自私、胆大妄为,仿佛藉由这些人性化的解构,观众可以看到或感知到诗人的脉络,进而依旧为其文学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感佩其诗性,从而再次确认,这个苦难的世界,需要敏锐而富有才情的诗人!

  影片的镜头画面具有美感,用光考究,暗夜城市的迷幻错落,翻越雪山的心理鏖战,均被呈现得充满着诗的律动。最终翻过雄伟的安第斯山脉逃到了阿根廷的历程,将追逐的节奏释放得特别好,那种前后脚的追赶、递进、交错,甚至面对面,颇有紧张刺激的紧绷感。

  在演员表演方面,诗人和追捕者的表演均有可圈点之处。路易斯·尼科曾出演过帕布罗·拉雷恩的那部《智利说不》,在这部《追捕聂鲁达》中,路易斯·尼科恰如其分地给出了诗人聂鲁达的性格特征,常常给观众一种错觉,不论在吟诗时刻,还是在和追捕者周旋的时刻,路易斯·尼科都不是在表演,他就是聂鲁达本人,而那些所有被风传的“才子情圣”聂鲁达的种种“毛病”,也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饰演的追捕者、警察奥斯卡·贝卢彻诺,锋利偏执,自大又自卑,略带神经质,又具备文艺青年的文学欣赏的品味。贝纳尔将这位个性十足的追执追捕者诠释得丝丝入扣,内心戏有层次,又十分饱满,令人物立体可信,追捕者的疯狂和纠结,看似源自追捕聂鲁达的重压,事则都是来自于自身,甚至有些根本就来自于他的想象。

  (杂志约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