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寒》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寒》影评10篇

2018-04-16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寒》影评10篇

  《大寒》是一部由张跃平执导,张双兵 / 鲁园 / 许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寒》影评(一):残酷战争下的人性泯灭

  残酷战争下的人性泯灭 ---- 浅析《大寒》 “走过大寒,就是春天”。导演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来为影片命名,导演舍去了现在商业化的富华镜头,而是用最简单而又朴实的镜头奖那段历史真实的再现。影片以老人张双兵的视角主线,讲述了中日战争时日军人惨无人道罪恶行径,矛盾可谓是开门见山,历史古今对比现实回忆的交叉,导演选择了真实的题材,再经过艺术创作加强了故事性,赋予了更多的导演所表达情感,最真实的镜头,情绪跌宕起伏,将历史真实的再现了出来。在坚持了36年的老人张双兵的演绎下,爆发出了最淳朴人文关怀,试图引起观众对人性的反思社会保护

  沉稳却又不失情感的叙事基调 影片《大寒》采用平静的线性叙事,将历史的回忆穿插到故事之中,现实的残酷,却再次印证了片名的一个“寒”字。大寒,显示出的是日本人的残酷,但是寒冷却寒不了中国人的心。影片以张双兵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慰安妇问题向日本政府打官司的现实当做叙事主线,体现的是他的果敢与坚持,而通过大妮与宝生的爱情故事作为隐藏的暗线,虽然大妮一辈子没抬起过头,但是正是由于她对宝生执着的爱,没有被她心中的冰疙瘩彻底冰冻,多重线索的相互交织,营造出了多元化的主题。故事由老人讲述,本身就披上了压抑语调,再加上故事的沉重感,真实的镜头复杂的情感,让中国的那段屈辱史再次展现,让铭记历史的目的悄然流进观众心里,而观众在这种平静的基调下,也潜移默化主动参与其中。

  符号化的人物塑造 对于真实存在的历史的再塑造,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导演利用大妮对历史发出了另一种解读,无形之中拓宽了观众的思考维度。与《二十二》的纪实性不同,《大寒》以故事还原历史,加入了导演的主观情绪,却深入人心,让每一位观众都沉浸在大妮的人物处境中。将所有的人物都赋予一种符号化的定论,无论是老年的形象还是青年形象,大妮代表着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普通女性,但她的反抗是无声的,确实也是有力的。她不甘命运的一次次哀鸣像千斤重锤拷问着观众的内心,质问着被日本人同化的国人。这种符号化的人物设定,把日本人的惨无人道,中国百姓无奈都展现了出来。终于,战争平息日本投降,换来的还是全村人对她的指指点点,不顾他的丈夫是抗战英雄,这样一种不公平对待,更多的是中国人的无奈和苦难。老人佝偻背影默念着“春来了”期盼和平同时,击垮了所有观众的心。

  把美好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悲剧。而《大寒》却是将本身就十分痛心的故事情节的再次撕裂,其情感宣泄不言自明。影片把人心中的冰疙瘩多次强调得以具象化,凸显的是大妮甚至导演对人性毁灭的惋惜,残酷人性的再现,把影片的冲突得以强烈的展现,影片最后由曹黑毛老人发出的呐喊结尾,不能让别人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抒发了强烈的名族尊严骨气,也更通过边缘化人物的悲惨经历构建了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怀

  《大寒》影评(二):《大寒》山西本土出品的一部很有诚意作者电影

  《大寒》是一个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电影,导演张跃平 筹备了近6年的一个纠结之作,我作为一个山西本地人也见证了这个纠结的过程,并观看了在山西大学的观影活动。 说它纠结,是因为来自于导演自己的内心挣扎,也来自于角度平衡的问题。从一个抒情叙事的故事片,渐渐的嬗变为一个游离与现实人物与历史叙事的复杂综合体。 想要承载的内容很多,但于普通观众似乎观影体验过于沉重,类似于之前票房大火的《二十二》,不同的是,《大寒》的导演个人情感色彩更浓,导演反复提到了“慰安妇”群体的形象代表“大妮”心里的冰疙瘩,这个冰疙瘩被致力于赴日诉讼的张双兵老师挖了出来,然后又被失败的诉讼给摁回去。这是冷酷的也是事实存在的,这使得之前的浓烈叙事显得有点无力而苍白了,反倒是唯一健在的盂县籍的曹黑毛老人的几句话让人动容“受了这么多罪,官司赢不赢吧。。。。娃娃们要把门看好,别让人家想进来就进来;想踢开就踢开。” 而这一批老人的逝去也许就把这段历史永远的带走了,再过几代也许只有在历史语境下才会被回忆起。导演本人内心的纠结也体现在叙事的调整上不断的旁白和语言表达,真人演绎的原故事碎片般的散落在整个影片里。让人略微有点出戏,这是本人的观影体验,觉得有点分不清到底那一条才是导演的叙事主体。但是见仁见智,各位看官会有自己的理解吧。。。

  目前来看,主角似乎成为主导诉讼的乡村教师张双兵本人,这是一个坚持16年的故事,很感人,但常常会感到很无力很落寞,张双兵多年来只是在一个一个送走年逾古稀,在希望与失望激烈一场的老人们。。。这更接近历史本身,没有温度,只有过程,然后能感受到的只是时间,这一点似乎《二十二》的导演郭柯似乎理解更深一点,明白老人们唯一只剩下的也就是这一点时间了,所以别打扰她们,这件事记录下来就好了。

  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一历史事件的问题上两个导演似乎有共识的,张跃平导演在影片的结尾让大妮喊出“打春了”,是对逝去丈夫的和解,也是与自己内心的和解,在暮年与时间的和解,因为历史和政治总是在利益的博弈中飘摇不定,所以历史碾压过的普通人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散,唤起的可能是片片涟漪,但是最终起作用的是权力本身和国家机器,片中也妥协似得安排了一个尚存良知的日本人,让人想起《南京,南京》,这个日本兵在影片的最高潮也撕碎了唯一的一点人性美好,这体现了导演的一些构思上的野心,但是《大寒》也让这个尚存良知的日本兵浅野有谢罪的情节我觉得有点太主旋律了,不过阳泉宣传部和广电出钱,总得处处妥协,理解啊。

  不管近几年的国际形势如何变动,这部片子也算起到一个助推民族主义的作用,片子的一句话“走过大寒,就是春天”只适合于历史的经历者,而观影者除了几滴泪,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讲述这段不堪的历史就算是本片最大的功德了。

  关于电影语言本身,叙事推进还算是比较流畅,但是借助旁白的手法可能和导演是一个纪录片电视演出有关,也有很多的有益探索,在此就不剧透了,请大家进影院自己观看吧。总之这部片子值得一看,至于情怀和道义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事情了!!

  《大寒》影评(三):叙述中的历史反思

  在大多中国导演都开始投降与好莱坞的都市摇滚,沉沦在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当中,导演张跃平对于历史的强烈关怀显得极为可贵。电影《大寒》以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人张双兵的视角来叙述,影片主要是关于一位抗日战争期间惨遭日本帝国主义者残害的中国妇女的悲惨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带给她一生伤痛。 在与导演交谈时,问到他题目含义,他说道“它是一种希望。不管历史是什么样的,总是要朝着希望去,朝着春天去走,不要纠结在大寒里。你错了还是我错了,要走出来去看春天。我们人与人相处,闹了矛盾,说开了道个歉可能就好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在一块继续玩耍。但是这个问题跟我们人与人相处不一样,它是一个民族问题。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诞生,民族的精神,与其他民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很不易,首先,我把这个姿态摆出来了,我首先要呼唤春天。你还想要在大寒里徘徊,你走不走那是你的事,反正我走出来了,我已经在向往春天了。”的确,《大寒》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包含了一个复杂的时代,镜头语言的生猛让观众能揣摩不定,他每个细节与镜头都在说话,几个敏感数字在电影的黑幕中出现了很多次,这种形式化充满了仪式感,所以接下来的所有故事都变成了对前一段故事无法阻挡的疏离与怀念,这样使得几段故事描述井井有条,把时间与空间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从而也隐喻着这几段故事之间层层递进必然发展趋势桃花在中国古代有多重寓意,在不同意境或语境下,其象征着春天、爱情长寿、美好生活等等,导演将他们村子名字命名为桃园村,更想凸显出美好的意境,可是故事发展却并非如此,处处充斥着悲剧的气息。 这部影片是纯正的山西本土化电影,导演也大胆尝试了一个关于慰安妇的题材,导演大多都启用非职业演员,把故事尽可能的从真实生活中出发,极力的反映出世纪与世纪之间交错的差别,在这部影片中强烈揭露了中国历史屈辱给人带来的糟粕与不幸,同时也强烈的呼吁着和平的话题

  《大寒》影评(四):历史记忆的大寒

  历史的大寒 -浅析《大寒》 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重提伤疤,而是为了永远记住这伤疤下的苦难与痛处。由张跃平导演的电影《大寒》讲述了通过乡村老师张双兵的视角阐述了一段在抗战时期,沦陷区妇女的悲惨遭遇。导演讲纪实与剧情片双重融合,既拥有纪录片的真实,同样也具有剧情片的戏剧性冲突,引人至深。将真实的慰安妇遭遇融合在一个主人公身上,通过主人公视角与悲惨遭遇使影片更能接近观众,令观众去从主人公身上零距离感受数十年前的惨剧,从而将铭记历史与发掘人性的主题达到高潮突破冰点的题材 列宁曾说忘记过去就意味背叛。慰安妇这一段被各种原因而尘封的历史是影视题材的雷区,在剧作文本上很多人避之不及。逐渐被大众所淡忘,历史记忆也被埋没。而近期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影视氛围中一部部历史反思的影片跃然于银幕之上,开始打破流量影片的僵局,从郭柯的《二十二》到冯小刚的《芳华》再到本片。一股对于历史的大胆突破与尝试开始,本片导演将以往纪录片形式的慰安妇题材进行了深层次的发展,开始以剧情片的形式来承载这一厚重的主题。与陆川的《南京南京》中对于慰安妇的蜻蜓点水相比。本片围绕慰安妇题材展开,向观众全方位的呈现历史,直击历史的冰山。揭开的是隐晦的伤疤,铭记的是永存于心的苦难。 永恒主题的深层探索 本片通过主人公大妮的悲惨遭遇来反应这一时期沦陷区千千万万人民心声,也是人物的缩影。导演通过人物本身传达了对于日本军国主义控诉的核心思想,将妇女在战争中的遭遇,通过柔弱形象在战争的摧残扣人心弦突出控诉帝国主义与反对战争的主题。但导演在大妮的建构上并未止步于此。从她身上的经历实质上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人本身的反思,在面对日军压力下的无奈与怯懦,转而将怒火发泄到惨遭蹂躏的女人身上。无知,怯懦,自私,导演在这一事件中将中国人的劣根性充分的暴露,通过慰安妇问题传达的则是对于中国人本身的反思。在面对外来问题时,更深层是对于内部的反思。 影片将冰点历史,通过影像手段逐渐破冰,将被刻意删去的人物与历史再次搬上荧幕,在历史的大寒中去迎刺骨寒风逆流而上,为的就是结束这无限的大寒迎来融化的立春

  《大寒》影评(五):安倍拒绝向慰安妇道歉,《大寒》作出了有力的反击

  最近安倍和文在寅签署了《韩日慰安妇协议》,但却在履行协议上产生了纠纷,很多韩国民众不同意收了日本的钱就不再重提这段历史,其实这是对很多慰安妇心灵伤痛的再次揭疤,同时也是对日军侵略历史的睁眼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轻易接受这样荒谬的协议。文在寅要求日方公开道歉,结果被安倍拒绝了。

  “慰安妇”是历史的黑点,更是日军铁蹄践踏东亚女性的真实历史,没有人会选择性遗忘,千千万万女性成为日军的牺牲品,这是不能忘却的惨痛教训

  表现慰安妇的影视作品不多,但目前出现了好几部作品,内地纪录片《二十二》和韩国电影《鬼乡》,另一部就是已经正在热映的《大寒》。

  《大寒》通过独特的叙事表现手法,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披露了。电影通过真实人物张双兵的经历,再以“大妮”的悲惨际遇,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弱小就要被挨打,更是要被欺凌。

  《大寒》的意义不在于电影如何通过艺术的处理,彰显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而是让更多人知道“慰安妇”们生不如死的经历。

  影片扮演老年大妮角色90岁的鲁园老师对电影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不顾腿疾,积极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因为一部有良知的电影,传达的正能量,更是警醒世人心灵鸡汤

  导演张跃平为这部电影准备了6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体力,目的只有一个,通过电影的传播,让更多年轻的观众,记住慰安妇历史,记住那段残酷的侵略战争。

  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性,包括《二十二》都尽量回避对现在还活着的慰安妇经历者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困扰,电影《大寒》塑造的角色大妮身上糅合着三位慰安妇女性经历,她不是一个人活着,而是代表更多被蹂躏的姐妹活着。

  影片出镜的张双兵这样说,“在她们生命时限里没有为她们讨到公道,但是还会和她的子女们一起努力下去。影片中第126老人的追悼会,是当时的实录。当时只能用追悼会,来为她们正名,向亲戚周围的老百姓说,她是受害者,通过追悼会洗刷她身上日本侵略者的伤痕。几十年来,第一次有这样的电影形式,展现了我们战斗的历程。我不是当演员的料,这辈子干了这么一件为这些遭受日军性暴力侵害幸存者老人的事。希望能够借助电影将这段历史和我们的经历呈现给全国的观众。”

  张双兵是山西盂县西潘乡羊泉村人,退休前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盂县一所学校任教的张双兵开始调查山西籍日军性暴力受害者情况,先后发现核实127名山西籍日军性暴力受害者。导演张跃平十几年就曾给张双兵拍摄过纪录片,这一次,两个人再次合作,通过《大寒》把历史的真相展现给世人。

  我们应该为那些关爱慰安妇幸存者的人们投以致敬的目光,没有他们的坚持,没有他们的执著,可能这段历史会逐渐被遗忘,而那些受尽凌辱的慰安妇们也会在孤老中逝去。

  关于慰安妇影视作品的出现,我们应该大力给予支持,而不是置若罔闻,她们的惨痛遭遇,告诉我们血淋淋的事实,我们不能轻易忘却那些伤痛,更应该怀着一颗公益的心,去了解她们,去帮助她们,更应该像张双兵一样为她们讨回公道。

  日军对慰安妇犯下的暴行简直罄竹难书,可惜的是很多年前没人敢去触碰那些饱经风霜孱弱的心灵,而且很多慰安妇都已经病逝或逐渐老去,还活着的并不多,所幸还有更多像张双兵这样的人去为她们讨回公道,即使一次次诉讼失败,依然没有人愿意放弃这种神圣的使命感。

  《大寒》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像陈志给电影写的诗歌《春寒》,“走过大寒,就是春天,走向春天,不忘大寒”。被蹂躏和践踏的真相是人性极致的冰冷,这些受伤的灵魂虽然有些被拯救,但更多尸骨未寒,我们不能忘却这段耻辱的历史,因为她们,让我们记住只有自身硬,才能更好的保护自我和更多人。

  《大寒》影评(六):故事语境下的真实事件

  故事语境下的真实事件

  ———浅析《大寒》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大寒》的出现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惨绝人寰的历史,更多的是观众对于这个敏感话题的关注和反思。从客观的记录再到剧情片的情景再现,导演张跃平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直面历史的影像文本比苍白无力的教科书更有冲击力。张双兵老人的画外音介入、加之演员的生活化表演,或许这才是导演想要告诉观众这一窝在张双兵老人心中的“冰疙瘩”的真实表达。 灾难事件的银幕展示与现实指涉 不得不说导演对于题材的掌握力十分娴熟,把记录片变成主观介入的故事片是创新的表现,多数导演不想提及的画面,再次地强压给观众,血淋淋的强暴,面如死灰的表情,犹如禽兽的日本军官,却一一的表现在影片里。《大寒》是一部有史料价值的影片,是给观众们的启示,日本侵华寒冷的历史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一块“冰疙瘩”,是民族的屈辱,更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影片通过银幕的再现功能,将那段不堪入目地画面回顾,是为了让国人永远铭记历史。片头沉重压抑的棺材盖声,和声声刺耳的钉钉子声,直接将观众带入影片所塑造的情景中,全片以大妮的视角讲述过去和发展现在,大妮的凄惨回忆和村民们的冷眼相待,前者以一个个体的形象反映了侵略者对于中国女性的残害,后者则应证了旁观者对于“慰安妇”这一问题的歧视。夸大化的对侵略者的性欲处理,实则是导演强烈的主观介入,将侵略者在剧情里无限丑化、恶化,试图是将观众的愤怒点引领到最高潮,是成为观众对于民族屈辱的一个高度警言。二妮父亲的砸缸是对于自己过错的反醒过迟,也成为了一种隐喻式的象征-大多数人看待“慰安妇”的眼光,二妮的跳崖也是刺在观众的心上。战争带给人民的伤害,毫无人性的侵略者的行为举止,无一不衬托出历史洪流下个体的渺小。但是在影片的最后,曹黑毛老人的影像资料出现,让观众们又陷入了沉思。这一批老人的逝去也许把这段历史永远的带走了,但是导演的拍摄只想让观众永远记住,铭记历史,发展未来,从容的曹黑毛老人和大妮说的“打春了”,既是对逝去的和解,也是对自己的宽恕。 “走过大寒,就是春天”这句话可能只适于历史的经历者,而影片能将这段历史讲述给观众就是最大的功德了,残酷历史碾压过的人可能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散,唤起的可能是片片涟漪,但是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记忆,历史的记忆,大妮的欲哭无泪,捶打自己,更多的是一种导演和观众的心情共鸣,历史的发展会让伤痕越来越小,但是永远不会湮灭!

  《大寒》影评(七):穿越古今的历史哀痛

  影片《大寒》是由张跃平导演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剧情故事,其中以慰安妇的遭遇为背景,表现着慰安妇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状态。片中将三位慰安妇的经历浓缩在了一人身上,极具体现了在那样的战争年代下被强征为慰安妇女性的痛苦与残暴。在剧情化的形式下将真实的历史融入其中,使得整部影片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片中无论是丰富的视听语言还是剧作上的精心设计,都包含着导演对慰安妇的宽容态度及人文关怀,同时也更加深刻展现的是历史背景下对于老人们的残害和内心上的摧残。 一,情节设计下的主题反思 影片当中用情节化的形式将真实的历史融入其中,深刻反应着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慰安妇在内心深处的摧残。片中慰安妇所受遭遇的摧残和日本军官对于人性上的泯灭,是在战争时期下一种的象征。而片中张双兵老人带领慰安妇去日本申诉,无疑体现着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片中也融入了宝生这个人物形象他将大妮身上的仇恨投报在了参加包住军的队伍,这份保卫国家疆土投身革命的情感被再次表达。片中的结尾用黑白的形式拍摄了曹黑毛老人的口述片段,那份爱国主义情感被再次烘托到了极致。在剧情化的形势下主题得以更加深刻的诠释。 二,长镜头中的情感表达 影片《大寒》中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方式,将大妮,二妮,及兰花的状态真实的展现在镜头之中,同时镜头的运用也再一次为影片的主题做了诠释。长镜头的形式可以更好的保持着画面的完整性,将片中人物所最真实的状态拍摄下来,更强烈展现慰安妇在战争时期内心所受的摧残。同时片中用长镜头的方式也营造出了充满危险和恐惧的视觉效果,例如兰花进入日本军营第一夜的那场戏中,长镜头的方式将那份恐惧和来自生命摧残的内心情感发挥到了极致,从而突出着主题的深义。以及张双兵老人在为宝生的坟墓拔野草时,长镜头的形式更展现了人性的呐喊和对于现实的反抗,更加深刻反应着影片的深层主题含义。 影片《大寒》以独特的题材将那段沉痛的历史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以剧情化的形式,将那份真实的历史深耕在观众的内心,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慰安妇老人的深切人文关怀。

  《大寒》影评(八):特殊题材下的人文关怀

  影片《大寒》是由张跃平导演将二战时慰安妇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搬上了荧幕,通过大妮被强征为慰安妇的故事,导演用平实的镜头表现出慰安妇在二战中所受的迫害以及对于战争带给人的无法先说的伤痛,在平静的故事中震撼着观众,让观众铭记历史,记住这段历史带给所有人的悲痛。导演张跃平想要表现的,不是一种强烈的家国仇恨,而是试图将对于慰安妇的人文关怀与对于历史的客观尊重传达给观众,感受历史的重量。 慰安妇这一题材本身就是社会当中一个敏感的话题,导演张跃平将她们作为故事的主角,用镜头为她们正名,她们不再是社会中那个不愿被提及的一类人,她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亲历者,这一题材的大胆选取,是导演对于历史的正视,是对于曾经的历史的深刻反思。导演张跃平通过讲述大妮这一慰安妇的故事,用她个人的悲惨遭遇映射的是在被侵略的大环境下社会的悲惨现状,导演再次提及这段悲惨历史,并不是要将观众所谓的爱国的情怀激发到最大,而是要让观众在历史中反思历史,对于慰安妇这一特殊群体的认为关怀,将她们不愿再回忆的历史鲜活的展现给观众,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 大这部电影有着对于历史的一种独到的见解也,也有着对于慰安妇这一个题材的重新认识,大寒它并不是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的是慰安妇她们的悲惨的经历,这段历史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是会使所有的观众们动容,感受历史的厚度。

  《大寒》影评(九):《大寒》一部反思性非常强的电影

  我对电影可以说是有瘾的人,从上学开始养成日常两部,到现在一天不看会感觉心里空荡荡。也从一开始的消费时间,到现在会选择为哪部电影贡献时间,为了一份敬意,零点场,二刷,三刷,甚至片尾字幕走完仍旧不敢起身。

  电影集合了太多艺术形式,专门建设了电影院来完成这一仪式性的转化。在影院你会看到一些浓缩一生的众生相,从开始的无知,其间的争执,到最后的触动,所见所想,又开始蒙发新的生命。别说是你是我,大家都一样。别说现在是大寒,来年还有春天。

  人走了 理还在

  这个公道一定要讨下去。

  我们欠张双兵先生一声感谢

  我们欠《大寒》一场电影

  《大寒》影评(十):深挖来自历史的内核

  ————《大寒》影评 电影《大寒》 用剧情化的电影构成形式,对“慰安妇”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现如今该如何态度应对做出了深思。其次,导演借张双兵老人这一事件,也呼吁了观众要重视并将社会中的正义和公道,重新提起,最后,导演也在电影中探讨了和平的真正意义。 导演张跃平在电影发布会上说道,自己希望能用这种剧情化的方式,区别于之前一系列纪录片式的电影,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重温历史中的屈辱,并对和平的意义重审。从《大寒》中可以看出,导演尝试在一个剧情化的故事中,对历史上一个十分避讳的题材进行展示,也就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再现真实的历史,这本身就是十分难的过程,但导演对其适当的把握,时空错乱式构造方式,让刻板的历史印象深入人心。让慰安妇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生动的并悲惨的再现在观众眼前。同时,借用张双兵老人的画外音来对每一段插入在现实中的历史前段进行解释。即减少了时空错乱的突兀敢,又让观众对历史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做到了一举两得。 总得来讲,《大寒》这一电影,有其独特的对历史的见解,其中“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即是影片的主题,也是导演相对观众诉说的一切。这部影片值得人们去多刷,去看到其中的真正内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寒》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