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转轨处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转轨处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0: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转轨处经典读后感10篇

  《人生转轨处》是一本由曾赞军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一):如果没有遇见你……

  台灯的光线依然集中在书桌上的《人生转轨处》,在离2017年的春节还有一周时间的现在,白天忙忙碌碌无暇抽身,只有静谧的夜晚才能自己如此享受书香气息阅读愉悦心灵升华快感内心里一圈一圈荡起涟漪

  现在我是一名全职陪读母亲,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一贯单薄瘦弱身体亲朋好友的眼中竟更多了消瘦。我仓皇的向每一位询问之人解释,因为对这份全职工作陌生手忙脚乱的适应与学习肯定会让自己更瘦。其实,只有自己的内心知道原因,那就是深深焦虑,已经影响正常生活的抛弃了自己的爱好,找不到目标感知不到收获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完全因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全职陪读的路。曾听说过一句话:当你放弃自己的事业、工作、爱好,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但却发现你所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事情并没有达到你所预期结果失望怀疑、挫败感便开始一波一波的袭击你。这时候你还会那么淡定相信自己选择的路真的正确吗?况且,这条路还是自己向往了许久的路,终于得到,却发现这么难走,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也相信,90%的家长与我有同样的想法教育的大环境所致,不焦虑的家长犹如浊水中的清流那么稀缺。比分数,比分数,这么长时间里,我把自己困在这个怪圈里逼迫自己,也暗暗的逼迫儿子,嘴上说是不在乎,内心却是强烈挣扎。毕竟儿子才是小学年级孩子啊。这个阶段,我靠着一篇读了无数遍的文章解压,自我安慰,平复焦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如果您的孩子还不是尖子生”。估计许多家长都曾经读过。

  我像一根随波逐流的浮木,身心疲累,急需停歇,终于得以寒假小憩,竟比孩童还多了欣喜机缘巧合,偶遇《人生转轨处》,封面简介中一句话深深吸引我:分享教育细节,和孩子一起成长,不留遗憾特别渴望有一种教育方法能让我找到科学的育子之路,而不是身心俱疲的奔波还苦无结果。红色笔记一行一行,心灵的震撼一次一次,书上的重点理论、方法勾画的越来越多,就像本书小编阿文所感: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不再盯着衣食住行,而是着眼于更宏观的层面------培养他的能力保护他的好奇心,滋养他的理想引导他对自我的思考和对社会正义关怀。试想,如果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应该算人生的一大幸事吧?

  曾赞军老师通过对小松的拯救和促进醒觉的过程,向读者推荐了大量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书籍音乐视频电影等等,我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荡涤心灵的过程。2017年的学习成长计划也随之敲定,真是庆幸遇到一本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书。

  我想了解博思园,更想了解曾赞军老师,因为对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来说,一丝曙光都会让他看到希望。曾老师说: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越早思索未来,越早醒悟,就越来得及调整自己。对,很庆幸及早遇到了《人生转轨处》,也可以及早调整我的育子方向,内心深处久久缠绕的焦虑也会渐渐褪去。被誉为“心灵捕手”,“命运规划师”的曾老师的确如书之荐言,用小松的话来说:他的引导手法无色无味,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下毒高手。引导一个少年最高境界,既是如此的润物细无声(p006)。而我们现实中的家长,往往急于求成,在念经式的唠叨中强势挤压着孩子还不成熟能量,让孩子们在规划好的圆圈里像被操纵的木偶一般机械的转动。“目前,家长们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兴趣都不应提倡,也不鼓励发展,这会令部分学生残酷死板的规则下丧失学习信心。”(p013)正在阅读的家长们,你们中枪了吗?你的孩子是不是刚刚离开题山试海的学校,又冲进了盲目填塞的培训机构?孩子们天马行空创造力活泼天真个性在重压之下一点点消失,而我们却无从觉察。

  书中有方法有实例,如果你认同,请用实际行动实践,因为一切理论只有转化为行动才可能有结果。“听说,每个人或早或晚,总会开窍一回。”(p021)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只散步的蜗牛,也想到了儿子经常问我的那句话:妈妈世界上有没有比蜗牛还爬得慢的东西?我一直敷衍着告诉他,有!可我真的不能确定有什么比蜗牛还爬得慢,也没有搜索过科学的答案。看了这本书,我想我有了答案,那就是对孩子一生的教育,如涓涓细流般的泽,应该比牵着蜗牛散步更不容易看到结果,需要用孩子一生的成长道路去检验。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我们偏偏把所有的花圈在同一片花圃,强求他们一起开花,一起灿烂,完全忽略了种类自然。“我们中国内地的学生,每天为功课拼命忙,没时间玩别的,没空想别的。其实大脑不是笨,而是被困在'教育制度'这个笼子里了。”(p034)其实,制度是一方面,在孩子不能自主选择的时候,家长、老师的启蒙引导更重要

  书中太多经典不能一一赘述,但我仍想在此 分享令心灵颤动的话语: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不管命运和环境把你打造成什么样子,一旦某一刻你意识到这种状态,并且经过审视与反思的过程,你就再也无法安之若素,回到原先不察觉时的样子了。”(p031) “有些家长把自己唠叨成'唐僧'了,也无法降服小鬼。孩子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听不进去,没用的。” (p057) “经历重要性就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胜过千言万语,随手一扔都掷地有声!”(p069) “我们学习艺术目的,未必是强求要成为顶尖的专业人士。我们是通过学习乐器绘画等艺术文化的过程来提高自身的内涵和鉴赏水平,这些东西作用于内在,终生受用,并且对以后理解各种学问都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p86) “多数家长教孩子都是走'苦口婆心'这条路,有没有用?大家心里清楚,我是不来这一套的,因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限于人生经验心智,未能真正明白那些大道理年轻人特点是容易被感官牵着走,过于注重眼前的感受。”(p091) “有时候,当我好心劝别人要注意教育方法时,不少家长振振有词的说:“‘自己的孩子自己养,不用别人说三道四!’为什么家长这么牛气呢?就因为有个坚硬理由-----我是你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p097) “人生只有一次,且无法重来,所有错过都很可惜。”(p175) “动机真不算最重要的,关键是要行动,面对人生大好光阴别只是呆呆地站着,空想而无所作为的都是废物!”(p199) ……

  这样的论述太多,不能逐一在此共享,但愿所有读书的家长朋友与我一样,会有不菲的收获。在决定新的一年把书中所有涉及的书籍、视频、电影、音乐等全部欣赏一遍的基础上,我把阅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为首要任务。起于222页,止于225页的小松朗读的这几段话给我深深的震撼,让我迫不及待的想把圈养的儿子开始放养。人的一生,最终价值在哪里体现?当然在社会中,在工作岗位上。那把所有的孩子圈养在一起到底能不能为走上社会打好真正的基础?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自我选择方式不同,便铸就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没有遇见《人生转轨处》,2017年的春节我一样在平淡的度过,开学后的日子也依然在焦虑中苦于没有良策。但现在,完成了阅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即使它的光亮还很微弱,但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对我,《人生转轨处》是育子方向的指引明灯感恩给我机会拜读此书之人。也许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看后并无震撼,但我因为深深的认同而强烈推荐的行动不变。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人生是否会珍惜……邓丽君的这首歌,送给对我意义非常的《人生转轨处》。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二):激发内在动机,发挥无穷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和正确引导。作为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于是就不断向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报各种学习班、特长班。但结果总是不如人意,学得好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

  著名的教育研究者曾赞军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因势利导,发掘内生动力,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他在《人生转轨处:迷茫少年蜕变记》一书中,以问题少年小松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从问题少年蜕变成优秀学生的经历,用事实向我们传授了教育的另外一种可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特别的,是能够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的勇者。可是大部分人与体内原有的潜力失之交臂,浑浑噩噩终其一生。事实上每个人都隐藏着巨大潜力,但是这种潜力是不容易被人激发出来,却被埋藏在心里,甚至一生一世都不可能发挥出来。而一旦这种潜力发挥出来了,我们就可能达到不可限量成就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三):教孩子要如下毒高手

  20171101:白天工作8时。晚9时始正式看人生转轨处。 他引导孩子起来,手法高明,就像下毒高手,波牵引走而下知觉,等到能知觉时,轻舟已过万重山。大部分时间感不到是受教,似乎一切尽在平淡中。 用细腻手法,找兴趣点和闪光点,认同,深挖,获信任,点燃自信,寻找结合方案,将其精力引向高效战场。形成良性互动。 观看优秀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方式。 限制一部分选择权能帮人提高专注力和效率。 用逻辑,针刺,走开,让其化学反应,到位后再启发。 如何引导读书?先讲自己人生故事,再针对他强烈好奇讲社会故事,调动兴趣后突止,丢给他书让他自己看,并要求他一口气看完。如四面墙,讲黑社会监狱风云的。再引导读对书,如瓦尔登潮,沉思录,全球通史等。 如何引导看电影?看时在关键点上暂停,讲解故事历史背景人物发展线索。以引导兴趣,增加知识深入下去。如霸王别姬,1949之前后社会形态变化。肖申克的救赎。 通过读书和电影,促其反思生命状态和意义,促其开窍,自醒,自律,自行动! 放手,才能调内心自觉,达自律。除非良好沟通合理规则。露骨手持缰绳常适得其反。广义绳子是隐形的,看下见的手。要求父母沉稳,沉得任气,管得住自己猜绪,头脑清醒道理。 如何激发活力?留些悬念,好奇,念想,不一下子全告诉答案。不过度关注代劳包办,留下自主空间。 讲道理要深入浅出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四):孩子在默默观察学习模仿你

  白天工作8时,晚上建军来家聊永州河长制工作聊朋友。搬了14本书在床上,惜只能远望一眼,看人生转轨处40分。大人如此,孩子有时做与说有距离也可理解。 昨天中餐请全家到省建六辉胖子110元吃得尽兴。出发时出单元门时,我对带6月毛毛的名虎夫人说话。 儿:爸你就像我们教科书上倡导的,对任何人都很热情。 我:儿子你这样肯定我,我很高兴。我自己觉得很自然,可能与我成长经历有关。我从小失父母,为身边亲人育爱,觉得自己应该对人热情感恩。 体会:1.我大吃一惊,儿子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每日飞增。2.身教重于讲道理,孩子的现状是父母过去言行镜子,孩子永远在观察模仿你,为孩子长远着想,父母要冷静情绪时刻注意自己的教练角色形象责任。3.以前儿子很少这样评价我。他自小对人友好喜欢帮助老弱者,给别人鼓掌加油最热情真诚感染力。但小学后逐渐不太接纳别人,言语上不太喜欢小小孩。也曾反对我去主动找人打招呼,和亲友客人告别时也不太打招呼,每次都是父母提醒才勉强应付下。我也为此有些担忧。反思这其中有很大原因,是儿子经历中有些不太接纳他的体会,他的情绪外无抒发,转而不太接纳外在的世界,有时从言语上贬低比己弱的小孩,来获得一种心理平衡。反思做父亲的我有责任,自己心理没学习成长强大,缺乏对人事科学规律通透认识智慧方法。4.好在妈妈挑了许多好书我读,快速学习进步,并尽量往知行合一方向走,妈妈也都在努力。5.父母变化了,孩子自然会变化。我一直有些将信将疑。但这几天,让我对此名言开始坚信。每天儿子都会有惊喜言行给我们,周五讲出习氏外交风格在故宫接待特朗普的文化逻辑,周六主动选择中午先洗碗的责任担当,在辉胖子拿饭盆去厨房帮全家打饭的灵泛主动,在二次月考前紧张复习中的每天一至两次篮球放松劳逸结合心态!等等,无不让我欣喜有信心!6.儿子大学前,我们还有宝贵的四年密切相处时间,好好珍惜,和妈妈共同努力,做儿子的好教练,多给他立足长远而有力量陪伴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五):改变孩子人生的神奇教育

  可以说,《人生转轨处》这本书是很有争议的,因为这本书来源于2011年在天涯论坛上的一篇热帖——《有一种神秘的人叫“命运规划师”》,作为一篇讲青少年教育的帖子,以其独特的学生叙述视角与一针见血的教育理论研究而掀起热潮,先后结集整理而成在香港和大陆出版的《人生转轨处》和《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两部书,虽然因为叙事的视角与作者的矛盾在天涯观众中引起一些议论,但这丝毫不能掩盖这本书中所总结的关于青少年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优秀之处,正如曾老师在序言中说的那样:

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也都无非是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手法。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小说里的故事常常是真实的,而正史里的记载往往也有虚构。只要带着“为我所用”的角度来阅读,何妨“得其意而忘其言”呢?

  在2017年的今天,这本书的又一次再版,也让我们再次有机会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曾老师对于孩子成长教育这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人生转轨处》的内容是一个调皮的“坏”学生小松自述在曾老师的教学中由只有小学三年级的知识水平直追初三水平,三年的相处与教学,他在曾老师的帮助下,小松的阅读能力、独立思维、见闻、分析能力等都全面超越同龄的其他孩子,这三年他不仅学习了基础课程、钢琴、羽毛球、诗歌、哲学、教育,还承包了曾老师家中的全部水电工作。。。三年后,他离开曾老师前往英国留学,可以说,这三年的相处,是他人生转轨之处。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呢?这就是这本书里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了。曾老师在一开始与小松的相处中并没有直接进入强迫式的知识教学当中,而是通过交谈和兴趣与娱乐的引导,与小松建立起良好的信任与沟通关系,而后用针刺手法来点拨小松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去思考这样“大禹治水在于疏”的方法相比强制的去限制孩子的行为方向更容易使孩子明白和接受,从而达到我们所预想的结果。

  而对于学习,曾老师所推崇的是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意识的、长久的生活交流来引导,通过引导来使孩子爱上阅读和爱上学习来实现的。小松在曾老师家第九天晚上与曾老师一起看完《霸王别姬》后的谈话中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以来虚度时光不思进取,未来将会是一片黑暗而失眠、痛哭流涕。在这之后,小松开始配合曾老师的教学奋力学习。曾老师也开始了改变小松的计划,从重塑小松的学生形象到设计跨度超大的课程学习,从兴趣引导到爱好培养,再从独立思考与哲学思维,从音乐艺术素养到动手能力培养,曾老师缓慢而坚定地改造着小松人生,就如同那篇天涯帖子标题写的那样,他成了小松的“命运规划师”。

  在书中小松与曾老师的叙述穿插进行下,三年的生活原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小松在曾老师的教育下完成了他的“迷茫少年蜕变记”,可以说,这本书之所以是青少年教育必看的方法论书籍,除开其形式的新颖,以真实案例故事全程来代替枯草乏味的教育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其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使得我们为人父母的读者能够在教育孩子时真正地将书中的教育知识和方法“为我所用”,使这本书真正有了参考价值和工具书的特性。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曾老师所讲所用的电影、视频、图书、音乐、诗歌散文、名人资料,皆是大有可看之处,也推荐大家去找来鉴赏一番。

  附上结尾编辑整理的资料引用列表: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六):给予孩子什么,他(她)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如何教育下一代

  曾经听吴伯凡说过这么一番话,世界上的工作有分为简单的工作,困难的工作,超级困难的工作,而教育小孩就 是超级困难的工作。对于许多父母来讲,教育小孩 是很简单的一项工作,不听话,用语言训斥,更有甚者用拳脚暴力相加。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位母亲,因反感自己4岁左右的小孩哭闹,便用极其难听的话训斥小孩,怒上心头时,更是用打小孩屁股来制止他的哭闹行为,场面让人难受,很看不下去。不过,很多人都会说这不是蛮正常的吗!我心里虽然难受,但又无法处理这类教育问题,直到我拿到了这本书——《人生转轨处》,副标题: 迷茫少年蜕变记。 记述了曾老师让一位15岁的颓废少年——小松,在这三年曾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成为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人。 这本书看起来是教育小孩的书,但对我们为人父母的启发是非常大的。全书以小松的口吻记述了这三年蜕变的过程,有汗水,有快乐,有笑语。每个过程都有曾老师在后面点评,对小松的心理状态的分析,以及他要在改变小松某一品质的时候所要做的许多准备工作。例如书中讲到小松 是个不爱学习的人,学习成绩很差,如何让小松喜欢学习?一般家人会苦口婆心地说,小松,你要好好学习,成绩好才能找个好工作。这在小松看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曾老师分析小松的心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松的学习成绩之差,首先是他一直没认真学习导致的,以致于他一想到学习都非常头痛,很有挫败感。如果用常规方法来引导他学习,这是不可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而曾老师开出的药方即为,发展小松的兴趣,给小松建立起自信心,然后再引导到学习上,他便会慢慢爱上学习。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曾老师是想尽了种种办法,不失时机地制造机会,让小松去学。而小松也是这样慢慢地喜欢上了学习。 对我而言,我小时候父母对我的教育,让我会有很多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让我丧失对某件事物的兴趣。我读小学的时候有每个礼拜都有手工课,老师会把手工用的材料先发给我们,等到上课要做的时候再把材料带到课堂上做。我拿到之后非常开心,因为我看中一个做直升飞机模型的材料。所以当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就开始做这个直升飞机模型,做得相当认真,我至今都能感受到心里的快乐。做完这个飞机模型后,我就像完成了个大工程一样开心,想着就给爸爸看一下炫耀 一下。至今能记得当时的情形,爸爸看到我做的飞机模型非但没有夸奖我,把我的飞机模型扔到地方,狠狠踩了一脚!我当时哭了,心都碎了。爸爸扔下一句,好好读书,不要去玩没用的东西。在我看来做飞机模型是我的兴趣爱好却被爸爸粗暴地剥夺了。这之后对于手工课,我只当是 一门课而已,再没有当它是兴趣爱好。因为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导致我长期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也反证了曾老师说的发展兴趣,可以建立信心的了说法。 书中有一个见地是我在出了校园走上社会,工作了很多年才悟到的。能力不 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你碰到问题会分析问题,而且会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想法跟曾老师不谋而合。 他批判了那种与实际生活脱轨的填鸭式教育,必需要有亲身体验的学习。不单单只有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才是学习,课堂之外,看书、听音乐、看电影,都是一种学习,而且需要家长在一旁引导,讲解小孩不懂的地方,让他在不知不觉中给他种下了一颗探索未知的种子。毕竟小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好奇心来让他学到更我的知识。 最后,我想说教育下一代是场持久战,你给予孩子什么,他(她)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孩子打赢这场一生的战场,那么这本书是最佳的学习工具。很感谢小编阿文在最后附上了曾老师在本书中讲到的书籍、电影、音乐等等,让我能按图索骥。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七):教育“私房菜”——私塾教育

  我有一个朋友,自己是教师,丈夫是医生,生活优裕,丁克家庭。问她为何不想要孩子,她笑着说:“不会教育啊!”见我们大笑,又换了一幅严肃的神情重申:“真的不会教育,我和老公都是特别有个性,有时特别轴的人,总觉得如果有了孩子会被我们两个摧残得很不幸福。”随着年齿渐长,我越发理解朋友对教育子女的不自信。

  因为教育,真是个复杂到不得了的话题,它直接作用于活生生的生命。我们经常吐槽“熊孩子”,其实细细想来,孩子多半是父母的夸张放大版,说一个孩子代表一个家庭并不为过。身为父母,若只是单纯想传递基因,那就简单了,只管生下养大就好。但如果想让孩子成为比自己更好的人,可就复杂极了,一般来讲唯有从自律开始。很多家长推说不懂教育,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选择好学校,就觉得尽了力,认为孩子的成长自有学校负责,这种想法实在错误。现代学校教育,更多的是知识技能传授,教师的管理目的是维持几十个个性各异的孩子能相安无事的在一间屋子里安静的听老师讲完一节课,孩子的个性发展虽然一直在提倡,但是举步维艰,因为个性发展说到底是跟学校教育目的相抵触的。

  家长梦想中的孩子,遗憾的是别人家的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八):收获与遗憾并存

  20171105:周日上午懒觉9点,闲散杂事至11时,与友农机站闲聊1时,午休至2时。下午3时思齐接到儿子,到迪卡侬换表带未果,到长双后打与他打羽毛球30分,18时兰州拉面。晚上讲下政治,语文,历史,化学周末卷。孩子累,22时前睡觉。学习有些取巧,政治卷有2大题不做,说累啊。 看人生转折处90分至23时,看曾赞军如何巧妙设局,步步为营,引导小松学钢琴,学羽毛球。书内一些育儿理念,方法值得思考借鉴。 书云:影响孩子们行为思维方式的,主要是家庭中大人。要分析孩子哪里出了毛病,需要找出大人观念根源在哪里。 读后感3个:一是孩子现在状态,别怪孩子,多找找自身原因,先改变自己,以身作则,多动智慧和行动。二是好难,难也要正面应对,不退缩,坚持。三是难中多看自己和孩子进步。如昨天一起清洗净化器,整理房间垃圾;今天鼓励他自己动手试剥核桃成功;晚上语文填字或音,我俩分工,他用字典从上往上,我用手机从上往下,合成。 遗憾:掉表买表的问题,感觉处理不到位,是否有利于他长远成长?但不求完美。这就是生活现实。从另一视角看,卡西欧,300多,又是他自己零花钱,让孩子有点高品质生活,也未尝不可。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九):金针度与人,闻得满袖香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内容,鸳鸯绣出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

  一句话总结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坦白讲,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我的姿态是昂着头鄙睨这本书的:白底绿色(shai三声)的老土封面宛如上世纪的教科书,“直指教育本质,解释教育心理”这样呆板的推荐语好像跟我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翻到背面“家长们一直在推荐,一直在追捧”(可能又是一本无脑鸡汤?),翻开扉页,目录和大纲也起得毫无悬念,直接按照时间顺序清晰直白地讲出来各章节的内容和要点,毫无吸引力,一点也不欢醒和夺人眼球嘛,看起来没有任何新鲜货啊?

  以至于下了很大的决心我才终于不情不愿地将这本书丢到了回家的旅行箱中。

  大年初一将手头的书都溜完一圈以后,我的目光落在了这本书上,“好吧,那朕就勉为其难地恩宠一下你吧”,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

  一般来讲我翻完一本300页的书需要1小时到1天的时间不等,但剩下来的三天,我基本是一步一匍匐,跪拜着一行一列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这本书。

  据称 “本书记录了一个神奇的教育过程”,据说他是一本育儿书,讲的是教育的真谛,可是看完此书,教育的本质也好,教育的过程也罢,都没有我的脑海里留下过多的印象,仿佛无声无色无息无香,留在脑海中的却是声声惊雷和灿烂繁花。

  惊雷存在于书中的曾老师,借由生活中随意出现的小事小物,演绎出来的一个个闪耀智慧光辉的分析与论述,何谓生活中的“质感“,为何语言是思维的囚笼,什么是“流行”等等。而繁花,莫过于曾老师如百花丛中自由采撷,引经据典的几十部经典电影、书目和音乐作品,这些文艺作品的魅力为质朴古拙的锦锻增加了趣味和光华,也让读此书的过程如同沧海撷珠,惊喜连篇,由任何一朵花生发出去,都能看到另外一个纷繁的世界。

  作者仿佛是一个巧手神仙,温柔匠心地绣出鸳鸯百态,将这精致绣品盛在了简陋的容器里随意地摆在了集市上,任由熙攘人群路过观看。因为对这绣品的真与珍如此确信,作者丝毫不担忧会因为容器简陋而减损了世人对这绣品的评价与观瞻。

  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本源,连展示这作品本身也不是,而根本在于将绣出这作品的金针度与众人,告诉每个人心灵活动的规律,左右情绪和行为的原因,影响人生长远发展的要素。

  而这把金针,不仅适用于教育孩子,而更适合于每个人,借由这金针来修心,来养吾浩然之气。

  这把金针,更像孙大圣的金箍棒,可大可小,说的是大智慧,也是小道理;可深可浅,既可用于教育孩子,也可用于反省自己。

  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希望我遇到这本书的时间是越早越好。如果非要给这个早加一个时间点,我希望是,这本书诞生的时候。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

  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