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潘菲洛夫28勇士》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潘菲洛夫28勇士》影评精选10篇

2022-04-05 03:3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错本片武器载具的确很考究,还原的不错。但是作为一部战争片它的剧情考究吗?呵呵!坦克完全不开炮是什么鬼?一路打酱油?车载机枪近距离只开过一次.....坦克酱油也就算了,步兵在做什么?满战场乱窜当靶子?对于军盲,建议可以去参考一下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狂怒》了解一下什么叫步坦协同作战,一辆坦克真正的战斗力,当然狂怒后半部分也有点扯......,但是绝对没有这部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纸。

  难道真的不是因为没有燃料,坦克罢工了才让毛子捡了个漏吗?(PS:当时德军摸到莫斯科附近已经几乎弹尽粮绝了,冻死的冻死,饿死的饿死,因为德军根本没做好冬季作战的准备,补给跟不上。)然后毛子政委再添油加醋的写出了这么一口流传至今的传说吗?

  所以本片适合喜欢毛子武器装备的真军迷观看,德军迷就算了.......哦,本片同样适合那些低年龄阶段喜欢看热闹的军盲观看,乒乒乓乓打的挺热闹,传统意义上的正义战胜了邪恶,势必也挺让人有满足感的。

  毛子的抗德神局。

  很难见到如今的战争片如此认真地设计战斗场景和分队战术了。

  但是这部电影几乎是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一些例子:

  1. 苏军分队在实际伪装阵地前方百米左右构筑了假阵地用来迷惑德军。只能依靠空中目视手段侦察的德军被欺骗,最终假阵地分担了大量德军徐进弹幕的杀伤,苏军分队得以有效保存了实力。

  2. 主阵地上苏军的战壕土工作业非常规范,根据雪地地形构筑了白色伪装网;各射击位之间有土垛隔离,防止弹片溅射对人员战位造成面杀伤;战壕挖得够深,射击位有脚垫,有利于人员隐蔽;有纵向交通壕,方便预备队打反冲击;战壕内有避炮猫耳洞。

  说句多的,就这部电影的战壕设计,已经可以秒杀绝大多数战争片了。

  3. 影片中防御高地的苏军分队由一个步兵排、一个战防炮排和一个重机枪组构成。整个防御阵地形成标准倒品字形口袋,战防炮排隐蔽在主阵地左前侧的树林里,重机枪组安排在主阵地右前侧的雪堆后。倒品字形口袋的开口处即是预设假阵地。这样德军一抵达假阵地,即面临苏军三个方向的交叉火力夹攻。主阵地上分散布置的反坦克枪可以吸引德军坦克的视线,方便战防炮从侧面攻击德军坦克的薄弱侧面;而重机枪则可以形成侧射,打击伴随坦克冲击的德军步兵。根据影片中德军第一次进攻的遭遇来看,苏军分队这种安排的杀伤效果非常好。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问题,那就是苏军分队的重机枪组隐蔽不足(阵地在一片空地上,雪堆不足以抵挡炮火),很快就被消灭(虽然后来强行复活)。不过考虑到当时战场严峻的形势,作为分队指挥官,恐怕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4. 随着战事推进,主阵地两侧的战防炮阵地和重机枪阵地先后被消灭。德军坦克冲上了主阵地,战斗进入残酷的近身战。这时苏军分队仍然没有慌乱,在组织机动小组沿纵向交通壕以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近距离攻击冲上高地的坦克的同时,别的火力点仍然坚守在各自的战位上,坚持打击跟进的德军步兵,成功地隔断了德军的坦克和步兵的进攻序列,保证了机动小组的反坦克战斗能够顺利进行。

  这段战斗空前惨烈,经验丰富的德军车组甚至懂得利用坦克的车重碾碎战壕,将苏军机动小组活埋在战壕内。但由于德军步兵仍然被压制在阵地外,导致攻上高地的德军坦克成为孤军,最终使得德军坦克被苏军机动小组利用纵向交通壕多角度攻击并消灭。

  5. 不用说,各种枪械、服装与车辆,典范级别。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只要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并充分发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防守方仍然可以对优势进攻方造成重大杀伤,甚至扭转战斗局面。电影里的苏军分队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

  影片抛开关于28勇士的真实性,电影本身简单明了的表达了战斗民族,撸起袖子干的豪爽,没有战争反思,没有人性细节,更像一部战术训练指导片。德军短管50、75的3型4型坦克登场,盘式机枪,特别是传说中的反坦克抢,45毫米火炮,反坦克手榴弹,燃烧瓶等装备相当给劲。还注意到掩体工事的的战术,细节到崖径、胸墙都挖到位,可见影片军事指导相当了得。

  炮兵没用密位,直接炮镜观察,远距离打击第一轮德军进攻,德军飞机轰炸炮兵阵地,炮兵撤退。第二轮德军步兵和坦克战术,被45毫米火炮,反坦克抢,重机枪瓦解,第三第四轮来来回回苏军利用灵活的防御工事与德军周旋到了攻坚阶段,最后一轮苏军伤亡殆尽,装上枪刺准备肉搏战,此时关键时刻指导员用重机枪火力扫清德军步兵,完成战斗。忽略远处德军坦克梯队没有进攻而是撤退这个情节,这次电影情节中战术安排完整。

  这部电影的神勇指导员瓦西里和兵临城下中裘德洛演的神枪手一个名字,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当然,再神的片子,神不过我国的抗日神剧。

  战争的残酷是任何文学和影视作品表达不出来的,后人只能根据前人的描述来揣测当时发生了什么,但这些苍白的描述又如何能代替哪些血里火里的经历。有人说假,不真实,有人干脆说没发生,笑话,我敢说当时战场上发生的情景比电影里的更残酷,更血腥,甚至更加匪夷所思。作为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用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向哪些为了祖国(或者是身不由己)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先辈们致敬,这是很有良心的,有人却丢掉了这些。

  片子看完,回荡在我耳边的依然是那挺“幸运”的马克沁机枪的枪声,一共两段。第一次响起不久就被德军的坦克打的戛然而止,第二次响起后,似乎就没有停下,枪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在战场上挣扎求生的卑微生命们发出的呐喊。只要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里有一个人愿意为自由,尊严而战,那么这枪声就永远不会停息。

  抛开意识形态,以及那些政治什么的束缚,毛子们有一点是我赞赏的,那就是你动我一寸土地,我就弄死你的劲头。没有这样的觉悟,怎么生存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

  愿我们的枪声响起,永不停息。

  看了个开头,后面都在走神,感觉其实没有说什么故事?我的眼睛看着屏幕,就觉得他们一直在打仗而已啊……谁跟谁我都没分清楚……

  关于战争片为什么会给人沉闷的感觉:

  1.凡是战争题材,调色都偏灰沉。(我看过的唯一例外是《漫长的婚约》,不过皮埃尔热内本来就有色彩鲜艳的特点;国产电视剧《伪装者》的色彩也很显眼。)我感觉这一点蛮致命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一开始的自我定位就是沉重,但是越是沉重的话题,才越应该用轻松的口吻去讲述,反差感会很棒,也可以增加受众面。

  2.容易“政治正确”。情节一般很简单,容易开头猜到结尾。刻画得好的战争片,一般以细节取胜,体现大时代中个体的无常命运。不过估计很少观众关注这种类型的话题,所以假如不给这个题材注入一点商业元素,可能无法引起年轻观众的热情。

  3.追求“大场面”,自我感觉高逼格,不屑提高叙事吸引力(这被认为是爆米花商业片的特征)。

  :莫名想到《敦刻尔克》

  相信很多70后、80后的军迷朋友都对前苏联在1985年拍摄的战争史诗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印象深刻,这部传世巨作全景反映了苏德战争初期的交战历程,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希特勒在签署“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发出的蛊惑人心的狂妄宣言,斯大林在十月阅兵前夕发表的鼓舞士气的经典演讲,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一位苏军指挥员在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前讲出的豪迈遗言:“俄罗斯虽大已经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充分展现了苏军将士誓死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首都的英雄气概。

  驰援首都

  ■1941年冬季,向莫斯科前线开进的第316步兵师的部队,该师在莫斯科保卫战的高潮阶段负责防守莫斯科西北郊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

  英雄传奇

  ■第316师第1075团第2营第4连见习政治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上尉的画像,他在杜博谢科沃村的战斗中牺牲,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对这场战斗做了重点展现,克洛奇科夫在德军坦克逼近时向战士们进行了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战斗动员:“小伙子们!20辆坦克小意思,我们每个人还分不到一辆呢!”苏军战士们将德军坦克放到近距离,用反坦克枪攻击坦克的薄弱部位,向履带里塞进手榴弹,将燃烧瓶投到坦克引擎盖上,使用一切能用的手段瘫痪德军坦克,并与逃出坦克的德军坦克兵展开近身搏斗,很多人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克洛奇科夫也在战斗中负伤,最后说出“背后就是莫斯科”的经典遗言,手持手榴弹扑向冲进阵地的德军坦克。这场众寡悬殊的战斗持续了近四个小时,克洛奇科夫和他的部下总共击毁了18辆坦克,给德军造成800余人的伤亡(后来歼敌数字改为70余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后改为大部牺牲)。

  ■反映克洛奇科夫上尉率领战士们与德军坦克英勇搏斗的画作。根据新闻报道,他们在四个小时的激战中击毁德军坦克18辆,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关于11月16日杜博谢科沃村战斗最早的新闻报道出现在11月19日出版的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Izvestia)上,该报前线通讯员伊万诺夫在(Ivanov)题为《战斗中的近卫第8师》(第316师于11月18日改称为近卫第8步兵师)的文章中提到了这次战斗,文中提及防守第1075团左翼的一个连在遭到德军包围的情况下奋勇作战,击毁德军坦克9辆,并使3辆坦克起火,成功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并未出现克洛奇科夫等人英勇牺牲的情况。

  真假虚实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没有人敢于指出中央权威报纸的错误,内务人员强迫科茹别格诺夫签署一项声明,承认是为了逃脱惩罚才冒充牺牲的勇士之名,第1075团政委也写信称自己在上报名单时将名字搞混了。在此之后,名单中的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被改为亚斯加尔·科茹别格诺夫(Askar Kuzhebergenov)。近卫第8师确有一位叫这个名字的战士,但师部记录显示此人于1942年1月入伍,不久即牺牲了。可怜的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以“冒名顶替和胆小懦弱”的罪名被投入劳改营,直到1976年去世也没有洗清“叛国者”的污名。

  战后调查

  战斗实况

  ■1941年11月,德军装甲部队穿过茫茫雪原向莫斯科发起进攻,他们遭到了包括第316师在内的苏军防御部队的顽强抵抗。

  第1075团在之前的战斗中曾遭受严重的人员和装备损失,但在新的战斗之前该团已经得到了补充。据团长卡普罗夫回忆,在11月16日当天,该团第4连有120~140人,约占编制员额162人的80%,可以视为具备完整的战斗力。第1075团的火炮配置情况并不清楚,按照编制该团编有一个装备4门76毫米团属野战炮的炮兵连和一个装备6门45毫米反坦克炮的战防炮连,但有证据显示该团在11月16日的火炮装备情况与标准编制差别很大,当天该团配备了2门76毫米M1927型野战炮,数门M1909型76毫米山炮和1门法制Mle 1897型75毫米野战炮。所有这些火炮的反装甲能力都很差,76毫米加农炮在500米距离上仅能穿透31毫米装甲,而山炮和老式法制野战炮几乎不具备反坦克能力。第1075团的45毫米反坦克炮的装备数量不明,目前可知的是在当天第316师全师仅有12门45毫米反坦克炮。

  从第1075团的火炮配置情况看,该团在抵御德军坦克集群冲击时难以获得充足的炮火支援,而一线步兵能够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也缺乏威力。当时该团仅装备了11支14.5毫米PTRD反坦克步枪,其中第2营配备4支,此外还有手榴弹、RPG-40型反坦克手雷以及自制的燃烧瓶。PTRD反坦克步枪的威力相当有限,仅能在近距离击穿坦克的侧面及后部装甲,而对坦克正面装甲几乎无能为力。至于手榴弹、反坦克手雷及燃烧瓶等近战武器都需要非常接近目标才可能命中,而且杀伤效果也很弱,往往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实战表明,被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击毁的德军坦克数量很少。综合上述情况,第1075团虽然兵员尚算充足,但反坦克能力相当薄弱,很难抵御德军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战局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1941年冬季在莫斯科前线的一座散兵坑内,两名苏军战士操纵一支14.5毫米反坦克枪,这种武器的穿甲能力很弱,不足以对德军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1941年冬季在冰天雪地里与德军顽强战斗的苏军战士,他们为保卫莫斯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http://www.jianshu.com/p/537d5b03bc22

  俄国人的战争电影总是有些血气方刚,由于二战的巨大胜利,所以俄国的二战电影大多不要求达到反战的高度——人家也没这个必要。这个28勇士的战争故事世界范围内都有类似的战争题材,阻击战,以少对多,孤立无援到壮烈牺牲,反映出的战争惨烈与责任,荣誉和英勇战斗。上一部印象深刻的,正是《集结号》。但是,整部电影下来,其实更多的是普及这个28勇士的光荣事迹,所以在角色塑造上,基本没有下多大功夫,观众对于演员,除了其中一些的亚洲人面孔外,感觉苏联人之间差距并不大,人物并没有能够很好的立起来。但是整个事情是比较完整的。1941年冬天,德军兵临莫斯科前夕,一群苏军被迫作为炮灰去阻击敌人。由于孤立无援,其中的28人作为阻击的主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成功打退德军进攻,为后方和后续部队争取了时间。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除去战争场面,大量的碎嘴,战前准备之外,整部电影很苍白无力。

  电影最浓墨重彩表现的平原阻击战,德军大量的三号和短四来袭,步坦协同发起进攻,炮火和武器都十分的贴近真实,细节刻画十分到位。但是,电影中关于德军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方式还是引发了不小的吐槽。虽然是一部苏联的官宣电影,但是也没有必要把德军刻画的如此低智,大量步兵迎着机枪冲锋,坦克除了开过战壕外在初期竟然没有造成威胁,一群步兵端着枪向着还未清理的战壕走去,一挺机枪就扫荡了绝大多数敌人。开始我还盘算着28人还剩几人,但到后来,数人已经成了看下去的动力了,到最后剩六个,至今没有算明白。要记住这是1941年的精锐德军而不是1945年的残军败将,这种战术素养,基辅的苏军死得该有多冤……如此藐视战争技巧的手法,我只当作这是宣传苏联人的英雄事迹了——但问题是,拔高德军的优秀,与宣扬苏军的伟大并不冲突啊。所以大概,导演和编剧缺乏一定的战争常识。

  影片除了服化道的优秀之外,最好的地方在于摄影,片中大量的远距摄影,展现出俄罗斯平原的壮阔景象,天边的彩云,茫茫的雪海,自然光和人造光的运用,极大地吸引了我想去俄罗斯旅游的兴趣,聊胜于无吧。

  作为俄国的旅游官宣电影,战争电影爱好者就别看了。

  电影背景是德国入侵苏联,德军推进到莫斯科近郊,苏军准备阻止的战斗。

  苏军战斗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针对德国空军及坦克的优势,战斗前教员画草图讲解坦克构造,并做了坦克模型,让战士拉着坦克模型前进,战士在坦克前进时,躲在战壕里,等坦克过去后,用燃烧瓶进行攻击,战前的实际训练,保证了后续战斗中重创德军坦克。

  开赴战场前,战斗动员讲话,营长讲话水平很高,不懂俄语,看了翻译的字幕,也足以令人感动,虽然只是平实的语言,但的确鼓舞了战士的士气。

  quot;亲爱的同志们,红军战士们,你们让我钦佩!在反法西斯战斗中,你们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侵略者闯进了的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要战领莫斯科,占领我们祖国的心脏。这里,是我们的,不是他们的。我们的嘴唇都咬出血来。我不信德国军队的神话。在这里,他们的侵略会阻止。因为你们驻守在这里,在抗击他们的侵略。敌人会在这里看到,他们闪电战的破产。因为我们的愤怒,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我们是正义的,我们有不可战胜的精神。献身的时候到了,为俄罗斯人的家园。我们知道怎么去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知道我们将如何为她奋斗。我们无法逃避。克服恐惧吧,红军战士们,拿出勇气来。敌人向着莫斯科推进,他们妄想占领全球。海陆空全出动了。但是不会踏过此地一步。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兄弟们,历史将会写下,我们英勇光辉的一页。伟大的俄罗斯,我们已经无处退缩,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今天,全人类都在看着我们。我们站在这里,因为保卫着祖国和人民。我们将无愧于这个荣誉。"

  战斗前的阵地准备,炮兵,重机枪,反坦克手、步兵的配置,战壕、防炮洞、假阵地。

  战斗中的火力位置转移,战斗中的互相配合,体现了军人的专业素质。

  面对强大的德军,顽强奋战,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但也不畏牺牲,达到了战斗的目的。

  一部非常专业的军事电影,值得回味。

  平淡的对话,艰苦的准备,激烈的战斗,唯美的大地美景,满满的细节,塑造出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看腻了美国的反战惧战或者是个人英雄,看烦了国产的精神无敌口号作战道具穿越,感觉毛子的电影才是一股清流,才是真实刻画,把一种对国家朴素的情感拍出了伟岸的感觉。拍摄经费不足在全片中基本没体会到(除了德军炮击的爆炸效果)。俄罗斯导演不会吝惜镜头去展现俄国美景,让你在战争之于还可以得到视觉享受。满满的细节对于军迷来说绝对是饕餮盛宴,最后指导员松开机枪的刹车扳机的镜头实在不能再赞。片尾由六个英雄的背影配上夕阳结尾最后过度到英雄雕塑最终给影片定了歌颂英雄的主题,也算是对片名的点题。总之,不论主题还是剧情还是演技道具,我都是好评。

  看完了电影,漫天的炮火让人震撼,轰隆的坦克声,冲击人的耳朵,呼啸的炮声淹没了一个又一个脆弱的生命,寸土必争,血刃相见,用血肉的躯体保卫国家的领土。电影拍得很好,起码很真实,也许有一些地方过于夸大,可是真实的战争我们又有几人见过,也许比电影更残酷,更让人不敢想象,28勇士是众多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们的代表,是历史的象征。

  附上一些资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