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菲洛夫28勇士》经典影评集
但是这部电影几乎是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一些例子:
1. 苏军分队在实际伪装阵地前方百米左右构筑了假阵地用来迷惑德军。只能依靠空中目视手段侦察的德军被欺骗,最终假阵地分担了大量德军徐进弹幕的杀伤,苏军分队得以有效保存了实力。
2. 主阵地上苏军的战壕土工作业非常规范,根据雪地地形构筑了白色伪装网;各射击位之间有土垛隔离,防止弹片溅射对人员战位造成面杀伤;战壕挖得够深,射击位有脚垫,有利于人员隐蔽;有纵向交通壕,方便预备队打反冲击;战壕内有避炮猫耳洞。
说句多的,就这部电影的战壕设计,已经可以秒杀绝大多数战争片了。
3. 影片中防御高地的苏军分队由一个步兵排、一个战防炮排和一个重机枪组构成。整个防御阵地形成标准倒品字形口袋,战防炮排隐蔽在主阵地左前侧的树林里,重机枪组安排在主阵地右前侧的雪堆后。倒品字形口袋的开口处即是预设假阵地。这样德军一抵达假阵地,即面临苏军三个方向的交叉火力夹攻。主阵地上分散布置的反坦克枪可以吸引德军坦克的视线,方便战防炮从侧面攻击德军坦克的薄弱侧面;而重机枪则可以形成侧射,打击伴随坦克冲击的德军步兵。根据影片中德军第一次进攻的遭遇来看,苏军分队这种安排的杀伤效果非常好。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问题,那就是苏军分队的重机枪组隐蔽不足(阵地在一片空地上,雪堆不足以抵挡炮火),很快就被消灭(虽然后来强行复活)。不过考虑到当时战场严峻的形势,作为分队指挥官,恐怕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4. 随着战事推进,主阵地两侧的战防炮阵地和重机枪阵地先后被消灭。德军坦克冲上了主阵地,战斗进入残酷的近身战。这时苏军分队仍然没有慌乱,在组织机动小组沿纵向交通壕以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近距离攻击冲上高地的坦克的同时,别的火力点仍然坚守在各自的战位上,坚持打击跟进的德军步兵,成功地隔断了德军的坦克和步兵的进攻序列,保证了机动小组的反坦克战斗能够顺利进行。
这段战斗空前惨烈,经验丰富的德军车组甚至懂得利用坦克的车重碾碎战壕,将苏军机动小组活埋在战壕内。但由于德军步兵仍然被压制在阵地外,导致攻上高地的德军坦克成为孤军,最终使得德军坦克被苏军机动小组利用纵向交通壕多角度攻击并消灭。
5. 不用说,各种枪械、服装与车辆,典范级别。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只要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并充分发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防守方仍然可以对优势进攻方造成重大杀伤,甚至扭转战斗局面。电影里的苏军分队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
由苏共负责意识形态的领导人日丹诺夫监督的调查结果后来呈送给了斯大林。由于编造的故事符合官方宣传基调,调查结果后来不了了之。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普京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星期三称赞和支持文化部长捍卫了历史真相。
彼得罗夫说,俄罗斯社会目前有关二战的解释有许多都与事实不符。比如美化斯大林,很少提二战中曾有大批红军放弃抵抗,甚至加入德军,更有很多平民支持德军的占领,这是民众当时对斯大林政权的一种变相反抗和不满。
彼得罗夫:“有关斯大林在二战中的角色等,目前对二战的许多描述都是谎言。但尽管如此,许多人却对这些谎言无动于衷。因为他们都喜欢夸大国家的强大和国家荣誉。”
关于武器和战术的细节大神们说得多了,不重复。
每一帧画面都像列宾美院油画系的毕业作品,美、工整、教科书一样,这也不提。
就说两个能看得出导演功力的场景,每个场景换个中国导演拍抗日片,电影至少演十分钟,电视剧可以演五集。
1、爱情故事:部队在夕阳下从村庄里踏着吼吼的积雪沿着小路出发;妇女从木屋里跑出了,一个士兵停下脚步,回身,两人相遇,妇女给士兵扶一扶帽子,四目相对,短暂的犹豫,士兵转身追向夕阳里的队伍。
这里面可以有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但一个场景,导演就处理得含蓄又有力,而且,很美。
2、德军炮击阵地,镜头一拉,阵地后不远的村庄,两个胡子拉碴,破衣烂衫的大叔,望着天边的炮火,靠着篱笆,担忧、恐惧、对士兵的关切,又只靠一个镜头,还是这么美的镜头。什么叫“军民鱼水情”、“人民字第兵”,都出来了。
不要说战争戏,文戏,也够中国导演学三十年的。
姐也来看战争片啦,向大毛学习。接触自己感兴趣的(๑><๑)
在弹幕里被科普了另一部战争片——七武士,也想去瞅瞅啊。还有一部电影好像是一镜到底,讲苏联历史的,也想看呐(ノಥ益ಥ)
战争场面很厉害,就是对地方军人刻画并不够,基本一个敌军指挥人员都木有!在B站看弹幕啥的全都是武器科普和军粉的撕,最后那秆机枪太酷了(。ò ∀ ó。)还有德军破坏战壕,活埋苏军那段,真的刷新偶的世界观!一个遗憾,就是电影里没有德军制服特写。
再一句,这部电影不愧它的成本——200万美刀,很多武器据说都是尽力还原的。战争真够残酷的,还有,为啥最后有六个活着的人?不是说五个么?
战争的残酷是任何文学和影视作品表达不出来的,后人只能根据前人的描述来揣测当时发生了什么,但这些苍白的描述又如何能代替哪些血里火里的经历。有人说假,不真实,有人干脆说没发生,笑话,我敢说当时战场上发生的情景比电影里的更残酷,更血腥,甚至更加匪夷所思。作为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用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向哪些为了祖国(或者是身不由己)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先辈们致敬,这是很有良心的,有人却丢掉了这些。
片子看完,回荡在我耳边的依然是那挺“幸运”的马克沁机枪的枪声,一共两段。第一次响起不久就被德军的坦克打的戛然而止,第二次响起后,似乎就没有停下,枪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在战场上挣扎求生的卑微生命们发出的呐喊。只要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里有一个人愿意为自由,尊严而战,那么这枪声就永远不会停息。
抛开意识形态,以及那些政治什么的束缚,毛子们有一点是我赞赏的,那就是你动我一寸土地,我就弄死你的劲头。没有这样的觉悟,怎么生存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
愿我们的枪声响起,永不停息。
本文转自中华网
相信很多70后、80后的军迷朋友都对前苏联在1985年拍摄的战争史诗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印象深刻,这部传世巨作全景反映了苏德战争初期的交战历程,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希特勒在签署“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发出的蛊惑人心的狂妄宣言,斯大林在十月阅兵前夕发表的鼓舞士气的经典演讲,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一位苏军指挥员在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前讲出的豪迈遗言:“俄罗斯虽大已经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充分展现了苏军将士誓死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首都的英雄气概。
相信很多70后、80后的军迷朋友都对前苏联在1985年拍摄的战争史诗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印象深刻,这部传世巨作全景反映了苏德战争初期的交战历程,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希特勒在签署“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发出的蛊惑人心的狂妄宣言,斯大林在十月阅兵前夕发表的鼓舞士气的经典演讲,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一位苏军指挥员在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前讲出的豪迈遗言:“俄罗斯虽大已经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充分展现了苏军将士誓死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首都的英雄气概。
驰援首都
■1941年冬季,向莫斯科前线开进的第316步兵师的部队,该师在莫斯科保卫战的高潮阶段负责防守莫斯科西北郊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
英雄传奇
■第316师第1075团第2营第4连见习政治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上尉的画像,他在杜博谢科沃村的战斗中牺牲,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对这场战斗做了重点展现,克洛奇科夫在德军坦克逼近时向战士们进行了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战斗动员:“小伙子们!20辆坦克小意思,我们每个人还分不到一辆呢!”苏军战士们将德军坦克放到近距离,用反坦克枪攻击坦克的薄弱部位,向履带里塞进手榴弹,将燃烧瓶投到坦克引擎盖上,使用一切能用的手段瘫痪德军坦克,并与逃出坦克的德军坦克兵展开近身搏斗,很多人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克洛奇科夫也在战斗中负伤,最后说出“背后就是莫斯科”的经典遗言,手持手榴弹扑向冲进阵地的德军坦克。这场众寡悬殊的战斗持续了近四个小时,克洛奇科夫和他的部下总共击毁了18辆坦克,给德军造成800余人的伤亡(后来歼敌数字改为70余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后改为大部牺牲)。
■反映克洛奇科夫上尉率领战士们与德军坦克英勇搏斗的画作。根据新闻报道,他们在四个小时的激战中击毁德军坦克18辆,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关于11月16日杜博谢科沃村战斗最早的新闻报道出现在11月19日出版的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Izvestia)上,该报前线通讯员伊万诺夫在(Ivanov)题为《战斗中的近卫第8师》(第316师于11月18日改称为近卫第8步兵师)的文章中提到了这次战斗,文中提及防守第1075团左翼的一个连在遭到德军包围的情况下奋勇作战,击毁德军坦克9辆,并使3辆坦克起火,成功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并未出现克洛奇科夫等人英勇牺牲的情况。
真假虚实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没有人敢于指出中央权威报纸的错误,内务人员强迫科茹别格诺夫签署一项声明,承认是为了逃脱惩罚才冒充牺牲的勇士之名,第1075团政委也写信称自己在上报名单时将名字搞混了。在此之后,名单中的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被改为亚斯加尔·科茹别格诺夫(Askar Kuzhebergenov)。近卫第8师确有一位叫这个名字的战士,但师部记录显示此人于1942年1月入伍,不久即牺牲了。可怜的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以“冒名顶替和胆小懦弱”的罪名被投入劳改营,直到1976年去世也没有洗清“叛国者”的污名。
战后调查
战斗实况
■1941年11月,德军装甲部队穿过茫茫雪原向莫斯科发起进攻,他们遭到了包括第316师在内的苏军防御部队的顽强抵抗。
第1075团在之前的战斗中曾遭受严重的人员和装备损失,但在新的战斗之前该团已经得到了补充。据团长卡普罗夫回忆,在11月16日当天,该团第4连有120~140人,约占编制员额162人的80%,可以视为具备完整的战斗力。第1075团的火炮配置情况并不清楚,按照编制该团编有一个装备4门76毫米团属野战炮的炮兵连和一个装备6门45毫米反坦克炮的战防炮连,但有证据显示该团在11月16日的火炮装备情况与标准编制差别很大,当天该团配备了2门76毫米M1927型野战炮,数门M1909型76毫米山炮和1门法制Mle 1897型75毫米野战炮。所有这些火炮的反装甲能力都很差,76毫米加农炮在500米距离上仅能穿透31毫米装甲,而山炮和老式法制野战炮几乎不具备反坦克能力。第1075团的45毫米反坦克炮的装备数量不明,目前可知的是在当天第316师全师仅有12门45毫米反坦克炮。
从第1075团的火炮配置情况看,该团在抵御德军坦克集群冲击时难以获得充足的炮火支援,而一线步兵能够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也缺乏威力。当时该团仅装备了11支14.5毫米PTRD反坦克步枪,其中第2营配备4支,此外还有手榴弹、RPG-40型反坦克手雷以及自制的燃烧瓶。PTRD反坦克步枪的威力相当有限,仅能在近距离击穿坦克的侧面及后部装甲,而对坦克正面装甲几乎无能为力。至于手榴弹、反坦克手雷及燃烧瓶等近战武器都需要非常接近目标才可能命中,而且杀伤效果也很弱,往往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实战表明,被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击毁的德军坦克数量很少。综合上述情况,第1075团虽然兵员尚算充足,但反坦克能力相当薄弱,很难抵御德军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战局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1941年冬季在莫斯科前线的一座散兵坑内,两名苏军战士操纵一支14.5毫米反坦克枪,这种武器的穿甲能力很弱,不足以对德军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1941年冬季在冰天雪地里与德军顽强战斗的苏军战士,他们为保卫莫斯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http://www.jianshu.com/p/537d5b03bc22
苏军第316步兵师的28名勇士在见习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指挥下,1941年在莫斯科郊外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英勇抗击数倍扑向莫斯科的德军,步兵第1075团第4连防坦克歼击组阻击德军坦克。
小资料:(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