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照见》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照见》影评10篇

2018-04-20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照见》影评10篇

  《照见》是一部由乔美仁波切执导,王柠 / 焦刚 / 孟天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照见》影评(一):《照见》:聆听洗涤心灵

  文/满囤儿

  我们总强调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也经常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便是嗅觉和听觉都比视觉灵敏许多许多的狗狗,在判断前方走来的究竟是不是主人时,最终判断也还要依靠视觉。我们过于依赖视觉,反而让我们产生了局限性。《照见》这部影片就是要让我们重新审视视觉的。我们会发现,脱离了视觉是多么的可怕,是多么轻易就划入了崩溃的深渊。此时,听觉成了我们首先会依靠的,随后我们发现,聆听原来比凝视更适宜去洗涤心灵。

  千百年来,历史上有过无数的高僧,撰写过无数的著名经卷。可是,只靠用眼睛去看、去阅读,就能知晓其中的真意吗?显然不是。世界上任何一门宗教的修习者,都不能回避一种修行,那就是吟诵和聆听。看经卷是一码事,听高僧活佛现场讲解经卷是另一码事。往往读书万遍,还不如听人讲解一句。可见在探知人世真理的路上,听觉远比视觉可靠世间有太多的视觉假象,可是听觉假象却少之又少。

  作为来自藏区的转世活佛,本片导演第九世乔美仁波切,能够想到拍一部电影,的确超出了他的职责范畴。毕竟如我所说,在传教上,听觉显得比视觉要高效得多。可是他有他的想法,他希望用电影这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渠道,让观众体会视觉表象下的深层触动。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照见、观照自己内心,从而去除一切疾病痛苦。《心经》有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既然本片承载着导演特殊诉求,那么在表现形式自然体现出了独特性。比如导演和摄影师卢晟商议后,竟然通片全部使用单一的50头。本来这部电影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就多,再加上统一的镜头,使得客观性大大增强。可能活佛天生就是这样理性冷静观察着整个世界吧。《照见》也是如此理性、冷静地记录着片中人物情绪。更为任性的是,本片中还多次加入了长时间的黑屏,强行让观众坠入了盲童的世界中。观众看着黑黑的银幕,听着极为普通环境音,心中升起的焦躁情绪,比片中丢了孩子母亲不遑多让。

  听觉依然是本片与观众互动的最重要渠道。不过乔美仁波切并没有刻意在台词中加入说教成分。他没有去评判或分析盲童的行为、母亲的行为,以及教练的行为。演员情绪带入后所发出的低吼、尖叫、大喊,与台词有着同样的信息传递功能。尤其是王柠饰演的母亲在公交停车场里蒙眼行走的段落,整个意象犹如一个迷宫一般。负责本片音乐部分的王珏采用了简单、明晰却高重复性的配乐,让影片后期大量的意象镜头有了一种宗教仪式效果。见面会时,不少观众表示这部电影听着听着就哭了。我觉得他们不一定是被故事表演画面等这些具象的事物所打动的,而是因为通过本片,真正聆听到了洗涤心灵的梵音。

  《照见》影评(二):剑走偏锋的艺术实验电影

  《照见》是中国首位藏传佛教僧人导演乔美仁波切的处女作,全片彻底跳脱出爱情喜剧战争悬疑、惊悚、歌舞片的商业类型框架,用高度艺术而自然流畅的静态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盲童和母亲的故事。实验性手法极强的本片,属于剑走偏锋的艺术电影,因此让褒与贬两极分化。《照见》充满了对弱势群体残酷现实的沉思思,实验性、颠覆性与艺术性并存。

  片名“照见”,梵语为“ATA”,“见”不仅指向外看,更多的是往里看,从而看到自己、照见人生剧中,孩子因不满被迫学习盲人乒乓球离家出走后,母亲蒙上眼睛生活,试图感受理解儿子,从而发现自己内心的光明。而“非专业人士”导演乔美仁波切对《照见》追求,不在讲述一个有始有终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让观众随主人公一起,闭上眼睛静心寻找内心的光明。母子间的情感表达完全平淡如水、点到为止,更多蕴含是耐人寻味的佛学思想。导演称本片是让人静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正片看来正是如此。

  本片开头有点“当《推拿》遇见千锤百炼》”的意味,却走向了侯孝贤、蔡明亮、贾樟柯那种实验性文艺路线。尤其手持摄影机的少年最初在影院内的镜头,摄影师卢晟使用了冷静克制的镜头,近乎于黑白的单色调,像是一部无声记录片,贴近着主题内容。王柠扮演母亲,在儿子离家出走后,蒙住双眼,四处碰壁,呈现了角色试图感受和理解儿子,内心痛苦、恐慌忧虑,叫人印象深刻。《万箭穿心》男主角焦刚,此次饰演盲童乒乓球教练,以一头爆米花邋遢发型,同样还原了小城市人物样貌。孟天宇和田亮都是盲童角色的不二人选,他们每次练习打乒乓球,都是写实性极强,透出各种艰辛汗水

  母子隔膜、盲人痛苦更是电影要表现的重中之重,其中天宇的故事无疑是有代表性的。《照见》尝试大胆钢琴配乐,完全几个音符的按键,犹如滴水般地化繁为简,满载着各种佛教与哲理的情绪,使得这部电影成为年度最静最宁谧的作品。而焦刚撒落的一大堆乒乓球,犹如雨点般侵袭整个银幕,更像是《太阳照常升起》那种超现实魔幻手法。这部片同《天水围的日与夜》《黄金时代》《天边一朵云》有着一样水准,很多业内人士觉得影像足以触动灵魂,但看惯了商业大片的观众,则会嗤嗤以鼻。

  当然,今年中国导演协会表彰大会上,它包揽了“年度影片”、“年度导演”“年度编剧”、“年度女演员”等5大入围奖项,主演焦刚也荣获“年度男演员”的最佳提名。前不久,此影片在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评委大奖,为庆祝中欧建交40周年的布鲁塞尔“中国电影节”,被选为开幕影片。而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照见》又获得亚洲新人奖提名。相信拍摄盲童是探索其内心,或许是本片拿奖的制胜法宝

  《照见》影评(三):《照见》影评:心里有光,就能感到亮

  《照见》是一部能够暖心的电影,也可以是一部用来“听”的影片。这部作品的导演名为乔美仁波切,是一位藏传佛教的出家人,影片中的人和事是普通百姓的故事,只是在故事中蕴含了佛家思想。《照见》关注的是盲人儿童的家庭,对于失明的少年儿童社会和家庭应该做些什么?他们的心灵世界又是怎样的?在今天,人们更愿意在大银幕上看情与爱的环境中,《照见》就显得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

  乔美仁波切对影片整体氛围的把控是以安静为准,这部电影中会出现很多声音,有悦耳的,也有噪音,比如乒乓球弹跳的声音,还有激烈的鼓声,这些其实都是在强调影片中的主人公天宇是一个盲人,他的环境里只有声音,没有画面。

  影片的故事,讲述了盲童天宇和妈妈(王柠饰)相依为命,妈妈强迫天宇学好盲人乒乓球,甚至不惜借钱给天宇交乒乓球学费,但实际上天宇并不喜欢学习打乒乓球。在不断的矛盾激化中,天宇离家出走了,妈妈便开始蒙着双眼生活,尝试去了解天宇的世界。

  孩子与父母的不融合,或者说孩子在成长阶段叛逆期,这些都是家庭中常常遇见的问题。如果这个家庭的孩子是一个盲童,这个问题似乎会更加严峻。在《照见》中,天宇的妈妈是一个极为坚强独立女性,这个家庭中没有父亲,她独自一人抚养儿子,正在上小学的天宇是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同班孩子们取笑和欺负,这也是天宇不想再学习乒乓球的一个原因

  盲童避免不了自卑感,他们喜欢独处和安静的环境,这种环境当中,可以让他们感到心灵的安静。所以导演乔美仁波切在影片中用到了很多空灵场景,让天宇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表演,声音在这些场景里成为重要的元素,通过各种声音可以看出天宇的心境

  在打乒乓球时,明显感觉出天宇的心绪杂乱。作为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天宇是没有朋友的,所以他喜欢静静的一个人待着,虽然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孩子成长,但天宇在此时有了短暂快乐,毕竟他是盲童,他喜欢用听觉来感受这个世界。

  影片的后半段,天宇的妈妈一直戴着眼罩来感受盲人的生活世界,这一段才是点题的内容。明眼人很难真正去体会盲人的心理,当天宇的妈妈成为一个“盲人”的时候,她这时才算走进了孩子的世界。这部电影或许就是想告诉观众,不要以为盲人简单只是需要照顾,去体会他们的世界才能与他们形成沟通,尝试着去成为他们,并体会他们的难处,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黑暗的眼睛,只要用心去感受,也能感到被照见了光亮

  《照见》影评(四):《照见》: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是一个可以无视时间存在的影片,故事随心所动,没有波澜起伏的跌宕人生,有的,是寻常生活的真实与逼仄,而人物,时常进入“失明”状态,黑暗打乱生活节奏,时间被无限拉伸,一分钟仿似一万年那样充满恐惧挣扎,人在无尽的黑暗虚空中,寻找着生活的希望,也寻找着解脱方向,却始终有力不从心之感。

  这也是一部逐渐放弃话语的影片,在影片开场的5分钟时间里,没有任何一句台词,这段时间里,镜头在陈旧废弃的会场座椅中推进和退出,你能看到生活环境的颓败,却看不到突围的路径,而盲童天宇手持摄像机,正在聆听着自己“失踪”之后,发生在这个乒乓球训练场里的故事……

  导演是一位来自藏区的转世活佛——第九世乔美仁波切,无疑,这部电影是国内首部活佛担纲导演的电影长片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盲童和母亲的故事,孩子因不满被迫学习盲人乒乓球而离家出走后,母亲蒙上眼睛生活,试图感受和理解儿子,从而发现自己内心光明。

  影片放映之前,导演上台和观众见面,只一个观影要求,就是希望所有人能够静静的“欣赏”这部影片。欣赏一词,确实适用这部以思维变化为主题的影片,重复响起的钢琴声,风铃声,盲人乒乓球的哗然声,手掌打击铁桶声……如此多的声音反而衬托出现实的静寂与人物内心的疏离,反而有无声处听惊雷的震荡之感,而导演的希望也正是如此,使观众可以透过故事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和光明一步之遥,却并未沉沦在黑暗之中,他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

  随着故事的进展,导演似乎和观众探讨的问题也再逐步深入,盲童天宇出走之后,导演让倔强的母亲也戴上了眼罩,并把她推进了公交车站,让她在纵横交错的车场中寻找出路,却最终在跌跌撞撞中慌乱,狂躁,崩溃,这是一个原本生活中充当“领路人”的跌落过程——我们总是喜欢为那些认为至关重要的人安排好一切,然而这种安排,是否正确,并未可知。

  当然也会让这种探讨找到答案,导演借由另一个盲童的讲述,告诉她一些事情——我们经常一起唱歌。是的,在这部影片中,有所有动听的声音,但从未有歌声响起,因为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充满焦虑的活着,教练为学费为学生的训练成绩焦虑——这次参加比赛一定要拿第一;母亲为孩子的一技之长焦虑——我死之后你吃什么穿什么?而孩子,只为内心最真诚意愿而焦虑。

  那些渐渐消失在心灵身处的声音,不知道能否重新震动自己的人生。所以,是时候静静,去聆听一次自己的内心了。

  《照见》影评(五):《照见》:用心感受整个世界

  商业片就像吃快餐一样,当时感觉畅快无比,但很快就会被遗忘,淹没在电影世界的洪流中,只有艺术片,尤其是严肃的艺术片,才能让人难以忘怀,才能不断发人深省。今年这样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两部,一部《闯入者》,一部《十二公民》,现在第三部已经悄然揭开了它的面纱,来到我们身边,它就是《照见》。在《照见》这部电影中,既没有特效、也没有电脑特技,有的只是简单加实用,是一部朴实无华、深入内心、带入感强的电影。

  在摄影上,这部电影的拍摄只用了一个ARRI50变形宽银幕镜头,这种镜头所拍摄的画面最接近于人眼,使观众达到“所见即所得”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这一个镜头拍摄全片的长片电影;在音乐上,通篇下来没有很大的情绪起伏,都是采用极其简单的实用主义,没有情绪化的旋律,只有不断重复的同一个音符,这样的音乐会让人慢慢安静下来,不会受到情绪的牵制。其实《照见》这部电影所照见的不光指电影,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盲童和母亲的内心,也照进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

  《照见》的导演是一位来自藏区的转世活佛——第九世乔美仁波切。这是乔美仁波切导演的首部作品,也是国内首部由活佛担当导演的电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第九世乔美仁波切诞生在康区吉拉氏族,九岁时被直贡噶举教派的法王认定为第九世乔美仁波切,他的家庭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活佛世家祖父是藏传佛教八大持明之一 ,父亲及叔父们及长兄皆是各大教派的活佛。

  《照见》中所讲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两个学习乒乓球的盲童,一个叫天宇,一个叫亮亮,天宇在学球的过程中渐渐产生厌烦情绪,在母亲修车时候突然出走,而天宇妈妈穷尽所能还是找寻不到,万般无奈之下,戴上天宇的眼罩,在漆黑的世界中从遍体鳞伤到摸爬滚打,一点点走进天宇所处的世界,来了解天宇的内心,并在体会的过程中,和另一位盲童亮亮结下了深厚的情如母子的深厚友谊。

  盲童天宇一开始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不爱学乒乓球,但体会到母亲生活的艰辛,还是遵从母命、忍辱负重、拼命练球。可学校里的同学并不理解他,经常对他讥笑和侮辱,把他的书包、球拍、球到处乱扔;就像青春期的其他孩子一样,长时间枯燥的练球,天宇的内心渐渐也产生了逆反心理;从天宇自己来讲,他并不愿练球,尽管他的球技已经所向披靡,在市里的比赛能够拔得头筹,但他的理想做的是一名摄像师,拿着DV摄像机到处去拍摄;不理解+逆反心里+实现理想,使天宇心态发生转变,最终决定出走。天宇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他的心能代替眼睛,能看见许许多多用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他能在深夜中辨别出对面疾驰的汽车,关键时刻猛打方向盘,避免交通事故,比起正常人虽然他眼睛的窗户关闭了,但心灵的窗户却敞开了,一扇大门关闭了,却照见了另一扇更广阔的大门。

  天宇的妈妈,是个货车司机,每天的工作就是送货,无论白天与黑夜,闲暇时间送孩子学球,盼望着孩子能够一战成名,走入运动员的生涯,不希望孩子走盲人按摩的老路,可以说孩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直到一次和天宇一起去修车,不经意间天宇走失了,从这一刻开始,天宇的妈妈的人生,彻底颠覆了,她先是拼命的找寻,在各种努力无果的情况下,逐渐开始冷静的思考人生,思考天宇的一点一滴,为了寻回天宇,她戴上天宇的眼罩,像个盲人一样的生活,从无所适从到歇斯底里,从跌跌撞撞到磕磕绊绊,从摸爬滚打到驾轻就熟,生活在这片漆黑的世界中,让她明白了很多很多,逐渐体会到天宇的内心世界,也坚定了她找到天宇的决心。片中有段天宇妈妈的独角戏,是天宇妈妈刚开始戴上眼罩,在一个公交车的停车场的场景,她四处摸索,四处碰壁,慢慢陷入绝境,其实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简单不过的,但对于戴上眼罩的天宇妈妈来说,就如同陷入了一座永无出口的地下围城,身处围城中央的迷宫,无论怎样努力都会回到起点,让人崩溃又绝望,但当她静下心来,抛弃冲动,用心灵的窗户去感受,去体会,她慢慢克服了恐惧,逐渐体会到天宇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在影片的结尾,天宇的妈妈摸进了一个全新的房间,而开场时被天宇手持的DV摄像机,就出现在正对着训练场也对着房间的窗口处,仿佛告诉我们,不久之前,天宇就在这个房间里,而天宇的妈妈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已经完全进入了天宇的世界,了解了天宇的内心,找到天宇指日可待。《照见》其实就是心灵的一扇窗,告诉我们不光要用眼,更要用心去感受整个世界。

  《照见》影评(六):听见心声 感受光明

  《照见》是一部奇怪的电影,有些晦涩的隐喻,故事非常简单,讲述盲人题材的作品,但也许很多人看不懂,电影拍得很像欧洲那种电影,这类电影在国内其实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文艺片”。这类电影在公映之后结果其实都一样,因为电影不是主流受众类型,更不是娱乐片,但其实更应该静下心来关注电影本身,一定要静心。

  同样是关注的盲人的电影,《照见》与去年娄烨的《推拿》其实是两种类型,甚至可以说二者截然相反。那部《推拿》看得让人心惊肉跳,躁动不安的镜头,潮湿阴冷的影像,突如其来的冲突与凌厉写实,以及堕落到无底深渊的绝望和欲望,娄烨的电影总是让人有一股刺骨的寒冷在里面。而《照见》则完全不同,整部电影温和平淡,长镜头居多,缓慢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这是一部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电影,就像一面湖水,时不时的激起波澜拨动观众的心弦。

  《推拿》的躁动与《照见》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而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作为讲述盲人的电影,电影并没有夹杂任何多余情绪在里面,没有提倡关注弱势群体,没有突出社会底层博得同情,更没有廉价的反衬社会不公。电影只是在讲述一群特殊群体的故事,而且都是从盲人的角度来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听见的电影”。《推拿》用模糊失焦、闪烁的背景光来描述盲人的世界,而《照见》则是以第三人称温暖的镜头,镜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视角还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声是该片的特殊之处,乒乓球掉落的声音,风铃摆动、小鸟挂坠扇动翅膀的声音,脚步声,汽车发动等等,让观众更多的从听觉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谈及电影的主题,首先要提一下电影的导演,乔美仁波切。这个名字,是藏传佛教的活佛,本片的导演正是第九世乔美仁波切活佛,《照见》是乔美仁波切的电影处女作。作为一位来自活佛转世制度的、从小接受严格佛教传承教育的活佛,以从事推广藏传佛教文化的导演的作品,《照见》的主题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但在电影化方面却很讲究。导演并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也没有高举高打的传播佛学,电影外在甚至没有任何佛教的影子。电影的剧情发展和情节走向是深入人内心,用镜头语言去甄别角色的状态,感受内心的波动。因此欣赏这部电影要拥有一颗极为平静的内心,否则看不下去。简言之,《照见》是一部拥有极高精神属性的作品,其内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种平静修为。

  《照见》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正因为电影的风格化很重,且表达方面意象化很重,还是精神层面的属性。因此这部电影也许很多人无法从这些看似散碎的镜头中get到主题。从电影的开场,一个手持摄影机的镜头,引入两个盲童在打盲人乒乓球,这个摄影机是一个关键的道具。故事中段,小儿子天宇失踪,电影并没有表现其为何失踪,就如人间蒸发一样,突然不见了,这是电影的一个伏笔。天宇妈妈悲痛之余,开始带上眼罩行动,体会小天宇的生活,电影以天宇失踪为划分为两个部分,其实各自深入到盲人的世界。而且很特殊之处在于,电影并没有明显的划分盲人与正常人世界,盲人手里没有导盲杆、与其他同学一样在教室上课,电影模糊的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这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佛教有云,众生平等。

  该片用大段镜头展示盲人的生活,小天宇听着声音寻找乒乓球,不断地摸索;被同学欺负之后,一个人在高台上一个一个捡回乒乓球和书包,这些镜头都很长,交代给观众一个真实的盲人世界。而后半段妈妈戴上眼罩之后的世界又是另一种态度,当她在一排公共汽车中摸索着前进,被停靠很紧的汽车而封闭的时候,就感觉被锁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歇斯底里的呐喊正是内心状态,她“被困住了”。而此时观众眼里,却是一个空旷的停车场,这段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压抑,几乎让人透不过气了,这种压抑的情绪,伴随着电影后半段,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用模仿盲人的方式,关掉的灯光,摸索着打球,独自缓慢行走在桥上,真正带领着观众走进盲人的世界,却又是那样的平静中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了。

  还好电影的结尾与《推拿》一样,一个非常光明的结局,另一个盲童告诉妈妈小天宇最大的愿望是当摄影师是一个关键线索,电影的结尾,几人忘情的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上欢呼,无数乒乓球从天而降,而开场那个摄影机,一直在拍摄之中。这就是一个超现实的结尾,小天宇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他是一个盲人,但“用”摄影机拍下了妈妈的生活,其中很多镜中镜头和类似偷拍般的场面,就是那架手提摄像机的成果,而结尾天宇带着摄像机“回到”家人的身边,他是一个盲人,但《照见》了生活。

  这就是电影超现实之处,也是非常强大的精神属性所在。该片让人想起了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镜子》,用类似的方式,大量符号化的方式与主题隐喻,亦幻亦真的镜头连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的时空交错。而了解到电影的主题,也会体会到活佛导演在片中注入的思想。

  回到开篇,《照见》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绝对不适合休闲娱乐,在这个商业化的电影世界里,《照见》算的是非主流,但电影拍出来就有相应的受众,相信这部特殊的盲人题材作品会让一些观众照见心灵。

  《照见》影评(七):闭上眼,去看见自己的身后!

  文:赵猪

  台湾大师杨德昌在《一一》里,借可爱的洋洋之口说了一句话,每个人都在朝前走,却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身后。别当它只是童言童语,仔细想想,在这世上的每个人,谁不是如此?只在孩提时代,有一些懵懂的自觉,从上学开始,就渐渐地进入一种周而复始的死循环,为父母读书,为结婚工作,为孩子赚钱,最后再逼着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生活,再来一遍。马不停蹄向前赶路的时候,谁曾经留意过自己的身后?哪怕是通过别人的眼睛。

  《照见》是部很冷静的电影,从意图到画面,甚至是整部电影有条不紊,倏尔画外的钢琴键音,一个看上去波澜不惊的故事,显现出的却是导演“照见”剧中人身后的冷静。导演始终保持着这种冷静的旁观者视角,默默地注视着,不发表任何议论,恰如其中一段镜头,让母亲蒙住眼睛,在逼仄的公交车阵中,跌跌撞撞地寻找前路,也寻找着自己内心真正的方向;又或者是让盲童天宇在礼台上徒劳往复,一遍一遍摸索着自己的书包、乒乓球还有球拍。人生往往如此,大多数的路不能由别人替你完成,终究只能自己去走,也只有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明白它究竟有多难走。

  《照见》的故事很简单,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单身母亲希望自己的盲童儿子出人头地,执拗地希望他学习一项莫须有的盲人乒乓球,甚至希望他因此获得残奥会冠军,在自己过身后也能衣食无忧。这大概是所有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做到的事情,从自己经验角度出发,一厢情愿地替后辈安排好他们未来人生的道路,却完全忘记了这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于是看上去一直乖巧、温顺的孩子,终于在一天里悄然离去。直到这时,母亲才从寻找孩子的过程里,渐渐明白,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哪怕是象那只被绳子拴住,整天在房间里空转的鸟儿一样也好,至少它曾经飞上过蓝天!

  倔强、独立的母亲也是在亲自蒙上眼罩,跌跌撞撞地随着孩子的步履,一步一步走过那条路之后,才终于明白过来,只有闭上眼睛,才能看见自己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哪怕这点渴望对于别人来说,多么的微不足道,只要能够满足自己,就好!

  电影的最后,导演安排了一处神来之笔,当母亲终于跌跌撞撞地找到地方,才发现原来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孩子躲在练球的俱乐部放映间,透过小小的窗口,窥视着,关注着一切,默默地看着一切人的身后。

  非常不想提到的一点是,《照见》的导演是第九世乔美仁波切,我更愿意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导演,用自己的心感悟世界,去体会人生。但是必须提到的是,在整部影片里,导演并没有一个字,一处镜头提到与佛法相关的事物,却又无时无处不以大悲悯之心,“照见”世人汲汲营营之路,“照见”我们的身后,一如那个眼盲心净的盲童一般,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影评(八):乒乒乓乓的都是我们俗世的念头

  《老子》说“五色石人目盲”,现代社会里岂止五色,简直绚烂到极致,绝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反而失去了兴趣和观察能力。乔美仁波切导演的《照见》,一个盲童在这个世界上生长、寻找他的路。乒乒乓乓的声音,可以看作是心底的念头,银幕内外所有人的心都被碰撞个不休,人世间的正见,究竟如何求索?

  《照见》是一部令观众意外的电影,悄无声息的出现在泛滥成渣的中国影坛。在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举办的2014年度“批评家选择”的提名阶段,我毫不迟疑的添上了《照见》,这是一部注定走不到最终提名的电影,然而《照见》的简单、直接却有着让观众眩晕的感触。

  《照见》讲述一个盲童通过打乒乓球的故事,他试图与这个世界进行接触、沟通,交流的过程似真实似虚幻,世界不仅是黑与白,黑的现实、白的观想。犹如梦境一般的光线中,尘埃赫然、乒乓清脆,盲童伸出的手、前驱的身体、专注的面容,证明自己有用,有办法活在这个社会里。做一个有用的人,参加运动会,成为胜利者和名人,这是一种很坦荡、世俗和明白的欲望。乔美仁波切导演采取的镜头,比娄烨的《推拿》更加沉稳,如小马一样,本片中的天宇,也相信自己能看得见——至少是终究要能看见。天宇的梦想是成为摄影师,雕刻时光。盲人随时可以凝视,定格、聆听、内观,世界便真实存在。训练、竞争、夺标,胜利的是俗人(妈妈争取的孩子能够在将来有一席之地,教练则是现实的饭碗和执意的教学方式)的方程式解法,失败了则认命。如果可以坦然的接受失败,也是命运的一种方法论。

  《照见》与宁浩的《绿草地》,背景都是草原,都有乒乓球,区别在于宁浩的乒乓球对于少见多怪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神圣如国宝的存在,而乔美仁波切的乒乓球则是尘世欲望存在的象征。斯宾诺莎告诉我们“欲望从一开始就存在。”被世界承认的荣誉感,构成了天宇的妈妈和教练存在的最强自我诉求,然而天宇并不喜欢这一切,那些乒乒乓乓的撞击和回声,更是映照出我们俗人的三观。天宇失踪之后,妈妈开始以盲人的方式观想这个世界。

  《照见》的结尾,犹如《城市之光》,“回来”的盲童,带着摄影机,或许是真实的,也可能是妈妈的欲望产生的幻想,“照见”终究要抵达目的地。盲童应该归来,他自己就是流浪汉,达成了卓别林漫游和升华的功能。成为摄影师,是盲童的自我理想形象,他用痛感在拍摄这个世界的琐碎、磊落和尘埃,五色和五色、五声和无声,不再是聪明的延展和断裂,而是用内观来介入真切的实在界,在想象中完成对世界的认识。运动的光学幻觉,构成了你我皆在的世界。

  《照见》影评(九):《照见》:听听灵魂的声音

  前几天时,梁朝伟的一篇随笔《听见流星的声音》成为了热点,虽然此文是缘起于他看了尔冬升执导的最新作品《我是路人甲》,但更多是记述自己当年的成长、蜕变的岁月,也带给了一些影迷、媒体莫名的狂欢。相比之下,由乔美仁波切执导的故事长片处女作《照见》,则是以平实的故事、流淌的镜头语言,让人跟随着人物的脚步听听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灵魂的声音……

  影片在人物、题材的选取上就已经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国产片。前几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逆光飞翔》感动了很多的观众,在内地上映时也是几乎的一片片好评,而《照见》则是从一个单亲母亲的视角展开:单亲母亲王柠独自抚养盲童儿子,她希望即使是自己过世以后儿子也能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于是带着儿子跟随教练学习盲人乒乓球,但年纪渐长的儿子与母亲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隔阂,终于有一天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在苦寻不着儿子之际,母亲王柠也用黑布蒙上了自己的眼睛,用内心感受、倾听周围的声音,甚至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声音……

  看这部影片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当年许鞍华的佳作《天水围的日与夜》,因为都是以很细腻、很平实的手法刻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大量的近乎静止的镜头,很少的配乐,人物之间的台词对话也很少,而侧重于表现人物在某种长期生活下的状态,还有内心的情感。比如儿子不想再去学习盲人乒乓球时,影片用一段较长的段落刻画他与对方练习盲人乒乓球的过程,不厌其烦的表现这个过程的单调,而人物之间几乎没有对话;而在两次跟母亲提出不想再学习乒乓球遭遇到母亲的拒绝后,他以更加的沉默表示自己对于母亲的抗议,也为后来的不告而别埋下了伏笔……影片中虽然并不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但很少直接去表现冲突的激烈性,包括母亲伤心难过而嚎啕大哭的戏,也是几乎只有画面而没有声音,通过人物的申请衬托出内心的伤痛。

  出色的摄影与配乐则使得影片的艺术性更上一层楼。作曲家昆西·琼斯曾经说过,“电影作曲家应该有信心只用他所需要的东西,无需更多。他不应当滥用授予他的创作许可过度表现音乐,降低影片可信度……作曲家想要把观众的心拉回银幕上的那个空间中,使他们融入银幕上的情感氛围中,要达到这一点不需要做得很多”,一个典型的反例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满满的音乐虽然烘托出了气氛,但过于喧宾夺主;而《照见》在配乐上表面上看较少也很简单,但却是代表了人物的情境、心境,如开场不久时的简单的配乐,代表着儿子所倾听到的外界,而后半部分母亲在蒙上眼睛后,开始时用一些较嘈杂的声音或配乐,衬托出人物最初的难以适应,但越到后面她所倾听到的越纯粹,预示着内心的走向平静。

  在当下的喧嚣的市场环境里,不仅仅是需要商业化的类型片,也需要多点像《照见》这样的片子,因为可以让人在看完之后,既可能会对生活进行深思,或者是得到内心的平静,就如影片中的母亲般,以蒙上眼睛的方式得到了心灵与灵魂的解放。

  《照见》影评(十):活佛乔美仁波切为我们加持

  看过了太多的商业影片,以及拼力要往商业影片挤的三流剧情片,突然接触到《照见》,竟然有太多的不同:舒缓的长镜头,充满意向感的画面,还有这个满是思辨的故事,令人如入无生境,观影之后,获得一种来自身心的抚慰与解脱。《照见》所照见的不仅仅是片中的人物,也照见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回归本应的恬静、祥和、安然。

  《照见》的导演是乔美仁波切,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活佛,出生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加塘草原,九岁时被直贡噶举教派的法王认定为第九世乔美仁波切,本片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藏传佛教僧人导演。所以,在影片中,我们能依据自己的领悟能力,以及佛缘的深浅,来有接纳度的感受到藏传佛教的大智慧。

  《照见》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角度却剑走偏锋,通过两个学习乒乓球的盲童,展开了一系列的剧情,盲童天宇在学球中途突然出走,天宇妈妈遍寻不到,开始戴上儿子的眼罩,跌跌撞撞的试图走进儿子的世界,试图触摸到丢失的孩子。其实这里有着很强烈的寓意,那就是天宇妈妈作为一个健全人存在的时候,每日忙于生计,一边开大卡车挣钱,一边又来回接送儿子学球,儿子能否在全市盲人乒乓球比赛中拿到好的成绩,成了她最关心的事情,但除此之外,她全部无暇顾及,那些生活之美,还有儿子的内心世界,这种状态,和今天的我们很像,忙到无可救药,忙到一路全盲……

  天宇的走失,是影片的一个关键点,在这一刻,天宇的妈妈的人生,才被动的开始改变,她开始狂热的找寻,冷静的思考,开始寻找曾经忽略的一切,当她戴上天宇的眼罩,尝试像一个盲人那样生存的时候,这片漆黑的世界,给到她的确实可以找寻的光明。影片其实有几处,会令人如坐针毡,除了开场配着缓慢而单调的单琴键敲击声的长镜头,就是天宇妈妈在停车场的四处摸索,对于一个明眼人而言,这是一个很容易走出的空间,但对于蒙上了双眼的天宇妈妈而言,却如一张巨大的网,一座四方封闭的围城,她探索,她冲撞,她狂躁,她失落,在这个令人局促不安的却又完全不可见的地方,再坚强的内心也会被无边的黑暗所吞噬。

  导演乔美仁波切在处理这一段画面的时候,一定是加诸了人生的禅意在里面,看似是现实中的冲撞,实则是自我修为和思维的突破,这种突破,有顿悟,也有艰难而困苦的渐悟,天宇妈妈就是在这样的自我煎熬与碰撞中,渐渐沉静下来,回归平淡,而之后的她,已经很习惯于在黑暗中的生存,这场戏,无疑是一次“涅槃”般的人性升华,这场戏之后,作为影厅的观者,战台烽同样渐渐平息下了心绪,有了些不一样的感知触觉。

  当然,影片的主角还包括盲童的乒乓球教练,还有天宇的陪练——失明的孤儿亮亮,天宇的失踪,也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这几个无助的人,终于能够在互相扶持中,冲击全市盲童乒乓球比赛,应是来自洗礼后的岁月的感召。教练为天宇和亮亮竭尽心力,亮亮去完成天宇未能成行的比赛,天宇妈也终于可以去面对曾经恐惧的每一切,生活尽管有艰难险阻,但人生却总会成全于博爱之心。

  对于我们来说,每天都能接触到阳光白日,久而久之,却忘掉了阳光的模样,太过习以为常的事物,就太容易被忽略,只有全身心的沉浸于黑夜之中,才有可能寻找到关乎光明的蛛丝马迹,才有可能对光明如此的渴望与求索,这其实是一种相对论,但也能让我们来思考“最正确”的思考方式,那是需要宠辱皆忘的放下一切,才可能去参悟更深层次的意境,我们更需要努力照见那个未知的自己。

  天宇在《照见》的中途出走,遍寻不到,但从片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可以感知部分线索。首先是开篇,就是天宇站台偌大的被改为盲人乒乓球训练场的废旧的影院内,拿着手持DV在拍摄,仿若他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一般,但至少,镜头帮他完成了他的意念,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空灵的长镜头,听到的那些单调而绵长的音符,或许就是天宇的黑暗世界的创作。天宇失踪时,训练场外有一个鼓手在练鼓,其实破了这里许久的沉寂,而全靠听力判断乒乓球位置的这一对小选手,确实被这噪乱的鼓声打乱了方寸,所以,天宇的悄悄离开,既有内心被激发的冲动,也有想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的快感。

  天宇消失后,亮亮告诉天宇妈妈,其实天宇打球比自己强,其实天宇很想做一名摄像师……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开场时被天宇手持的DV,正安于训练场的一侧,犹如一双冷静的眼睛,不动声色的观察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那个镜头,或许就是天宇的双眼,或许天宇就在不远的地方,在自我黑暗的世界,来探听光明的信息。而这个镜头所拍下的一切,是天宇的视角,是影片摄像的视角,更应该是导演乔美仁波切的视角,是他用自己观察的眼,带领观众走入这个充满大智慧的世界,完成了这场灵魂之旅,并为我们所有观众加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照见》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