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争与和平》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战争与和平》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21 2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争与和平》经典观后感10篇

  《战争和平》是一部由汤姆·哈伯执导,保罗·达诺 / 莉莉·詹姆斯 / 詹姆斯·诺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一):Beloved Andrei

  如若这世上曾出现过一个人,他使你深信,在你的余生之中,你不会再爱上任何一个其他人……

  安德烈就是我心目中的这般的男子。尽管他的基因里仍遗留着他父亲顽固思想——无法忍受娜塔莎的背叛,但他身上的忧郁气息,以及与皮埃尔不同的真正贵族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我,以至于我无法理解娜塔莎在其死后的移情,虽然早在开头结局已写好(娜塔莎最先爱上并且从未忘记的其实是皮埃尔)。

  这怪只能怪剧集的安排。BBC能在六集中浓缩了近1100千字的小说而且有条不紊地展开已属不易,而且紧凑的剧情能避开无趣的家庭琐事。但这同样带来弊端,托尔斯泰引以为傲的人物心理描写不见了,至少是不完整,使得许多重要情节的转折变得ridiculous。譬如娜塔莎对皮埃尔妻弟不可抑制的爱(其实娜塔莎绝大多数情感转变和宣泄我都不能理解)。

  James Norton made me fall in love with Prince Andrei so much that I could not even bear it after his death.

  . Natasha确实在成年后变得光彩照人,但在这样的剧情安排和Lily James的演绎下,她表现得有些神经质,至少不够讨喜到能被接受作为Andrei的true lover。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二):电视剧嘛,就是不断的提醒我们现实理想是有区别

  C把该名著强悍提纯至6集,大概讲的是三个家庭的故事:1、皮埃尔(简称小皮)一家;2、小皮的青梅足马娜塔莎(简称娜娜)一家;3、小皮的好哥们安德烈(简称倒霉安)一家。小皮家,小皮和他爱出轨的老婆海伦是主要成员;娜娜家,娜娜、娜娜爹、娜娜妈、娜娜哥尼古拉和明恋尼古拉的表妹索尼娅;倒霉安家,倒霉安、他妹妹玛利亚、难产死老婆丽莎和古怪老爹。

  小皮是个运气好的私生子(按照港剧路线,私生子是应该受尽艰辛,腹黑满满的雕爷一位,而小皮单纯,有一种理想主义天真),他出场没多久,老爸死了,什么都不会的他继承了爵位和钱,成了个香饽饽。此刻理论上的反派出现了,伐西里公爵(扶额,我记不得名字了,这是百度的结果)相中了他,准备自己美艳却不太安分女儿海伦嫁给小皮。这位大众女神的确也让小皮浑身发麻,所以小皮嘴一咧,头一点,高高兴兴的抱着女神进门了……开始满头是绿草的婚姻生活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的机油当他面在餐桌上和老婆调情,他结巴半天之后躲了。同个时间轴里,娜娜happy的过着每一天,索尼娅担心着尼古拉哪天就移情别恋了,而尼古拉去参军了。安德烈也参军了,玛利亚被坏家伙伐西里公爵的儿子小不要脸求婚(恩,还是因为钱)。因为玛利亚在书里是个无盐女,小不要脸是美男子。玛利亚差点中招。

  再后来小皮受不了机油上他女神,决斗了……赢之。尼古拉由于那机油憔悴的俊脸,视其为兄弟。后来嘛,这位兄弟让尼古拉输得全家卖房换小屋,还顺道向表妹索尼娅求婚(这墙角挖得好)。倒霉安老婆难产死了,他回家后,参加舞会,和娜娜一见倾心,定了婚,又参军,抛下未婚妻一年。

  这一年青少年的娜娜得不到爱情的浇灌,拜访未来公公,又被拒之门外,并声称不承认有订婚一说。我们女主娜娜年轻啊~年轻就是有小情绪,所以被小不要脸勾引了,冲动的跑去退了婚。这时候小皮得知此事,突然男子汉了,杀到小不要脸面威胁道:以后不要让我在这儿看到你。小不要脸怕怕的跑了。然后就开始长时间的陪伴娜娜,让她走出情伤。

  所谓日久生情理所应当的出现了,小皮一寻思不对,娜娜是他的青梅,倒霉安是他哥们,他不是禽兽,况且娜娜还不喜欢他,他要走,他要去报效祖国。什么都不会的贵公子小皮去了前线,然后被俘╮(╯_╰)╭。

  娜娜这边,朦胧心思,舍不得小皮又说不清,只有眼睁睁看着他走,然后见到了受重伤的倒霉安(这哥们,死了老婆,死了老爹,因为爱情抛下儿子和家庭,结果自己也快死了),和他balabala一通后,娜娜放下了年少感情

  另外,爱出轨老婆由于high的次数太多,怀孕了。这个可是大忌,贵族圈嘛你可以玩儿,但是不能出人命,所以她着急啊,最后药吃多了,卒。运气忒好的小皮尽管被俘,最后还是被救,回到了他原来的生活并见到了爱恋很久的娜娜。最后一幅妻贤子孝的happy end告知该剧完结。

  这个我把简介写得跟裹脚布一样长的电视剧,告诉了我们几个浅显的道理

  1、 女神是不能独享的,只要她有心,她就还是大家的女神(你懂的);

  2、 你自诩的哥们都有前科了(插刀教大旗在那儿立着),你还急吼吼的带他回家,见你 妈,见你爸,见你妹,见明恋你的表妹。那就请不要怪他挖你墙脚,不要怪他带你赌博带你飞,让你一晚上输掉一栋房;

  3、 美貌男在没有任何相处过程,仅见一面就向身为无盐女的你求婚。是的,不要质疑,他就是另有图谋;

  4、 作为一个他知你知大家都知的明恋者,你喜欢对象告诉你:我现在是爱你的,但是我不能保证一直爱你,所以你快找下家把。混账话完后还要亲你嘴,请扇之;

  5、 一见钟情是很好,但是不要闪婚哦。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三):尘世繁华转瞬即逝

  9月25日,昏黑颓唐的雨像调了水的墨汁在宣纸上洇开一样,把开封这座破落的小城涂抹得更加破落。起床之后,简单洗漱,买了咖啡面包当作早餐,给仓鼠投了食。之后,打开电脑,看已下载好的《战争与和平》,bbc新出的剧。

  还是初中的时候,买过一本《战争与和平》的缩略本。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名字总是很难记住的。时至今日,关于书本记忆,只剩“皮埃尔”与“安德烈”这两个人名而已,当然,除了拿破仑与库图佐夫这两个曾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既处于书本之中,实际上,依然在书本之外。

  刚看到这部剧第一集开场,忽然间,以前的记忆又苏醒了一部分。皮埃尔,一个看起来无能的,柔弱的,却又满脑子启蒙思想的贵族,继承了一大笔财富。安德烈,一个理性的,深刻的,坚毅的贵族后裔追求光荣,追求功绩,死于战争。

  剧集之中的布景是华丽的,配乐是深沉的,而英语还是比俄语更加顺耳一些。对于改编自人们所公认的巨著的影视,能将一个故事讲得完整,通畅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我也并不苛求能从中看到深刻,宏伟,广大。

  叔本华说,人在满足不了欲望的时候就会痛苦,满足了欲望就会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这句话用在《战争与和平》里的贵族生活之中,也算是恰如其分了。贵族的女性的生活内容似乎就是舞会,歌剧与谈情说爱,贵族的男性的生活似乎就是勾搭女人,喝酒与战争。这就是和平的那一部分。它里面的男男女女似乎都光彩夺目潇洒自如,沉浸在小小的充斥情欲,贪念,暧昧的猩红幻影之中。

  在欧洲大陆,反法同盟分分合合,拿破仑加冕为帝,雄霸欧洲。自法国大革命开始所激起的社会剧烈动荡一直持续着,并且随着拿破仑的兵锋所指,革命的思想正在撬动旧制度根基。与此同时,俄罗斯如同一只警惕的熊,它体量庞大,而又满身肥肉,凶猛健壮,却又暗疮新萌。法俄之战,既是争霸之战,也是新旧之战,俄罗斯冬季的苦寒似乎是上天对俄国人的庇佑,也像俄罗斯民族狂野,严肃性格。在拿破仑军队踏上俄国土地的时候,便注定要沿着原路在冬季返回。

  《战争与和平》毕竟是如同《红楼梦》一样的巨著,在架构上,也有一些相似地方,都是在描述几个贵族家族的分和兴衰,然而,两部作品之间的精神内核却是相差甚远。中国的古典著作,越到最后,悲剧意味便越是浓厚,四大名著无不如此。繁华落尽,霸业凋零,红颜已逝,江山依旧。旧时中国文人精神世界,往往是儒为表,道为骨,佛为里。既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志,同时又有把酒东篱的闲情,还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悲怆。而在《战争与和平》的最后一幕,皮埃尔娶了娜塔莎,尼古拉娶了安德烈的妹妹,他们聚在一起消遣春光,依旧享受着上流贵族的生活。从开头到结尾,仿佛整部剧的情节转折都是在兜圈子。而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便是,forgive。

  Forgive,可以理解为原谅,也可以理解为救赎基督教的世界观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原罪。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物身上的缺陷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西方要人们为着自己的罪行时刻进行忏悔,这与“存天理,去人欲”不是一样的吗?皮埃尔人生的转折在他遇见共济会成员的时候。之后,他燃起了新生活的热情。这多少有一点托尔斯泰本人的写照。在这个世界经历了漫长变化,以至于每个人都不再心存敬畏的时候,总会有一小部分人重新回到源头试图去重塑精神的世界。而托尔斯泰本人的意思,也从来没有想过革命的手段改造社会,而是继续从宗教中寻求内心安宁良药

  俄罗斯是欧洲国家,却又与西欧有着不小的差别。在近代史上,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封建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俄罗斯并没有民主化的过程。即使当年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的启蒙思想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烈火在欧洲各地蔓延,在俄国,却并没有产生撬动沙皇统治力量。直到十月革命的暴发,虽然埋葬了沙皇制度,却依然还是另一种极权统治。直到今天,普京执政的俄罗斯,依旧如此。意识形态虽然变化着,恐怕人们的思维中还残留着旧制度的影子

  《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与安德烈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自我。同时他们也具有强烈爱国意识。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深刻起来。原谅世界,拯救内心。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四):we must live, we must love, we must believe

  如果说演员的话,真的只能给三颗星,冲着改编还行,就加一颗星吧!整个片子没有历史的沉淀感,就像是在演戏,拨离了服装真的就是一部现代剧!全片唯独让我心动的就是圣诞节到农庄的大叔家聚餐,娜塔莎跳俄罗斯民族舞的那场戏,俄国感十足,感觉特别好!反倒是最不漂亮的公爵小姐玛利亚的表演比较出彩,感觉和原著很像!娜塔莎选择Lily演真的是败笔,那张方脸离托翁笔下精致灵巧的娜塔莎感觉相去甚远,反倒是2007版里的演员比较符合我的想象!好莱坞版本中的天使赫本也不符合原著形象,一直觉得她就是好莱坞制造标准产品,没有个性可言,去演俄国人实在是没那种韵味!其实娜塔莎毁了就全毁了,其他人无非是陪衬,全作失去了灵气,虽然书还只看到40%多,但觉得改编还可以,音乐也无亮点豪放的大俄国作品硬生生地被小英伦化了!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五):仅仅是个影评

  不曾拜读过名著,所以说,这仅仅是个影评。

  看过几个影评,有说悲剧形态的,有说宽恕的,认真看了下,嗯,认真看了下。

  皮埃尔从登场的崇拜拿破仑到末尾的我要刺杀拿破仑,个中转变正是经历了那一役之后醍醐灌顶,我以为他升华了,可他居然在大街上大喊“兰巴尔,我的朋友”,那个占他山河夺他家园的人只是轻蔑地看了他一眼,如果他在兰巴尔睡着时,那个特写的拿刀举动能刺进兰巴尔的喉咙我会很看得起你,可他并没这么做,因为这是战争与和平(因为这是战争与和平)。很难想象,如果有异国人士踏破你的山河,杀了你的同胞,想要奸淫你的妻子,你却还能跟他举杯同坐,畅饮入眠,有杀他的机会却白白浪费,叫嚣着要去杀拿破仑,这是何等的大脑啊,装的难道还只是单纯和博大的世界观?不否认他善,从大火中救小孩,村社中建学校,对任何人都乐善好施样子。可是,真的,我能容忍你笨傻呆,但不能用愚不可及来挑战观感啊,农夫与蛇的故事都不能很好的来阐述此等行径了。

  这是一个战争升华和平年代的故事,真的,你真的无法说你看懂了或者领会了那宽恕的含义,我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那种朝不保夕胆战心惊,对大多数人来说胆战心惊的血腥场面我不曾经历,空气中弥漫腐气腥味加火药味,大脑可能都不曾活络过就壮烈了,那种宽恕是需要痛的领悟的。我,无法感知。抛开乏味的感情线,战争场面做的还不够残酷,要一众主角细腻的领悟出宽恕,功夫还是不够啊。别说u can u up。

  很喜欢女主在小木屋里的一段舞戏,不知为甚有种看一场少一场的感觉。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六):心灵的蜕变

  1.没有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即使他曾对孩子恶语交加,即使他在孩子眼中过于粗暴,脾气也很大,但也不足为过。

  镜头一:倔老头的儿子安德烈去参军打仗,他的告别方式很特别,他不同于家里其他人,不是拥抱亲吻式告别,而是大声吼儿子让他快走,让他离开房间,然后倔老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失声哭泣,默默流泪。这是父子之间很特殊的表达方式,沉默而又深远……

  镜头二:倔老头子一儿一女,女儿玛利亚长得不漂亮,平日穿着打扮很普通,一件白色的裙子,没有男人喜欢她,但是她心地很善良。倔老头子平日里对她,不管是说话还是什么,都如同对待仇人一般。倔老头子总说讨厌她的宗教信仰,也恨她平时总装作一副可怜兮兮泪眼婆娑的样子。我曾怀疑过,这女儿到底是不是亲生的。最后法俄大战打响,倔老头子因过度悲愤病死了,临终前,女儿一直陪在他身边,他对女儿说:“原谅我这么多年来对你的种种……我很愧疚。穿…穿上你那件白裙,我喜欢。”

  这里简直戳泪点。

  皮埃尔:他是一位很蠢的人。

  在法俄战争的年代,他崇拜着拿破仑,觉得拿破仑是个伟人,真是荒谬!他还把敬仰拿破仑的看法推心置腹地告诉别人。在战争的年代,别人看来,这个人真是个傻瓜,荒诞又可笑!最后,他终于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无数死亡与毁灭,见识到了拿破仑的野心与凶恶。他说,没有他,世界会更好。

  他被法国人抓了起来,当做囚徒,他亲眼目睹同犯们被枪决。他侥幸逃过一劫。因为俄罗斯的冬天很冷很冷,他又日夜赶路,头发眉毛和胡子上都沾满雪花,最后他濒临绝望……幸运的是后来他被军官救出,重获新生。

  他认识的一名“同犯” 是位个子特别小的乡下人,他还带着一条狗,把狗称作自己的女儿。他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一个用纸包着的土豆,掰了一半递给皮埃尔,皮埃尔道谢后刚想吃,小个子说,你先别吃,这样没味道。于是他又从衣兜里掏出来了一个用纸包着的东西并递给皮埃尔,说道:撒点盐,会更有味道。皮埃尔含着泪把土豆吃了下去。小个子又把那半土豆给他的“女儿”吃。赶路的时候,小个子因为体力不支一直咳嗽,然后倒在路边休息,不幸被凶恶的法国人枪杀。那条狗,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直到被冻死。

  重获新生的皮埃尔因过度饥饿,在用餐时想大口吞进一个烤土豆,但是他犹豫片刻后,随即用刀缓缓切下一小块,撒上盐,送进嘴里。他咀嚼着烤土豆,想起那个乡下的小个子,觉得他好像窥见了如何生活的真谛,他懂得从美好的事物中汲取欢乐,而且愉快的接受不好的事物。皮埃尔笑了,这笑容里包含了太多太多……

  我感觉这段经历会让皮埃尔学到很多很多。

  我觉得这个片段太棒了!!是我看这部剧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

  他很蠢,但这并不是我对他的评价,我觉得他是一位很纯净的人,不光是外表,内心也是如此。

  真诚的人往往是幸运的。最后皮埃尔和最漂亮的女孩儿娜塔莎在一起了。

  原谅我写观后感没有谈到爱情,因为我无法评价安德烈和娜塔莎之间的爱情,无法深入剖析,因为我根本不懂爱情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七):不幸的家庭,只有一种悲剧

  以前我总觉得俄文名字太长,以至于总是记不住谁是谁,所以从来看不下去大部头——出场人物寥寥短篇除外。《战争与和平》原书动念翻过几次,总是读了几页又匆匆放下:海伦娜那么美,可是谁要看社交场上连篇累牍错综复杂的关系叙述?娜塔莎少女情怀总是诗——可是笨蛋如我,当初连《红楼梦》里的少女情怀都觉得索然无趣。说好的战争呢——却不如想象中白刃交加热血相逢。

  用朋友当年的一句话来说,这本书太耐看了,以至于我每次翻开就睡着,永远读不完。

  ================

  所以当我打开BBC这部剧集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只是百无聊赖,想找点东西打发时光。

  没想到意外好看。

  作为非原著党,我没法评论,基于原著改编的成与败。只是单纯从剧集角度来讲,几个家庭的故事都说得很圆满(虽然才出到第5集,剧透党们已经提前告知了结局)。战争的背景浓烈重彩,和平时期短暂的歌舞升平、浮光掠影的小确幸,也得以深刻地勾勒出来。

  以前看到有人把《战争与和平》跟《红楼梦》相比,我嗤之以鼻。现在才得以理解,这二者的确可以相提并论。只是BBC删繁就简,将镜头聚焦在几个主角家庭的爱与愁——虽然托翁说,天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痛苦。但我持相反意见——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走运;倒是不幸的家庭,表面上各有不同的烦恼,但其不幸总来自相同的根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看看两个主要的家庭:

  1. 安德烈和玛利亚。

  安德烈的两任爱人:丽莎和娜塔莎。丽莎头脑简单,娜塔莎也好不到哪里去。安德烈对她俩都是迅速坠入爱河,目眩神迷,心神激荡。然而一个的结局是在婚后失去激情,一个则在安德烈离开的短短一年里移情别恋另觅新欢。Poor安德烈,自始至终,爱的是同一个人——一个单纯快乐、能折射他对激情的渴求的影子。所以安德烈的死反而恰如其分——如果爱的是激情,那么不如在激情未褪之前死去,可以留下爱情永存的幻影。

  玛利亚的两任爱人:阿纳托利和尼古拉。阿纳托利和尼古拉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一个是浪荡子,一个是败家子;只是阿纳托利本质更坏一些,是狂徒和赌徒,而尼古拉则是出于从小的骄纵惯溺。而对玛利亚来说,她爱上他们的理由也完全相同——他们好也罢,坏也罢,其实跟她无关;他们都是从当前生活里拯救她的英雄而已。如果玛利亚有幸福的可能——那也是出于侥幸,尼古拉终究不是第二个阿纳托利。

  所以安德烈最后上战场前对玛利亚说的话是对他们生活的精确总结:你留在这里,仅仅是因为你是女子,走不出去。安德烈对激情的渴望,玛利亚对英雄情结的沉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他们脾气暴躁、性情古怪的老爹营造的僵死的家庭氛围的逃避。在这种逃避心理之下,得到幸福和中彩票的几率无异。

  2. 娜塔莎和尼古拉。

  借用他人的一句评论,娜塔莎跟剧里出现的所有主要男性角色都有感情纠葛。如果说海伦娜是出于道德败坏而毫无顾虑地享受贪婪,娜塔莎的悲剧则在于,她既囿于良知和道德、却也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对感情的索取。她和安德烈的悲剧,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安德烈父亲的阻挠,但另一个方面,致使娜塔莎被阿纳托利引诱的原因,是娜塔莎对浪漫的、无条件感情的强烈渴望。这一点上,娜塔莎跟尼古拉如出一辙——尼古拉对表妹索尼娅说,我爱你,但我不能保证不爱上别人,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这就引发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尼古拉和娜塔莎的父母明明对子女仁慈宠爱,家里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从小仍然让兄妹俩、包括索尼娅,无忧无虑地富足成长。为何反而尼古拉成为了败家子和负心汉,而娜塔莎则背叛婚约几乎导致身败名裂的下场?

  问题就出在,这对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有条件的溺爱。当家庭条件宽裕时,索尼娅是乖巧的表亲,尼古拉即使一掷千金仍是温顺的儿子。当经济情况危急时,一旦不能遂愿,索尼娅就变成了这对父母口中的扫把星,而尼古拉连上战场也得不到祝福。表面上尼古拉和娜塔莎拥有很多的爱,但做子女的怎么会不清楚了解,自己父母最细微的心理动机?跟在缺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不同,拥有爱却从不曾真正拥有无条件的爱,才引发了尼古拉不负责任的自行堕落,和娜塔莎对幻梦一般的恋爱的极度渴求。这种意义上,尼古拉和娜塔莎是全剧最幸运的人——英雄救美的情节,让尼古拉这个自幼长于妇人之手的软弱男孩,尝到了浪漫爱情的滋味;索尼娅固然温柔忠贞,可是太无趣;相比之下,玛利亚的爱是至诚奉献的,这从她对父亲的服从上就可以看出来,懂得的人自然能领略这种精神力量的销魂滋味。而皮埃尔则自始至终对娜塔莎默默陪伴、奔走付出,虽然这个胖子既笨拙又无趣,但他的宽容、陪伴、无休止付出,却是娜塔莎真正需要的。

  ========================

  《战争与和平》终究只是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而已。在实际生活里,安德烈也许一辈子跟丽莎过着令人窒息的婚姻;玛利亚也许被阿纳托利巧言令色骗到手,却发现真相愤然离婚,终究郁郁一生。娜塔莎也许一辈子遇不到她内心认定理想的爱情。尼古拉也许跟索尼娅结了婚,然后继续当一个外表成熟的小孩,生活在婆媳无止境的争吵里,以滥饮、狂赌打发烦闷。

  这些不幸都万变不离其宗:得到的非你想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的却得不到。所以,——所以,也许有一万种方式改写结局,而有9999种方式导致悲剧。而我们感叹的、惋惜的、喜欢的以及厌恶的,也许只是出于托翁的悲天悯人——把真实的世界撕开一角,浅观辄止,再将创口默默合上,

  ——不是所有的悲剧都教人恸哭,也不是所有喜剧都令人开怀大笑。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八):BBC出品,诚不欺我

  六集追完,BBC展现了它驾驭大题材的能力。托翁的原著我没看过,每次都被厚厚的大部头吓退。BBC的这次翻拍也让自己间接了解了一下这部名著,虽然已带了浓浓的英伦味儿。BBC画面一贯的精致唯美,大时代背景下每个家庭的变迁,每个人物命运的改变,都静静呈现在眼前。皮埃尔开始的懵懂无知,自我质疑自我厌弃,再到亲历战争后精神与人格都脱胎换骨的升华成一个真正的人,展现的水到渠成,也是剧集中我最喜欢的部分。短短的六集要表达很多宏大的场景,而节奏不急不缓,该有的细节也都有了,靠的是编剧筛选与提炼的能力。而国产剧翻拍剧稍微大点的题材,拍出的集数真是吓死人。空洞无物的细节堆积,即不考究内容,也不琢磨台词,好像大制作就是人物众多的长剧。真正的大制作跟长短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的名著那么多,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用心拍部好作品呢?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九):How to be happy

  看完war and peace,最大的感慨是人们要想获得幸福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首先,你得有亲情,一个美好的家庭,家庭殷实,父母之间感情好,对子女友善宽容有能力,兄弟姐妹之间有陪伴。皮埃尔作为私生子当然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安德烈身份尊贵,但是目前早逝。父亲脾气暴躁,一个继母挑拨离间。Boris只有一个母亲,为了生活到处求人。Helen姐弟跟着狡猾聪明的老爹顺利继承了放纵,利用别人,势力自私和冷漠和勾引人,至于亲情,我觉得他们还是很有的,比如两姐弟乱伦,姐姐帮弟弟搞定女孩,父亲帮两姐弟追名逐利,而且从来不多加管束,要什么给什么,不要跟我讲大道理,他爹的三观就那样,很成功的教育给了孩子。暴戾的军官出生贫寒,对全世界伸出恶手,但是对目前和妹妹充满了柔情,因为匮乏老是想抢别人的东西。只有娜塔莎那几个孩子在成年前非常的幸福。可是后面爸爸的软弱和儿子的败家,也颓废掉了。可是到这个剧集的后面,一家人在小儿子死了以后的相拥而泣真让人感动。

  其次,你得有爱情,自己要有能力和运气能让自己可以和爱的人结婚。Helen姐弟破碎的一塌糊涂的三观可也没有让他们不快乐呀,很简单啊,因为他们爱的是自己。他们姐弟可以说是快乐时间最长的人,弟弟在被赶跑之前,姐姐在怀孕之前,那可以说是特别的开心了。欲望和放纵确实是特别让人开心的,可是酒精和高潮会让人沉迷,脑子拎不清,一下子踩过界了就引火烧身了。这种快乐太容易破碎,但是谁说这不好,80年的人生,8年的开心。和30年的人生,10年的开心,你选择什么呢?如果你没有能力享受72年的不开心。皮埃尔有运气继承财产取得美人,没有能力让海伦或者娜塔莎爱上自己。安德烈明显对第一个妻子只有道义,第二个是很爱,却因为自己看重亲情跑人,爱情这个东西,就是两个人脑子突然同时分泌激素,下半身突然同时瘫痪。好珍贵,要赶紧抓住,下一秒或许就没了,还一年。Boris甚至还有一秒爱上过Helen,不过还好Helen姐姐完全忽视,没办法共鸣。军官我真心觉得他要的不是爱情是基情。娜塔莎家的三个孩子不用说,一个都没成功,至于她自己那就是友情加感动加亲情。

  最后,友情也是很重要的。这个我要讲军官哥哥了,你说他看见朋友有什么他就想抢,其实他对友情渴求对于爱情。Helen姐弟就是这点把自己搞死的,老公的朋友的老婆你也搞,自己乱搞弄的聚会都去不了,跟自己恋爱可以,但是跟自己做朋友就很难了,朋友是觉得不管自己出了什么洋相,都觉得自己特别美好的观众,而且还不需要你忠诚,够陪伴和支撑自己的人。这点有时候家人很难做到,比如安德烈妹妹丑又笨,娜塔莎私奔,家人就屌你,因为家庭是个小团队大家脸面绑在一起,要社会认可。朋友不一样,你越是落魄他越来帮你,说明你们两基情好。娜塔莎就是这点占了优势,不仅同性有表妹,还有异性。皮埃尔和安德烈之间的友谊。感觉友情真的特别艰难能得到,比爱情亲情难得多。你得真的三观特别正,两个人理性的价值相投。

  真正持久幸福的代价好高,要亲情友情爱情+钱+健康的身体。有些人说去搞大爱爱别人,你看皮埃尔。有人说你去追求事业,你看安德烈,有用么?最后一个镜头,不就是最好的佐证。一群人看着爱人抱着孩子,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带孩子,这才是最粗俗的正道。看完我有点惊讶,但却认可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十):we must live

  最近在追英剧《War & Peace》,看到第三集中皮埃尔为了鼓励安德烈而说的话,我来回看了好几遍:You know, so many good things can happen for you. Since I became a Mason and started to live a good life, I feel capable of anything! We must live. You know, we must love. We must believe that there's more to it all than our lives on this scrap of earth. There's something else out there, it's true...Audrei. You must believe it.我都不记得年少时看书曾看到这段,但今天看片子,我却被打动了,也许有些书你必须等到时间发酵才能有触动,我们都曾是单纯的、一往无前的皮埃尔,从哪一天开始,我们丧失了相信的勇气?we must live,we must lov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