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经典影评10篇

2022-05-16 02:0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经典影评10篇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是一部由艾伦·保尔 / 安东尼·海明威 / 莱斯利·林卡·格拉特 / 卡执导,杰夫·丹尼尔斯 / 艾米莉·莫迪默 / 艾丽森·皮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一):致第四集,非洲小男孩和Maggie

  我觉得第二季,播放到第四集了,目前为止,最震撼就是这一集。从第一集开始无形中已经开始给第四集铺垫,Maggie去非洲的动机等,我看了很多人说法,有些人居然怪责非洲小男孩是自己害死自己,Maggie把所有的事情怪罪自己身上装作坚强是矫情,好吧,各人价值观不一样。

  非洲小男孩一开始给了很多镜头他,就注定他是一个重头戏,他无时无刻紧握抱着一本书,从一个心理学角度去解释,他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是全部孩子中最缺乏的人,他就连老师也不相信,Maggie不断给他说故事,慢慢的开始给Maggie打开心房,从他抓着Maggie头发玩就知道,直到晚上听到枪声所有的孩子已经跟着大人从后门上车,小男孩逃进了Maggie的床下底,证明了一点,他只能从最害怕的时候寻求一个唯一让他没有这么害怕的地方,就是Maggie。Maggie回溯这件事的时候,她重点说了这一句,是躲在她的床底下。

  Maggie跟同事终于合力把他拉出来后,Maggie出自好意背小男孩,小男孩的信任她,就是因为这个好意,导致了小男孩的死亡,Maggie一手“策划”的死亡……

  Maggie从前面设定的性格一直就是个善良的妹子,所以她对于她间接杀死一个人时候,终于崩溃了……

  每一个点都设定得非常得好,艾伦对于心理学的玩弄了如指掌,前三集的铺垫让Maggie前所未有的爆发,所以我认为第四集是第二季目前为止最震撼一集。

  很多人因为Maggie长得不咋地所以很不耐烦看,其实一开始时候我也觉得Maggie很丑,但Maggie用她的演技证实了,为什么她在新闻编辑室中,是演绎这么重要的角色,我基本都是只看评论不写的人,这次的评语,只为了非常小男孩和Maggie而写。

  2013-08-09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二):二季终留念

  新闻编辑室算是我的美剧进阶。之前一直在sitcom上打转,这次终于看了一部比较serious剧集,又恰逢也是我人生进阶阶段,所以这部剧means a lot to me。(中英文夹杂的深井冰)

  第一次听说这部剧是来自我的高中班主任的老婆的微博,同时也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挺奇怪的,因为我高中班主任是英语老师,居然不是从他的微博里看到,所以说明大概女人相对来说更喜欢在社交网络share everything。第二次看到是在新东方托福课的口语老师的微博(也是女的),所以终于下定决心去看这部剧(所谓微博装逼之作),此时已经是12年9月份,第一季已经结束了吧。于是第一季对于我来说没有等待的煎熬,完全是一口气看了下去,又由于它是唯一存在我手机里的剧集,于是后来有时闲来无事会翻翻看,锻炼一下自己的听力。

  第一季个人感觉节奏很快,中间穿插着几位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信息量很大,不能走神去干别的。重点比较在于改革,侧重点更多在于新闻事件,第一季后面就在于will的矛盾之中了。第二季里这方面其实侧重的就少很多了,第二季好像大杂烩一样,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没有。没有第一季那么抓人心,哎,得承认有几集我是边干别的别看玩的。不过我唯一欣慰的是该在一起的终于都在一起了,除了maggie。所以还挺不理解为什么第二季比第一季分儿高。

  不过我看各种剧一般除了对男主或女主无限倾慕之外,对于各种二三配也是喜欢不已。The newsroom里几乎就没有不让人喜欢的角色,几位主要角色的个人魅力完全就是光照万代啊。

  话说总觉得剧集快结束了。Mac和Will都在一起了。

  最后应试教育产物——拔高结尾——我希望我以后啊能活成现在的理想,不妥协不放弃。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三):新闻编辑室S02:Being tough and wanting to be

  仍记得新闻编辑室首播集中威尔那段关于“Why America i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的经典应答,从第一季的故事脉络可以很清晰的感到索金以新闻实事内容为蓝本,一集一事件的报道,志在创造一个新闻界的乌托邦,在这其中,不因收视决定报道,不因政治避谈立场,而是尽其所能的报道信息、引导选民。

  当你我还在期待第二季如上季这般的讲述,本季却以一个大报道为线索,穿插各个人物不同遭遇,浓墨重彩展现出“Being tough and wanting to be”。于是我们得以看见威尔在观众亲和度与主播职责间的再度选择,麦肯兹面对打击时的坚挺,吉姆对于新闻的敏感与坚持,玛姬遭遇一次次变故后的转变,斯隆照片危机下的痛楚与愤恨,唐于团队的更为融入,尼尔新闻之路中的历练,查理一如既往的支持,甚至于莲安娜母子对新闻部的自豪……无论是从卡恩性侵案审查失误、911录音剪辑失误、选票结果险些错判,还是从“热那瓦行动”报道等都可以瞥见索金在本季中已不再停留于对新闻报道方式的理解上,而是着眼于新闻事故这一主题,冷静地观察着新闻从业者的应对与选择。

  剧情前几集比之第一季而言略显乏力,主要是后续情节的背景与伏笔,但随着故事的层层递进,高潮逐渐到来时,却又不得不让人拍手叫好。急功近利的临时高级制片人杰利因私自剪接“热那瓦行动”采访录像,导致了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被开除后却转而怪罪于体制,起诉新闻部,倒叙的方式使得开头便可预料到编辑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这场困境真切地影响到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查理、威尔希望通过辞职来平息事件、承担责任,同时保住编辑室的其他成员以继续实现他们对于新闻的理想,但每个人都决定共同进退,认定自己在其中存有的责任,集体辞职。或许你愤恨在整个报道中,大家尽己所能地调查事件以求佐证,却因杰利的职业操守毁了节目与团队,但这就是事实,尽管不忿却也无能为力。

  与杰利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大选中关于彼得雷乌斯辞职这一独家新闻与SFA刊物新闻间的选择,前者有利于树立公信力但对选民无用,后者却影响到选民投票决定,两者之间大家一致选择了后者,这正是一直以来所追寻的新闻原则与理念,亦是新闻业作为第四权所应承担的职责。终于查理也意识到自己在“热那瓦行动”报道中,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无需愧疚,更无需辞职,相反,因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这份坚持。更让人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一季中一直视新闻部为拖累的莲安娜母子在窘境中力挺,而这或许便是深藏于财富名利下的那份对于乌托邦的追求,尽管莲安娜曾有所非议,但在其心中这支团队是独一无二的,是真正的业界圣地。

  除了主线,支线细节部分也有很多出彩之处。如威尔在得知其父去世的消息后更正报道失误时的停顿,当镜头切回威尔一言不发时,所有人都认为其在平复心情,但那句“well,I guess it’s just us now”却幡然感受到威尔的专业与机智。在主播台上可能有很多突发的事件,或大或小,或公或私,但当节目开始时,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这便是新闻态度。再如唐追踪的长达九年的案件,最终当事人依旧被判处死刑处决,明知不公,却因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准则无法报道,那一刻才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抉择,当你选择并报道新闻时,并非投人或投己所好,而是必须遵守报道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秉持客观。

  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同于第一季的“成长”,这一季则旨在突出“坚强”,几乎每个人物都经历着自己生活抑或工作中的噩耗,最为突出的便是玛姬。视频的曝光使她失去了男友与好友,吉姆也离她而去;想成为非洲方面的专家,却因小男孩的死亡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负罪感……可以说玛姬正一步步失去她的一切,而这所有也正使她越发变得坚强,终有一日她必将从想要变得坚强到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正如她当日由于吉姆的新闻敏感度而留意其,终有一日她也会忍不住的按下鼠标一般。

  索金机关枪式的对白一直让人欲罢不能,逻辑与节奏的处理上也是很到位的,相比第一季略带狗血的感情戏,第二季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剧情的推动上则是很明智的,这样辅助性功能的感情也显得更为顺畅、自然。

  事实上,你我都很清楚新闻编辑室描绘的是一个不属于任何国度任何现实的新闻乌托邦,国外媒体也曾将其称为索金个人的意淫。但平心而论,难道因为其不存在就不再向往不再追求了吗?相反,或许正是这种塑造给予了我们一种对于何为理想媒体的形态,它虚幻,但并不代表其永远不能存于世。这便是新闻编辑室所带来的启示之一吧……

  总体而言结局是团圆式且带有希望的,这一年他们经历风雨洗刷已变得坚强,下一年希望仍能看到新闻编辑室中的精彩。

  :恭喜Jeff Daniels喜获艾美奖~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四):新闻人的风骨

  整季都围绕着一个“假新闻”的故事。就像查理说的,如果不是我们ACN,而是其他的媒体频道,早在很多月之前他们就已经播出了。“我们没有做错”,这句话掷地有声。

  那个给出假飞机单的官员,我想,他脑子里除了爱子的过世,已经没有任何道义或者理智了。儿子没了,我要相关的人付出代价,让我心里好过哪怕一点。虽然他做了一件烂事,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儿子,连挨了一耳光的查理老爷爷都无法说出什么。

  更不要提那个篡改原始视频的人渣了。他做了这样的蠢事,居然还有脸告ACN,甚至耍手段让Don变成推荐人,从而陷害Don。这样的“新闻人”,在这群主角们中间,实在显得猥琐至极。已经开始看第三季,还没有看到他的下场,也许也就不再提了。在兰辛女士的掷地有声下,我想这孙子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除了假新闻事件,大概就数Maggie的非洲之旅让人动容了。当Jimmy问Gary他用了多久时间恢复的时候,Gary只说了一句,背着那个孩子的不是我。

  这样的创伤,很多人可能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坚强,不是说说而已。

  看到短评里有人提到新闻人的风骨。我突然想到前段时间所谓“最美乡村女教师”,这样的内容之所以会被我们所知,也是一些“新闻人”的功劳。不要说风骨了,连底线都不复存在的人们,他们究竟把新闻看成什么?

  看了Newsroom会觉得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甚至心底一个默默的角落在想,不知道如果当初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会怎样。我想,如果我是一个新闻人,又看了Newsroom,大概心情会更加纠结复杂吧。

  等剧终。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五):Liberalism is libertarianism of the lazy and the stupid

  自由主义是懒人和白痴的自由意志主义。另外自由主义还是政客们的自由意志主义,因为更容易拉票。

  整个12共和党初选期间,跟共和党其他候选人的事故不断相比,Ron Paul只在两件事上让人指摘,一是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二是20年前的newsletter事件。索金在Newroom里只在极少数时间涉及Ron Paul,但涉及到的时候,便用这两点攻击了他。

  第一点无从反驳。我觉得一个人是不是疯子应该由精神科医生去鉴定。我不是精神科医生,没法反驳这个。但我觉得索金也不是,那个在剧里替索金说出这句话的小印也不是。从这一点来说,索金甚至毫无保持客观和维持一个有意义的争论的愿望。

  声称Ron Paul疯狂的人都觉得他拿到把市场还给市场让政府滚蛋的政策太疯狂。很多人听到Ron Paul说要关掉EPA(环保署)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可以这样呢,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啊。但是这些人没搞清楚的是白宫只能关联邦政府的EPA,不能关任何州政府的EPA。联邦政府的这个EPA也从来只能管联邦范畴的环境事务,管不了州内环境事务。问题是有多少环境问题是联邦级?联邦EPA和其他几个没用的联邦政府机构一样有两大问题,一是这些机构既要拿政府预算,又收制于第10修正案,基本等于拿了钱还什么都干不了。二是这些机构的存在,导致相关领域市场化存在各种问题。如果一个财大气粗的政府在某一个领域从事科研,公司们基本就要想一想还要不要做这件事。而如果政府机构自己不做研究,只往下扔钱,同样会有公平问题。比如EPA在Obama政府手里就饱受此类批评,最搞笑的是被一个公司钻了政策的空子,靠把环保材料扔进火车,然后让火车在美加边境连续出入境,获得了EPA的大量奖金。如果这些预算不是政府靠自己的“智慧的选择”直接让下扔,而是让市场去分配,完全会是另一个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关掉EPA,或者一些别的政府部门,并不意味着相关领域被彻底放弃。但是聪明的美国人听到Ron Paul要关EPA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的大脑去听后面的内容了,直接觉得这个疯老头觉得环保不重要。尤其12年,多数美国人还没从08的金融危机里缓过神来,齐刷刷站在Obama一边,觉得所有的资本家都应该被人民民主专政起来,而民主党就是推行此类政策的最佳代言人。民主党确实喜欢为此类政策代言,但是把金融市场解放成08年那个蠢样子的,就是民主党代言人比尔克林顿老师。克林顿老师在90年代主政白宫期间,一边亲手拆除了金融市场上防火墙一般的Glass-Steagall法案,一边又跟联储沆瀣一气向这个疯狂的市场输血。

  对了,怪叔叔Ron Paul还说了要摆脱联储来着。这在美国人看来也是无比疯狂。但是Ron Paul觉得让一个机构或者一个人来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制定政策才是真疯狂(这真不是指桑骂槐。。)。另外很多美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联储这个类似于美国央行的机构,压根不是一个政府机构,参与决策的银行们也不都是美国的银行。talking about being crazy...

  索金和newroom里那个小印攻击Ron Paul的第二点,就是20年前那段相当racist的newsletter文章。共和党几个候选人尤其romney在初选期间言论颠三倒四被newroom都嘲笑了一遍。而Ron Paul对这段newsletter上的文章的否认是所有这些颠三倒四里时间跨度最大的 —— 20年。Romney之类,推翻自己一年前甚至几个月前的话,确实可以被算作政客表演的。但是20年前的话为什么要被拿到今天作为一个人品行糟糕的例证。我甚至觉得,一个人如果过了20年,依然相信自己20年前相信的每一件事,那只有3种可能:(1)此人20年前是天才;(2)此人20年内毫无进步;(3)此人20年前的认知这个集合太小了,接近空集,所以没什么可推翻的。相信我,你不会希望一个这样的人来当总统的。

  Ron Paul几十年的政治生涯里,20年前的这篇文章,是惟一污点。(茶党是不是污点,liberal们说了不算,谢谢。他作为茶党初期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只呼吁削减政府,没参与反对堕胎。)

  Ron Paul在12年的局势确实是近乎irrelevant. 当然这种irrelevant来自三点,一是索金为首的媒体人选择性失明,二是媒体人背后的经济力量主动打压,三是多数美国人实在是不知道libertarian这个词怎么拼。作为美国历史上惟一在选举期间喊出一旦上台,将立法禁止lobbying的人,Ron Paul参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失败了。但他也是惟一提前用完了为数不多的经费之后,依然能够被支持他的选民力挺到最后一刻的人。最后共和党靠修改初选章程才确保Romney成为候选人。美国需要的是Ron Paul式的彻底改变,而不是Obama式的饮鸩止渴(借中国人的钱来收买各种懒人和笨蛋的选票)。

  当然在索金看来,Ron Paul只是个又怪又疯的老头。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六):Lines

  E03

  Charlie: God didn't give her humanity. That's why she's a gossip columnist.

  Charlie: Nothing about that idea is good.

  Will: How about its honesty and honor?

  Charlie: Trumped by its peril and stupidity.

  E04

  Jim: I'll say "Romney rocks" if you give me 30 minutes with the candidate.

  Taylor: Why do you keep asking when you know the answer is going to be no?

  Jim: So I can say I kept asking.

  helly: This woman's here at Shake Shack because someone asked Will to apologize and Will said no. Do you see how things are worse than they were before?

  eal: 'Cause before you could assume that no one ever asked Will.

  E05

  eal: "Another battle lost in the war on women."

  Mackenzie: And also on that metaphor.

  E06

  Will: I did a focus group. I did it myself. I called our company and did it on my own. They did the dials and a moderator got comments after.

  loan: Why?

  Will: Why?

  loan: Yeah.

  Will: To check in. Why does a politician take polls?

  loan: To find out what people want him to say the next day. Are you comfortable with that analogy?

  E07

  Mackenzie: What did he say?

  Charlie: He said he was gonna kill me.

  Will: Did he say it the way Mac says it to me or did it seem like he meant it?

  Mackenzie: I mean it when I say it to you.

  Charlie: ...Chemical weapons expert wants to kill me. I make the worst enemies.

  E08

  Charlie: I'm gonna go upstairs and work on Reese.

  Will: You want me to help?

  Charlie: I'd love you to. But someone has to endure the soul-swallowing humiliation of having their name and face broadcast next to the ACN logo for the next six hours.

  Charlie: Then why don't you?

  Reese: My mom says I can't.

  Charlie: Reese!

  Reese: I don't know how else to put it. I talked to her for hours today. I've been talking to her all night. I said, "Mom, you're gonna die and I'm gonna take over a dinged-up company." And you know what she said? She said, "I'm never gonna die. And when are you gonna give me some grandchildren? Are you gay? If you're gay, that's fine. Just tell me." I said, "I'm not gay."

  Charlie: Look.

  Reese: "I just haven't met the right woman yet." She's like, "Oh, that's bullshit. You met the right woman three or four times. You just always find some problem." And I was like, "You're divorced." And she said, "That's completely different."

  Charlie: Reese.

  Reese: I was like, "What's your obsession with grandchildren? Is it a chance for a do-over?"

  Charlie: Reese!

  E09

  Rachel Corey: Look, I don't want to kick you guys when you're down, but you haven't had the most awesome history of being right lately.

  Jim: Well, first, you can't bounce the words history and lately off each other in the same sentence...

  Reese: I'm not accepting your resignations.

  Charlie: We're not resigning.

  Reese: That's fine, but I'm surprising you by taking the high road and I'm not accepting your resignations.

  Charlie: We're not offering them.

  Reese: This isn't about the bottom line. This is a bad business decision, but it's a good decision. I'm doing the right thing.

  Charlie: There's no right thing to do. I've already made the decision that we're staying.

  Reese: The wrong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accept your resignation.

  Charlie: That's not an option. 'cause we're not offering them.

  Leona: You two about done?

  Reese: History should reflect that I acted admirably.

  Charlie: There's really no way of knowing that.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七):我坐过的媒体巴士

  最近为一堆杂事忙得焦头烂额,以至于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居然能感受到虚伪的励志,决定把这片从三星改成五星。当然也有可能找回理性之后改到四星,因为如果按照迪士尼的路数,本剧绝对就剧终了,可事实上只要不是童话,故事都还要继续,虽然一想到也许下季会出现“Mac发现Will瞒着她跟八卦女交往过一段时间”的狗血剧情,我的心都直抽抽。

  本季真是一个指导做挖粪报道(别嫌我用词粗俗,这是新闻史教材上的词汇)的好教材,而且这粪挖错了的剧情设定更加惊艳——是的,它还是教材。可惜得很,我没做过挖粪报道,只上过媒体巴士,所以Jim的故事让我更有带入感。

  在导入与剧情完全无关(是的,大家可以关掉这个页面了)的故事前还想说一句:用大选报道结尾真加分!美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发展都跟大选报道很有关系,我们这些报道不成大选的前记者只有羡慕妒忌恨的份儿。

  好了开始讲故事。

  我曾经在媒体巴士上做过意义不是那么严格的新闻官。话说有一次,各省主流媒体都跑到我们这儿来采访灾后重建的事情,部里指定我们做东道主,带着大家登上巴士去各区市县走一走看一看。我们的记者也上巴士,负责写通稿(不强制别家记者使用)兼联络,勉强可算新闻官吧。原本负责这事的记者对我们主任说她在车上写稿会晕车,要求换人。于是我虽然是一个坐在车上发短信都会晕车的主,可我没有当总编辑的丈夫,也没有在部里当高官的爹,我只好去了。

  都说了,我没有当总编辑的丈夫,也没有在部里当高官的爹,所以我不光得当好这个意义不是那么严格的新闻官,还得远程指导我的实习生做好我本该做的新闻。于是我在每天采访完了坐车回酒店的路上给实习生打电话,问她当天跑新闻的情况,大致听她说一下采访的内容,觉得有不到位的地方就让她马上跟采访对象联系。一通电话打完,也差不多到酒店了,别的记者吃饭,我赶紧把通稿写出来;别的记者吃完饭开始就着我的通稿写稿件,我赶紧改实习生发过来的稿子,再传给主任审稿。

  媒体巴士开了大半个月,我真是累得脱层皮。

  我也有被赶下媒体巴士的经历。一次某机关请各媒体记者跟他们到外地采访,要跟两三天,每天早晨到该机关门口上车去外地,晚上在同样的地方下车,挺折腾的。本来负责跟这个机关的记者当时在职读研中,正是毕业论文要定稿的关键时期,跟主任求情告假,而我又是那个顶班的人。

  第一天去了,机关好吃好喝地招待着。那天,该机关一哥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不管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都绝对够写一篇稿子了。晚上回来写稿时犹豫了一下,还是不忍放过这条新闻,写了。那天主任也在外地出差,稿子交给副主任审,他什么也没说,给发了。

  没多久就收到该机关新闻官的电话,让我撤稿,我说我没这权限,我得跟主任汇报。对方听后也没说什么,挂电话。我给主任打电话,把这事一说,主任问:那句话你录音了吗?我说录了。主任分析说,那机关老大的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事真要闹起来,他肯定不承认说过这句话,而且会给我们施加压力不许公布录音,不过我手上有录音,倒是可以自保。分析完,主任又想了想,决定撤稿吧,他去跟编辑说。

  我又给该机关新闻官打电话,告诉他主任已经决定撤稿,正在跟编辑联系,很快就能办好。那边一副作威作福的腔调说我不用管这事了,他们已经联系了部里,部里会让我们总编辑撤稿的。我心中觉得好笑,姑娘我也不是吓大的,唬谁呢,很淡定地说,“那么解决了就好,再见。”说完收线。

  其实,这份淡定一方面来自手中的录音,另一方面,我当时已快要离职回校读书,知道再也不会跟对方打交道,如果部里真要闹起来开除我什么的,我还能拿失业保险呢~

  当然,稿子撤了,原本定于晚上某时间通知第二天上车时间的电话也没再打给我。我乐得不去,不过觉得有些对不起同事。后来再一想,我们好歹是所谓的主流媒体,该机关不至于从此不跟我们打交道,顶多下次见了同事把我狠吐槽一顿,同事再顺着说那姑娘就是傻兮兮的不懂事,这页就能翻过去了吧。

  就这样,我被赶下了媒体巴士。我觉得该给同事道个歉,毕竟给人家添麻烦了,可那时候年轻,爱面子,没好意思开口,同事大概也不好意思说我。于是直到现在,谁也没提过这件事。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八):那些短评里写不下的

  这种傲娇的感觉只能在此类傲娇人群中被尝出并深受认同,会感觉找到了组织。

  所有这个新闻部的人最后都变成了和主播一样的人格,到最后我觉得每个人其实都是编剧的分身,时刻感觉编剧本人藏在角色的身体里blablabla我有点觉得无聊,这就是编剧没控制住自己的控制欲了吧。这样子的话我都看不到其他有趣人格了呢。就算是稍微不同的人格,比如集团老总,那个老女人就是爱以磕了药为幌子说HIGH话的主播,那个律师就是聪明傲慢到仙起来的主播,maggie是主播年轻时喜欢的女生类型,暧昧对象高级制作人卷毛小子是主播年轻时候的样子,斯隆(唯一不会忘的名字)是憨傻卖萌版本的主播,总之整个部门就是主播他们一家子。第一季还不是,大家特点比较明显,到了这季大家最后说话都跟主播一个德行了,虽然我喜欢但是有点审美疲劳。

  有天晚上我太困了所以那一集我没跟得上,就是说观众只要一不注意那些小机灵就完全抓不住他们说话的机锋了。呆傻的美国人喜欢这种的吗,反正中国人有一撮应该比较喜欢这种,再加上傲娇这种属性在某一撮人中被喜爱得蛮久的了。

  反正,我觉得编剧其实就是个有小朋友性格的典型双子座。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九):HBO移花接木,断章歪曲差评被活捉..........................

  第一季开播不久以后的事,翻译的福布斯杂志文章,原文链接看下面

  HBO如何通过移花接木来让观众觉得评论界好像喜欢《新闻编辑室》

  Jeff Bercovici

  但你从HBO现下使用的该剧宣传广告上可绝对没法发现这点。其在最近这周新一期的《好莱坞报道者》杂志上登出的覆盖两整页的跨版广告和其在其它许多媒体上所用的广告版本一样,引用了包括《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沙龙杂志》网站等在内的24家媒体所给出的那些听起来令人凝神静息的赞誉之词。但是这些推介广告所摘录的以上三家的评论文章实际上都是明确的负面评论。

  摘自《纽约时报》评论中的句子被置于顶部作为横跨整个广告海报的通栏式标题,该句在广告中显示如下:“风趣,老练,并具有令人无比激动的戏剧能量.......一种具有魔力般的台词处理方式......具有诸多的魅力。“( “Wit, sophistication and manic energy…A magical way with words…a lot of charm.”)《纽约时报》的电视评论人Alessandra Stanley确实写过这些单词(全文看这里tv.nytimes.com/2012/06/22/arts/television/the-newsroom-an-hbo-series-from-aaron-sorkin.html?pagewanted=all)但她在同一篇评论里还写了:“从最坏的角度说,该剧恰因其这种道貌岸然,故作清高的虚伪伪善作风而自食恶果。“并进一步指出该剧“实际上和剧中所表现的像Fox或MSNBC这类现实中存在的有线电视网的新闻节目类似,有着完全一样的问题和缺陷。“(“[A]t its worst, the show chokes on its own sanctimony,” said it “ suffers from the same flaw that it decries on real cable shows on MSNBC or Fox News”)并且指出该剧的中心结构的构思本身“很可能是个错招“。

  这当然算不上是啥丑闻,电影的制片商们在过去几十年间就一直不断地在搞这样的把戏,也一直不断地被人揭发出在搞这种把戏。更何况,公平的说,那个广告所引述的摘录中也确实有一些来自真正热情的正面评论文章。

  但通过歪曲批评性剧评的内容使它们看起来像是好评的手法,却怎么看也不像是HBO长期以来的作风,因为他家的绝大多数剧集几乎都一经推出就立时成为评论界的宠儿,所以他们过去其实也根本不需要有这种作风。上一部遭遇到如此糟糕的评论届反应的HBO新剧是短命的“John From Cincinnati他乡来客,” 那部剧在Metacritics上最后只拿到51分的综合平均分。

  《时代周刊》评论版主编Poniewozik 说他不记得此前曾有哪家电视台敢对他写的任何一篇评论文章耍这种花招。他事后揶揄道:“这对一部讲述新闻业操守的电视剧而言,可谓是很反讽的营销方式了“。不过,在我提醒他该广告的状况的时候,他立刻在推特上对该广告的这种恶劣影响发出了一连串的质问。并且还写电邮向HBO台投诉此事。

  《新闻编辑室 第二季》影评(十):那一国,让人艳羡。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是个特别”好相处“的人。不是故作姿态,也不是乱贴标签,就是偶尔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审视一下眼前这个存在,就会有些疑惑:要怎么才能跟这种人成为朋友呢……

  但是,竟然,这种人还有小伙伴,虽然不算很多。

  我的小伙伴和我一定同一国的,大概我们也是世界上比较冷僻的一国人:

  难免接受大量信息,却不会盲目接收;

  习惯于循着自己的品位喜好去选择,讨厌人云亦云跟风从众;、

  喜欢的事情虽然没有特别成立的逻辑联系,但只要是出现,就立刻会被互相贴标签。

  诸如此类的……

  标榜自己的时候,会觉得这是独立精神的一种表现,是一个记者——嗯,不,是曾经以记者为目标念书、实习过的小学徒该有的一种格调,曾经服务过的一个东家习惯叫它:情怀。

  然后情怀这个词就成为后面工作里无法规避的标准和要求。第一季追The newsroom是因为老东家几位良知新闻人的推荐,首先是期待,然后是赞叹。

  第二季第9集,点题音乐和常规感情戏好莱坞节奏的渲染的最后3分钟结束后,心里有些哽住的东西说不出来。回想起第一季的初次亮相,与时间赛跑,理智与习惯博弈的40分钟剧情,那份感动依然没有减退。

  一部好作品弥合会时空交错造成的隔阂,在读者和观者所在的次元里投射成现实。看剧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当2012年编出的沙林毒气播出时,叙利亚也出现了化武危机;而提到前FBI成员貌似维系他心中正义之后,这个夏天,全世界的镜头都聚焦在莫斯科一座机场的国际中转区。我们在不由自主的对号入座,用剧中人物对照身边个体,同时反思自己。

  这篇观后感写的很慢,也许是因为没有用我喜欢的字体。我这一国的人真的好烦啊,深深觉得。

  而newsroom里的那一国,各自奇葩异放,性情诡异。一个腹黑的负能量发射塔一般,却总在充当大哥袒护家人的主播,一个手起刀落心直口快的制作人,一个业务精准B格超高感情懦夫的资深记者,那对互相爱来爱去又故作姿态,总不能好好聊天的搭档,还有一下子成为主线人物的小助理制作人逆袭。看起来神经病一样拒绝任何多余信息的对白,直来直往的相处方式其实看起来很过瘾。但是这个职场环境里,却有一件我们觉得不知是熟悉到可以无视、还是早已陌生的东西:爱与关怀。无论是对遥远非洲一个不相干的孩子,还是在完全可以只勉强相处8小时,然后一切可以无关的同仁。

  那一国,让人艳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