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清盐商》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清盐商》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2 03:01: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清盐商》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大清盐商》是一部由韩晓军执导,张嘉译 / 俞飞鸿 / 倪大红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清盐商》观后感(一):的电视剧。

  电视剧一开始就同步了世界历史,也表明了态度。其中有很多人的情节也是各种戏曲,文人墨客记载里有的,算是有个借鉴。主题没跑偏(很难得),说的就是那个时期的商人,但又不止止如同记录片,其中大事态分析的很透彻,人物所处的环境也令人深思,虽然此片依然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可厚非),但不像有些马屁精一样,此片更讲究事态正常思路发展,或者说 就是没有说的天花乱坠,让人回到事实的主题,而且本片并没有一味的搬出一个大道无可阻挡的气势,让"好的”好的无可挑剔,让“坏的”坏的那么罄竹难书,因此这部片子树立出了一种“成人”的价值观,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能行多远的标尺,对一个制度管理者来说,是一个保持时刻冷静的态度(此处因有掌声),要我说,与其完成一些特定的“抗战任务”,不如投身于此,那句话谁说来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人生一大乐事。

  《大清盐商》观后感(二):2014年的中国良心剧与多年观国剧的感悟

  看了大清盐商的片头,听了费玉清的二分明月, 捎带看了第一集的开头的场景,那种大气,精致与古韵就开始撩人了。一下子又不舍得看了,想等等,攒足了,慢慢的看。

  为什么? 中国现在又不缺电视剧,荧屏上天天充斥着新面孔,却为什么总感觉没剧看,中国的电视剧去哪儿了。

  纵观这几年, 让人回味与静心的大剧屈指可数,谍战剧潜伏,悬崖,借枪,黎明之前,正剧除却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捎带上大秦,甄嬛,步步与生死, 中国的良心正剧真是乏善可陈。

  好歹今年有了北平,红色和长沙。让人看到了些许希望。

  不知道为何这么多的出品方都把大笔的投资放到无谓的制造荧屏垃圾的项目中去,没有打磨的剧本,没有才情的导演,光有巨额的投资和闪耀的明星,这不仅是在浪费金钱,对观众更是一种浪费时间与生命。潜伏之前无(孙)红雷,借枪之前无(张)嘉译,沧桑之前无(黄)志忠,黎明之前无(吴)秀波,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不懂吗?

  年底几部大剧一起上,武则天,锋刃,大漠苍狼,二炮手,镖门,大清盐商。抽空都看了第一集,看他们的时间分别是武则天(5分钟),锋刃(8分钟),大漠苍狼(5分钟),二炮手(40分钟),镖门(40分钟),大清盐商(40分钟),孰高孰低,立竿见影。雷剧大成的武则天被叫停,这是观众的幸事。跨入2000万的黄渤这次触礁了,光有你星光灿烂,却无本无导,再好的播出平台也是枉然。大漠苍狼中的黄志忠离开了张黎的指挥,苍狼真的迷路了。相反卖萌可爱的二炮手虽不是正剧,但不低俗,也不雷人,难得的战争戏。

  看了镖门与大清盐商,再看了两部戏的背景资料,不由感叹,两戏的作者和北平无战事一样都是N年磨一剑创作出的剧本,有底蕴,有沉淀,有意境。更为惊奇的发现导演是一个人,再搜一下竟然发现他一直是张黎的助手,不愧名师,教的好徒。

  真的,这算是中国的电视界之幸,也是悲哀, 中国电视界缺的就是这样的编剧与导演,他们用心良苦中的才情纵横,他们对观众输出的价值观,伦理观,史实观,文学观所承载的意蕴与厚重,所带给观众的打动和鼓舞,是一般的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电影太短,书不活现,而有良心的电视大作却是一卷长卷,徐徐展开,慢慢品茗。

  《大清盐商》观后感(三):《大清盐商》—— 刍议反腐与改革

  国产电视剧《大清盐商》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于是趁着春节假期把全剧看完,不禁拍案叫绝。该剧以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两淮盐引案”为线索,剧情围绕一本纪录盐商与官僚之间秘密往来的账本展开,通过描写扬州盐商与皇帝、官僚、盐丁、文人、市民以及江湖人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再现了封建王朝盐业制度积重难返的弊端和官场腐败盛行的严酷事实。

  优秀的古装片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借古喻今,《大清盐商》也不例外,在举国上下高调反腐的大背景下,该剧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该剧打破了传统古装剧绝对的正邪二元对立,没有符号般的道德化身,也没有脸谱般的“好人”与“坏人”,有的只是官商勾结、尔虞我诈、利益交错、世故人情,进而从多个侧面反映出反腐工作之艰难。

  “两淮盐引案”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一起贪腐巨案,涉及几任两淮盐政及众多盐商,官商勾结侵吞税银千万两之多。两淮盐业为何腐败盛行?究其原因,症结出在当时的“纲盐盐引”制度上——盐政是中央设置在地方的管理盐务的最高行政专员,拥有分配盐引的权力,每年盐政把辖区内所需的盐量上报户部,申请盐引,之后分发给各盐商,盐商拿着盐引到指定盐场取盐,并上交相应的课税。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分配盐引的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出现了“预提盐引”的现象,即盐政以人口增长食盐需求量增加为由,每年均支用下年的盐引给盐商,这些预提盐引所带来税银则进入了盐政官员们的“小金库”。

  乾隆皇帝得知“两淮盐引案”内幕后,大发雷霆,命阿克占(其原型为时任两淮盐政尤拔世)彻查此案。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乾隆为自己的反腐行动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借用本剧主角汪朝宗(其原型是被誉为“天下最牛的徽商”的盐商江春)的话来说,便是“皇上要的不是账册,也不是银子,而是人心”。但事实上呢,借着这次高调反腐,乾隆实现了与官吏之间对盐业灰色收入进行再分配,凭借至高无上的权力,乾隆抄没了盐政官员们的“小金库”,从此这些预提盐引带来的计划外收入名正言顺地进入了内务府,成为了皇帝私人“小金库”中的一部分。所以本次反腐,虽说在表面上打掉了几只“大老虎”,如国舅高恒,但最大的“老虎”恰恰却是乾隆本人,其高举反腐大旗实现了个人目的,但积重难返的盐业制度压根就没有被触及到,朝廷垄断盐业的格局也并没有得到改变。从这个层面来看,乾隆是获胜了,但本次反腐却是失败的,可谓是明修反腐的栈道,却暗度了分赃的陈仓。

  当然退一步讲,就算乾隆本次反腐兼有整顿吏治整肃纲纪的目的,但封建专制政权种种制度上的掣肘,也注定了本次反腐不可能成功。让我们抽丝剥茧来分析一下,积重难返的“纲盐盐引”制度背后是什么?是古代的食盐专卖制度。这是一套由封建统治阶级独占食盐生产、销售渠道的制度安排,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增加财政收入,可以说是统治阶级巧妙地借用盐所具有的商品外观形式,掩盖了其掠取民众财富的实质。乾隆年间,两淮盐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盐业震荡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影响统治的连锁反应,那对于滋生腐败的温床——盐引制度,乾隆皇帝在所谓的反腐过程中敢触及吗?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箓,后者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对应到本次反腐上来看,在盐引制度弊端重重的情况下,没有制度上的突破,不改变朝廷垄断盐业的格局,而仅仅只是高喊所谓的“反腐败”、“聚人心”之类的口号,做一些表面上的文章,那就算杀再多的贪官也无济于事,因为制度上的缺陷造就的有利可图,必将吸引着更多的贪官“前仆后继”。从这一层面来看,反腐只是手段,改革才是目的,反腐与改革相互促进,二者完全可以形成相同方向的合力。

  《大清盐商》观后感(四):挺好看的一部戏

  2.就人物而言,很喜欢汪朝宗和萧文淑两个角色,汪朝宗的情商极高,为人处事无可挑剔;萧文淑高贵、泼辣同时兼具旧社会女人的风韵。就内容而言,感觉最后收尾有些仓促,比如雨涵和大珩的婚事并没有涉及,几个前面设下的包袱并未展开,这是不足之处。

  3.感觉这部剧的音乐好现代!

  《大清盐商》观后感(五):最后的一段话

  确实以张黎为标识的电视剧以着以古喻今的叙事在豆瓣上都是比较高的评价。

  本来看这部电视剧是因为俞飞鸿,看美女的心态。。今天算是看完了,故事我个人感觉是一般,算不上很好,因为之前类似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也是一片忧国忧民的心态,虽然历史确实是现在的借鉴,很多话说多了,更像重复,行胜于言。而且个人感觉,很多情节都是为了拉收视率,比如姑娘什么的。这个就是我的感觉。

  最后谢谢演员们,表演得都不错。

  《大清盐商》观后感(六):《大清盐商》:盐人盐事,言古言今

  以古代商人为题材的影视剧大多能收获不俗口碑与较高收视,比如以晋商乔致庸为主题的《乔家大院》,再比如以徽商胡雪岩为背景的《胡雪岩》。眼下,一部以清代著名徽商盐商江春为原型的大型古装历史正剧《大清盐商》正在央视热播。该剧以乾隆年间“两淮盐引案”为主要线索,以因“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而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的江春为主要剧情人物,再现了盛世乾龙治理下的泱泱大国中,两淮盐业和盐业制度积重难返,腐弊多多的严酷事实。

  《大清盐商》看似是在说盐商,绘盐人,话盐事,吐盐情,实际上则在言古言今,以乾隆时期的铿锵反腐呼应当下的全民打虎,既是历史再现,又为现实所映。在举国上下人人打虎拍苍蝇的大背景下,《大清盐商》应景而播,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要想更好看懂、了解《大清盐商》,就不能不脑补些许盐商知识。清朝盐商有多猛?“富可敌国”足以说明。以剧中张嘉译扮演的汪朝宗的历史原型江春为例,他22岁投身盐界,为两淮盐业奋斗终身40多年,成清朝两淮盐业之巨首。江春“富可敌国”既有自己的盐商天资、人脉、资源,更有皇帝天王的庇佑。

  据史料记载,江春发家致富40多年间,时任皇帝乾隆六下江南,频顾扬州,其费用均由江春担负。不仅如此,他还三次进京为乾隆贺寿,深讨欢心。乾隆晚年多次移驾江南巡游,江春还倾力打造顶级园林,供乾隆休憩、赏玩...久而久之,“布衣结交天子”的传说也渐渐弥漫开来。正是有了乾隆的撑腰力挺,江春在困难时期才能与盐商共度时艰。

  筑堤建坝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捐银献两助力清府国泰民安,反腐肃贪暗帮乾隆巩固朝政...作为巨贾富商,江春有私心更有公心,有小家更有大家,有儿女情长更有社稷之忧,故此,他才得以以两淮盐商代表之人物载入史册,与乾隆同辉。江春的富豪非但没有引人仇恨,反倒得万民爱戴。“大清盐商”江春真正做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身怀巨财心在国与民。在当下这个比较善于仇富的社会生活大背景下,《大清盐商》对汪朝宗(江春)的鲜活刻画与生动再现,予民予富无不有着积极的深省、警示作用。

  《大清盐商》中张嘉译扮演的汪朝宗即是对江春的复刻与还原。剧集一开始就以一桩引动天下的大案要案抓人眼球,两大主角汪朝宗、阿克占也瞬即出场,而随着两人的明争暗斗、斗智攻心,两淮盐业中存在的一幕幕问题也被一点点撕开,大清政府的岌岌可危也日渐显现,这其中,肃贪反腐,正本清源,还利于民又成了重中之重,而这与眼下举国上下正全民打虎拍苍蝇的现实却也有着无缝的贴合与匹配。

  《大清盐商》播出伊始就透着浓浓的“张黎制造”的痕迹,尽管张黎只是该片的艺术总监,但该剧品质之精良却前所未见。复杂的历史背景,交错的人物关系,频生的故事线索,多维的叙写角度,都让人不得不沉浸在难得一见的精品历史正剧中。

  这些年来,古装剧虽告别了低幼的穿越剧情,却始终难舍戏说的成分,对狗血、虐心的桥段也百用不觉滥,而真真正正的历史事实却被罔顾。《大清盐商》的横空出世倒像是一种另类,鹤立于鸡群,挺拔于筷筒,期待着观众的赏识与青睐。《大清盐商》剧情不雷人,服饰鲜吸睛,台词重考究,表演拒浮夸...如此种种的精奢追求或许不能在收视上大火特火,但毫无疑问,它一如深藏于深巷中且溢满清香的汩汩陈酿,正香飘八方,醉洒四海。

  《大清盐商》观后感(七):想写的字有点多超出短评了就写个剧评

  好剧就是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坏人,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他的原因,这才是江湖啊。

  为了琐事起了个大早,后来也用不上我,就拉了个躺椅开了电视猫就看起来了,结果一看这个气质似曾相识,后来一查,导演韩晓军师承《大明王朝1566》的导演张黎,也是《大明》剧的执行导演,张也是《大清》剧的艺术总监,这就不怪为什么两部剧这么接近,娓娓道来,没一句废话了。

  用的演员也很多重复,此剧演乾隆的倪大红和演阿克占的张志坚,在《大明》剧是演严嵩严世蕃父子。倪大红我从看他演《乔家大院》就特别喜欢他,孙茂才这个人物就是因为他活起来的,但演乾隆这样的,还是城府阴森气多了些,毕竟古今第一弹幕帝在印象中一直都很可爱的阳光boy啊。张志坚的阿克占也是可以的,摆脱了严世藩的蠢,演活了一个颇有手腕的好官。

  张嘉译最近刚看完他的《白鹿原》,他的胸怀家国的模子到哪都成立,网上有很多人喜欢俞飞鸿,我也不算不喜欢,只是这部剧没看到觉得有多好,倒是演双胞胎姚梦梦和英子的莫小棋,此剧中还是可圈可点,没想到她还演过《北爱》里的伍媚,一个角色是否讨喜是决定一个演员是不是受人喜欢的很重要的因素啊。

  后乘机,随便翻开厦航长期的合作杂志《品》,读到一篇介绍金农的文章,配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金农的作品,惊奇发现落款是“冬心先生”、“金二十六郎”等称呼,突然意识到原来《大清盐商》里的郑冬心原来是郑板桥和金冬心的合体。只是这个人物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见了皇帝老儿依旧卑躬屈膝谄媚,皇帝老儿走后再接着骂他,应该也是导演有意为之吧,讽刺一下每个知识分子其实都没有他们表现的那么清高。赶巧刘师来找我,给我看金农的白梅,确实是大雅,刘师说金农比郑板桥的艺术水平高多了。

  另外汪家管家管夏在跟汪家侄少爷出去的时候,鼻子一闻,价格一报,不用掐指即可一算,也算是惊艳到我了。

  唯一小不足就是为了艺术性而牺牲了一些逻辑的陈述,跟《大明》是一个问题,中国人喜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不说明白总感觉不连贯。

  《大清盐商》观后感(八):《大清盐商》张嘉译:情陷三角=渣男?

  文/满囤儿

  也许是近期《武媚娘传奇》变成大头贴的事件太过于娱乐化了,连许多同期播出的正剧都受到了观众娱乐化的品评。比如这部在中央八套播出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清盐商》,也因为主人公的三角情感纠葛,反而被部分观众充满娱乐精神地质疑“渣男再现”。难道情陷三角的男主人公都会变成渣男么?显然不是啊!这情陷三角,还得分个主动被动不是?

  这两年小妞电影在内地影院里大行其道。尤其是那些女性导演执导的小妞电影,都把女主人公塑造得极尽“作”之能事,还偏偏可怜委屈哭不停。为了实现让女主人公深陷如此矛盾的境地,所有与之相配的男主人公都被“恶意”塑造成了不折不扣的渣男。这些渣男不仅事业上犹如扶不起来的阿斗,在感情上也多是摇摆不定,一有机会脚踏两只船绝对会乐不颠儿地跳上去。正是这些渣男一次次的弄巧成拙,才让无数女人在影院里用笑声充抵票价。久而久之,渣男往往会理不清三角恋,也被人们逆推成理不清三角恋的男人必是渣男。原来这不是社会学问题,而是道数学题哈。

  悲催的是,这部由张黎担任艺术总监的历史剧《大清盐商》的主人公汪朝宗(张嘉译 饰),就是一个理不清三角情感的男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就会有人在观剧之余,顺手做道上述的数学题。还好艺术领域远没有数学那么严谨,答案永远不会唯一。汪朝宗虽然是情陷三角,但是绝不是小妞电影里为戏而生的渣男。这个游走在正妻萧文淑(俞飞鸿 饰)和知己姚梦梦(莫小棋 饰)之间的男人,非但不是渣男,反而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剧中的两淮盐务总商汪朝宗,其原型是乾隆时期三大案之“两淮盐引案”中的关键人物----徽商巨富江春。作为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江春,曾因“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等事迹,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面对积重难返的两淮盐业,这个男人的情感永远需要让位。尽管汪朝宗和萧文淑的感情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他们二人似乎没有真正意义地恋爱过。两人的婚姻,更多地起到了一种战略意义,是为了维系盐商地位的有效手段。可是我们能因此说汪朝宗不爱萧文淑吗?怕是不能。就像《叶问》中把怕老婆说成是尊重一样,汪朝宗的“妻管严”也是基于一种爱。这种爱可能没有与红颜知己间的那种炽烈,却足以让外人感受到。尤其是夫妻间时时流露出的默契,可谓细腻而温情。网络上很多网友坚定地站在“朝宗是爱文淑”这一队里。尤其是他给萧文淑按摩的戏份,最为女网友们羡慕。

  在汪朝宗身上,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商人的一种柔性价值观。利己也利人,谋身又谋国;做事要做得漂亮,做人也要做得漂亮。姚梦梦的琵琶,就像汪朝宗脑瓜后边的辫饰一样,是一种“漂亮”。在汪朝宗稳住了局势、搞定了危机之后,势必要进一步追求这种“漂亮”。可以说,如果面对这种“漂亮”而不去追求的话,不仅他的取向会成疑,对呈现“漂亮”的事物本身也是一种侮辱。对于“漂亮”而言,最可怕的不是消失,正是侮辱。因此即便姚梦梦可以接受给汪朝宗做妾,这种对三角危机的解决方式,也会因侮辱了“漂亮”而被弃置。姚梦梦把自由变成了伪装,伪装她在等汪朝宗亲自来求婚。哪怕这种伪装会让自己错失,也在所不惜。

  从《大清盐商》中汪朝宗的情感纠葛可以看出,情陷三角最多算是对男人的一个考验。考验的是他的控制力,以及他对美的认知与尊重。所谓渣男不止是自控力差些,更是难辨轻重,难以找到自我。真正的男人,情陷三角依然魅力折人,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永远知道在何时做出何种抉择!

  《大清盐商》观后感(九):终于再温匠人之风

  自2012年起关注《大清盐商》,实在因为对张黎的作品无法自拔。那时演员多次易主,从陈道明到闫妮,每一步新动向都能急急的牵着我。前后变动多次,终于定下了张嘉译和俞飞鸿,忽然心里一阵狂喜。狂喜这样的搭配,这样的人设,这样的风格,一激动就忘了应该把关注点放在盐商的故事上。黎叔的名字一出现,脑海中总是印着大剧或正剧的标签,幻化莫测的镜头语言,意识流般的故事情节,构图、调度、摄影、配乐、道具……每一部都拥有看不尽、猜不透的点。

  认识黎叔是从《大明王朝1566》开始,李妃难产中生下皇子皇孙,我人生第一次被古装正剧打败,随后迅速恶补《走向共和》,被盘古般的气势打的不敢再直视屏幕。那骨子承古喻今、摧枯拉朽的劲儿现在想起都阵阵冒汗。后来听说黎叔用电影胶片拍了《中国往事》,一边心痒难耐的想看一边又怕入剧太深。自己劝了自己三天,最后还是伴着郑玉楠和曹光汉的纠缠哭喊着看完了。至今对在狱中曹光汉的一个预见性极强的主观镜头念念不忘,那时又觉得,黎叔讲的爱情故事更有种说不出的味儿。再后来,就开始等着盼着黎叔的剧,终于《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可以看懂他的镜头语言,故事依旧厚重到要为了看懂而恶补近代史,可一个时代的感情和气息是怎么也恶补不来的。几乎每一集都要被看似超轴却又合理的构图困扰,正想随着剧情臆断下个镜头或是猜测起幅轨道的运动时,却发现自己又跟不上剧情。就这样边看边想,边想边看的悟了好久,还是觉着自己好像并没有读懂黎叔。到了《圣天门口》,跟小伙伴自诩赖好也是研究过黎叔风格的人,虽然一知半解可还是全力推荐。杭九枫和阿彩第一次见面,在花轿里幻想对方成了自己的新娘,两人在轿中欢快的摇摆。就好像看到了未来美好的形状,可又不知虚实,意识流里的小情愫忽然就跳了出来,我噗的一声笑。又一想那时的黎叔和小宋,于是坚信这样的萌点是黎叔给她贴心设计的。那时的黎叔,居然像个讨糖的小娃娃。《圣天门口》越往后看越失望,除了形而上的黎叔风格没有任何值得回味,后来一想,他和刘淼淼是分开拍摄的。虽然定位和走向是一致的,可自说自话的讲一个故事,怎么看怎么怪。所以就有了一批拥趸出来大骂,看不懂和不喜欢的都是无法欣赏黎叔的低等观众。不明觉厉的心思带着观众走向了万劫不复,大结局的那天我与基友畅聊,一边愤恨两位导演毁了部好剧,一边又因为听说黎叔要休息一段而惴惴不安。

  已经忘记是哪一年,有幸与参与过《走向共和》摄影的老师深聊,谈及与徐克和姜文合作的感受,老师只是笑骂着讲述合作的愉悦。又谈及黎叔,老师只说,不要妄想从深不可测的黎叔那里偷艺,并告诫我,年轻人路虽长,可万万不能相信什么速成的道理。讲到当年拍摄时的故事,我听着懵着傻着,硬是被黎叔的执着和风骨吓到。《九年》和《四十九日祭》之后,终于盼来了心心念念的《大清盐商》。破工作一忙起来竟没有一点点时间看剧,在四处安利后收到基友微信,问已经播了8集了是否可以接着看起。因为黎叔此剧只挂艺术总监,又怕韩晓军带着演员集体跑偏,还是不敢让朋友从中间看起。再读过《大清盐商》万字提纲后,神圣崇拜的打开第一集,只几个镜头,就感觉黎叔终于还是回来了。

  《大清盐商》剧情太厚重,实在无力过多分析。无论上高度还是角度,都是今年硬朗朗的话题。借盐商解构现代官商关系,不动声色中直抵民心。每一处细节都有一丝不苟的态度,除了创作更有种文艺工作者的反思。这样的艺术标准才是经济大潮下真演员的真追求。对于政治之道,黎叔的表达更是堂堂正正,说的再大些,对于盐商的讲述与构思,简直是在用体制激发正能量的创造力,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带动大时代的小小脉搏,这才是精品的正剧,有深度的正剧,属于黎叔的正剧。

  除了政治云云,可观的点也太多,历史反贪、盐商斗志、借古喻今,一番烧脑抽丝后,饱和丰满的人设和故事还来不及细品,就又被一帧帧画面震撼。话说从老俞进组起总是操心她的美不能被完整呈现,后来知道了“母老虎”的定位更是忧心忡忡。又想看她和黎叔合作,又怕一个演崩或是一声破音带来的意外。韩晓军是从我们大西安走出去的,跟随黎叔多年风格也越发类似。大清的所有镜头感觉和场面调度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拿腔拿调,并让我惊喜的感受到他们对老俞的偏爱。以下试举。第一集里,汪夫人头回召婉儿,婉儿行跪礼。画面卡在萧文淑的中景,只留声音“婉儿见过太太”。虽只有侧面镜头,可正印夫人温婉、大气,缓缓地伸出手,拉她起来。可曾注意过,前前后后尽是萧文淑的视角,婉儿在起身前连个全影儿都没有。后在近景中夫人又问及年龄和家室,婉儿只带过肩关系,萧文淑眉眼中的满意和喜欢被一网打尽,并不需要展示婉儿太多的鲜嫩。我心说,夫人应该摸摸她的,果真还没定神,就有了夫人为她拨发的细致镜头。像是个旁观者的主观镜,又像是我倾心的“夫人视角”,该有的气场、内涵都稳稳妥妥的出现。这样的正印夫人,谁不想要?再一帧,擅长前景的黎叔,总是能用焦点打造意想不到的效果。夫人只是唤陈妈去合八字,临走了却不知目的。窗帘浅浅遮住萧文淑的额角,她缓缓回头幽幽地道“合老爷的八字”。语气与气场想通,色调与心境相符,小小的前景也遮不住夫人说不出的美。可真是画面带来的惊喜,老俞带来的惊喜。

  第二十集里,魔障了的萧文淑在美美的晕倒了三次后,也总是时好时坏。“好时”,气场十足,“坏时”,柔弱温顺。“坏时”夫人既是病着,病的让人揪心。管夏带来了汪朝宗当上布政使的消息,夫人将手润在雨中,痴痴的想着日后做了布政使,就不会有人再敢抓她家老爷。从双手大特右移到夫人脸部特写,观剧者可能还在雾里探花,画面定格,真是个要大赞的镜头。在明朗厅堂一隅,萧文淑双手翩翩,方寸画面,让她的肉手也有翩跹之时。魔障的正印夫人不是期期艾艾,没有狰狞发疯,眼神并无忧伤,那股忧患变成了淡然和不解。这就是我爱的“夫人视角”,不知所云、难于言喻也舍弃不下。忽然又想,管他什么布政使、生儿子,只要有我美人文淑。“好时”,夫人既是正常,疼老爷爱老爷。汪朝宗醉归头痛,为他喂下醒酒汤后自顾坐在桌边拭泪。汪朝宗走向桌边,二人相视相拥,这才是汪萧的结发之情。夫人从第一集起就张罗着老爷纳妾,总是容易让人揣测,许是年头久了二人淡了,又没个儿子,感情也只剩下半温的状态。汪老爷闭着眼睛揽着汪夫人,二人居于画面正中,出现全剧少有的均衡构图,前景挂着一桌饭菜,玉壶春瓶、烫干丝、台蜡未燃,只留一夫一妻,一立一坐,相拥相依。妙极,不遗憾,不留白。

  第三十二集里,萧文淑引着回心转意的英子去见汪朝宗。从身高、年龄上夫人可能是比不过的,可贴心的“夫人视角”又真真的告诉观剧者,夫人又赢了。夫人引着英子入画,二人在同画近景,焦点贴心的追随着夫人,从进门到转身离开,那股子正印夫人的心气儿都不见了,让我从头到尾没有看旁人一样。又或者是她太美,总让人失魂,总让人目中无他人。后一帧,夫人出了门望着厅堂外的天,轻声叹气。许是卸下了汪家无后的担子,许是能破了盐商的诅咒,之前为了破咒的使命出现的各种执拗与偏激都在此刻完成。每个镜头都充满气质和感知,不爱的人只感矫揉做作,爱的人只觉风骨自现。我定是后者。于黎叔,于夫人都是。

  被大清洗脑后更是对这样的正剧无法自拔了。好想说,没有人的艺术是额外崇高的,只是寻到了共鸣的欣赏者。

  《大清盐商》观后感(十):览此剧,胜当五年官,胜为十年商

  前几天恰逢国庆,没有出游的打算,便宅在寝室收罗好剧。很幸运,能找到《大清盐商》。之前便很中意看权谋商战剧,再加上明清四大商中又独爱徽商与浙商,可以说《盐商》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短短三四天刷完一部剧,却仿佛过完一遍人生,因此有了标题的感慨。也将一点个人感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前几个月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特别是疯涨的楼市。如果对清朝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在初看此剧时,可以大致把盐商当成是当下的房产商。的确,剧中的政府和盐商,与当今的政府和房产商,太像了。两商都是国家的钱袋子,两个政府都是贪腐成风,两朝政策都是积弊深重,清政府处理盐商的方式也和现政府对待房产商的不要太像,永远是若即若离,投鼠忌器。而整部剧也正是以此为基本面层层展开的。

  先说汪朝宗。作为一个GDP占当时世界6%的城市的支柱产业的首席总商,以布政使二品顶戴上交天子,确实是商人的顶峰。与剧中其他商人的“精明”相比,他的境界已经上升到“智慧”。他活得太累了,不仅要与或硬或软的政府官员周旋,为扬州盐业撑起发展空间,还要在不伤及根本顾全大局的情况下,时刻提防其他总商的勾心斗角挖墙脚。他深知阿克占是好官,但在当时的环境里,阿克占的做法却是不明智的。而阿克占直到结尾流放,方才真正明白汪和他两个人,其实是整顿扬州盐业最最牢固的同盟军。故汪之所以反阿克占,其实是对事不对人,他深知若要真正肃清扬州盐务这潭浑水,搅动的是大清的国本。整个大清,唯有两人懂他,一个是乾隆,一个是萧老爷子。萧老爷子曾对汪说:你不缺稳招,但缺奇招,如果在必要的时候要你弄死一个人,你能吗?萧老爷子知道汪能,但是也知道汪不能。所以到后来,汪先是化解了鲍齐联盟,后来是汪马商战,其实在两件事中,汪可以名正言顺而且彻彻底底地整垮鲍马两大总商,但他都是点到为止,化敌为友。

  汪和箫老爷子一样,很多次机会都可以一统扬州盐业,但都不肯,怪不得乾隆叹道:原以为箫目光短浅,现在看来,他看得很远啊。因为汪和箫都太清楚自己的位置了,乾隆巴不得盐商们合为一家,但实际上,扬州盐商分则昌,合则亡。看最后几集便知,当箫老爷子病故,鲍以安弃商归隐,马德昌当上盐台,原本四大总商齐聚的务本堂,一下子只剩汪一人。他心里也很清楚,若不是他和乾隆私交太好,那他独自拍板挪用库银救灾十有八九凌迟。若是他的位置换成其他人坐了,扬州盐业也是十有八九凌迟。正因如此,他也深谙自保之道,哪怕知道和珅贪,他还是求和珅在乾隆面前美言,相当给自己上了双保险。汪朝宗无愧是古今第一人。

  再说阿克占。阿克占聪明,有手段,懂得和盐商周旋。但他不智慧,他死心塌地想报乾隆的知遇之恩,他知道乾隆是为了要银子,这没错,但他对待盐商的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寅吃卯粮。阿克占是无比幸运的,乾隆帝充分信任他,汪朝宗实际上理解支持他,他原本以为是自己心腹的师爷何思圣竟是和珅的表亲但却有大局观、一直支持他,他的妾是马德昌献的瘦马却实际上充当了贤内助,他昔日的部下握有漕运军权。以上五点,只要有一点不符合,阿克占必死。何师爷自己也说了,和珅已经列好了五条大罪,只要何一连署,阿克占就要见阎王爷了。也可以明白,他的上任两淮盐务尹如海为何选择自杀了,这个位置太险了!

  两大总商马德昌和鲍以安是值得探讨的两个人物。剧前期的两人实际上代表了从古至今中国的绝大多数商人。精明,势利,短视,懂人情,心狠手辣。但在中后期两人又有所不同。鲍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典型封建大地主,只想赚钱和美食女人,江西私盐和成都运药事件对他是大转折,此后他成了汪朝宗的拥蹇,也开始明白事理。马则是没落的官僚家族的官三代,有一定的眼界和格局,但因为太过执着于重振家族,在很多事上斤斤计较,太过自私。汪马商战以及后来马当上盐台是他的转折点,他开始找回自己的本心。只可惜,商界能像马和鲍一样自我复活的太少,像汪朝宗一样的人精更是凤毛麟角。

  最后说说英子和汪海鲲和蒋成。这三个配角是在剧的中后期才逐渐浮出水面,但却极有深意。私以为这是点睛之笔。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莽撞冲动地追求正义。汪海鲲嫉恶如仇,看到盐官掺沙就不爽,看伍佑盐场受官府剥削就带民堵衙门,后来还加入英子的天地会刺乾隆。汪海鲲没错,他其实就是年轻的汪朝宗和马德昌的影子,但他也有错,因为在那样的体制下,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死板地抠法律信条讲什么天理昭彰,而是像汪朝宗那样曲线救国刚柔并济。英子其实是和汪海鲲形成对比。刺乾隆前,两人都是一路人,刺乾隆后,英子入汪家,海鲲则接替英子当天地会香主。曾经桀骜不驯一心想杀皇帝的英子被汪朝宗感化,能真正为民谋福的人不是那些杀皇帝的闹事者,而是像汪朝宗这样的能融入这个操蛋的体制却还心存正义的人(千百年来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特色的可悲?…)。她和海鲲其实是做了身份置换。剧的末尾,其实是给出了太过刚直的人的两种下场:一是汪海鲲式的愤青,最终被杀;一是蒋成式的,剧中也交待了,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无私和一腔热血心怀抱负,充其量不过是别人眼里的鹰犬和打手。其实还有第三种,英子式的,经历世道维艰,热情最终转化为理智和中庸。其实这第三条路,汪朝宗和马德昌都走过,只不过在转化过程起催化剂的,之于汪朝宗是箫老爷子,之于马德昌则是重振家族的使命感罢了。

  以上,一点个人观感。这部剧我19岁时第一次看,我想等到我到29岁,39岁了,重看这部剧时仍然可以视之弥新。阅历原因,对剧中的一些人物,比如箫老爷子和卢德恭,还是需要时日慢慢揣摩。昨日在虎扑上见到有人争论<盐商>和<琅琊榜>何者为第一权术剧,有幸看过琅琊榜和盐商,私以为琅琊榜更多侧重故事情节的层层展开,对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则是远远比不上盐商。再者,琅琊榜里的所谓权术有着明显的小说风格,换句话说,琅琊榜是小说,盐商则是真正的中国社会。这也是我愿意耗这么多时间给盐商而不是给琅琊榜写影评的原因所在。

  16/10/05 杭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