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喜剧》观后感10篇
《低俗喜剧》是一部由彭浩翔执导,杜汶泽 / 邵音音 / 詹瑞文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俗喜剧》观后感(一):宁愿看普通人努力的诚意,也不想看聪明人耍小聪明
彭浩翔是个很有意思的导演,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一直觉得他拍片子很有意思,从片中解读到他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也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低俗喜剧》对我来说是一套挺有意思的片子,有意思到我不知道怎么给他打分了。
90多分钟的电影,与性有关的内容大概不下一百个,这套片讲的故事很简单,不过采用了你所能想到的最贱格的方法。“贱片”并不少见,问题是,你通过“贱”,到底要讲什么?
如果贱的没有内容,只为吸引眼球,“低俗下流屎尿屁,就算穿帮都不理”,那就是一套圈钱加教坏小孩的贱片。
如果贱的很有内容,通过贱来表达一个只有用贱(或者用贱很有效果)才能表达的主题,那就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风格贱片。
《低俗喜剧》到底属于哪类?
首先,他肯定不是单纯想娱乐大众,他有很多想要表达和讽刺的东西,影坛现状,监制之苦,演员质素,畸形市场,213内地投资人,“个性”到给人惹麻烦的导演,广告植入的囧状等等等等。
但是你又会发现,这些表达的东西和我们这些观众完全无关,他仅仅是彭浩翔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自我发泄而已。。。
所以我搞不清楚这部片到底应该怎么给他界定了。
当然,这部电影,你依然能看到彭浩翔的水准,譬如对细节的把握,杜监制这个主人公设计的很有意思,他对电影有热诚,儿时为了看电影搞得自己没钱,现在依然因为电影搞到自己没钱。但又被蛋疼的现实搞得团团转,三级片会拍,新人潜规则会干。暴龙哥,音音姐这些配角也很惹火,尤其前者把暴发户投资人挖苦讽刺的带劲儿又不留余地。
这么说吧,做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苦B,都会积攒很多怨气,彭浩翔似乎是在这一部电影中把自己积攒的怨气全部都发泄出来,然后让观众买票进电影院受他的负面情绪,但是,他却用了一种让观众哈哈大笑的方法去传递自己的负面情绪,又似乎多了一分讨好之感。
借杜监制之口,彭导对现状说了无数声“屌你老母”,就我个人而言,能体会到他的蛋疼,也喜欢这部电影某些有趣的细节味,但其余有些地方,贱的有些太出格和没有必要。所以他最后到底是一种对现实黑色幽默的反讽,还是单纯导演骂的一句粗口?如果是前者,我给80分,如果是后者,我给8分
最后,我希望能在彭浩翔的作品中看到他的真情实感,以往的作品中我看不到。我宁可看普通人拿出一部有诚意的作品,也不想看聪明人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低俗喜剧》观后感(二):重口味的低俗
大家知道“俹簁”是什么意思吗?
广东话读作“乸西”,是用来形容某人做事不认真的意思,作为广东人的朋友应该经常说,但知道原来这样写的应该少之又少。
立刻有广东妹纸两眼放光,带着钦敬的表情大赞本蟑螂:你好叻啊,一个粤语语言学家!
本蟑螂其实是在业余时间进修《低俗喜剧》后才知道。真正的语言学家是彭浩翔。
大家知道内地的某些富二代除了经常饮醉酒开车车死人之外,平时还有什么消遣吗?在低俗喜剧里,我们才知道这些富二代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原来这些消遣是如此重口味。
问题来了,如此重口味,迎合得到大众的要求吗?至少,有十一二亿的非粤语民众的口味迎合不到的。这次,肥彭的语言学生只能局限于我们这些一小撮阴毛(不好意思,入戏太深了,写错,应该是一小撮学生)了。不过非粤语民众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免受了这个彭老师所传授的低俗重口味知识的毒害,可以继续循规蹈矩继续在广电菊开办的正规学校里做乖学生。
我们却是不幸的,我们变成了低俗分子,怪不得,禁止粤语广播曾上了广电菊领导桌面的提案。彭老师很精明,他没有给领导们的机会,否则,那些领导一看到低俗喜剧的教材,就大叫:草泥马,广东的粤语粗口是这么低俗!马勒戈壁!抵制!
呜呜,可怜的广东人啊
《低俗喜剧》观后感(三):对彭浩翔保持敌意
不出所料,紧接着国民教育的舆论话题,《低俗喜剧》在香港票房高收。半年前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这部亮出低俗贱格牌子、打着保卫粤语粗口文化的片子,令在场观众陷入了可怕的癫狂。说是粤语,电影跟广东广西等白话区联系不大,它只关心香港(电影圈)的人和事,只伺候香港观众。在缺少预算的情况下,剧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拍完了片子。说真的,写到这里,我都差点要以为彭浩翔就是香港电影的良心,一心用诚意来做电影。 然而,还是半年前,《春娇与志明》时候,喜欢在微博上耍京腔的彭浩翔一边骂发行方、一边骂观众,令人大跌眼镜。这个擅耍小聪明、从不掩饰沾沾自喜情绪的香港导演,面目愈发可憎。具体于《低俗喜剧》这部片子,它所表现出来的骑墙姿态最令我反感。固然也可以解读为:这是彭浩翔对香港《电影检查条例》的反击(《出埃及记》、《志明与春娇》上映时的风波),只是,《低俗喜剧》的用意恐怕不在于此。在合拍片成风的情势下,香港成为被遗忘的领地。众多合拍片主要考虑内地市场,基本摒弃了本土市场。这时候,如果借得本土话题来炒作一把,轰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显然,最能吸引眼球的不外乎三级片,与其被打为十八禁,不如主动宣称:我就想拍一部低俗的东西,特区影视处顺道还了一回人情债,被动配合。本质上,《低俗喜剧》与《维多利亚一号》的行销策略并无二异,但彭浩翔这回选择了轻装上阵,降低风险,稳赚不赔。《维多利亚一号》的血腥暴力叫很多人吃不消,那就换个路子,开开下三路的玩笑,变本加厉也无妨。于是,整部《低俗喜剧》就好比餐桌上滔滔不绝的黄段子笑话,主动下三路,大打谐音擦边球,剥削和贬低女性——也是彭浩翔屡试不爽的。貌似无毒无害的背后,彭浩翔包藏了祸心。他把自己降格为低俗,此举又事先堵住了批评者的嘴巴,绝对的立场正确。 《低俗喜剧》的一大利器莫过于关怀香港观众,其居高临下的点来自于香港以外的观众听不懂地道粤语方言,领略不到笑话滋味,因为最地道的东西是在粗口里,千变万化、不得其踪。但说个不好听的,就因为你在香港,讲出来的粗话都比别人有杀伤力不成……为了爆粗而爆粗,以及如何把粗口说得温文尔雅脉脉含情,面对彭浩翔的这种“机灵笑话”,片子当真让我好感全无。更何况,很多黄段子早不新鲜了,彭浩翔还非让剧中人物极其认真地重复上一遍,相当之乏味。整部电影的最大毛病就是为了讲段子而讲段子,情节松垮,毫无节奏可言。 此外,片中出现来自广西的土老板,他的荒唐行为和那桌筵席成为了宣传亮点。想想也极其可笑,《低俗喜剧》直接嘲讽的对象是内地和不开化的内地人。彭浩翔又一次收买了人心,要知道,这种现象当然不可能发生在香港,因为香港那么文明。即便可以说有真人真事,香港电影不景气,找钱找到了内地去。那么,他还不如去讲大亨和女明星,看哪边影视圈更离谱。最后,如果彭浩翔真对内地有那么大的敌意,何必夹着尾巴来北京厮混,两边讨起好来。 《低俗喜剧》的走红也暴露了港人的压抑,即便庙街大叔喜欢丢来丢去好不自在,但在香港社会的道德体系里,讲文明的要求恐怕比内地要严格出许多(这也反应在苛刻的电检条例上)。彭浩翔成功释放了很多人的苦抑,平时爆不得粗、耍不了贱,那假借电影,大家都爆浆濑尿了一把。殊不知,在人人粗口的背后,这部电影暴露了它的弊病,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成功的,每个人的出现都是形同詹瑞文,只为刻意引出一段粗口、一个低俗段子,甚至连小童都不放过。 即便调侃3D《肉蒲团》还有一丝昔日彭浩翔的影子,但到了这部电影,彭浩翔早已面目全非。《买凶拍人》时代,他真的会把“想拍电影”挂在口头上,拼命把好玩的东西都用上。《AV》时代,即便也算真低俗,好歹有个年少轻狂、不负少年时,很傻很天真。现在的《低俗喜剧》,塞满粗鄙卑劣的段子,散发着难闻铜臭,直叫感慨,人心不古。影片依然在谈论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说拍电影,却无耻败坏,直叫人恶心反感。 如果真要在《低俗喜剧》里寻找所谓的港味,那当真是无比荒谬的事情,上了宣传营销的当。要地道港味,《桃姐》和《夺命金》方才是值得表扬的对象。就说眼下,面对慢慢失去本土特色的《麦兜》,观众依然能感受粤语之美,独特性不可取代。这样的文化保育,正经要紧,亦让人正视和尊重。【南都周刊 9月】 注:douban著名彭黑 半辈子 以及 五色全味 对此文亦有帮助。前者贡献了标题灵感,后者在鄙人嗾使下写了《春娇与志明》评论,结果遭狂喷……
《低俗喜剧》观后感(四):有些电影贵点,有些电影便宜点
电影监製杜惠彰总拍一些三级片,他的这些电影都是无法在影院上映的,并且也没有钱去做宣传。好不容易找到投资,但是对方却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结果他被迫和驴(此处省略72个字)做完这件事情之后,他就和那个广西富二代成了连襟。对方提出让驴也在戏里客串一下。嫩模爆炸糖为了可以在电影里当女主角,甘心被潜规则。但她被很多导演骗了之后,还是没有获得演出机会。只是杜监製还是比较有良心,给她一个角色,但是却不能让她露脸。电影拍出来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免费宣传的办法。跑到学校关掉摄像机之后,给大家讲了一回他和驴不得不说的故事。结果下面的学生偷偷用手机录了下来,并发到网上。很快这部电影就火起来了。完成了女儿的心愿,并且也借此大赚了一笔,可以支付女儿的生活费用了。不然前妻将会剥夺他探视女儿的权利。
《低俗喜剧》观后感(五):关于《低俗喜剧》的十个低俗臆度
《低俗喜剧》是“真过火”还是“假低俗”,现在真不好说。
粤式粗口,情色笑话,有人大呼“过瘾”、“痛快”,彭导“够胆”,是捍卫粤语文化的良心电影人,是敢于挑战电影审查制度的勇士,甚至有人称这是一部属于粤语人的电影,不懂欣赏的是因为不会说粤语或者是不了解粤语文化。
然而,在一片拥护和吹捧的四星五星评价中,不少二星甚至一星开始浮出水面。粗口泛滥,刻意低俗,似乎真的让部分观众感到了不适,“恶俗”、“浮夸”,彭导哗众取宠了,尽是小聪明小把戏。有人甚至概叹,彭导变了。
是大家接受能力低,还是彭导这次真的玩过头了,个人感受毕竟各异,此时此刻真难以判定《低俗喜剧》的高低优劣,但无可否认的是,《低俗喜剧》搏得了眼球,博得了争议,还博得了满堂红的票房。
我无意在这场争议中表明立场,而这部电影倒是有一些东西,值得把玩。
粗口
说《低俗喜剧》,不得不说“粗口”。这部电影自开始宣传以来,一直以“粗口”作为卖点,为了还原最原汁原味的广东话精髓,不惜沦为“三级片”。能够听到电影明星在电影院这正经的艺术展播地放肆地释放粗口,还可以打着支持本土文化的旗号,大条道理进电影院看“三级片”,这就足以让那些平日安守本分的年轻人心里痒痒,趋之若鹜地买票进场。
电影中“三句唔埋两句”就是粗口,动词加形容词加名词再加副词。有人感觉大快人心,有人则感觉泛滥过头。《低俗喜剧》中粗口使用的确有些过度频繁,粗口本是兴之所至的自然流露,在言谈间一气呵成,可是在此电影中却显得十分刻意,仿佛是先写好一句礼貌原话,再在能插入的地方不断加料,广西饭局一段尤为严重。
三级片
为了“捍卫”粤语文化精髓,彭导不畏电影审查制度,冒着流失观众的危险,毅然将《低俗喜剧》置于“三级片”境地,勇敢无惧,其实也不为一“高明”的宣传手段。“三级片”虽然将部分少男少女观众拒诸电影院外,却让更多的成年观众对此产生遐想和欲望,反而令更多观众意欲一窥究竟,尤其是那些内地观众。签证,排队,过关,穿州过境看《3D玉蒲团》未免有些尴尬,可是看《低俗喜剧》就似乎成了文艺青年的朝圣动作。
广西人
很多人以为粤语是广东和港澳地区特有方言,粗口就当然是广东人和港澳人特有,其实广西也有不少地区是使用粤语的,而电影中将粗口说到出神入化的也反而是广西人,吃野味最重口味的也是广西人。为什么是广西人呢?阴谋论地猜想,虽然这部电影不能在内地上画,但彭导应该会想到有不少广东人过关观看,因此广东人也是期望观众群,加上广东人捍卫粤语的热情一直高涨,当然也就要手下留情,不能得罪。那广西人只好很不幸地壮烈牺牲了。
坐牢切勿拾肥皂
电影中,杜监制的女儿以为她爸爸要坐牢了,就提醒爸爸在监狱洗澡时如果肥皂掉地上了,千万不要弯下身去捡,否则会发生很可怕的事。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忠告的话,可能会5秒后看懂顿时掩面偷笑。如果是彭导的多年“脑残粉”,会记得彭导有一本散文集(内地无出版)和当中一篇文章(内地出版的《再不相爱就软了》中有)就叫《坐牢切勿拾肥皂》。我想说的不是这篇文章,而是彭导又一次将自己文字作品的元素用于电影了。想想《志明与春娇》中见网友桥段,其实也曾见于彭导的文字作品中,准确来说是来源于彭导曾引述到文字作品中的道听途说小故事。依稀记得,“爆炸糖”也是彭导收集到的小故事之一,詹瑞文教叶山豪的绝技,其实在网上也已流传多时(连我这个小清新都知道,可见流传之广),这些拿来之物都出现在《低俗喜剧》中了。我绝无指责其“抄袭”的意思,只是自从开始追看彭导的书,再联想到他的电影,常常会突然有所觉醒。
官人我又要
彭导还未能真的翻拍《官人我要》,就在《低俗喜剧》里先拍《官人我又要》。可是,电影中似乎从来都没有看到《官人我又要》的任何一幕,筹拍时没有任何概述,开拍了监制就昏迷,醒来就拍好了,试片和首映也没有看到任何电影画面。一部在最后大热的电影,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拍成了。《低俗喜剧》说的是电影人的艰辛,当然不是非要展示电影中的“电影”,但通常还是会出现一两幕戏中戏的。《低俗喜剧》中没有这样处理,可能是彭导希望以此讽刺当今不少电影从开拍到上画,一直备受关注最终票房大卖,可是除明星阵容、大制作场景和是非绯闻外,电影本身是怎样的,已越来越少人关心,电影沦为次要,便不提也罢。如果彭导无此意向,可能就如部分评论那样,剧本有失平衡,形式大于内容。
内地女大学生
杜监制的大学讲座中,席间多次提问的是一位内地女大学生(从口音可判断不是台湾,是内地),提问口吻有时还略带挑剔。窃以为,这是有潜台词的,可能表达了大家对内地同胞的潜印象。
Matrix空间
电影中,杜监制多次出现在白色空间中作解说,电影结尾也在白色空间中接受催眠,唤起“断片”片段。之前因为重听云海的节目摩星岭4号,提到Matrix,所以终于看了这部经典科幻片,才能认出这个白色空间,电影二次元穿插也是很有趣的。
十二日
彭导用十二日的香港速度拍毕一部香港本土“低俗喜剧”,这样的速度是不是刻意追求以重现香港电影繁盛时期的制作情况呢?拍摄时间长短当然不能作为衡量电影优劣的标准,可是当知道《低俗喜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竟会有一种“原来如此,难怪......”的感觉。其实,时间长短,还是很重要的。
网络营销
《官人我又要》演员怪诞,故事离奇,甚至得罪投资人差点要被人道毁灭,最后全靠监制鬼才妙计,力挽狂澜,利用网络八卦、猎奇和探秘的心态,吸引了眼球,才使得电影不但能顺利上映,还博得了媒体的热捧,杜监制一夜成名。从电影中抽离出来,会发现《低俗喜剧》也走着与《官人我又要》相似的营销路线,标榜卖点——“粗口”,在网络上喊响口号、发预告、造势,引发好奇和议论,大家满怀期待地进场,不论观后评论如何,反正票是卖出了,观众是进场了,便大功告成了,彭导又一次成了票房救星。华语电影市场越来越怪诞,叫好不一定叫座,叫座不一定叫好,借助网络营销,是一道很有用的新宣传手段,彭导活学活用了。
unch
很久以前看黄子华的访问,子华说做栋笃笑很伤脑筋,几乎每一两分钟就需要出现一个“punch”,观众才不会觉得闷。所谓“punch”,大意是表演或故事中能够引起反应或高潮、具有感染力的点或情节。栋笃笑中,“punch”之间不能间隔过长,否则观众就容易分心甚至觉得沉迷。在《低俗喜剧》中,频密的粗口就是频密的punch,加上其他的“低俗”情节,令电影高潮不断,观看时甚为畅快。其实在《春娇与志明》中,彭导就已能很纯熟地铺排punch,从戏院中观众密集的笑声便可知。夸张而戏谑的对话,戏剧而搞笑的情节,全都紧紧抓住男女青年的心理反应点,可谓是男女通吃,无一幸免。虽然《春娇与志明》可说是叫好又叫座,但本人是不太喜欢的,过多punch,过于讨喜,让人忽略甚至看不清爱情故事本身。《低俗喜剧》也是如此,punch不断,但重点在“普及粗口”还是“电影人艰辛”,两者为什么成了电影的两大关注点,真是“大缆都扯唔埋”。
《低俗喜剧》在一片热烈追捧中稳坐多个星期的香港票房冠军宝座,戏院爆满的消息屡屡见诸微博。暂不论电影优劣,但这样的票房影响力,已足以取悦香港电影由来已久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票房。
《低俗喜剧》观后感(六):低俗喜剧,确实不是一般的低
值得鼓掌的情節,到杜汶澤忍無可忍拍桌子為止,就可以說就再沒什麼了,總體而言這是一部講電影人艱辛的電影,可比起曾志偉、陳百祥的那部《電影鴨》,笑料實在少的可憐。如果說還有何值得一看,恐怕就只有女主角陳靜的素顏和凸點。
由於上次春嬌與志明片尾的彩蛋夠精彩,影片草草結束後,觀眾明顯有心理準備,影院也沒有亮燈,于是有了第一節彩蛋。長長的演員字幕後,還有加映的一曲RAPMV,如果不是對這部電影抱有極大的期待,聽聽粗口,看看美女,倒也及格,可有春嬌與志明那種佳作在前,充滿希望來看這部戲的話,就會覺得有點既沒吃飽又沒吃到滋味。實在沒看出來有什麼必要再拍2,這只是一部迎合市場,明目張膽圈錢的電影。
《低俗喜剧》观后感(七):不明所以
记得这个电影入围了好多奖,看颁奖典礼老见。
但是真心没太明白这电影到底讲了个啥,好吧可能是我看这类片子看的少吧,不太能理解导演的意图。
整部电影看下来,只是觉得,恩 确实语言啊故事啊都还蛮低俗的。
别的就真的不明所以了。
而且中间好几次有些看不下去,于是边上网边看的,好嘛好嘛我确实没认真看,但是好的电影不是都会让人那什么……。好了我的意思是这电影并没有好看到让我一直坚持的把他看完,只能是边玩边看呵呵。
不过还是很明显的港片表现,如果特别喜欢看港片的估计能理解的来吧,我还是比较喜欢看文艺爱情片这些遭人唾弃的片子,挥手~~~
《低俗喜剧》观后感(八):这片子真低俗,看完以后不吐个500毫升,以后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小清新了。
以前有部电影叫低俗小说,当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以为是部毛片,结果一看是部神作,自打哪儿以后我就不怎么相信电影的名字了,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片子的名字还煞有其事的三级分类之后,觉得Y一定是个噱头,看完之后才发现,导演真TMD的实在。
这片子真低俗,看完以后不吐个500毫升,以后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小清新了。
话说当年刚来香港的时候,常去深圳玩,在黄冈的口岸有个茶餐厅,里边充满了过境的卡车司机,晚上8点饭口,那里座无虚席,烟雾缭绕中会有此即彼伏的”diu”,每次点完菜,我就闭上眼睛,想起儿时语文课本上描写的夏日的麦田里蛙声一片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再一睁眼,眼前就会有美味的猪骨味精汤和很烫狠烫的凉茶。当时我以为那些卡车司机低俗,但是和彭导的片子比起来,他们简直是在朗诵诗经了。
我们活着这么久,总有那么一些尴尬的时候,想骂街,或者想做点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做过了以后觉得自己很三俗,可是什么叫低俗啊,在我们这个三观随时会被摔碎了一地,然后你刚刚粘起来,结果啪叽掉到更低的底线上摔的更碎的年代,您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底线,在通往三俗的康庄大道上,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彭导为了向我们普通大众展示三俗的高级形态,只好把他自己的三观砸到最低,于是在这个片子里,你可以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殖器的各种吃法,粤语粗口的各种衍生形态以及…..操,没了,其实片子里翻来覆去就这些东西,哈哈哈。
好了,说完了低俗,我们来说说喜剧部分,参见上一段最后三个字。
《低俗喜剧》观后感(九):低俗喜剧
虽然电影是用一种荒诞的手法来讽刺电影行业的积弊,但也确实让人了解到监制这一职业的不容易和重要性。 除了电影里说到的三种职责,有时候监制还需要找剧本,所以有人就把监制的工作概括为挑本子、找款子、组班子和卖片子。 就是说一个好的监制需要有挑选好剧本的眼光、拉投资能力、协调拍摄矛盾的情商以及宣传造势的头脑,总的来说就像是监制大人说的起一个“缓冲”的作用。 监制其实是香港本土化的一个称呼,台湾也是这么叫的,是从好莱坞的制片人引申而来。 国外更普遍的叫法是制片人,我们目前由于电影市场的工业化不充分,监制、制片的概念比较混乱,甚至有时候导演也会参与制片。 除了工作性质比较闹心之外,一般这个职业家里人也不是很理解。电影里的监制就是因为拍电影老赔钱但还是坚持拍,而闹得跟老婆离婚。后来资金不够了,又跑去跟老婆借钱。 所以说真正能在电影行业坚持下去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但北野武导演也说过艺术就像毒品,只要沾了就放不下,吸毒的人一般也就只顾自己快活,而不管身边人的死活。 正因为如此,我们作为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更要感谢他们的坚持和坚守。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最后的胜者一般都不是能力最强的那个,而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那个。
《低俗喜剧》观后感(十):只有低俗,没有喜剧
低俗喜劇弊就弊在它只有低俗,沒有喜劇.就算是彭浩翔為電影做的那些預告片.那些訪談節目.都要比電影本身好笑上千萬倍
他一直強調不是為了粗口而粗口.但我们要的是好笑.我承認在好笑的時候加多幾句粗口有時真係會更好笑.但在不好笑時就算你全部都係粗口都係唔好笑.笑的是笑話本身好笑而不是粗口本身好笑. 買凶拍人才是成功的示範.對彭浩翔真是太失望.
試問聲屌騾仔同爆炸糖好笑在哪兒?!?!我的反應頂多就是:哦 是,我是不會覺得很核突 但是這件事本身就不好笑不有趣.
有人總是說:你唔識粵語就冇資格評論,係. 但是我覺得呢部片真係唔好笑.是部戲本身唔好笑.本身唔好笑嘅嘢就算加幾多粗口都係唔好笑.
這部片也不是拍給誰看.是為你那份可憐的自豪感?與人不同?就你能聽的懂?別人都聽不懂?
想想買凶拍人那些粗口笑料.那段去咸片的名稱.每個拿出來都可以秒殺這部片.我的不會粵語的朋友個個笑到撲街.這部片能做到嗎?
你們只是被彭浩翔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