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唐头》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老唐头》观后感10篇

2018-06-26 02: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唐头》观后感10篇

  《老唐头》是一部由徐童执导,唐希信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唐头》观后感(一):春不到花不开,不见此人别打开

  人活着,总想说说话,孔老夫子说得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也是悦,和远道而来老友聊聊天该是件多开心的事情啊!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好朋友并不总是时时相伴左右。当有了时空的阻隔,就有了深藏于心的思念,就有了书信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一千多年前,寥寥数语,曹丕对老友吴质的思念跃然纸上。正所谓,忠至者辞笃,爱重者言深,打动我们的永远言语背后的一腔深情

  “想念的老同学,贵清,你好,阖家都好,孩子们都好,我唐希信现在是十二分想念你,做梦也是非常想。你兄嫂在二零零八年已离开这个世界了。我一个人生活很好。我老了,你也会老的,都叫孩子们把咱们逼老的。亲爱的王贵清,我通知你们一个最好的一个好消息,我打算二零一零年过春节后,我小女儿开车,去你处,看看半界河,双马架,老坟地。春节后,去时先通话,不知你家有无电话。春不到花不开,不见此人别打开。希信敬谢。”

  《老唐头》中的一封信,由主人公老唐头写给自己的老友王贵清。他是一个生活于黑龙江省的普通工人,和魏文帝曹丕八竿子打不着,但这份蓬勃的,燃烧的,犹如火山喷发前静静涌动的情感,同样令人心跳,温暖。抛开老唐头性格的其他方面不说,就这腔子深情,一万个赞。

  《老唐头》观后感(二):老唐头

  早早地,徐童导演就带着片中的主角唐小雁来到了放映的场地。小雁姐很霸气感觉简单,看完电影后,发现这是有原因的,他的父亲老唐头更是不简单。

  已经八十岁的老唐头依然能说会道。电影中,老唐头的叙述把我们带到了很早的那段历史中去。老唐头的叙述很零散,一会是他退党的故事,一会是他与后来的妻子相亲的尴尬场面,一会又是与子女矛盾。但正是这样的口述给观众还原了真实的生活。

  徐童导演通过与老唐头、小雁姐及他们家人深入接触了解,真正的成为彼此关心朋友,才最终将老唐这家人的生活如此真实的反映出来。导演说:生活是无法设计的,他只是记录。我想,老唐头一定给了他很多惊喜,这也使这部电影最终以让观众感到幽默又具思考性的状态呈现。

  老唐一家人处在中国底层社会,他们的生活比较困苦,导演通过这个缩影展现中国游民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这种状态——它真实的存在于我们中国社会中,不该被忽略。

  《老唐头》观后感(三):有趣精致但没根基

  作为杭州亚洲青年电影节的闭幕片,原本要去,但其他原因致使不能前去观看完整版,而只在网上看了上海纪实的45分钟版,有趣、精致但没根基。

  抛开片子风格手法等所有技术,一个有趣的老人就要拍成片吗?即使他述说往事象说评书、即使他坦荡的不掩盖孩子气,甚至很可爱内容上他口述的都是和爷爷、父亲、老婆晚辈等亲人间的往事,述说的再好,人物和片子的社会意义在哪里?请多参考海豚湾》、NHK等社会类纪录片。亦或多想想高三》、《红跑道》、《马戏学校》等对准一个群体的片子,这些片子可看到某一群人在经历着什么、想着什么、做着什么。

  说到技术层面,精致。小女现实生活的一条线可算是亮点,可以展现当代,也可以和老唐头进行类比。老照片的穿插、细节的取舍(马列等旧相框段落的放大)做的很好。

  常常想纪录片工作者更多的应该是社会观察者、记录者而不是艺术工作者。

  徐童论辈分应该是我师兄了,说这些话有些不敬了。

  附:上海纪实《纪录片编辑室》制片人韩蕾 对本片的推荐语:

  一个人回头去看自己的一生,那些可以串起来的记忆碎片,往往都是曾在内心情感上激起过波澜悲欢;这些个人的悲欢往往又是其所处社会与时代巨浪冲击结果。这部影片通过一位普通老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讲述,串起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风雨变迁。由于该片靠大量口述来完成,在叙事手法与结构结合方面很有挑战性。

  附:45分钟版点播地址:http://tv.sohu.com/20110829/n317705599.shtml

  《老唐头》观后感(四):贫穷前提下,形而上争论,都是扯淡

  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辈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老唐头是那个时代典型代表

  对党和国家朴素热忱

  他有他的固执原则

  也有他文艺情怀

  这点基因也传给了老三

  其实,当经济水平起不来时,

  讨论一切形而上的诸如意义、人生等等,

  都是扯淡。

  因为一切虚的东西

  到最后都会轻易地被没钱所消解,

  进而再证实你这些价值观都是错的,

  所以,

  在没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概念争论都是无用功

  最终两代人根本隔阂还是在没能耐

  谁也没资格评判谁,

  只要自己过的开心,不影响别人,就好。

  《老唐头》观后感(五):《老唐头》:人物纪录片

  徐童的《老唐头》缩减版曾经在SMG纪实频道播出,网上广为流传,可中间几个段落出现的极为突兀,我看了两遍,也没有明白其中的关系。比如,唐彩凤为什么要跟别人合伙开黑煤窑,其中又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唐彩凤的大姐姐夫是为什么跟老唐头闹翻?缩减版都没交待,看得人云山雾罩

  昨天晚上在凤凰网终于看到了完整版的,其中的谜底部分得到了揭示,但唐彩凤参与黑煤窑事件还是语焉不详,其中定有猫腻,导演有所顾忌。从片中展现的只言片语来看,很可能涉及到犯罪活动影像记录了他们的犯罪证据担心拍摄对象产生影响。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妥当

  看完《老唐头》心情颇激动,这种心情,跟以前看《活着一分钟 快乐六十秒》、《拎起大舌头》、《幸福生活》、《张博士》、《男人》的感觉一样,里面都有一个性鲜明、又极具表现力的人物。所以在我观念里,纪录片还可以根据拍摄对象进行区分,比如像《老唐头》这样的片子,可以称之为人物纪录片;像《铁路沿线》、《群众演员》、《彼岸》、《希望之旅》、《高三》、《远山》、《喧嚣尘土》……可以称之为群体纪录片;像《暴风骤雨》、《淹没》、《我毕业了》……可以称之为重大事件纪录片。这种区分未必科学,但某些纪录片确实有共性

  像《老唐头》这样的纪录片,里面人物性格过于鲜明,可看性很强,但往往会掩盖了导演的真实意图。徐童拍老唐头,应该不仅仅因为他快言快语脾气火爆、经历曲折,导演想从他的身上,看到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比如老唐头经历的日本占领时期解放战争大跃进……在变幻莫测政治运动面前,老唐头一直耿直地活着,但在儿子眼中,他过于“自负”,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因为他,整个家庭四分五裂……

  在老唐头多舛命运的背后,其实是在剧烈时代动荡面前个人的无力感,老唐头如果一直像他选择婚姻那样顺势而为,他一定过得比现在更好吗?

  《老唐头》可以算作是《算命》的姊妹篇,因为唐彩凤就是《算命》中的唐小雁,如果不把这部片子跟《算命》结合在一起,在《老唐头》中,唐彩凤讲述自己被抓,又如何去搭救自己的干闺女,如何反目成仇的段落,显得跟主旨无关。其实这也是徐童这两部作品共同的问题,在《算命》中,徐童着力于记录算命先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状态, 却从中埋伏了两个女子伏笔,有时候为了这两个女子的传奇经历跳了出来,冲淡了对厉百程的展示。不过在《算命》中这两个女子都是厉百程的客户,也算是有勾连。但在《老唐头》中,唐彩凤讲她跟干闺女之间的纠葛,跟老唐头其实就没有多大关系了。我能理解导演在剪辑时的纠结,素材精彩,不舍得删,但其实对片子的整体感带来某种伤害

  这两天连续看了两部新纪录片,《罗盘经》和《虎虎》,两部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对拍摄对象生活状态的展示过于琐碎,没有主线,看起来整部片子的结构非常松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度非常生硬。相比较而言,徐童的处理要比前面提到的两部片子好很多,后期做的也更为精细,可跟康健宁的《阴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老唐头》观后感(六):“这辈子算是完了”

  开始末尾有一个呼应。开始老唐头说,这辈子完蛋了,不行了。结尾老三儿子咬牙切齿,也给老唐头做了一个宣判,这辈子白活了,没整明白就是白活,老唐家走到他这里就是一个句号

  这是中国乡土语境中表达命运意识的一个常用表述,甚至是仅有的表述之一。老唐头这辈子完蛋了,是因为脾气太倔,不合时宜地与共产政权组织决裂。做人太傲,这是他老三儿子的评价。老三认为老唐头完蛋了,还因为老唐头不着调,没正事,胡作,作死。换句话说,是老唐头的压制性、表演性的人格使他自己众叛亲离。

  老三儿子在给老唐头作命运宣判时是这样说的:老唐家大气已衰,老天有个兆头了,你这个家庭必须现在出现这么一个昏王。他继承的就是祖上无德,还叫我们晚辈再继承他去。……他的结局,就像蒋介石似的,崩溃。他要实现理想,全部……灭。幻想。在咱爸这一代……咱爸就是个句号。现在咱们就是个问号,为什么,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老唐家,为什么,我们今后怎么做,为什么,我们还能像老爷子吗,一辈一辈地传下去吗?

  老三头脑里的命运意识是多么奇特啊。他的话里有太多宏大不必要的历史感。一个见识过外面世界、志大才疏、整日闭门造车、至今怀有文学理想的人,却没有除去乡土文化中的家族意识,反而把家族关系和家族命运表述成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矛盾斗争。可想而知,在他那本自创的名为《家乡史语》的小说中会有什么。他沉溺于意义世界,恨不得把自己有限见闻都说成是意识里的战争。

  《老唐头》观后感(七):破碎拯救 ——《老唐头》放映会观后感

  周日,11级同学们操办的“新档案计划”请来徐童导演,先放映他的新片《老唐头》,随后徐导与各位同学做了讨论。上学期央视的时间老师来做讲座,曾留下徐导《算命》完整版DVD。看完之后心下震动,至今不能忘怀那些底层人物行走江湖神气,其中开“发廊”的唐小雁,近日在第8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上,获得真实人物奖,因为“如果没有们慷慨坦然贡献自己的生活,我将永远蒙羞于纪录片无休止的道德谴责,也无法跨越纪录片原罪的深渊”(徐童博客语)。

  《老唐头》记录对象是唐小雁的父亲,拍摄一年,剪辑一年,100多小时素材,成片100分钟。影片大部分内容摄于老唐头家中,对他以及他家人做了详尽的记录。因为这是对一个人的历史、内心以及现状的通盘展示,而徐童导演也追求一种端庄庄严感,于是没了此前《算命》走江湖的生猛。不过老唐头滔滔不绝回忆自己曾经的经历,其与历史的勾连便构造出一条时光通道。他说了当年自己如何在日伪的学校弄瞎了一只老鼠,并让它在课桌肚里“推磨”的残忍游戏;说了自己如何不情愿地结了婚;说了当年因为送女儿治病,一周未能上班,被单位辞退,自那以后便退了党……从回忆中醒来的老唐头,与儿子、女婿都处不好关系。片中过年的片段,他与生活不甚宽裕的三儿子吵,儿子说他“白活”了,他与儿子对骂,最后干脆给儿子下跪磕头,以极为倔强姿态面对亲情的纠葛。

  老唐头八十岁,如今孤身一人,他的状态就像英文片名“Shattered”,是极破碎的。我们从他的回忆中,也能分辨出他自伪满洲国时开始与整个时代脉流的格格不入。他唯一放下自己倔强的时候,是唐小雁像个小女孩儿一样陪老父聊天、耍闹,为老父掏耳洞。这个于发廊中生存,于黑道游走的奇女子,此时褪去江湖气,仿佛变了十岁的温顺丫头。这也是影片中最动人地方

  看过徐童导演的两部片,深感他所记录的底层人的生存境况,是任何剧情电影也不能替代的。放映现场有同学提问,他是否愿意拍摄剧情片,徐导未作思索便说“不愿意”,因为他觉得生活是远比戏要复杂而精彩,已经足够拍上一辈子了。对纪录片导演最常见的提问是“如何令被摄者面对摄像机自然行动”,徐童的答案是将自己整个儿抛入被摄者的生活,将自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摄影机是次要的”。想必这是徐童的影片格外有生命力的原因——生活本身是最被尊重的,而摄影机以及他自己,不过是保有这份尊重的工具而已。也只有这种将自己生命中一段时间拿出来,融入自己选择的拍摄命题才能在真实材料大地建筑自己无懈可击的表达。按照徐导的话便是:“拍别人,就是拍自己。”

  徐童导演还谈及纪录片的商业性。他并不排斥独立纪录片有一个良好的商业循环体系,这在国外也并不罕见。然国中独立影像制作环境险恶,人身独立尚不能完全保证,何谈商业投资的自成体系。成了体系,体制也必要毁掉它。徐童说自己如今的经济状况只是持平,不再欠债,也无法挣到钱。而且,即便是在国外赫赫有名的一线人物王兵,也不能得到维持拍摄的回报。

  也有人问及拍摄者对被摄者的干扰,而令作品不真实的问题。实际上,纪录片的“真实”是一个勿须再讨论的话题。记录者永远达不到那些尖酸的理论者要求的肤浅而平面的真实。当摄影机与被摄者相交融,并由创作者剪裁出来的时候,真的真实就会从事实的深渊里蒸腾起来。记录者们打捞的是人生于世的状态与存在感,他们常常从不公中抢救出正义。他们的工具应是一种自我拯救的态度,其核心应是徐童导演所说的独立精神与独立思考。

  纪录片的价值,是不输于电影的。生活既然这样精彩,这样多波折,这样多黑暗,为什么还要看电影,而不去观看生活本身呢?唐纳德·里奇的《小津》里有一句“电影的目标是表现生活自身无法估量的时时刻刻”——这说得中肯极了。我们愿意观看创作者剪裁生活后的创作,乃是观看一种“估量”,这种估量正是生活无能的地方。生活带着宏伟的劣迹,傲慢地推我们蠢动向前,从不反躬自省。而真正的创作者,都企图拖拽住生活,一刀劈向它,让它流血,让组成生活的我们反省。

  徐童导演在现场谈到自己为何选择做独立纪录片,他说自己曾在国中当代艺术的圈子里混迹,目击诸多艺术家将一些敏感的历史形象(如毛主席)符号化,做出夸饰的作品,这种符号式的艺术品一度泛滥,几乎是要讨好国外藏者猎奇的钞票。为了避免这种符号的批发,徐童导演转而进入生活本身,将摄影机做一面镜子,反射那些平日未被照耀过的角落。他的姿态是一个勤恳的艺匠,将作品一个一个扎实打磨出来。

  不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文学、绘画以及一切文化形式,空洞的形式与夸夸其谈是没有效用的,即便你能从中获得好处,这好处也将随这个社会一起糜烂。可怕的是,这正是国中创作者们极力批量制造的东西。

  人人是时代的奴隶,这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极少有人像《角斗士》里的马克西姆斯一样,反抗那些可鄙者为我们订立的命运;极少有人像《天国王朝》里的巴里安一样,放弃导致争斗的权利,逆行于肮脏的潮流——你看,雷德利·斯科特拍了许多商业片,可他从未忘掉自己创作者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在作品里注入独立的创作精神。

  《老唐头》观后感(八):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自己的英雄

  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   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   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   千万个青年人欢聚一堂,   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来,   让我们唱一支友谊之歌……

  在想题目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这首歌曲。好象上初中的时候音乐课老师教过。当时我觉得这首歌虽然老,但旋律真心不错。刚才在搜歌词的时候看到原来这首歌是1950年代创作的。除了这个世代的孩子之外,在我上学的时代,有些歌曲是反复的一代又一代的教给同学们唱的。

  你知道老一辈都在回忆那个年代的各种美好。说白了,还不是贫富差距小的原因嘛,大锅饭的原因嘛,消息闭塞从而单纯的原因嘛。但你要相信,在任何时代,都有不安分的人。

  老唐头,那年八十几,耳不聋,眼不花,根本你无法从外形上认同这是一位八十几岁的老人。耳聪目明之外,老人讲话相当有条理,完全具备一个说书匠的口条儿。有些人会讲故事,老唐头绝对是此中翘楚。听得你不得不全神贯注,因为讲得有意思。同样的故事,换给不会讲故事的人,可能你听也不想听。所以,会说话,是种本事!

  老唐头,是《算命》中唐小燕的父亲。

  在《算命》里,唐小燕的店被同行点了炮儿,不得不把店出兑结业。时逢新春将至,唐小燕回到老家,陪家人过年。

  老唐头和导演徐童讲起了他的故事。

  他小的时候,日本侵略东北,当地教书的后来换成了日本人,教大家日语。他属于从小不服管的孩子,上课的时候把老鼠放在书桌里面玩。到现在为止还得记几个日语单词。

  成年之后在火车上工作。还成为了党员。他本喜欢上一个姑娘,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有一天偶遇他当年的同学,同学很认可他,非要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不由分说,强行定下亲事。老唐头顺势而为,娶了。但他说,他并不喜欢她。但也将婚姻进行了到底。此时老伴去世。

  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老唐头丢了工作。原因是在老婆最后生唐小燕的时候,难产。需要丈夫陪在身边。老唐头请假时间太长,单位不好交待,另外由于大X钢铁的时候,他觉得真心扯蛋,不忍心眼睁睁看着那么好的钢扔到炉子里,所以气不过,退了X,辞了工作。所以家庭开始衰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热血沸腾了。这是何等的一个高尚的尚存理想的老人呐。

  我表示存疑。我起的题目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自己的英雄。由来就是上面老人的经历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老人工作的那个年代,不要以为那时候找工作及是轻易的事情,象老唐头的这种工作,是绝对的好工作。且不提如何找到的。就说工作之后,没人会不珍惜这份工作。你想,那个年代,能做得起火车的人都少,所以他在火车上工作是更斤贵的。

  好了,老婆难产,肯定是真。请假也是真。也许他心里真的不希望好好的钢被祸害。都是真。但工作是怎么丢的?真的因为这两点吗?领导也要讲点人情世故的吧?难产又不是家里来客人,不给假行吗?所以,工作是如何丢的原因不相信是他讲的那样。

  我们讲自己的故事就保证没有水分吗?所以,我觉得老唐头讲的所有的故事里水分不小。老唐头是个很有镜头感的老人,爱出境爱表现的能说会道的人,讲话都有水分。

  插播一件事吧。

  前段时间这里发生了台风,有史以来很厉害的台风。所经之处损毁了许多建筑,总之这台风特别的猖狂。也死了不少人。这是一件全国性的大新闻来的。所以每个人身在他乡的亲人肯定都会打电话来问候一下。我家楼下住着一户人家,那天他在楼下坐着,因为停水停电,屋里热嘛。他的朋友给他打来电话问候,这个人一向嗓门很大,所以他和朋友的通话我听得很清楚。他就给朋友讲最近的台风真的很厉害。(其实虽然厉害,但我们所住的这个区除了阳台上放的空矿泉水瓶子一类特别轻的东西被吹落到地上之外,并无大碍。)接着他告诉朋友,这场台风死了好多人呢,这也是真,讲到这里还没什么问题,接下来他告诉朋友,光我们这条街上就死了好几个……

  无语。我们这条街上基本没有被波及。这大话吹的。好象不以身犯险就无法好好说话一样。也许他也觉得牛吹大发了,不容朋友惊讶,就先把话头岔过去了,省得怕圆不回来。

  我觉得吹牛是件很可笑的事情,但有些人以吹牛为容。不编点故事就讲起来没劲儿。

  所以我隔应这个邻居,你觉得这种人到时候能给你什么真心的帮助?所以看见他就绕着走,省得听他吹牛皮。

  同理。那个年代,一份工作是养家的根本。你丢了工作也许家人会饿死。物质缺乏嘛。那工作如此斤贵,怎么可能说丢就丢呢?从来没听老一辈讲过任何辞职的故事。那年头一个铁饭碗真的比对象重要。所以,要么就是他做了什么违规的事情被开了。否则自己辞职怎么也说不过去。老头的性格蛮活的,想些投机取巧也应该不是难事儿。

  说完可能会被喷的,因为我纯属在臆断。是的。因为真相是什么没人知道。我只是提出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

  儿女们都回家了,老头子也开心高兴。和女儿表演在火车上的为人民服务。女儿故意表现出不正之风,送礼。老头义正严辞的拒绝。这个片断其实挺让人心头一热的。因为你看久了不正之风,再看到那些原应有的品质,你会觉得得来不易。

  老头的儿子年轻时当过兵。退伍之后去了大城市工作。去过深圳。从过去的照片上看,当年也是帅小伙一个。无奈工作不顺意,又回到了老家窝着。前妻嫌他穷离了。后来娶不到媳妇儿,只得找了一个聋哑人做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当年十几岁的样子。

  儿子觉得怀才不遇。装订了一个厚厚的本子打算写小说。这在常人眼里就是个笑话。因为从儿子的谈吐来看,真的不具备写小说的底蕴。各种不如意加在一起,儿子有点儿抑郁的倾向。同时不挣钱也被家里众人瞧不起。弹幕上好多人抨击了儿子。我倒更加同情。去过深圳了,见过了外面的风景了,怎甘心回到小村庄里生活呢?但能力有限,眼高手低,所以就生病了。我向来讨厌那种冷眼旁观的家人。拉一把啊倒是。冷漠常常S人于无形。

  大女儿和女婿也回家过年来。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哥姐几个晚上在通铺上南北床睡了一宿。第二天,闲聊的时候,女婿抱怨老头晚上手Y。老头死不承认。女婿把老头手Y时的说辞也给学了出来。还说用手机给录了下来。老头脸挂不住了。大骂女婿。说女婿是个T务,监听他。

  呵呵,看到这里,真的觉得老唐一家都能去当演员,这完全不怯场。T务都出来了,真是太戏剧化了。最后把大女儿和女婿气到穿衣出门坐车回家了。老头的儿子最后也气得回家了,临出门告诉导演,你看到了吧?我爸这样鬼样子,人是好人,但到处去得罪人,把人都给气跑了……

  最后老头让导演做见证人,把裤子解开,掏出了XX,用来证明它已经生锈无用了。

  其实我们也真心不清楚人活到八十几岁还会不会……当然这东西也是因人而异的。因为网上不是有好多八十几岁的老头XX幼女的吗?又怎么说呢?

  老头在老伴过世之后,找了一个相好。说是相好,就是平时能聊天的。并不正式。这个女人是村里的老BAO,手下有X姐。老头说找他们不为别的,只为聊聊天,因为寂寞。但X姐嫌他老,有味道。于是他不得不掏钱买了香水。去的时候还要涂在身上,很不容易,只为聊天。

  平时我想老头的子女可能都要去外地当工吧。除了那个傻儿子之外。所以他寂寞,所以他在导演的镜头下才表现欲那么强。因为没人听他说啊……

  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家族,比如爷奶,姥爷姥姥一辈,都是有故事的。但从来无人问津。如果我们做为记录者能把老一辈的故事都记下来做为家庭历史,会不会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呢?对我来讲,晚了,爷辈都去世了,父辈也都没有闲心讲故事了。如果时光能倒流,我肯定要做个纪录留给后人。当然,如果遇到不屑的后人,也许就随手一扔了。因为有谁愿意津津有味的听别人的经历呢?是不是?

  总体来讲,我觉得老唐头有故事、有水分、有些热血、还有些挥不去的恶习。好象每个人都这样哦。如果我是听众,我倒是喜欢听他讲故事。

  唐小燕不做老本行之后,打算和朋友合伙开矿。又被举报了。最后唐通过耳目打听到当初举报他们的那个人,找了人把这个人给打残了。(所以,在看完《算命》就非常佩服她的那些弹幕上的观众们,你们到底今年几岁?)

  因为我们家有农村的亲戚,所以听到的故事也真的不少。因为分农忙农闲,所以农闲的时候几乎是整个冬天,这个时候,除了家家串门聊八卦之外似乎也没别的事情。一闲聊,事儿就来了,东家长,西家短,王家的耗子三只眼。农村的亲戚告诉我们,村子里互相扯蛋的男男女女简直乱到你无法想象。其实起先我们还不大相信,后来我在网上也看到几个类似的帖子,一看之下,果然。因为地方人,所有人都认识,所以八卦就这样来了。想一想,我真的不想住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太可怕了。没事儿也给你聊出事儿来了。

  于是老唐头一家真的不算特例我觉得。唯一特殊就是他女儿的工作性质吧。其他可能家家都一样的。

  我在想一件事。当今这个网络如此发达的年代,虽然这三部曲的家庭能自由上网的机会还是不算大,可但凡有一个村民知道,会不会一传十,十传百呢?想来,这也是件丢面子的事情啊。

  不知道老唐同志现在身体如何?但愿长命百岁。不管生活多么不堪,不相信每个人回忆里一星半点儿彩色都没有。所以当然还是希望三部曲里所有人早日出坑!!!

  《老唐头》观后感(九):支离破碎

  (1)

  电影放到最后的时候我都有点累了,觉得很想喝水,忍不住开始翻手机。预想中能让人物性格“升华”一下的段落一概没有出现。老唐头的三儿子继续做着不靠谱的文学梦。唐小雁跟人混黑井生意失败。老头回忆起老伴临终前的细节,照理来说是该让人感动一下的,可是怎么着都没有影片最开始的时候他叙述自己当年怎样不情不愿把这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娶进家门来得出彩。那么,“彩”呢?没有。然后,电影就完了。

  徐童导演说,他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都生活得这么辛苦。我说,看到你给影片弄了个英文名字叫作shattered,支离破碎?那么你有答案吗?还是说就想把这些零零散散的人物和生活状态用比较真实的方式来呈现一下?他说,这问题没办法有那种一两句话概括的明确答案。但纪录片导演不一定都是那种致力于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斗士。在底层生活的人有着“复杂的心灵空间”,这些无法用文字来言说,但总得说吧,所以我就去拍了。

  后来有观众说,我不觉得你片子里的人都生活得很辛苦啊,那老头成天乐呵呵的,逢年过节还给家里做了那么许多装饰,跟女儿之间的关系也很好,我觉得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徐童说,你这样理解也挺好的。又有其他观众说了自己的理解,徐童又回答,你们都是各自截取了一个让自己很有感触的片段,都挺好的。翻了豆瓣上的影评,有些还会扯上政治和历史,估计徐童听了也会说,这么理解挺好的。

  我也不知道我该对这样的人更加critical一点,还是羡慕他了。

  (2)

  其实当大多数人在强调某某事情很“复杂”的时候,多多少少心里都是揣着某个他们认为太过“单一”的描述在当“靶子”吧。比如《麦收》可能就有这样的“劲儿”在里面:你们都觉得底层妓女很放荡,或者你们都觉得底层妓女就是受了压迫才来干这一行的苦大仇深。。。但其实你们看她们的那种生活状态呢,看她们对待感情的方式呢,看他们和周围人的关系呢。我觉得导演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努力的吧。

  《老唐头》这片子,我觉得“劲儿”还在唐小雁这个女二号身上。或者说我看了片子之后对这个人物的感受更加丰富吧。一个原先在北京开按摩房的、快到四十的女人。(算“妈妈桑”吗?)被公安抓了,进了监狱。她要怎么看她做的这些事?导演机位放得都特别低。她埋怨花了七万才把自己弄出来。然后像出于江湖道义那样把在她手下做事的小姑娘也给救了出来。她说她本来盘算着让这姑娘存点钱将来就可以自己做点小买卖了,但人家出来以后就不理她了。然后她又埋怨小姑娘没见识,稍微问问就全都招了——其实还没抓现形呐!

  确实是蛮“真实”的,似乎也落在常用表达词汇之外。小雁其实原本是《算命》中的人物,由她带着,徐童去拍了她的父亲《老唐头》。下一部片子又是从小雁的关系生发出去的,讲的是一个很纠结的小偷的故事,说不清这人究竟是好还是坏的故事。徐童说,他准备着要拿小雁这个人物做一个剧情片,现在正在写提纲吧——不能叫剧本。说实在的,我还有点期待。

  (3)

  观影之后的讨论会上,有观众评论说,徐童每回都把女人拍得特别性感,比如片子里的小雁把脑袋伸进铝盆里洗头发。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结尾处小雁躺着被人绞面。谈到《麦收》里那些几乎把摄像机搁在地里拍出来的镜头,苗苗还穿着短裙。徐童稍微就有点激动了,说那个镜头被骂得最狠,女权主义者们都说那是男权的视角,还说导演把摄像机当成机关枪,用来压迫底层的、边缘的女性。他说,我怎么就压迫人了呢,我这个摄像机是很有温情的啊。

  拍了《算命》之后,他为了表现自己的温情,还真就带着小雁到处跑着参加影展,几乎玩遍了欧洲,即使有时候需要他自费出钱。小雁在无数场合接受观众和记者的提问,噼里啪啦地像在电影里那样讲话,表现着自己的口才,从此以后生活算是大变样了。

  身为女人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光明正大地不和某些“女权主义者”站在一边。可对徐童来说,最好的应对也不过就是沉默了吧。谁让他喜欢“支离破碎”呢?“底层”、“边缘”、“男权”、“压迫”,多么确凿而完整的指责呀,这样的指责,恐怕不是“支离破碎”爱好者能够应对的了吧。

  《老唐头》观后感(十):民国味:老唐的一封信、老太太临别的话

  * 想念的老同学,贵清,你好,阖家都好,孩子们都好,我唐希信现在是十二分想念

  你,做梦也是非常想。你兄嫂在二零零八年已离开这个世界了。我一个人,生活很

  好。我老了,你也会老的,都叫孩子们把咱们逼老的。亲爱的王贵清,我通知你们

  一个最好的一个好消息,我打算二零一零年过春节后,我小女儿开车,去你处,看

  看半界河,双马架,老坟地。春节后,去时先通话,不知你家有无电话。

  春不到花不开,不见此人别打开。希信敬谢。

  * 到二零零八年古历四月二十七。我看看老太太确实不行了,很明白:“老唐,这个

  院子,这些个柴火、引火草、豆杆,都是你弄回来的,你冬天啊别冷着,夏天别热

  着,我走了你别想。有那相当可靠的,你再说一个跟你说话。我就这个意愿。”

  这些话语听起来有民国味,像徐浩峰描述的民国的人,让人联想到《一代宗师》、《师父》以及他的文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